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新泰市2013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
加入VIP免费下载

山东省新泰市2013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

ID:564541

大小:282.5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山东省新泰市2013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表述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7页,第二卷8至10页。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号证号、考试科目、试卷类型用2B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考试结束后,监考人员将答题卡收回。‎ 一、(16分,每小题2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倔强(jué) 谄媚(chán) 莘莘学子(shēn) 鳞次栉比(zhì)‎ B.稽首(qí) 炮制(páo) 戛然而止(jiá) 惟妙惟肖(xiào)‎ C.绮丽(qǐ) 恫吓(dòng) 锋芒毕露(lòu) 乳臭未干(xiù)‎ D.惩罚(chéng) 褶皱(zhě) 气冲斗牛(dǒu) 忧心忡忡(chōng)‎ ‎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B.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 C.他愤激地奔腾了起来,怒吼着,回旋着,前波后浪地起伏催逼,直到冲倒了这危崖,他才心平气和地一泄千里。‎ D.看着人类这种狂妄的表现,大自然一定会窃笑——就像母亲面对无知的孩子那样的笑。‎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我而为之。(《鱼我所欲也》)‎ B.经纶(筹划)世务者,窥谷忘反。(吴均《与朱元思书》)‎ C.又间(私自,偷着)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司马迁《陈涉世家》)‎ D.怀怒未发,休(不祥)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唐雎不辱使命》)‎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内容,应该用括号中的词语替代的一项是( )‎ A.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愚笨)了!‎ B.它们有时把填空点缀(笼罩)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点缀)得很阴森。‎ C.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走)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D.我母亲管理(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5.下列加点字的词性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形容词)‎ B.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动词)‎ C.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副词)‎ D.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动词)‎ ‎6.下列诗文默写与原文不一致的是( )‎ A.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B.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C.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生后名。(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D.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陶渊明《桃花源记》)‎ ‎7.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B.“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 C.托起它,好像世界上的一切生命都在我掌中似的。‎ D.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8.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朱自清,现代著名的作家、学者、民主战士。他的《春》《背影》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B.戏剧是通过表现矛盾冲突来展开情节和塑造人物的,并且要以矛盾冲突作为情节发展的主要线索。‎ C.《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左传》相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我们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D.夏洛克是法国戏剧家莎士比亚早期作品《威尼斯商人》中的吝啬鬼形象,他为人阴险、凶残、贪婪。‎ 二、(10分,每小题2分)‎ 阅读《芦花荡》中的节选文字,完成9—13题。‎ ‎①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小火轮开得离苇塘远一些,鬼子们又偷偷地爬下来洗澡了。十几个鬼子在水里泅着,日本人的水式真不错。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从荷花淀里却撑出一只小船来。一个干瘦的老头子,只穿一条破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两只手却忙着剥那又肥又大的莲蓬,一个一个投进嘴里去。‎ ‎②‎ 他的船头上放着那样大的一捆莲蓬,是刚从荷花淀里摘下来的。不到白洋淀,哪里去吃这样新鲜的东西?来到白洋淀上几天了,鬼子们也还是望着荷花淀瞪眼。他们冲着那小船吆喝,叫他过来。‎ ‎③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④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⑤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来,看看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⑥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⑦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⑧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⑨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 ‎9.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段是故事的发展部分。‎ B.选段是故事的高潮部分。‎ C.选段是故事的发展和高潮部分。‎ D.选段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部分。‎ ‎10.对于第⑧段中自然景物描写的作用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描写表明美丽的荷花淀是不容侵犯的,如果有人来犯,必然没有好下场。‎ B.景物描写与战争环境和人物的心境相谐,渲染了故事的气氛。‎ C.景物描写衬托出老头子把敌人置于死地时,内心萌发出的一种报仇后的狂喜、失态的情绪。‎ D.景物描写给作品增添了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提高了作品的感染力。‎ ‎11.下列对重点词句在文中的作用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鬼子们也还是望着荷花淀瞪眼”中“望”“瞪眼”形象地写出了敌人的贪婪和对白洋淀的可望而不可即,突出了白洋淀军民对敌人打击很大。‎ B.“老头子张皇失措”是写老头子为了诱惑敌人上当故意装出害怕的样子,表现了老头子的机智。 ‎ C.“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中的“找”‎ 字妙在利用拟人手法将钩子写活,增添文章的生动性,表达了作者对日寇的痛恨。 ‎ D.“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中“砸”“顽固的老玉米”形象生动的描写了老头子酣畅淋漓地打鬼子的情景,体现了老头子的玩兴不减,也体现了作者鲜明的态度,感情色彩鲜明。 ‎ ‎12.有关揣摩藏在芦花下的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有误的一项是( ) ‎ A.别看他这么大年纪,真是老英雄啊! 我真是小看了他。你看他,毫不畏惧、足智多谋。剥莲蓬吃,就是有些嘴馋。‎ B.水上有血,水下定有机关!他驾船的本领神了,好像牵着鬼子的鼻子在转。‎ C.他真有本事,不用枪,一个人就能对付十几个鬼子,叫鬼子只有挨打的份,没有还手的力。‎ D.老英雄砸得好,狠狠砸!大菱的仇算是报了,回去告诉大菱,让她知道这英雄的故事,早日养好伤,向老英雄学习,打败日本鬼子。‎ ‎13.下面对选段写作特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选段运用非常简练的文笔,通过对话、动作和心理描写,逐步刻画出了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B.选段富有特色的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将叙事与写景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 C.选段中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D.选段采用了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景物描写写得雅致隽永,景随情移,情景相生。‎ 三、(10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的节选文字,完成14—18题。‎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②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③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④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⑤“自欺”‎ 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⑥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 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⑦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⑧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4.对句子中加点的“中国人”含义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句中的“中国人”指所有中国人。‎ ‎  B.“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句中的“中国人”指国民党反动统治及御用文人。‎ ‎  C.“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句中的“中国人”指广大人民。‎ ‎  D.“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句中“中国人”指一部分中国人。‎ ‎15.①—④自然段批驳的方式是( ) ‎ ‎  A.直接驳论点       B.通过驳论据驳论点 C.通过驳论证来驳论点   D.间接反驳 ‎16.文中指出“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污蔑。”其充分的理由是( )‎ A.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B.现在也不乏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地战斗的人。‎ C.中国的脊梁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D.中国的脊梁有确信、不自欺,一直在前仆后继地战斗着。‎ ‎17.下面关于选文论证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⑤段承上启下,在批驳对方论证的基础上从正面提出了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的观点。‎ B.选文第⑥段采用事实论证的方法,证明了上文提出的“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的观点。‎ C.选文第⑦段采用道理论证的方法,证明了上文提出的“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的观点。‎ D.选文第⑧段总结全文,照应题目,指出应如何评价中国人。‎ ‎18.下面关于选文语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这句话指出“自欺”‎ 是反动派的老货色,从古就有,于今更甚。“笼罩了一切”说明“自欺”在当时国民党上层社会泛滥的严重性。‎ B.“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句话表明前面列举的四种人在“正史”中根本没有他们的记录,我们只能通过搜寻“野史”了解他们的光辉业绩。‎ C.“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这句话一方面写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另一方面间接讴歌了“中国的脊梁”屡挫屡战的精神。‎ D.“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这句话直斥对方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同时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 四、(8分,每小题2分)‎ 阅读《故宫博物院》中的节选文字,完成19—21题。‎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殿檐斗拱、额枋、梁柱,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正面是12根红色大圆柱,金锁窗、朱漆门,同台基相互衬映,色彩鲜明,雄伟壮丽。‎ ‎ 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 三大殿建筑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这条线也是北京城的中轴线,向南从午门到天安门延伸到正阳门、永定门,往北从神武门到地安门、鼓楼,全长约八公里。‎ 太和殿是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皇帝即位、生日、婚礼和元旦等都在这里受朝贺。每逢大典,殿外的白石台基上下跪满文武百官,中间御道两边排列着仪仗,皇帝端坐在宝座上。大殿廊下,鸣钟击磬,乐声悠扬。台基上的香炉和铜龟、铜鹤里点起檀香或松柏枝,烟雾缭绕。‎ ‎19.选段的说明对象是( ) ‎ A.太和殿宏大的规模 B.太和殿 ‎ C.太和殿的位置功能 D.太和殿的内部装饰 ‎20.选段整体上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 A.从上至下的顺序 B.从外向内、由总到分的顺序 C.从下至上的顺序 D.从中间向四周的顺序 ‎21.太和殿的内部装饰到处是龙,对其作用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突出故宫的金碧辉煌。 B.表现故宫的庄严肃穆。‎ C.突出皇权的权威,表示皇帝是真龙天子。 D.表示皇帝十分喜好龙。‎ 五、(8分,每小题2分)‎ 阅读《小石潭记》中的节选文字,完成22—25题。‎ ‎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22.下列句子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隔篁竹,闻水声”“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写出了发现小潭的经过,给文章增加了探奇的情趣。‎ B.“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句子明写游鱼,暗写潭水的清澈,这种衬托的笔法极其巧妙。‎ C.“斗折蛇行,明灭可见”作者成功地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小溪两岸高高低低,凹凸不平,犬牙相错的特点,使我们倍感形象逼真。‎ 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这种原始的悄怆之景,衬托出了作者那种渴望热闹的心境。‎ ‎23.对于本文的写作手法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的写作顺序是: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B.文章第二自然段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 C.本文的语言简练、生动,运用了大量的形象的比喻将景物刻画细腻、逼真。‎ D.文章采用对比的手法来抒发作者的情感,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 ‎2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把地处幽僻的小石潭作为描写对象,意在借荒远之景,寓贬谪之怨,倾抑郁之情。‎ B.本文的作者是唐代柳宗元,其被贬谪到永州后写的山水游记总称为《永州八记》。在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C.作者通过写小石潭人迹罕至、幽深冷寂的环境和气氛,意在表现孤凄悲凉的思想感情。‎ D.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山水的描绘之中,直抒胸臆,表达了被贬流放的忧伤怨愤。‎ ‎25.下列几首古诗词中写到被贬心情的一首是( )‎ A.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B.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C.柳宗元《江雪》‎ D.文天祥《过零丁洋》‎ 第Ⅱ卷(表述题 共70分)‎ 六、(14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26—28题。‎ 初,晖①同县张堪素有名称②,尝于太学③见晖,甚重之,接以友道,乃把晖臂曰:“欲以妻子托朱生。”晖以堪先达④,举手未敢对,自后不复相见。堪卒,晖闻其妻子贫困,乃自往候视,厚赈赡⑤之。晖少子怪而问曰:“大人不与堪为友,平生未曾相闻,子孙窃怪之。”‎ 晖曰:“堪尝有知己之言,吾以信于心也。”‎ ‎(节选自《后汉书》)‎ ‎【注释】①晖:朱晖,与张堪同为东汉人。②名称:名声,名望。③大学:汉朝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④先达:指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⑤赈赡:救济,周济。‎ ‎26.解释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晖同县张堪素有名称 ②尝于太学见晖 ‎③乃把晖臂曰 ④举手未敢对 ‎27.翻译下列句子。(6分)‎ ‎ ①欲以妻子托朱生。‎ ‎②堪卒,晖闻其妻子贫困。‎ ‎③晖曰:“堪尝有知己之言,吾以信于心也。”‎ ‎28.结合文中朱晖的言行说说他是个怎样的人?(4分)‎ 七、(14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字,完成29—32题。‎ 汉字之美 李倩 日本人向来自负,但在中国文学面前却格外地谦恭。他们不但在本民族的文字中拼命汲取汉字的精髓,还一次又一次煞有介事地举办中日文化友好交流——其主角便是汉字的书法作品,据说日本民间曾对汉字选美,夺魁的是“梦”字,入选佳丽还有“雪、柔”等等。日本人对汉字的狂热痴迷可见一般。汉字的音、形、义皆具独特魅力,足以让每一个接近她的人心旷神怡、浑然忘我。 ‎ 她的发音变幻莫测,极富音乐性。四种声调再加轻声、变调之类已够复杂,还得讲究轻、重、缓、疾,抑、扬、顿、挫。这里的学问深着呢!同样一篇文章,有人读得铿锵有力,有人读得平淡无奇,有人读得悦耳流畅,也有人读得含混不清。要让听者从你的嘴巴中听出汉字的美,还真得请你下一番功夫。 ‎ 曾亲耳聆听过一位著名话剧演员朗读戴望舒的《雨巷》,那绝对是一次痛快淋漓的享受;那平缓的语调娓娓引出泛着暗淡灯光的朦胧小巷,那略显惆怅的沙哑是对如烟往事剪不断、理还乱的追忆,那若有若无的哽咽更勾起多情人心灵深处早已尘封的往事,一诗读完,听者不禁泪水涟涟…… ‎ 汉字的形美同样不可抗拒。历代优秀的书法家粲若繁星,各具风采。王羲之,飘逸俊朗;颜真卿,粗犷豪放;柳公权,华美灵巧……名山大川如果少了书法家们的题词就让世人少了一分敬仰,小桥流水倘惹有名家的“墨宝”则会因此声名远播。难怪各旅游景点在宣传手册上都忘不了写上“XX年间,大书法家XXX见此佳景,豪兴大发,泼墨挥毫,写下XXX几个大字”之类的语句。我的家乡盱眙有一处本不出名的小山,亏了南宁书法家米蒂的题字“第一山”,近年来竟有不少外地游人慕名而来,让小县城颇有几分自豪。 ‎ 形形色色的美术字更为汉字的形美推波助澜。歌手江涛的MTV作品《创造》,用电脑设计出的歌词字体独树一帜,很有个性。这些字或扁或圆,亦庄亦谐,动静相宜,错落有致,千变成化,精彩纷呈。古老的中国汉字镀上了现代科技的光辉,更魅力四射。 ‎ 汉字的形与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足以让稍有想象力的人展开无尽的遐思:“笑”字,活泼可爱;“哭”字,愁眉苦脸;“巍峨”,山的高大顿显眼前;“妩媚”,少女的娇颜潜入心底。难怪中国人爱将“字画”连在一起,汉字本来就是可以入画的。 ‎ 文化层次的不同,人生阅历的不同,对汉字字义的理解随之不同。我看《红楼梦》与文学家看《红楼梦》的感受肯定不一样,这也就是为什么同样的文学作品,有人推崇备至有人却视若粪土的原因。平常的一句话,如“你是个大坏蛋!”可能是孩子的童言无忌,也可能是情侣的亲密调侃;可能是路人的厉声痛斥,也可能是某君良心发现后的深深自责。细细品来,汉字的义真及奥妙无穷。 ‎ 汉字之美,还美在她只对真正爱她、懂她的人撩开自己神秘的面纱。你看成千上万个汉字就像成千万个小魔块,在语言大师的“点化”下,忽而成了惊世骇俗的不朽巨著,忽而成了清新隽永佳美文,忽而是浅吟低唱,忽而是疾风骤雨,忽而是行云流水,忽而是欲说还休……而我们,正是被这些小魔块们深深吸引,才会“沉睡不知归路”,才会“为伊消得人憔悴”啊! ‎ 夜深人寂,挑灯夜书。会心之处,不觉莞尔。 ‎ ‎29.文章写了汉字的哪些美?试简要概括。(3分) ‎ 答: ‎ ‎30.从著名话剧演员朗读《雨巷》的艺术效果上看,汉字的语音具有独特的魅力。依据三、四两段提供的信息,说说我们在朗读文章时应该注意些什么。(3分) ‎ 答: ‎ ‎31.作者认为“汉字之美,还是在她只对真正爱她、懂她的人撩开自己神秘的棉纱”,对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4分) ‎ 答: ‎ ‎32.第九段画线的句子告诉我们,成千上万的汉字一经语言大师的“点化”,就能放射出神奇的艺术魅力。请你举出一例,并加以简要说明。(可以举一个词句、一篇文章或一部名著)(4分) ‎ 词句示例:“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一个“扶”字,既写出了杨柳的轻盈,又传出了春风的情意;一个“失”字,写出梅花、月色溶在一起的意境,给人一种富有诗意的朦胧美。 ‎ 答: ‎ 八、(2分)‎ ‎33.请将下面一句话,用正楷或行楷抄写在田字格内。‎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九、(40分)‎ ‎34.作文。‎ ‎ 《岳阳楼记》中有这样一句名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请你以这句名言为话题,或表达一种观点,或写一个人,或记一件事……‎ 要求:1.题目自拟。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如果需要,请一律用“XXX”代替。3.字数不少于600字。‎ 提示:命题者提倡朴实的文风。‎ 参考答案:‎ 一、1.D 2.C 3.D 4.D 5.A 6.C 7.C 8.D 二、9.D 10.C 11.D 12.A 13.A ‎ 三、14.C 15.C 16.D 17.C 18.B 四、19.B 20.B 21.C 五、22.D 23.B 24.D 25.B 六、26.①一向、平时 ②曾经 ③握,持 ④答复,回答 ‎ ‎27.①我想把妻子儿女托付给朱先生。‎ ‎②张堪死后,朱晖听说张堪的妻子儿女生活贫困。‎ ‎③朱晖说:“张堪曾经对我说过知己的话,我铭记在心上了。”‎ ‎28.朱晖是个重信义(情义)的人,虽然口头没有答应张堪的嘱托,却铭记在心,在张堪死后,还是帮助他的家人。‎ 七、29.文章写了汉字的音美、形美、义美和汉字之间相互组合的内在神韵美。(第四方面也可以摘抄原文。)(四个方面各得1分) ‎ ‎30.我们在朗读文章时,应注意讲究四声和变调;讲究轻、重、缓、疾,抑、扬、顿、挫;注意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答出前两点得3分,答出“内容或情感”得1分。共4分) ‎ ‎31.只有真正地热爱汉字并能深刻理解、准确运用汉字的人,才能获得汉字的内在神韵美。(能答出对汉字的认知、态度等,得2分,答到理解和运用等,得2分。) ‎ ‎32.示例:朱自清的《背影》,语言朴实无华,却蕴涵着真切、诚挚的父子深情,让人感动;《西游记》以其神奇的想像,曲折的故事,生动的人物,深深吸引了读者,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不朽的名著。(举出例子得1分。说明准确得3分。理解深刻,语言流畅,可获加2分)‎ 八、略。‎ 九、略。‎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