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年级上第五单元教案合集
加入VIP免费下载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第五单元教案合集

ID:575090

大小:92 KB

页数:18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敕勒歌(教案)‎ ‎  敕勒歌(详案)‎ ‎  一教学目标:‎ ‎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受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感情,并背诵古诗。‎ ‎  二教学重难点:‎ ‎  1.读懂诗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  三教学准备:‎ ‎  教学挂图、录音词带。‎ ‎  四教法学法:‎ ‎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在读中感受。‎ ‎  五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师:同学们,老师啊昨天画了一幅画,大家想不想看一看?(生)(出示挂图)这是老师根据一首诗,通过诗中的描绘发挥自己的想象画的,漂亮吗?(生)‎ ‎  师:老师觉得也还不错,那大家仔细观察一下你在这幅画中都看到了什么?(生:牛、草、羊......)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那你们现在猜一猜这幅画画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呢?(生)同学们真聪明,这幅的就是大草原的景色。那聪明的你们现在谁能告诉我老师昨天看的这首诗它所描绘的内容是什么吗?(生)‎ ‎  师:对就是一首描绘草原景色的诗“敕勒歌”(板书课题注音)‎ ‎  (二)新授:‎ ‎  师:我们一起把题目读一下。(生)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这首美丽的诗,大家起学吗?(生)好那大家把书翻开51页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七课第三首古诗“敕勒歌”‎ ‎  在学习之前先听老师把诗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材料略)‎ ‎  师:下面大家就根据文中的注音自由的朗读一遍课文,可以大声朗读、也可以低声吟唱,用你们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古诗读通、读懂。(2分钟)‎ ‎  师:刚才在大家读的过程中老师发现我们有好多同学对于诗的朗读把握的还是不够好,大家现在把书放下来回想一下,我们在以往学习古诗的时候强调在朗诵古诗时应注意什么了?(速度不能太快、要有轻重......)‎ ‎  师:对要有停顿、有升降、有重读,这样诗读起来才有节奏有韵律,下面我们来听一听录音中是如何来朗读这首诗的。(放录音)大家听清了吗?‎ ‎  师:好,现在大家就跟录音轻声的朗读两遍,记住,用心听、用心去朗读仔细的体会这首诗的韵律。(5分钟)‎ ‎  (1)跟录音练读。‎ ‎  (2)自由练读。‎ ‎  (3)汇报朗读。(师生评价、指正)‎ ‎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大家已有了很大的进步,但还需要勤加练习,继续努力吧!老师相信你们会更棒的。‎ ‎  师:诗我们已经读了很多遍了,回家也预习过,那现在大家就快速的把诗再朗读一遍,然后和你的同桌或前后桌说一说你在诗中都看到了什么?在哪里看到的呢?(5分钟)‎ ‎  (1)合作学习讨论。‎ ‎  (2)汇报 ‎  师:大家讨论的都很认真,那哪组同学来说一说你们组都看到了什么呢?在哪里看到的?(生:草地、天空、蒙古包......)‎ ‎  师:看见了天空,什么样子的呢?(生)啊!是苍苍的,(板书:苍苍)从哪看到的?(生)从“天苍苍,野茫茫”这名话中,非常好,那同学们看一看在这话中我们还能看到什么呢?(生)对是草地,那它是什么样子的?(生)是“茫茫”的(板书茫茫)那同学们来看一看,这苍苍的天空、茫茫的草地,看上去显得怎么样?(生)对很大,望不到边,也就是说给人一种辽阔无边的感觉。(板书辽阔无边)......(略),还有什么?(生)风吹过来草低下了头看见了许多的牛羊,(板书草低、见牛羊),那大家想一想有了上面的辽阔无边的茂盛的草地,牛羊会是什么样子的呢?(生)对一定会长的非常肥壮,(板书肥壮)。同学们观察的真认真,那现在大家回过头来看一看,上面的天空、草地是什么状态的景物描写呢?(生)对是静态的描写。(板书静)那相反下面的草低、见牛羊,是什么状态的呢?对是动态的,(板书动)那大家来看一下这首诗中有静有动,形成了一种动静结合的美,这样诗看起来就会显得有生气,今后同学们在写作的过程中也要多运用这种写作方法,这样我们的作文会写的更好。‎ ‎  师:古诗我们已经学习完了,给大家一分钷的时间,快速的把诗再朗读一遍,用心去感受一下诗中优美的景色。‎ ‎  师:老师现在有个问题想问问大家,当你们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色时你有什么的心情和感受呢?(生......)‎ ‎  师:作者和你们有着同样的心情和感受,他看到这美丽的景色后非常的高兴,他非常的热喜欢和热爱这片大草原,但是美的的景色是要靠我们大家共同保护的,不能让它受到破坏和污染,这样它才能更美,并且永远的存在。所以我们要爱护我们身边的环境,要从我做起 ‎  ,记住了吗?‎ ‎  师:刚才同学们都说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色心情非常高兴,那现在就把你们那种快乐的心情通过读表现出来吧!看谁读出了他的感受和心情。‎ ‎  (1)自由朗读。‎ ‎  (2)汇报朗读。(师生评价)‎ ‎  师:诗我们已经看过、听过、读过、学习过,民学们不仅有了自己的感受、同时也感受到作者的心情,看来同学们今天的收获真的不小。这美的景色同学们是不是都不愿从中走出来呢?(生)那大家想不想把它留住呢?(生)那好,现在大家就拿起你手中的画笔伴随着优美的音乐把你看到的美丽景色留下来,看一看谁看到的景色更美,谁的感受最深。(放音乐录音)......‎ ‎  板书设计:‎ ‎  敕勒歌 ‎  北朝民歌 ‎  苍苍茫茫静 ‎  (辽阔无边)‎ ‎  草低见牛羊动 ‎(茂盛肥壮)‎ ‎《草原》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 ‎《草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2.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着重理解书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练习用关联词语造句。‎ 3. 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教学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 教学难点:具体体会课文中的静态、动态描写。‎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 教学用具:课件、小黑板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弄清课文记叙顺序,给课文分段。‎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教学难点: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如何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 1、联系生活实际谈草原。 ‎ ‎2、学生看课件、欣赏草原美。‎ ‎3、板书课题揭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下面生字、新词:“渲染、勾勒、迂回、鄂温克、天涯”,先正音、正形、再讲词义。‎ 2. 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生字、新词。‎ 四、再读课文理清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1、这篇访问记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过程?‎ 这篇访问记按地点转换的顺序写了访问的过程: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里→告别草原。‎ ‎2、按访问的过程。课文可以分为几段?为什么?‎ ‎(可以有三种分法:(1)按自然段和前面的分析可分为5段;(2)按初见草原景色→访问陈巴尔虎旗公社,可分为2段;(3)按初入草原→途中见闻→蒙古包外、内,可分为3段。学生按其中哪一种方法来分段,都可以。)‎ 五、重点指导学习课文第一段。‎ ‎1.默读,分层次。思考: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分几层?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课文第1段写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景象。课文分两层写。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后写产生的感想。)‎ ‎2、读,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样?作者是抓住哪些景色来写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 3、 ‎ (读后讨论。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奇丽景色,他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来写的。因为这些景物显示了草原的特色。)‎ ‎4、细读、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 ‎(让学生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 ‎5、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6、默读、思考、朗读: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7、 一说“境界”一词的意思。读时注意理解“既……又……”的并列关系;可用“美丽”或“壮丽”与“奇丽”作比较,理解“奇丽”一词用得恰到好处。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表达作者感受的两个句子。)‎ 8、 导学生背诵第1段课文。‎ 让学生按课文描写顺序和景物特点,边读边想象,把这段课文熟读成诵。)‎ 9、 观察顺序描写景物。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就能抓住景色的特点来写,把景物和感受联系在一起,即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初见草原的景物时主要运用了静小结:祖国的草原这么美。这段课文思路清晰,从看到的到感受到的,按从上到下的态描写,为我们展示一幅草原静态美的图画,但静中又有动,例如写羊群。‎ 7、 播放课件创设情境,深入感知草原美。‎ 六、作业。‎ ‎1、在作业本上练习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2、熟读课文第1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2、3、4、5段。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景色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 ‎2、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第3、4、5段。认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景色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文第1自然段,作者抓住访问的经过和草原环境的变化,让我们读了觉得祖国草原的景物是多么美。现在学习课文后四个自然段,我们会进一步知道草原的人更好。‎ 二、讲读第2段。‎ ‎1、指名读第2段。‎ ‎2、阅读、思考:写作者访问陈巴尔虎旗牧业公社途中,这段课文可分为几层?(可分为两层:①初入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②快到公社,主人到几十里外迎接客人。)‎ ‎3.讲读第1层课文。‎ 作者乘汽车进入草原,最初有什么感觉?(草原十分辽阔。)从课文哪些语句看出草原十分辽阔?(“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4.讲读第2层。‎ ‎(1)指名学生读第2层。‎ ‎(2)“疾驰”、“襟飘带舞”是什么意思?‎ ‎(3)作者为什么用一条彩虹比喻来欢迎远客的蒙族男女老少?‎ ‎(因为他们突然出现在远处的山丘上,而且都穿着颜色鲜艳的衣裳,这样既恰切又形象地表现了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情。)‎ ‎(4)当主人见到客人时,草原的环境有什么变化?从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5、小结:作者初入草原,看不见什么东西,听不见一点声音,处在这种环境使人产生一种辽阔、静寂的感受,接着作者快到公社时,看到了牛羊成群,主人热情迎客,听到了各种声响,自然引起一种兴旺、热闹的感受。作者的感受由静到动,是因为他所处的环境在变化的结果,这说明,环境变了,事物也在变化。‎ 三、讲读3、4、5自然段。‎ ‎1.让三名学生各朗读一段课文,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1)这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2)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表现蒙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词句。‎ ‎2.读后讨论交流。‎ ‎(1)主客是怎样见面的?作者运用哪几个动词来表现激情洋溢的气氛?手是怎么握的?怎么笑的?怎么说的?这些表现什么?你体会到主客见面时大家的心情怎么样?用欢乐、热情的感情朗读这一节课文。‎ ‎(2)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招待客人的?从这节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蒙汉两族人民情谊很深?为什么“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3)客人告别时的情景怎样?“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诗句中的“何忍别”是什么意思?第1句怎么讲?(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如此深厚,怎么舍得分别呢?)第2句中的“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 ‎ ‎ 怎么讲?(“话”是互相攀谈,送别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互相攀谈,依依不舍地告别。)用在诗句结尾的作用是什么?(这两句诗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4)哪些地方体现了蒙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表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①穿着各色的民族服装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②用手抓羊肉和奶酒招待客人,席间姑娘们还要唱民歌;③饭后表演套马、摔跤和民族舞蹈。以上这三方面表现了蒙古人民的风俗习惯。)‎ 四、总结全文。‎ ‎1、从全文看,前面两段主要是写什么?‎ 后面三段主要是写什么?‎ ‎(课文前两段主要讲草原景物的美,后三段主要讲草原人民的美,说明蒙汉两族人民感情深厚。)‎ ‎2.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但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小结:这篇课文主要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中心是表现蒙汉人民的友好情谊,歌颂各民族的团结。作者以写草原之美衬托蒙族人民的心灵之美,民族团结的精神之美。同时,也写出了草原的独特的风光形成了蒙族人民独特的风俗,独特的民族气质——热情豪爽。作者描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接、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静态美和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烈欢腾场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作业。‎ ‎1.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读一读,想一想把什么比作什么,然后抄写在摘抄本上。‎ ‎2.练习课后练习题第4题。‎ 板书设计: 12 草原 天空 景美:‎ ‎ 天底下 ‎ ‎ 人热情 ‎ ‎《凉州词》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学认2个生字,练习写好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通过读这首古诗,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 品读悟诗情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乐曲、课件、边塞诗等。‎ 学生准备:边塞诗。‎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音画时尚导入。‎ ‎ 1、教师播放两段有特色的乐曲,引导学生想象情境,再根据情境联想古诗。‎ ‎2、学生交流汇报并背诵相关诗句。‎ ‎3、揭示新课,板书课题,读题,解题。‎ 解题:凉州词为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歌)配的唱词,不是诗题,而是一种曲调名。当时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二、初读感知。‎ ‎⑴、将这首诗读给同桌听,要求读准、读通。‎ ‎⑵、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⑶、将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或写下来。‎ ‎2、学生按要求学习。‎ ‎3、汇报。‎ ‎⑴指名读文,齐读课文。‎ ‎⑵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⑶质疑。‎ 三、品读悟诗情。‎ 针对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悟情。‎ ※ 如疑:“欲饮琵琶马上催”什么意思?‎ ‎“醉卧沙场君莫笑” (为什么战前还要喝酒呢?)‎ ‎★引导:“饮”是饮什么?琵琶声听过吗?有什么感觉?(相机介绍这句诗的意思。)‎ ‎“醉”是因什么醉?看看诗中哪些词语与酒有关?‎ 过渡:以上这些词语都与酒有关,但是不是席上只有酒?‎ ‎1、想象:席上除了酒,还有哪些东西? ‎ ‎2、为什么在诗人的眼中只有这红红的葡萄酒,而别无他物? ‎ ‎3、说一说:酒有哪些作用?‎ ‎4、战士们有哪些苦衷或烦恼? 他们想借酒忘掉什么?‎ ‎5、问:这一杯酒喝完了吗?为什么?‎ ‎6、如果你是这位战士,出征前你会对父母.妻儿或自己说些什么?(配乐)‎ 7、 面对此请此景,你有什么感受?‎ 8、 练读诗句,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9、 配乐赛读、齐读。‎ ‎10、背诵。‎ 四、拓展延伸。‎ ‎1、学生交流背诵其它的边塞诗。(略)‎ ‎2、教师推介。‎ 君不见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桤。‎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 ——杜甫《兵车行》‎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边地多阴风,草木自凄凉。‎ ‎ ——李益《从军苦乐行》‎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 ____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五、书写巩固。(用钢笔或毛笔书写这首诗)‎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把你喜欢的诗句抄写下来.有兴趣的同学可用毛笔写一写。‎ ‎3、积累其它的边塞诗。‎ 七、板书设计:‎ ‎ 凉州词 ‎ (唐)王翰 残酷 悲苦 ‎ 马上催 ‎ ‎ 醉 ‎ ‎ 几人回? ‎ 教学反思:本次的教学设计与前一次相比,本人自己感觉发生了质的改变。第一次备课时,苦于古诗教学无从下手,我只从《凉州词》中感受到了边关将士慷慨激昂、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所以着重引导学生感悟“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所蕴含的豪放、阳刚之气,总感觉一个字:浅。 经曾老师点拨之后,我回家静静地读,细细地品,我感觉一个个字符变成了一幅幅生动鲜活的画面,自己怎么也豪放不起来,我读得泪流满面,我感受到了悲凉、痛苦……‎ 因为我想到了:边关将士身处不毛之地,气候恶劣、环境艰苦,与亲人“一别音容两渺茫”,而且当时战争频繁,战士们生命不保……我读懂了:为什么在诗人的眼中别无它物,而只有这红红的葡萄酒?我明白了“醉卧沙场君莫笑”的深层含义,战士们是借酒消愁,忘记自己的痛苦和烦恼。这一次我感觉自己走进了文本,我能够引导学生挖掘诗歌背后蕴含的情境了。课后,我感觉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从这件事,我明白要上好一堂课的先决条件是:老师必须深入挖掘教材,读懂教材,真正走进文本。‎ ‎《从军行》教学设计 ‎ 设计意图: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学习的能力。提供注解,引导学生自主地理解诗义,能培养学生古诗学习能力。想象画画不仅能帮助学生从整体入手理解诗义,还能帮助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 ‎  2)读懂了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场面?这画面给你怎样的感觉?(体会“催”与“欲”之间的矛盾的情景和心情:正要喝,但争争的琵琶声响起来了,这是催他们上战场呢。是喝还是不喝,让人觉得无奈、紧张、遗憾、矛盾……)(板书:欲催无奈的情景)‎ ‎  3)最后,喝了吗?将士们是怎样想的?这又给你怎样的感觉?(将士忠勇爱国,置生死于不顾的无畏气概,有一种悲壮的感觉。)(板书“悲壮的情感)‎ ‎  [设计意图:抓住“欲”“催”的矛盾,体会当时错综矛盾的情景和心情。]‎ ‎  4)诵读:是呀,“古来征战几人回?”这体现了战争的悲壮,也表现了将士把生命置之度外的豪迈气概。你能把这样无奈与悲壮,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入情入境的诵读,进入古诗所描写的意境,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同时也感受古诗的音韵美。]‎ ‎  5)出示《从军行》,你也能像刚才一样去读懂吗?需要哪些词的注解?‎ ‎  从军行(王昌龄)‎ ‎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  注解:‎ ‎  长云:连绵不断的云。雪山:指现在甘肃的祁连山,终年积雪。穿:磨破的意思。楼兰:汉代时西域的国名,在现在的新疆。后来楼兰成了外族敌人的代名词。这里指吐蕃。‎ ‎  2)交流:‎ ‎  (1)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抓住“暗”“孤城”体会诗的前两句。(出示:战争阴云图与玉门关图片)讨论:长云为什么会使雪山显得暗淡?玉门关看上去为什么会像是“孤城”?这样的场面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通过讨论,体会战争的惨烈,对故乡的思念。(板书:暗孤城悲凉的场面)‎ ‎  (2)面对如此残酷的战争,将士们的心情是怎样的?抓住“百战”“穿”“终不还”体会誓死保家卫国的决心和气概。(板书:豪迈的决心)‎ ‎  (3)前两句的景物描写与后面有什么关系呢?体会悲凉的情景的描写更衬托出了战士誓死保家卫国的决心和气概。‎ ‎  (4)诵读。‎ ‎  [设计意图:抓住“暗”“孤”,想象丰满画面,探究原因,感受战争的惨烈;抓住“穿”“破”,进行对比,体会不灭外患不返家园的坚强决心;通过诵读,升华感情,进一步体会将士们忠勇爱国的气概。]‎ ‎  (5)这两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共同点?(前两句叙述,后两句直接抒情。)‎ ‎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边塞诗的一般特点,进行总结与提升,也为学生的课外拓展打下基础。]‎ ‎  3、拓展延伸,激发兴趣。‎ ‎  1)在我们背诵过的古诗里,还有不少是边塞诗。你能想起来吗?根据学生背诵,出示,并简单理解。‎ ‎  2)刚才我们背诵阅读的边塞诗都是绝句,只有四句,其实,在唐诗中,最出名的边塞诗并不是绝句。让我们来听听。‎ ‎  出示并播放《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千尺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  3)边塞诗是唐诗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一些诗人在边塞诗的创作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人们把这些诗人称为边塞诗人。你能说出几个边塞诗人的名字吗?(高适、王昌龄、王翰、卢纶、岑参,其中高适、岑参的成就最高,被后人合称为“高岑”。)希望大家在课外能再读一读,背一背更多的边塞诗。‎ ‎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拓展学习时空,从而进一步感受边塞诗的特点,激发学生边塞诗学习的热情。]‎ ‎  板书:‎ ‎  (1)欲 ‎  无奈的情景衬托悲壮的情感(3)叙事 ‎  催 ‎  李广 ‎  (2)暗 ‎  悲凉的场面衬托豪迈的决心高适 ‎  孤城岑参 ‎  叙述抒情 ‎  四、课后反思 ‎  1、归类重组,明确主题。本节课,我以边塞诗为主题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进行自主的学习和探究,然后再由课内到课外,从而多角度地感受边塞诗的风格与特点,突出了研读的主题,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  2、整体入手,理解诗义。我引导学生先从一组诗的整体入手寻找规律:读一读这两首诗,你发现它们在内容上有什么共同吗?在学生发现这两首诗写的都是有关战争的内容后,让学生再一次读诗,说说是从诗中的哪些字、词、句中发现的。因为学生能发现这一内容上的共同之处,说明他们对诗已有大致的整体理解和感知。同时,在学生联系具体诗句的过程中,必然讲到“沙场、征战、黄沙百战穿金甲、破、将军、引弓”‎ 等字、词、句的意思,这比之以往“穿、破”是什么意思,这种从局部的字词理解入手的教学,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使学生学得更主动、轻松、有效。‎ ‎  3、想象入境,欣赏积累。感受诗的意境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节课,我通过引导学生想象,让学生在脑海里画画来丰满古诗的意象。在学生对照注解自学古诗时,我就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象,要能在脑子里出现画面。在检查学生时,我更注重引导学生描述画面,谈谈感受。如在《凉州词》的学习中,重点抓住了“欲”“催”进行对比进行想象:说说“欲”做什么?“催”着去做什么?猜想并体会将士们此刻的心情,从而感受将士们的豪迈气概以及战争的悲壮;在《从军行》的学习中,则通过补充战场阴云的图片和玉门关的图片来帮助学生想象“雪山暗”“玉门关孤”的画面,然后探究其中的原因,来感受战争的残酷与激烈,接着抓住“穿金甲”与“终不还”的对比来感受将士们的豪迈气概。在想象画面后,还特别重视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诵读来升华感情。‎ ‎  4、举一反三,积累提高。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是教学的最高目标。在教学中,学生通过对几首诗的自主研读,不仅发现了这类古诗的规律和特色,锻炼提高了学生学习欣赏古诗的能力,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为学生的课外拓展学习打下了基础。所以在完成教材内容的专题研读后,我及时引导学生向课外拓展延伸,说说你还知道哪些边塞诗,在学生背诵时,进行适当的点拨理解。接着我又补充了《白雪歌送武批官归京》的录音诵读,让学生感受边塞诗的壮美。最后,鼓励学生用学到的方法,在课外多欣赏背诵边塞诗。‎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  【使至塞上】‎ ‎  王维 ‎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  导语 ‎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歌常常用最精炼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写复杂的思想感情。怎样才能学好呢?或者说如何透过精炼含蓄的语言来准确把握诗歌的蕴含呢?现在请同学们跟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唐朝诗歌的艺术健力吧!‎ ‎  王维诗之宏大,李白诗之飘逸,杜甫诗之沉郁,无不令我们爱不释手,浮想联翩 ‎  (一)学习目标:1.深刻理解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二)整体感知 ‎  1.由学生简介王维(知多少算多少),教师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补充。‎ ‎  王维,字摩洁,唐山水田园诗人,\“诗佛\”。\“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开元二十五年(737)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  2.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扫除文字、‎ ‎  3.全体学生齐读。(注意节奏和感情,不足则纠正之)‎ ‎  词语障碍。‎ ‎  单车,一辆车,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属国,这里指吐蕃的军队;征蓬,飘飞的蓬草,这里指唐朝出征的军队;长河,黄河;候骑,骑马的侦察兵;子规,杜鹃鸟,又称布谷鸟;抵,值,相当;浑,简直;簪,古人用来别发连冠的首饰。‎ ‎  4.教师出示辅助资料,学生了解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 ‎  王维《使至塞上》,737年,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  5.理解诗的内容 ‎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  一随轻车简从,将去宣慰将士护疆守边,奉使前行啊,车轮辘辘辗过居延。‎ ‎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吴天。‎ ‎  恰是路边的蓬草,随风飘转出了汉朝的世界,又如那天际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穹天。‎ ‎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只见──灿黄无限的沙漠,挺拔着一柱,灰黑直聚的燧烟,横卧如带的黄河,正低悬着一团,落日火红的苍凉与浑圆。‎ ‎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  行程迢迢啊,终于到达萧关,恰逢侦察骑兵禀报──守将正在燕然前线。‎ ‎  6.理解诗的意境、‎ ‎  (1)《使至塞上》王维 ‎  开元二十五年(737),王维以监察御史从军赴凉州,居河西节度使幕中。这诗是出塞途中所作。‎ ‎  “单车欲间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关边塞。‎ ‎  “征蓬出汉塞,归雁人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用一个“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抓住了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描写。‎ ‎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意思是,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  7.教师点拨:体会诗歌的意境,(重点品味\“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美,让二个学生进行描述)。‎ ‎  (备学生)点拨要点: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既显得孤单,又格外地醒目,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间。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沓无尽头,而\“长河\”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落日。‎ ‎  8.全班齐诵全诗。‎ ‎  小结: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写景上。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  总结:《使至塞上》,借景写出了自己孤寂的感情;‎ ‎  9.作业 ‎  ①《使至塞上》写的是什么情景?(抓住“边塞风光”即可)‎ ‎  ②诗中的“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学生说出类似“孤寂”、“荒凉”、“消沉”等即可。)‎ ‎  ③体味诗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重在体味诗句的画面感。课后练习三的内容学生可以参看,但不必照搬,不强求惟一,鼓励发散思维。)‎ ‎  ④试着用自己的话把你读这首诗的感受描绘出来。(开放性,不求统一)‎ ‎  1.《使至塞上》一诗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使至塞上》一诗描绘塞外荒漠的壮美风光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2006-4-11‎ 比读,就是选择内容、风格、意境相近或相对的作品进行比较阅读,使阅读能力得到迁移、朗读能力得到训练的一种教学思路。这种教学思路的重点是指导学生领悟课文的感情和韵味,培养学生把握文章感情基调的能力,使学生掌握能表现该种感情和韵味的朗读方法。其主导教法是:读中品析,读中感受,比中拓展,比中迁移。下面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教学设计,该设计就把几首诗歌很好地进行了比读。‎ 一、导入 有人说,朋友是冬日里温暖的火炉;是疲惫时可以倚靠的肩膀;是一口可以给你甘甜的深井……有了朋友,我们心灵的天空更高远;有了朋友,我们人生路上的步伐更坚定;有了朋友,我们生命中的某些时刻显得更刻骨铭心。不是吗?我们与朋友分别的那一瞬至今仍历历在目。今天我们就来和身在西北边塞的岑参一道送送他的朋友,重温那难忘的一幕。‎ 二、初读感知 1.正字音。‎ 折散裘衾角着羌掣 2.明内容。‎ 课题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说说送别的环境。‎ 明确:在西北边塞瑰奇壮丽的冰雪沙海背景下,岑参送朋友武判官回到京城长安去。这是戍边将士之别。‎ 三、品析学读 1.自由读,将写景与送别的过渡句用“——”标示出来。‎ 明确:在“愁云惨淡万里凝”处标示。‎ 2.请同学们任选角度,将前面咏雪的句子和后面的送别联系起来。比如说:雪是冷的,可朋友的心是热的。‎ 雪是洁白的,朋友情是纯真的;雪景美丽得令人温暖,朋友情真挚动人;雪中生活是寒冷的,朋友的归途令人担忧;雪中生活是艰苦的,它令人思念家乡和亲人,盼望归去;纷纷大雪,是不是上天为朋友归京而献上的贺礼?奇丽的边塞雪景,是不是为离情别意抹上了军人的豪迈?‎ ‎3.想像诗句所呈现的画面,自己试读。‎ 4.教师指名读,边点评边示范。‎ 第1、2句陡促,重读“卷”、“八月”、“即”,突出风狂雪早;3、4句轻柔舒缓,重读“春风”、“千树万树”,表现“春暖花开”‎ 的美景所带给人的春天般的温暖;然后低沉滞涩,寒气仿佛侵入骨髓。“中军置酒饮归客”及以下三句应读得热烈急促,一气呵成,营造出一种喜庆的气氛;“轮台”四句渐渐舒缓,渐渐低下去,使声音恰如那渐行渐远的马蹄印,营造出低回不已余音袅袅的意境。这一刻,画面定格,时间停止,情感激荡。‎ ‎5.听读,揣摩:在送别的酒宴上,在挥手的那一刻,“我”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想些什么。‎ 明确:对朋友归京,“我”感到高兴。因为对戍边将士来说,能和家人团聚是可喜可贺的一件事。“胡琴琵琶与羌笛”,在急管繁弦中,在杯来盏去中,仿佛可以听见诗人由衷地祝贺:“来,为你归京干杯!”然而朋友情深,轮台距离长安路途遥远,这一分手不知何时才能再相见。尽管是军中大丈夫,依依别情仍然袭上心头;千里冰封,沙海纵横,朋友这一路可会顺利?今日我送君,何时人送我?“雪上空留马行处”,那一行马蹄印啊,将“我”的牵挂和惆怅一直延伸到长安。‎ ‎6.学生练习读。‎ 7.全班表演读:全班读前四句,女生齐读后四句。‎ 四、对比阅读,迁移养成 在古代,因为交通不便,常常一别经年。因此,“送别”就成了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题材。同学们相互交流一下自己积累的送别诗。下面我们选择大家熟悉的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王维的《渭城曲》作为比较阅读的材料。‎ ‎1.同学们选取自己喜欢的一首,自选角度,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比较一下。‎ 比较角度提示:‎ 送别人物:《白》诗岑参送武判官;《杜》诗王勃送杜少府;《黄》诗李白送孟浩然;《渭》诗王维送元二。‎ 送别地点:《白》诗新疆轮台;《杜》诗京城长安;《黄》诗湖北武汉;《渭》诗京城长安。‎ 目的地:《白》诗京城长安;《杜》诗蜀州;《黄》诗江苏扬州;《渭》诗新疆安西。‎ 送别环境:《白》诗冰天雪地;《杜》诗烟雾迷蒙;《黄》诗繁花似锦;《渭》诗初春雨凄清。‎ 送别心情:《白》诗百感交集战友别;《杜》诗洒脱少年刚阳别;《黄》诗诗意风流别;《渭》诗深情体贴真情别。‎ 朗读基调:《白》诗慷慨宛转;《杜》诗高亢爽朗;《黄》诗轻快潇洒;《渭》诗舒缓诚挚。‎ 诗歌风格:《白》诗豪放雄奇;《杜》诗开阔俊朗;《黄》诗潇洒飘逸;《渭》诗清新明快。‎ 重要特点:《白》诗咏雪显气概;《杜》诗直抒胸怀;《黄》诗绮丽意境,诗意细节;《渭》诗截取典型情节。‎ 教师小结:《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王勃写给杜少府的,意境开阔,刚健爽朗,文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扫儿女情长的悲伤之态,所以应读得高亢,读得铿锵有力;《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仿佛是一支抒情畅想曲,读来应是轻快潇洒,仿佛一颗诗心随着江水荡漾;《渭城曲》凄清的氛围可以用舒缓的节奏来表现,那对朋友深情体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一种诚挚关切的久久凝视,也是深情的劝酒辞。而我们今天学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则是边关将士英雄气概和儿女心肠交织在一起的高歌,它悲而不哀,因此应读得慷慨而婉转。 ‎ ‎2.四人小组表演读,四首送别诗一人读一首。‎ 3.小组推选代表,全班竞读。‎ 五、结语 南朝的文学家江淹在《别赋》里说“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其实,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别”岂只是“黯然销魂”?用心去比较,你会发现“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这个教学设计中,学生对课文的品评与朗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朗读来了解学生对课文的掌握程度并随时调整教学重点;同时学生又在教师和优秀同学的朗读中,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学习了朗读的方法,互动的课堂充满了吸引力。而比读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发展了学生的能力。总之,对于课文内容而言,比读是一种巩固;对于学生素质而言,比读是鉴赏能力和朗读技能的双重提升;对于课堂容量而言,比读是一种扩张;对思维而言,比读是一种碰撞;对学法而言,比读是一种方法指导;对学生个体而言,比读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对教师而言,比读是一种教学底蕴的锻炼。‎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