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案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案1

ID:567017

大小:61.5 KB

页数:8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设计人:吴爱红 ‎【教学目标】 ‎ ‎1 了解沈从文,体会他笔下的湘西世界——自由、自然的原始乡村生活,淳朴、剽悍的民风。 ‎ ‎2 学习写作自传。 ‎ ‎【教学重点】 ‎ ‎1 如何看待沈从文的“逃学”。 ‎ ‎2 探讨人应当怎样生活。 ‎ ‎3 体会沈从文自然、朴实、优美的文风。 ‎ ‎【课时安排】: 4 课时 ‎ ‎【教学过程】 ‎ 第一、二课时 ‎ ‎【教学重点】 ‎ 把握文章大意,讨论如何看待沈从文的“逃学”。 ‎ ‎【教学过程】 ‎ 一 布置预习:阅读全文 ‎ 二 检查基础知识导入。 ‎ ‎1 、将正确的读音和书写填在括号内。 ‎ 琅琅( )上口 强 h à n( ) ku í le ǐ( ) ‎ ō u ( )斗 x ī( )落 ‎ 竹篙( ) 鳜( )鱼 ‎ 缝罅( ) 擘( )画 ‎ zh ē nzhu ó( )( ) ‎ 誊( )录 y ō ng ( )肿 ‎ ‎2 、分别列举符合下列文体分类标准的沈从文的其中一部作品。 ‎ ‎⑴短篇小说集( ) ‎ ‎⑵中篇小说( ) ‎ ‎⑶长篇小说( ) ‎ ‎⑷论文集( ) ‎ ‎3 、填空题。 ‎ 自传,是( )的文章。在叙述方法上,可采用( )法和( )法,《从文自传》就是采用( )法来写成的。 ‎ ‎【答案】 ‎ ‎1 、琅琅( l á ng )上口 强悍 傀儡 殴斗 奚落 竹篙( g ā o ) ‎ 鳜( gu ì)鱼 缝罅( xi à) 擘( b ò)画 斟酌 誊( t é ng )录 ‎ 臃肿 ‎ ‎2 、短篇小说集《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如蕤集》《八骏图》,中篇小说《一个母亲》《边城》,长篇小说《旧梦》《长河》,散文集《记胡也频》《记丁玲》《从文自传》《湘行散记》《湘西》,论文集《沫沫集》《废邮存底》《云南看云集》。 ‎ ‎3 、字数生平和思想演变过程 顺叙法和倒叙法 顺叙法 ‎ 三 整体感知文意 ‎ 要求学生概括文章内容。 ‎ 板书: ‎ ‎1~2 节:上学、逃学 ‎ ‎3 节:从军 ‎ ‎4 节:入报馆 ‎ 四 阅读课文,课堂讨论:如何看待沈从文的“逃学”。 ‎ 分解问题: ‎ ‎1 一本“小书”和一本“大书”分别指什么? ‎ ‎——“小书”指课本; “大书”指大自然和社会生活。 ‎ ‎2 沈从文为何逃学?(要求用原文回答) ‎ 他的逃学和我们所说的逃学是不同的,它的不学是为了更好的学。从文中这段描述可以看出来:“可是只要我不逃学,在学校里我是不至于像其他那些人受处罚的。我从不用心念书,但我从不在应当背诵时节无法对付。许多书总是临时来读十遍八遍,背诵时节却居然琅琅上口,一字不遗。也似乎就由于这份小小聪明,学校把我同一般同学一样待遇,更使我轻视学校,家中不了解我为什么不想上进,不好好的利用自己的聪明用功,我不了解家中为什么只要我读书,不让我玩。我自己总以为读书太容易了点,把认得的字记记那不算什么稀奇。最稀奇处应当是另外那些人,在他那份习惯下所做的一切事情” ‎ ‎3 他逃学之后都做了什么?(要求用原文回答) ‎ ‎4 沈从文是否真的排斥学校? ‎ ‎——从后两节中可看出沈从文很想进入新式学堂,并最终奔赴北京,希望继续求学。 ‎ ‎5 你知道沈从文的成长契合了法国哪位思想家的教育思想? ‎ ‎——卢梭的自然教育。 ‎ ‎《爱弥儿》是第一本小说体教育名著.写于 1757 年, 1762 年第一次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版,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一些资产阶级国家,影响巨大。在此书中,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 ‎ ‎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的自然人性观出发的。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状况,他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 “ 自然教育 ” ,以培养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 “ 新人 ” 。 ‎ 卢梭的所谓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其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与自然教育密切相联的,卢梭还主张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和自由、平等、博爱的教育,使之学会谋生的手段,及早地养成支配自己的自由和体力的能力,保持自然的习惯。 ‎ ‎【卢梭名言】 ‎ ‎· 要尊重儿童,不要急于对他作出或好或坏的评判。 ‎ ‎· 思考与实用的结合,就能产生明确的概念,就能找到一些简便方法,这些方法的发现激励着自尊心,而方法的准确性又能使智力得到满足,原来枯燥无味的工作,有了简便方法,就令人感到兴趣了。 ‎ ‎· 在儿童时期没有养成思想的习惯。将使他从此以后一生都没有思想的能力。 ‎ ‎· 伟大的人是绝不会滥用他们的优点的,他们看出他们超过别人的地方,并且意识到这一点,然而绝不会因此就不谦虚,他们的过人之处愈多,他们愈认识到他们的不足。 ‎ ‎· 怀着善意的人,是不难于表达他对人的礼貌的。 ‎ ‎· 无知的人总以为他所知道的事情很重要,应该见人就讲。但是一个有教养的人是不轻易炫耀他肚子里的学问的,他可以讲很多东西,但他认为还有许多东西是他讲不好的。 ‎ ‎· 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 ‎ ‎· 青年是学习智慧的时期,中年是付诸实践的时期。 ‎ ‎· 社会就是书,事实就是教材。 ‎ ‎·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再枷锁之中! ‎ ‎· 滥用书籍,则学问死矣。 ‎ ‎· 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 ‎ ‎· 最盲目的服从乃是奴隶们所仅存的唯一美德。 ‎ ‎· 劳动是社会中每个人不可避免的义务。 ‎ ‎· 在人的生活中最主要的是劳动训练。没有劳动就不可能有正常的人的生活。 ‎ ‎· 我深信只有有道德的公民才能向自己的祖国致以可被接受的敬礼。 ‎ ‎· 装饰对于德行也同样是格格不入的,因为德行是灵魂的力量和生气。 ‎ ‎· 向他的头脑中灌输真理,只是为了保证他不在心中装填谬误。 ‎ ‎· 我们手里的金钱是保持自由的一种工具。 ‎ ‎· 在我们中间 , 谁最能容忍生活中的幸福和忧患 , 我认为就是受了最好教育的人。 ‎ ‎6 思考自然主义与现代文明的对抗,体会现代人的压力与不自由。 ‎ 第三课时 ‎ ‎【教学重点】 ‎ 了解沈从文其人、其文 ‎ ‎【教学过程】 ‎ 一 教师介绍沈从文 20 岁后的人生经历。 ‎ ‎【附】 ‎ 我为什么始终不离开历史博物馆 ‎ 沈从文 ‎ ‎  我是解放后才由北大国文系改入历史博物馆的,同时还在北大博物馆系教教陶瓷。因为北大博物馆系那个供参考用的陈列室,部分瓷器和漆器,多是我捐赠的,同时还捐赠了些书籍。 ‎ ‎  到馆不多久,即送我去西苑革大 “ 政治学院 ” 学习,约一年之久。临结业前,多重新分配工作,有的自愿填写。我因为经过内外变故太大,新社会要求又不明白,自己还能作什么也不明白,所以转问小组长,请转询上级,看作什么工作好,就派我去。因为既学习了将近一年,有大半年都是在饭后去厨房服务,和一个老炊事员关系搞得很熟。已对为人民服务不分大小有所体会。过不久,小组长约我谈话,告我上级还是希望我回到作家队伍中搞创作。这事大致也是那边事先即考虑过的。因为较早一些时候,就有好几位当时在马列学院学习的作家来看过我,多是过去不熟的。鼓励我再学习,再写作。 ‎ ‎  要我重新写作,明白是对我一种极大鼓励。但是我自己丧了气。头脑经常还在混乱痛苦中,恐怕出差错。也对 “ 做作家 ” 少妄想。且极端缺少新社会新生活经验。曾试写了个《炊事员》,也无法完成。所以表示,还是希望回到博物馆服务。工作寂寞点不妨事,人事简单比较容易适应。因此,即回了博物馆。照当时情况说来,工作是比较困难的。首先是我自己史部学底子极差,文物知识也皮毛零碎,图书室又不像样。同时来的同事比起来,知识都比我扎实得多。有的搞了几十年陶瓷,如傅振伦。有的熟习汉事有专着,如马非百。 ‎ ‎  有的还专史学考古,如孙、姚、王、李诸人。按习惯,研究员主要就是坐办公室看书,或商讨工作计划,谈天,学习文件。没有人考虑到去陈列室,一面学,一面作说明员,从文物与观众两方面研究学习,可望提高认识的。我正因为无知,第一记装不调查研究无发言权 ” ①,第二记装研究中国文化史的重要性 ” ,第三学习《实践论》,《人民日报》社论上介绍说 “ 若一切学术研究工作,善于用实践论求知识,反复求证的方法进行,必可得到新的进展 ” 。(大意是这么说的)又学习过《矛盾论》,并不怎么懂,但是觉得,就懂到的点滴,试运用到文物研究,也一定可望取得新发现。明白 “ 一切不孤立,一切事有联系和发展 ” 。这些原则当时虽还孤零的记入印象中,但试来结合到我对于文物的学习研究上,得启发就太大了。本馆一系列特别展览,我总是主动去作说明员。一面学,一面讲。工作当然比坐办公室谈天、看书为辛苦。可是,知识或基本常识,便越来越落实了。加上入库房工作和图书室整理材料工作,凡派到头上的就干。常识一会通,不多久,情形自然就变化了。有了问题,我起始有了发言权。有些新问题,我慢慢的懂了。再结合文献,对文献中问题,也就懂得深了些,落实好些,基础踏实些。 ‎ ‎  记得当时冬天比较冷,午门楼上穿堂风吹动,经常是在零下十度以下,上面是不许烤火的。在上面转来转去学习为人民服务。是要有较大耐心和持久热情的!我呢,觉得十分自然平常。组织上交给的任务等于打仗,我就尽可能坚持下去,一直打到底。 ‎ ‎  事实上,我就在午门楼上和两廊转了十年。一切常识就是那么通过实践学来的。有些问题比较专门,而且是国内过去研究中的空白点,也还是从实践学来的。比如说,看了过十万绸缎,又结合文献,我当然懂得就比较落实了。 ‎ ‎  大致当时从组织上看来,我的工作似太沉闷了点,(或者别的原因)为照顾我情绪,又让我去当时辅仁大学教三小时散文习作,为廿个学生改卷子。不多久,又给我机会去四川参加土改。这期间,我曾写了个《我在文学创作上错误思想的检讨》②,可能是由《光明日报》发表,香港曾转载过。土改工作是在内江县三区产甘蔗出白糖地区,剥削特别严重,蔗农生活多近于农奴。我在总队部专搞 “ 糖房的剥削调查 ” 工作,工作前后约五个月。受到一次终生难忘的深刻教育。本来用意,也有可能希望我就材料写一中或长篇小说。末后因为时间短,问题多,懂的事还不够全面,无法着手,只好搁下。 ‎ ‎  回到重庆,总队总结发言时,还曾让我就问题作廿分钟发言。我表示完全拥护党的政策③。 ‎ ‎  回到北京,因参加过土改,对个人写作思想错误,有深一些认识,在学生中还主动自我批评了一次。不几天后,又调我参加文物行业的三、五反,约工作一月,更近于 “ 作战 ” 。当时全市似约百二十多家古董铺,我大约记得前后即检查了八十多家。馆中同事参加这一战役最久的,我是其中之一。这也显明是组织上有意教育我,有更多实践学习的机会。 ‎ ‎  工作是十分辛苦的,却十分兴奋愉快。记得和几个公安人员一道,他们搬移东西,我说文物名称、年代,后来喉咙也嚷哑了。我的综合文物知识比较广泛,也比较踏实,和这次组织上给我的教育机会特别有关。主席伟大无比著作《实践论》提示求知识的新方法,试用到我本人学习上,得到的初步收获,使我死心塌地在博物馆作小螺丝钉了。我同时也抱了一点妄想,即从文物出发,来研究劳动人民成就的 “ 劳动文化史 ” 、 “ 物质文化史 ” ,及以劳动人民成就为主的 “ 新美术史 ” 和 “ 陶 ” 、 “ 瓷 ” 、 “ 丝 ” 、 “ 漆 ” ,及金属工艺等等专题发展史。这些工作,在国内,大都可说还是空白点,不易措手。但是从实践出发,条件好,是可望逐一搞清楚的。对此后通史编写,也十分有用的。因为若说起 “ 一切文化成于劳动人民之手 ” ,提法求落实,就得懂史实! ‎ ‎  因此,当辅仁合并于人民大学,正式聘我作国文系教授时,我答应后,经过反复考虑,还是拒绝了。以当时待遇而言,去学校,大致有二百左右薪资,博物馆不过一百左右,为了工作,我最后还是决定不去。我依稀记得有这么一点认识:教书好,有的是教授,至于试用《实践论》求知方法,运用到搞文物的新工作,不受洋框框考古学影响,不受本国玩古董字画旧影响,而完全用一种新方法、新态度,来进行文物研究工作的,在国内同行实在还不多。我由于从各个部门初步得到了些经验,深深相信这么工作是一条崭新的路。作得好,是可望把做学问的方法,带入一个完全新的发展上去,具有学术革命意义的。 ‎ ‎  如果方法对,个人成就即或有限,不愁后来无人。 ‎ ‎  我于是心安理得,继续学习下来了。 ‎ ‎  我虽那么为工作而设想,给同事印象,却不会怎么好。因为各人学习方法不同,总像我是 “ 不安心工作,终日飘飘荡荡 ” ,特别是整日在陈列室,他们无从理解。因为研究员有研究员习惯架子(或责任),不坐下来研究,却去陈列室转,作一般观众说明,对他们说是不可理解的。所以故宫直到六四年后,除非什么要人贵宾来参观,高级研究员才出面相陪,平时可从不肯为普通观众作说明的。本馆也有这个习气,惟在专题展时稍好些。陈列改上新大楼,情形不同一点。但是有点基本认识并未克服,因此即少有搞陈列的同志,真正明白从作说明员中,同时还可以学许许多多东西。且由此明白某部分懂得并不深透,再进而结合文献去印证,去反复印证。所以经过十年八年后,说来说去,永远无从对某一问题的深入。 ‎ ‎  因此到改陈时,就多是临时抓抓换换,而并非胸有成竹,心中有数! ‎ ‎  这是谁的责任?我想领导业务的应负责任。从一系列特种展和新楼陈列展,他本人对文物学了什么?只有天知道!说我飘飘荡荡不安心工作,到我搞出点点成绩,他又有理由说我是 “ 白专 ” ‎ 了。全不想想直接领导业务,而对具体文物业务那么无知而不学,是什么?别人一切近于由无到有,却学了那么多,方法原因又何在?总以为我学习是从个人兴趣出发,一点不明白恰恰不是个人兴趣。 ‎ ‎  正因为那种领导业务方法,不可能使业务知识得到应有的提高,许多同志终于各以不同原因离开了。因此一来,外机关有更好的位置,我也不会离开了。因为我相信我学习的方法若对头,总有一天会得到党领导认可的,研究人少,我工作责任加重是应当的。  博物馆到计划搞通史陈列时,碰到万千种具体问题,都得具体知识解决,不认真去一一学懂它,能解决吗?不可能的!没有一批踏踏实实肯学习的工作同志,用什么去给观众? ‎ ‎  问题杂,一下子搞不好,是必然的。要搞好,还是一个 “ 学习 ” 。所以我继续学下来了。以为我只是从个人兴趣出发,其实是不明白陈列说明中所碰到问题的多方面性。一个研究员在很多方面 “ 万金油 ” 的常识,有时比专家权威还重要得多。 ‎ ‎  从生活表面看来,我可以说 “ 完全完了,垮了 ” 。什么都说不上了。因为如和一般旧日同行比较,不仅过去老友如丁玲,简直如天上人,即茅盾、郑振铎、巴金、老舍,都正是赫赫烜烜,十分活跃,出国飞来飞去,当成大宾。当时的我呢,天不亮即出门,在北新桥买个烤白薯暖手,坐电车到天安门时,门还不开,即坐下来看天空星月,开了门再进去。晚上回家,有时大雨,即披个破麻袋。我既从来不找他们,即顶头上司郑振铎也没找过,也无羡慕或自觉委屈处。有三个原因稳住了我,支持了我: ‎ ‎  ‎ ‎  一、我的生命是党为抢救回来的,我没有自己,余生除了为党做事,什么都不重要。 ‎ ‎  二、我总想念着在政治学院学习经年,每天在一起的那个老炊事员,我觉得向他学习,不声不响干下去,完全对。 ‎ ‎  三、我觉得学习用实践论、矛盾论、辩证唯物论搞文物工作,一切从发展和联系去看问题,许多疑难问题都可望迎刃而解,许多过去研究中的空白点都可望得出头绪,面对新的历史科学研究领域实宽阔无边。而且一切研究为了应用,即以丝、瓷两部门的 “ 古为今用 ” 而言,也就有的是工作可作。 ‎ ‎  ‎ ‎  所以当时个人生活工作即再困难,也毫无丝毫不快。一面工作,有时一面流泪,只是感到过去写作上 “ 自以为是 ” 犯的错误,愧对党、愧对人民而已,哪里会是因为地位待遇等等问题? ‎ ‎  大致是一九五三年,馆中在午门楼上,举行 “ 全国文物展 ” 。我自然依旧充满了热情,一面学,一面作说明员。展出时间似相当长久,因此明白问题也较多。 ‎ ‎  后来才听说主席在闭馆时曾亲来看过两次。看过后很满意。问陪他的: “ 有些什么人在这里搞研究? ” 他们回答: “ 有沈从文 ……” 主席说: “ 这也很好嘛 ……” 就是这一句话,我活到现在,即或血压到了二百三十,心脏一天要痛二小时,还是要想努力学下去,把待完成的《丝绸简史》、《漆工艺简史》、《陶瓷工艺简史》、《金属加工简史》一一完成。若果这十八年工作上有了错误,降我的级,作为一个起码工作人员,减我的薪,到三十,至多五十元,在这种情形下,只要我心脏支持得住,手边有工具书有材料可使用,工作还是可以用极端饱满热忱来完成。而且还深信,这工作是会在不断改正中搞得好的。为什么?因为我老老实实在午门楼上转了十年,搞调查研究,有些认识是崭新的,唯物的!我应当用工作来报答主席,报答党。 ‎ ‎  同样是一九五三年,似九月间,全国文代会第二次大会在怀仁堂举行,我被提名推为出席大会代表。我参加了大会。 ‎ ‎  到左侧房子接见一部分代表时,主席和总理等接见了我们。由文化部沉部长逐一介绍。主席问过我年龄后,承他老人家勉励我 “ 年纪还不老,再写几年小说吧 ……” 我当时除了兴奋感激,眼睛发潮,什么也没说。为什么?因为我前后写了六十本小说,总不可能全部是毒草,而事实上在 “ 一二八 ” 时,即有两部短篇不能出版。抗战后,在广西又有三部小说稿被扣,不许印行。其中一部《长河》,被删改了许多才发还,后来才印行。二短篇集被毁去。解放后,得书店通知④,全部作品并纸版皆毁去。时《福尔摩斯侦探案》、《封神演义》、《啼笑姻缘》还大量印行,老舍、巴金、茅盾等作品更不必说了。 ‎ ‎  我的遭遇不能不算离奇。这次大会经主席接见,一加勉慰,我不能自禁万分感激而眼湿。给我机会在写作上再来补过赎罪。 ‎ ‎  照我当时的理解,这对我过去全部工作,即无任何一个集子肯定意义,总也不会是完全否定意义。若完全否定,我就不至于重新得到许可出席为大会代表了,不至于再勉励我再写几年小说了。 ‎ ‎  这勉励,只增加我感激和惭愧。这经过,即家中人我也没有说,只考虑我应当怎么办。由于学习了几年主席关于文艺的许多指示,从工作全面去考虑,照 “ 文艺面向工农兵 ” 的原则,我懂的多是旧社会事件问题,而对新社会问题懂得极少,即或短期参加过土改、五反,较长时间却在午门楼上陈列室、文物库房、图书室。若重新搞写作,一切得从新学习。 ‎ ‎  照我这么笨拙的人,不经过三年五载反复的学、写、改,决不会出成果。同时从延安随同部队,充满斗争经验,思想又改造得好的少壮有为,聪明才智出众超群的新作家又那么多。 ‎ ‎  另一方面,即博物馆还是个新事业,新的研究工作的人实在并不多。老一辈 “ 玩古董 ” 方式的文物鉴定多不顶用,新一 辈从外来洋框框 “ 考古学 ” 入手的也不顶用,从几年学习工作实践中已看出问题。同级研究工作人员,多感觉搞这行无出路,即大学生从博物馆系、史学系毕业的,也多不安心工作。我估计到我的能力和社会需要,若同样用五六年时间,来继续对文物作综合研究,许多空白点,一定时期都可望突破,或取得较大进展。我再辛苦寂寞,也觉得十分平常,而且认为自然应当,十分合理了。 ‎ ‎  因此我就一直在午门楼上转了十年,学了十年。许多旧日同行,学校同事,都认为是不可解的! ‎ ‎  工作不可免遇到许多困难,有来自外部的,也有出于本身的。来自外部,多由于不明白许多工作是崭新的、创始的,带试探性,不可免会走些弯路,必须不断改正,才可望逐渐符合事实,得出正确认识。正应合了前人所说 “ 民可乐成而难创始 ” ,必见出显明成绩后,才会得到承认。例如我搞绸缎服装,馆中同志初初即多以为是由个人兴趣出发,不是研究中必需的,不明白它用在许多方面,都有一定作用。直到我写出篇有关锦缎论文时,同行中才明白,这里面还有那么些问题,为从来写美术史的所不知。且就这一部门举几个小例,就可证明搞绸缎可不是什么个人兴趣了。 ‎ ‎  一、本馆建馆时,派过两位同志去上海征集文物,化一千五百元买来一部商人担保是北宋原装原拓圣教序。这部帖据说还经由申博专家代为鉴定的。拿来一看,不必翻阅即可断定说的原装大有问题。为什么?因为封面小花锦是十八世纪中期典型锦,什么 “ 担保 ” 谎话,什么专家 “ 权威 ” 鉴定,若有了点锦缎常识,岂不是一下即推翻? ‎ ‎  二、传世有名的《洛神赋图》,全中国教美术史的、写美术史的,都人云亦云,以为是东晋顾恺之作品,从没有人敢于怀疑。其实若果其中有个人肯学学服装,有点历史常识,一看曹植身边侍从穿戴,全是北朝时人制度;两个船夫,也是北朝时劳动人民穿着;二驸马骑士,戴典型北朝漆纱笼冠。那个洛神双鬟髻,则史志上经常提起出于东晋末年,盛行于齐梁。到唐代,则绘龙女、天女还使用。从这些物证一加核对,则《洛神赋图》最早不出展子虔等手笔,比顾恺之晚许多年,哪宜举例为顾的代表作? ‎ ‎  三、东北博物馆藏了一批刻丝,是全国著名而世界上写美术史的专家也要提提的。因为在伪满时即印成了一部精美图录,定价四百元,解放后在国内竟卖到三千元一部。六三年人民美术出版社还拟重印,业已制版。东北一个鉴定专家在序言中说得天花乱坠。其实内中年代多不可靠。有个 “ 天宫 ” 刻丝相,一定说是宋代珍品,经指出,衣上花纹是典型干隆样式,即雍正也不会有,才不出版。其实内中还有许多幅清代作品当成宋代看待。 ‎ ‎  四、故宫几年前曾花了六七百元买了个 “ 天鹿锦 ” 卷子,为了上有干隆题诗,即信以为真。我当时正在丝绣组作顾问,拿来一看,才明白原来只是明代衣上一片残绣,既不是 “ 宋 ” 也不是 “ 锦 ” 。后经丝绣组一中学毕业工作同志,作文章证明是明代残料。那么多专家,还不如一个初学丝绸的青年知识扎实。为什么?故宫藏丝绸过十万,但少有人考虑过 “ 要懂它,必须学 ” 的道理。至于那个青年,却老老实实,看了几万绸缎,有了真正发言权。 ‎ ‎  五、故宫以前化了几百两黄金,收了幅干隆题诗认为隋展子虔手迹⑤,既经过鉴定,又精印出来,世界流传,写美术史的自然也一例奉若 “ 国宝 ” 。其实若懂得点历代服装冠巾衍变,马匹装备衍变,只从这占全画不到一寸大的地位上,即可提出不同怀疑,衣冠似晚唐,马似晚唐,不大可能出自展子虔之手。 ‎ ‎  此外如著名的《簪花士女图》的时代,《韩滉五牛图》的伪托,都可提出一系列物证,重新估价。过去若肯听听我这个对于字画算是 “ 纯粹外行 ” 提出的几点怀疑,可能就根本不必花费那以百两计的黄金和十万计的人民币了。其中关键处就是 “ 专家知识 ” 有时没有 “ 常识辅助 ” ,结果就走不通。 ‎ ‎  而常识若善于应用,就远比专家得力。 ‎ ‎  就目前说来,我显明还是个少数派。因为封建帝王名人收藏题字,和现代重视的鉴定权威,还是占有完全势力,传统迷信还是深入人心,谈鉴定字画,我还是毫无发言权。可是我却深信,为新的文物鉴定研究,提出些唯物的试探,由于种种限制,尽管不可免会有各种错误,总之,工作方法是新的,而且比较可靠。破除迷信是有物质基础,不是凭空猜谜人云亦云的。将来必然会发展为一种主要鉴定方法。 ‎ ‎  我在前面随手举的几个例子,只在说明,我始终留在博物馆不动原因,不是为了名、利、权、位,主要是求补过赎罪。搞的研究,不是个人兴趣,而是要解决一系列所谓重要文物时代真伪问题。不是想做专家权威,正是要用土方法,打破在文物界中或历史上的一切专家 “ 权威 ” ,破除对他们千年来造成的积习迷信,为毛泽东时代写新的中国文化史或美术史,贡献出点点绵薄之力。 ‎ ‎  这十八年中,我的工作另外方面犯了许多大小错误,曾初次作过大小六十多次的检讨。一定还有不少未提到处。我的学习方法,工作方法,必然也还有待不断改善,并反复检讨和自我批评。现在只是就主席勉励我写作,我没有照指示作去,依旧留在博物馆的前因后果,前后思想,就个人记忆到的说明一下。这里自然包含一点希望,就是可以明白我根本不是什么专家 “ 权威 ” ,而我的学习,却近于由无到有,用土方法,依照主席《实践论》的指示,搞调查研究,来破除文物鉴定的传统 “ 迷信 ” 、传统 “ 权威 ” ,不问是徽宗乾隆帝王,都可以加以否定!一切努力,都是在对专家 “ 权威 ” 有所 “ 破 ” 、有所否定的。 ‎ ‎  我希望在学习改造中,心脏和神经还能支持,不至于忽然报废,而能把许多待进行、待完成的工作,比较有系统有条理完成一部分就好! ‎ ‎  一个人血压总在二百以上,一天还有一二小时心脏发痛,搞工作的愿望即再顽强,总还是不免要受体力限制,感到生命有限,难以为继。记得前年即曾为江青同志写了个信: “ 为了补过赎罪,我在博物馆工作已十多年,搞综合文物研究。别的工作再求深入,受体力限制,已不会有什么成就。惟对锦缎研究,拟恢复三几百种健康活泼可供再生产参考取法的图样,留着我女孩作助手⑥,不要公家一文钱,或者在不甚费事情形下,即可完成。 ……” 六三年政协大会,我前提案建议,将京郊上方山藏明锦⑦,经过故宫派人看选过的约一千七百种,调来北京。这案通过后,文化部或故宫已共同派人把原物调来,现存故宫丝绣组。那么一份材料,内中当然包含许多问题,必须加以整理,才能说明白糟粕和精华。若由对问题陌生人去清理,一年半载中恐怕搞不出结果。若让我去参加,至多有十天半月,即可将问题弄清楚,明白来龙去脉,写出简明报告。也算是完成一件工作。所以我希望在不久将来,得到解放后⑧,还能抢时间,先解决下这个问题。 ‎ ‎  照我个人认识水平,破四旧中的 “ 破 ” ,除对旧文化中特别有由于帝王名人、专家权威、狡诈商人共同作成的对于许多旧文物的价值迷信,以为是什么 “ 国宝 ” 的许许多多东西,并不是一把火烧掉或捣毁,而是用一种历史科学新方法,破除对于这些东西的盲目迷信,还它一个本来面目。我的工作若或多或少还能起点作用,就继续作下去。我估计,数年前旧文化部聘请的几个鉴定字画专家 “ 权威 ” ,在国内鉴定的所谓 “ 国宝 ” ,若能用新的方法去重新检查一下,可能还有上千种都是可以证明根本不是那回事,只能当作 “ 处理品 ” 看待,至多也只是 “ 参考品 ” 而已。 ‎ ‎  如我这个工作,在新社会已根本不需要,已不必要,在工作中又还犯了严重过失,就把我改为一个普通勤杂工,以看守陈列室,兼打扫三几个卫生间,至多让我抄抄文物卡片,我也将很愉快、谨慎、认真,来完成新的任务,因为这也近于还我一个本来面目。在新社会就我能做的做去,正是最好补过赎罪的办法!我吃了几十年剥削饭,写了许多坏文章,现在能在新社会国家博物馆作个陈列室的看护员,或勤杂工,只要体力还顶用,一定会好好做去,不至于感到丝毫委屈的。如果在新指示推动下,本馆工作将进入人事精简时期,商讨到职工去留,从客观说,我的所学,在新社会博物馆工作中已并没有多大需要,从我体力说,又实在担负不了工作任务,只近于指指点点说空话,凡是要用体力解决的我都已办不了,高血压又已定型,身体报废不过迟早间事,为了国家节约,把我放在第一批精简人数之内,我也将愉快接受。即或不做事,到馆中新的改陈要遇到一系列常识问题不好解决时,还是会就我头脑中记下的、理解的、一一提出。外单位美术教育若有新的教材,照新要求应从 “ 劳动文化 ” 着眼,以劳动人民成就贡献占主要地位,求措词得体有分寸,感到难于下笔,要问到时,我的点点滴滴常识,大致还得用,一定也会就记忆到的、理解到的一一说去。在完全尽义务情形下,把工作搞好一点。 ‎ ‎  人老了,要求简单十分,吃几顿饭软和一点,能在晚上睡五六小时的觉,不至于在失眠中弄得头脑昏乱沉重,白天不至于忽然受意外冲击,血压高时头不至于过分感觉沉重,心脏痛不过于剧烈,次数少些,就很好很好了。至于有许多预期为国家为本馆可望进行、可望完成的工作,事实上大致多出于个人主观愿望,不大会得到社会客观需要所许可,因为社会变化太大,这三年来我和这个空前剧烈变化的社会完全隔绝,什么也不懂了。即馆中事,我也什么都不懂了。正因为对世事极端无知,我十分害怕说错话。写这个材料出来,究竟是不是会犯大错误,是不是给你们看了还可请求将来转给中央文革,当成一个附带材料⑨?因为若不写出来,即或我家中也不大懂得我这十多年在博物馆,究竟为什么而学,学的一切又还有什么用? ‎ ‎【按】这是沈从文在 “ 文革 ” 中的一次检查稿,作于 1968 年 12 月北京。 ‎ 二 沈从文与水 ‎ 沈从文记叙了逃学时偷偷学游泳的事情。于是,他的一生便和水结下了不解之缘。请从文中找出水对沈从文有着怎样影响的语句,试结合你所知道的说说水对沈从文的影响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是如何体现的。 ‎ 沈从文与水确实有着不解之缘。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在那条河流边住下的日子约 5 年。这一大堆日子中我差不多无日不与河水发生关系。走长路皆得住宿到桥边与渡头,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这一段经历可以说在沈从文的一生中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以至“我虽然离开了那条河流,我所写的故事,却多数是水边的故事。故事中我所满意的文章,常用船上水上作背景,我故事中人物的性格,全为我在水边船上所见到的人物性格。我文字中一点忧郁气氛,便因为被过去 15 年前南方的阴雨天气影响而来”。“我学会用小小脑子去思索一切,全亏得是水。我对宇宙认识的深一点,也亏得是水”。 ‎ 沈从文爱水,而水的一大特点就是它具有一股粗犷豪迈的雄性又具有清冷的柔性(水遇圆则圆,遇方则方,顺其自然。故老子用水来比喻最高的品质:上德若水)。这水上的人与事,便也都有水一般的柔情。何为水性?水性也就是一种人性。它是液态的,而不是固态的。它是流动的,遇圆则圆,遇方则方。流淌是它永远不可衰竭的欲望。我们喜欢水——水性,因为水是我们得以干净的物质。望着水,我们会有一种清新的感觉。曲牌“浣溪沙”,立即使我们眼前浮现出一幅图画:流水淙淙,一群迷人的姑娘或少妇在水边洗衣服,她们的肌肤喜欢水,当衣服随水像旗子一般在空中的清风里飘荡时,她们会有一种快意。这种快意与一个具有水性的小说家写作时所相遇的快意没有任何差别。老子将水的品质看成是最高品质:上德若水。水性向我们讲解的是关于辩证法的奥义:世界上最有力量的物质不是重与刚,而是轻与柔。水性有两脉,一脉是柔和的,一脉是强劲的,如蒲宁、卡尔维诺。有水,才有存在,才有天下。水具有水性,人离不开水,因此,人也就离不开水性。 ‎ 第四课时 ‎ ‎【教学重点】 ‎ 学写自传 ‎ ‎【教学过程】 ‎ 一 体会自传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 写自传要善于抓住真实生动地细节,沈从文在逃学过程中有许多见闻,请把有关的细节描写概括出来,并谈谈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 二 根据自传的写法和要求,为自己写一篇自传, 700 字左右。 ‎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