2010高考写作能力提升系列资料(五)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0高考写作能力提升系列资料(五)

ID:65564

大小:98.16 KB

页数:33页

时间:2020-12-1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0高考写作能力提升系列资料(五)   材料作文开头如何引述材料   作文失分,主要是立意不太准确。如有些考生立意太大,把孝敬父母转化成一般性的“感恩、回报”;或立意太小,把孝敬父母转化为“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当父母生病的时候,我该怎么做”之类;或立意太偏,把孝敬父母要么引申到对“老龄化社会”的议论,要么引申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作文失分的另一大因素是因为对材料的运用不恰当:不知道要引述材料;引述材料太晚,在文章中间部分甚至是在结尾处才出现;把材料降低到普通论据的地位。   ⑴引论的写作   考生在写作供料议论文时,在“引论”部分最容易犯的毛病是:1、引述材料过长,不简洁,不概括;2、亮出的观点不够鲜明有力;3、材料和观点之间缺乏有机的过渡,使观点和材料成为“两张皮”,不贴肉。   要使材料引述简洁、概括,必须根据观点的需要进行定向叙述。所谓定向叙述,既是要分析论点中所限定的要素,按照限定的要素进行叙述。例如提炼的论点是“勤能补拙”,引述的材料必须具有以下三个要素:①要有“拙”;②要有“勤”;③能补“拙”,并出成果。这里的“拙”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缺少了“拙”就难以分析出论点。再如论点是“不要畏惧失败”,这也限定了引述材料必须具备下列三个要素:①要有“失败”;②要有“不畏的情况”;③经过顽强奋斗后取得胜利。这里的“失败”因素很重要,而学生在引述材料时常常忽视关于“失败”因素的引述。   要使亮出的观点鲜明有力,就必须明确表示反对什么,主张什么,拥护什么,应该旗帜鲜明,爱憎分明,切忌语言闪闪烁烁,模棱两可。   要避免材料和观点之间出现“两张皮”现象,就必须对原材料作一点分析,它的好处是:①告诉读者,我的立论是有根据的,使立论站住脚跟;②蓄势。对材料的分析是围绕立论进行的,这样,就为进一步论证作了必要的准备。当然,对材料的分析要力求简洁,一二句话即可。   二忌材料使用不当。试题是提供的材料,是写作的话题、“引子”,全文的中心、观点、论证都是由材料生发而来的。写议论文,切忌开头不引述材料,其他文体也不能整篇脱开材料。开头不引述材料而在论证过程中使用,就把话题引子当成了论据,使读者(评卷人)不明白你的中心是根据什么提出来的;如果整篇文章不见所给材料,你的作文与试题提供的材料和写作要求则无法直接联系起来,使人产生一种另起炉灶的感觉。因此,材料作文一定要正确使用材料,议论文一开头即要引述材料,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也不可在文章一开头即用“读了这则材料”、“看了这幅漫画”之类的话代替对材料的引述,把作文写一般的回答问题等同起来,离开试卷即不知“这”为何云。这种为答题而作文的作法是比较普遍的毛病,为材料作文之一大忌。   首先看材料在写作过程的作用,话题作文中的材料只是提出话题的背景,材料作文的材料则是特定的观点的载体。也就是说:前者的材料只是为了引出一个话题,本身并不规定文章的中心,材料与文章是一种疏远的关系;而后者的材料却是写作内容和立意的依据,本身规定了文章的中心,文章与材料是一种很亲密的关系。其次看写作的角度,话题作文围绕的是话题,所写的文字只须与话题有关就可以,材料作文围饶的是材,所写文字与材料密切相关。   (1)引述材料,巧妙概括,只用一句话。(2)句马上亮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   1.引——从材料中引出论题或论点。或开门见山,或边联系实际边叙述感受,或述读材料,或引用名言警句等方式提出论题或论点。需要注意的是,“引”的语言要精练,概括力要强, 80字左右为宜,否则,会让人觉得拖泥带水,不简洁。“论题或论点”从材料中“引”出,是一种高层次的紧扣“材料”。请看《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开头: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是曹孟德的《短歌行》诗中的诗句。   我们何不以此自问,“何枝可依?”问自己什么是适合自己的,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归属。   此文开头,借曹操的诗句引出“何枝可依?”的疑问,然后顺势提出观点——“找准自己的位置”——“引”得巧妙又干脆——论点源于材料又高于材料。   我给学生总结了给材料议论文五步曲:“一标二转三证四联五结”。一标,标题,二转,是指正文开头就要转述材料提出论点。三证,是指从原材料中提出论点后,摆事实,讲道理,就是用事实和道理去证明论点的正确,使之有说服力。四联,是指应该由点到面生发升华。五结,紧扣主题,写好结尾。   二转,给材料议论文写作,切忌开头不引述材料。开头不引述材料而在论证过程中使用,就把话题引子当成了论据,使读者不明白你的中心是根据什么提出来的;更甚者,如果整篇文章不见所给材料,你的作文与所给材料和写作要求就无法直接联系起来,使人产生一种另起炉灶的感觉,因此,给材料议论文一定要一开头即要引述材料,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转述时,应作一些技术加工,凡材料中与论点关系不大或毫不相干的内容都要淡化或删去,而材料中与论点密切相关或明确表达观点的内容则要强调和突出,使材料的转述和提出的论点保持一致,达到“论点源自材料,材料生发论点”的要求。注意,不可用“读了这则材料”、“看了这幅漫画”之类的话代替对材料的转述,把作文与一般的回答问题等同起来,离开试卷即不知“这”为何物。   引述材料的要求是简洁、有度、融合。简洁和有度是引述材料的基本要求,而融合则是引述材料的较高要求。引述材料要简洁,因为评卷老师太熟悉材料了,行文拖泥带水会引起他们的反感,从而影响得分。有度地引述材料,是一般考生都能够做到的,它使文章紧扣题目,思路清晰,结构完整,不至于在内容项、结构项大量失分。如能灵活地引述材料,使之如盐入水,便达到融合的标准,很能体现较高的写作水平,极容易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因而获得高分。   引用材料要简洁简洁引述材料,是以阅读理解试题的供料为前提。只有准确理解材料的内涵,把握住中心,才能实现简洁引述材料的目标。其次,心中要有阅卷老师。你的作文是写给他们看的,他们对于供料熟悉的程度远远超过自己,大可不必担心他们看不懂自己扼要的引述。第三,引述材料要善于捕捉与自己议论有关的句子和词语,增强引述的向心力。   开头引用材料,主体联系材料,结尾点及材料,算是引述材料有度。   引述材料较高的境界是“融合”  所谓“融合”是把引述材料与议论紧密地结合起来,表面上不曾直接搬用材料,实际上却把材料的引述融化在分析说理之中。这是高标准引述材料,具备较高写作水平的同学可以一用。   现在介绍几种引述材料的方法。   照搬法  此法适用于短小的供料,引用时可一字不易地抄录。如:根据“材料2”和“材料3”,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   [材料2]某杂志社作调查:“你对同学最赞赏的品质是什么?”调查结果是,排在第一位的是“乐于助人”。   [材料3]某单位在一些青少年中作不记名问卷调查:“你如果遇到别人碰上麻烦事时会怎样对待?”回答“悄悄走开”的人不少。   这是1997年高考作文试题,材料非常简洁明了,引述材料可用照搬法,一次性照搬两则形成对比,或一次照搬一则分而用之亦可。   概述法  供料的篇幅比较长,内容比较丰富,引述时可用自己的话简要地加以概括。如:1987年全国高考作文试题:   1、1987年6月,A县举行小学生游泳比赛,育民小学取得了团体冠军。   2.1986年初,育民小学一位老师提出建议:“我们这里河湖港汊很多,应该充分利用这一自然条件,为校内学生举办游泳训练班。”   3.1986年4月,育民小学校务会议同意了这一建议,并决定请一位教练进行理论指导。   4.1986年4月中旬,育民小学听到一些家长的反映。有的家长说:“举办游泳训练班会不会影响孩子们的学习?有的家长说:“我们的孩子从小在水里泡大的,还要训练什么?”   5.1986年5月初,育民小学校长在家长会上说:“我们举办游泳训练班有两个目的:一是增强学生体质,一是为国家培养体育人才。近年来,我国游泳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出现了一些具有国际水平的优秀运动员,在一些国际比赛中拿了不少金牌,但和世界游泳强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至于说在水里泡大的孩子不需要专门训练,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在水里泡大的孩子要成为游泳健儿,也必须有理论指导和严格训练。”   6.1986年5月,在取得家长同意后,育民小学游泳训练班正式开办。经过科学训练,学生游泳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结合以上材料,就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这个问题写一篇短文,题目自拟。字数在400~600之间。   这道作文题目的材料篇幅长、内容多,宜用概述法:   育民小学在A县游泳赛中一举夺得团体冠军,为什么呢?经过了解,原来该校办了一个游泳训练班。在一位教练的理论指导下进行了严格的科学训练,这才夺冠的。   运用概述法,一是扼要的概括要覆盖材料的内容,二是行文要跟中心论点同向。   裁缝法  供料的篇幅较长,但内容比较单一,可以先删去不太重要的句子,再把主干句连缀起来,这种处理供料的方法叫裁缝法。如:   阅读下面材料,以《更心爱的》为题,写一篇思想评论。   传说华盛顿小时候曾把父亲心爱的一棵樱桃树砍倒了。父亲发现后质问家人:“这是谁干的好事?”华盛顿心里有点紧张,但还是勇敢地走到父亲面前,带着羞惭的神色说:“爸爸,这是我干的。”父亲问道:“砍掉我的樱桃树,你不知道我要揍你吗?”华盛顿回答说:“可我告诉你的是一个事实呀!”父亲听后,不但没有惩罚华盛顿,反而赞扬说:“承认错误是英雄行为,要比一千棵樱桃树还有价值。”   用裁缝法引述,请看:   华盛顿小时候曾把父亲心爱的一棵樱桃树砍倒了,但他还是勇敢地走到父亲面前承认了,结果父亲不但没有惩罚他,反而赞扬说:“承认错误是英雄行为,要比一千棵樱桃树还有价值。”   这样引述材料,其篇幅不及原来的一半,但把华盛顿砍樱桃树,向父亲承认,以及受到赞扬的主要内容保留下来了,而且几乎是引用原句,很有裁缝法的特色。   切割法  在引述材料时截取供料的部分内容用以开头或用以议论的方法。如: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600字。   一次,吉鸿昌将军与国民党驻美大使馆的一位参赞去华盛顿邮局。邮局的工作人员看不起中国人,态度傲慢,吉鸿昌正要发作,那参赞悄悄地说:“你为什么说你是中国人呢?你可以说是日本人,这样就会受到礼遇。”吉鸿昌听了勃然大怒,大声训斥:“你觉得做一个中国人丢脸吗?”说完怒冲冲地回到住听,找了一块木牌,在上面写了“我是中国人”五个大字,佩在胸前,出入于美国大庭广众之中。   对这道题目的供料就可以用切割法处理,先截取供料的前半部分开头,而后对参赞进行批评,再引述供料的后半部分,对吉鸿昌的爱国行为予以赞颂,这样开头和议论都会与众不同,很有特色。   议论法  不是直接去引述材料,而是在议论中引述材料,把叙与议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融合”的境界。如: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理论源于实践并反作用于实践,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有指导作用。育民小学的孩子们也许水性很好,至于如何才能减少水对身体的阻力,如何才能游得快,他们就不知道了。而这些正是力学理论要告诉他们的。科学理论一经与严格训练相结合,就成了孩子们提高游泳技术的物质力量。   这是1987年高考作文优卷的选段,作者运用议论法引述材料,把材料溶解在分析说理之中,令人耳目一新。   引述材料最大的误区在于随意性,致使引述材料的文字缺乏向心力。克服的方法:先定中心论点,后引述材料,剔除原材料中与论点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内容,做到要言不烦,中心明确。引述材料过于繁冗,在文中占过大的比例,也是常见的毛病。解决的办法是力求简洁,尽量少引述材料,把重点放在分析说理上。   作文强化训练:   1、对此题审定主题的关键词是   2、你欲拟制的标题是   3、你在此标题下的精致化开头是:   4、你想在构思的文中欲引用的素材是(简单列出数例如名句、名人等)   达芬奇(公元1452—1519)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一位卓越的画家。他从小爱好绘画,父亲送他到当时意大利的名城佛罗伦萨,拜名画家佛罗基奥为师。老师不是先教他创作什么作品,而是要他从画蛋入手。他画了一个又一个,足足画了十几天。老师见到他有些不耐烦了,对他说:不要以为画蛋容易。要知道,一千个蛋当中从来没有两个是形状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同一个蛋,只要变换一下角度去看,形状也就不同了。比方说,把头抬高一点看,或者把眼睛放低一点去看,这个蛋的椭圆形轮廓就会有差异。所以,要在画纸上把它完美地表现出来,非得下一番苦功不可。佛罗基奥还说:反复地练习画蛋,就是严格地训练眼睛细致地观察形象,用手准确地描绘形象,做到手眼一致,不论画什么就都能得心应手了。后来芬奇用心学习素描,经过长期的艰苦的艺术实践,终于创作出许多不朽的名画,成为一代宗师。   这是1980年高考作文的供料《画蛋》,要求考生据此写一篇读后感。有位考生在文中这样引述材料——   当达•芬奇投师于佛罗基奥时,佛罗基奥没有首先教他创作作品,却要他画蛋,这是佛与凡人不同之处。十几天只是画蛋,达•芬奇自然是不耐烦了。这时,那位名画家才告诉他画蛋的意义所在:他的目的是严格训练学生的细致观察与准确描绘形象的能力。这正是佛罗基奥的“有方”。正是由于这有方,才使芬奇得以日后功成。   这位考生引述材料的篇幅不及供料的三分之一,应该说是相当简洁的了。由于他透彻地理解了材料,同时又把阅卷老师作为倾吐对象,所以能够大胆地准确地剪裁材料。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段引述材料的文字有着很强的向心力。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名师出高徒。其一是师之教有方,其二是徒之学不怠。上面的引引文围绕“师之教有方”引述材料,要言不烦,中心突出。引述材料要达到简洁的标准,必须具备较强的阅读能力,能准确理解材料的内涵,善于捕捉其中的关键句子和重点词语;并具备较强的遣词造句的能力,能够灵活地将句群变成复句、复句变成单句,用简单的形式表达复杂的内容,做到以简驭繁,以少总多。   题  目:阅读下边的文言短文,写一篇八百字以上的读后感,题目自拟。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持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作  文:   成功的秘诀何在   四川边境上的贫富和尚都想到南海去。富和尚有的是钱,到南海去的条件不知比只有“一钵一瓶”的穷和尚好过多少倍,然而到达南海的不是富和尚,而是穷和尚。由此可见,做事情成败的关键乃在于“为’’或“不为”,而不在于客观条件的优劣;成功的秘诀全在一个字上——“为”!   诚然,做任何事情,只有肯“为”,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居里夫人为了发现镭这种元素,共进行了一万零六百三十二次的提纯试验,其遭受的挫折可谓多矣。陈景润为摘取数学的“皇冠”,含垢忍辱、废寝忘食地战斗在仅有六平方米大的连电灯都没有的简陋房间里,其治学的条件亦可谓差矣。但不管是居里夫人,还是陈景润,他们都获得了成功。其秘诀何在?这不是跟穷和尚去南海一样在于一个“为”字?   但是,有许多人却不愿正视这一点,总喜欢把一个人的成就归于他的天赋,以为这才是做事情能否成功的关键。岂不知“天才出于勤奋”,成功在于“为”。   要说天赋,莫过于方仲永了。他虽然生在农家,从不识书具,但五岁能诗,且“文理皆有可观者”。但由于“不为”——仲永的父亲“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最终方仲永“泯然众人矣”。要说“笨”,牛顿小时候不能说不笨,他学习成绩不好,甚至连风车为什么会转动都不知道,但由于他发愤学习,刻苦钻研,终于成为大名鼎鼎的科学家。   为什么一个天资聪明却一无所成,一个生性看来很笨却名扬四海呢?我以为这跟富和尚家资万贯无法到南海,穷和尚一瓶一钵却到达南海一样,问题的症结仍然在于“为”或“不为”。难道不是显而易见的道理吗?   当然,我们并非一概否认客观条件对事情所起的作用,但它比起主观能动性毕竟是次要的。正如清人彭端叔所说:“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再者,是不是说世间万事只要肯“为”,就一会成功呢?答案是否定的。然而,“不为”则“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为”则“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因此,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还是要尽力而为,也只有“为”,才有成功的希望啊!如果一味等待万事俱备,又刮“东风”的时候,无非是重演富和尚的悲剧罢了。   马克思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在那崎岖的山路上不畏劳苦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让我们把这话当作座右铭,像穷和尚那样,朝着奋斗的目标,尽力而为吧!   这篇供料议论文可以说是引述材料的典范。开篇简洁引述材料推出中心论点,主体部分的分析说理不忘联系材料(横线标示),结尾用“像穷和尚那样”点及材料,产生了很强的向心力。像这样引述材料,扣题行文,既顾及分布的合理性,又顺乎思路之自然,便做到“有度”。引述材料要达到有度的标准,必须熟悉议论文的论证结构,具备行文点题的本领,以及首尾照应的技法,这样就能够在适当的位置恰到好处地引述材料或提及材料,使整篇议论文紧扣材料生发开去,表现出材料议论文的章法。   鸟儿的评说   麻雀说燕子   是怕冷的懦夫   燕子说黄鹂   徒有一身美丽的装束   黄鹂说百灵   声音悦耳动机不纯   百灵说最无原则的   要算那鹦鹉   鹦鹉说喜鹊   生就一副奴颜媚骨   苍鹰说麻雀寸光鼠目   换一种眼光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怪圈:麻雀鄙视燕子,燕子鄙视黄鹂,黄鹂鄙视百灵,百灵鄙视鹦鹉,鹦鹉鄙视喜鹊,喜鹊鄙视苍鹰,而苍鹰呢,成为这一怪圈的完成者——它竟鄙视起麻雀来!这使我想起了围成一圈的“多米诺”骨排,你能说清到底谁压在谁的上面吗?   人们常常为这类事情困惑。鸟类终究不懂得“懦夫”与勇士、“好高骛远”与脚踏实地的区别,人类却懂得;于是凡事便总要问“谁比谁好?谁又不如谁?究竟谁赢了?究竟谁是最差的?”遗憾的是,这类问题常常很难找到答案。我于是要说:“来,换一种眼光。”   很多人惯于标榜自己是“辩证唯物主义者”,却同时在不知不觉地犯着“形而上学”的错误。每一种鸟都“敏锐”地发现了别人的“缺点”,而对别人所发现的自己的缺点却浑然不觉,乃是因为它们无一例外地犯了片面看事物的错误,忘记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古训,此其一;其二,百灵会唱歌,苍鹰飞得高,这些都是客观实际,而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立场、角度,却会作出截然不同的评价,好比苍鹰,喜鹊觉得它“好高骛远”,也许苍鹰自己或别的许多人恰以为这是勇气与力量的体现。   如果换一种眼光呢?以喜鹊为例,假如它换一种思维方式,思考一下:我这种生活是不是有些“失节”呢?苍鹰飞得高的勇气和力量我有没有呢?这样情况便不同了:怪圈被打破了,鸟类将成为一个由各个赋有个性的个体完美融合而成的整体。   以鸟喻人,人们在复杂的社会中奔波,每天接触着形形色色的人与事。如果我们不换换眼光,而总是以传统思维定势来判断谁是谁非,在看别人和看自己时下意识地采取两种标准,那么,就会严重影响我们对自身、对别人及对社会的正确认识,再美的世界,也就只能是雾中之花,甚至连花也不像了。   所以,让我们学会换一种眼光看世界,不以偏概全,也不以主观否定客观,这样,鸟类的怪圈才不会出现人间的复印件,我们才能在对主客观清醒认识的基础上更好地改造世界,建设更新更美的生活。   这是1995年高考作文优卷。整篇作文从头到尾作者没有一个地方直接引述材料,即使是第一自然段,也把寓言《鸟儿的评说》化为鸟儿们互相鄙视的怪圈,而不曾搬用材料的原话。但是,我们在阅读此文时会惊奇地发现,作者的议论由始至终都围绕着材料进行阐发。像这样引述材料达到了化境,被判为满分当在情理之中。引述材料要达到融合的境界,需要掌握夹叙夹议的表达方式。把“引”和“论”紧密地结合起来,无处不紧扣材料,无处不发表见解,但又看不到照搬材料的痕迹。   材料作文开头如何引述材料   作文失分,主要是立意不太准确。如有些考生立意太大,把孝敬父母转化成一般性的“感恩、回报”;或立意太小,把孝敬父母转化为“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当父母生病的时候,我该怎么做”之类;或立意太偏,把孝敬父母要么引申到对“老龄化社会”的议论,要么引申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作文失分的另一大因素是因为对材料的运用不恰当:不知道要引述材料;引述材料太晚,在文章中间部分甚至是在结尾处才出现;把材料降低到普通论据的地位。   ⑴引论的写作   考生在写作供料议论文时,在“引论”部分最容易犯的毛病是:1、引述材料过长,不简洁,不概括;2、亮出的观点不够鲜明有力;3、材料和观点之间缺乏有机的过渡,使观点和材料成为“两张皮”,不贴肉。   要使材料引述简洁、概括,必须根据观点的需要进行定向叙述。所谓定向叙述,既是要分析论点中所限定的要素,按照限定的要素进行叙述。例如提炼的论点是“勤能补拙”,引述的材料必须具有以下三个要素:①要有“拙”;②要有“勤”;③能补“拙”,并出成果。这里的“拙”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缺少了“拙”就难以分析出论点。再如论点是“不要畏惧失败”,这也限定了引述材料必须具备下列三个要素:①要有“失败”;②要有“不畏的情况”;③经过顽强奋斗后取得胜利。这里的“失败”因素很重要,而学生在引述材料时常常忽视关于“失败”因素的引述。   要使亮出的观点鲜明有力,就必须明确表示反对什么,主张什么,拥护什么,应该旗帜鲜明,爱憎分明,切忌语言闪闪烁烁,模棱两可。   要避免材料和观点之间出现“两张皮”现象,就必须对原材料作一点分析,它的好处是:①告诉读者,我的立论是有根据的,使立论站住脚跟;②蓄势。对材料的分析是围绕立论进行的,这样,就为进一步论证作了必要的准备。当然,对材料的分析要力求简洁,一二句话即可。   二忌材料使用不当。试题是提供的材料,是写作的话题、“引子”,全文的中心、观点、论证都是由材料生发而来的。写议论文,切忌开头不引述材料,其他文体也不能整篇脱开材料。开头不引述材料而在论证过程中使用,就把话题引子当成了论据,使读者(评卷人)不明白你的中心是根据什么提出来的;如果整篇文章不见所给材料,你的作文与试题提供的材料和写作要求则无法直接联系起来,使人产生一种另起炉灶的感觉。因此,材料作文一定要正确使用材料,议论文一开头即要引述材料,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也不可在文章一开头即用“读了这则材料”、“看了这幅漫画”之类的话代替对材料的引述,把作文写一般的回答问题等同起来,离开试卷即不知“这”为何云。这种为答题而作文的作法是比较普遍的毛病,为材料作文之一大忌。   首先看材料在写作过程的作用,话题作文中的材料只是提出话题的背景,材料作文的材料则是特定的观点的载体。也就是说:前者的材料只是为了引出一个话题,本身并不规定文章的中心,材料与文章是一种疏远的关系;而后者的材料却是写作内容和立意的依据,本身规定了文章的中心,文章与材料是一种很亲密的关系。其次看写作的角度,话题作文围绕的是话题,所写的文字只须与话题有关就可以,材料作文围饶的是材,所写文字与材料密切相关。   (1)引述材料,巧妙概括,只用一句话。(2)句马上亮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   1.引——从材料中引出论题或论点。或开门见山,或边联系实际边叙述感受,或述读材料,或引用名言警句等方式提出论题或论点。需要注意的是,“引”的语言要精练,概括力要强, 80字左右为宜,否则,会让人觉得拖泥带水,不简洁。“论题或论点”从材料中“引”出,是一种高层次的紧扣“材料”。请看《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开头: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是曹孟德的《短歌行》诗中的诗句。   我们何不以此自问,“何枝可依?”问自己什么是适合自己的,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归属。   此文开头,借曹操的诗句引出“何枝可依?”的疑问,然后顺势提出观点——“找准自己的位置”——“引”得巧妙又干脆——论点源于材料又高于材料。   我给学生总结了给材料议论文五步曲:“一标二转三证四联五结”。一标,标题,二转,是指正文开头就要转述材料提出论点。三证,是指从原材料中提出论点后,摆事实,讲道理,就是用事实和道理去证明论点的正确,使之有说服力。四联,是指应该由点到面生发升华。五结,紧扣主题,写好结尾。   二转,给材料议论文写作,切忌开头不引述材料。开头不引述材料而在论证过程中使用,就把话题引子当成了论据,使读者不明白你的中心是根据什么提出来的;更甚者,如果整篇文章不见所给材料,你的作文与所给材料和写作要求就无法直接联系起来,使人产生一种另起炉灶的感觉,因此,给材料议论文一定要一开头即要引述材料,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转述时,应作一些技术加工,凡材料中与论点关系不大或毫不相干的内容都要淡化或删去,而材料中与论点密切相关或明确表达观点的内容则要强调和突出,使材料的转述和提出的论点保持一致,达到“论点源自材料,材料生发论点”的要求。注意,不可用“读了这则材料”、“看了这幅漫画”之类的话代替对材料的转述,把作文与一般的回答问题等同起来,离开试卷即不知“这”为何物。   引述材料的要求是简洁、有度、融合。简洁和有度是引述材料的基本要求,而融合则是引述材料的较高要求。引述材料要简洁,因为评卷老师太熟悉材料了,行文拖泥带水会引起他们的反感,从而影响得分。有度地引述材料,是一般考生都能够做到的,它使文章紧扣题目,思路清晰,结构完整,不至于在内容项、结构项大量失分。如能灵活地引述材料,使之如盐入水,便达到融合的标准,很能体现较高的写作水平,极容易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因而获得高分。   引用材料要简洁简洁引述材料,是以阅读理解试题的供料为前提。只有准确理解材料的内涵,把握住中心,才能实现简洁引述材料的目标。其次,心中要有阅卷老师。你的作文是写给他们看的,他们对于供料熟悉的程度远远超过自己,大可不必担心他们看不懂自己扼要的引述。第三,引述材料要善于捕捉与自己议论有关的句子和词语,增强引述的向心力。   开头引用材料,主体联系材料,结尾点及材料,算是引述材料有度。   引述材料较高的境界是“融合”  所谓“融合”是把引述材料与议论紧密地结合起来,表面上不曾直接搬用材料,实际上却把材料的引述融化在分析说理之中。这是高标准引述材料,具备较高写作水平的同学可以一用。   现在介绍几种引述材料的方法。   照搬法  此法适用于短小的供料,引用时可一字不易地抄录。如:根据“材料2”和“材料3”,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   [材料2]某杂志社作调查:“你对同学最赞赏的品质是什么?”调查结果是,排在第一位的是“乐于助人”。   [材料3]某单位在一些青少年中作不记名问卷调查:“你如果遇到别人碰上麻烦事时会怎样对待?”回答“悄悄走开”的人不少。   这是1997年高考作文试题,材料非常简洁明了,引述材料可用照搬法,一次性照搬两则形成对比,或一次照搬一则分而用之亦可。   概述法  供料的篇幅比较长,内容比较丰富,引述时可用自己的话简要地加以概括。如:1987年全国高考作文试题:   1、1987年6月,A县举行小学生游泳比赛,育民小学取得了团体冠军。   2.1986年初,育民小学一位老师提出建议:“我们这里河湖港汊很多,应该充分利用这一自然条件,为校内学生举办游泳训练班。”   3.1986年4月,育民小学校务会议同意了这一建议,并决定请一位教练进行理论指导。   4.1986年4月中旬,育民小学听到一些家长的反映。有的家长说:“举办游泳训练班会不会影响孩子们的学习?有的家长说:“我们的孩子从小在水里泡大的,还要训练什么?”   5.1986年5月初,育民小学校长在家长会上说:“我们举办游泳训练班有两个目的:一是增强学生体质,一是为国家培养体育人才。近年来,我国游泳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出现了一些具有国际水平的优秀运动员,在一些国际比赛中拿了不少金牌,但和世界游泳强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至于说在水里泡大的孩子不需要专门训练,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在水里泡大的孩子要成为游泳健儿,也必须有理论指导和严格训练。”   6.1986年5月,在取得家长同意后,育民小学游泳训练班正式开办。经过科学训练,学生游泳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结合以上材料,就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这个问题写一篇短文,题目自拟。字数在400~600之间。   这道作文题目的材料篇幅长、内容多,宜用概述法:   育民小学在A县游泳赛中一举夺得团体冠军,为什么呢?经过了解,原来该校办了一个游泳训练班。在一位教练的理论指导下进行了严格的科学训练,这才夺冠的。   运用概述法,一是扼要的概括要覆盖材料的内容,二是行文要跟中心论点同向。   裁缝法  供料的篇幅较长,但内容比较单一,可以先删去不太重要的句子,再把主干句连缀起来,这种处理供料的方法叫裁缝法。如:   阅读下面材料,以《更心爱的》为题,写一篇思想评论。   传说华盛顿小时候曾把父亲心爱的一棵樱桃树砍倒了。父亲发现后质问家人:“这是谁干的好事?”华盛顿心里有点紧张,但还是勇敢地走到父亲面前,带着羞惭的神色说:“爸爸,这是我干的。”父亲问道:“砍掉我的樱桃树,你不知道我要揍你吗?”华盛顿回答说:“可我告诉你的是一个事实呀!”父亲听后,不但没有惩罚华盛顿,反而赞扬说:“承认错误是英雄行为,要比一千棵樱桃树还有价值。”   用裁缝法引述,请看:   华盛顿小时候曾把父亲心爱的一棵樱桃树砍倒了,但他还是勇敢地走到父亲面前承认了,结果父亲不但没有惩罚他,反而赞扬说:“承认错误是英雄行为,要比一千棵樱桃树还有价值。”   这样引述材料,其篇幅不及原来的一半,但把华盛顿砍樱桃树,向父亲承认,以及受到赞扬的主要内容保留下来了,而且几乎是引用原句,很有裁缝法的特色。   切割法  在引述材料时截取供料的部分内容用以开头或用以议论的方法。如: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600字。   一次,吉鸿昌将军与国民党驻美大使馆的一位参赞去华盛顿邮局。邮局的工作人员看不起中国人,态度傲慢,吉鸿昌正要发作,那参赞悄悄地说:“你为什么说你是中国人呢?你可以说是日本人,这样就会受到礼遇。”吉鸿昌听了勃然大怒,大声训斥:“你觉得做一个中国人丢脸吗?”说完怒冲冲地回到住听,找了一块木牌,在上面写了“我是中国人”五个大字,佩在胸前,出入于美国大庭广众之中。   对这道题目的供料就可以用切割法处理,先截取供料的前半部分开头,而后对参赞进行批评,再引述供料的后半部分,对吉鸿昌的爱国行为予以赞颂,这样开头和议论都会与众不同,很有特色。   议论法  不是直接去引述材料,而是在议论中引述材料,把叙与议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融合”的境界。如: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理论源于实践并反作用于实践,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有指导作用。育民小学的孩子们也许水性很好,至于如何才能减少水对身体的阻力,如何才能游得快,他们就不知道了。而这些正是力学理论要告诉他们的。科学理论一经与严格训练相结合,就成了孩子们提高游泳技术的物质力量。   这是1987年高考作文优卷的选段,作者运用议论法引述材料,把材料溶解在分析说理之中,令人耳目一新。   引述材料最大的误区在于随意性,致使引述材料的文字缺乏向心力。克服的方法:先定中心论点,后引述材料,剔除原材料中与论点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内容,做到要言不烦,中心明确。引述材料过于繁冗,在文中占过大的比例,也是常见的毛病。解决的办法是力求简洁,尽量少引述材料,把重点放在分析说理上。   作文强化训练:   1、对此题审定主题的关键词是   2、你欲拟制的标题是   3、你在此标题下的精致化开头是:   4、你想在构思的文中欲引用的素材是(简单列出数例如名句、名人等)   达芬奇(公元1452—1519)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一位卓越的画家。他从小爱好绘画,父亲送他到当时意大利的名城佛罗伦萨,拜名画家佛罗基奥为师。老师不是先教他创作什么作品,而是要他从画蛋入手。他画了一个又一个,足足画了十几天。老师见到他有些不耐烦了,对他说:不要以为画蛋容易。要知道,一千个蛋当中从来没有两个是形状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同一个蛋,只要变换一下角度去看,形状也就不同了。比方说,把头抬高一点看,或者把眼睛放低一点去看,这个蛋的椭圆形轮廓就会有差异。所以,要在画纸上把它完美地表现出来,非得下一番苦功不可。佛罗基奥还说:反复地练习画蛋,就是严格地训练眼睛细致地观察形象,用手准确地描绘形象,做到手眼一致,不论画什么就都能得心应手了。后来芬奇用心学习素描,经过长期的艰苦的艺术实践,终于创作出许多不朽的名画,成为一代宗师。   这是1980年高考作文的供料《画蛋》,要求考生据此写一篇读后感。有位考生在文中这样引述材料——   当达•芬奇投师于佛罗基奥时,佛罗基奥没有首先教他创作作品,却要他画蛋,这是佛与凡人不同之处。十几天只是画蛋,达•芬奇自然是不耐烦了。这时,那位名画家才告诉他画蛋的意义所在:他的目的是严格训练学生的细致观察与准确描绘形象的能力。这正是佛罗基奥的“有方”。正是由于这有方,才使芬奇得以日后功成。   这位考生引述材料的篇幅不及供料的三分之一,应该说是相当简洁的了。由于他透彻地理解了材料,同时又把阅卷老师作为倾吐对象,所以能够大胆地准确地剪裁材料。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段引述材料的文字有着很强的向心力。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名师出高徒。其一是师之教有方,其二是徒之学不怠。上面的引引文围绕“师之教有方”引述材料,要言不烦,中心突出。引述材料要达到简洁的标准,必须具备较强的阅读能力,能准确理解材料的内涵,善于捕捉其中的关键句子和重点词语;并具备较强的遣词造句的能力,能够灵活地将句群变成复句、复句变成单句,用简单的形式表达复杂的内容,做到以简驭繁,以少总多。   题  目:阅读下边的文言短文,写一篇八百字以上的读后感,题目自拟。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持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作  文:   成功的秘诀何在   四川边境上的贫富和尚都想到南海去。富和尚有的是钱,到南海去的条件不知比只有“一钵一瓶”的穷和尚好过多少倍,然而到达南海的不是富和尚,而是穷和尚。由此可见,做事情成败的关键乃在于“为’’或“不为”,而不在于客观条件的优劣;成功的秘诀全在一个字上——“为”!   诚然,做任何事情,只有肯“为”,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居里夫人为了发现镭这种元素,共进行了一万零六百三十二次的提纯试验,其遭受的挫折可谓多矣。陈景润为摘取数学的“皇冠”,含垢忍辱、废寝忘食地战斗在仅有六平方米大的连电灯都没有的简陋房间里,其治学的条件亦可谓差矣。但不管是居里夫人,还是陈景润,他们都获得了成功。其秘诀何在?这不是跟穷和尚去南海一样在于一个“为”字?   但是,有许多人却不愿正视这一点,总喜欢把一个人的成就归于他的天赋,以为这才是做事情能否成功的关键。岂不知“天才出于勤奋”,成功在于“为”。   要说天赋,莫过于方仲永了。他虽然生在农家,从不识书具,但五岁能诗,且“文理皆有可观者”。但由于“不为”——仲永的父亲“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最终方仲永“泯然众人矣”。要说“笨”,牛顿小时候不能说不笨,他学习成绩不好,甚至连风车为什么会转动都不知道,但由于他发愤学习,刻苦钻研,终于成为大名鼎鼎的科学家。   为什么一个天资聪明却一无所成,一个生性看来很笨却名扬四海呢?我以为这跟富和尚家资万贯无法到南海,穷和尚一瓶一钵却到达南海一样,问题的症结仍然在于“为”或“不为”。难道不是显而易见的道理吗?   当然,我们并非一概否认客观条件对事情所起的作用,但它比起主观能动性毕竟是次要的。正如清人彭端叔所说:“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再者,是不是说世间万事只要肯“为”,就一会成功呢?答案是否定的。然而,“不为”则“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为”则“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因此,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还是要尽力而为,也只有“为”,才有成功的希望啊!如果一味等待万事俱备,又刮“东风”的时候,无非是重演富和尚的悲剧罢了。   马克思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在那崎岖的山路上不畏劳苦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让我们把这话当作座右铭,像穷和尚那样,朝着奋斗的目标,尽力而为吧!   这篇供料议论文可以说是引述材料的典范。开篇简洁引述材料推出中心论点,主体部分的分析说理不忘联系材料(横线标示),结尾用“像穷和尚那样”点及材料,产生了很强的向心力。像这样引述材料,扣题行文,既顾及分布的合理性,又顺乎思路之自然,便做到“有度”。引述材料要达到有度的标准,必须熟悉议论文的论证结构,具备行文点题的本领,以及首尾照应的技法,这样就能够在适当的位置恰到好处地引述材料或提及材料,使整篇议论文紧扣材料生发开去,表现出材料议论文的章法。   鸟儿的评说   麻雀说燕子   是怕冷的懦夫   燕子说黄鹂   徒有一身美丽的装束   黄鹂说百灵   声音悦耳动机不纯   百灵说最无原则的   要算那鹦鹉   鹦鹉说喜鹊   生就一副奴颜媚骨   苍鹰说麻雀寸光鼠目   换一种眼光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怪圈:麻雀鄙视燕子,燕子鄙视黄鹂,黄鹂鄙视百灵,百灵鄙视鹦鹉,鹦鹉鄙视喜鹊,喜鹊鄙视苍鹰,而苍鹰呢,成为这一怪圈的完成者——它竟鄙视起麻雀来!这使我想起了围成一圈的“多米诺”骨排,你能说清到底谁压在谁的上面吗?   人们常常为这类事情困惑。鸟类终究不懂得“懦夫”与勇士、“好高骛远”与脚踏实地的区别,人类却懂得;于是凡事便总要问“谁比谁好?谁又不如谁?究竟谁赢了?究竟谁是最差的?”遗憾的是,这类问题常常很难找到答案。我于是要说:“来,换一种眼光。”   很多人惯于标榜自己是“辩证唯物主义者”,却同时在不知不觉地犯着“形而上学”的错误。每一种鸟都“敏锐”地发现了别人的“缺点”,而对别人所发现的自己的缺点却浑然不觉,乃是因为它们无一例外地犯了片面看事物的错误,忘记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古训,此其一;其二,百灵会唱歌,苍鹰飞得高,这些都是客观实际,而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立场、角度,却会作出截然不同的评价,好比苍鹰,喜鹊觉得它“好高骛远”,也许苍鹰自己或别的许多人恰以为这是勇气与力量的体现。   如果换一种眼光呢?以喜鹊为例,假如它换一种思维方式,思考一下:我这种生活是不是有些“失节”呢?苍鹰飞得高的勇气和力量我有没有呢?这样情况便不同了:怪圈被打破了,鸟类将成为一个由各个赋有个性的个体完美融合而成的整体。   以鸟喻人,人们在复杂的社会中奔波,每天接触着形形色色的人与事。如果我们不换换眼光,而总是以传统思维定势来判断谁是谁非,在看别人和看自己时下意识地采取两种标准,那么,就会严重影响我们对自身、对别人及对社会的正确认识,再美的世界,也就只能是雾中之花,甚至连花也不像了。   所以,让我们学会换一种眼光看世界,不以偏概全,也不以主观否定客观,这样,鸟类的怪圈才不会出现人间的复印件,我们才能在对主客观清醒认识的基础上更好地改造世界,建设更新更美的生活。   这是1995年高考作文优卷。整篇作文从头到尾作者没有一个地方直接引述材料,即使是第一自然段,也把寓言《鸟儿的评说》化为鸟儿们互相鄙视的怪圈,而不曾搬用材料的原话。但是,我们在阅读此文时会惊奇地发现,作者的议论由始至终都围绕着材料进行阐发。像这样引述材料达到了化境,被判为满分当在情理之中。引述材料要达到融合的境界,需要掌握夹叙夹议的表达方式。把“引”和“论”紧密地结合起来,无处不紧扣材料,无处不发表见解,但又看不到照搬材料的痕迹。   高考临场作文谨记“六先六后”   当代“大腕级”作家王蒙曾现场试笔高考作文,结果只得了及格分。据此不难看出,鉴于用时、篇幅、评阅诸方面“残酷”的规定,高考临场作文还是有一定的约定俗成的“潜规则”的。积淀多年来临场作文考前指导经验,“葵花宝典”就是“六先六后”,相信它能引领考生打牢底盘,闪亮登场。   一、先“常心”后“功心”   “常心”就是“平常心”,它有利于作文水平的稳定发挥:“功心”就是“成功在此一举之心”,它对作文水平的发挥有催化作用。   有位资深心理学教授指出:“在国际体操比赛中,运动员经常发挥失常:如果他们能发挥出平时70%--80%的水平,就可能夺牌。”   高考作文也是如此,只有先“常心”后“功心”,考生才能不仅平稳地发挥出自己作文的才气、才思、才华,要观点有观点,要构思有构思,信手拈来,驾轻就熟,而且能够达到“出彩发挥”的水准。而“功心”为先的考生,往往处处追求匠心独运、别具一格、力拔头筹、技压群芳,殊不知,在竞争异常激烈的“独木桥”上哪能处处“心想事成”,结果“连平时怎么走路都忘了”,处处找不到感觉,“超水平发挥”的美梦落了空,“低水平草就”的现实反而成了真。   二、先“袖手”后“疾手”   “袖手”就是作文下笔前的审题和构思,“疾手”就是作文下笔后的快速完篇。组织高考多年,每年都有考生“拍脑勺”“拍大腿”。何哉?考生惊呼:走题了,还有一个好素材漏写了,还有一个好手法漏用了……   “惊呼”根由何在?未能先“袖手”后“疾手”也。试想,文题匆匆一瞥,就一挥而就,焉能不出现“收笔方觉离题远”“东丢西落”等流弊?   高考骄子的成功秘笈告诉我们:要想“疾手”得自信、精确、完美,必先要“袖手”。要舍得用五分钟的“袖手”时间,想透如下八个问题:   ①   文题中每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②   文题的核心意旨是什么?   ③   我从哪个角度切入主旨?   ④   我写什么文体?   ⑤   我如何布局全篇(如“情节”“论层”等)?   ⑥   我在哪里设计亮点?   ⑦我用哪些素材演绎主旨?   ⑧   我用什么手法呈现素材?   我们坚信:“袖手于前,疾手于后”的考生,必能心中有谱,笔下生风,畅快淋漓,不留遗憾。   三、先“合格”后“风格”   “合格”就是作文合乎考生根据题意和内容自选文体的要求,“风格”就是作文彰显考生自己选材、谋篇、手法、文彩等方面的个性。   高考作文必须“先‘合格’后‘风格…,因为“合格”是所有考生都必须遵守的文体规范,也是高考阅卷“评分标准”中的法规,如有违反,必定“要适当扣分”,“四不像”作文更是“杀无赦”:而“风格”仅是个体考生的写作个性,它被认可的程度,还要看其是否“对‘评分标准’的路子”“对阅卷老师的口味”,而这是“未知”的。先“合格”后“风格”可谓‘‘一鸟在手”,分数无忧:而先“风格”后“合格”则是“一鸟在望”,分数扶摇。   为此,广大考生必须结合自身的写作特长,首先强化文体的“合格”训练,一定要做到“写什么是什么”,至少要做到“写什么像什么”,对高考阅卷专家对如下四种基本文体的特征界定尤须悉心揣摩。   四、先“意段”后“字段”   “意段”就是作文在文意上的逻辑层次切分,而“字段”则是作文在卷面上的文字段落切分。二者的关系应该是“字段”跟着“意段”走,以“意段”来调控“字段”。而考场上的实际现状是:有的考生随心所欲,想在哪切分一段就在哪切分一段:有的考生“以不变应万变”,不管什么文章都搞成“三段论”(甚至“一段论”):有的考生记“流水账”,“十八岁的天空”就写成十八段……   殊不知,阅卷老师在评分时最为关注的都是“意段”,层次切分的情理维度、逻辑推进的技术含量是他们手中重中之重的评分砝码。如果你的作文“意段”和“字段”不合拍,因卷面上的文字段落干扰、破坏了阅卷老师头脑中正在“尾追”的语意逻辑层次,阅卷老师就会越看脑子越胀,越看心里越烦,越看眼睛越糊,“痛下杀心”就变成情理之中的事了,而且还“杀你没商量”,因为他有“评分标准”中“结构混乱”的尚方宝剑在手。   五、先“显性”后“隐性”   “显性”就是明白晓畅地呈现文章的主旨、情感和手法,“隐性”就是用暗喻、象征等手法隐晦地表达自己的倾向、观点和意旨。鉴于高考阅卷老师每45秒钟评判1篇作文的阅卷速度,他们对每一篇作文不可能从容不迫,细阅细品。为此,考生的临场作文必须先“显性”后“隐性”,在让阅卷老师看“明白”后再看“微妙”。   江苏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说:“高考作文,要多一点‘二锅头’,少一点‘碧螺春’!”这当然是一种比喻,用写作的“术语”来说就是:高考作文不像平时作文那样,必须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要“该出手时就出手”,该扣题就扣题,该点题就点题,让阅卷老师“无障碍”地一下子看穿,拍案叫好:而不要开篇就“干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把思想、情感、手法搞得云遮雾罩,玩“兜圈子”,玩“捉迷藏”,玩“隐形的翅膀”,都是高考作文的大忌,   六、先“书写”后“书法”   “书写”旨在清楚“顺眼”,“书法”旨在艺术“养眼”。高考临场作文必须恪守先“书写”后“书法”的规则,其因有三。   (1)这是《考试大纲》中作文必须“书写规范。标点正确”的法定要求。如江苏卷“评分标准”就规定:每个错别字扣l分。而“书法”中惯用的添笔画、减笔画、艺术笔画,都被视为错别字。再如全国卷“评分标准”就规定:每用错3处标点扣l分。而“书法”中惯常的不加标点或“一顿到底”(通篇都用一种形似顿号的符号间隔),都被视为“标点不清”。   (2)这是“网上阅卷”的视觉要求。“网上阅卷”是将考生的答卷激光扫描后输入电脑评阅,而“书法”上的轻重、疏密、错落、飞白等艺术手法在扫描后,要么“显现不出”,要么“不美反丑”。倒是“文字匀称、横竖成行的卷面”在扫描后视觉效果更“爽”,   (3)这是“考生思维”的品质要求。俗话说“一心不可二用”,在“火药味”特浓的考场里,考生对“书法”效果的度量、追求,势必会干扰行文思路的展开、推进。   有高考作文专家不无感慨地说:“高考作文是戴着镣铐(写作要求、评分标准)跳舞(发挥写作水平)。”我坚信:上述“六先六后”一定能助你在三木加身之时“舞”出华彩,在考场里“笑傲群雄”。   2009年高考作文模拟及写作提示   新材料作文   考前练兵   1.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议论文,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材料一:   一座古城以光洁的青石板路、完全手工建造的土木民居,无处不在的小桥流水而闻名遐迩。城里四季开满鲜花,整座古城浸透在水一般的诗意之中。   十年后,这座古城已经被鳞次栉比的商铺覆盖,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摩肩接踵,人声鼎沸。诗情画意已经荡然无存。   材料二:   牛津大学一直领先其他有名的大学,一个因素就在于它始终保持着古朴的风格。让初到牛津的人一看,每个学院都像废弃的古庙,给人一种寂寞与萧瑟的感觉。这是一种诗意的表现,背后却反映了他们对待传统的严谨态度和学术风格。   在很多人看来,现代化就是大都市中钢筋水泥构筑的森林,数不尽的商铺构成的繁华闹市;名牌大学就等于高楼林立加上数以万计的学生、教师。现代化与古朴的诗意是水火不相容的。   其实,诗意是文学的另一种涵义。有些东西可以遗弃,然而永远不能失却的,是蛰伏于传统之上的诗意。   请以“诗意与现代化”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说说你的见解。   【写作提示】   “诗意与现代化”是一个关系型命题,审题时要深入思考两者的关系。不可狭隘地理解诗意,也不要机械地去解释现代化。诗意并不仅仅指小桥流水、桃红柳绿,扩而大之,诗意可谓是传统的代名词。对传统,应作具体分析。并非凡是传统的东西都已经过时,都应抛弃;不少传统的东西应该继承,并发扬光大,如勤俭节约,如乐于助人、奉献爱心,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值得注意的是“诗意是文明的另一种涵义”这句话,还有“永远不能失却的,是蛰伏于传统之上的诗意”这句话。可结合自己的见闻和积累,举适当的例子,把自己的看法表述出来。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   △思想形成人的伟大。(同上)   △有想法的人,不会被别人左右。   △你是什么样的人,就读什么书!反过来,你读什么书,你就成为什么样的人!   △人生的悲剧在于,我们心灵的牢笼都是自己搭建的。   从上面这些话中你悟出了什么?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   有思想,可以说是人最大的一个特点。人应该有什么样的思想?为什么“思想形成人的伟大”?思想与读书是什么关系?我们该读什么样的书?……可以根据你对上述五句话的理解,抓体会与感悟最深的一句来构思表达。   3.一位90后的孩子在日记中写了如下一段话:   请给我勇敢,改变可以改变的;就给我坚强,接受不可以改变的;请给我智慧,分辨这两者。   请联系自己或身边的现实,结合自己的思考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   这是一段发人深思的话,说出了90后发自内心的一个愿望。这个愿望是真诚的。面对我们的生活环境,有很多是可以改变的,只要你努力;但有不少是个人的力量所不可改变的,你只能适应。比如贫困,无论知识上的贫乏,还是经济上一时的穷困,经过自己的努力,都可以改变,关键在于你自己。   写此题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从“勇敢”、“坚强”、“智慧”这三个词语中选择一个,力求写得集中一些、深入一些。   命题作文   考前练兵:   1.鲁迅先生有句诗:“花开花落两由之。”表达的意思是花开花落自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我们不必为之伤感,为之抱怨,最积极可取的是采取“听其自流,待其自生”的态度。   请以“花开花落”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   这是一道充满诗意的作文题,“花开花落”实际上指以豁达的态度看待人生的得失。写此类题目,有以下几个注意点:一、尽可能实写,不要太虚,不能泛泛而谈。二、切口一定要小,如果写记叙文,力争有一两个精彩的细节;写议论文,要有一定的哲理和文化理念,从而提升整篇文章的层次。   2.著名作家冯骥才曾说过:“纯洁的人生从忏悔开始。”在我们的经历中,总有那么一些为之愧疚的人、为之愧疚的事。   请以“愧疚”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   “愧疚”,《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惭愧不安。   本题参考立意:愧疚,可以让我们“三省吾身”,净化我们的灵魂;愧疚,可以让我们对朋友多一份真诚,少一份虚伪;愧疚,可以让社会多一分良知,多一分责任,多一分美好。   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人说:人一生的状态就是在路上。那么,你渴望在什么样的路上?你又希望以怎样的姿态在路上?   请以“在路上”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   此题首先要弄懂其中“路”的含义。根据提示语来看,这里的“路”当是虚指,并非自然的路,而是发展之路、前进之路、追求之路、理想之路、寻梦之路、奋斗之路等,明乎此,则可从“我”希望在怎样的人生之路上、“我”渴望走在怎样的人生之路上、“我”为什么希望走在这样的人生之路上、“我”为什么渴望以这样的姿态走在人生之路上等角度立意。这里的主角都是“我”,其实细细想来,主角也可以是国家、民族、人类,比如写我们的国家正在一条什么样的发展之路上、你又希望它在一条什么样的发展之路上等,甚至可以具体到我们这个民族素质、道德、教育等正在一条什么样的路上。当然,作为命题作文,这里也可以直接写实在的路,写你某次在路上的见闻感受。   4.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眼光有时是有质量、有重量的,有湿度、有温度的,有能量、有热量的。你还记得你体验到的各样的眼光吗?温暖的、严肃的、沉思的、焦灼的、顿悟的、澄明的、幸福的、狂喜的、悲悯的……也许,你还感受过自己的眼光。那么你对眼光究竟有何感受?   请以“眼光”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自选文体;③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   本题既可以实写也可以虚写。既可以写具体的眼光,也可以写“眼光“的隐含义——诸如眼界、胸襟、境界、思考的深度、人生的智慧等。对文题“眼光”可作出如下三个层次的解读:第一层是“眼光”所触及到的人、事、景、物;第二层是“眼光”中所传递的情愫;第三层是“眼光”中所承载的意蕴,所展示的胸怀、境界。这三个层面是逐层深入的,作者对其理解的深度直接决定着本文立意的高度。不仅如此,“眼光”的方向也呈现出如下三个维度:一是自己观察外部世界的眼光,二是外界观察自己的眼光,三是自己与外界双向交流的眼光。不同的方向折射出观察者洞察世态人情、社会万象的不同理念。“眼光”这一文题若要写好,不仅需要你有一双“慧眼”,能明眸善睐,更需要你有一颗“慧心”,能烛照世相。   5.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生活是什么?有人说,生活是一首歌,是一首有悲欢离合的歌;有人说,生活是一首诗,是一首馥郁香醇的抒情诗;有人说,生活是一条跑道,是一条长满鲜花和荆棘的跑道;有人说,生活是一个方程,是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方程。我们每天都面对生活,你对生活又是怎样理解的呢?   请以“生活是 ”为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以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要求:①在题目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②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   每一个人都真实地生活着,面对生活,人人都有话可说。对生活的热爱、眷恋,对生活的感激、期待,对生活的厌倦、无奈,对生活的不满、怨言……都需要真实的文字加以表达。面对生活,你可以感受生活的壮阔,也可以感慨生活的包容;你可以诠释生活的美好,也可以反映生活的残酷;你可以分析生活的性格、涂抹生活的色彩,也可以捕捉生活的细节、联想生活的故事……但是,一定要注意,无论选择什么样的材料,都要表现一个鲜明而集中的题旨。文章不能仅仅停留于描述平淡的生活状态,而应该表现自己独到的思考和感悟。   话题作文   考前练兵:   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群游客在兴致盎然地参观一栋古老的宅院。他们很纳闷,这家宅院的屋檐为什么特别大?为什么在屋檐下面,还建了一间小巧的屋子?他们纷纷说出自己的猜测。这时,导游告诉他们:这是供路过此地的流浪汉挡风遮雨、歇脚过夜的。游客们哑然了,同时感到一种从内心深处涌来的温暖。其实,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在自己的心里为他人搭一个“屋檐”。   请以“心灵的屋檐”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写作提示】   这是一个比喻性的话题,材料中的“屋檐”是为别人搭建的,那么“心灵的屋檐”就应该是指心灵中主动为他人着想的意愿。这个话题的基本立意是:主张人们在心中想着他人,随时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作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果写记叙文,可写一个或几个感人的故事,通过一些在心灵上为他人搭建“屋檐”的事件阐发文章的主题。如果是议论性的文章,最好也先从形象入手,通过引述一些具体的事例引出论题,进而可将心灵屋檐与外在的善行联系起来,阐明“爱心”的价值。   2.阅读下面一首散文诗,根据要求作文。   一伸腰,果然飞起来了,原来就在她沉睡的时候,背上长出两片多粉的翅膀。从此,她便记住了这一切。她把这些告诉了子孙们:你们的茧,得你自己去咬破!蚕,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请以“结茧•破茧”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   【写作提示】   “思想决定高度,立意决定成败”。本题作为寓意型话题作文,审题时应明确“结茧”与“破茧”的象征义(引申义),以此为切入点展开构思。   以下立意可供参考:   一、“结茧”是力量的积攒,机会的等待;而“破茧”则是等待后的迸发、飞翔。   二、“结茧”可理解为最初的理想和追求,得到后又得主动冲破这个“障碍”,“破茧”而放飞自我。   三、“结茧”是为了保护自己,给自己将来发展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破茧”是指锐意进取而不满足现状,“破茧”是飞跃。“结茧”、“破茧”,构成了人生充实的过程。   3.大自然有晴天雨天,这是人所共知的。其实,你想过没有,不只是大自然有晴天雨天,一个人的生命里同样也会有晴天雨天……   请以“我的晴天雨天”为话题作文,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   看到话题以后,我们首先要对话题进行审读、定位。“我的晴天雨天”这个话题,可以从两个层面去理解:一是自然景物,二是生命意义。如果从自然景物的层面去写,就很容易写成纯自然界的晴天雨天,那将意义不大,升华不出寓意深远的主旨,我们应该尽量避免,而要努力地从第二个层面——生命意义去写作。把生命意义的晴天雨天写足写够,自然就有可能写出佳作。   那么,什么是生命意义的晴天雨天呢?具体说来,生命意义的雨天,可以理解为人生中的坎坷、磨难、挫折、痛苦、打击、失败,等等。生活中,谁的人生会一帆风顺呢?生命意义的晴天,又可以具体理解为高兴、快乐、顺利、上进、收获、成功等。再卑微的生命,也会有高兴、快乐、成功等。从第二个层面去挖掘、生发,是比较容易写出好作文来的。   此外,还必须注意的一点是,话题中还有一个“我”字,它限定了人物范围,暗示着写自己的亲历、亲受,而避免生拉硬扯,无情造文。   图画作文   1.2008年高考材料作文占作文的一半,这种命题形式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命题人的青睐,其中江西省高考作文题采用了一种特殊的形式来命题——漫画+材料。图画作文在审题上与材料作文稍有不同。这类作文首先要读懂画的内容;依据对图画的理解联系现实,立好意;根据要求行文。   图画作文的审题方法   一、仔细观察画面。观察图画要弄清画了什么内容。画面的主体往往是人物。观察时要从画面中人物的形体、相貌、服饰等,弄清人物的性别、年龄、身份;从人物的表情、动作,推测人物的思想面貌,以及在干什么;还要观察周围环境,弄清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和事件有关的物品。图中如有文字,要认真分析,它们在画面中往往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合理想象,揣摩寓意。观察之后,要把人物、动作等,进行合理想象,使画面“动”起来。也就是把图画内容故事化、情节化,从而进一步弄清图画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图画的主旨往往可以作为议论文的论点或记叙文的中心思想。   三、抓住画面反映的问题,准确立意。一般而言,一幅图画只有一个中心,抓住这个中心就抓住了根本。如果一幅图画能够多角度理解,在确定作文中心思想和写作内容的时候,就必须选取某一个角度,不要面面俱到。   考前练兵:   1.阅读下面的文字与漫画,按要求作文。(见图1)   要求:必须按书信格式作文;题目自拟;所有内容必须与给定的材料相关;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图1   【写作提示】   1.迈出正确的人生起步,收获人生的黄金。   2.迈出错误的人生起步,饱尝人生的酸楚。   3.迈出了人生正确的一步,并不一定能创造人生的辉煌。   4.人生第一步迈错了,并不注定人生一辈子的天空都是阴霾,人生充满变数,还可以在后天弥补。   5.这一步迈得正确与否,有时取决于“一步步”你走得快抑或是走得慢。   6.一本厚厚的书,一个人正在打开它的第一章,花儿开放,绿枝摇曳,上面写着“青春”二字。   7.青春是书的第一章,是永无终结的故事。   8.“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走好人生的第一步,可以改变人的一生;一生很长,必须有最开始的一步。   9.要读好人生的第一章,珍惜人生的青春,努力学习,不断拼搏,切勿荒废。   10.“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所以对待“一步”要像对待“一生”一样重视。虽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可道路有好有坏,有平川有高山,有鲜花有荆棘。或许走错了一步,便会后悔一生。只有立好了意,能够阐发出独特的观点,那么写出的文章才会有特色。   2.阅读下面的图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见图2)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图2   【写作提示】   同情别人的苦难只是一种人性的表现,解除别人的不幸才是神一般崇高的举动。   3.阅读下面的图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见图3)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图3   【写作提示】   “努力不懈的人,会在人们失败的地方获得成功。”上帝是公平的,给予我们每个人的机会都是一样的,要想成功,必须有坚忍不拔的意志。   4.阅读下面的图画材料,根据要求作文。(见图4)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少于800字。   图4   【写作提示】   看漫画应注意看标题和画中字,看画面的细节和夸张处。看画中字:漫画画了一只船,船上几个同学都是右手拿着大桨,左手拿着小桨。看画面:几个人奋力划着,船并没有直线前行。按照由果求因的方法,船不能顺利前行,关键在于划船者一手大桨一手小桨,用力不均失去了平衡。   思维拓展:联系生活,知识与能力、德与才、物质与精神、言与行、良心与私欲;联系社会国家,贫富差距、东西部的发展、经济与环境、中西方文化的发展等都是符合题意的。   易出现的问题:谈方法、团结、信念、缺憾、变通、大与小,都是没有重视画中字,没有把握漫画揭示的实质和关键。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