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中学九年级语文导学案(教师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XX中学九年级语文导学案(教师版)

ID:60720

大小:16.8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12-1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XX中学九年级语文导学案(教师版) 主备人:    总第  —    课时    班级     姓名          课题:愚公移山      课时:三课时 学习目标: 1、指导学生顺畅朗读,了解故事的大意。 2、分析愚公这一艺术形象,领悟其思想意义。 3、拓展思维空间,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行多角度的阅读。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课堂导入 1、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样式。一般是用比喻象征的手法,把原来不易为人所理解、所接受的道理和主张,寄托在具体的、通俗的、形象的故事中,形式简短,主题鲜明,突出劝诫和讽刺作用。故事的主人公,有的是人,更多的情况下是人格化了的动物、植物或自然界其他东西和现象。它们各自代表着社会上某一种人或某一种思想意识。寓言写的是非现实生活中所有的故事,但却寓意深刻,耐人寻味,富于说服力和教育性。寓言语言生动形象,故事情节简明,篇幅短小精悍,是艺术性很强的一种文学体裁。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寓言已经盛行。许多寓言故事,如《愚公移山》、《鹬蚌相争》、《刻舟求剑》等,至今仍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2、神话,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 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马克思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形象化。”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有着本质的不同。 3、课文的寓意:这篇课文名为“愚公移山”,其实并不一定是要提倡挖山,而是意在告诉人们:要取得事业的成功,就必须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奋斗努力。 二、预习检测 1、字音:仞(     )箕畚(      )孀(      )龀(      )匮(     )荷(      ) 2、词语(1)重点实词:许______  彻 ______  惧 _____  负_____   匮______ (2)通假字:始一反焉        ;甚矣,汝之不惠     ;河曲智叟亡以应    ;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无陇断焉         . (3)古今异义 方七百里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何苦而不平 (4)一词多义 且      年且九十  (       )  且焉置土石(       ) 焉      且焉置土石(       )  始一反焉  (       ) 而      而山不加增(       )  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 其      其如土石何(       )  其妻献疑曰(       ) 惧其不已  (      ) (5)词类活用现象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吾与汝毕力平险             聚室而谋 3、重点句子翻译 (1)甚矣,汝之不惠。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3)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4)河曲智叟无以应。 4、作者简介 列子,名        ,又称御寇,      国人,       前期        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净无为。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写而成的,里面保存了不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三、研读课文 1、学生朗读课文后,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用原句写出愚公移山的原因、目的、方法、信心和结果:     ①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也 ②目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③方法: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④信心: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⑤结果: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2)你从文中哪些地方可看出移山任务的艰巨? 愚公移山的任务异常艰巨,这一点在文中多处表现,归纳起来具体表现为四点: A、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B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C、寒暑易节,始一反焉。D、年且九十。本文从山之高大,从愚公的年事已高,从移山的工具简陋,从搬运土石的路途遥远这几个方面,充分反映出移山的任务的艰巨。正是因为移山任务如此之艰巨,才更能衬托出愚公那高尚的思想。宏伟的抱负,超人的智慧,使他的形象更加高大,从而更加突出愚公敢于移山的决心和勇气。 (3)在艰巨的移山任务面前,愚公的妻子、子孙、遗男、智叟他们分别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作者写的目的是什么? A、文中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一句语气关切、担心且非常委婉,这里提出移山的困难,目的不是为了阻止愚公移山,而是提醒愚公及其全家人正视移山的困难,并且设法克服困难,从而以另一个侧面仅衬出愚公意志的坚决。她的问话语气与智叟那充满讥笑和责难的语气截然不同,这一点应加以体会。 写“其妻献疑”,用意有二:   (1)突出愚公具有宏大的心愿、坚强的意志。其妻认为开山平险一事太难,不仅挖掉这两座大山非愚公之力所能及,而且挖出的土石放到何处也是一大难题。其妻的这些顾虑,愚公当然是考虑了的。但是,愚公为了子孙后代出入不受阻碍,他以宏大的心愿、坚强的意志下决心要开山平险。   (2)突出愚公对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有正确的认识。他知道仅凭自己“曾不能损魁父之丘”的这点力量是完成不了这件事的。但他相信他的子子孙孙“无穷匮”,“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他有征服自然的信念。 B、杂然相许,跳往助之---全力支持,这是基础。没有大家的努力,靠某一个人是不行的。人心齐泰山移,团结就是力量,仁和是取得胜利的前提。写孀妻之弱子“跳往助之”,有两个作用:   (1)表明愚公此举之得人心,开山劳作之艰辛,愚公一行之坚毅,“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以此之孀妻弱子“助之”与后面河曲智叟“笑止”作鲜明对比,寓托作者褒贬之意。C| C、愚公和“智叟”的对话是全文的核心,这里二人针锋相对,对比鲜明,智叟眼中的愚公是“残年余力”,“不能毁山之一毛”,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他的“智”其实是老于世故,鼠目寸光;而愚公所看到的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他认为人的力量无穷,只要世代坚持移山,终能为人所平。他的“愚”,其实是勇于奉献,公而忘私是大智若愚,在命名上特意将两个人物颠倒过来,不仅对比鲜明,而且有深刻的讽刺意义。 2、学生朗读并试背课文,讨论以下问题 (1)如何看待文中的愚公与智叟? ①     愚公不“愚”。  (1)愚公是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而决心移山的——“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2)下定了决心移山——“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3)故事的结尾,终于感动了天帝,将山搬走。移山的成功地说明愚公不“愚”。 ②智叟不“智”表面看起来,智叟好像是聪明。因为愚公毕竟“年且九十”了,两座山又这样大,很难移走。但是,他却没有看到愚公一家子子孙孙不断挖下去,“山不加增”,终究会成功的哲理。他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更说明他不是“智”,而是真正的“愚”。 (2)文中写了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这对表现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文中写的这些,都有利于愚公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具体来说,山的高峻显示愚公的决心大;遗男的相助,说明移山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受到了乡邻的拥护;智叟的阻止,则是通过愚公智叟两人截然不同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以突出愚公为子孙后代造福而移山的远大抱负,看到人的伟大力量和长远目光;写神的搬山,则是突出愚公精神的感人。这篇课文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四、延伸拓展 请谈一谈你对愚公这一形象的认识。   愚公以90高龄亲自率领子孙上山“叩石垦壤”,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取得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他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的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的人和后代子孙;正因为有这样的抱负,他才会不顾年迈力衰,毅然从事这一伟大事业。二是他移山的信心来自他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的正确认识,他懂得人力是“无穷匮”的,而自然条件在相当大的时期内不会有变化,尽管移山的事业不可能在几代人的手里完成,但只要世世代代坚持干下去,就一定有完成的希望,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愚公的这种抱负和信心就是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愿望的生动反映。 2、学习本文你有什么收获? 五、归纳记忆 1.注音:太行(hánɡ) 仞(rèn)   惩(chénɡ)  迂(yū)  龀(chèn) 箕畚(jī běn)   荷(hè)担者 厝(cuò)  雍(yōnɡ)南 叩(kòu) 亡(wú)以应 2.通假字:①指通豫南(指,同“直”一直。) ②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③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 ④河曲智叟亡以应(亡,同“无”,没有。) ⑤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同“措”,放置。)⑥无陇断焉(陇,同“垄”,阻碍交通的山冈高地。) 3.古今异义:①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方,古义:方圆;今义:指方向或四个角都是九十度的四边形、六个面都是方形的六面体。) ②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古义:连……都……;今义:曾经。)   ③何苦而不平(何苦,古义:哪愁,怎怕;今义:不值得,犯不着。)   ④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古义:将近;今义:关联词语。)   ⑤惩山北之塞(惩,古义:苦于,为……所苦;今义:惩罚。)   ⑥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易,古义:交换;今义:容易。)   ⑦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心,古义:思想;今义:心脏,心灵。)   4.词类活用: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活用作状语,用箕畚。)   ②跳往助之(跳,动词活用作状语,跳着。)   ③吾与汝毕力平险(毕,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用尽;险,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险峻的山。)   ④聚室而谋(聚,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聚。)   ⑤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止,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止,阻止,拦阻。)   5.文言句式(1)被动句: 帝感其诚〔即“帝感(于)其诚”,省略了介词“于”(被)。〕   (2)倒装句: 何苦而不平(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何”充当“苦”的宾语,即“苦何而不平”。)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是中心词“子孙”的后置定语,即“遂率荷担者子孙三夫”。)   甚矣,汝之不惠(“甚”是主语“汝之不惠”的前置谓语,即“汝之不惠,甚矣”。)   (3)省略句: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省略主语“二山”,即“(二山)本在冀州……”。〕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朔东”、“雍南”前面均省略介词“于”,即“一厝(于)朔东,一厝(于)雍南”。〕 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90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交通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远,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您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平不了,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呢?”众人说: “把它扔到渤海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 ),凿石头挖土,并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太不聪明了。就凭你这一大把年纪,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寡妇孤儿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还愁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停地挖下去,就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此以后,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课文整合内容梳理  1.结构层次  全文共4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这是故事的背景。  第二部分(第2段):写愚公不畏艰难,毅然率子孙移山。这是故事的开端。  第三部分(第3段):写愚公对智叟的驳斥。这是故事的发展。  第四部分(第4段):写愚公精神感动天帝,移山愿望实现。 2.主题思想  本文塑造了北山愚公的光辉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惊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