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四中语文版九年级上册期末复习系列•议论文阅读解题指导
加入VIP免费下载

惠安四中语文版九年级上册期末复习系列•议论文阅读解题指导

ID:574355

大小:77.5 KB

页数:5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惠安四中初三上语文期末复习系列·议论文阅读解题指导07.1.25‎ 许萍芬 ‎ 【知识概要】详见《倍速中考复习法·语文》B47页 ‎ 【考点揭秘】 议论文考点主要有以下几个: ‎ ‎ 1.针对论点设题,包括总论点和分论点; ‎ ‎ 2.针对论据设题,包括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概述论据和具体论据; ‎ ‎ 3.针对论证方法设题,论证方法有很多种,但初中阶段要求学生掌握的是四种主要的论证方法,即道理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 ‎ 4.针对文章结构段落设题,包括对某些在结构上起关键作用的重要句子和重要段落的理解; ‎ ‎ 5.对某些词语的语境义及其作用的考查,但这不是议论文所特有的,体如记叙文、说明文都有这种内容的题目。 ‎ ‎ 【解题迷津】 ‎ ‎ 议论文阅读理解题的答案常常是散落在文章各处,需要考生从文段中找出来。只要找准了,有的可以直接作为答案,有的只需稍加概括就是答案了。 ‎ ‎ ㈠针对论点设题 ‎⒈找全文中心论点 ‎ 解这类题的关键是要搞清楚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在文章中的位置。 ‎ 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大多在文章的开头部分,即先提出论点,再组织论据证明论点,如《谈骨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也有将论点放在文末的,这是因为有些文章先列举大量论据然后进行分析论证,最后得出结论,这个结论就是中心论点,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还有些议论文将论点放在文章中间,这是因为文章一开头便引入一定的事例或现象,并对这些事例或现象进行分析阐述之后才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再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如《想和做》。‎ 具体方法:①想一想,作者通过文章告诉我什么观点,(中心论点,)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帮助我们判断:通过论述,作者告诉我什么事情,应该怎样,而不应该怎样.是什么,而不是什么。‎ ‎②明确中心论点 ,看能否在文章中找到一句,与我们初读时感受到的“是什么”中心意思一致的句子。要相信,议论文的作者为了使自己的中心论点鲜明.十有八九要在文中直接表述自己的观点,因此一般会有这样的原句.我们可以把它勾划下来.如果没有,那就得自己概括一下;如果你认为有,并且勾划出来了.‎ ‎③判断你找到的句子是不是本文的中心论点句.考证它的正确性:这个句子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一般不可能是个短语或词组,因为短语或词组一般不能表述一个完整的句意.如果你找到的句子没有这样的特点,只能说明你的发现是错误的。‎ 另外,还有一个经验告诉大家:一篇议论文的中心论点, 一般在文章的前面部分,甚至有的标题就是中心论点.很少在文章的后面.后面的内容一般是中心论点得到论证后而引申出的结论.不能把结论句作为中心论点.,要注意论点和论题(话题)的区别。例如:一文的中心论点是第一句话“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而不可能是文章末尾处的“我们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奋勇前进!”也不能拟作”谈骨气”这动宾短语 。‎ ‎ ⒉找段落论点 ‎ 当题目要求你找出某个段落的论点时,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先在段首找, 再在段尾找,最后才去段落中间找.找出来之后再用本段的论据去检验它即可。‎ ㈡针对论据设题 ‎ ‎ 针对论据设题时,考查方式一般有四种: ‎ ‎ ⒈要求考生找出文中用了哪些论据。对这类问题只要将论据一一找出并简明扼要地概述即可。‎ ‎ ⒉要求考生将论据进行归类。这时考生要清楚,论据只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大类:事实论据包括中外古今的史实,很容易发现并作出正确的判断.事理论据是指那些对事实进行的的抽象概括的结论,当然也包括一些名言、警句、谚语以及作者对一些事实的概括分析. 例如一文中的三个人物的事例就是事实论据.而引用孟子的对大丈夫的论述便是事理论据 ‎⒊要求考生说出某一论据的作用。要清楚这样一点:一般论点在前,论据在后,其作用就是证明它前面的那个论点。例如《怀疑与学问》第四段例举了“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两个事实论据,其作用就是证明它们前面的那个论点:“对于传说的话,应当经过一番思考”,我们在论据前面一找就找到了。偶尔也有论据在前、论点在后的情况,那是文章用了归纳法的缘故。归纳法不是初中的重点,只需了解,不必深究。 ‎ ‎⒋针对文中的某个论点补充相应的论据。‎ ㈢针对论证方法设题 ‎ ‎ 解这类题的关键是要掌握常用的论证方法,即举例论证法——例举确凿的事例来证明论点、道理论证法——以阐述道理的方式来证明论点、比喻论证法——用浅近的并为人们熟识的事物作比喻宋证明论点、正反对比论证法——将正反两种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来证明论点。考生记清了这些,在文章中一一找出即可。 ‎ 但下面这种情况要引起同学们的特别注意:正反对比论证的作用一定要记清证就更有说服力,论点就能更稳地站住脚跟。‎ 注意有些题目的要求不止找一种方法。‎ ‎ ㈣针对议论文结构设题 ‎ 针对议论文结构设题时,一般有以下情况:针对某些关键句或关键段出题,要求考生说出它们的作用,这种情况稍微复杂。‎ ‎⒈对于关键段:如果它是文章的开头段,其作用往往是提出全文中心论点,总领下文。‎ 如果它是末尾段,其作用常常是总结全文,强化中心论点,照应开头。 ‎ 如果它是文虫某处段落,则应是承上启下过渡用的。 ‎ ‎ ⒉对于关键句:段首句用作提出本段论点总领本段,段尾句用作总结全段,有时也用作开启下文,引出下文深一层的论证。‎ ㈤针对议论文语言特点设题 ‎⒈是要求对某些语段中的一些限定性的词语作评价分析,问你这些词语能否去掉.回答这样的问题,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不能去掉.具体分析时,要抓住议论文的语言特点来回答.即语言的严密性和逻辑性.回答时,为了把问题说得更清楚,你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来阐述:如果去掉某个词,‎ 5‎ 第 5 页 共 5 页 全句表达的意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而保留在原句中全句表述的又是什么意思. ‎ 例如《怀疑与学问》文中,第6段中“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产生的。”的四个“常常”的内容,(……怀疑,……辩论,……评判,……修正)能否置换顺序.就是对议论文语言的逻辑顺序的一个考查。‎ 又如《想和做》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瞧不起前一种人,说他们是′空想家‵,可是往往赞美后一种人”问你:句中的“往往”一词能否无能否去掉,为什么?这就是考查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如何作答,请参照上文的要求。‎ ‎⒉考查一些个指示代词所指代的内容.比如:“这”、“那”、“这些”、“那些”等词。回答这种问题,要提示大家,他们所指代的内容往往就在这些词的前面,因此,我们一看到这样的题,第一感觉就是在这些词的前面一点的语段中去找。‎ ‎【真题热身】‎ ‎(一)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⒈上面语段的敌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⒉上面语段的敌论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⒊“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如果删去前半句行不行?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⒋上面语段批驳的方式是( )‎ A.直接批驳 B.通过驳论据来驳敌论点 ‎ ‎ C.通过驳论证来驳敌论点 D.间接反驳(通过下面立论来驳论点)‎ ‎⒌上面语段的“他信力”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欺力’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⒍上文在“他信力”和“自欺力”上加引号,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A.表引用 B.表强调C.表特殊称谓D.表讽刺否定 ‎7.文中第二、三节中的两个“中国人”的含义相同吗?请写出其具体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⒏如果你面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错误论调,你将如何去批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㈡ ①在旧戏舞台上,许多人都曾看过一出戏,名叫《吴汉杀妻》,又叫《斩经堂》。历史的真实和舞台艺术的真实,有时距离很大,谁要是把看戏当成读历史,那就不免要上当。‎ ‎ ②《吴汉杀妻》一剧的情节,大体是:汉朝潼关总兵吴汉,娶了王莽的女儿为妻。王莽篡位以后,下令捉拿汉宗室刘秀。吴汉守关时捉住了刘秀,正要送去报功,他的母亲告诉他说,王莽是他的仇人,他的父亲是被王莽杀害了的,那时他年纪太小,不懂事,现在应该为父报仇,并且命令他杀死王莽的女儿,扶助刘秀恢复汉室的江山。吴汉持剑去杀妻,正好其妻在经堂念佛。吴汉不忍杀她,就将实情告诉她。于是,王莽的女儿就自刎而死;吴汉的母亲为了促使吴汉下决心,也上吊自杀了。这样吴汉果然死心塌地随刘秀去打天下,后来成为所谓中兴名将之一。 ‎ ‎ ③这个故事情节,根本不合历史事实。在汉代的历史典籍中,完全找不到所谓“吴汉杀妻”的事实根据。不知道后来的剧作者,为什么要无中生有地硬把“杀妻”的情节,安在吴汉的头上。那位剧作者显然以为这样可以抬高吴汉的身价,殊不知在我们看来,这样反而诬害了吴汉。…… ‎ ‎ ④而且,照《后汉书》所载,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自达”。这又证明,从来历史记述都没有把吴汉描写成《斩经堂》的人物。如果吴汉确曾杀过王莽的女儿而后投奔刘秀,那么,在《后汉书》上一定要大书特书,夸奖他的忠孝,决不至于一字不提。 ‎ ‎⒈解释词语:无中生有 ‎ 大书特书 ‎ ‎⒉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 ‎ ‎ ‎ ‎ ‎ ‎ ‎⒊第②段主要运用了 的表达方式,这段在文章中的作用是: ‎ ‎⒋第③段中写到“在汉代的历史典籍中,完全找不到所谓‘吴汉杀妻’”的事实根据”,请找出证明这一观点的论据。 ‎ ‎ ‎ ‎ ‎ ‎⒌“历史的真实和舞台艺术的真实,有时距离很大,谁要是把看戏当成读历史,那就不免要上当”请结合学过的历史和看过的电视剧《三国演义》,谈谈曹操是个怎样的人。‎ ‎ ‎ ‎ ‎ ‎【冲刺训练】‎ ㈠许多事不必在乎 ‎①人生在世,有些事是应该在乎的,比如我们的人格,我们的尊严,做人的道德操守,人生的价值取向等。否则,那就枉自顶着一个人头,空来人世一遭。然而,人要活得豁达、潇洒,又有许多事是不必在乎的。‎ ‎②‎ 5‎ 第 5 页 共 5 页 宠辱不必在乎。人生是个曲折的过程,有得有失有升有沉,可以得人宠信,也会遭诬受辱。达观者宠亦泰然,辱也淡然,早就有“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之说。我们自然也应学会从容面对。‎ ‎③名利不必在乎。名利取之有道不是个坏东西,但绝不能做功名利禄的奴隶。我们如果淡薄一点,量力而拼,从容而搏,坦然自若地去追求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真实,有也自然,无也自然,如淡月清风一般来去不觉,不是要轻松得多吗?‎ ‎④成败不必在乎。“失败乃成功之母。”“成功若不正视,也可能变成失败之母。”懂得了成败之间这种辨证关系,我们便没有多少理由因失败而苦恼沮丧,或因成功而骄傲狂妄。在成功面前最该提醒自己的是:胜不骄,败不馁,即不骄纵自己,隳颓自己。‎ ‎⑤人言不必在乎。许多人所以一辈子干不成什么大事,与其说是缺乏才智,倒不如说是丧失了自我。太在乎上司的脸色,太在乎老板的眼神,太在乎周围人对自己的态度,对别人的一言一行,甚至一声咳嗽都煞费猜度,极力迎合,完全没有了自己的精、气、神。要治好这种精神上的“侏儒症”,就得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⑥至于那些不涉及原则的纷争,鸡零狗碎的恩怨、飞短流长的中伤、亲朋好友的误解,等等,则只能算是生活中的小插曲,更不必在乎。对那些烦人的小事说一声“不在乎”,对别人是一种宽容,对自己也是一种解脱。许多事不必在乎,是修养,是气度,也是睿智。它使我们沉迷时变得清醒,贪求时变得淡泊……对任何事也便拿得起,放得下,甩得开。人达到这种境界,精神的天空晴空一碧,云卷云舒,是多么令人神往!‎ ‎⒈选文主要从 、 、 、 四个方面来论证“许多事不必在乎”这一观点。(4分)‎ ‎⒉请你给文章第④段补写一个事实论据,论证“失败乃成功之母”(2分)‎ ‎ ‎ ‎ ‎ ‎⒊文中第⑤段“要治好这种精神上的‘侏儒症’,就得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一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是: ‎ ‎ (2分)‎ ‎⒋请联系上下文,在文章第⑥段省略号处,再补写两句,以增强文章气势。(4分)‎ 它使我们沉迷时变得清醒,贪求时变得淡泊, ,‎ ‎ 。‎ ‎⒌对于作者的观点,你是否完全赞同,请说说理由。(3分)‎ ‎ ‎ ‎ ‎ ㈡阅读《气度》,完成6—10题。(18分)‎ ‎ 做人做事都需要豁达大度。‎ ‎ 古代有位叫吕蒙正的宰相,第一次上朝就遭到文武百官的嘲笑,大家认为他乳臭未干,不像是安邦治国的栋梁之才。对这种非议,他的部下都愤愤不平。但出乎众人意料的是,吕蒙正本人却满不在乎,毫不计较,最后以他的才识学问赢得了众大臣的敬佩。从此,“宰相肚里能撑船”便成为后世称赞贤相气度的习惯用语。‎ ‎ 大人物讲究气度,普通人也得讲究气度。我认识一位年逾七旬的老人,童颜鹤发,精神矍铄。当客人向他请教长寿之道时,他总是指着墙上挂着的条幅,笑着说道:“得宽且宽。”老人宽宏大量,开朗豁达,当然也就受到了晚辈们的尊敬。就这样,他的家里一直充溢着活泼、和睦的气氛。可见,一个人气度宽宏,能给生活带来甜蜜和美满。 ‎ 与此相反,在现实生活中也不乏鼠目寸光的凡夫俗子,为了丁点小事斤斤计较,他们的肚里别说是“撑船”,就是“插针走丸”也是难上加难。邻里之间为了咫尺地盘争得面红耳赤;公交车上不巧被碰一下便火冒三丈;更有甚者,亲骨肉为了争抢遗产,竟然大打出手,相视如寇仇。这些人虽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韧劲,奈何气度褊狭,给别人也给他们自己带来了许多无端的烦恼。‎ ‎ 心胸狭窄难道只是破坏个人的幸福生活吗?不,它对国家建设危害更大。比方说论资排辈吧,这种情况的存在,使不谙业务、因循守旧的人高踞在上,而年轻有为的改革者却有志难酬,这就是80年代的“王伦气度”在作怪。还有一种是行事主观武断,容不得半点批评,遇到什么事都是我行我素,不能广纳雅言,这就是所谓的“袁绍气度”。‎ ‎ 气度是一种风度,是一种气质,更是一种修养。历史上的周瑜虽是一位文武双全、多谋善虑的名将,但直到今日,只要一提起他,人们就会说:“这位英雄是被诸葛亮气死的。”话语之间,不无鄙夷的味道。可见这一致命弱点给他的英名带来多么不好的影响。‎ ‎ 豁达大度是做人做事都需要的。愿我们都来养成这种气度。‎ ‎⒍在本文中作者要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3分)‎ ‎ ‎ ‎⒎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所运用的两个正面事例。(4分)‎ ‎ ⑴ ‎ ‎⑵ ‎ ‎⒏在文中,没有气度表现为 、 ,作者从反面进行论述,作用是: ‎ ‎ (4分)‎ ‎⒐作者在篇末提出“愿我们都来养成这种气度”,从全文来看,养成这种气度有哪两方面的好处?(4分)⑴ ‎ ‎⑵ ‎ ‎⒑请结合个人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培养自己的“气度”,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气度的人。(3分)‎ ‎ ‎ ‎ ‎ ㈢世上没有傻问题 ‎ ①我发现许多成年人讨厌孩子提出科学问题。孩子也许会问:为什么月亮是圆的?为什么草是绿的?梦是什么?世界的生日是哪一天?大多数老师和家长以生气或嘲弄的态度对待这些问题,或者迅速地转到别的事情上面。孩子们不久便认识到这种问题惹恼了大人。再有几次像这样的经历,就又有一个孩子离开科学。为什么成年人在孩子面前要装作无所不知?我感到实在难以理解。承认我们不知道又怎么了?我们的自尊心竞如此脆弱吗?‎ 5‎ 第 5 页 共 5 页 ‎ ②有许多更好的回应可以不使孩子觉得他们问深奥的问题是一个大错误。如果我们对答案有想法,我们可以试着解释。即使是一次不完全的尝试也会起到消除疑虑和鼓励的作用。如果我们不知道答案,我们可以查百科全书。如果我们没有百科全书,我们可以带着孩子去图书馆。或者我们可以说:“我不知道答案,也许没有人知道答案。也许等你长大的时候,你会成为第一个发现答案的人。”有天真的问题、乏味的问题、表述不当的问题,但是每个问题都表明他渴望理解这个世界。这绝不是傻瓜式的问题。聪明的、好奇的孩子是国家和世界的财富。我们要对他们进行呵护和鼓励,还必须给他们关键的进行思考的工具。‎ ‎⒒.在段①中,作者说:“再有几次像这样的经历,就又有一个孩子离开了科学。”这句话有道理吗?请说说理由。(4分)‎ 答:                               ‎ ‎                                   ‎ ‎ ‎ ‎⒓成年人面对孩子们的提问,应该采取哪些正确的方法?用横线在文中划出。(2分)‎ ‎⒔段②中加点的“这”字指代什么?(2分)‎ 答:                               ‎ ‎⒕能够提出问题主要在于有好奇心和怀疑精神。写出一句关于“好奇心”或“怀疑精神”的名言警句。(自己创作的警句亦可)(2分)‎ 答: ‎ ‎ ‎ ㈣习惯成自然 ‎ ①“习惯成自然”,这句老话很有意思。‎ ‎   ②我们走路为什么总是左脚往前,右脚往前,两只胳膊跟着动荡,保持身体的均衡,不会跌倒在地上?我们说话.为什么总是依照心里的意思,先一句,后一句,一直连贯下来,把要说的都说明了?因为我们从小习惯了走路,习惯了说话,而且“成自然”了。什么叫做“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像那样子的意思。    ③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推广开来,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勉勉强强地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如果连勉勉强强做一做都不干,当然更说不上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了。    ④听人家说对于样样事物要仔细观察,才能懂得明白,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观察的能力。听人家说劳动是人人应做的事,一切的生活资料,一切的文明文化,都从劳动产生出来,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劳动的能力。听人家说读书是充实自己的一个重要法门,书本里包含着古人今人的经验,读书就是向许多古人今人学习,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读书的能力。听人家说必须做个好公民,现在是民主时代,个个公民尽责守分,才能有个好秩序,成个好局面,自己幸福,大家幸福,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做好公民的能力。    ⑤这样说下去是说不完的,就此打住,不再列举吧。    ⑥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的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的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的去把书本打开。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的去做公民应做的一切事情。在相信人家的话很有道理的时候,只是个“知”罢了,“知”比“不知”似乎好些,但仅仅是“知”,实际上与“不知”并无两样。到了真的去观察去劳动去读书的时候,“知”才会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习惯成自然,才是我们的能力。    ⑦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譬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譬如说李四发表力不强,就是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写出来的习惯。    ⑧习惯养成的愈多,那个人的能力愈强。我们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    ⑨养成习惯,换个说法,就是教育。教育不限于学校,也不限于读书。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读书这门事也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种种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己教育,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孔子一生“学而不倦”,就是看透了这个道理。‎ ‎⒖文章第②段以走路、说话为例,引出了下文什么观点?(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3分)   ‎ ‎⒗第④段列举了哪些事例?意在阐明什么? (4分)‎ ‎ ‎ ‎⒘第⑥段加点的“似乎”一词能否去掉?请说说理由。 (4分)‎ ‎ ‎ ‎ ‎ ‎⒙文中在阐述了习惯与能力的关系后,得出了什么结论? (3分)‎ ‎ ‎ ‎⒚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第⑨段学校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的认识。(4分)‎ ‎ ‎ ‎ ‎ ‎ ‎ 答案【真题热身】㈠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 5‎ 第 5 页 共 5 页 ‎ 2、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3、不行,它指出了敌论据的错误与荒谬,是不能证明敌论点的。4、A 5、“他信力”指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自欺力’是指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6、B7、指所有中国人;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8、略 ㈡⒈略 ⒉由旧戏《斩经堂》说起,提出论点:历史的真实和舞台艺术的真实,有时距离很大,谁要是把看戏当成读历史,那就不免要上当。3.记叙 为下文的批驳树起靶子。4.论据:如果吴汉确曾杀过王莽的女儿而后投奔刘秀,那么,在《后汉书》上一定要大书特书,夸奖他的忠孝,决不至于一字不提。 5.提示: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太奸诈,多疑,给人们留下的印象不很好。其实,历史上的曹操并不那么坏。‎ ‎【冲刺训练】㈠⒈宠辱不必在乎、名利不必在乎、成败不必在乎、人言不必在乎。⒉例子:古有汤系夏台,文王囚羑里,晋重耳奔翟,齐小白奔莒,而后其卒王霸。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大破吴师。苏秦说秦王不成而后刺骨读书终佩六国相印。纵观世界,无数科学家都是历经砥砺方才有所成就,诺贝尔,居里,伦琴等等。而中国共产党也是一次次的失败后才走向成功的。 爱迪生发明电灯,试验失败了上万次,终于找到了用钨来做灯丝。别人问他,那失败的那么多次,没想过放弃吗?他说,我的每一次失败只是说明了那种材料不适合做灯丝。让我寻找另外的材料,所以我最终能找到用钨来作灯丝,终于成功了。⒊丧失自我,极力迎合别人,完全没有了自己的人格。⒋例子:软弱时变得坚强,悲观时变得乐观。⒌略。‎ ㈡⒍做人做事都需要豁达大度。⒎⑴吕蒙正毫不计较百官的嘲笑,以才识学问赢得了众大臣的敬佩。⑵七旬的老人宽宏大量,受到了晚辈们的尊敬。⒏我行我素,不能广纳雅言 正反论证,对比鲜明,突出中心论点,增强说服力。⒐⑴气度宽宏,能给生活带来甜蜜和美满。⑵气度宽宏,有利于国家建设事业的发展。⒑略。㈢⒒有道理。对一个孩子而言,如果他遇到这类“问而无果”尤其是“碰钉子”的事次数多越多,即使再聪明的孩子,他的灵性和才智也会逐渐泯灭,对科学的兴趣也逐渐索然,他的自尊心、自信心、勇气也会渐渐受到伤害。为此,他必然离开科学。‎ ‎⒓①我们可以试着解释。②我们可以查百科全书。③如果我们没有百科全书,我们可以带着孩子去图书馆。④我们可以说:“我不知道答案,也许没有人知道答案。也许等你长大的时候,你会成为第一个发现答案的人。”⑤我们要对他们进行呵护和鼓励,还必须给他们关键的进行思考的工具。⒔天真的问题、乏味的问题、表述不当的问题⒕“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㈣  15.(3分)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  16.(4分)①列举了观察、劳动、读书、做好公民四个事例;②阐明懂得了事物的道理并非具备了相应的能力。    (各占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17.(4分)不能去掉。一般而言,“知”比“不知”好;但在这里,作者用“似乎”强调了“知”与“不知”并无两样,因为“知”仅仅是懂得了道理,并没有化为习惯,形成能力。    (答“不能去掉”得1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18.(3分)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 (意思对即可得分)   19.(4分)要点:学校教育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养成习惯、培养能力。    (答出要点得2分,结合实际、表述清楚得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 5‎ 第 5 页 共 5 页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