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6.2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课件(人教新课标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共41张ppt
加入VIP免费下载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 □ 《 论 语 》 知识与能力 理解掌握常见文言词语 “ 方 ” “ 如 ”“ 与 ” 的意义及用法,了解古汉语中常见的一种特殊文言句式,对孔子及 《 论语 》 再认识 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诵读的前提下,探索文中的内在线索,从而提高理解能 力,提高结合语境准确理解词句及文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孔子的治国主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海 棠 □ 苏 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 濛 月转廊 。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 赏析 ]  一、二句创造了一个空濛迷幻的意境:月光朦胧,一株海棠光洁的叶面和花瓣映射着普照大地的月光;微风一吹,花枝摇动,光波四射,花香四溢,更突出海棠的高洁美丽。三、四句作者赋予花以人的性情,比拟奇特,联想奇妙,想象海棠花会像人一样深夜睡去,所以点燃高烛照耀海棠。诗人如痴如醉,爱花之情溢于言表。 三、一词多义 五、特殊句式 (1) ① 毋吾以也 ② 不吾知也 ③ 则何以哉 以上句子是 ________ 类倒装句。 (2) ①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② 异乎三子者之撰 ③ 浴乎沂,风乎舞雩 以上句子是 ________ 类倒装句。 (3) 可使有勇 以上句子是 ________ 句。 【 自我校对 】 一、 (1) 希 稀 稀疏  (2) 莫 暮 晚 二、 (1) 一天、两天,引申为年纪稍长  (2) 何妨,意思是有什么关系  (3) 少年,不到 20 岁的人 三、 (1) 如果 / 至于 / 或者 / 到 …… 去,往 / 依照,遵从 / 像,如同 / 及,比得上  (2) 方形 / 计算面积的单位,方圆 / 道,指是非准则 / 正,才  (3) 给予 / 赞成 / 和 / 语气词  (4) 代词,你们 / 代词,你 / 副词词尾,相当于 “ 地 ” / 助词,放在象声词或形容词后面 四、 (1)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 …… 富足  (2) 端,名词用作动词,穿着礼服;章甫,名词作动词,戴着礼帽  (3) 名词用作动词,吹风,乘凉  (4) 形容词用作动词,留在后面 五、 (1) 宾语前置  (2) 状语后置  (3) 省略 一、作家档案 孔子 ( 公元前 551 ~前 479)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出身没落的贵族之家,曾在鲁国做官,后又周游许多诸侯国,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却未被采纳,于是创办私学,致力于教育工作。创造了以“礼”“仁”“中庸”“教”与“学”为主要内容,包括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等思想在内的完整学说,成为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高树“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和“有教无类”的旗帜,相传有学生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 晚年整理编写了 “ 六经 ” ( 《 诗 》《 书 》《 礼 》《 易 》《 乐 》《 春秋 》 )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二、背景回放 选自 《 论语集解 》 。本章属 《 论语 · 先进 》 ,标题是编者加的。子路,姓仲,名由;曾皙,名点;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这四个人都是孔子的弟子。侍坐,陪侍长者闲坐。 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是提倡礼乐和仁义。礼乐是孔子提出的维护社会秩序的规范,仁义是他提倡的立身处世的道德标准。 “ 仁 ” 是这一思想体系的核心。所谓 “ 仁 ” 就是爱人,就是推己及人的同情心。它表现在政治上就是 “ 为政以德 ” 。孔子的思想与主张主要体现在 《 论语 》 中。在整个封建社会时期, 《 论语 》 是读书人必读的经典著作。 《 论语 》 的最后成书,约在战国初年,它是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定的。 一、重点突破 1 .本文语言简洁、生动,内容鲜活,极富表现力。从子路、冉有、公西华的言谈中,可以看出他们各自的什么性格特点? 【 参考思路 】  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孔子问志,子路首先发言。言谈之中,语气十分肯定。抱负之大可见一斑。但孔子话音刚落,子路便在没有深思的情况下抢先发言,显出其鲁莽、轻率的一面。 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冉有在孔子指名发问后才开口。比子路言称的中等国家,要小得多,先说 “ 方六七十 ” ,又说 “ 如五六十 ” ,十分谨慎。他认为三年之后,所能取得的政绩仅限于 “ 足民 ” 一点,至于礼乐教化,则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他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刚刚说到 “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 ,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番,然后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 “ 愿为小相焉 ” 。简短的言辞中,尤其是两个 “ 愿 ” 字,一个 “ 学 ” 字,一个 “ 小 ” 字,可见他娴于辞令的特点。 2 .结合课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具体分析课文中孔子的形象。 【 参考思路 】  从 “ 侍坐 ” 这一章中对孔子语言、行为、神态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出,作为一个教育家,孔子和他的学生关系十分融洽。他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对每一个学生的情况了如指掌。即使在日常谈话中,也引导学生立志、关心国家大事。他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他是一个既热情又严格的老师,是一个有抱负的活生生的形象。所以课文中的孔子,较之那个挂着 “ 大成至圣文宣王 ” 招牌的孔圣人,更为动人。 3 .如何理解曾皙的一段话所表达的思想? 【 参考思路 】  “莫春” 至 “ 咏而归 ” 一段文字有三种解释:一种认为这是曾皙设想的因施行仁政而出现的太平盛世的图景,是孔子 “ 为国以礼 ” 的最终目标,因此孔子说 “ 吾与点也 ” ;一种认为这是曾皙所设想的不问政治、悠闲自在的安适生活,与孔子在政治上失意后的隐退避世思想相吻合,因此孔子说 “ 吾与点也 ” ;一种认为子路等三人谈出积极从政的思想后,曾皙却说出与从政不相干的答话,很使孔子失望。这三种解释,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认为第一种解释较为合理。在舞雩台上吹风,思念苍生;归途中再唱起歌,陶冶性情,从而培养起高尚的情操、高洁的志趣。这也是孔子追求的礼乐社会的图景。 二、疑难辨析 1 .用原文说说四个弟子的 “ 志 ” ,即政治理想有何不同? 【 参考思路 】  子路 —— 治理 “ 千乘之国 ” , “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 。 冉有 —— 治理 “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 的小国, “ 可使足民 ” ,不过 “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 。 公西华 —— 在 “ 宗庙之事,如会同 ” 时, “ 愿为小相 ” 。 曾皙 —— “ 莫春者,春服既成 —— 咏而归 ” 。 2 .孔子为什么要 “ 与点 ” 呢? 【 参考思路 】  曾点的 “ 志 ” 从字面上看,不过是和人出去游玩而已,其他三人都是从如何治理国家的角度来回答,而孔子也正希望弟子们回答他们的政治理想,所以 “ 与点 ” 是令人费解的。 当然,人们已经从积极或消极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做过不少分析,这里姑且不论。让我们先来剖析曾点的回答吧。 “ 莫春 ” ,阴历三月,即阳历四月,从气候上看,北方 ( 鲁国,现山东境内 ) 的天气还是比较冷,怎么能沐浴呢?即便能沐浴,到 “ 舞雩 ” 台上吹风、乘凉恐怕难以解释得通吧?何谓 “ 舞雩 ” ?鲁国的祈雨台! 是能随便上去的地方吗?王充在 《 论衡 》 中解释曾点的所述是一种祭祀仪式,即舞雩的仪式。 《 礼记 》 中有解释: “ 舞雩,祭水旱也。 ” 可以基本得出结论,曾点讲的就是,在春天水旱时,率领人们行祈雨礼,以求得丰年,从而进一步实现他的治国理想。 下面结合孔子的思想来分析。孔子政治上主张 “ 礼治 ” ,即以礼治理国家。 针对子路 “ 率尔 ” 答出 “ 可使有勇 ” ,孔子 “ 哂之 ” 理由就是 “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 ;针对冉有 “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 的回答,孔子当时不语,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 “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 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针对公西华的观点,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 —— “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 ” 既然也是治国大事,你却只是 “ 愿为小相 ” , “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 因为孔子认为他通晓礼乐,可以大用。 看来,只有曾皙真正了解老师的意图,结合 “ 国情 ” ,既陈述了自己的具体治国措施,又灵活地将老师的 “ 礼治 ” 思想体现出来,这样的弟子,又怎能不博得老师的赞赏呢? 一、文脉梳理 二、意旨探微 《 侍坐 》 通过孔子与四弟子以 “ 言志 ” 为中心的一番对话,表现了弟子们的志趣与性格和孔子循循善诱的大教育家风范,同时反映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 “ 以礼乐治国 ” 的政治主张。 性格鲜明 跃然纸上 ——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 人物形象赏析 本文成功地运用人物对话和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五个人的发言都合乎各自的个性、身份、志趣、修养,显得鲜明而生动。 1 . 刻画了一幅孔子弟子的群像 同是 “ 言志 ”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的言谈各具特点:子路在政治、军事方面具有才能,但比较轻率、鲁莽、不谦让;冉有既有抱负,又能谨慎地估计自己的能力,态度谦逊,说话有分寸;公西华谦虚谨慎且善于辞令;曾皙从容洒脱而又谦恭。 2 . 生动地塑造了孔子的形象 孔子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尽管他自己并没有 “ 言其志 ” ,但从他对弟子们 “ 言志 ” 的态度及评论中可以了解他的志向。孔子赞同曾皙的说法,是因为曾皙所描绘的太平盛世的景象,集中地体现了他 “ 礼治 ”“ 仁政 ”“ 教化 ” 的政治理想,正是他所渴望和追求的。孔子又是一位可敬、可亲的师长。他提出的话题是关乎人生的重大课题,这是对学生最大的关心与教育。他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不以尊者自居;既和蔼可亲,又循循善诱。 总之,文章通过孔子师生间的对话,将人物的心情语态、精神气质,都传神地表现了出来,简练含蓄,生动感人。 练规范、练技能、练速度 □ 《 论语 》 名句 1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 学而 》 ) 2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 为政 》 ) 3 .朝闻道,夕死可矣。 ( 《 里仁 》 ) 4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 里仁 》 ) 5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 雍也 》 ) 6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 《 述而 》 ) 7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 《 泰伯 》 ) 8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 子罕 》 ) 9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 《 颜渊 》 ) 10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 子路 》 ) 11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 《 卫灵公 》 ) 1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 卫灵公 》 ) □ 读者评孔子 在我的眼中,孔子永远是那个穿着布袍,拄着拐杖,头顶有丘的老头;永远是那个性格沉稳,天资聪颖,坚强固执的思想家。但是他的灵魂却穿越了亘古的长空,向我们诉说着 “ 是谓大同 ” 的理念。每次我读到 “ 是谓大同 ” ,就会想起柏拉图的理想国,但孔子与柏拉图毕竟是不同的。我想引用于丹的一句话: “ 孔子没有色彩,只有温度。 ” 没有色彩,在我看来就是适合一切的色彩。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你能够想象没有这位失去色彩的哲人的世界吗? □ 关于 《 论语 》 《 论语 》 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宋儒把 《 论语 》《 大学 》《 中庸 》 和 《 孟子 》 合称为 “ 四书 ” 。 《 论语 》 共 20 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智者孔子 老子骑一头青牛,出函谷关,西去地老天荒处,布道去了。 羡慕老子的孔子,也紧随其后,峨冠博带,腰挂长剑,坐着马车,率领众弟子开始同游列国,宣传他的政治思想和学术主张。 老子和孔子都是哲人,都是智者。他们以其睿智的思想、渊博的学识和对人生、对社会深刻的洞察力走遍天下,开顽启愚,振聋发聩。 孔子并不富有,虽峨冠博带但不是上乘的布料,腰挂的长剑也不是什么名牌。但他步伐矫健、精神矍铄、谈吐儒雅,话语不多,但每一句都言简意赅,韵味深远,让他的学生和普通百姓玩味半天。 孔子以 “ 有教无类 ” 作为教育方针,因此学生众多,有三千多人,学有所成者有七十二人,如颜渊、子路、子贡等。 孔子授徒,也收薄薄酬金,名曰 “ 束 脩” 。 “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 ” …… 孔子语重心长地向他的弟子讲述为人处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他的这些说教充满了真知灼见,至今仍闪烁着光芒,被后人奉作经典。 但孔子仅是一个智者,一个说客,他没有权势,没有钱财,所以也经常受到冷遇。孔子在某一个国君的宫殿里,苦口婆心,唇焦舌燥地给那个国君讲治国的方略,直到深夜。他讲完的时候,却发现那个国君睡着了,这是孔子最尴尬最苦恼的事情。他对那些刚愎自用、迂腐顽固的国君非常不满。在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他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形。但孔子并不轻言放弃,他想做出最大的努力。 周游列国的途中,孔子常常受到饥饿的威胁。孔子游说到陈国的时候断了粮,跟随的人都饿病了,不能够站起来。子路很恼怒,来见孔子说: “ 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 ” 孔子和颜悦色地说: “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 。 “ 君子固穷 ” 鼓舞了多少人从穷困中站起。 晚年的孔子,坐在他简陋的书房里,克服老眼昏花带来的不便,坚持不懈地编书。他先后编成了 《 诗 》《 书 》《 礼 》《 乐 》《 易 》《 春秋 》 六部经典,世称六经。孔子编书的时候,他的众多学生仍在各地宣传着他的政治思想和学术主张。由是孔子的思想和学术主张如星火燎原,慢慢地在社会上传播开来,后来终成大一统思想。 有了孔子,社会变得有秩序,变得规范,从此有了诗书礼乐,人类社会一步步由蒙昧走向文明。 “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 信哉此言。 [ 赏析 ]   “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 ,孔子的历史功绩名垂千秋。孔子是一个智者。文章紧紧围绕所刻画的 “ 智者孔子 ” 这一形象选材,较切题;在塑造人物形象上,作者成功地运用了正面、侧面、言谈、行为等描叙手法,从而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本文语言十分精彩,从容自如,叙事娓娓道来,不疾不徐,令人回味无穷。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