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秋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化中秋

ID:571155

大小:25 KB

页数:5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中秋 从08年开始,中秋节、端午节作为法定节假日固定下来,可以看出的传统节日的重视,再过两天就是中秋节了,知道中秋节的来历吗?‎ ‎ 中秋节的来历:‎ ‎ 一、古代帝王的祭拜:中秋节是远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中秋节起源于我国古代秋祀、拜月之俗,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礼记》中载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这里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两汉时已具雏形,唐时,中秋赏月之俗始盛行,并定为中秋节。在北宋,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拜月亮的地方。‎ ‎ 二、神话传说:通常有许多人讲,中秋节源自嫦娥奔月的故事 ‎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 ‎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与仲秋:仲:时序、位次居中的,特指每季的第二个月按照农历,秋天为七、八、九月,于是仲秋就指农历的八月。(凡四时成岁,有春夏秋冬,名有孟仲季,以名十有二月。——《逸周书•周月》 )‎ 中秋,指的是秋天的正中,即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日。‎ ‎ 中秋节的习俗:祭月,赏月,吃月饼。‎ v ‎ ‎ 月亮的象征意义 ‎ 归纳月亮这一意象的象征意义:一轮明月照离人——思念 v 明月之夜,没有了白天的忙忙碌碌,没有了白天的喧嚣纷扰,这时,在外漂泊的游子,戍守边关的征夫,深闺里的痴情少女、孤单思妇,会觉得格外孤寂。那皎洁的月光,更容易引起他们的遐想,勾起他们别离的相思,团圆的期盼。他们会不自觉的把圆圆的明月和自己的处境联系起来,由明月的阴晴圆缺想到人的聚散离合,由一轮孤月想到自己处境的凄凉,由明月的千里共照,想到异地的亲人、遥远的故乡。‎ v 月亮高悬在天空,月光遍洒人间,分居两地的人能共享月光,因此可以托月亮传达思念之情;‎ v 月光皎洁清冷,让人略生寒意,内心也沉静下来,一些最基本的思绪与感情(如思念故乡,思念亲人)就油然而生。‎ 其他 v 月亮是古人常用的一个意象,归纳意象意义时候,把月亮当成思念的象征,再细点的话,分成思念家乡和思念亲人。是否都是这样呢?如果不是,请举例说明。‎ v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表达的是恬淡闲适之情;“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表达的是孤独寂寞之情;“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达的是喜悦欢快之情。‎ ‎ 更高层次 ‎ 在唐宋诗词中,月亮的象征意义既丰富,又具有明显的复合性,因此,当代学者对唐宋诗词中的月亮意象特别关注。从当代学者的论著来看,不少论文从唐宋诗词的整体出发,探讨月亮意象的象征意义和情感内涵,主要有五个方面的观点:‎ ‎ 一、月亮是女性的象征 月亮的基本象征义是母性和女性。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语境中,月亮的基本寓意是‘母性’、‘女性’,属‘阴’。月亮在神话和先秦两汉文学中已被纳入女性王国而成为了女性的表征。”[1]因为上古神话传说中的嫦娥奔月和先秦时《诗经•月出》所蕴涵的忧愁之情与唐宋诗词思妇所表达的离愁别恨之情是一脉相承的关系,反映唐宋文人对女性和母亲的崇拜。 “按照中国哲学的观点,月亮与女性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都具有阴、柔、静、冷的属性,两者之间在本质上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农耕民族的文化圈里,“在漫长的心灵历程中,月亮就像一位温柔贞静的女性,负载着诗人词客们的脉脉温情和美妙憧憬。” ‎ ‎ 二、月亮象征怀人与忧愁 ‎ “月亮意象由于积淀了中华民族独特的丰富社会心理,因而成为古代离别诗中常见的典型的意象,呈现出独特而丰富的社会心理内涵。” “月亮意象柔和温馨的审美特征与离人的感情需求相一致;月亮意象的惟一性、共享性使离人产生超越空间的玄妙之感,从而获得感情慰籍;月亮意象是离人期待团聚的寄托与象征。” “怀人伤别成了唐宋诗词中常见的主题,月亮也就成了诗人们表达情爱遥寄相思的理想选择。” ‎ ‎ 三、月亮象征宇宙永恒,寄寓了诗人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 月亮时晦时阴,时缺时圆,周而复始,它既是运动的代表,又是永恒的象征,于是它总是引导人们对生生不已的哲学精神的礼赞,也启示人们对宇宙永恒的思考,激发人们的天问意识和人生喟叹。“月亮作为一种象征形式,它唤起了人们苍茫浩渺的宇宙意识和历史意识,唤起了具有广大空间的人生喟叹,触动着悠远荒古的文化原始意象,因此月亮意象的出现总伴随着阔大苍凉的宇宙空间、浩渺悲壮的天问意识和雄浑高古的审美境界”。 “月亮的东升西落,盈虚循环,亘亘独照便自然成了诗人进行哲学思考的载体。” 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和李白的《把酒问月》,诗人通过月亮是对宇宙人生的进行哲理性的思考。 “诗人借月亮抒发天问意识,寄托对宇宙意识和生命意识的思考。”《春江花月夜》中的月亮意象,它不但是诗人对宇宙和生命的哲理思考,而且体现了中国诗学“哀而不伤”的美学原则。再如苏轼的《前赤壁赋》,找到了文人解脱的方法。‎ ‎ 四、月亮象征美丽的灵魂 月悬于天,何等高洁,何等神圣。月亮不仅是高洁人生志趣的象征,还是人类心目中美的灵魂与归化。 “月亮的美是纯净的美,有着多姿多彩变幻无穷的美”“诗人们用‘冰轮’、‘玉盘’等来指称月亮,表明月洁净品格和自己的独特情怀。”月亮的纯净美是诗人人品高洁和独特情怀的象征,月亮就成了诗人人格化的意象。苏轼、王维、陶渊明、杨万里诗词中的月亮意象是文人士大夫逃避现实苦难、超群拔俗、笑傲山林的人格化身。如李白的《月下独酌》为典型例子,强调月亮意象已不是一种纯然的客观物象,而是诗人人格化的结果,体现诗人高洁的人格。“诗人达到了一种超现实的审美境界,纷扰相争的现实世界已全然抛到了脑后,将心绪系于纯洁澄澈,永恒的自然之月身上,获得身心的宁静与升华。这是文人士大夫常常追求的‘道’家境界”。‎ ‎ 五、月亮意象象征人类精神故乡 团圆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底蕴可谓源远流长,无限深广。一轮满月悬中天,引发出人们浓重的乡愁和深沉的离恨,使少妇为之垂泪,让男儿为之伤感。这种见月圆而起的对万事如意,完美无缺的追求,对合家团圆,幸福美满的祈盼,是中华民族长期积淀而形成的独特文化心态,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诗人们能从月亮中得到精神的安慰和心理的补偿,实现心中的梦想。人们对团圆的向往和难以抑制的激情,蕴涵着一种本能的力量,从而构成中华民族独特的心态。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这种文化心态的产生,与‘月’崇拜及‘月’这种自然之力给予人类的心理暗示力有着密切联系。‘圆’不仅被看作是‘天道’,而且被认为是‘运而无穷’的神力。基于这样的宇宙观和心态,对一般民众来说,‘圆’便是一种万事如意的同义语,久而久之,人们对‘圆’的理解,对‘月圆’的自然现象,逐步形成了心灵上的谐振,迸发出一种难以抑止的文化认同感,在思维方式上便热切地向往追求完美无缺。 在这故乡是作为人的肉体与精神的诞生地从而与人的生活结下不可替代的联系的。故乡是养育人的扩大化的母体,故乡还是一个人开眼看世界的初始点,可以说思乡从本质上来说是出自人心深处本能的对生命的原始与归宿的体认。‎ ‎ 有关月亮的诗句 中秋赏月,古人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不朽佳篇?《望月怀远》、《春江花月夜》、《山居秋暝》、《出塞》、《静夜思》、《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峨眉山月歌》、《月下独酌》、《月夜》、《月夜忆舍弟》、《旅夜书怀》、《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江楼感旧》、《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关山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泊船瓜洲》……‎ v 在共望明月却不能相知相闻的残酷现实面前,人们只好依托这可以跨越千山万水的明月遥寄这份相思之情,派遣相思之苦,著名的诗句还有:‎ v “长夜不得眠,明月何灼灼”(南北朝民歌)‎ v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v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v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v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v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v “小楼昨夜有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v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曾巩《泊船瓜洲》)‎ ‎ 受青睐原因:‎ ‎ 一、月亮的自然属性符合唐宋诗人词客的审美目光 月亮在唐宋诗人词客审美观照中,首先是一幅具体可感的视觉形象。从外形特点看,月亮呈现出圆和曲两种形状。圆月给人造成的视觉印象是美满、丰盈;缺月则是柔美、回旋。从光色看,月亮色彩柔和,有着含蓄的光彩。这些都符合唐宋文人的审美世界。月亮的清、幽、淡、雅的特点符合唐宋文人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月亮的阴柔美符合唐宋文人自然闲适、清静虚远、淡泊宁静的审美感知世界。月亮阴柔之美恰似女性之阴柔,月亮与人的距离可近可远,近得每个人都可直接面对,远得无人可以触摸,符合美学中的距离原则;月亮有一种和谐之美,给人以光明却不耀眼。中国文化的含蓄美与月相似”。自然美是月亮受到重视并广泛入诗的重要原因。圆月、满月更是人们心目中最为丰满,最为圆润、最为充盈的月亮,诗人们对中秋月的爱怜简直成了一种“温柔的狂热。” ‎ ‎ 二、月亮意象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致性 嫦娥奔月神话说明月亮是伴随着神话的世界飘然而至,负载着深刻的原始文化内容,流转了中国广阔的心灵空间,凝聚着民族的生命感情和审美感情,成为高悬于天际的文化原型。‎ ‎ 三、月亮与中国传统审美追求的契合 唐宋诗词的月亮意象与中国传统审美追求的契合是诗人喜爱它的另一个原因。月亮所反映的心灵空静与空间明净的审美趣味,与中国传统美学的追求正相吻合,体现着中国艺术精神的动向。静观一直是中国哲学的努力目标。古代哲学家在静观中摒弃尘世中的凡念俗想,进入无牵无累的逍遥游的自由精神境界。月亮体现了一种自然之美,中和之美,变幻之美,玲珑剔透之美,形成了形神兼具、虚实相生、变化有序,损益互补的美学观念,符合中国的中庸之道。中国文化的核心精神之一是和,讲求自然和人类之间的和谐相处。中国传统文化不提倡激越强烈,不提倡狂飙巨浪。而月亮柔和温馨的审美特征正与此契合。文人们对‘月亮’‎ 这个代表阴柔、和谐随顺与宁静的意象表现出特殊的偏爱并不是一种巧合,它是中国古代文人特别是唐宋以来一些以自然闲适、清净虚远、淡泊宁静为生活和艺术目标的文人雅士在生活情调和审美情趣上的必然反映,这种反映恰恰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与西方文学在美学追求上的某种差异。‎ ‎ (汶上一中 郭玉亮 整理)‎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