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 哲学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专题四 哲学

ID:59480

大小:119.74 KB

页数:40页

时间:2020-12-1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0高考二轮复习教案 政   治 第一部分:知识专题 专题四   哲学   从内容上看,哲学包含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人生观四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仅科学地分析了世界,解释了人与世界的关系,并科学地指出了人们应该怎样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个人与社会的统一。既然哲学常识从内容上看包含了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人生观四部分,因此复习就依照四部分的顺序进行。而在唯物论和辩证法部分,主要是围绕“人应当怎样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展开论述的。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因此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普遍联系着的事物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而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因此人们必须坚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事物是一分为二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人们改造世界,就是解决矛盾。而矛盾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因此必须用矛盾分析法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事物在内外因共同作用下变化发展,其过程经历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其发展的趋势是前进的,因此人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内外因的统一、量变与质变的统一、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由此可以看出,在唯物论和辩证法部分,不仅分析了世界是怎样的,而且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当怎样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体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所以,唯物论和辩证法部分的专题,特别强调体现二者的统一。 【考纲要求】 基本考点(考纲要求) 一、唯物论 考点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知识点1,哲学,是关于世界现的学说,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知识点2,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知识点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伟大的认识工具。 考点二: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知识点1,自然界、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是客观的。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知识点2,人们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 我们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考点三: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知识点1,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意识能够认识事物的现象、本质和规律,正确的思想和理论通过人们的实践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知识点2,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在人们改造自然界中起着积极作用,错误的意识在人们改造自然界中起着消极作用。知识点3,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有正确和错误的差别,其主观原因有立场不同、世界观不同,人生观不同,思维方法不同、知识构成不同。高4考1资3源5网 考点四: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知识点1,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着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知识点2,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求我们根据客观存在的事实,来决定我们的主观思想和行动。知识点3,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知识点4,了解国情,立足国情。正确认识和把握基本国情,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是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础。 考点五: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知识点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反作用。这不仅是所有哲学必然遇到的问题,而且是所有哲学必须回答的问题。知识点2,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从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实际出发,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是无产阶级政党证确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二、辩证法 考点一:联系的普遍性。考点1,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每一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联系这种关系在万事万物中都是普遍存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考点2,把握因果联系的重要性。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考点3,事物之间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事物的联系是多样的。我们必须对事物的联系进具体的分析。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分析事物的因果联系,而且还要学会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考点4,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是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区别主要是含义、地位、功能不同,联系主要是二者不可分割,互相依赖;互相影响,整体的变化影响部分。 考点二:运动和发展。考点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和物质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物质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存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考点2,运动和发展的普遍性。任何事物的具体形态都离不开一定的运动,没有运动就没有事物。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考点3,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发展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考点4,要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用发展的观点看待资本主义和我国社会主义。考点5,要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学会创造性思维。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这是马克思主义长盛不衰、永葆青春的生命力之所在。 考点三:规律。考点1,规律的含义,是事物发展过程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考点2,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客观性是指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它有不可抗拒性。考点3,认识和利用规律。人有抽象思维能力,能发现和认识客观规律。人利用规律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预见事物发展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可以改造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作用的范围,变害为利。考点4,坚持实事求是,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人们认识规律的目的是为了利用规律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而利用规律就是遵循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也只有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预定目的。按客观规律办事,就是要实事求是。考点5,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考点四: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考点1,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矛盾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对自己要一分为二,学会全面理解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考点2,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矛盾既是普遍性又是客观的,这要求我们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并敢于揭露矛盾。 考点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考点1,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矛盾存在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都各有特点,这个原理就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时要对不同的矛盾作具体的分析和解决。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考点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的矛盾,叫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考点3,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矛盾的主要方面,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次方面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 考点六:内因和外因。考点1,内因和外因。内因,即事物发展的内部矛盾;外因,即事物的外部矛盾。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都是不可缺少的。考点2,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内外因辨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内因又要看到外因,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考点七:量变和质变。考点1,量变和质变。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叫做量变。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叫做质变。考点2,质变和量变的关系。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考点3,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办事情,坚持适度原则。量变和质变的关系要求我们,当我们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时,就必须坚持适度的原则。高☆考♂资♀源?网    ☆     考点八:事物发展的趋势。考点1,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考点2,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代表了事物的发展方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考点3,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新事物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但这决不是说新事物的成长是直线上升,一帆风顺的。它的成长壮大一般都要经历艰难曲折的过程。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考点九: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知识点1,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知识点2,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否定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知识点3,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最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三、认识论 考点一:发挥主观能动性。考点1,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客观规律深藏在事物现象的背后,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困难和挫折,需要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克服。知识点2,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就要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就必须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 考点二:透过现象看本质。知识点1,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知识点2,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部联系。 知识点3,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知识点4,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知识点5,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性的认识系统化,就形成科学理论,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知识点6,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能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知识点7,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分析就是把事物的整体或过程分解为各个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综合就是在思维中把分解开来的各个要素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方法和思考过程。分析和综合的核心是矛盾分析的方法。知识点8,创造性思维、合理想象在认识中的作用。创造性思维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合理想象要求立足已知事实,根据已知规律,充分发挥人的思维潜能。 考点三:实践。知识点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知识点2,实践的基本特征。客观的物质性活动,能动性的活动,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知识点3,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取得成功。 四、人生观和价值观 考点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知识点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着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知识点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社会意识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和发展起着积极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和发展起着重大阻碍作用。    考点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考点1,价值观,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有无价值或价值大小的一种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是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考点2,正确的价值观。衡量价值观正确与否的标准就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符合人类根本利益就是正确的价值观。考点3,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取向。集体主义反映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集体主义正确地解决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集体主义是我国人民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力量源泉。    考点三: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个人和社会。知识点1,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关系。互为前提而存在;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知识点2,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产生的矛盾,需要集体主义进行调节。知识点3,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个人活动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知识点4,反对极端个人主义。个人主义必然对人们的思想产生极大的腐蚀作用,必然导致人与人之间残酷的斗争,危害社会稳定,必然导致人们对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信仰危机。知识点5,保护个人正当利益。集体主义坚持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相结合,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和谐发展,倡导把国家、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同时要求要充分尊重和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知识点6,在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中应提倡诚信。所谓诚信,就是诚实,讲信用,以信取信于人,对他人给予诚信。诚信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性道德规范。现代经济中,信用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高4考1资3源5网 考点四:人生价值。知识点1,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两个方面。人生价值的两方面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知识点2,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径。需要社会提供一定的客观条件,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必要的主观条件。知识点3,走出人生价值观的误区,反对享乐主义。享乐主义是一种从古至今都存在的消极、颓废的人生观。它把寻求肉体感官享乐作为人生的价值取向。知识点4,反对拜金主义。是一种金钱至上的思想道德观念,是衡量一切行为的标准,对人们的思想起了很大的腐蚀作用。 考点五:理想与现实。知识点1,树立崇高理想。崇高的理想对人生、对社会有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是我国民族团结、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是人生的精神支柱。知识点2,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理想源于现实、高于现实,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    考点六:社会实践。知识点1,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知识点2,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群众利益高于一切。人民群众的特点需要相信群众,要把自觉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自己一切言论和行动的最高准则,当人民群众的利益受到损害时,应该挺身而出,为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考点3,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就是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改造主观世界中,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处于核心地位。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知识点3,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无论是改造客观世界,还是改造主观世界,都离不开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才能认识世界,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为社会做出贡献,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重要考点(个人观点)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物质的含义,世界的客观性原理:自然界与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客观性。3.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反作用。 4.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从实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5.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物质运动的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6.联系的普遍性: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必须具体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 7.必须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内部联系,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的目标。 8.发展的观点: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因而,要有创新精神,支持新事物的成长,学会创造性思维。 9.规律: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有规律的,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存在与发生作用是客观的,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但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活动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 10.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否认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矛盾及其特点,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 1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对事物的具体特点要进行具体分析;不同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2.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做事情要把握重点和主流,统筹兼顾,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13.内因和外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14.量变和质变:量变、质变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要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办事情,坚持适度原则。 15.事物发展的趋势: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16.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17.透过现象看本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认识要不断深化,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创造性思维、合理想像在认识中的作用。 18.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19.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性,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取向。 20.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个人和社会: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关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自私不是人的本性,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21.人生价值:正确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正确进行人生选择的基础和前提,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两个方面,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一定的主客观条件,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不断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走出人生价值观的误区,反对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 22.理想与现实: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属于社会意识,也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崇高理想对人生、对社会的作用;把实现最高理想与现阶段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结合起来正确对待理想和现实。 23.实践: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主观和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教法指引】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要点内涵   (1)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2)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3)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4)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要点剖析     (1)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①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②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社量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①社会的产生既不是什么“神灵”的“杰作”,也不是人的意识的“创造”,而是客观世界自身力量长期作用的必然结果。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发展的高级阶段。②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的两个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客观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它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③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支配社会发展根本规律,这一规律是客观的;阶级斗争的规律是客观的;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规律都是客观的。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既有联系又有区别。①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紧密联系的。物质是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概括和抽象出来的。没有物质的具体形态,就没有物质。物质只能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之中,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物质的表现。②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又是有区别的。物质的具体形态除了具有共同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之外,还具有自己的个别特性。我们既不能用物质去代替物质的具体形态而看不到物质世界的多样性,也不能用物质的具体形态去代替物质,看不到世界的物质性。     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关系。自然科学中讲的物质概念只涉及自然界中的物质形态的具体特征,而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则概括了世界上所有的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点,即客观实在性。     (2)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从意识的起源来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意识的本质来看,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①正确的思想意识与错误的思想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②无论是人的具体感觉还是人的抽象思维,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③人们对现状的感受与认识,对过去的思考与总结,对未来的预测,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可见,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进一步证明了世界的本质不是意识而是物质。     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①实践证明,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②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③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不等于人们的意识都是一样的。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是如此。④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但不等于说每个人的意识随时随地都是正确的。从主观方面来看,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方法不同,知识构成不同;从客观方面来讲,以及社会历吏条件的制约,特别是社会实践所达到的广度与深度的制约,会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和错误的思想意识,但是并不影响我们人类去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只要我们端正立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为指导,不断充实我们的科学知识,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我们就一定能够在正确认识世界的道路上不断前进。高☆考♂资♀源?网    ☆     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①在实践活动中,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这就是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②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量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③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品,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这就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要点应用 此考点可用于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系列问题,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教育,思想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布和实施以及党和政府其他重大方针、路线、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等。     2.物质运动的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要点内涵     (1)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含义。(2)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3)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及实切条件。 要点剖析     (1)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含义。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与规则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的区别是:两者的含义不同,规则是人们制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两者的性质不同,规则是人们公定的,可以修改、补充或废除,它是主观的;规律则不能被制定、修改、废除,它是客观的。两者的联系是:一个正确的、合理的规则总是根据客观规律制定的,是对客观规律的反映。 人的主观能动性,又叫人的自觉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动与活动,它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 (2)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自然界的事物运动有自然规律;人类社会的运动有社会规律;人类认识的发展有认识规律,所以说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规律具有客观性,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②规律的客观性还指规律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③规律是客观的,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     (3)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及实现条件。     人的主观能动性包括互相联系着的三个方面:①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社量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动,突出地表现为我们通常说的“想”。包括认识事物的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以及认识所共有的预见性、创造性、目的性、计划性、指导性。②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即通常我们所说的“做”。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够以客观规律作为行动的向导,把思想、计划和方案等观念性的东西用于指导实践,以自己创造性的活动改造世界,达到预期的目的。包括按照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改变客观世界原先的具体形态、结构及其联系,创造出新的具体形态、结构及其联系;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发挥规律对人类有利的作用,限制其破坏性和有害性的方面,甚至变有害为有利。③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即通常所说的决心、意志、干劲等。它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量产生导向与选择、激发与抑制、控制与调节的巨大影响。以上三个方面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想”是在“做”的基础上产生并指导“做”的,而“想”和“做”都离不开“决心”,要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就必须具备“决心”,有了“决心”才有可能完成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使命。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制约。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第一,客观规律始终公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人们是否按规律办事,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否收到积极的效果。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任何夸大主观能动性的做法都是错误的。第二,客观条件同样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是以规律为指导,以条件为基础,认识和改造客观对象的过程。因而,一定的客观条件也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差础和前提,不顾实际条件任意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做法同样是错误的。第三、总之,我们只有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同尊重客观规律、正视客观条件结合起来,以客观规律为指导,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条件、改变条件、创造条件,才能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前进。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受到一系列主观因素的制约,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人们积累起来的主观因素越正确,越有广度和深度,就越有利于进一步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我们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使我们主观差动性的发挥有益于人类,有益于国家,有益于集体;起码不应当损害集体、国家、人类的利益。 (4)客观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认识和利用规律,按规律办事,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事物的本质与规律隐藏于现象之中,人们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抽象思维能力,才能遵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从而正确地指导人们的行动;事物不会自动满足人的需要,人们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利用规律和条件,才能改造世界,创造美好的生活;人们在认识和利用规律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种种困难、挫折,甚至暂时的失败这就需要坚强的意志和十足的干劲,需要充满活力的精神状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和前提。客观规律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人们是否按规律办事,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否收到积极的效果。人们按规律办事的程度,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收到积极效果的程度。可见,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任何夸大主观能动性的做法都是错误的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任何把二者割裂开来的做法都是错误的,在实践中是有害的。因此人们说:离开主观能动性而一味尊重规律的人一定是规律的奴隶离开客观规律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人一定是盲目蛮干的人徒劳无功的人 要点应用 此考点主要解决应对金融危机、西部大开发、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神舟”飞船的升空、新世纪的四大工程、可持续发展等重大热点问题   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要点内涵   (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含义。(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反对从主观出发的现实意义。 要点剖析   (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含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 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它要求我们一定要根据客观存在的事实,来决定我们的主观思想和行动。“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就是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做到按规律办事。    只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才能做到实事求是。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     (3)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的立足点。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必要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地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不是从抽象的实际出发。事物是在一定的时空中运动着的事物,因而,从实际出发就只能从具体的变化的实际出发。     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必须反对主观主义。在实际工作中,主观主义有两种表现,一是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一是经验主义。教条主义的出发点是书本上的个别词句和结论,经验主义的出发点是狭隘的局部经验。主观主义者的主观认识脱离当时当地的客观实际,因而是做不好工作的。     要坚持从实际出发,要注意以下两点:①客观实际往往是许多事实的总和,如果只以个别事实为出发点作判断、去行动,不是真正从实际出发。②客观实际总是多方面的,如果只抓住一个方面,即使这一方面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也不是真正从实际出发。③客观实际是变化发展的,要从实际出发,就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     (4)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反对从主观出发的现实意义。 要点应用 此考点是上述两个原理的方法论,因此,凡是涉及上述两个原理的地方,均用到此考点的相关知识。 二.辩证法     1.联系和发展 要点内涵     (1)联系的含义。(2)事物之间的联系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客观性,整个世界就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3)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观点。人们要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普遍联系,就要对事物的因果联系、整体与部分的联系分别作出具体的分析以便提高人类活动的自觉性预见性,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4)发展的含义。(5)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另一个基本观点,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来观察和分析事物,处理问题,就要把事物看作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注意考察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正确地把握事物的来龙去脉,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作为解决料题的依据。 要点剖析     (1)坚持联系的观点。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事物的联系不仅是普遍的、客观的,而且是多种多样的,整个世界就是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①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互相联系的。第二,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周围事物是该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固有的,而不是人们强加的,它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无法否定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的客观联系,也无法割断事物的昨天与今天、今天与明天的联系。人们如果无视事物的客观联系,或否定客观存在的联系,必然给人类带来恶果,受到客观联系的惩罚。③事物的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事物状态的改变,并没有否定事物与周围事物的联系,只是使联系的具体形式更加多样化。④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世界上的事物是千差万别、无限多样的,事物的联系也是纷繁复杂、多种多样的。     人们要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普遍联系,就要对事物的因果联系、整体与部分的联系分别作出具体的分析,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①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第一,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这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叫做因果联系。第二,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必须既是先行后续的关系,又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第三,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第四,原因和结果是对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在每一事物的具体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有严格的区别。另一方面,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种转化有两种情形。一种情形是,在这一关系中是原因,在另一关系中则是结果;反之亦然。另一种情形是,在同一关系中,两种现象互为因果。第五,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②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第一,整体是指由事物的各内在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及其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指组成有机统一体的各个方面、要素及发展全过程的某一个阶段。第二,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区别:在同一事物中,整体和部分有严格的界限,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它不能同时又是部分;部分是整体中的不同“元件”,它不能同时又是整体,二者不能混淆。整体和部分的地位与功能是不同的,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整体的功能也许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整体的功能也许小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联系:两者不可分割,整体由部分组成,没有部分就无所谓整体;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没有整体也无所谓部分。两者相互影响,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反之,部分 关系,在一定意义上也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系统是诸多要素相互联系的整体,要素是组成一个整体的相互作用的部分。第四,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照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事物的普遍联系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由于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才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引起了事物的变化,推动着事物的发展,才使宇宙万物呈现出变化万千·五彩缤纷的生动图景     (2)坚持发展的观点。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运动是指宇宙间的一切事物的变化新过程。②物质和运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③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指物质存在的状态是怎样的,或者说“客观实在”本身有哪些属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存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自身所固有的,而不是从外部强加于物质的。④物质除了运动这一属性以外,还具有可知性、永恒性、无限性等许多属性,这些属性都是与物质不可分的。在物质所具有的一切属性当中,运动属性是关于物质存在的属性,如果没有运动,物质都不存在了,哪还谈得上其他属性呢?所以,运动这个属性是物质其他属性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因此,运动是物质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⑤运动和静止的关系:第一,区别:运动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静止指的是两种情形:一是指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保持不变;二是指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因而是相对的。第二,联系: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⑥任何静止状态都是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根本不存在的。静止中包含着运动,它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第一,物质运动形式是复杂多样的,我们说某一事物处于静止状态,指的是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范围内,它没有进行这种或那种形式的运动,例如,没有进行机械运动,因而显示出一定的静止状态。但是此时此刻它还在进行着其他形式的运动,如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等。第二,任何事物保持自身的性质,都只能是暂时的,事物在保持自身性质不变的情况下,它还在进行量的变化,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事物就会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而转化成其他事物。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①发展就是指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②发展是一种运动和变化,但决非任何变化都是发展。只有那些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变化才是发展。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③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就是看其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无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东西。相反,那些同客观规律背道而驰、正在日趋灭亡的东西,则是旧事物。     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就要把事物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运用发展观点,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     (3)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统一的。正是由于事物内部、事物与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才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发展。只有正确理解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才能真正把握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要点应用 此考点可用于分析和解决以下热点问题:(1)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亚太经合组织上海会议,我国入时,经济区域化、全球化,可持续发展等有关热点问题。(2)用发展的观点分析党和政府提倡的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以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还可联系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的内容,分析党的加强作风建设的决定,其目的在于保证我们党以蓬勃生机领导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3)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总体要求和方方面面的工作。     2.事物发展的状态、原因和趋势 要点内涵     (1)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①量变的含义。②质变的含义。③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原因。①事物的内部矛盾叫做内因。外部矛盾叫做外因。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②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3)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止升的,而发展的道路则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我们要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要点剖析     (1)事物发展的状态。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①量变是指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指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②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第一,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作准备,就不会有质变发生。量变引起质变有两种情形:一是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加或减少,即事物在大小、速度、程度和规模等方面的变化引起质变;二是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的变化引起质变。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引起质变。不过,我们应当注意,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引起质变。这是因为,事物的变化发展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引起的。当矛盾双方在斗争中力量的增减还没有引起依存关系的破裂时,事物处于量变状态。而当矛盾双方在力量上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引起矛盾双方地位的变化,从而使依存关系破裂,事物的性质就会发生根本的变化。这就是说,在一定范围和限度之内的量变并不影响事物的存在,不会改变事物的性质。量的变化只有超过一定的范围和限度时,事物才会发生质变,由一事物变为他事物。③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必然量引起质变。但是,一次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并不等于事物发展变化的终结,新的事物又开始了新的量变,量变到一定程度时,又会引起新的质变。事物就是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这样两种状态的循环往复,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的。 青年学生要学会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办事情,做到:①要坚持适度的原则。由于量变只有在一定范围和限度之内,事物才能公持其原有的性质,所以,当我们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时,就必须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做事情要注意分寸,掌握火候,坚持适度的原则。否则,就像做得不够一样,达不到预期的目的。②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事物的发展最终通过质变来实现,因此,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 积极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否则,就会贻误时机。③要重视量的积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须首先从量变开始,没有一定程度的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有事物性质的变化,就不可能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因此,我们必须重视量的积累。 (2)事物发展的原因。 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与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①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着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的变化、发展,既离不开事物的内部矛盾,也离不开事物的外部矛盾。哲学上把事物的内部矛盾叫做内因,把事物外部矛盾叫外因。②在事物的发展中,内因与外因同时存在,缺一不可。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但是,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第一,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事物的变化发展,主要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引起的。事物内部矛盾的双方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斗争,由此使矛盾双方的力量和地位发生变化,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第二,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都和周围的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所以,事物发展离不开外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外因对于事物的变化和发展,能够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第三,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外因对事物发展所起的作用,表现在对事物内部矛盾的影响上,即通过促使内部矛盾双方情况的变化而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因此,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外因的作用再大,也必须通过内因,而决不可能撇开内因单独地起作用。总之,事物的内部矛盾即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而事物的外部矛盾即外因,则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原因。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既然内因与外因在事物的发展中是同时存在、缺一不可的,我们在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时,就要既看到内因,又看到外因,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①在辨人成长过程中,要学会正确对待内因和外因。第一,要重视内因的作用。内因是事发展的根据,个人的成长首先要靠自己的主观努力。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善于捕捉和利用机遇,做到身处顺境头脑清楚,身处逆境不悲观、消沉。第二,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由于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因此,不能忽视外部环境对个人成的分析,做到趋利避害。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正确处理坚持自力更生、深化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系。第一,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这是由内因的决定作用所要求的。第二,坚持对外开放的方针。学习和借鉴对我国社量主义建设有益的东西,能够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但必须坚决摒弃腐朽的东西,促使外因条件作用的充分体现。第三,注重消化、吸收、创新,形成自己的优势。无论是引进技术,还是利用外资,都要立足本国实际,把引进同开发、创新、消化、吸收结合起来,达到壮大民族经济之目的。这充分体现了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3)事物发展的趋势。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①事物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定能够战胜旧事物。因为:第一,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代表了事物的发展方向,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止它的成长壮大。第二,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第三,在社会领域里,新事物从根本上符合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因而必然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②新事物的成长壮大一般都要经历艰难曲折的过程。因为:第一,新事物的成长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第二,旧事物决不会自行消亡,为了维护其自身的地位,它总是竭力扼杀和摧残新事物,阻止新事物成长壮大。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中,人民群众对新事物的认识、理解和接受,需要有一个过程。③总之,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我们应当坚持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正确对待个人成长中经历的曲折,正确对待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的困难,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①要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世界上没有直路可走,艰难曲折总是难免的。这就要求我们在顺利、成功时,做到居安思危;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悲观失望。②要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遇到的困难。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未来的共产主义前途充满信心。同时要准备走曲折的路,满腔热情地支持社会主义事业,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 要点应用 (1)用内外因辨证关系分析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上海世博会都能表现我国为加速现代化建设创造充分良好的外部环境,重视外因的作用。(2)用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分析汪洋湖等先进人物的成长发展过程,分析成克杰、胡长清、赖昌星等反面人物的蜕化变质过程,从而增强改造主观世界的自觉性。(3)用前进性和曲折性的原理,分析中国入世经历了巧年的奋斗历程,最终获得成功。还可以用它分析我们党88年的历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60年的发展过程。 3.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要点内涵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二者最根本的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要点剖析 (1)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的内部联系,又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这样必然是只见部分不见整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一个孤立的事物而不见事物的联系。     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唯物辩证法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研究任何问题,既要看到它的现在,又要看到它的过去,预见它的未来。形而上学则主张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用这种观点考察事物,必然是只见现在不见过去和未来,只见一个个孤立的片断不见总的过程。     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唯物辩证法主张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全面性,克服片面性。形而上学则主张用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它否认矛盾,往往强调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把事物的一个方面、一种属性绝对化。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最根本的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综上所述,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 (2)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就要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切忌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就要注意防止和克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和绝对化。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就要把辩证法同实践、同调查研究密切结合,加以灵活运用。 要点应用  此考点属于对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基本观点和主要分歧的概括、总结,除了考查纯知识点之外,一般很少涉及。 4.矛盾及特点 要点内涵     (1)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矛盾就是对立统一。(2)任何矛盾都有自己的特点。这个特点不是外表的,而是内在的;它是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相区别的内在原因或根据。不仅所有的矛盾都各具特点,就是同一矛盾,在其不同的发展阶段也有不同的特点。不了解矛盾的特点,就不能认识事物,就无法解决矛盾。(3)矛盾具有特殊性,又具有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是辩证统一的。 要点剖析     (1)关于矛盾。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既互相排斥、互相斗争,又互相依存、不可分割,并依据一定的条件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①矛盾双方的“对立”:第一,“对立”又称“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斗争。第二,矛盾双方的“对立”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第三,哲学中所讲的“对立”或“斗争”,是对一切具体的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斗争的抽象和概括,是对一切具体矛盾斗争的共性的反映,具有广泛的意义,其内容十分丰富,具体形式无限多样。②矛盾双方的“统一”:第一,“统一”有两种情形,即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并依据一定的条件向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第二,矛盾双方的“统一”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应注意:①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没有对立就没有统一,没有统一也无所谓对立,无论离开对立或者离开统一,都不能成其为矛盾。②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关系,既指事物内部存在的这种关系,也指事物之间存在的这种关系。③不能把哲学上讲的辩证矛盾同逻辑矛盾混为一谈。逻辑矛盾是指人们在叙述或回答问题时出现的首尾不一、互相“打架”的现象;而辩证矛盾是指客观事物本身所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2)矛盾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表现在:①不同事物的矛盾都各不相同,具有不同的特点。这正是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或者叫做根据。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这是区分事物发展不同阶段的依据。③事物矛盾的双方也各有其特点。这是在总体上、在相互联结上把握事物的根据。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是没有的。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不同的场合又是可以变化的。     掌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有着重要意义。①有助于我们掌握由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人们的认识总是从具体事物开始,从中概括出共同的、一般的东西,然后在一般的指导下再去认识个别。②有助于我们掌握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等科学的工作方法。③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哲学依据。 要点应用 此考点可用于分析我国入世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要同本地的实际相结合等有关问题。   5.一分为二 要点内涵   (1)既看到事物内部对立的一面,又看到统一的一面,这种方法通俗地讲就是一分之二。(2)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也就是说,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这种普遍存在表现在: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任何事物无不包含矛盾;矛盾又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事物发展的任何阶段无不贯穿着矛盾。简而言之便是: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 要点剖析   (1) 一分为二是关于事物本质的范畴,指的是一切现象和过程都含有互相矛盾、互相对立的两个方面,即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的统一,都有两点,而不是一点。只是在不同的具体条件下,内容不同,形式不同罢了。①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即任何事物都有两点,而不是一点,所以,我们要如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就必须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对矛盾作全面的分析。既要看到事物的这一面,又要看到事物的那一面,即坚持两分法、两点论。②两分法是全面地看问题的观点。相反,看问题只看一面,不看另一面,或看了那一面又丢了这一面,就叫做一点论,一点论是片面地看问题的观点。     (2)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全面正确地分析矛盾,有效地解决矛盾,辩证地看问题,防止片面性。 要点应用 经济区域化、全球化、金融危机等带给我们的既有机遇,又有挑战。我们应该全面地看问题,千万不要搞一点论。     6.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要点内涵     (1)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就叫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活的灵魂。(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依据是矛盾特殊性的原理。由于不同事物的矛盾都各不相同。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事物矛盾的双方也各有其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时,必须从实际出发,具体分析矛盾的特点。(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和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 要点剖析     (1)所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之之所以以重要,首先在于它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就在于它们各有其特殊矛盾。只有从实际出发,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把不同质的事物区别开来。其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之所以重要,还在于它是人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事物的矛盾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可能千篇一律。只有具体料题具体分析,才能找到不同矛盾的正确解决方法,办事情才能取得成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和活的灵魂,也是我们在一切实际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的基本方法。     (3)如果我们违背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方法,对具体问题不作具体分析,千篇一律地用一种方法解决不同事物的矛盾,就必定要碰钉子、犯错误,给我们的事业带来危害。如果我们不重视对矛盾特殊性的研究,不去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那就会把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学说变成不解决任何实际问题的空洞理论。 要点应用 金融危机后,不同的行业面对不同的挑战,应该采取不同的对策;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也应该和本地的实际相结合;“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也应该同各地的实际相结合等都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     7.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要点内涵     (1)唯物辩证法关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原理。(2)是两点论的含义。(3)重点论的含义。(4)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5)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6)两点论和重点论是密切联系的。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在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时,只有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才能做到既全面,又善于抓重点和主流。要点剖析     (1)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①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主要矛盾支配次要矛盾,次要矛盾又会影响主要矛盾。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主要矛盾的解决或基本解决,会使原来处于次要地位的矛盾突出起来,成为新的主要矛盾。客观情况的变化发展,也会导致主次矛盾的相互转化。     (z)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次方面。在事物内部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相互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①二者相互排斥。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因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力量上超过矛盾的次要方面,在地位上支配着矛盾的次要方面,起着主导作用。②二者相互依赖。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相互依存的,没有矛盾的主要方面,也就没有矛盾的次要方面;没有矛盾的次要方面,也就无所谓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随着转化,事物的性质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3)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所谓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所谓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两点论和重点论是密切联系的。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在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时,只有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才能做到办事情善于抓住重点,看问题能够分清主流和支流。离开两点谈重点或离开重点谈两点,都是错误的。     (4)正确区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两者外延不同。主要矛盾是就复杂事物中所包含的“诸多矛盾”相互比较而言的,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则是就“同一矛盾”的双方相互比较而言的。主要矛盾一般只有一个,而次要矛盾则可以有多个;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一方,而次要方面也只有一方。    两者内涵不同。主、次矛盾讲的是“矛盾体”,可以称为“一个”或“一种”矛盾;而矛盾的主次方面讲的则是“矛盾侧面”,所以只能叫“一方”或“方面”。正因为主、次矛盾都是“矛盾体”,其内部都包含着矛盾的双方,所以,主、次矛盾又都有各自的主、次方面。    两者的作用不同。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发展进程;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两者的方法论要求不同。主、次矛盾关系的原理,要求做工作抓重点、抓关键、抓中心,但又不忽视一般;矛盾主、次方面关系的原理,要求看问题要把握本质和主流,但又不忽视支流。 要点应用 (1)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原理,分析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用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原理,分析我们党的作风,从而看到在党的作风方面,主流是好的,健康向上的,但还存在着不足之处,这些不足之处如不纠正,势必影响党的建设和发展,进而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因此,必须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8.科学思维方法 要点内涵     (1)要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必须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人们思考问题的过程,是形成概念、做出判断、进行推理的过程,是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过程。在思维过程中要明确概念、正确使用判断和进行推理,善于把分析与综合结合起来。(2)分析与综合是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我们既要注意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又要注意在综合指导下的分析。(3)从政治学科教学和考试的具体要求出发,分析方法和综合方法针对不同的料题还是有主次之分的。一般说来,倘若问题属于收敛性思维,多以分析方法为主,综合方法为辅;而倘若问题属于扩散性思维,则多以综合方法为主,分析方法为辅。 要点剖析     (1)概念、判断、推理的含义及其在思维中的作用。(2)人们认识事物,既要对事物及其过程的有关要素进行分析,又要对事物从整体和全过程上进行综合。分析。①分析就是把事物的整体或过程分解为各个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②分析的作用。不分析各个要素,就失去了研究整体或过程的基础。只有对各个要素首先作出周密的分析,才可能从总体上进行正确的综合,从而正确地认识事物。③分析的要求。分析,不仅要分析每一个要素,还应分析要素与要素之间的联系,找出本质性的东西,在整体中把握各个要素。分析不是单纯的“分”,而是“联结”中的“分”,它与综合密不可分。综合。①综合就是把分解开来的各个要素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方法和思考过程。②只有对事物各个要素从内在联系上加以综合,才能正确地认识整个客观对象。③综合的要求:综合要紧紧抓住各个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紧紧抓住对各部分的研究成果之间的内在联系,从中把握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运动规律,得出一个全新的整体性的认识。各部分的机 械相加,不会形成新的知识。     分析与综合密不可分。分析与综合是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我们既要注意在综合指导下的深入分析,又要注意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     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具体方法很多,贯穿于其中的核心是矛盾分析的方法。     (3)在思维过程中,要明确概念,正确使用判断和进行推理,善于把分析和综合结合起来。     由于分析方法使人们着眼于局部的研究,有可能将人们的思维局限于狭小的领域内,如果只满足于分析而忽视综合,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就会导致形而上学的片面性。同时,分析的结果,得到的是关于事物的各个部分的知识,而不是从整体上认识事物。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能只停留在分析上,必须由分析进到综合,并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分析与综合有其客观基础。客观事物是复杂多样的,因此,我们在思维中就有必要和可能对它们进行分析;客观事物的多样性又是统一的,我们在思维中就有必要和可能对它们进行综合。只有如实地反映事物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才是科学的、辩证的分析和综合。     (4 )要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必须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要点应用 此考点单独命题的可能性极小,往往在考生答题的过程中体现其中的思想。     9.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 要点内涵     (1)创新精神的含义和作用。    (2)创造性思维的含义和作用。 要点剖析     (1)世界是在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站在上升、前进、发展的立场上,促进新事物成长和旧事物的灭亡。为此,应该树立创新精神,破除思想僵化、墨守成规和安于现状的旧观念,不断学习新知识,采用新技术,大胆改革,不断创新。(2)创造性思维要求人们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从实际出发,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坚持创造性思维,就不能固守书本,受前人现成的结论所制约,而应该勇于打破常规,进行逆向思维或发散性思维。(3)发扬创新精神、坚持创造性思维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因此,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要点应用 马克思主义在不断发展,我们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各方面都在发展,我们个人的思维也在不断更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都在发展,这些都是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的体现。 三.认识论 1.实践及其特征 要点内涵 (1)实践的含义。(2)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 要点剖析     (1)实践的含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实践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与其他动物消极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有根本的区别;二是指实践是人们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它必然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     (2)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因为构成实践的要素都是客观的物质的:①实践的主体是客观的。人作为实践的主体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一种客观实在;同时,人的体力和智力是在社会发展中客观地形成的。②实践的对象是客观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作为实践的对象,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性的东西。③实践的手段是客观的。     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这是因为人是有思维有理性的社会性动物,人在行动之前会有明显的目的和方案,然后才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去改造客观世界,达到自己的目的。人们在实践中变革客观事物,就是把原有的东西改造为新的东西,创造出新的东西。这种有目的的创造充分显示了实践的能动性。     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①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而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所进行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不是在这一社会关系中进行,就是在那一社会关系中进行,无论古代还是现代都是如此。可见,实践活动具有社会性。②实践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它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而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无止境的发展着,可见,人类实践活动具有历史性。     (3)实践的第一个特征与第二个特征的关系。 实践的第一个特征与第二个特征是有联系的。①这个关系实质上是实践中主客观的关系,主观的东西是人脑对客观的反映,依赖于客观。②实践的第一个特征主要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观点,第二个特征主要体现了辩证法的观点。二者是互相渗透的。因为意识的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都以客观性为基础;而主体的客观性又渗透着能动性。③把两个特征对立起来必定要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夸大第一个特征否定第二个特征,会导致机械唯物主义;夸大第二个特征否定第一个特征,会导致唯心主义。 要点应用 此考点单独命题的可能性不大。我们在复习备考中应该注意把握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     2.实践和认识 要点内涵     (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③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2)认识也影响实践。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3)要正确处理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学习书本知识与在实践中成才的关系。 要点剖析   (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①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人们面对,客观事物,先认识什么后认识什么,不是人任意规定的,它只能由实践的需求来决定。②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认识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人们只有在实践中同客观事物反复作用,变革客观对象,使对象的各种特性暴露出来,才能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深入到事物内部,认识其本质和规律。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①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提供新的经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②实践的发展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认识的最终目的则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践,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①所谓正确的认识,就是同客观事物相符合的认识。否则,与客观事物不相符合的认识就是错误的认识。②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就是将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进行对照,看二者是否相符合。③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具有把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联系起来的特点。一方面,实践受主观认识的指导,联系着主观认识,另一方面它又改造和变革客观对象,联系着客观事物。这样,实践过程就成为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联系的桥梁,人们就能够把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加以比较,可以用实践的客观结果来检验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一般来说,以一种主观认识为指导在实践中改造客观事物,能够达到预期目的,那就证明这种认识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高4考1资3源5网     (2)认识也影响着实践。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4 )要正确处理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学习书本知识与在实践中成才的关系。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间接经验是从他人、从书本上获得的经验;直接经验是指通过亲身实践而总结得出的经验。同时,不管是间接经验,还是直接经验,两者最终都来源于实践。间接经验在我为间接经验,在别人仍为直接经验,是别人通过亲身实践而总结得出的经验,就知识的总体来说,无论何种知识都离不开直接经验,一切真知皆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因此,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是“流”和“源”的关系。我们在生活中,既要注意学习间接经验,又要注意学习直接经验;既要注意学习书本知识,又要注意在实践中锻炼成才。 要点应用 (1)用此考点分析认识党的作风建设。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在党的建设的实践中形成的正确认识,用这一正确认识去指导党的作风建设的实践,从而使我们的党成为作风过硬的党,以更好地领导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用此考点分析 “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论述。。(3)用此考点分析认识党中央做出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3.现象和本质 要点内涵     (1)事物都有现象和本质。(2)现象和本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3)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与规律,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要点剖析     (I)事物都有其现象和本质。(2)现象和本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区别是:现象是事物个别的片面的东西,是多变的、易逝的、表面的东西,是事物的外部联系;本质是同类现象中共同的一般的东西,本质是现象中相对稳定的东西,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它们的联系是:本质离不开现象,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现象离不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3)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①从现象与本质、规律的区别来说,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和规律。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它是个别的、多变的东西;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东西,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因而,我们认识了事物的现象,还不能说是认识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②从认识的程度、水平来说,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级,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所以,我们不能满足于获得感性认识,而应该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理性思维对现象进行分析,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③从认识的作用来看,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本质和规律是事物内在的根本性的东西,人们对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更高级的认识,正确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因而,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感性认识应当上升为理性认识。 要点应用 此考点可用于分析和理解少数国家借口“人权”问题、“反恐”问题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等有关问题。     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要点内涵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2)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和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是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的必备条件。(3)认识事物的本质并不是认识运动的结束。认识应当在实践的基础上继续向深度,向广度扩展,不断向前推移。(4)上述认识论的原理和观点是相互联系的,认识论同唯物论、辩证法也是相互联系的。 要点剖析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和联系。它们的区别表现在:①含义不同。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而理性认识则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②特点不同。感性认识是以感觉、知觉、表象等具体形象的形式直接反映事物,而理性认识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以概念、判断、推理等抽象思维的形式反映事物。③发展阶段不同。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们是不同质的两个阶段,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一个质的飞跃。它们的联系表现在: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坚持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就是坚持了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坚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认识,就是坚持认识论中的辩证法。总之,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统一起来的整个认识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阶段。     (3)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的条件:①发挥主观能动性,占有十分丰富和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这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前提。②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粗、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这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关键。     (4)认识总是要发展的。从深度上讲,人们的认识需要逐步深化;从广度上讲,人们的认识应当不断扩展;从进程上讲,人们的认识必然向前推移。认识无止境,一切把认识凝固化、僵化的观点都是不科学的。 要点应用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可用此考点来分析说明。     5.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要点内涵     (1)科学理论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并按其内在逻辑组成的一定体系。科学理论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2)科学理论能够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预见未来,帮助人们把握社会发展的方向和历史进程;能够提供正确认识事物和有效行动的方法,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能够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3)运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实现其指导作用,也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要点剖析   (1)科学理论的含义。把真理性的认识系统化,按其内在逻辑构成一定的科学,即为科学理论。   (2)科学理论的性质,决定它能够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因而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3)科学理论能够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预见未来,帮助人们把握社会发展的方向和历史进程;能够提供正确认识事物和有效行动的方法,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能够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4)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显示出了巨大的指导作用,并将继续发挥更大的指导作用。   (5)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实现其指导作用,也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要点应用 此考点主要用于分析和理解“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作用,从而在现实生活中更加自觉地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自己的头脑。   6.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 要点内涵   (1)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的两项基本活动。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2)改造世界包括:改造客观世界,即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改造主观世界,即改造自己的思想,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3)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4)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不断调整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在为社会服务中积极贡献,实现人生价值,不断调整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既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主观世界,做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要点剖析     (1)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的两项基本活动。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改造世界包括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①改造客观世界就是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改造自然界,就是按照自然界固有的属性与规律,变革自然物的原始形态,使自然界发生和谐的变化,创造出新的人工形态物和物质资料,以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改造社会就是通过变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或管理制度,改变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使社会面貌发生变化,不断进步。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活动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②改造主观世界就是改造自己的思想,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改造主观世界主要是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在改造主观世界中处于核心的地位,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世界观。     (2)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通过自觉改造主观世界,又能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在这种互相作用之中,人们不断地改善着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实现着促进客观世界的发展和人自身的不断完善这样双重目的。     (3)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不断调整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在为社会服务中积极贡献,实现人生价值,不断调整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既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主观世界,做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要点应用 此考点可运用于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分析先进人物的成长,反面人物的蜕变过程。(1)“双百”人物几十年如一日,为党为人民忘我工作,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实践了自己入党时的誓言。这充分体现了汪洋湖同志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自觉地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是党员干部的光辉典范。(2)腐败分子以权谋私,成为人民的罪人。这从反面告诫我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必须自觉地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四.人生观 1.社会意识与价值观 要点内涵     ( 1)社会现象从总体上可划分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两个基本方面。(2)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4)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它在一定的社会存在的基础上产生,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5)人们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思想意识指导下进行的。而在指导人们行为活动中,最根本的指导思想就是世界观、价值观。人们的价值观不同,追求的具体目标、对待客观事物的态度和评价必然不同,行为的动力和效果也不一样。(6)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去认识事物,利用事物,并在自己的思想意识中形成了判断它们有无价值或价值大小的观念。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如何断定客观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7) 正确的价值观要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性,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我们应当树立正确的价值评价标准,树立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正确价值观,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做出应有的贡献。 要点剖析     (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现实从总体上可划分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两个基本方面。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但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政治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科学以及风俗习惯等。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第一,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与其相适应,并为其服务。第二,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社会存在总是处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与此相联系,社会意识也必然要相应地发生变化和发展。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科学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够对社会存在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是由于它正确反映了事物的属性和变化发展规律,能对事物的发展趋势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和预测,使人们采取正确的措施,推动事物的发展。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①价值观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 ②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它在一定的社会存在的基础上产生,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③价值观人皆有之。但是,由于历史条件不同,人们的需要和利益不同,人们的价值观也就往往不一样。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事物往往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在阶级社会,不同阶级有不同的价值观。④不同的价值观对个人与社会有着不同的导向作用。价值观既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也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3)坚持正确的价值观。①人们的价值观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正确的价值观要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性,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②我们应当树立正确的价值评价标准,树立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正确价值观,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做出应有的贡献。 要点应用 此考点可用于分析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增强法制观念、推进依法治国,反对恐怖主义,坚持艰苦奋斗、反对享乐主义等有关料题。     2.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集体主义 要点内涵     (1)集体主义是正确的价值取向。(2)现阶段,正确认识、处理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集体主义的关系,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我们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处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健立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的改革开放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开放,我们确立的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紧密结合的市场经济,它客观上要求有以坚持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与之相适应。(3)坚持集体主义同发展市场经济不但不矛盾,而且还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因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等价交换本身就包含了相互服务的关系,这就决定了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只能通过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良好服务去实现。那种损公肥私、损人利己的行为,不仅不符合社会主义道德,同样也违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 要点剖析     (1)集体主义是正确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既是一种价值观,又是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关系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原则,它的主要内容是:坚持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相结合,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和谐发展,倡导把国家、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和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当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集体利益的关系,是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核心。集本主义反映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地解决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是我国人民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力量源泉,所以,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取向。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在根本上是一致的。①社会主义市场经和的性质、目的,要求在经济活动中坚持集体主义。第一,我国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必然要求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与其相适应,并为之服务。第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目的在于,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推动社量全面进步。要实现这一目的,必须坚持集体主义。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需要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为了维护市场经济秩序,除依靠行政的、法律的手段外,还必须用集体主义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使其遵循社会主义职业道德,顾全大局,团结协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创造稳定有序的市场环境。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产生的矛盾,需要集体主义进行调节。     (3)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必须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反对小团体主义和辨人主义。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主义已经过时的观点是错误的。     (4)青年学生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应该做到心中有国家、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反对和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倾向。 要点应用 用此考点可分析公民道德建设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为人民服务税核心的集体主义是我国提倡的价值观,又是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关系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原则。     3.人生价值及其实现 要点内涵     (1)人生价值和人生价值观的含义。(2)无产阶级人生价值观与资产阶级人生价值观的对立。(3)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及其关系。(4)正确认识和处理为己与为人、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金钱与人生价值的关系。(5)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径。(6)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 要点剖析     (1)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一般来说,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一是社会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前者称之为贡献,后者称之为索取。贡献与索取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个人对社会做出了贡献,推动了社会发展,就为索取打下了基础;今人从社会中的合理索取,又可以激发个人更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2)社会性是人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社会性揭示了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殊本质,是人类特有的属性;人的社会性制约着人的自然性。“人性自私论”从理论到实践都是错误的。     (3)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①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第一,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从性质上看,有的人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推动作用,而有的人则起阻碍乃至破坏作用;从程度上看,由于个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知识、实际工作能力以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程度等不完全一样,个人所处的具体客观环境也不尽相同,因而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所起作用的大小,也就有所区别。第二,个人活动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一方面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另一方面还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②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第一,一方面,个人与社会相互区别,不能等同。个人与社会相比较,社会更为根本、更起决定作用。另一方面,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个人是社会中的个人,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社会。人的生存离不开社会,人的发展更需要社会提供种种条件。第二,有的人把个人与社会对立起来,把个人凌驾于社会之上,并且过分地夸大个人的需要、个人的意志,把个人看成决定历史前进的力量,违背了个人与社会辩证关系的基本原理,因而是错误的。③正确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正确进行人生选择的基础和前提。     (4)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要求,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是先进人物的主要特色。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是个人对社会贡献的两种形式,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既要看他在物质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又要看他在精神方面、思想道德方面对社会的贡献。至于哪一方面的贡献大一些、突出一些,则是因人而异的。     (5)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①实现人生价值需要社会提供一定的客观条件。第一,实现人生世值需要以一定的生产力为基础。一个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社会的物质财富,它既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成果,又是继续进行价值创造的前提条件,制约着人生价值的实现。第二,人所特有的劳动创造力是人生价值的源泉,但是,人的创造力的形成和培养需要经过学习和训练,而这种学习和训练的条件又需要社会提供,即依赖于一定的社量经济政治状况、科学和文化发展水平。同样,人们创造力的利用和发挥也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如生存条件、工作条件以及社会各方面的支持。②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必要的主观条件。第一,要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包括个人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第二,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埋头苦干,发挥聪明才智。第三,要有百折不挠、不怕失败和顽强奋斗精神。     (6)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反对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走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误区。 要点应用 用此考点可分析学习“双百”人物精神。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人生价值包括贡献和索取两个方面,“双百”人物实践着“人生在世,奉献二字”的座右铭,实践着自己入党时的誓言“为党为民奉献自己一切”,充分体现了他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     4.理想和现实 要点内涵     (l)理想就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是人们对于未来的一种追求、一种希望、一种向往。(2)社会理想是一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等不同层次的理想中的核心。(3)理想作为人生的奋斗目标,其性质是有区别的。(4)任何理想都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和其他社会条件的产物,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而发展。(5)理想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对人们的社会存在有着巨大的作用。 要点剖析     (1)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是人们对于未来的一种追求、一种希望、一种向往。①按理想的性质分,有科学与非科学、崇高与庸俗之别。凡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理想,是科学的理想;凡是不符合或违背事物发展规律的理想,是非科学的理想。②按理想的内容分,有社量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生活理想等。其中,社会理想是最根本的,起主要的作用,它既贯穿于其他理想之中,又是一个人全部理想的归宿和基础。③按奋斗时间的长短分,有长期的远大理想和近期的具体理想。(2)理想与社会存在的关系。①理想属于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任何理想都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和其他社会条件的产物,都要随着经济关系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不可能脱离当时的社会现实。②理想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人们的社会存在产生重大的影响。理想不同,对社会存在的作用也就不一样。③崇高的理想对人生、对社会有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崇高的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是我国民族团结、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3)树立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共产主义理想体现了无产阶级和人类的根本利益,是根据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所得出的科学结论,并且是100多年来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证明了的客观真理。因此,它是人类最崇高、最进步、最科学的理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是辩证统一的关系:①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基础和必经阶段;②实现共同理想,必须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     (4)在奋斗中实现理想。①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第一,理想源于现实,高于现实。理想属于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理想高于现实,是现实的发展方向。理想是比现实更高远、更美好的目标。第二,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理想虽然是人对于未来的一种设想,它不等于现实,但又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现实。过去的理想已经变成今天的现实;今天的理想,可以转化为明天的现实。②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奋斗中实现理想。 要点应用 用此考点可分析党的奋斗目标。 【知识网络】 辩证唯物论 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唯物辩证法 承认矛盾,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认识的发展原理 实践的特征及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价值观人生观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