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加入VIP免费下载

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ID:60412

大小:9.18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12-1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五章 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第二节 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教案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陈桥兵变;北宋的建立;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作用及影响;科举制的发展。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影响的讲述,培养学生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文献资料,培养学生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2.北宋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既有维护国家统一、有利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也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3.北宋科举制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了政权基础,同时又加强了中央集权。   教学要点   一、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  1.陈桥兵变  2.北宋的建立  3.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   二、中央集权的强化  1.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  2.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集中军权  (2)集中行政权  (3)集中财政权和司法权  3.加强中央集权的结果和影响   三、科举制度的发展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节重点: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    本节难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和影响。   二、讲述本节具体内容之前,建议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忆“五代十国时期孕育的统一因素有哪些?”“为顺应统一的趋势,周世宗进行了哪些改革?”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指出:五代后期,从人民愿望、经济发展及统治者自身等三方面看,统一的因素都已具备。周世宗又顺应历史潮流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进行了改革,增强了后周实力,并采取统一行动,在短短几年间,攻占了后蜀、南唐和契丹的许多州县。正当他南征北战所向披靡之时,不幸病逝。由此导入新课。   三、“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一目,需讲清两个问题。   1.陈桥兵变和北宋的建立。教材简要介绍了兵变过程,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兵变的时间、地点、人物和结果几方面自己归纳,同时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或讨论:北宋的建国与两汉、唐朝有何不同?赵匡胤为何能够轻易取得天下?北宋建国与五代政权的频繁更迭有相似之处,但北宋没有重蹈五代之覆辙,而且后来还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历史,原因又是什么?   2.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建议:①教师先分析宋太祖采取“先南后北”“先易后难”战略方针的原因。北宋统治者认为,北宋当时的军事力量对辽朝还没有必胜的把握,只能在边境上采取守势;而南方几个割据政权所占领的大都是物产丰富的地区,这些政权的军事实力又较为弱小,因此,其战略部署是先消灭南方的割据政权,然后北上削平北汉以及收复幽云地区。②利用《五代十国后期形势》教学挂图,指图讲述北宋先后灭掉各割据政权、结束分裂割据局面的过程。③强调说明北宋的统治区只占有原来的五代十国范围,不是全国统一。那时东北有辽、西北有高昌、西南有吐蕃和大理等,是几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因此教材只是说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本目一段小字,叙述了北宋南北统一中的大事,可让学生课后参阅,不要求掌握。   四、“中央集权的强化”一目,是本节重点,要讲清三个问题。   1.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建议教师以唐末藩镇割据的危害、宋建国时分裂割据的现状、赵匡胤建立北宋的方式几方面引导学生思考,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有其历史必然性:首先,唐朝后期藩镇势力的扩张,形成五代十国的局面,要结束这种局面,必须加强中央集权。其次,赵匡胤建立宋朝时,全国仍处于分裂割据状态,要巩固封建统治,扩大自己势力,铲除其他割据政权,必须加强中央集权。再次,赵匡胤本人就是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当上皇帝的。为了防止类似兵变的重演,也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建议教师先指导学生分析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原因,并要求学生归纳北宋统治者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①军权的集中。教师要强调以下几方面:由皇帝直接统辖禁军,收回禁军统帅权,分割兵权;设立枢密院,使“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二者互相牵制,皇帝直接掌握了兵权;利用更戍法,使“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以此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即兵将分离局面;实行“守内虚外 ”“内外相维”政策,使全国军队屯驻两半,一半京师,一半各地,以此均衡京城驻军与外地驻军的兵力配置。   ②行政权的集中。在中央,主要是削弱和分割了宰相的权力,实行军政、民政和财政的三权分立,打破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在地方,主要是派文臣担任知州,以防武人干政,并设通判与之相互牵制,从而削减地方权力。   ③财权和司法权的集中。主要是将各路所属州县财赋,“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辇送京师”,以消除地方对抗中央的物质基础;同时规定死刑须报请中央复审、核准,把司法权也收归了中央。   3.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结果和影响。这是本节的难点问题。教师应前后联系、史论结合,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以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思维方法。讲授时应强调: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解决藩镇割据,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作用,也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宋一代,虽然忧患不已,但其内部始终是统一的,极少出现诸如汉代“七国之乱”、晋代“八王之乱”和唐代“安史之乱”“藩镇割据”那样的内患,唐末五代时期那种君弱臣强的局面在宋代是不复存在了。可是,这些措施又是一柄双刃剑,在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矛盾的同时,也为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如实行兵将分离政策,带来了将帅无权,指挥不灵,以致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虽然后来北宋政府拥有百余万军队,却始终阻挡不住辽、西夏的进攻;由于各级政府权力分散,形成了叠床架屋的官僚机构,官吏众多,不仅办事推诿,互相扯皮,行政效率低下,而且也大大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地方财政尤其困难。尽管北宋政府尽力搜刮人民财物,仍难以应付日益庞大的财政开支。这成为北宋中期社会危机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   讲授北宋过分集权的后果时,应结合教材所引文献资料进行分析,以加深学生印象。   五、“科举制度的发展”一目,需要讲明两个问题。   1.科举制度的发展。教师要引导学生比较北宋科举制比唐朝发展的两方面:①对科举制本身进行了多方面的变革和调整。如严格考试程序、严密考试方法等;②不断扩大科举录取名额。   2.科举制度发展的作用。建议教师对上述内容讲解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科举考试经过宋代的改革完善,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科举考试的客观性与公平竞争,限制了世家子弟对科场的控制与垄断,削弱了门第血统关系在科举考试中的作用,扩大了寒俊庶士及第仕进的机会,使科举取士向整个地主阶级乃至“布衣草泽”敞开了大门。这样,唐代那种“朝廷选官,须公卿子弟为之”的情形,到宋代便转化为“取士不问家世”的趋势,为地主阶级各阶层通过平等的考试跻身仕途,开辟了道路,使北宋政权基础进一步扩大。   教师同时应指导学生阅读小字,并强调指出:科举制既是加强皇权的手段,也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但也出现了官员冗滥的局面。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