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二首《观沧海》《龟虽寿》文本解读
加入VIP免费下载

诗歌二首《观沧海》《龟虽寿》文本解读

ID:558838

大小:63.5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二 诗歌二首 文本解读 一、整体感知 ‎1.《观沧海》‎ 东汉建安十二年(207)五月,曹操率军北征乌桓,七月出卢龙塞,九月胜利回师,途经碣石等地,借乐府《步出夏门行》旧题,写了这一有名的组诗(共四章)。诗中描写河朔一带的风土景物,抒发个人的雄心壮志,反映了诗人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观沧海》《龟虽寿》分别是组诗《步出夏门行》的首章、末章。‎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题目《观沧海》《龟虽寿》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观沧海》历来被人们推为中国山水诗的创始之作。明人钟惺在《古诗归》中说“《观沧海》直写其胸中眼中,一段笼盖吞吐气象”,道出了此诗的特点。诗人通过对大海吞吐日月星辰那种壮丽景色的描写,抒发了他统一河山的雄心壮志。沈德潜说曹操诗“时露霸气”,这“霸气”,正是曹操志在统一的襟怀;这“霸气”,也正是曹诗不同于其他诗作之所在。你看:海水动荡,山岛矗立;树木葱茏,百草苍翠。诗人眼中的山河显得何等雄浑,何等有生命活力!在萧瑟的秋风中,洪波涌跃,一浪高似一浪。这又是何等顽强的进取精神!“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四句更是气象壮阔,想象宏奇。诚如沈德潜所说:“有吞吐宇宙气象。”‎ 诗的正文可分三层:‎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由此而来。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这一层全是写实景,动静结合。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动静相互映衬。草木,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跃然纸上。可以想象,面对大海的浩瀚,诗人发出惊异赞叹之情,不禁为大海的雄浑浩荡,波翻浪滚的景象感染。山岛的挺拔,直插空际,给人以不可动摇之感,山岛的静衬托海水的动,海水的翻滚营造豪迈阔大之势。树木葱郁,给人以强烈的生气勃勃的精神感受。诗人笔下的秋景,有着另一番景致,以一种反常的笔调写出了诗人的不同情趣。可能是以秋天作自比,虽然人老但那进取精神却如那葱郁之木,始终生机勃勃,那涌起的洪波,奏着雄壮之音,象征着那种叱咤风云,囊括宇宙之凌云斗志永不熄灭。‎ 第三层(最后四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写的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呈现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这首诗的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2.《龟虽寿》‎ ‎《龟虽寿》一诗,表现曹操的雄心壮志和积极进取精神尤为明显,彰显了一个政治家非凡的气概。正如宋敖陶孙所说:“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 此诗虽短但全诗的意象却是丰富饱满,联想奔涌而至。开始诗人选用“神龟”“腾蛇”两个意象。反用庄子“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来说神龟虽长寿也难免一死。用韩非子的“飞龙乘云,腾蛇游雾,云罢雾霁,而龙蛇与蚓蚁同矣”中的“腾蛇”作比喻,其虽可乘云驾雾,本领大,然而一旦云消雾散,就和蚯蚓、蚂蚁一样灰飞烟灭了。世间任何生物都难免一死。古人常常叹息时光易逝,生命苦短,以致伤春悲秋。《论语》中有云:“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曹操亦是如此,常常有感于生命的短促。在此诗中,用神龟和腾蛇终会死去来比喻人生命的有限,每一个人都逃脱不了死亡的结局。然而,这样也正为诗文提供了另外的一种意蕴,有了“及时当勉励”的言外之意,人不必为人生有限而忧戚伤怀。 ‎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四句诗是全诗的高潮与核心所在。对于“伏枥”二字,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认为是“伏卧在马厩上”;另一说认为是“在马槽上服食”。这两种说法各有合理之处。然而不管是在马厩上伏卧,还是在马槽里服食,诗中强调的是马已老矣。然而,即使到了垂暮之年,它仍然有着日行千里的壮志雄心。这两句诗同样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千里马比做烈士,暗示诗人虽然已经快要接近花甲之年,却不甘衰老,不因暮年而消沉,依然渴望建功立业,表达了他统一革新的壮心至老不衰,大有吞吐宇宙之势,充分表现了曹操极大的个人魅力。这四句诗被无数迁客骚人沉吟,至今仍令人赞不绝口,荡气回肠。在雄壮之意象“神龟”“腾蛇”与悲愤之意象“老骥”“烈士”的对比中更加明显地突出那种壮志豪情,促使人勃勃欲发,精神振奋。 ‎ 接下来写道:“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人生命的长短,并不是由天决定,只要身心修养得法,乐观豁达,顺应自然规律,就能够延年益寿。这无非是说人们不必为寿命而担忧,也不要因 年老而消沉,不放弃自己的凌云斗志。这些都突出了诗人坚强的意志和不断进取的人生观,表现了他统一中国,结束群雄割据的雄心壮志。此诗读起来能给人一种高歌猛进、令人振奋和鼓舞的感受,由此可见其内心志向的远大。‎ 在这首诗中,曹操化乐府以叙事为主的特质为抒情写怀。陈祚明曾曰:“《龟虽寿》名言激昂,千秋使人慷慨。”(《采菽堂古诗选》)诗中的曹操完全是脚踏实地的,不慕神龟长寿,也不指望如龙蛇飞升仙界,只愿自己像一匹老马,吃干草喝凉水,仍有远行千里之志。如此,烈士暮年,何忧之有?这就是英雄之心,壮士之心。生命本来一天天衰老,但只要有事业在,人的生命便能获得洋溢的活力。何以如此?信心可恃,才情可恃,见地可恃。‎ 曹操作为当时政治和文坛上的领袖之一,“鞍马间为文,往往横槊赋诗”,其诗悲壮慷慨,荡气回肠,大气纵横,震烁古今。《观沧海》《龟虽寿》就是一曲曲豪迈的战歌。‎ 二、问题探究 ‎1.清代沈德潜说曹操诗“沉雄俊爽,时露霸气”(《古诗源》卷五),在《观沧海》《龟虽寿》两首诗中,是否流露出这种“霸气”?‎ 中国是个诗人辈出的国度,以景入诗之作更是浩如烟海。然而,如若与曹操的诗作比较,就不难体会这“时露霸气”的评价了。《观沧海》《龟虽寿》就充分地体现了曹操诗的“沉雄健旺,霸气十足”。‎ 首先是意象的选择。秦皇汉武登临过的碣石山,“澹澹”的海水,“竦峙”的山岛,“丛生”的树木,“丰茂”的百草,还有那“萧瑟”的秋风,“涌起”的“洪波”……在诗人的笔下,自然万物都充满豪迈之气,锐意进取的冲劲。不妨与皇帝诗人李煜的词作个对比,他的笔下是“小楼”,是雨中“芭蕉”,是谢了的“春红”,是沉埋的“金剑”,是如恨的“春草”,是如愁的一江“春水”……本是生机勃勃的春景,在他的词中都是愁与恨的象征;而在曹操的诗中,萧瑟的秋天,都注满了沛然豪气。正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些意象,将曹操不可一世的英雄霸气,都呈现了出来。‎ 其次是大气的想象。李白善用想象,他的想象奇绝,但是浪漫的。曹操的想象宏奇,大胆、夸张、大气磅礴,是理想抱负的张扬。那“吞吐日月,含孕群星”‎ 的大海的气派,是他征服天下的写照;那“神龟”与“腾蛇”的联想,是他“壮心不已”的情怀,这些诗句,饱含了诗人“俯仰天地的情怀,洋溢着一种眼空四海的气魄”。只有出自曹操——这个“中原霸主”之笔,我们才不会觉得诧异。还有神妙的比喻。以“大海”“老骥”等自比,将自己精神不老,浩气长存,志不可夺的霸气铸成“千古诗魂”。‎ ‎2.《观沧海》景情结合赏析。‎ 古代许多写景抒情诗是情景分写,或上文侧重写景,下文侧重写情。如荆轲《易水歌》上句“风萧萧兮易水寒”,侧重写风水;下句“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写壮士决死的豪情。又如杜甫的《登岳阳楼》,上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侧重写景,气魄也很大;而下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则侧重写情。而这首诗却是将自己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蕴藏在对沧海的景物描写之中。诗人描写登山所见的眼前景物,是浩淼无垠、波涛汹涌、大有吞没一切之势的壮阔海景。“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作形似的模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思考与讨论 一、“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此四句写出了大海包容日月星辰的宏大气势,浩瀚的天空仿佛出没在汹涌澎湃的海涛之中,创造了开阔的意境。说一说你读后的感想。‎ 设置此题意在引导学生体会曹操诗歌绝妙的意境。‎ 参考答案:意境就是自然景物或生活画卷与作者的思想意念高度的契合。此诗的自然景物就是大海与日月星汉,这个叫境;作者的思想意念就是博大胸襟及宏图大志。日月星汉在大海的洪波中翻滚出没,犹如曹操讨董卓、伐袁绍时,董卓与袁绍的千军万马在战争的波涛中翻滚出没一样,而曹操就是这战争波涛的把握者。换句话说,董卓、袁绍,还有乌桓就是在大海洪波中翻滚沉浮的日月星汉,而曹操就是大海。于是诗中写的是大海包容着日月星汉的出没浮沉,寓托的意念却是曹操伟大胸襟包容着时代的动乱与归宿,这就是此诗意境的高妙之处。此题属开放性题目,要注重学生的个体感受,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捕捉意象,来体会意境,不可随意否定学生的感悟。‎ 二、《世说新语•豪爽》记载:晋朝王敦每在酒后吟咏《龟虽寿》中“老骥伏枥”四句,便情不自禁地用铁如意敲击唾壶为节,以致壶边尽缺。后世无数英雄志士读此四句,也无不为之感奋。反复品味这四句诗,说说其中表现出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设置此题意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本诗,了解曹操的人生态度,同时也加深对诗的理解。‎ 参考答案:《龟虽寿》是曹操《步出夏门行》的第四章,充分表现了他的雄心斗志和锐意进取的精神。诗中“神龟虽寿”开篇四句先就人寿有限着眼,通过两层比喻,以证明世间万物都逃不出生死盛衰的规律。“神龟”,典出《庄子•秋水》:“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腾蛇”,典出《韩非子•难势》:“飞龙乘云,腾蛇游雾。云罢雾霁,而龙蛇与蚓蚁同矣,则失其所乘也。”长寿的神 龟,神奇的腾蛇,都不免要死亡,何况“人生几何”的人!在战乱频繁的年代,当时诗歌中常常流露出人生短暂、遨游快意一类消极情绪,而曹操却要在暮年创建伟业,诗中具有神奇色彩的“神龟”“腾蛇”,正好为下文抒情写志作铺垫 陪衬。第二节在两个比喻的基础上,再用“老骥”一比折入。三个比喻,层层深入,步步进逼,把诗情推向高潮。至此,诗人更用“烈士”二句将其心思宣泄无遗。然后,在此基础上,“盈缩之期,不但在天”一句,转入从容说理,意思是人寿长短,不只由天而定,修养得法,也可以延寿益年。诗人希望长寿,不是像当时有些人为了“遨游快心意,保己终百年”,而是有其理想抱负的。这一点中间一节已经表白得很清楚,此处通过娓娓说理,把激动人心的诗情与发人深省的哲理融为一体,耐人吟咏。 ‎ 教学建议 本课是这本教材第一个以作者为专题选择诗篇的课文。虽然只有两篇,但比较有代表性,反映曹操为人与为诗的特点。所以,不妨就以曹操富有传奇与争议的人生作为背景,调动学生主动探知、感悟的激情。具体建议如下:‎ ‎ 一、仍然要以诵读贯穿学诗的全过程,创造浓郁的学诗的气氛。诵读的方式要灵活多变,教师要为学生作示范背诵。‎ 二、讲清背景是理解诗歌的关键。可结合历史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东汉到魏晋之间的历史,引导学生的知识迁移,以帮助理解课文所选的两首诗歌。‎ 三、《品三国》使许多学生对曹操有了浓厚的兴趣,所以教学中可从对曹操的介绍入手。但要注意引导学生把历史上的曹操和文学作品中的曹操区分清楚。‎ 四、此二诗的难点与切入点各有不同:《观沧海》一诗是意境,《龟虽寿》一诗是言志,而这正是理解意境诗和哲理诗的代表课题。学生倘能将意境诗与哲理诗理解明白,对后边的唐诗、宋词的学习将大有好处,因为唐诗讲究意境,宋诗讲究理趣,这是读诗的要害。这一点可以不给学生讲,但教师心里应当了然,适当地用这种意念去感染学生,必当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五、可用比较法。如与李煜词的意象选择作对比,与李白诗歌的想象作对比,与毛泽东诗词的大气磅礴作对比等。‎ 相关资料 一、关于作者 ‎1.曹操简介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人。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东汉末,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192),占据兖州,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东)。后用其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世族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208),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称帝,追尊为魏武帝。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网罗地主阶级中下层人士,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遗著《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辑本。又有今人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选自《辞海》)‎ ‎2.曹操与建安文学 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移都许昌,改元“建安”,于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企图重建统一大业。同时,他不断招纳才士,在北方形成了一个文学中心。建安年代包括其后若干年的文学创作,习惯上称为“建安文学”。当时的社会,经历了长期的战乱和接连不断的饥荒、瘟疫,人口大量丧亡;另一方面,由于传统价值观念的动摇,个人的存在失去了外在的精神支柱,因此,人们在忧时伤乱的同时,也更强烈地感受到人生短暂的悲哀。以曹操为首的建安文学家,又多是注重实际的政治家,他们有着力挽狂澜的雄心和自信,并且把建立不朽的功业视为短暂生命的延续。这种感情也在他们的创作中充分表现了出来。忧时伤乱、悲叹人生短暂、渴望建立不朽的功业,都是非常强烈、十分浓重的感情,三者结合在一起,就使得建安文学具有异乎寻常的感染力。前人称建安文学“悲凉慷慨”,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也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3.曹操诗 风 曹操的诗歌,极受乐府影响,现存的诗歌全是乐府歌辞。这些诗歌虽用乐府旧题,却不因袭古人诗意,自辟新蹊,不受束缚,却又继承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曹操富有创新精神的乐府诗歌,开启了建安文学的新风,亦影响了后来杜甫、白居易等人的文风。‎ 曹操诗的内容大致有三:反映汉末动乱的现实、统一天下的理想和顽强的进取精神以及抒发忧思难忘的消极情绪。‎ 汉末大乱,曹操又南征北讨,接触的社会面非常广大,故多有亲身经验和体会,如《蒿里行》写汉末战乱 的惨象,见百姓悲惨之余又见诗人忧时伤乱的感情。故后人谓曹操乐府“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曹操生于官宦,对天下有野心,故怀有统一之雄图,如《短歌行》有“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可资明证。其进取之心亦可见出,如《龟虽寿》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言己虽至晚年仍不弃雄心壮志。‎ 一代枭雄,纵风光一世,亦有星落陨灭之时。曹操对此也感到无能为力,只有作诗感叹,无可奈何。如《短歌行》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感伤,《秋胡行》之低沉情绪,《陌上桑》等游仙作品中都可见他的消极情绪。曹操的诗歌形式是十分创新的。他尤擅写五言体和四言体。《蒿里行》原是杂言,曹操却以五言重写,非常成功。四言诗本自《诗经》之后已见衰落,少有佳作,但曹操却继承了《国风》和《小雅》的传统,反映现实,抒发情感。例如《短歌行》《步出夏门行》等均是四言诗之佳作,使四言诗重生并再放异彩。曹操诗文辞简朴,直抒襟怀,慷慨悲凉而沉郁雄健,华美辞藻并不常见,唯形象鲜明,如《观沧海》一诗:“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寥寥数笔,即能以辽阔的沧海景象,表现诗人的胸襟,不加润饰。‎ 二、关于作品 ‎1.背景介绍 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 ‎(选自袁行霈《曹操诗〈观沧海〉》,《初中语文课文分析集》第二册)‎ ‎2.关于《步出夏门行》‎ ‎(1)《步出夏门行四首》‎ ‎[艳]云行雨步,超越九江之皋。临观异同,心意怀游豫,不知当复何从。经过至我碣石,心惆怅我东海。‎ ‎[其一]‎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其二]‎ 孟冬十月,北风徘徊,天气肃清,繁霜霏霏。鸡晨鸣,鸿雁南飞。鸷鸟潜藏,熊罴窟栖。钱停置,农收积场。逆旅整设,以通商贾。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来源:学+科+网]‎ ‎[其三]‎ 乡土不同,河朔隆寒。流澌浮漂,舟船行难。锥不入地,苇籁深奥。水竭不流,冰坚可蹈。士隐老贫,勇侠轻非。心常叹怨,戚戚多悲。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其四]‎ 神龟虽寿,犹有竞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简介 ‎《步出夏门行》写于公元207年曹操北征乌桓的途中。它一如曹操的其他诗篇,都是“借古乐府写时事”的。虽在戎马倥偬之间写成,却立意深远,笔力遒健。在组诗开头相当于序曲的《艳》中,曹操抒发了他身经碣石心怀天下的豪情,为全诗定下了慷慨激越的基调。‎ 组诗的头一首《观沧海》,历来被人们推为中国山水诗的创始之作。它说明那个时代的人们已把大自然作为审美对象,他们的审美感已大为丰富。但这首诗的卓越之处不只在此。更难能可贵的是曹操在这首诗中把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融而为一,通过对大海吞吐日月星辰那种壮丽景色的描写,抒发了他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在曹操的笔下,景物都写得生气勃勃。沈德潜说曹操诗“时露霸气”,是有几分道理的。所谓“霸气”,指的正是曹操志在统一的襟怀。你看:海水动荡,山岛矗立;树木葱茏,百草苍翠。祖国山河显得何等雄浑,何等有生命活力!在萧瑟的秋风中,洪波涌跃,一浪高似一浪。这又是何等顽强的斗争精神!“日月 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四句更是气象壮阔,想象宏奇。诚如沈德潜所说:“有吞吐宇宙气象。”‎ 组诗的第二首《冬十月》和第三首《河朔寒》(又作《土不同》)写于胜利班师的凯歌声中。它先后描绘出“天气肃清,繁霜霏霏”的冀北初冬和“水竭不流,冰坚可蹈”的河朔隆寒时的行旅图。尽管一路上“舟船行难”,将士们“心常叹怨”,但曹操诗中仍然有一股沉雄之气贯穿始终。“鸡晨鸣,鸿雁南飞,鸷鸟潜藏,能罴窟栖”,勾勒出一个虽悲凉、萧瑟却又有声有色的世界。真可谓虽悲而壮,不失幽燕老将的气度。‎ 末一首《龟虽寿》乃千古传诵之作。它显示了曹操在政治上乐观进取的昂扬斗志。曹操虽然认识到生总要转化为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但他同时认为:在客观规律许可下,人的主观能动性还是很大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四句,形象地表达出人生有限而壮志无穷的辩证思想。全诗直抒肺腑,不假雕绘。它用质朴的语言,组成“气韵沉雄”的诗句。‎ ‎(迭自蔡厚示《曹操诗歌艺术剖析》,《文史哲》1983年5期)‎ ‎3.《观沧海》‎ ‎(1)对全诗的理解 ‎《观沧海》是曹操《步出夏门行》组诗中的一章,也叫一节。同《龟虽寿》《短歌行》等一样,也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曹操的诗,不但具有沉郁直朴、苍茫悲凉的风格,还具有直抒胸臆、博大雄伟的特点。《观沧海》就是他后者的代表作之一。‎ ‎《观沧海》当是曹操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凯旋时所作。这时曹操经过擒吕布,降张绣,在官渡打败了他的主要敌手袁绍;接着诛袁谭,平高干,北征乌桓又一举获胜,统一了北部中国,确立并巩固了河北根据地。正可以南征孙、刘,实现统一,克成宏业。眼下铠甲未除,征尘未洗,伫立峰巅,面对大海,自然要心情激荡,浮想联翩。《观沧海》便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抒发。‎ ‎《观沧海》重点写茫茫沧海,洪波涌起,吞吐日月的景象,借景咏怀。为了突出主题,诗人在结构安排和表现手法上都进行了巧妙的艺术构思:‎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点题直起,用朴素的语言,平顺、白描的手法,写登山所见的眼前景物:大海被微风吹拂,海水荡漾;海边山岛耸立,草木繁茂。在人们眼前呈现出一幅静中有动、生机勃发的画面。写得轻松舒缓,读之有行云流水之感。这是为下面写洪波涌起的海作铺垫的。但在平顺中又不平淡,不但写了海水的动态“水何澹澹”,‎ 而且写了周围景物“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有水,有山,有草,有木。无论是描写的对象,还是对象的形态、色彩都有变化。诗人接着笔锋一转,好像一声大吼: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突然向人们展出了一幅浩淼无垠,波涛汹涌,大有吞没一切之势的壮阔海景,使人似乎听到了海风的怒吼,海浪的喧嚣,海鸥的和鸣。如异军突至,天外飞来。和前六句形成强烈对比。读之有银河骤然从九天降落之感。这就把要写的重点烘托了出来。诗人接着写道: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又向人们转换出另一幅海景:旭日被海浪抛出地面,明月被海涛抛向天空,点点繁星映入海面。使人似乎听到了一种画外音:大海啊,你是何等的宏伟,何等的壮阔,日月星辰好像都在你的胸中运行,你简直可以包容一切!这不正象征着诗人的博大襟怀吗? ‎ 这四句有“吞吐宇宙气象”(沈德潜《古诗源》),诗人的激情发展到了顶点,诗也推向了高峰。接着咏叹作收: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好像演奏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使人读至此不能不拍案叫绝。‎ 诗人从“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开始,虽然是意取直上,不再作起落跌宕,把诗的意境一下推向高峰。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抒发出像曹操那样有博大胸襟的政治家的斗志豪情。但它和前六句在平顺中不平淡一样,在直上中又有跳跃。从“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跳到“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虽然含义是一脉贯通的,但画面却截然不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是一个动的画面 ,日月像被海浪抛出和吞没,运行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一个静的画面,不然,灿烂的繁星怎能映印其上呢?“日月之行”四句的构思确是独具匠心,把大海塑造成一个能包容宇宙的博大宏伟的艺术形象,表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和丰富想象力。读之令人心胸开阔,信心倍增,成为千古名句。没有伟大政治家的胸怀和气魄,没有深厚的艺术功力,是写不出这样前无古人的诗句的。在段落组合上,前段写相对静止的景物,后段写波澜壮阔的海景,是强烈对比;在语言运用上,前段质直朴实,后段浪漫夸张,又是强烈对比。这就形成了跌宕起伏、色彩多变的艺术特色,产生了给人以强烈感染的艺术效果。正如方东树在《昭昧詹言》中说的:“武帝 诗沉郁直朴,气真而逐层顿断,不一顺平放,时时提笔换气换势;寻其意绪,无不明白;玩其笔势文法,凝重屈蟠。”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说:“曹公气雄力坚,足以笼罩一切,建安诸子未有其匹也。”当是公允的评价。‎ 曹操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生于世积乱离的东汉末年,有志于统一国家,救民涂炭。他现存的诗作,都是直接或间接抒发他的政治胸怀的。《观沧海》看似写景,实则述志。志在容纳,以海自比。从点题直起,至“水何澹澹”六句,铺写沧海正面,转就日月星汉,想象其包含度量。写沧海,正是写自己。正如钟惺在《古诗归》中所说的:“《观沧海》直写其胸中眼中,一段笼盖吞吐气象。”《观沧海》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龟虽寿》中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四句,《短歌行》中的“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四句,以及他在《对酒》中阐述的政治理想:“对酒歌,太平时,吏不呼门。……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可以交相辉映。曹操的诗与一般骚人雅士的诗是不能等同的。他在政治上是叱咤风云的英雄,在文学上表现出吞吐宇宙的气象。他的诗既有艺术的魄力,能给人以艺术享受;又有深刻含意,能鼓舞人积极进取,增强胜利信心。范文澜曾给以恰当的评价:“他是拨乱世的英雄,所以表现在文学上,悲凉慷慨,气魄雄豪。特别是四言乐府,立意刚劲,造语质直,《三百篇》以后,只有曹操一人号称独步。”‎ ‎(阎璞、陈蓉,选自《汉魏晋南北朝隋诗鉴赏辞典》,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2)关于碣石山 碣石山,据《汉书•地理志》载,在右北平郡骊成县(今河北乐亭县)西南。原名大碣石山,王莽时改为今名(一说即今河北省昌黎县北的碣石山)。《水经注 》卷十四是这样描绘此的:“今枕海有石如甬道,数十里。当山顶有大石,如柱形,往往而见立于巨海之中。潮水大至及潮波退,不动不没,不知深浅,世名天桥柱也。”汉武帝曾登临以望巨海,并刻石于此。据《水经注》引《三齐略记》载,秦始皇还曾在这附近会见海神,由于负约,“始皇转马还,前脚犹立,后脚随崩,仅得登岸”;“众山之石皆倾注”‎ ‎。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多少年多少代了。风云变幻,潮起潮落,碣石山仍然耸立在巨海之中,四周荡漾着迷茫的水波,它是怎样地引人遐想啊!班师途中,面对沧海,这位“登高必赋”的主帅不能没有感慨。‎ ‎(陈庆元,选自《学生古今诗词鉴赏辞典》,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3)本诗的独创性 本诗很有独创性。首先,完全写景的诗在此前还不曾有人作过,这首写景佳作对后来山水诗的创作有着开启之功。其次,我国写景诗中描写大海的很少,此诗写沧海气魄雄伟,与作者南征北伐的丰富经历不无关系。最后,它又不只是一首写景诗。钟惺《古诗归》说:“《观沧海》直写其胸中眼中,一段笼盖吞吐气象。”诗人托物寓意,亦在言志。后世写景言志佳作可达到曹诗那种情景交融、意境相谐的艺术境界,却难以具有其笼罩一切的气象。‎ ‎(4)语言特点 浑厚、雄莽、遒劲,也是曹操诗歌的重要语言特点之一。刘熙载曾说:“曹公诗气雄力坚,足以笼罩一切。”曹操胸襟阔远,志向宏高,远虑深谋,“定省从容”,因而他的诗歌中具有王气和霸气。这种感情和思想气质,表现在一定时期的诗歌语言特点,就显得浑厚、雄莽、遒劲。如《度关山》《短歌行》《善哉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苦寒行》《却东门行》等,这些诗主要是作者感慨现实,慕怀前贤,抒发壮怀,描写景物之作,充分表达了作者平治天下,建功立业的伟大思想抱负,展示了作者的宽阔胸怀。‎ 如历来脍炙人口的名作《观沧海》就是通过对登山观海壮丽景象的描写,把自己远大的抱负和胸怀寓于其中,使诗历历如画,声调铿然。诗中作者登上碣石俯视大海,大海的壮景是博大、宏阔、壮美、雄浑而苍茫。描写海水则是“水何澹澹”,“澹”意为水摇也,作者二字连用,则描绘出大海海面的水波形象,使我们感觉到了大海背后蕴藏的巨大力量,似乎摇摇之波在上,沉沉雄力在下。写海岛之山时,不用矗立、耸立,而用“竦峙”,雄劲、雅致而峭拔。海岛的景象则又是一幅雄莽、浑劲的图画,“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丛生”显得杂茂挺劲,“丰茂”则呈肥腴厚实、繁盛貌。当萧瑟的秋风吹来,大海就涌起洪波,诗中用“洪”“涌”二字,宏阔、雄莽,使诗具有浩阔、辽远、腾溢、吐纳之壮景。又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反衬大海的宏博,浩广,无限辽阔。诗中作者通过位置、层次、动静、光线、色彩、声响等方面的因素来展现大海的形象,而这些因素的构成,都是通过浑厚、雄莽、峻峭的语言准确表现出来,因而使画面显得宏阔,壮观,浩博,莽荡而无限,具有“吞吐宇宙之象”。‎ ‎(摘自卓然《试论曹操语言特点》,《固原师专学报》1987年第02期)‎ ‎4.《龟虽寿》‎ ‎(1)对全诗的理解 东汉末年,由于战乱频仍,瘟疫继踵,中原一带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悲惨景象。社会动荡,经济萧条,生命缺乏保障,使一些人堕入感伤颓废,在诗歌中流露出叹老嗟卑、希冀长生、快意当前、隐居避世种种消极情绪。以曹操为首的建安诗人,也不时被一些消极情绪所困扰。不过,从总体看,建安诗人是富于理想、热衷用世的一群。尤其是曹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始终保持着健旺的进取精神。这种精神在他的《龟虽寿》诗中得到了最为完美而充分的体现。‎ 该诗是《步出夏门行》的第四章,写于建安十二年(207)北征乌桓之后,曹操这年五十三岁。曹操这次北征,虽然履危蹈险,历尽艰辛,但却取得了“斩蹋顿及名王已下,胡、汉降者二十余万口”(《三国志•武帝纪》),并消灭袁绍集团残余势力的巨大胜利,为统一北方扫除了最后障碍。曹操一面为新的胜利所感奋和鼓舞,一面又清醒地认识到,大业未竟,任重道远,应当乘胜前进,不断进取。就在这样的思想支配下,曹操写出了《龟虽寿》,抒发了自己老当益壮的英雄襟怀,表达了不信天命、重视人力的积极见解,从而在如何对待人生的问题上奏出了那个时代最为高亢激越的乐章。‎ ‎《龟虽寿》全诗十四句,除最后两句为合乐时所加,与正文无关外,其余十二句每四句为一节。第一节一上来就接连用了两个比喻,说明人生不免一死。两个比喻由两个表示转折关系的复句构成,其中“犹有”“终为”两个词组的使用沉着有力,确切地说明了死亡是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神龟”和“蛇”都是传说中的神物,“神龟”以寿命长见称,典出《庄子•秋水》:“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腾蛇”以本领大著世,典出《韩非子•难势》:“飞龙乘云,腾蛇游雾,云罢雾霁,而龙蛇与蚓蚁同矣,则失其所乘也。”世上的生物何止千万,无不经历诞生、成长、壮大、衰老、死亡的过程,而诗人独独拈取神龟、腾蛇 作比,一面由于神龟、腾蛇结合着神话,富于形象,情境奇崛;一面由于事例典型,启人遐想,耐人寻味。试想:既然连传说中的灵长之物也有灰飞烟灭之时,何况人的七尺之躯呢?以含蕴不露而又无可辩驳的内在逻辑力量,深刻揭露了神仙长生之说的虚妄,宣扬了诗人“性不信天命之事”(《让县自明本志令》)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曹操曾被誉为“非常之人,超世之杰”(见《三国志•武帝纪》)。其突出表现之一,就是识见过人,豪气超群。人寿有限,年华易逝,一般人未必不明白这一点。但在有限的人生里,是及时行乐呢,还是及时建功立业呢?却不是人人都能正确回答的。作为一个虽已进入老境而仍然锐意上进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曹操对上述问题做出了自己富有特色、不同凡响的回答。“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四句莽莽而来,突兀而起,虽上承第一节,而语气转向高亢,内容更是一个转折、跳跃、升华!诗人借一个正面比喻(这已经是连用的第三个比喻了),自然而有力地完成了诗境的转换。“老骥”,指已 衰老的千 里马。千里马因衰老而蹲伏在马棚中,但它形衰志不减,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壮志豪情。用这来形容“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胸怀,生动而贴切。深入一层看,“老骥”比“烈士”,与“烈士”连在一起,都是曹操壮怀激烈的自我形象的化身。两层比喻,一以物,一以人,在形象上互相补充,在喻义上反复生发,不断深化。加上节奏急促,韵律沉雄(特别是“里”“已”两个韵脚都是仄声字,读来十分短促有力),笔力劲健,句挟风雷,从而使横槊赋诗、激昂慷慨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胸襟、抱负得到了充分的披露,感情也从第一节的较为冷静客观一下子被推到炽热沸腾的高度,并像火山爆发般喷泻出来,散发出了巨大的思想能量。由于很好地表现了自强不息的精神气概,这一节鼓舞了后代无数的英雄志士,引得他们为之击节赞赏不已。‎ 曹操的识见过人处,还表现在他能够运用朴素辩证法思想去观察问题和剖析问题。在如何对待人生的问题上,他没有搞绝对化。他否定了神仙长生之说,但也不认为人的生命只能完全听任自然规律的摆布。“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四句,就从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两个矛盾方面的结合上,较为科学地回答了这个问题。“盈缩”,这里指人寿的长短;“养怡”,犹养和。确实,一个人寿命的长短虽然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但如能善自保养身心,使之健康愉快,不是也可以延年益寿吗?这里作者一反世俗的宿命观点和一般文人叹老嗟衰的调子,既是对第一节内容的有机补充,同时也是对第二节诗境的 进一步开拓。第二节提倡“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一节则主张推迟“暮年”的到来,以利事业的发展。诗人提倡“养怡之福”不是主张坐而静养;向往“可得永年”不是为了苟延性命,而是希望在晚年干出一番事业来,与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异曲同工。在表现上,这一节议论结合着抒情,利用较为舒缓的节奏和分明的顿挫,表现出一种深沉委曲的旖旎风情。在经历、体味了第二节的龙行虎步和吞吐宇宙气象之后,读着这段娓娓道来、如叙家常的文字,胸中油然涌出一股温馨甜美之感。一个叱咤风云、“时露霸气”的盖世雄豪,也能这般细腻和富有人情味,不免使人吃惊,但由此正可看出曹操的“全人”。‎ ‎《龟虽寿》是在四言诗经过长期的中衰之后腾跃出来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沈德潜在评论该诗时说:“曹公四言,于《三百篇》外,自开奇响。”(《古诗源》卷五)陈祚明在评论该诗时说:“孟德能于《三百篇》外,独辟四言声调,故是绝唱。”‎ ‎(《采菽堂诗集》卷五)《龟虽寿》与曹操另外的几首优秀四言诗作(《短歌行》《观沧海》等)一起,促成了四言诗的复兴,对后来嵇康、陶渊明等人的四言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这些四言诗表现了新的时代精神,具有全新的意境,在句法、语言、表现手法等方面也多有创造,呈现出了新的风貌。而运用传统的托物寄兴手法,通过对具体、特定的客观事物的描述和评价,达到述理、明志、抒情的目的,使哲理与诗情在具体的艺术形象中实现完美的结合,则是《龟虽寿》独具的特色。哲理,是诗人从自然界、人类社会中概括、提炼出来的一种真理性的认识;诗情,是诗人倾注在表现对象中的一种真挚而浓烈的感情。一首阐述哲理的诗,如果缺乏诗情,只能成为干巴巴的说教,成为一种押韵的语录。《龟虽寿》主旨在于述理和明志,但它没有仅仅表现理智和思想,而同时也表现了感情,一面以理服人,一面以情感人,从而产生了深刻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哲理和诗情得以融汇的关键,一面由于诗人所阐述的是一种正确的人生认识和理想,这些认识和理想来自诗人对生活深入的观察和体验,诗人对这种理想坚信不移,奉作圭臬,因此从胸中倾吐出来时能够思致风发,兴会淋漓,挟带着饱满的感情和气势;一面由于诗人运用了形象化的表现手法,通过寓理于物,融情入景,达到了心与物会、情与理合的目的。哲理与诗情形象化的交融,使《龟虽寿》具有了理趣色彩。钱钟书说:“词章异乎义理,敷陈形而上者,必以形而下者拟示之,取譬拈例,行空而复点地,庶堪接引读者,则‘理趣’是矣。”(《管锥编》)《龟虽寿》“取譬拈例”,通过具体物象(形而下者)的刻画(拟示)和 饱含激情的语言来表现(敷陈)抽象的理(形而上者),因而很好地“接引读者”,产生了激荡、鼓舞人心的作用。《龟虽寿》千百年来所以能够传诵不衰,这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张亚新,选自《汉魏晋南北朝隋诗鉴赏辞典》,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9年版)‎ ‎(2)曹操的人生态度 有生必有死,任何事物都有发生(或产生)、发展(或生长)和衰亡的过程,在科学发达的今天,这已是为人们普遍接受 的道理。但是,在科学还不那么发达的东汉末年,在道教盛行、佛教已经传入中国的时代,希望长生不老的还大有人在。曹操对待这一问题,态度又是如何呢?这首诗的首四句回答了这个问题。他举了两个极端的例子。龟向以长寿著名,《淮南子》说:“龟三千岁”;任《述异记》说:“龟一千年生毛,寿五千岁谓之 ‘神龟’,寿万年曰‘灵龟’。”(《太平御览》)但是,神龟也好,灵龟也好,都有生命完结的时候。《韩非子•难势》说:“慎子曰:飞龙乘云,腾蛇游雾。”可见腾蛇的本领是很大的,然而它也有灭亡,化为灰土的时候。寿命之长如神龟,本领之大如腾蛇,都不免一死,何况是血肉之躯的人呢!曹操曾经公开宣布他“性不信天命之事”(《让县自明本志令》),因此,对于求仙访道,服药以求长生的那一套,他是绝对不相信的。‎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如何对待这有限的人生,人们的态度又往往不同。庄子齐荣辱,等生死,抹杀生死的界限,对人生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东汉末年,社会动乱,一部分失意文人提倡及时行乐:“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他们认为人生如寄,圣贤也难免一死;神仙虚幻,服药求长生又常被药物所误。因此,“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古诗十九首》)。表现出一种灰色的消极人生观。曹操对待人生的态度和他们截然不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千里马虽然老了,终日伏在马棚之下,但它的志向仍在于驰骋千里;烈士(指积极建立功业的人)即便已到晚年,他的壮志也不会消沉。曹操写这首诗时已53岁,北方虽然基本平定,但东南还有孙吴,西南尚有蜀汉,都不能小看,自己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绝不可因为年岁的增长而消减!曹操的另一首诗《短歌行》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人生实在是太短暂了,要做的事实在太多了,他是多么希望在有生之年见到“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样大一统的局面啊!尽管曹操的宏愿最终没能在生前实现,但是这四句诗一千多年来 却不知激励过多少有志之士!今天,不是有许多老同志仍然将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吗?人和其他 ‎ 动物一样,生长和衰亡都有一定的客观规律。但是,人和动物又有所不同,人可以认识这种规律并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人寿命长短的期限,并不单单由天(客观的东西)来决定的,身心修养得法(主观的东西),也可以长寿。只看到生不看到死无疑是不对的;过分强调死,束手坐待,又未免过于消极。积极的态度是,既承认有生必有死,又注意怡养身体,以求延年益寿。必须指出,曹操讲延年益寿并不是为了追求享乐,当然更不是畏死;他的“可得永年”,是紧紧和他的“壮心”联系在一起的,和他的理想抱负联系在一起的。假如我能多活几年,我一定要做更多的事,或许,在有生之年能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也未可知。这是伟大政治家的抱负和人生观。‎ ‎(陈庆元,选自《学生古今诗词鉴赏辞典》,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三、毛泽东对曹操诗歌的赞赏 毛泽东一生博览群书,有着深厚的古代文史功底,不独对古典小说名著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十分熟悉并多有精辟的评论,而且对唐代三李(李白、李贺、李商隐)、宋代苏(轼)辛(弃疾)、陆游等人的诗词,《资治通鉴》《韩昌黎文集》与《昭明文选》中的许多文章等,也往往是反复诵读和书写,有些精彩的篇章还能背诵得滚瓜烂熟。甚至于像《二十四史》这样的大部头著作, 也“几乎全都通读了一遍,重点史册、篇章,还二遍、三遍、四遍地读”。然则,就其对中国古代诗歌的阅读与批评而言,相比较地讲,他对于曹操的诗歌似乎是更为偏爱,现略举几例,以作证明。‎ 例一:1954年夏天,毛泽东来到北戴河。……一天,游泳过后,毛泽东在沙滩上漫步,嘴里念念有词。保健医生徐涛问他念的什么,他便一句一句地念给他听:“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徐涛问:“主席,这是谁的诗啊?”“写得好吗?”“很有气魄,很美。”“这是曹操的诗, 《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观沧海》。”‎ 例二:毛泽东很喜欢曹操的诗文,在故居藏书中有四种不同版本的《古诗源》和一本《魏武帝魏文帝诗注》,其中曹操的《短歌行》《观沧海》《土不同》《龟虽寿》《却东西门行》等诗篇,毛泽东多次圈画。大多数诗的标题前画着圈,诗中有浓圈密点。……在《短歌行》的标题前,有红、蓝两色笔画的圈记,对诗中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等处,都密密地加了旁圈。毛泽东爱读《龟虽寿》和《观沧海》两首诗,不仅反复读,多次圈点,还用他那龙飞凤舞的狂草手书全诗,作为练习书法的内容。‎ 例三:1961年,毛泽东给当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毛泽东的秘书胡乔木写信,劝他安心休养,信中说:“你须长期休养,不计时日,以愈为度。曹操诗云:‘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此诗宜读。你似以迁地疗养为宜,随气候转移,从事游山玩水,专看闲书,不看正书,也不管时事,如此可能好得快些。”‎ 由上举数例不难见出:毛泽东对曹诗是颇为欣赏的,不仅反复地阅读和圈点,有些诗篇甚至精熟到可以顺口吟诵的程度,并且在日常书信中,还能信手拈来,用曹操的诗句劝慰生病的同志如何安心休养。而能够做到这一步,不精研曹诗显然是不可能的。‎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