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指导】优秀教师备课:三个新理念及四个技巧
加入VIP免费下载

【备课指导】优秀教师备课:三个新理念及四个技巧

ID:653300

大小:23.31 KB

页数:8页

时间:2021-04-0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备课指导】优秀教师备课:三个新理念及四个技巧 备课就是写份教案? 当然不是,写教案只是备课的一项内容,此外,备课还是一个将学生、教材和教师自 己进行多维整合的过程,是一个教师知识准备、心理准备和情感准备的过程。 备课,每位老师都在做,但是,老师们都做好了吗,做到位了吗? 随着时代的变化,教师备课有哪些新的理念和技巧? 今天这篇文章带领大家走进备课的那些新理念和新方法~ 优秀教师备课:三个新理念及四个技巧 有的人会说:备课?那不就是写份教案嘛。其实呀,备课不完全等同于写教案。写教 案只是备课的的一项内容。 备课的过程首先是一个将学生、教材和教师自己进行多维整合的过程,是一个教师知 识准备、心理准备和情感准备的过程。备课变得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需要老师的技巧和 匠心,那么关于备课有哪些新的理念和技巧呢? 一 三个新理念 备课新理念之一:教师要成为学习设计师 教师两大专业行为,即备课与上课,二者比较,备课更为专业和重要。备课的专业说 法是学习设计。课堂革命的前提是学习设计的改进,而常规备课不适应核心素养的要求。 专业方案直接关联学习设计。教案就是教师专业度的一个重要体现。但是许多教师的教案 并不专业,也不专门。 不专业、不专门体现在三个方面:形式不专业,还是几十年的老套路,即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等;生产过程不专业,许多教师并不会认真写教案,不分析具体 情形,照搬照抄,甚至直接在网上下载下来;不专门,有教师不因人而异、因时而变,一 个教案用多年。 而专门方案的制订需要理论、规范、技术和工具的支撑。学习过程中无流程的任意发 挥现象已比较普遍,教师要成为学习设计师,掌握高质量学习的技术,才能构建高质量的 课堂,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备课新理念之二:始终带着产品的思维展开。 产品思维线路图是这样的: 先发路线——显性的逆向设计,即预期会用一个怎样的产品交付来实现自己的学习目 标,整个过程需要边生产边学习。 跟进路线——隐性的导航设计,即在尊重和满足用户的需求和体验中埋下自己的情感 态度价值观,并不知不觉地导航着用户的认知走向。 错综交互路线——只有显性与隐性紧紧贴合,才能实现课程目标,也就是说,既要始 终以“用户需要怎样的产品”来贯穿,也要逐渐被“我希望你能产生这样的共鸣”所影响。 这种过程实现了所期待的理想学习状态:学习是主体积极参与的一种源自于内在需要 的活动,是不断地积累与打破经验、建立并改变范式,不断地更新、充实、发展自我的过 程。 学生从开始确立选题起就是有产品化预期的,需要不断洞悉谁会需要这样的产品,并 将一系列有设计的“打法”贯穿于研究之中,一路的解决问题与自我成长又是对能力、态 度、精神品质的锻造,最终看到自己的产品诞生并得到广泛的认可,学生在完成一次学习 闭合的同时内动力再次激发,学习的能量在巅峰中得以存续。 备课新理念之三:充分放大关注学生差异这一维度。 如何备好一节课?需要考虑的维度很多,但备课中最需要考虑的一定是学情,而学情 中最需要关注的是学生的差异,因为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是教学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 前提。 备课中,我们需要充分考虑学生两种关键性的认知差异:一是起点差异,二是思维差 异。 为什么说这两种认知差异是关键性的呢?首先学生个体间的起点差异直接决定着教学 起点的定位问题,具体到一节课而言,如果教师对“该课背景下”学生个体间的起点差异 研究不透,就有可能把教学起点定得过高或过低,甚至错位,这都会影响教学实施的针对 性。 再说思维差异,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有的学生抽象思维发展得很快,有的学 生形象思维发展得很好。抽象思维发展得好的学生学习数学就相对轻松;而有的学生离开 实物就没有办法理解,会显得很吃力。 针对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我们在备课时就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学生提 供多种学习材料和设计多种活动方式,供他们选择,使之每种思维方式与学习材料和活动 高度相匹配。 二 四大技巧 技巧 1:常听“老教师”的课 所谓“老教师”,要么是对所教内容已经有比较丰富的经验(比如已教过至少两轮), 要么是对所教年龄段的学生有着丰富的相处心得(熟悉学生更理解学生)。听这样的教师的 课,可以使新入行的青年教师减少盲目摸索的风险,在相对较高也更平稳的起点上更顺利 地摸索适合自己的路。 首先,听课时不只要记录课堂流程,更要随时把自己所关注和思考的东西标注出来, 比如对某些概念的深入阐释,对难点的具体处理方式,对学生特定反应的应对等。边听边 主动总结,注意把握整体框架(整节课的主线是什么,重点和难点如何分布,高潮在什么 位置以及怎样处理)。 其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只要听过课就尽可能找被听课的教师讨论,将自己的思 考和疑惑追问一番,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当然,很多处理思路是高度:经验性的,一 时也未必能解释清楚,等自己亲自上过课之后,可能就会有进一步的体会。 技巧 2:反向设计你的教学 美国学者将课程设计过程进行了规范化,并且取名为“反向设计”,其实就用逆向思维 的方式,来设计教学。 反向设计的程序,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步,确定期望的结果。你期望学生了解什么、知道什么、能做些什么,这些就可 以形成你的课程目标。 第二步,确定学生应该达到的程度。也就是用测验来衡量学生的学习表现,评估学生 对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除了测验,你也可以采用提问、观察、对话,以及一些更传统的 方法,比如背诵或者默写。 第三步,对教学活动进行计划。考虑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利用什么样的活动、素材和资 源,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内容,达到学习目标。 技巧 3:用思维导图备课 “思维导图”的表现形式虽然是图,但本质还是思维。为此,在运用思维导图备课之 前教师应该做到 5 个读懂: 一是读懂课标。课标是我们教学的纲领,设计教学时读懂了课标才不会在教学时与其 背道而驰,领会了课标理念,我们的设计才能更具有创新性、有效性和开放性。 二是读懂教材。教材是教学的蓝本,只有读懂教材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的地位、目标、 重点、难点,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正确处理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 三是读懂习题。习题是编者精挑细选的,每一道习题的背后都有着深刻的寓意,关键 看老师能否读懂其意图,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四是读懂自己。包括自己的教学心态、教学情绪、专业水平等诸多影响教学的个人因 素。反思自己的知识水平:今天的这节课,我目前的知识水平能否应付?要上好这节课, 我需要哪些知识储备? 五是读懂学生。学生是课堂教学主体中的主体。我们教学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 教学前,学生不是一张白纸。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 平和已有的知识基础上。” 技巧 4: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可以在以下方面得到体现: 当教材中呈现的问题情境与当地学生生活实际相差较远时,教师可以将其换成学生熟 悉的事物; 当教材提供的学习内容、数据信息等与本班学生实际状况有差距时,教师可以作适当 调整; 当教材安排的课时对本班学生来说过 快或过慢时,教师可以结合实际调整自己的教学 进度。当然,这些调整与变动是建立在对教材的研究与对学生的了解基础上的。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主要表现在对教材的灵活运用和对课程资源的综合、合理、 有效利 用上,这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课程意识,准确把握教材编写意图和教学目的,要避免形式 化的倾向。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综合优化的过程,是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与 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结晶,是教师智慧与学生创造力的有效融合。 01 听:学生在课堂上希望听到 3 种声音 掌声。发自内心的掌声让课堂有意义。孩子们希望在课堂上能听到来自老师或者同学 的深刻而精彩的见解,简便而有效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能让自己有所感悟。 学生在你的课堂上听了半天,然而一句精彩的话都没听到,一次可以,两次可以,十 次、二十次他就会很失望。如果你从外地赶到北京去听专家讲课,没有一句话能打动你, 你也会感到很遗憾。我们的孩子有这样一种期盼,有这样一种要求,其实非常好理解。 我听小学和初中的课,发现当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时,老师就组织学生鼓掌,而且这个 鼓掌很有节奏感。但是这是组织起来的,不是孩子们发自内心的掌声,这个掌声的意义就 显得不一样了。 笑声。学生们希望听到生动而精彩的课,这会让他们产生兴趣。我们曾经做过调查, 问孩子们最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学生回答:“最喜欢有幽默感的老师。”这是有道理的。 很多老师希望从上午的第一节课开始,到下午的最后一节课结束,学生的注意力都能 高度集中,这可能吗?不可能。孩子是要走神的,是要休息的。优秀教师上课上到一定程 度的时候,会有意识地开个玩笑,把全班同学逗笑了,让孩子们的大脑集体放松一下,然 后重新回到课堂,大家才会感到神清气爽。 复旦大学有一次组织学生无记名投票,学生喜欢哪个教授的课,就可以把票投给那个 教授,最后选出受学生欢迎的十大人气教授。得票最多、排在第一位的是陆谷孙教授,很 多人用过他的书,他是《英汉大辞典》的主编。有人问:“陆老师,您的课为什么让学生们 这么喜欢?”陆老师想了一下说:“我每堂课一定要让学生大笑三次。” 辩论声。今天的学生主体意识已经觉醒。今天的学生和过去的学生不一样了。我们当 年读书的时候,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老师上课讲什么,我们就记什么,最后考试就考什 么。但今天的孩子不一样,个人的主体意识觉醒了,他们希望说一点自己的看法,说一点 和老师不一样的观点、和教材不一样的观点,甚至想和老师辩论一番。这是成长的标志。 如果班里没有这样的孩子,我们倒要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有没有问题,我们是不是压抑了 孩子。 2008 年上海市选了十位校长到美国加州去考察。我们到了加州理工学院,参观了一个 著名的心理实验室。上课过程中,学生头上戴了一个像帽子一样的仪器,老师在电脑屏幕 上点到谁,就能知道那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他的思维是空白的、困顿的,还是非常活跃 的、流畅的,马上就能看出来。 他们经过大样本的调查研究发现,课堂教学中什么时候学生思维最活跃?一定是学生 在辩论的时候。什么时候教学效率最高?一定是学生跟老师进行辩论的时候。 想想看,当孩子和老师进行辩论的时候,他会把自己大脑中所有的细胞全部激活,想 方设法地战胜老师。所以他的思维非常活跃,教学效率也相应最高。很多有经验的老师在 上课过程当中会有意识地、故意地留一个破绽给学生,让学生跟他进行辩论。一辩论,学 生就充分活跃起来了。 02 看:关注课堂上的 3 个细节 关注思维方式。一般来讲,很多数理化老师都是这么上课的,先讲定义、定理、公式, 之后带着学生解例题,解完例题以后再去做作业。公式、定理是什么?就是一般规律。具 体题目是什么?是个别现象。由一般到个别,就是演绎法。演绎法可不可以?当然是可以 的。演绎法有没有问题?当然是有问题的。 如果你永远使用演绎法进行教学,就会带来一个新的问题——高分低能。学生只有掌 握了一个公式,然后才能去解决一个与此相关的具体问题。面对一个新的问题,学生永远 无法去解决它。 芬兰有一位数学教育家说,在数学公式、数学定理和生活现象之间有一条鸿沟,数学 教育的任务就是把这个鸿沟填平。把生活现象和公式、定理之间的鸿沟填平,这就是数学 教育应该做的事情。但是如果我们始终采用演绎方式的话,这个鸿沟不但没有填平,反而 在不断地扩大。 有一位数学老师喜欢采取归纳法进行教学,他从生活中的一个现象出发,然后让学生 归纳出一般的定义,比如什么是解方程,什么是方程解,然后再对照书本的定义,从个别 上升到一般,最后给学生许多练习题,让孩子们自己去判别,由一般再回到个别。我觉得 这样一种思维方式,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提倡。要让孩子面对生活,面对现象,而不是直 接面对公式。 关注课堂的开放度。比如数学老师问一句“还可以怎么计算”,就可以为学生打开一扇 小小的窗户。过去我们不太关注课程资源的开发;今天我们的课程改革强调要关注课程资 源的开发。过去我们说“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学生看来看去就看教科书;今天我们讲, “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都可以拿来为我所用。 有一个英语老师正在板书,一个学生用笔在桌上敲打起来。老师听到以后,说了一句 很幽默的话:“英语课是不需要伴奏的。”敲击声就悄然隐去,孩子们也笑了,那个捣蛋的 孩子做了一个鬼脸。而他做鬼脸的动作恰好被老师捕捉到了,老师马上边模仿边说了一句 话:“Make a face,这就是做鬼脸。”孩子们无意之间学到了一个新的英语短语,这个老师 为学生打开了一扇小小的窗户。 关注旁例和反例。有一个理论叫作变异理论,什么意思?你要想正确认识事物的关键 属性,还需要理解该关键属性的变异形式,以加深对该属性的理解。也就是说,还要了解 它不一样的地方,变化的地方,相反的东西,要关注旁例或者是反例,然后再加以对比, 从而达到对于关键属性的辨析。 我们有一些老教师这方面做得很好,有一些年轻教师在这方面做得不好。有的老师讲 了一道例题,给学生们提供一个配套的跟这个题目完全相似的题目,孩子们也会做了,这 样就认为孩子懂了。真懂了吗?稍微变一变,孩子就不懂了,孩子就不会了。换句话说, 不让学生了解旁例,不让学生了解反例,是不行的,只有了解了旁例、反例,他们才能真 正理解。 所以我们在听课的过程当中,要观察老师是不是只涉及了一个方面的正相关的例子, 而没有让孩子们读懂旁例、反例。没有真正教会学生,这堂课就是没有效率的课。 变异理论证明,学习迁移的必要条件是同时具备共同性和差异性,既要有相同的,还 要有相反的,有差异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为什么我们很多有经验的老教师课上得 好,为什么学生学习效率高,原因就在这里,他们给的不是一个方面的东西,而是多方面 的、立体的、全面的。 03 说:老师的语言有 3 重境界 第一境界:想得清楚,说得明白。实话实说,如果连这一步都达不到的话,是不适合 当老师的。我现在主要是培训老师,可后来我发现,不是所有老师都能培训得出来的。原 因在哪里呢?有些老师连基本的条件都不具备的话,你怎么能够培训得出来? 基本条件是什么?第一,你得想得清楚;第二,你得说得明白。这是当老师的最基本 要求,让学生听得懂而且能说得出来。 我在建平中学担任校长时招聘教师,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的一些学生, 都会跑来应聘,包括硕士、博士。如果是招聘数学老师,我们就请数学特级教师给他们出 几道题目,做两个小时。如果连题目都做不出来,说明他想不清楚,那就不适合当老师; 如果做出来了,请他走到班上去,对着学生讲清楚,如果讲不清楚,我们也不能要。 第二境界:声情并茂、传神动听。让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我们今天很多人在谈课程改革、教学改革,其中一个观点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这当 然很有意义,但是我们也发现,现实教学中我们有些老师变得不会说话了,这可能会造成 新的问题。 语言除了要准确精炼之外,还要有一定的艺术性。语言是艺术,艺术的语言具有感染 力,老师的语言能够做到生动传神,悦耳动听,能够把孩子的情绪调动起来、思维调动起 来,能够让孩子激动,能够让孩子产生强烈的兴趣。 第三境界:老师言有尽,而意无穷。老师在课堂上讲的话很少,寥寥数语,但是包含 了无穷的意思,老师三言两语却打开了孩子们一扇扇思维的窗户、想象的窗户,让孩子们 尽情地思考、充分地想象,思也无涯,这是教师课堂语言的最高境界。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