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文阅读(七)
加入VIP免费下载

古代诗文阅读(七)

ID:61932

大小:47.55 KB

页数:19页

时间:2020-12-1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九、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教学建议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这个考点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出现概率很高,“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是2003年《考试说明》中又增加了一项内容。本专题复习的目标,一是学习如何评价文学作品中的思想内容,对作品思想内容作出或褒或贬的评价,二是学习如何看待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有运用正确的世界观客观评价作者的观点。 对文学作品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的评价,以下几个问题不能忽视:①准确把握词义;②正确辨识词语顺序;③掌握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如流传较广的神话故事,历史故事,名人典故等,尤其是课本中曾涉及到的有关内容);④对诗文句子及全文内容的理解。这些是正确评价的前提。 关于本考点所涉及的考题类型及解题的要点,在“知识归纳与拓展”专栏中将作详细说明。 本专题重点放在用自己的语言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作出评价。因为现在此考点以主观题型为多,而语言表达的训练学生相对欠缺,所以应加强表达训练。   问题磁场使用指导       一、使用指导       本栏目选取一些学生相对感兴趣的题材,根据考点所涉及的知识设置题目,意在让学生对本考点知识有较多了解,同时暴露出自己在这一知识点上的薄弱环节。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先自行探索,对提高后面部分的复习有一定好处,教师在这些问题的点拨中要初步引出相关知识。       二、问题磁场 1、阅读下面一首诗,分析结尾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并加以评价。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点拨】唐开元十四年,诗人怀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之情,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辞亲远游”,乘船离开四川,远离故土,心中难免依依不舍,而这种对家乡的留恋之情一时又无处宣泄,结果在江水中找到了寄托,他不说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却说从家乡来的江水一路上对自己殷勤呵护,万里护送,这说看似无情却有情的写法使得全诗在结尾处显得分外凝重含蓄。作者移情于物,表面写江水送自己,实际上是抒发自己思念故乡之情。 2、阅读下面的唐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十五夜望月 王 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入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点拨】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这一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则推己及人,指人人都在望月的情景。诗人怅然于家人的离散,出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但是诗人却用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茫茫的秋思会落到谁的一边,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全诗抒发了诗人悠然不尽、别离思聚的感情。 3、《齐王晋文之事》和《寡人之于国也》都谈到“仁政”思想。到图书馆或网上搜集有关资料,然后和同学交流,说说你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和看法。                                                 【点拨】要答好这道题目,要对两篇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如何阐述观点要把握准确,结合平时所掌握的孟子思想观点,谈出自己的理解。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得到百姓拥护的人才能成为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人可以成为诸侯,得到诸侯欢心的人可以成为大夫,可见“民为贵”的道理。孟子在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中看到人民的力量,认为社会安定的前提在于百姓的安居乐业,这种民本思想在当时也是有积极意义的。在孟子看来,只有“与民同乐”,才可以“王天下”,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孟子提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他反对不义的战争。 4、蒲松龄的文言小说《促织》,作者给故事安排一个喜剧的结局,并加了“异史氏曰”。学了这些文字以后,同学们议论纷纷,有同学把异史氏的一段评论说为“以因果报应来规劝人,无异是愚民,无异是助纣为虐”。你认为应该怎样理解?                                             【点拨】①这个结局是虚幻的,但没有削弱本文的批判力量,而是从更高的层次上强化了批判力量。②退一步讲,成名“因祸得福”即使是真,也是偶然的。结尾明明指出“独是”以促织富,“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这有力地说明,百姓的生死祸福,竟系之于区区小虫,封建统治的腐败已到何种程度!③“喜剧”的结局,实际上是嘲讽了一出丑剧,请看“成名裘马扬扬”,连“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思泽”,这岂不荒唐可笑!本文结尾以及异史氏的评论,是在揭露封建统治的罪恶和当时政治的腐败黑暗。   案例探究使用指导      一、使用指导      本栏目紧扣专题重点设置了四个案例,对前一栏目引出的问题继续探讨,解答部分既分析失误点,提出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同时也对考查趋势作出预测。教师在使用时可以结合学生实际作些补充。      二、案例探究     【案例1】2003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5题(原文见附录)      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司马光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史家的眼光,评价唐太宗能够从善如流,隋炀帝则爱好面谀逢迎。      B.强调“表动则景随”,裴矩由隋入唐后,其品性也由卑下而趋于高尚。      C.借用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的事例,说明君王表率作用的重要性。      D.启示后世君王,治国时应当注意从裴矩的变化过程中吸取经验教训。     【解题思路】此题是今年高考的新题型,司马光说,“裴矩佞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愿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为直言,则佞化为忠”就是强调裴矩之变非裴之变而是君王之功。司马光在本段中主要强调一方面(表动)而非双方面(即表动则影随)。考生应当注意,《资治通鉴》本身就是给君王作辅证,司马光当然站在劝谏君王的角度论事。而《旧唐书》则是站在裴矩的角度。 【参考答案】B 【评点与探究】本题是考查对文中作者观点及态度的评价,有较大难度。今年文言文有两个变化,一个是人物形象有所变化,是发展的,而非往年的人物形象或忠或奸都是一贯而终;二是文章分为两部分,分别引自不同的典籍。这两种变化给所有语文教师一个新的提示:今后文言文中的人物将有可能比以往更加丰满,富于变化。因为一篇文章中对一个人的评价一般是一致的,但两部不同典籍中的相同人物形象可能就不同甚至相反。这类题的好处就在于人们可以学会辩证的看待人或事。 在平时教学中,学生要学会客观公正地评价一个人的原则和方法,懂得动态评价一个人,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一个人。训练时也要重视选取出处不同的对同一人物的评价的语段加强训练,特别是对一个人的评价褒贬不同的段落。 做这类题目时,建议同学们注意两文的出处,作者的创作目的对整全书思想倾向及书中人物的形象刻画有很大影响。 【案例2】阅读下列词作,解答下面题目。 小重山 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①“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②“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明写山高路远难归故乡,暗写_______的感情。 ③“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出自《吕氏春秋》伯牙碎琴的典故。此句深沉地表现了____________的感情。 【解题思路】①要理解此句表达的心情,先要懂得“三更”即“半夜”,作者“夜不能寐”。以“起来独自绕阶行”。重要的是要弄清作者为什么“夜不能寐”,这就要联系作者的思想生平。岳飞为抗金名将,“还我河山“是他的一生志愿。他终生奋斗,为的就是“收拾河山,朝天阙”。前文中的“千里梦”,就是他的复国之梦。②解答此题,除了要对作者生平有所了解﹐还要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岳飞家乡在河南汤阴,已被金人占领,所以“归家”与“复国”相联系;岳飞是统兵大将,本可挥师奋进收复失地,回归家乡,但却归程被阻。因为当时国君不思恢复,投降派把持朝政、压制岳飞等主战派。家乡的松竹都老了,自己却不能回家,收复河山的宏愿不能实现,当然十分愤慨。③岳飞“精忠报国”鞠躬尽瘁,却屡遭打击,皇帝“直把杭州作汴州”,奸臣党同伐异丧权辱国,雄心壮志难以实现“仰天长啸”化为低首叹息。所以,内心怆凉、忧愤、对朝廷失望,对投降派的愤慨,交织在一起。 【参考答案】①为国事而忧虑。②不能挥师收复河山、报国无门的愤慨之情。③内心怆凉、忧愤、对朝廷失望,对投降派的愤慨之情,以及立功不易,苦无知音的沉郁情怀。 【评点与探究】阅读鉴赏古诗词,必须具备有关诗词的基本知识,了解作品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思想生平,把握诗词所创造的意境,体味艺术特点,分析词、句含义等等,此外还要有一定的历史﹑自然﹑地理等方面的常识。对于著名作家的作品要多读一些,相同题材相同风格的作品要读,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作品也要读。这样才能全面了解作者的思想、风格,并且互相参照比较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解决问题。由此可见,知人论事是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我们不但要了解作者总的思想情感,还要了解这些问题。总之,一是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二是要有较强的理解分析能力。 【案例3】2002年北京春季高考试题第9题(原文见附录) 对这首诗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全诗抒发的是诗人观赏山村美丽景色时悠然自得的心情。 B、诗的主旨是表达诗人对美丽幽静山村的由衷赞美与向往。 C、全诗情景交融,诗人思乡的惆怅心情已经渗透在前面的景物描写之中。 D、诗中通过情绪的陡然转折,表现了诗人深藏于内心,随时会被触发的怀乡之情。 【解题思路】诗歌描写郊游所见引发思乡之情。对仗精工,意趣天成。王禹偁立身正直,直言敢谏。宋太宗淳化二年,他因论妖尼道安事获罪,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此诗作于次年八月,反映了他谪居生活的一个侧面。公余之暇,信马闲游,秋色明净,诗人对景徘徊,忽起思乡之念。不念朝廷而念家园,正暗示作者政治上的失意。用笔极为含蓄。A项抒发的不是“观赏山村美丽景色时悠然自得的心情”,而是由这种心情渗透出的思乡之情;B项的错误与A项相近;C项说作者的思乡的惆怅心情已经渗透到前面的景物描写中是错误的。作者的思乡之情只是通过最后两句的设问互答,陡然转折而体现出来。前六句对异乡美景的热爱只是最后思乡之情的一个铺垫。 【参考答案】D 【评点与探究】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内容、主旨及作者感情的评价。解答这种选择题型,首先对全诗的内容作全面理解,还要结合作者的有关背景知识。 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鉴赏,首先学生要能够判断文章观点是否正确,其次要判断作者的认识是否全面,论述是否透彻,第三要看作品感情是否健康。要能正确评价鉴赏作品的思想内容关键是要有较高的思想理论素质,另外还要注意以下四点:①要以全面、深入的阅读分析为基础;②要全面、辩证地评价文章;③评价要有理有据;④评价要具体、充分,有深度,不可含糊笼统。 【案例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两题。 月上瓜洲 南徐多景楼作 [南宋]张辑 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塞草连天何处是神州? 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 [注]南徐,古州名,治所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多景楼,为南徐胜迹,在镇江北固山上。神州:指中国,此指京都。 ①请结合词的上阕,简要分析“几多愁”中词人“愁”的具体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词的下阕中“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一句,通过塑造“渔翁”这一形象,寄托了词人怎样的情怀。请作简要评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张辑,字宗瑞,号东泽,南宋鄱阳(今属江西)人,有词集名《东泽绮语债》。他的诗词均衣钵白石,而又效仿苏、辛。故其词既风雅婉丽,又复“幽畅清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此词通篇借景抒情,蕴含着无限凄凉感时之意。上片触景伤情,引起了故国之思。江头新秋,又带来几多新愁。塞草连天,神州何处?写出了对故国的无限忧思。下片抒发感慨。古今多少英雄泪,都随江水东流去。眼前只有瓜洲明月,江上渔竿。感时伤事,不尽欲言。全词含蓄蕴藉,感情真挚,委婉细腻,风雅自然。了解了全词的主旨,是评价词人的思想感情的基础。 【参考答案】①首先,作者登楼北望,看见塞草连天的荒败秋景,不免引发内心愁思。其次,山河破碎,神州陆沉,中原地区沦陷于金兵之手,为国破家亡而忧愁。第三,年复一年,春去秋来,时光流逝,中原恢复无望。②有心报国却又报国无门的忧愤、失望之情,以及迫于无奈只能逍遥江海的抑郁孤独、无可奈何之情。 【评点与探究】此题考查鉴赏古诗词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及作出评价。这道题目易错处是对词人“愁”的原因分析不全,或只知其一,或只知其二,主要问题是学生可能对本词的背景知识了解不详。      我们在评价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时,一定要联系作者或所写事件的历史背景。作者要表达的意思不会无病呻吟,也不是凭空而来,是有感而发的,因而联系作者的处境和作品的创作背景,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诗文的内容。再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联系辛弃疾的生活背景及当时的社会状况,我们不难理解,辛弃疾面对金兵入侵,虽年事已高,但壮志不已,仍想杀敌报国。南宋统治者却不思杀退金兵,收复失地,因而对辛弃疾置之不理。作者以廉颇自比,自己还不如廉颇,廉颇暮年还有人询问,而自己却无人理睬。壮志难酬,内心惆怅,不免发出连连哀叹。 知识归纳与思维拓展使用指导      一、使用指导      本栏目是在案例探究的基础上围绕本专题所涉及的知识能力点进行系统总结与拓展。主要是帮助学生理清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同时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实际,对知识体系进行合理消化。在动手实践的基础上,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二、知识归纳与思维拓展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一考点是要求对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作评价,分析评价作品主题的社会意义,分析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这种评价必须建立在分析这些诗文的内容及分析概括这些诗文在作品中表现出的观点态度的基础之上,必须实事求是,客观公正。评价与鉴赏是中学语文阅读能力中最高的一个层次。前几年对古代诗文作品思想内容的评价,往往同鉴赏其语言、表达技巧综合在一起进行考查,从题型上说,也主要是客观性的选择题。从2002年开始,这一考点移到了主观性试题之中。 (一)新题型形势下必须强化的知识点和注意点。 2003年高考,已经涉及到作者在诗中所表现的观点的进步性或局限性等人文因素,同时,作者对诗中的景物、事件以及人物命运的态度、评价也已进入命题人的视野,至于每一位诗人,在其作品中所表达的观点态度,有的直白,如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有的含蓄,如李煜的“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有的隐晦,如王维的“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有的张扬,如杜甫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特别是写景抒情的诗作,其观点与态度是不易把握的,这只能从诗作的隐含意去仔细领悟与思考。评价古典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应注意以下问题: 1、每首诗词都要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采用独特的表达方式,创造出一种意境,然后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既是作品的主旨所在,也是我们阅读分析鉴赏时绝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2、由于时代所限,有些古典作品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比较复杂,甚至还有消极反动之处,对这些我们都应该站在一个高度,具体客观地进行评价。 3、对诗、词、曲思想内容的评价,还要从作品的整体上去把握,不能只抓住只言片语就乱下结论;对有些作品还要从作者所描绘的情景中把握作品的言外之意。 4、古典诗词的思想内容经常与作品本身的风格流派有关。一个作家的整体创作趣向和风格要般是固定的,但也不排除个别作品的特例存在。如李清照、辛弃疾等,都有其固有风格之外的创作。 5、许多古代诗词的前面都有一个不长的“序”,有的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 6、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比如,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在他们的诗,尤其是边塞诗,虽有塞外环境的恶劣,也有对故乡、亲人的深切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敌忾的愤慨,保家卫国的决心,因而格调高亢,情绪激荡。而宋代则大不相同,积贫积弱、国力衰微的大宋朝,已没有了大唐的气象,在知识分子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 7、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之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所以其词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或者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风格豪放悲慨。 (二)诗歌中常见表现手法例析。 因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与作品内容的理解密切相关,而许多表现手法的运用对理解诗文的内容作用又很大,所以对表现手法的知识体系作一归纳。下面结合具体例子重点分析以下一些表现手法。 1、赋、比、兴 “赋、比、兴”是对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诗歌表现手法的总结。其后的诗歌继承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赋,就是详细地叙事写景,并表示出作者的态度。如《诗经·伐檀》中,“砍砍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缠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狟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描写一群伐木的奴隶替奴隶主砍伐檀木制造车子,在艰苦繁重的劳动中联想到奴隶主不劳而获,抑制不住内心的愤怒。再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就用了这种手法。 比,就是把一物比作另一物。《诗经·硕鼠》把奴隶主比作大老鼠,用的就是比的手法。 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伐檀》中的“河水清且涟漪”就属于“兴”,它引出了下面的叙述。“兴”和“比”常常联系起来在一篇诗中运用。如《孔雀东南飞》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既是“兴”,又是“比”。 2、含蓄 把作者的深意隐含于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之中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含蓄的主要特点是意在言外。但应该看到,这种言外之意,仍得之于作品语言文字的触发。如杜甫《春望》中的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国破”而“山河在”使人想到遍地创痍,临“春”而“草木深”,使人想到人烟稀少。花鸟在平时是供人欣赏娱乐之物,此时看到花开而泣,闻到鸟鸣而悲,可知诗人的哀伤和时世的颓败。这首诗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正是通过具体的形象以启发读者想象和体会,从而表达了作者沉痛至深的感情。 3、虚写和实写      虚写,不是写眼前的实景,而是写想象中的景象。实写,恰好与之相反。如齐已《早梅》:“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万木冻欲折”就是虚写,是想象中的景象。“万木冻欲折”与“孤根暖独回”恰好构成对比,反衬梅花“孤根独暖”的性格。虚写,状不在眼前的事物如在眼前,引起读者的想象。 4、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如汉乐府《陌上桑》对秦罗敷的描写:“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前四句是正面描写,后八句是侧面描写。前四句夸张地写罗敷的服饰之美,是为了衬托人物的高贵和美好。至于罗敷具体怎么美呢?这是很难描绘的。于是作者笔势一荡,不直接写罗敷本身,而去写周围的人为罗敷所吸引的神态,通过侧面描写,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你自己想她怎么美,她就怎么美。 5、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等的叙述、描写或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间接抒情。中国古典诗歌追求含蓄,所以往往是间接抒情。如1995年高考诗歌鉴赏题(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作者是通过问答、责问慨叹绿肥红瘦,将怜花伤春之情,委婉含蓄地表现出来,是间接抒情,而不是直抒胸臆。 6、情景交融 “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中寓情,情景交融是古典诗歌常用的手法。(是否情景交融,是判断古典诗歌有无意境的标志;而是否有意境,又是判断古典诗歌是否为上乘之作的标志。)比如上文司马光的《客中初夏》,看似写景,实乃抒情。再如张可久《[双调]清江引·秋怀》: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诗人紧紧把握题意,用西风、北雁、红叶、黄花、芭蕉、雨声,点染成一幅萧瑟的秋景。又因“西风”的到来而联想到“归期”的未卜;因“芭蕉雨声”而烘托出自己的功名未就、辗转反侧的愁思。句句是写景,句句又是抒情,情和景高度的统一起来。 7、托物言志和托物寓意 托,寄托,借助;物,客观外物;言,表达;志,志向,志愿;寓,寄托,隐含;意,心愿,愿望。简单地说,托物言志,就是借助具体外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志愿。如上文司马光的《客中初夏》一诗。托物寓意,就是将思想隐含在具体的外物之中。实际上,“志”和“意”往往是一回事,都可理解为思想感情、理想愿望、见解主张等等。诗歌鉴赏方面的文章,使用“托物言志”说法的多。我的体会是,托物寓意,“意”更隐含些。 如苏轼《待月台》:“月与高人本有期,挂檐低户映娥眉。只从昨夜十分明,渐觉冰轮出海迟。”后两句诗写出了因满招损的自然规律。满月给人间曾带来无限美景和喜悦之情,然而满即缺之始。诗人久久伫立,眺望远海,等待着迟迟升起的一轮冰月,心中不免泛起淡淡的愁绪。称月为“冰轮”,表现了月的光洁、纯净,同时也略带清寒之意。此时诗人那官场失势的往事,大概正随着海上徐徐升起的明月而浮现在犹如海波一样动荡不宁的思绪之中了。读这样的托物寓意的诗,是需要对诗人的身世、经历乃至创作风格有相当的了解的,否则很难把握其隐含之意。 8、象征 借助于特定具体的事物,寄寓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事理。如黄巢《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写的是秋风萧杀,百花凋零,唯有傲霜挺立的菊花却精神百倍,方兴未艾,长安城里遍地黄金璀璨,清香弥漫;实际上,诗人是以菊花盛开象征起义的最后胜利,表达了推翻唐王朝腐朽统治的决心和信心。 9、用典 古典诗歌中常常引用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这就叫作用典。使用典故使诗歌的内容更加丰富。如1996年高考诗歌鉴赏所选的一首元曲阿鲁威的《[双调]折桂令·咏史》:“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这首诗主要使用的手法就是“用典”。对用典的诗,需要理解典故的含义才能读懂诗。 10、衬托 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都是以动衬静的反衬。 11、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运用对比,或使对立的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如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露深刻。 12、抑扬 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的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的目的。抑扬按形式可分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两种。如李商隐《贾生》就用欲抑先扬的手法:“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诗的前两句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若渴,虚怀若谷,和对贾生的赞叹。可是读了后面两句,才恍然大悟,原来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虚席”,不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讽刺辛辣,感慨深沉。   备考创新训练使用指导      一、使用指导 本栏目按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知识训练要点编排,力求使学生通过训练后,对这类题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有清楚的了解和掌握。因这一知识点综合性相对较强,所以训练题中也可能涉及到其它知识点,作为复习用,教师要求学生一并完成并统一讲解归纳。 二、备考创新训练    1、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⑴本诗第三、四句是在批评歌女不知亡国恨,一味沉迷于靡靡之音吗?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杜牧这首诗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首诗中的第一句就不同凡响,两个“笼”字将烟、水、月、沙四者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和第二句的“夜泊秦淮”相关联。第二句的前四个字又为上一句的景色点出时间、地点,使之更具有个性,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也照应了诗题;后三个字又为下文打开了道路,由于“近酒家”,才引出“商女”“亡国恨”“后庭花”,也由此才触动了诗人的情怀。商女,是侍候他人的歌女。她们唱什么是由听者的趣味而定,可见诗说“商女不知亡国恨”,乃是一种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 【答案】⑴第三、四两句表面上是谴责歌女不懂亡国之恨,一味沉迷于靡靡之音,但实际上是批评那些掌权的达官贵人不以国事为重,贪图享乐受。⑵表达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虑。 2、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晚晴 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⑴“深居”指诗人在桂林的寓所,着一“深”字,意在表现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 ⑵品味一下“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晚唐的李商隐,自陷入党派斗争的狭谷,一直遭到忌恨排挤,后来只得离开长安党争的漩涡,到桂林去。诗人在居处凭高远眺,此时云开天青,视野更为辽阔迥远;晴空中带着湿气的余晖,微微地、斜斜地,流注于小窗上,柔和而清朗。鸟巢被斜晖照干了,鸟翅羽毛也不湿了,傍晚飞回来时的体态感觉多轻盈呀!——远离倾轧,远离风暴之后,诗人在这儿找到了一分心境复苏的自在。 【答案】⑴其地之幽僻,环境之清净。⑵前句用人格化的语言表现了对不被人重视的小草的关注,后句表现了作者分外珍重美好而又短暂的事物的感情。晚晴短暂,应更珍重。 3、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登科后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注)这首诗是孟郊四十六岁进士中第之后而作。 ⑴请解释“龌龊”、“放荡”在本诗中的含义。 龌龊:__________________ 放荡:__________________ ⑵“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开头两句直抒胸臆,说以往在生活上的困顿与思想上的局促不安再不值得一提了,今朝金榜题名,郁结的闷气一如风吹云散,心中有说不出的畅快。后两句活灵活现地描绘出诗人神采飞扬的得意之态,抒发他心花怒放的心情。全诗的思想艺术容量较大,诗句颇具象征意味;“春风”,既是自然界的春风,也是皇恩的象征;“得意”,紧承“春风”,既指诗人沐浴自然界春风的愉悦,也指沐浴皇恩的欣喜。 【答案】⑴龌龊:指处境不如意,思想上拘谨局促。放荡:自由自在,无拘无束。⑵描绘出诗人中第后神采飞扬的得意之态,酣畅淋漓地抒发了他心花怒放的得意之情 4、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贾 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 生 王安石 一时谋议路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 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 ⑴这两首诗都是对汉代贾谊的评述,角度不同: 李商隐认为:________________ 王安石认为:________________ ⑵“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一句是作者借鉴贾生事生发的议论,其真正用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李商隐独辟蹊径,特意选取贾谊自长沙召回,宣室夜对的情节作为题材,尖锐地指出统治者不可能真正地重视人才,让他们在政治上发挥应有的作用王安石则反问“谁问君王薄贾生”,因为贾谊的治国方略汉文帝也有所采纳而汉武帝则都采用实行了,君王对贾谊不薄,贾谊也称是有幸。王安石此诗还有弦外之音,就是他隐然以贾谊自喻,表现了对曾重用他的宋神宗的君臣遇合之感。 【答案】⑴李商隐认为贾生治国安邦的才学得不到施展。王安石认为贾生并未受到君王的薄待。⑵慨叹自己居庙堂之高而不能被重用。 5、阅读下面唐诗,品味评价这首诗的思想内容。 秋 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 晴空一鹤排方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解析】诗中展现了一幅空万里,白鹤凌云飞翔的图景。诗人赞美这种明亮辽阔的秋景,认为它胜过繁华的春天,从而表达了诗人在政治上受到挫折后,依旧傲然向前,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远志节。 【答案】诗人对秋天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秋日晴空,一鹤排云,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鸿图。 6、下面宋词,本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作者在这首词中表现了什么人生态度? 作者在词中又是怎样表现这种人生态度的? 定风波 苏 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头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叙事,但叙事中渗透了强烈的感情色彩。“莫听”,“何妨”,“谁怕”,“任平生”,写冒雨徐行的心情,鲜明地体现了作者广阔的胸襟和倔强的性格。下片则着重写雨后景物和感受。骤雨已过,云开天晴,春风料峭,略带寒意,前路山头,夕阳斜照,诗人原来的酒意经过风雨洗礼,早已消散了。经过阵风骤雨,得来的常常是轻松平静,自然界如此,人生的旅程上又何尝不是如此! 【答案】作者在词中表现了胸怀开朗、淡泊旷达、平淡闲适的人生态度。“一蓑烟雨任平生”,写出了冒着风雨漫步旅途时的任其自然,乃是平生惯常经历的态度;“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三句,意蕴丰富,写出经历风雨后内心的坦荡平静,自然界如此,人生的旅途也是如此。 7、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⑴谈谈“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 ⑵“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有什么言外之意? 答:________________ ⑶全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 【解析】王国维评价李煜的词是“以血书者”,此词便是绝作。他用朴素的语言感叹着自己的身世和遭遇,所说着人生的愁恨——从君主到阶下囚,处在人生的绝路上,看到了生命的尽头,他回顾着滔滔江水一般流逝的时光,春花秋月,四十年的往事涌上心头。小楼东风,春光又新,可惜是最后的时光;月色依旧,已不是昔日的家国:春花秋月、滔滔江水触发了内心无限的愁恨和悲哀 【答案】⑴①一年又过去,还要经受生不如死的煎熬,②念念不忘故国,更加痛苦不堪。⑵表示的是物是人非,宫殿依旧,而自己的处境、容颜全变了。⑶追怀故国,有亡国之痛;思念往昔,表达出阶下囚无尽的哀愁。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陇西行 唐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⑴请赏析三、四句的精妙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诗反映了唐代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诗人赞美了将士们英勇无畏的行为,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对深闺中妻子们的遭遇深表同情。全诗含义深刻,感人至深。 【答案】⑴“可怜”句紧承前义,本题中之义:“犹是”句荡开一笔,另辟新境。“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⑵表现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家人的无限同情。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山居秋暝 王 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⑴从全诗来看,诗中描写了明月、清泉,也描写了浣纱女归来时的喧哗和渔舟在莲塘中穿梭的情景,为什么首句却要说是“空山”?“空山”是着重写自己的眼前所见,还是着重于内心的感受? 答: ⑵诗歌颔联描写自然景象,颈联则侧重于描写人的活动,诗中的景象给人以美的感受。有人说,这首诗寄寓了诗人的人格情操,也表现了他的社会理想。请结合自己的理解,对以上两个方面作简要分析。 答:(人格情操)___________________ (社会理想)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王维山水诗中的名篇,雨后秋山明快舒朗、清新鲜洁的环境特点构成了全诗的基调。明月清泉,竹喧莲动,浣女归舟,层次鲜明,因果清晰,且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构成一幅清晰和谐的雨夜秋山图。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及对理想境界之追求。 【答案】⑴一方面,山中树木茂盛,掩蔽了人们的活动,显得“空”;另一方面,“空山”二字点出此处如同世外桃园一般,这是诗人的一种独特的感受。⑵从自然景象的描写来说,诗人以物芳而明志洁,从侧面反映了自己对官场的厌恶,表现了自己的人格美。从人的活动来说,这是以人和而望政通,在全诗的意境中体现了王维的社会理想。 10、鉴赏下面古诗,试分析评价本诗的思想内容及作者如何来表现自己的这种思想。 咏 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这首诗作于高宗仪凤三年(678年)。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西陆:指秋天。南冠:指囚徒。玄鬓:指蝉。 【解析】这首诗的一、二两句在句法上用对偶句,在作法上则用起兴的手法,以蝉声来逗起客思。三、四两句,一句说蝉,一句说自己,把物、我联系在一起,表达了自己身陷囹圄的内心凄恻的感情。五、六两句,纯用比喻,表现了自己政治上不得意,言论上受压制。七、八两句,表明自己品性高洁,被诬陷入狱,但无人来替自己雪冤,这也是对贪赃的辩白。 【答案】这是一首借物抒情诗,诗人借对蝉的吟咏,抒发了自己虽有高洁的品性,但不为时人所了解,相反还被诬陷入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的思想感情。诗中作者采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来表现自己的思想。 11、阅读下面一首诗,简要评析结尾两句的深刻含义。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头两句交代作者访友不遇,园门紧闭,无法观赏园内的春花。由于有了“应怜屐齿印苍苔”的设想,才引出后两句更新奇的想象:虽然主人自私地紧闭园门,好像要把春色关在园内独赏,但“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后两句诗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引起读者许多联想,受到哲理的启示:“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 【答案】结尾两句诗很富有哲理情趣,表达了一个朴素而又深刻的思想:蓬勃向上的美好景物总要积极向上,是始终关禁不住的。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诗后题目。 从军行 杨 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试评价“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首句用夸张手法写出外患严重、情势危急,自然引出下句。目睹外患严重而“心中自不平”,其“从军”愿望与卫国决心,已和盘托出。第二联写从军。“牙璋”才“辞凤阙”,“铁骑”已“绕龙城”,词采壮丽,对偶精整,而一气直贯,将反侵略的军事行动写得迅猛凌历,声势逼人。第三联以战地风雪烘托战斗之激烈,反跌尾联:尽管风雪苦寒,战斗激烈,仍然“宁为百夫长”,为保卫祖国效力。首尾呼应,完美地表现了“从军”的主题。 【答案】为国杀敌的爱国思想和昂扬的战斗精神。诗句中的“百夫长”为军队中的一种官职,这是一个只管理一百人的小官。诗人以“宁为……胜作……”的句式,比较强烈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从诗句所反映的思想来讲,是爱国思想的表现;从情感的表露来看,是激昂的。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