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我要的是葫芦》讲述的是一则寓言故事:种葫芦的人由于不了解叶子和葫芦之间的关系,到最后,原本可爱的小葫芦一个个都落光了。本篇课文教学的重难点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感悟,明白其中的道理。针对这节课的内容我预设的教学目标是:1、借助拼音和课文会认六个生字。2、通过学生观察和老师的讲解示范会写“慢、怪”两个字。3、运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读好感叹句和问句,在朗读中感悟课文内容,明白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重视感悟和体验。因此,教学中我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力求使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低段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在词句中,因此,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齐读、选择读、引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在日积月累的训练中,让孩子们养成结合语境理解字词以及主动阅读的习惯,从而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学完课文后,结合文章的空白之处,我设计了想象说话的内容,想象说一说:你想对他说什么吗?这样学生说话让他们有了较大的伸展空间。在学习中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发展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课后自我感觉较好,但是仔细想想,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拓展环节,引导的不够细致,我让学生续写这个故事,只给了孩子们一个开头“第二年,种葫芦的人又种下了一棵葫芦,……”。这样等于没有引导,孩子们在说的时候会有些困难。学生抓不住关键词,语言组织能力较差,学生了解种葫芦的人错在哪个地方,进一步理解了课文,只是在语言表达能力上没有得到训练。 另外,这是同学们第一次接触诸如寓言故事之类的文体,可能有点陌生,在理解寓意上有一定的难度,在整个授课中我虽然是以读为主,在读中领悟课文的思想内涵,但始终还是牵着学生走,没有真正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这也是今后课堂需要注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