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加入VIP免费下载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ID:60209

大小:37.93 KB

页数:15页

时间:2020-12-1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0一轮简约版教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一 、梭伦改革 内容标准 教 学 要 求 教   学   建   议 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城邦出现的平民与贵族的尖锐矛盾以及工商业奴隶主的政治要求。 2.知道雅典贵族进行的局部调整不能缓和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 3.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1.结合地理环境,帮助学生了解雅典城邦的经济状况、社会阶层与政体特点。 2.引导学生从宏观的社会背景分析梭伦改革:在内忧外患的困境面前雅典推举梭伦全权负责改革。 3.联系必修Ⅰ中古希腊城邦文明与地理环境的有关知识,分析雅典的社会阶级关系,认识梭伦改革的深层次原因。 4.引导学生感受“六一汉”的生存状况与贵族的专横,体会辉煌的雅典文明也走过风雨飘摇的历程。 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1.简述梭伦改革在颁布“解负令”、确立财产等级制度和推行国家权力机构改革等方面的主要措施。 2.指出梭伦改革呈现的“革命性”与“中庸式”的基本特点。 3.感受诗人政治家冲破阻力、振兴城邦的襟怀和理想。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用提炼关键词、制作表格等方式来把握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 2.关于梭伦对国家权力机构的改革可以指导学生用图示法来说明其中所包含的政治民主性。 3.梭伦改革的革命性特点主要体现为触及土地占有关系和打破贵族专权;中庸式特点主要体现为既改善平民的经济状况和政治地位又确认财产等级制度和保护贵族特权。教学时要对特点给予必要的提示和论述。 4.适当地援引梭伦的诗歌来进行教学。 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1. 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影响。 2. 了解梭伦改革的历史局限性。 3.认识到制度设置是民主政治的可靠保障;体会精英意识和平民情怀。 1.注意引导学生先从改革的若干措施来具体分析,再对梭伦改革的影响给予整体的说明。 2.教师要适当补充材料,联系必修Ⅰ“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使学生明确古代雅典民主政治是经过一系列改革的发展历程而最终形成的。 3.回顾梭伦改革前夕平民与贵族的矛盾,结合梭伦个人事迹的背景材料,组织学生谈谈如何坚持正义原则,培养平民情怀。 【史论共享】 梭伦改革的政治影响: 梭伦改革是雅典城邦乃至整个古希腊历史上最重要的社会政治改革之一,它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梭伦改革一方面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另一方面完善了国家制度,为普通公民参与国家政治活动提供了制度保证。梭伦的价值观以及改革中创造的有利于公民行使职权的各种制度,对雅典民主政治具有重要的意义。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乃至西方民主政治的基础。 二、商鞅变法 内容标准 教 学 要 求 教   学   建   议 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1.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包括齐国管仲改革、楚国吴起变法和秦国商鞅变法等改革事件在内的大事名称。 3.确立顺应时代潮流、追求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 1.运用经济实物图、历史形势图等资料,引导学生从社会经济、政治秩序和思想意识等方面简要地概述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进而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特征。 2.简明扼要地列出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的主要改革的名称即可,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商鞅变法不是孤立的发生在一个诸侯国的事件。 3.帮助学生从宏观上建构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使学生体会到“时势造英雄”。 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1.了解商鞅变法在经济、政治和社会风俗方面的改革措施及其主要内容。 2.认识商鞅变法的特点:全面性、有效性和在法律上确立封建制度等特点。 3.体会“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革新精神,学习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意志。 1.帮助学生以列表的形式,将商鞅变法的内容予以整体的呈现,再作分解和说明。 2.援引一些故事和图片(例如砖画“奖励耕织”、“废井田”等),设计若干角色情境(例如“假设你是秦的商人,你会遇到哪些麻烦”),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变法的具体措施。 3.引导学生从变法的过程、涉及的领域、性质、成效以及战国时期系列变法的比较视野里,讨论和归纳商鞅变法的特点。 4.组织学生谈谈“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个性化理解。 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1.探讨商鞅变法对于秦国的制度变革和国力强盛所产生的历史作用。 2.理解商鞅变法的性质和“商鞅虽死、秦法未败”。 3.认识到社会是在改革中不断前进的,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 1.制作“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一览表”,引导学生逐项阐述这些变法措施的作用,再做整体的概括,还可以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和军事三个领域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2.结合背景和与制度变革相关的内容,阐述商鞅变法的性质。 3.通过秦国在兼并战争中崛起的事实,并运用一些史料来论证商鞅变法的作用,使学生感受到史论结合的方法。 4.讲述商鞅个人的成败遭遇,一方面辨明商鞅之死与商鞅变法成功的区别,另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改革的艰难,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 【史论共享】 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商鞅变法是一次较彻底的改革运动。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在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在经济上,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商鞅变法后,秦国的综合国力大增,政治威望日高,还形成了全国皆军、惟军为荣的尚武精神。但商鞅变法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连坐法的实行,给广大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内容标准 教 学 要 求 教   学   建   议 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知道鲜卑族建立北魏政权和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史实。 2.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和社会矛盾的激化等。 3.认识到改革是缓解社会矛盾、改变国家面貌的必然选择。 1.勾画政权变迁示意图,简要交代两晋南北朝时期各族建立政权、冲突斗争不断的情况,以便更好地了解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意义和进行改革的历史背景。 2.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补充一些史料,引导学生分析北魏的社会矛盾及其表现,使学生认识到北魏统治者进行改革的必要性。 3.引导学生从黄河流域的已有的文明基础和冯太后推动学习汉文化两方面来考虑孝文帝改革的基本条件。 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1.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分为两个阶段:冯太后主持下的改革和孝文帝亲政后的改革。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习俗方面的主要内容。 3.体会北魏孝文帝勇于改革的决心和对先进文化的追慕之情。   1.帮助学生将改革分为两个阶段,引导学生概括两个阶段的改革在侧重点上的不同之处。 2.运用制表的方式引导学生从项目、措施、成效等方面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依时间顺序排列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系列举措,培养其横向与纵向归纳的能力。 3.依托地图进行“迁都洛阳”的教学,注意教学的叙事性,在调动学生浓厚兴趣的同时,引导他们感悟孝文帝的意志和睿智。 4.教学“社会习俗方面的改革”时,一方面要帮助学生简练地概括,另一方面可就“改汉姓、易服装”等话题从“当时与当今、理智与感受”的角度展开讨论和对话。 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1.简要探讨整顿吏治、推行均田制、改革社会习俗等措施的不同作用。 2.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从北方经济、民族关系和政治走向等方面进行探讨。 3.认识民族融合的作用,认同文化的“征服”力量。 1.引导学生先从具体措施入手分别分析各自的作用,再帮助学生从整体上归和概括孝文帝改革的作用,揭示一种由分到合的思维过程。 2.援引包括图片在内的史料,通过对史料的解释、描述和历史想象来论证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揭示史论结合、再现历史的学习方法。 3.可以援引学术界评价孝文帝改革的争鸣性意见,组织学生的辩论活动。 4.引导学生将孝文帝改革置于两晋南北朝和隋唐的历史长河里进行评价,设计一些开放性话题,帮助学生认识民族融合和文化征服的价值。 【史论共享】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政权主要依靠强大的军事力量来维系,各种制度的建设有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致使反抗不断。北魏统治者没有处理好与经济文化相对先进的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致使民族矛盾激化。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导致社会动荡不安,改革势在必行。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内迁各少数民族的发展,使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民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孝文帝改革以后,鲜卑族最终完成了封建化进程,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同时,鲜卑族原有的文化精华融入汉族文化之中,特别是鲜卑族畜牧生产的经验和技能,在北方汉人中传播,对北方的经济生产起着一定的影响。   四、王安石变法 内容标准 教 学 要 求 教   学   建   议   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1.了解王安石变法前北宋社会危机的表现:“三冗”、“两积”。 2.了解庆历新政的内容及其失败。   1. 指导学生分析北宋中期“三冗”问题和积贫积弱的关系,以及这一局面形成的原因。 2.引导学生回忆必修一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内容,认识到改革必须注意精兵简政,提高行政办事效率。 3.向学生介绍史学界对庆历新政失败原因的不同看法。     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1.归纳王安石在“富国”、“强兵”、“育才”等方面采取的主要变法措施。 2.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3.培养以天下为己任,为社会作贡献的担当意识。 1.指导学生依据教材将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按“富国”、“强兵”、“育才”三个方面列成简表,培养学生的知识归纳能力。 2.教师通过史料来加深学生对王安石变法每项改革措施出台的目的、具体内容、积极作用和局限性的认识。 3.指导学生从“改革与发展”的角度,科学地认识和评价王安石变法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布置学生查阅资料,了解王安石变法为什么在当时和后世引起的争议较大? 【史论共享】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在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非常尖锐的情况下,王安石大胆改革,促进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军事实力的壮大。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王安石变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青苗法、募役法的推行,使财政收入增加;新法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地主的兼并势力,青苗法取代了上等户的高利贷;方田均税法限制了官僚和豪绅大地主的隐田漏税行为;市易法使大商人独占的商业利润中的一部分收归国家;免役法的推行使农户所受的赋税剥削有所减轻,大力兴修农田水利工程,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社会呈现了百年来不曾有过的繁荣景象。变法中的强兵措施扭转了西北边防长期以来屡战屡败的被动局面。王安石变法也存在严重的不足,如在变法的指导思想上,王安石偏重于谋求开辟财源,获取尽可能多的国家财政税收,如均输法是利用国家行政权力强制进行收购、运销,以此手段来积累国家财富,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而且新法实行也显得过于急进。   五、欧洲的宗教改革 内容标准 学 习 要 求 教   学   建   议     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 改革的必要性。 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在欧洲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的特殊地位以及天主教对欧洲民众生活产生的影响。 2.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3.探究“异端”一词的内涵,理解宽容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1.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理清基督教产生、发展的线索(产生、分裂、罗马教廷)。 2.教学中应着重分析罗马教会与世俗政权之间的关系,指明罗马教会封建神权统治的表现。 3. 要让学生结合历史背景,从宗教斗争(“异端”与宗教裁判所)与政治变革(西欧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文艺复兴的影响)两个层面认识改革的必要性。   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1.认识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发表的意义。 2.知道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张:“因信称义” 、“人人皆祭司”等。 3.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1.结合德意志政治上四分五裂的状态和教皇在德意志出售“赎罪劵”等史实,说明宗教改革率先在德意志发生的原因。 2.马丁·路德与加尔文的改革主张在必修三的相关专题中已有讲授,可将重点放在对其实质的认识之上。 3.教师教学的另一重点是对马丁·路德“因信称义”、“人人皆祭司”等宗教主张内涵、意义的分析。 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1.理解卡尔文“先定论”宗教思想;了解卡尔文的日内瓦教会改革。 2.了解英国宗教改革的内容:“至尊法案” 《三十九条信纲》。 3.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1.指导学生列表比较欧洲各国宗教改革的特点,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新教“新”在何处。 2. 结合宗教改革与资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分析宗教改革在欧洲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也可以从反封建和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角度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史论共享】 1.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宗教改革运动实际上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的政治运动,是文艺复兴之后欧洲又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尽管新教不可避免地带有宗教的局限性,但它对天主教权威的否定,提出信徒自己阅读《圣经》,无疑有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 2.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民族语言的形成,激发了欧洲各国的民族意识,催生了独立于罗马教廷的民族国家教会,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成长和发展。宗教改革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使得大量教会财产转到新兴资产阶级手中,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宗教改革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宗教改革所形成的新教为早期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尼德兰革命以及此后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正是以新教为政治旗号。宗教改革还为资产阶级勾画了政治蓝图,卡尔文教在日内瓦的政治实践提供了未来资产阶级政权的雏形。   六、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内容标准 教 学 要 求 教   学   建   议       了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历史背景。 了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历史背景:奥斯曼帝国对埃及的统治、马木路(鲁)克、包税制以及法国与英国对埃及的入侵等。 2.认识到阿里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1.教学中要讲清“马木鲁克”、包税制等重要历史概念。 2. 要比较全面地让学生知道阿里改革的背景,并且应通过对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的巨大变化和埃及封闭落后状况的对比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世界形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道理。     简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埃及历史上的作用。 1.简述阿里改革在土地、税制、发展经济以及政治体制和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主要措施。 2.认识阿里改革在埃及历史上的作用。   1.指导学生用列表的形式呈现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 2.教师通过资料让学生了解人们对阿里改革的不同评价,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3.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背景,科学地认识和评价阿里改革在埃及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学会全面评价改革的结果。     【史论共享】 阿里改革在埃及历史上的作用: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结束了埃及长期的混乱状态,确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体制,奠定了近代埃及民族国家的基础。改革发展了农业和商业,建立了近代工业,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推动了埃及社会历史进程,客观上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发展。改革不仅促进了文化的繁荣,更增强了经济和军事实力。此时,埃及名义上是奥斯曼帝国的一个行省,但实际上是一个拥有主权的独立国家,它使埃及实际上摆脱了奥斯曼的统治,推迟了欧洲列强侵占埃及的进程。   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内容标准 教 学 要 求 教   学   建   议   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1.了解农奴制阻碍俄国社会发展和农奴制面临危机的表现。 2. 简述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   1.引导学生从劳动力、市场、资本等方面分析俄国农奴制阻碍资本主义发展,教学中注意利用教科书提供的文字表述以及图片等材料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 2.简单了解克里米亚战争的过程,重点从国际地位、国内矛盾方面分析克里米亚战争对俄国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改革”的迫切性。   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1.概述“二一九法令”关于农奴身份、土地、农民管理等方面的主要内容。 2.认识“二一九法令”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1.利用教科书提供的表述、史料来引导学生思考“农奴制改革条款中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内容有哪些?”然后教师指导学生用图表建构“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 2.教师引导学生从1861年改革带来的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变化等方面,分析改革的历史进步意义。 3.引导学生从俄国政治体制的落后、经济基础的薄弱等方面,理解农奴制改革的残余,进而认识改革的局限性。     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1.了解1861年废除农奴制后,俄国在政治体制、司法制度和军事等方面的变革情况。 2.从政治经济等方面探讨1861年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 3. 体会制度改革对国家稳定和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1. 可以用表格图示的方式,帮助学生从俄国政治体制、司法制度、军事等方面,概括废除农奴制后俄国的政治近代化发展。 2. 从俄国农业、工业两大经济部门入手,帮助学生归纳1861年改革对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而认识俄国经济近代化的情况。 3.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亚历山大二世成功发起农奴制改革的原因?”,进而认识俄国近代化进程的特点。   【史论共享】 1. 废除农奴制的经济背景: 一方面,由于城乡工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冲击了农奴制度的经济基础,造成了农奴制的危机;另一方面,占统治地位的落后的农奴制度日益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严重障碍:在农奴制度下,俄国既缺乏工业革命必需的自由劳动力,也缺少工业投资,农奴制度所维系的自然经济以及占人口多数的农奴的贫困,更不能为工业革命提供必要的国内市场。 2. “二一九法令”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在改革中,农民为了获得份地要交纳赎金,农民向地主交付现金后,实际上就结束了彼此之间的封建生产关系,使封建经济转入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关系。这就大大扩大了俄国自由劳动力的来源,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通过改革,农民得到了自己的土地,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对促进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一九法令”实际上是一个妥协的产物,农民虽然不再受个别地主的支配,但仍然受到由地主控制的村社严格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还被束缚在土地上,这次改革还是地主阶级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在改革中,资产阶级、残余的农奴制和沙皇专制主义融为一体,形成了以军事封建为特征的帝国主义,对外显示了更大的侵略性和扩张性。 3. 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1861年改革推动了俄国封建经济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通过改革,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式也开始传入俄国,越来越多的俄国人看到了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推动了俄国在政治改革。为使专制制度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亚历山大二世在上层建筑进行的一系列资产阶级改革,这是继农奴制度废除后俄国由封建君主专制向资产阶级君主专制转变的第一步,从而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   八、明治维新 内容标准 教 学 要 求 教   学   建   议       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1.知道明治维新前日本资本主义成长、人民起义不断和陷入半殖民地危机等基本史实。 2.了解日本倒幕运动的主要经过与结果。   1. 教师引导学生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社会危机以及倒幕运动的成功等方面去整体把握维新运动的历史条件。 2.日本倒幕运动的过程主要包括尊王攘夷、大政奉还和鸟羽、伏见之战等史实。 3.援引一些史料,再现历史场景,让学生认识明治维新的历史背景,体会日本民族求变自强的必然性。 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1.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 2.概述明治维新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的基本内容。 3. 探讨明治维新成功意义,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4.认识到改革能够解放生产力的道理。   1. 教师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以“除旧”和“布新”两大栏目,指导学生用图表归纳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 2.教师从国内改革力量、改革手段、国际环境等方面,帮助学生分析明治维新取得成功的原因。 3. 援引一些史料,结合教科书的表述,引导学生认识明治维新的历史意义。 4.比较明治维新与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从背景、措施、结果、影响等方面进行思考,理解近代化道路的相同性和多样性。       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1.知道日本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史实。 2.了解1889年日本宪法确立的政治体制和侵略亚洲邻国的史实。 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4.认同顺应世界潮流与追求和平发展的价值观。     1. 联系必修Ⅰ专题七“《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基本内容,比较德意志帝国宪法与日本1889年宪法的相同点,进一步认识德日两国在近代化道路上的相似性。 2.可以让学生讲一讲他所知道的近现代史上日本对外扩张的史实,以激活课堂思维,达到“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教育目的。 3.基于对近代化的理解,帮助学生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分析明治维新对日本近代化所起的全面有效的推动作用。   【史论共享】 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明治维新使封建落后的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并通过对外掠夺,加快了日本的经济近代化,逐步发展成为亚洲资本主义强国;1889年明治政府颁布资产阶级性质的《大日本帝国宪法》宣布实行君主立宪,基本确立了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巩固了明治维新后确立的日本近代天皇制度;明治维新使日本崛起为东方强国,并逐渐获得了国家主权的独立与完整。但是明治维新运动没有彻底根除封建残余势力,随着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日本竭力推行军国主义,开始对亚洲邻国进行侵扩张,成为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   九、戊戌变法 内容标准 教 学 要 求 教   学   建   议       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1.了解戊戌变法前民族危机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和早期维新思想产生的史实。 2. 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3.知道“公车上书”。   1. 帮助学生梳理戊戌变法产生的背景,以培养学生较宏观的横向的历史思维。 2. 基于对戊戌变法的社会背景的了解,引导学生把握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成为新的政治力量。 3.有关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应该基于具体的历史情境的史实分析之上,避免单纯的说教。     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1. 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特点。 2.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3. 分析百日维新的特点。 4.认同变法图强、文明进化的价值观。。 1.帮助学生整理出戊戌变法的基本线索,即:第一阶段——宣传维新思潮,第二阶段——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第三阶段——百日维新。 2.摘引康有为、梁启超和严复等人的著作或文章,基于史料的阅读,鼓励学生概括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及其特点。 3.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列表整理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4.帮助学生从百日维新的内容与维新派的主张的比较以及百日维新的结果等方面去分析百日维新的特点。   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1. 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 2. 知道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3.认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3.培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1.引导学生从社会背景、领导力量、政策措施和国际环境等方面,比较日本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认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2. 从政治改革、救亡图存、思想解放等角度,认识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3.适当联系必修Ⅰ、Ⅲ中 “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历程”的知识,大体勾勒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再指导学生结合戊戌变法失败来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史论共享】 1.康、梁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及其特点: 康有为一方面借用孔子的权威来宣传自己的变法主张,另一方面又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并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来宣传变法思想。梁启超明确提出了民权思想,动摇了君主专制的神圣性和永恒性。严复借用西方进化论思想来阐述维新变法,为维新变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百日维新的主要特点: 百日维新是戊戌变法运动的高潮,其政令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加政治的可能性。百日维新显示了光绪帝和维新派除旧布新的决心,损害了顽固守旧势力的利益,但又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改革是不彻底的。 3.戊戌变法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意义: 戊戌变法是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维新派揭露帝国主义企图瓜分中国的阴谋,唤起了人们的近代民族意识,促成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它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努力追求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传播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和科学文化,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它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通过维新派的宣传,维新思想得以广泛传播,国人的心态也随之改变,学习西学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变革”也成为不可遏制的思想潮流。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