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作文写作指导:博览群书和读书贵专等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高考作文写作指导:博览群书和读书贵专等

ID:582422

大小:28.57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1-03-1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1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博览群书和读书贵专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清朝著名诗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学问之道,四子书如户牖,九经如厅堂, 十七史如正寝,杂史如东西两厢,注疏如枢阆,类书如厨柜,诸子百家诗文词如书舍 花园。厅堂正寝,可以合宾;书舍花园,可以娱神。”提倡读书广读博览,力避偏废。 郑板桥在《板桥家书》中则说:“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 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益也。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 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强调读书贵 专,要取其之神。 博览群书和读书贵专,你认为哪一个更重要?在理智中学高三年级开展的读书节 活动中,有同学对此产生疑感。学校辩论社拟举行一场以“博览群书,涉猎广博”(正 方)与“读书贵专,求精求深”(反方)为题的辩论赛。 假如你是其中一个辩手,请你联系自身课外阅读体验,在“正方一辩立论陈词”“反 方一辩立论陈词”中选择一种,写一篇辩论词。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 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审题提示】 作文材料提供了两位古代名家(袁枚和郑板桥)有关读书方法的观点,作为写作 的情境。两位名家都是谈读书方法,但前者以家居庭院作喻,提倡读书要“广读博览, 力避偏废”;后者以孔子读《易》为例,强调“读书贵专,要取其之神”。 作文的写作要求很明确。提供了“博览群书,涉猎广博”与“读书贵专,求精求深” 两个辩论角度,考生只需要任意选择其一,列出具体的阐释要点,为己方观点辩护。 写作情境是“理智中学高三年级开展的读书节辩论赛”,身份是正(反)方一辩, 要求写“立论陈词”。写作文体是辩论词,应该写成议论文,考生须观点鲜明,立场坚 定,切忌模棱两可,观点摇摆(比如“读书应博览与专精相结合”“读书应先博再精”), 也不能没有重点,泛泛而谈(比如“谈读书方法之我见”,“我们要热爱读书”)。写作 时可陈述与阐明己方理由,也可分析并反驳对方立场。 博览群书,涉猎广博:拥有更广博的知识,培养更全面的能力,助力复合型人才 的发展。 读书贵专,求精求深:选择适合自己的好书,读得有重点有针对性,读得更精到 更深入,读出作品的精髓,有利于发展个人专长。 特别注意“自拟标题”的要求。 【好题示例】 读之道,贵以专 读得精深,抵达至境 读书不在多,精微而致远 精读精研,方能致远 不求博览,但求精深 粗读百本,何如精读一本? 广读博览,海阔天宽 博览万卷书,如行万里路 读书之道,专不如博 【下水文】 博览群书,做一个金字塔式人才 ——辩论赛一辩辩词 徐建华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 我方的观点是读书应“博览群书,涉猎广博”。 (点评:辩论词正宗“老字号”,表明立场,明确阵营。) 怎样读书,前人之述备矣。在这里,我不想掉书袋,我想结合前人先贤和高 三 学 习 实际,来谈博览群书的重要性。 (点评:看似闲笔冗余,实则扣合题目驱动任务中的“高三年级读书节活动”,不 忘“完成任务”。) 郑板桥以为孔子为不世出之才,尚且韦编三绝,旧书不厌百回读,更何况我们,“其 下圣人也远矣”,读书更应精专。诚然,读书贵专,不能囫囵吞枣;放眼看去,各行各 业的翘楚,也多是读书精专的“科班生”和“学院派”。 (点评:虽然围绕读书来写,但不能写成“读书”话题作文之套作,本段概述材料, 缘事而发,更为稳妥;引述材料时,多有出处;化用无斧凿之痕,如“旧书不厌百回读”, 有意扣合材料中的“贵专精深”。) 尽管术有专攻的专才不少,但博览群书、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通才,更是凤毛 麟角。惟其如此,他们更容易“独上高楼”,有所建树。钱钟书横扫清华图书馆,终成 博学鸿儒;达•芬奇,文艺复兴时代最杰出的“斜杠青年”于绘画之外,在雕塑、音乐、 建筑、数学、生物、物理、天文等诸多领域也颇有造诣。 诺奖得主、著名物理学家玻尔认为,这些“百科全书”的全才,就是他“人才图形” 中的“金字塔式人才”,宽口径,实基础,复合型。而这一切,得益于博览群书。丰博 的学识,厚实的底蕴,就是以后专业、事业发展不断井喷的源源动力。 (点评:指明标题中“金字塔式人才”出处与涵义。) 读书贵专,固然是不易之论,但盯着专业,读教科书,读专业书,规划职业生涯, 人生从此受限于半亩方塘,而不能眺望远方的星辰大海。 (点评:警策句立骨,指出即使是术有专攻,也应当博览群书,这样更能行稳致 远。) 或许有人会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不如在有限时间里,心无旁骛,皓 首穷一经,其进愈深,而其见愈奇,岂不更好?殊不知,博览群书,是与精专阅读相 向而行的,也是精进专业的“曲线策略”。 (点评:警策句立骨,澄清了阅读误区,博览群书与博览群书并非冰炭不容,博 览群书可以促进专业阅读,这是一种学习的长远智慧。) 牛顿在思索宇宙奥秘的时候,经常从神学、哲学中获得启示,若有神助;杨叔子 教授——理工科的院士,却陶然沉潜人文学科,这不是不务正业,而是从博览群书中 获取朴素的智慧,洞彻大学之道。博览群书与精专阅读,是并行不悖的,它常常是换 一种思维,打开另一个世界,进而收获意想不到的成就。 更为关键的是,读书越多,则眼界越宽,格局越大。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 一个人的阅读史。康熙皇帝,生于百年未有之大变格局的满清中叶,虚心好学,博览 群书,汉学、西学,经史子集,格致之学……无不涉猎,惟其如此,使得是这个王朝 的背影愈发伟岸,使得这个曾经茹毛饮血、骑射渔猎的异族政权,远迈汉唐。毛泽东 于戎马倥偬之际,手不释卷,博览群书,涵养心怀家国的恢弘之气。他雄才大略的一 生,早已从湖南师范的书生意气中勾勒,从唐诗宋词的满口余香中氤氲,从读《资本 论》的掩卷沉思中语法清晰,从读“二十四史”的圈点批注中更加浓墨重彩。 (点评:类比举例,一句一例,使文章内容丰富,使辩词更有气势;变平实叙例 为描写,而不掩理性光芒。) 不惟帝王,一个人的成就,主要取决于人的见识、格局,而培养这些的最好方法, 就是博览群书。 揆诸当下,很多人,尤其是我们这些紧张备考的高三党,往往视博览群书为迂阔 之论,倒不如精读教科书、教辅书立竿见影。这些想法,究其实质,是一种功利意识。 (点评:联系现实,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更接地气,入人心。) 庄子说“无用之中有大用”,博览群书,要敢于多读那些“无用之书”。或许,我们 今天苦读精读的这些教科书,现在确是实用的——是得分神器。但真正走向诗和远方 的,是那些课堂课本之外的无用之书。它濡染气质,积淀底蕴,成为滋养一生的学养。 尽管它的作用,是缓释的。但我们不能因为学业繁忙,就拒绝博览群书。 (点评:引用庄子的“无用”、“有用”之说,由此上溯历史、文化,做拓展深化。) 未来社会,交叉学科勃兴,学科、领域之间的鸿沟壁垒,开始兼容互通,君子不 器的通才、全才,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无疑是更具优势,更能适应社会发展,更能 有“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自信从容。 (点评:从生涯规划角度,谈博览群书的重要性,更具现实针对性和感召力。对 象明确,眼中有“人”。) 综上所述,我方一致认为,博览群书,比读书贵专,更为重要! 谢谢大家! 【素材积累】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己。——庄子 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即使自己觉得有趣,而那趣味其实是已在逐渐硬化,逐 渐死去了。 ——鲁迅 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赵树理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出发、回归,探求人生意义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 分) 每個人都是找寻人生意义路上的行者,有人很早就确定意义所在,而有人可能终 其一生都未能知晓。 有人说,人生由一次次出发构成,对前方的未知的探寻,是人生最大的意义。 有人认为,人最大的未知是自身,所有的出发都指向回归,回到自己的内心。 对于人生的意义在于出发还是回归,年轻的你又是如何思考的?请根据材料写一 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注意】 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得少于 800 字。不得抄袭、套作。 本题模仿 2020 年高考浙江卷作文试题命制。在阅读其他内容前,你可以先思考 一下:命题者的意图是什么?你对“出发”“回归”有着怎样的理解?你能想到哪些 与“人生意义”“出发”“回归”相契合的写作素材?并在笔记区列一个简单的写作 提纲。 思路点拨 >> 近年来,浙江卷高考作文命题在方向、内涵上体现了新课标理念、新高考改革精 神,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基本导向,强调在“真实情境”“典型任务”中考查学生 的语文核心素养,推动“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实现。就本题而言,材料的核心论题 是“人生意义”,意图引导学生能够沿着材料提供的思路深入地思考这一哲学命题, 体现了“立德树人”的命题理念。 探求人生意义是人的本能属性,而对于人生意义的理解因人而异。材料提供了两 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一种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出发,即向外部世界获取意义,这 是一种“外向型”的人生;另一种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回归,即向内部世界获取意义, 这是一种“内向型”的人生。这两种人生意义观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映照的,可以 代表不同的人生阶段对人生意义的不同理解。正如梁漱溟先生所说:“人一辈子首先 要解决人与物的关系,再解决人与人的关系,最后要解决人与自己的关系。”这个顺 序错不得。 显然,材料提供了一个具有一定争议性的话题。它给定了两个看似对立的观点, 一是人生的意义在于出发,一是人生的意义在于回归。因此,“人生意义”“出发” “回归”必然成为三个核心概念,写作时需要围绕这三个概念进行阐述与分析,而不 能抛开“出发”和“回归”来谈“人生意义”,这算是命题设置的一个陷阱。 鉴于此,在立意指向上,可以有三个基本的维度:一是围绕“人生意义在于出发”, 重点阐释“人生意义缘何在于出发”,兼谈“回归”;二是围绕“人生意义在于回归”, 重点阐释“人生意义缘何在于回归”,兼谈“出发”;三是围绕“人生意义在于出发 与回归的融合”,重点阐释两者如何构建起人生的意义。 【高分佳作】 在回归中出发 高 上 我们都是人生路上的行者,在出发与回归中找寻着人生旅程的意义。愚以为,出 发是对外在世界的探索,而回归是对内心世界的观照。二者同等重要,都是发现人生 意义的重要方法。1 要寻求人生的意义,出发探寻必不可少。想要去“探”,就注定要离开原有的位 置,向着未知进发,因而便有了人生的意义在于出发的论断。出发不啻为一种从已知 向未知进发的状态,是离开原点奔向前方的开始。这种开始,正是探寻人生意义的起 点。试问:没有出发,怎么能探寻到人生的意义呢?“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探寻 人生意义,这条茫茫的探索之路,不正始于一次次的出发?停留原地、安于现状,目 所能及的自然是有限的,只有向着远处不断迈进,才能发现别样的美丽风景;也只有 在不断进发的途中,才能不断丰富已有的认识,以更高的姿态再一次出发,并在这一 次次出发中向更高、更深、更远处探寻,从而打破已有格局,增加发现人生意义的概 率。如此观之,人生的意义确乎在于出发探求。2 然而,向前方出发,对外界探索,只是找寻人生意义的一个方面。而回归,正是 一种对人生意义的深入发掘。谁又能断定人生的终极意义没有蕴藏在我们心中?释迦 牟尼在树下苦思冥想数天,终通悟人生至道,这难道不是对人生意义的发现?曾子说: “吾日三省吾身。”对自己的反省过程,不也正是自我重新发现的过程?这种对未知 自我的发现,正是对人生意义的拾取。“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只有及时回归内心, 听从本心的召唤,才能更好地明晰方向,做更有意义的探寻。回归,何尝不是一种反 方向的出发?如果说出发是一种实践过程,回归便是一种思考方式。思考自己的人生 状态,寻觅内心深处的未知,实际也是对人生意义的探寻。3 狄更斯曾言:“我是环绕着一个圆圈而行的,越接近终点也越接近起点。”出发 与回归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出发是在回归的基础上出发,回归是在出发的过程中 回归,二者缺一不可。出发和回归的落脚点是一致的,都是对未知意义的探索,对美 好人生的渴求。无论是失去了出发还是回归,人生的意义都只是空中楼阁。4 所有的出发都源自内心的念想,所有的回归都离不开出发后的畅然。出发,为社 会做出贡献;回归,让自身提升境界。在这种不断的出发与回归中,我们探求人生, 我们砥砺初心,我们成长壮大,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开篇引述材料,并对材料中的“出发”与“回归”进行精确定义,然后顺势提出 观点,语言简洁,思维辩证,观点显豁。 从“要寻求人生的意义,出发探寻必不可少”的角度论证“人生的意义在于出发” 这一分论点,切口小,分析不枝不蔓、精准深入,言简意明。 从“回归是一种对人生意义的深入发掘”的角度论证“人生的意义也在于回归”, 用例典型、引用精当,颇有以一当十的功效。 辩证认识“出发”“回归”对于人生的意义,要言不烦;“出发是在回归的基础 上出发,回归是在出发的过程中回归”等句子深蕴哲理,辩证通透。 【低分病文】 人生之道,本在远方 朱宸嘉 人生是复杂的。有人说,远方不过是一片虚无;也有人曾断言,只有了解自身, 才能真正明白这世界。 但是我说,人生的意义本就蕴含在出发后对远方的探索之中。只有不断向远方的 未知进发,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正如余秋雨在《行者无疆》中所认为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可以分为蒙昧、野蛮、 文明三个阶段,海盗时代的野蛮虽然不是文明,但正是海盗的远航、探索与交流带来 了文明。玄奘以七尺之躯完成了从长安到天竺的征途,成为佛教史甚至是世界史上不 可磨灭的一段传奇。马可·波罗出于对东方的向往,历经艰辛来到中国,其经历最终 推动了地理大发现、世界大融合。1 但正像周国平因这商业时代人缺失信仰而发出的惊呼那样,这个社会中,又有多 少人真正拥有抬头望向远方的勇气呢?四年一度的美国大选扑朔迷离,让人直呼看不 懂。我们暂且不去评判候选人的好或坏,单单看大选对美国社会造成的撕裂,许多美 国民众对远方向往的缺乏便可见一斑了。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物质的社会,我们只有 保持对远方的热爱,跳出社会的喧闹而踏出迈向未知的脚步,才能真正发现自己人生 的意义。2 因此,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我们心中也应葆有对远方的热情。嵇康对曹魏时期 黑暗的官场深感厌恶,最终也没有受其浸染,而是选择独自打铁,深山狂啸,以一曲 《广陵散》结束其超然独立的一生,用他无与伦比的自由精神开启了魏晋名士竞风流 的时代。儒家圣人孔子,在近六十岁时为实现其政治理想毅然踏上了周游列国之路。 其执着和坚韧,让两千多年后 20 世纪沉浸于“在路上”风潮中的青年都相形见绌。对 远方的追求是一种态度,其力量足以让一个人内心的青春永驻。3 同样,对未知的探索也必须是一种行动。“新干线之父”,时任日本国铁总裁的 十河信二深知在航空业和汽车业蓬勃发展的 20 世纪中叶,铁路如不变革只会被历史所 抛弃,为此他力排众议,将当时只存在于设想中的高速铁路变成了现实,开创了铁路 的第二个黄金时期。有梦想并不出众,只有将其变为现实,才算真正走上了对远方的 追求之路。4 英国杜伦大学前校长比尔·布莱森曾经在《万物简史》中写道:“我们身体中的 每一个原子,都曾穿越星系,最终组成了我们。”既然我们都来自远方,人生的意义 也一定归于对远方的探求中。5 【点评】 缺乏明确的观点句或结论句,举例想论证什么不得而知,读来令人费解。 想论证“如今的人缺乏抬头望向远方的勇气”,却举美国大选的事例,材料游离 于观点之外,令观點无法让人信服。 举古人例子来阐述“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我们心中也应葆有对远方的热情”, 论据与论点在时代层面上无法对接。 “探索”本是行动,强调“对未知的探索也必须是一种行动”,画蛇添足。此外, 十河信二这个事例主要讲的是“变革”,用来论证“对未知的探索”,不太恰当。 “既然我们都来自远方”此话令人费解;结尾段语言平淡,缺乏气势。 病”因分析 这是一篇典型的二类文,得低分的原因是其犯了不少学生写议论文时 常犯的两个错误。一是论证浅表,泛泛而谈。如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第六段, 都是泛泛而论,缺少思辨。二是论据事例与论点的关联紧密度不强。如第四段的论据 游离于论点之外,第五段的论据与论点在时代层面上无法对接,第六段的论据与论点 不匹配。这两点降低了文章的论证力度与信度,致其最终只得到了 42 分。 【病文升格】 人生之道,本在远方 朱宸嘉 人生是复杂的。有人说,远方不过是一片虚无;也有人曾断言,只有了解自身, 才能真正明白这世界。 但我想说,人生的意义蕴含在出发去远方的探索之中。只有不断向未知的远方进 发,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不少人都是在不断对未知的探寻中,寻找到人生的意义的。余秋雨在《行者无疆》 中认为,人类在海盗时代充满着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于是发现新大陆、环球航行等对 人类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不断发生。哥伦布、麦哲伦等人也在对远方孜孜不倦的探索中, 实现了自己的价值。马可·波罗出于对东方的向往,历经艰辛来到中国,其经历最终 推动了地理大发现、世界大融合。从古至今,人们总愿意向未知进发,开拓人类未知 的领域,而人生的意义也就蕴含在这样的开拓与探索中。1 然而,正像周国平因这商业时代人缺失信仰而发出的惊呼那样,当今社会,又有 多少人真正拥有抬头望向远方而勇于探索的勇气呢?有许多年轻人虽也喜爱远方的美 好,也向往先辈对未知的探索精神,但最终还是蜷缩在自己精神的牢笼里,沉迷于游 戏、享乐于虚幻,找不到人生的意义。我们要改变这种局面。对远方的探求是一种信 念,其力量足以化腐朽为生生不息。我们只有保持对远方的热爱与追求,跳出社会的 喧闹而踏出向未知探寻的脚步,才能有实现自己价值的动力,才能真正发现自己人生 的意义。2 那怎样才能葆有出发向远、敢于拼杀、探索不止的动力与精神呢?把自己的人生 意义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地连在一起,就会使人产生无穷的力量。国家最高科学 技术奖获得者黄旭华为了改变中国没有核潜艇的历史,不断向一个个需要攻克的科学 “远方”挺进。如果不是有想要让国家变得更加强大的远大目标,可能就没有黄旭华 默默出发、隐姓埋名、扎根科研一线的隐忍力量。黄旭华心向远方,把自己的志向与 国家的命运结合,让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假如没有这个有意义 的伟大目标,黄旭华的出发探索之路可能就会步履蹒跚,但心中的家国情怀让他明知 前方荆棘丛生,仍风雨兼程、勇往直前。3 人生的意义在于出发,在于对远方的探求。看阿尔卑斯山上无瑕的白雪,去探知 纯洁;感爱琴海上明媚的阳光,去探知浪漫;观西伯利亚广袤无垠的森林,去探知神 秘。出发,让人生更美好!探求,让人生更灿烂!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