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宝鸡市2013年中考模拟语文试题 
 (时间:120分钟  分值:100分)
一、积累与运用(共7小题,计20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确凿(záo)  泥泞(nìng) 模样(mú) 玫瑰(guì)玲珑剔透(tī)
  B.嫉妒(jí)   阔绰(chuò) 拮据(jié) 贮藏(zhù) 斤斤计较(jiǎo)
  C.纤细(xiān) 赦免(shè)  戛然(jiá)憎恶(zèng) 深恶痛绝(wù)D.窈窕(yǎo)  炽痛(chì)  殷红(yān)暂时(zàn)半身不遂(suí)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组的一项是(2分)            (     )
    A.安详       抉择       沉缅     郑重其事   销声匿迹   
    B.宣泄       烦躁       度假     一筹莫展   再接再励  
    C.矫健       帐篷       缜密     原形毕露   曲指可数
    D.泄露       风靡       赃物     各行其是   因地制宜
3.下列各句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         (     )
①对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有学者    为:“信”是忠于原作,“达”是忠于读者,“雅”是对于文学语言的忠诚。
②走在大街上,天色微暗,行人稀少,      几片雪花飘落,更平添了几分寒意。
③“天生我材必有用”,这不是诗人      ,而是在怀才不遇的情况下,仍希望终有一日能大展宏图。
④随着人们自律程度的不断提高,过去有些需要用铁栏杆来维持     的地方,现在只要拉绳或画线就行了。
A.解释   偶然   妄自尊大  次序   B.解读  偶然   夜郎自大  秩序
C.解释   偶尔   妄自尊大  秩序   D.解读  偶尔   夜郎自大  次序 
4.经典诗文默写(任选一组,如果两组都做,以A组为准)。(6分)
【A组】 (1)烽火连三月,               。       (杜甫《春望》)
(2)           ,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3)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                。     (《孟子》)
(4)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          ,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范仲淹《岳阳楼记》)
(5)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子》)
(6)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 (《我爱这土地》)
【B组】(1)落红不是无情物,               。 (龚自珍《己亥杂诗》)
(2)                ,燕然未勒归无计。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3)能谤讥于市朝,              ,受下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
(4)了却君王天下事,                 。      (辛弃疾《破阵子》)
(5)吾视其辙乱,                ,故逐之。        (《曹刿论战》)
(6)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运用比喻,化静为动来描绘北国之景的句子是:            ,              。  (毛泽东《沁园春  雪》
5.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3分)
①漫长的人生中,谁也不可能不一帆风顺,谁也难免要经历挫折。②被挫折历练后的人总是更顽强、更成熟、更勇敢,正所谓“宝剑磨砺出。”③遭受挫折不但可以积累经验,而且使人生得到升华,     我们更应该正视挫折。
(1)第①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1分)
                                                       
(2)第②句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1分)
                                                      
(3)请为第③句的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1分)
6.名著阅读.(3分)
A相了相,走到树前,把直裰脱了,用右手向下,把身倒缴着;却把左手扳住上截,把腰只一趁,将那株绿杨树带根拔起。众泼皮见了,一齐拜倒在地,只叫:“师父非是凡人,正是真罗汉!身体无千万斤气力,如何拔得起!”
这段文字出自古典名著《 ① 》,文段中的A的姓名是     ②       ;在名著中这个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是       ③            ;请你用简洁的语句写出关于A的另一个故事:    ④         。  
7.仿句。(2分)
      中考复习是莘莘学子对知识萃取的过程,是翩翩少年对心智水平的历练。经历着毕业季的初三学生, 有人说他们应是一只会到野外自行觅食的雄鸡;有人说他们应是一头学会夜晚反刍的老牛;有人说                
                        。
二、综合性学习(6分) 
8.学校发生了一系列的歧视“差生”事件引起了媒体的关注,同学们中间也掀起了一场关于教育差别式对待的讨论。
(1)阅读下面一段有关校园冷暴力的材料,总结校园冷暴力的两个主要特征。
校园冷暴力是指不是通过殴打等暴力行为解决问题,而是表现为冷淡、轻视、放任、疏远和漠不关心,致使他人精神上和心理上受到侵犯和伤害。从直接的打骂、责罚发展到今天的冷暴力,看起来惩罚方式不那么“负面”了,但实际上伤害却升级了,因为伤害到了心灵。(2分)
特征一:                                                     
特征二:                                                     
(2)以下是《法制日报》联合搜狐网开展的“如何看待教育差别式对待”调查的结果,描述一下其主要内容。(2分)
看  法
所占比例
这是对孩子的歧视行为
28.41%
比体罚学生更坏的教育方式
51.14%
理解,学校为了加强教育培养
20.45%
主要内容:                                                          
                                                                 
                                                                     
(3)有人说考试排名也是一种教育歧视,教育部门关于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规定老师不对学生考试成绩进行排队,你如何看待按照考试成绩公布学生排名的行为?(2分)
我的看法:                                                          
                                                                 
                                                                       
三、阅读(共14小题,计44分)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9---12题。(11分)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①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显然,能否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
②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许多人纷纷发出警告:地球将无法养活超过100亿的人口。然而,一些乐观的人士反对这种危言耸听的说法。他们认为,虽然陆地上可耕地的开发已近极限,但地球上还有广阔的海洋可供开发,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③
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等,而是广义的粮食——其他的能够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食物。一些海洋学家指出:仅仅是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每年的生长量就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小麦年产量的15倍。如果把这些藻类加工成食品,就可以为人类提供足够的蛋白质。
④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并不陌生。仅以我国沿海来说,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类就有:褐藻类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马尾藻;红藻类的紫菜、鹧鸪菜、石花菜;绿藻类的石莼、浒苔等。它们在人工的精心养殖下,产量正在不断增加。其中仅海带一种,目前年产量就比早先的野生状态下提高了2000多倍,可见增产潜力是多么巨大!在国外,人们还培育出一种藻类新品种,据说在1公顷水面上生产的这种藻类,经加工后可获得20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这相当于陆地上耕种40公顷土地生产的大豆所能提供的同类营养物。
⑤除海藻类,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有人作过计算,若能把它们捕捞出来,加工成食品,足可满足300亿人的需要。当然,前提是,不破坏生态平衡。
⑥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尽管近海的鱼虾捕捞已近极限,但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例如南极的鳞虾,每年的产量可高达50亿吨,我们只要捕获其中的1亿—1.5亿吨,就比当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鱼量多出1倍以上。何况,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其巨大潜力是不言而喻的。综上所述,说大海是人类未来的粮仓,一点儿也不夸张。
9.第①段中加点的词“之一”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10.第②段中提到了“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其实,“资源短缺”的表现还有很多,作者为什么没有具体加以说明?(2分)
                                                                                            
                                                                                              
11.第⑥段中划线部分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______  的说明方法,形象地说明了                                                                           
                                                             。(2分)
12.本文从哪几方面来说明“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的?(4分)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16题。(15分)
天子坟     陈启文
一路逆水而行,有时间倒流的感觉,倒流五千年。从攸县、茶陵,一直到炎陵,让数千年的岁月哗哗地呈现。我正走向洣水的源头。我早已知道,在那里最终呈现出来的将是一座山一样的坟——天子坟。这坟里长眠着太阳之神——炎帝神农氏。
当年,他率领着一个北方部落,穿越中原腹地,跨长江,过洞庭,走进了一片神赐的土地。他用双手抠出荒草下的泥土,原本就是最懂得土地的他,使劲地揉搓着手中的闪烁着奇异光泽的黝黑泥土,喊出了自己的第一个心愿:上苍啊,给我种子!呼唤中一只火红色的神鸟缓慢地飞过天空,嘴里衔了一株九穗的稻穗,穗上的谷粒一粒粒坠落在地上,炎帝便把它们拾起来,种在田间。上苍啊,给我灌溉!呼唤中自然涌现了九眼泉井,井中的水脉彼此相连,他从一眼井中汲水,其他八眼井的水都会一起波动。上苍啊,赐我阳光!呼唤中,太阳立刻便发出光和热来,让五谷孕育生长,让天地间渐渐弥漫着成熟的味道……
作为南方的天帝,炎帝神农氏不是一个王宫里养尊处优的威严王者,而是一位牛头人身的农耕之神,当他耕耘时,他就变成了一条牛,从嘴里喷吐出大口大口的热气,从每一个毛孔里奔涌出淋漓的汗水,他以耕耘统驭百姓,又以耕耘拓荒于旷野。你看见他深深埋向土地的头颅、绷紧了的脊梁,一个民族人文始祖的形象赫然在你眼前了。
人类似乎还要让他来承载更多的东西。他用一条牛鞭来鞭打山中的各种草药,那些草药的药性便一下显露了出来。他是神,他的身体是透明的,如果他不幸尝到了有毒的草药,一看就知道中毒在哪一部分,并能及时找到解药;另一方面,他又是人,他备尝人间艰辛,遍尝百草,曾经一天就中毒七十次,最后,他尝到一种可怕的断肠草,肠子断了,无药可救,他和一个普通人一样,死于中毒。他的死,也是人类赋予一个人文始祖的死亡方式,为了疗救民间疾苦,这个人死了,他为天下而断肠。这是一个寓言,一个伟大的象征,一个民族至此以神话的方式完成了对一个杰出农人的塑造,同时也完成了他们对自己心中领袖的一次完美塑造。
这些都不是文字写下的历史,但比文字更深地刻在一个民族的记忆里。
我逆着湘江的一条支流走到了这里,这块最终埋葬炎帝神农氏的土地,也是他当年年复一年地耕种过的土地。眼前,一座不朽的坟,很大,与山林浑然合为一体。有一种力量,蛰伏于大地深处,像山一样沉重。
听起来十分神奇,追究起来,却是那么质朴,厚重的质朴,数千年来,一代一代的农人,都在为他们自己的神、为这座大墓培土,它,于是,越长越高。而他们也通过对炎帝神农氏的怀念,演绎出了许多只属于农人的节日和风俗。很幸运,我赶上了这里的一次祭祀,一个不被日历记载的节日。很多的农人,从各个山寨里赶来,而他们用来祭祀炎帝神农氏的,是刚打下来的新鲜稻谷,还沾着露水和泥土的瓜果菜蔬,还有刚从树上采摘下来的栗子、梨子、橘子、柚子……在这扑鼻的鲜活的味道里,你恍若觉得,那个只存在于亘古神话中的农人,仍然活着,仍然和我们生活在一起。
天子坟,原本就是一座山,一座不断长高的山。
13.从结构上看,文章第一段有哪些作用?(3分)
                                                                                                                                                
14.文章第二自然段是如何塑造神农氏形象的?(6分)
                                                                                                                                                
15.文章第二至第四段反映了华夏先民哪些初创生活?(3分)
                                                                                                                                                    
16.结合全文探究“天子坟,原本就是一座山,一座不断长高的山”的含义。(6分)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7—20题。(12分)
司马朗俭以率下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谢之。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监试者异之。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徒,带山之县必驻,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①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邵不从。边山之民果乱,内徒,或为寇钞②。
  年二十二,太祖辟为司空掾属,除成皋令,以病去,复为堂阳长。其治务宽惠,不行鞭杖,而民不犯禁。迁充州刺史,政化大行,百姓称之。虽在军旅,常粗衣恶食,俭以率下。建安二十二年,与夏侯悖、藏霸等征吴。到居巢,军士大疫,朗躬巡视,致医药。遇疾卒,时年四十七。
    【注】①宄(guǐ):坏人。②钞:掠夺。
17.下列句中的“以”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以其境过清                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C.策之不以其道              D.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18.下列对人物的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司马朗少年时即能从容应对质疑,初露才华。
  B.司马朗执政不靠刑罚而靠宽厚仁慈,百姓照样不犯法,很有人格魅力。
  C.司马朗为了让军士以他为榜样,故意在军队中过着简朴的生活。
  D.当军队出现瘟疫时,司马朗能体恤下属,亲自为军士送医送药。
1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①客谢之         (          )    ②监试者异之  (       )     
③窃为郡内忧之   (         )     ④以病去      (       )
20.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2分)
                                                   
(2)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钞。(2分)
                                               
(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21——22题。(6分)
                                    汉江临泛       王 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都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21.颔联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颈联中哪两个词用得极妙,找出来并简析。(4分)
                                                              
                                                                
                                                                 
22. 从整首诗看,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四 、写作(30分)
23.眼睛也会欺骗了你,盐和糖的确很像,吃在嘴里才能真切地感受滋味;绕在竹签上的棉花糖和丝绵也很像;鞋好看与否不很重要,试穿后脚舒服不舒服才重要;经历了、体验了个中的滋味才宝贵,不要最好的,要最适合我们的……
请以“         , 其实很快乐(枯燥、烦恼、要命、惬意、享受……)”为题写一篇文章。
将题目补充完整,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字数不少于600;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语文答题卡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一)
(二)
(三)
(四)
得分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得分
阅卷人
   
题号
1
2
3
答案
4.(我选A组;我选B组 )
(1)                               
(2)                             
(3)                               
(4)                             
(5)                             
(6)                               
5.①                                       
  ②                                          
  ③                                       
6. ①《          》
②                                        
③                                       
④                                                                                  
7.                                           二、综合性学习(6分)
8.(1)                                      
 (2)                                       
                                               
 (3)                                     
                                           
三、阅读(46分)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9---12题。(11分)
9.                                 	
                                                                    
                                                                  
10.                                                              
                                                                   
11.                                                                
                                                                  
12.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16题。(15分)
13.                                                              
                                                                   
14.                                                                
                                                                
                                                                  
                                                                    
15.                                                                  
                                                                
                                                                 
16.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7—20题。(12分)
17.                                         18.               
19.①              ②             ③            ④                    
20.(1)                                                                       (2)                                                         (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21——22题。(6分)
21.                                                               
                                                                   
                                                                   
22.                                                                
                                                                    
                                                                
四 、23.写作(30分)
200
400
600
语文试题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D  2.D   3.C
4. A组
(1)家书抵万金;  (2)会挽雕弓如满月;  (3)故不为苟得也;
(4)浮光跃金 静影沉璧;                  (5)入则无法家拂士;
(6)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B组】
1.化作春泥更护花; 2.浊酒一杯家万里; 3.闻寡人之耳者; 
4.赢得生前身后名; 5.望其旗靡;       6.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5.①漫长的人生中,谁也不可能一帆风顺,谁都难免要经历挫折。
.②被挫折历练后的人总是更顽强、更成熟、更勇敢,正所谓“宝   
剑磨砺出”。
.③遭受挫折不但可以积累经验,而且使人生得到升华,因此,我
们更应该正视挫折。
6.《水浒》或《水浒传》;    鲁智深或鲁达;   见义勇为或嫉恶如仇;人物故事示例:  拳打镇关西、  火烧瓦官寺、 大闹野猪林、
大闹桃花村、  二龙山落草等。 
7. 示例:他们是一匹能连续长途跋涉的骆驼。
二、综合性学习(6分)
8.(1)使用非暴力行为;伤害程度更深
(2)超过一半的人认为教育差别式对待是比体罚更坏的教育方式。(或大部分人认为教育差别式对待是比体罚更坏的教育方式或歧视行为,只有少部分认为使学校为了加强教育培养)
(3)示例::公布排名对成绩较好的同学问题不太大,但对成绩一般和一些落后的同学来说,容易产生焦虑情绪,进而削弱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三、阅读(共14小题,计44分)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9---12题。(11分)
9.不能去掉。因为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除了人口剧增、资源短缺外,还有水质污染、大气污染等,所以使用了“之一”一词,就使表达更严密、更准确。(3分)
10.本文的说明中心是“只要充分、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好海洋资源,人类未来的粮食需求是不成问题的”。与之无关的内容就不必加以说明了。(2分)
11.作比较  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的重要性。(2分)
12.一是海洋中有丰富的藻类;
二是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
三是海洋中有众多的鱼虾;
四是相对于近海资源而言,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的潜力巨大、尚未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4分)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16题。(15分)
13.点题(1分),由交代行程引出下文对神农氏的追述(1分),与结尾“天子坟是山”形成呼应(1分)。
14.①想象,赋予神农氏呼唤上苍,有求必应的神力,突出其形象的神奇。
    ②铺陈,用神农氏许愿的三个片段突出其初种谷物的执著。 
③细节描写,“双手抠出”、“使劲地搓揉”,表现出神农氏对生长谷物的土地的热爱。(6分,每点2分)
15.①寻觅种子,种植谷物。       ②拓荒旷野,耕耘土地。
 ③品尝百草,治疗疾病。(3分,每点1分)
16.天子坟高大如山;      神农氏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厚重如山;
这种精神在子孙后代心中传承,并不断发扬光大。(3分,每点1分)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7—20题。(12分)
17.A(因为)                 18.C
19.①谢:道歉。            ②异:认为……奇特(奇异)。
③窃:私下。            ④去:离职,离开。
20.(1)司马朗字伯达,是河内温县(地)人。(得分点:判断句式)
  (2)沿山的居民果然大乱,(纷纷)向内迁徙,有的被强盗掠夺(抢掠)。(得分点:“内”和“为”)
参考译文:
司马朗字伯达,是河内温地人。九岁时,有客人随便说他父亲的名字,司马朗说:“怠慢不尊敬别人的父母的人,别人也不会尊敬他的父母。”客人连忙向他道歉。十二岁参加经试作童子郎,监考的人因为司马朗身体健壮高大,怀疑他隐瞒了年龄,于是向他核实查问。司马朗说:“我的家人和亲属,几代都身材高大。我虽然年幼体弱,没有高大的风骨,但减少年龄来求得幼年成名,这不是我的志向。”监考的人认为他不同寻常。后来关东一带战乱,前冀州刺史李邵的家人居住在野王,因接近山边有危险,打算迁到温地居住。司马朗对李邵说:“唇亡齿寒的比喻,难道只适用于虞国和虢国吗?温地与野王就是唇齿的关系呀。如今离开野王到温地居住,这只是避开一时的危险而已。况且,使君您是郡国人的首领,贼寇没到却率先迁居躲避,离山近的县里百姓必定恐惧,这是动摇民心而开了奸人贼寇出现的根源,我私下里为全郡担忧。”李邵不听。靠山边的百姓果然大乱,都纷纷向郡内迁徙,有人就做了盗贼。
  二十二岁时,被太祖征召为司空掾属,任命为成皋令,因病离职,后来又当了堂阳长。他处理政务讲求宽松和恩惠,不用鞭打和杖刑,而百姓却都不违犯法令。早先,百姓有迁徙聚居到京都的,后来县里有了制作船的任务,这些迁居的百姓担心(司马朗人手不足)不能完成,竟然相继私自返还县里帮助造船,(司马朗)被百姓爱戴到如此的地步。后来改任兖州刺史,大行政治教化,老百姓们都称赞他。即使在军旅中,司马朗也经常穿粗布衣吃粗劣的饭食,勤俭作手下的表率。建安二十二年,与夏侯惇、臧霸等人征讨吴国。到了居巢,军士们当中疾病流行,司马朗亲自巡视,送医送药。后来染上疾病而死,时年四十七岁。
(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21——22题。(6分)
21.江水的流长邈远和两岸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的特点。 “浮”和“动”。“浮”表面上写城郭在水面上飘动,实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动”表面上写天空在摇荡,实言波涛汹涌,浪拍云天。(意思对即可)
22.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四、23.作文(30分)
  依据中考作文评分标准阅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