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郁顿挫”的杜甫诗》ppt课件
加入VIP免费下载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ppt课件

ID:568515

大小:84.5 KB

页数:17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 天宝三年(公元 744 年), 32 岁的杜甫和 43 岁的李白首次也是最后一次在东都洛阳会面、结下深厚的友谊。李白那时是诗名满天下的大诗人,刚从长安宫廷生活中解脱出来,而杜甫还是个默默无闻的文学青年。那时杜甫参加第一次科举考试落第,游历各地,来到洛阳。后来,又一个 43 岁诗人高適也来一起结伴而游。他们入酒肆谈文学,临寒风伤古迹,古今多少事,付诸笑谈中。那杜甫对李白的印象如何?他有首诗是这样写的:“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 赠李白 》 )以后他又一再在诗中表达对李白的倾倒崇拜之情。“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可以说杜甫是李白的“粉丝”( fans ),以至后来写了十几首思念李白的诗。 李白对杜甫的印象呢?据唐代笔记记载,李白写过一首诗:“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完全是一种戏谑的口吻,就是说杜甫很瘦,作诗很苦。当然这首诗不见于李白的集子,并不可信。但可以看出当时人认为两人是完全不同类型的人。 李与杜仿佛是天生对立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比。两个人性格不同、活法不同:李活了 61 岁,诗酒人生,豪放不羁,一生大起大落,大开大阖,传世诗歌 900 多首;杜活了 58 岁,方正严谨,严肃悲悯,一生坎坷,历经磨难,传诗歌 1200 多首。李是“诗仙”,杜是“诗圣”;李的思想是道家,杜的思想是儒家;李诗豪放飘逸,杜诗沉郁顿挫;李如天上的日月照耀,充满浪漫色彩,杜如地上江河奔流,更多关注痛苦的人生。 杜甫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忧伤和痛苦中度过的。唐玄宗 天宝五载 (746 年 ) 来到京城长安后,政治上屡屡受挫,经济条件也日益恶化。这使得杜甫对 现实黑暗的认识一天天加深,思想感情一天天地接近人民,诗风也跟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这 期间,他写了很多以战争为题材的诗。 《 兵车行 》 是第一篇为人民呼喊的杰作,它记录了统 治者的“开边”政策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写作背景 天宝以后,唐王朝对西北、西南少数民族的战争越来越频繁。这连年不断的大规模战争,不仅给边疆少数民族带来沉重灾难,也给广大中原地区人民带来同样的不幸。 据 《 资治通鉴 》 卷二百一十六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八万, …… 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 …… 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 …… 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 整体鉴赏 ( 划分段落,分析段意 ) 第一段:即前六句写送别惨状。 1 )根据诗句,想象这送别景象。 先写士兵整装待发,后写亲人赶来送别。兵车隆隆,战马嘶鸣,一队队被抓来的征夫,在官吏的押送下,正开往前线。征夫的爷娘妻子追奔呼号,捶胸顿足,去作那一刹那的生死离别。车马扬起的灰尘,遮天蔽日。千万人的哭声汇成震天的巨响在云际回荡。 2 )开头是如何表现 ”” 行色匆匆,笔势汹涌,风雨骤至,不可逼视“的艺术效果的? “车辚辚,马萧萧”两个三字句,急促短迫,扣人心弦。 “耶娘妻子走相送” 写出了征夫的家人追奔呼号,去作生死离别,一个普通的“走”字,寄寓了诗人浓厚的感情色彩 ! “牵衣顿足拦道哭”, 连续四个动作,又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恨、绝望的动作神态,表现得细腻入微。 这种白描式的描写,给读者的视觉听觉以强烈的冲击力,令人触目惊心。 第二段:写“行人”倾诉。(诗人通过设问让当事者,即被征发的士卒作了直接倾诉。) 反复朗读,划分该部分的层次 开头两句承上启下,为叙事总纲。 首言超期服役情况严重,死于边庭者极众; 次说农村缺乏劳动力,生产凋敝; 再说士卒征战,官府逼租 ; 更由此说到生男不如生女的“畸形心态 ” ; 最后用青海战场的惨象作结。 问题探讨 1 、本诗以人哭起、以鬼哭结,诗中多处呼应,形成一个整体。请指出诗中“君不闻、君不见”各管到什么地方,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君不闻”管到“被驱不异犬与鸡”,“君不见”管到“天阴雨湿声啾啾”。 使内容从个人痛苦经历扩展到全社会,既表示说话人(诗人)感情的急遽上升,又有惊醒听者(读者)的作用。这是诗人的心声。他要以此来诉诸人们的良知,使人们充分认识“开边”政策给全国人民带来了何等严重的灾难。 2 、杜甫为什么让役夫讲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这样的话呢?是不是重男轻女的观念真正变了呢? 提示:这种反常观念是战祸未已,征兵不断,“边庭流血成海水”所造成的,是异常的苦难造成了“正常”观念的被扭曲,而不是封建意识的真正改变。诗人这种反常之语,正最大限度地道出了役夫们内心的愤激和控诉。 3 、前人说:“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依你看,这首诗中的警策应是哪两句 ? 并说说理由。 提示: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两句,既揭露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苦难,又指出了苦难的根源,可以概括本诗主旨;且锋芒直指最高统治者,显示了诗人的勇气,应视为诗中警策。 归纳主旨 《 兵车行 》 它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它表现了诗人同情百姓、反对“开边”战争的坚定立场。 艺术特色 1 ) 寓情于叙事之中 。诗人激切奔越、浓郁深沉的焦虑不安、忧心如焚的思想感情,都自然地融汇在全诗叙事的始终。 2 ) 巧妙构思,章法严密 。通过设问引出征夫的满腔悲切和哀怨的倾诉。前后呼应,层层递进。 3 ) 在叙述中善用过渡句和习用词语。 ( 1 )穿插“道旁过者问行人”“长者虽有问”和“君不见”“君不闻”等语,不仅避免了冗长平板,还不断提示,惊醒读者,造成了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 ( 2 )还采用了民歌的接字法,如“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等,这样蝉联而下,累累如贯珠,铿锵和谐。 ( 3 )采用通俗口语,如“耶娘妻子”“牵衣顿足拦道哭”“被驱不异犬与鸡”等,明白如话,是杜诗中运用口语非常突出的一篇。 旅夜抒怀 一、背景简介 杜甫于唐代宗广德二年( 764 )春携家人到成都,入严武幕。本来,有这位好友的帮助,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县),于九月到达云安 . 。 《 旅夜书怀 》 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的。 这一年杜甫已满 53 岁,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风痹,不时发作。两年前,当安史之乱初平时,他曾有返回长安或洛阳的打算,但因地方军阀乘机作乱及其他原因未能如愿。这回因严武之死,因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不知一生飘泊何时是了。这首诗集中地表现了他这种心情。 二、诵读鉴赏 诗的前四句描写“旅夜”的情景。 第一、二句写近景: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 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象江岸细草一样渺小,象江中孤舟一般寂寞。 第三、四句写远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 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实际上诗人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 诗的后半是“书怀”。 第五、六句是反语,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做官,倒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 这是反话,立意至为含蓄。 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杜甫的休官,也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 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最后两句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 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这一联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真是一字一泪,感人至深。 探讨: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沉郁 ( 内容、情感 ) :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 顿挫(形式):语意的停顿挫折(间歇、转折);结构上起承转合、按理循脉 纵观杜甫的作品: 思想内容 博大精深、韵味深远; 感情境界 凝重深沉、忧郁悲壮; 表达方式 百转千回、反复咏叹。 故概括为“沉郁顿挫”。 “沉郁顿挫”在杜甫诗歌中的表现 一、内容上以时事入诗,直面社会现实。 1 、反映社会人生,以时事入诗而含热泪深情。如 《 兵车行 》 2 、写自己的真实见闻感受,成为人民的代言人。正是由于有对乱离生活的切身体会,才能含血泪写出 “三吏”、“三别”等生动描写现实生活画面的杰出诗篇。 3 、形象的画面中包含对祖国、人民、亲人深切的感情。如 《 无家别 》 。 4 、家事诗、自传诗和纪行诗里,融入个人的生死之感,做到国事、家事、人事的融合。如月夜忆舍弟 》 里国恨而使家恨愈重,因家愁而将国恨具体化了。纪行诗,如 《 旅夜书怀 》 里,使山水草木都充满着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和迟暮飘零之感。 二、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还体现在他宏大巨丽的体制当中。 体制宏大的古诗、排律、大型联章组诗,是他所首创并独擅的。 总之,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强烈地表现了为民请命、以天下为已任的怀抱和心声,在诗歌艺术上达到了“超凡入圣”的境地。这种风格,是诗人愁苦潦倒的阅历,忧愤抑郁的思想性格,万方多难的时代以及宏博精深的艺术修养各种因素的统一,使诗人达到现实主义顶峰,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