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
钱学森
钱学森是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
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中国火箭之父”、“导弹之王”。
钱学森
(1911——2009):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
评价:
美国海军次长丹金贝尔
评价:无论在哪里,钱学森都值五个师的兵力,宁可枪毙了也不能让他回国。
毛泽东
评价:美国人把钱学森当成5个师,在我看来,对我们说来钱学森比5个师的力量大多了。
五年归国路
钱学森在美国学有所成,为报效祖国,经历五年的漫长岁月,终于在1955年9月17日踏上了归国的航程。可是谁又知道,在这整整五年的时间里,他遭到了怎样的阻挠和迫害,尝到了多少的艰辛和痛苦!
钱学森在1950年9月中旬辞去了在美国的工作和职务,办理了回国手续,买好了飞往香港的机票。然而,正当他准备回国的前两天,忽然收到美国移民局及归化局的通知——不准回国!移民局还威胁说:“如果私自离境,抓到就要罚款,甚至要坐牢。”钱学森只好被迫留在美国,暗中进行着他的回国计划。
又过了几天,钱学森被抓进了美国移民及归化局看守所,原因竟是从钱学森行礼中搜出了“电报密码”和“武器图纸”,但这些只不过是他的日记本和实验得来的数据。
在看守所里,钱学森像囚犯似的被监禁着。特务们对他采取了不让睡觉、不让吃饭、喝水、用烟熏等恶毒手段,使钱学森在半个月内体重下降了30磅,企图以此让他打消回国念头。并称,如果钱学森放弃回国,那美国政府会照常给他提供研究设备和资金。面对这一切,钱学森都不为所动:“我宁愿回中国老家去,也不愿在受人怀疑的情况下留居美国!”
美国海军的一位高级将领金布尔得知钱学森要回国的消息后大为震惊,他说:“
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我宁可把他枪毙了,也不能让这个家伙离开美国!”
面对这么多的威逼利诱,钱学森回国的决心依然坚定不移,一刻也没有动摇过。最终在中国政府的关怀和努力下,钱学森才如愿以偿地回到了祖国。
背景介绍
钱学森1977年12月9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现代科学技术》一文,文章由
引言
和
五个部分
组成,《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节选自其中的第
三
部分。
这一部分
指出
了现代自然科学的特点,简要地
介绍
了现代自然科学体系的构成,重点
介绍
了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的发展和它们跟物理、数学的关系,从而
强调
物理和数学这两门根本的基础学科在现代自然科学体系中的重要位置。
说明文
概念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题材。
说明文与议论文的区别:
说明文的目的主要是说明,议论文的目的则主要是说理;说明文要求把实体事物或抽象事理本身的情况说清楚,议论文则要求提出个人对议论对象的看法或主张。
三要素
:内容的科学性、说明的条理性和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分类
:(按说明对象分)
记述性说明文,即
事物说明文
,用于说明
具体
的事物;
阐述性说明文,即
事理说明文
,用于说明
抽象
的事理。
本文属于哪种说明文?
说明结构:
1、
总分式
:“总——分”、“总——分——总”、“分——总”
2、
递进式
(各层之间的关系为递进关系,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
说明方法:
下定义
:用简洁明确的语言揭示概念的内涵。
作诠释
:对事物的特征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定义说明是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而诠释说明是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作用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分类别
:将被说明的对象,按一定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
加以说明。作用:理清头绪、具体说明,更有条理。
举例子
:以具体的简单的事物(事理)说明抽象的、复杂的事物(事理)。作用: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打比方
:把··比喻成··,形象生动的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列数字
:用数字说明。作用在于使读者认识事物的数据,体现语言的准确性,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作比较
:将两件可以对比的事物(事理)进行比较,通过比较说明事物的性质特点。作用在于使事物的特点更加明确起来。
引资料
:引用资料(名言、格言、谚语等)来说明被说明的事物。
作用:使说明的事物更有说服力。
整体认知,理解结构,把握思路
本文结构: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1-2)指出现代自然科学的特点,说明数学、物理是六门基础学科中的最基础的学科。
第二部分
(3-6)分别介绍化学、天文学、地学和生物学的发展,解说它们与物理、数学的密切关系,证明物理、数学在现代自然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地位。
第三部分
(7)
进一步指出物理、数学是现代自然科学体系中根本的基础学科,归结现代自然科学体系的构成。
本文的说明顺序
本文的结构:总分总的特点,先从整体说到局部,再从局部回到整体。
第一部分介绍自然科学的重要特点,说明自然科学体系中应用科学与基础科学的关系,是
先说整体
。
第二部分根据这一观点分析六门具体学科,是从整体说到
局部
。
第三部分再总结自然科学体系,从局部回到
整体
。
3——6段
研究内容
研究成果
(新发展或分支学科)
与物理、数学的关系
说明方法
化学
研究分子变化的
量子化学——计算化学
下定义
天文学
研究太阳、星星、月亮等宇宙的变化
星的爆发、中子星、“黑洞”
举例子、
作比较、列数字
地学
研究三个发展阶段
板块理论
分类别、作诠释
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
遗传工程
举例子
工程结构
现 工程技术学科 电力技术
代 (应用科学) 电子技术
自 农业技术
然 化学
科 一般基础学科 天文学
学 地学
基础学科 生物学
根本基础学科 物理学、数学
考卷的第二题
科技文阅读是一道选择大题,内含4道小题,共16分。题型基本是四选一形式,一般考查考生的判断能力,问题多是选出符合文意的一项或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成考科技类文章并不注重考查我们队科技知识的了解或掌握情况,而是从语文阅读理解的角度,考查考生对“高浓度信息”的
快速阅读理解与把握的能力。
科技类文章阅读考查
核心是思维能力
,主要是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
考查要点
1、对
词语
的理解
2、对
句意
的把握
3、对
内容要点
的
提炼
4、对
内容
的
推断
解题步骤
第一步,通读原文,整体感知
第二步,审题,
明确筛选范围
第三步,查对原文,筛选整合
命题角度:
选项
1、偏——偏离主要说明对象的本质属性,只罗列对象的表象、内容、事例或直观认识等。
2、删——删除文中的修饰限制性词语(主要是定语、状语),使选项表达内容扩大或缩小,或者扭曲内容。
3、漏——选项似乎与原文一致,但对照题干和文章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个方面,故意漏掉了另一个方面。
4、调——把原文的语序调换,造成句意的变化。
5、混——故意混淆范围、混淆指代、混淆时间、混淆关系。
6、凑——将无关的内容杂糅到一起,或把望文生义的内容夹杂在句中。
答题步骤
1、
速读明旨,标画关键
首先采用逐句快速阅读的方法通读全文,从整体上抓住文中提供的重要信息。即把握文章围绕什么说明对象阐明了哪些内容。同时动笔标画出每一段的
关键词语;
关键词
主要包括文章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对说明新知识、新发现、新理论等形成、发展过程及作用有重要意义的限制语以及有指代意义的词等。
关键句
主要包括表明文章主要信息的中心句、要点句,表明结构层次关系的过渡句以及使用双重否定、疑问语气的句子,这既是命题者常做“手脚”地方,也是解题的突破口。
2、
审读选项,圈定文段
先仔细阅读题目中四个选项,然后再次阅读原文,弄清楚各个选项内容都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准确圈定出答题所需信息的范围。
3、
找准原句,提取信息
围绕每一个选项内容查找找出文中相对应的语句,然后筛选出于选项相关的有效信息,并在筛选出的信息前表明题号及选项号,例如与7题A项对应的原文就在该原文前加上“7A”,依次类推,这样标记筛选出的原文,在将选项与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就可以快捷地寻找到原文信息。节省了答题时间,提高了解题速度。
4、
比较异同,辨析是非
实际上是对原文信息的一种转述,将题目中四个选项内容——与筛选出的原文信息比较,仔细找出选项与原文信息在表达上的差异处,然后根据上面提到的几种错误类型分析判断,符合原文意思的选项则是正确项,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选项则是错误项,最后根据题干要求选出答案。
文言文翻译:
己末年间,河朔发生大旱。镇阳帅自己说他很忧虑老百姓的生计,于是就急急忙忙地督促下属求雨。祭神消灾这类小的法术,没有不做的,最终也没有效果。日子长了,一些怪异荒诞的说法就产生了。碰巧有户百姓家里生了一头小白驴,有人指着这头白驴:“这就是旱灾的祸根。不杀死这头白驴,旱灾怎么能结束?”镇阳帅听说后,也认为有道理,于是就吩咐赶快把白驴抓起来,把它烧死。
一天晚上,白驴托梦给帅府中的某个属僚,说“大帅要烧死我,实在是冤枉啊!天灾流行,百姓受苦,这跟我有什么关系呢?至于这水旱之类的灾祸,哪里是我所能知道的,却想置我于死地?灾祸有的是来源于上天,有的是人为的,人为的灾祸可以寻找追究责任,来源于上天的只好听之任之了。
能抵抗旱灾的办法多的是啊,为什么不寻求殷卫汉唐那些做法呢?如果找不到办法,又无处归罪,那么就把责任推给上天,听之任之吧。不从人身上寻找原因,不把责任推给上天,根据那些无稽之谈,把旱灾说成说是我的过错,咳,真是太不讲道理呀!如果杀了我对百姓有利,那么我为什么吝惜生命,贪生怕死呢?如果事情不是这样,做这样的事来增加罪恶有什么好处?滥杀无辜是不仁的,轻信谣言是不明智的,这种不仁不智的事情,大帅为什么要做呢?您是他的属僚,所以,我斗胆私自向你申诉。”
属僚连忙向白驴道歉,睡醒起床之后,向镇阳帅请求放了白驴。起初,人们都很不高兴。过了不久就下起了大雨。整整一个月,也没有停止,于是又发生了水涝,伤害了庄稼,直到年底,一点收成都没有。从此以后,人们再也不议论白驴了。
古诗文翻译:
我敬重孟先生的庄重潇洒,
他为人高尚风流倜傥闻名天下。
少年时鄙视功名不爱官冕车马,
高龄白首又归隐山林摒弃尘杂。
明月夜常常饮酒醉得非凡高雅,
他不事君王迷恋花草胸怀豁达。
高山似的品格怎么能仰望着他?
只在此揖敬他芬芳的道德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