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改音乐课教学
加入VIP免费下载

浅谈课改音乐课教学

ID:512996

大小:16.09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浅谈课改音乐课教学     随着教育教学的改革,《音乐课程标准》和《艺术课程标准》的推广实施,原有的常规式传统教学已经不再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了。中学音乐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素质教育要求音乐教育能提高学生的素质,同时渗透美育、德育,将教学内容与艺术化的教学形式完美统一,使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心理过程都得到优化,使课堂教学达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和谐统一。音乐教师在教育观念上、在教学活动中,如何以时俱进、如何贯彻课改精神、如何用全新的音乐教育观点来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已成为广大教师共同探讨、共同研究的课题。   目前中小学音、体、美学科的教学里存在着一种怪现象,那就是学生喜爱音乐、美术、体育活动。但是却不爱上课。这种怪现象不仅城市中学存在,农村中学更为严重。在此就我的体会谈几点看法。   一、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寓德育美于音乐艺术美之中。   我国著名音乐家贺绿汀指出:音乐是培养人民高尚道德品质、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音乐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和教学的全过程,在教材中深刻挖掘内涵,切忌把音乐欣赏课上成政治理论课。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展开的,除此外还教育学生爱家乡、爱自然、爱劳动、爱科学、爱学习,继承革命传统,团结友爱、尊敬师长等等,从多方面多角度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去认真、仔细地挖掘、发现和理解教材中丰富的德育内涵和深刻的哲理。弘扬爱国主义,渗透德育教育。如德沃夏克赴美后创作了《新大陆交响曲》的情景;冼星海爱国抗战的《黄河大合唱》、辛沪光弘扬民族精神的《嘎达梅林》、鲍罗廷爱国颂和平的《在中亚细亚草原上》等。用作曲家的爱国热情,作品中主人翁的民族精神和音乐形象的艺术魅力来感染学生、感化学生。   二、教师要善于运用教材,弘扬民族音乐文化。   1、从课本教材方面。   例如在初一年的“鉴赏与感受——中国民歌”这一单元欣赏课的教学中,通过阐述中国民歌几千年来历经各个朝代发展演变的历史,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歌是民族艺术遗产中的瑰宝。从古至尽,民歌一直紧密地伴随着人民,表达着他们的思想、意志、愿望、忧愁和欢乐,记录着他们的历史。民歌中闪烁着劳动人民智慧的光芒。作为中华儿女,应掌握了解我国灿烂的音乐文化,并继承和弘扬中国民族艺术,使民族艺术的光辉永存。一种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就会从学生的心灵深处油然而生。学生此时就热切盼望能够欣赏到优秀的作品及老师对具体作品作进一步分析。这就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产生情感共鸣,并有了积极探索音乐内涵的动力。如欣赏中国民歌中的《放马山歌》,学生倾听完后老师启发引导他们对作品进行分析,而后用语言进行描述。《放马山歌》是流行于云南的反映放牧生活的著名山歌。歌曲结构由上下两个乐句组成,下句是根据上句的音乐素材发展而成的。全曲音域只有五度,仅用6(la)、1(do )、2(re)、3(mi)四个音,歌词简练,其中夹以“喔噜噜”等衬词以及赶牲口的吆喝声,表现了放牧者的活泼和欢乐的情绪,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同时又可播放同类的放牧歌曲,让学生进行比较不同地区的民歌在旋律、曲调上有什么特点。最后总结出山歌的特点是:节奏多舒展而自由,音调悠长而飘逸,节奏、曲调又如在欣赏著名的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时,伴随着典雅古朴的旋律,教师可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描述,启发引导学生,激发他们展开丰富的想像力,从而把学生的情感带到如诗如画般的意境中,静心聆听,眼前宛如出现一幅山水画: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在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地摇曳……优美的音乐唤起他们对美丽大自然和家乡的热爱,给人以至高的艺术享受。   2、从课堂内容补充方面。   如进行知识拓展、音乐实践与创造等活动,可以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收集有关根据民歌素材创作的音乐作品。学生很乐意、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而且很快地就收集到许多身边熟悉的通俗歌曲。如:具有藏族民歌风格的《青藏高原》、《家乡》、《天路》;根据江苏民歌《茉莉花》创作的歌剧《图兰多》;歌曲《山路十八弯》等等。结合民歌的教唱、欣赏,把相关题材、相关内容的作品结合起来,进行鉴别比较,从而提高欣赏能力、演唱技能,同时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开拓了音乐艺术视野。   三、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觉地进行审美活动和审美体验。   所谓的审美,既是对于美的欣赏,审美欣赏包括主客体两个方面:一个是具有审美能力的人——审美的主体;另一个是具有一定审美属性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艺术现象构成了审美的对象——审美的客体。审美欣赏是审美主体面对能引起审美情感的审美对象所产生的一系列的心物感应,物我交流的心理活动。马克思说:“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音乐对他来说不是对象,因为我们的对象只能是我的本质力量之一的确证。”这就是说,音乐存在的真正意义取决于懂得音乐的人,亦既审美主体的审美能力对审美对象的存在价值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素质教育指教育者充分弘扬教育者自身的主体性,在先天生理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的影响和熏陶,使之具有美的一般知识,在身心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既自觉地进行审美活动和审美体验。   1、积极参与:具有审美性质的音乐教育,目的在于传授音乐知识和培养音乐技艺,而多从音乐表演和欣赏来实践。这里的表演是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因而重在参与。如:设计歌曲的演唱形式、根据歌曲内容设计表演情节、为歌曲设计伴奏形式等,通过表演,可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有效地激发他们对于音乐乃至人生的热情。在向人们表达自己的情感的同时,他们自身也体验到超越自我,超越现实,追求浪漫,追求美好的快乐。这种快乐,使他们的心灵受到鼓舞,得到净化。   2、提高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始动力,它能使一个人产生寻求知识、研究事物的欲望,教师要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和含有“情感”因素的言行举动等教学技巧,经常性地启发、诱导、感化、影响学生心理,促使他们积极思考,激发他们认知上的需要,只有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心理特点,教学内容和任务,设计组合优化的教学媒体,以兴趣为出发点,以效果为归宿,才能事半功倍地提高教学效益。对音乐的审美兴趣往往是从自我的音乐技能(唱歌、跳舞、演奏乐器)的表演开始的。一个孩子喜欢唱歌,当他的歌唱受到别人的评判时,美也悄悄地滋润者他的心田,渐渐地他也学会了对别人的表演做出评判,这便是鉴赏力的萌芽。诚然,这个时候他也并不具备审美意识。一个人从爱美到对美做出评判再过度到自觉的进行审美体验是一个漫长的受教育的过程。   3、真确引导:人们对音乐的感受力,可能因先天因素的不同而带有差异,但鉴赏力、想象力与创造力则完全依靠于后天的培养教育。广泛的阅读,特别是文学、哲学、美学等书籍的阅读是提高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当受教育者具备了一定的音乐知识和经验,文化素质等,如何使他们的审美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呢?这就要取决于教育者的正确引导了。   4、转变观念:教学观念的转变,对音乐课教学的改革起着导向的作用。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培养“创新型”的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需要和发展,使他们良好的个性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促进作用。教师要鼓励学生自由讨论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情感;鼓励学生自己来界定和探讨问题;让学生自行计划和抉择初步的决定;支持学生整合知识,并付诸行动。教师一要帮助学生澄清自己想要学习什么;二要帮助学生安排适宜的学习活动和学习材料;三是要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四是要创设和维持某种促进学习过程的心理气氛,其中真诚、接受和理解是师生人际关系中最为重要的态度品质。   5、教材灵活:教学内容对教学方法有着制约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思想性,又要理论联系实际,还要注意教材的难点、重点和关键,使学生明确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正确掌握教材内容。如果为了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音乐需要,教师因当适当地更新教材,把具有时代气息,紧贴学生生活的音乐作品补充到教材中,把能反映现代社会和学生生活情趣的校园歌曲和优秀流行歌曲引进课堂,也可以把国外各种内容健康向上,充满风土人情的音乐精品作为学生音乐欣赏的内容。只要教师对教材灵活运用、巧妙安排,就一定能够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四、教师要善于创设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   情景是音乐教学“情感化”的基础和前提。教师依据音乐审美教育的目标和学生的心理特征,自觉的运用审美因素,按照音乐教学的审美规律精心地创设音乐审美情景,是音乐教学得以成功和优化的保证。创设音乐教学情景,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心境,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教师有计划地利用情感和环境的因素,以情染情,以境触情,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熏陶、感化的一种德育方法。创设情景,教师要用生动、形象、准确(精辟而精练)、有感染力的语言,使学生能够感到身临其境、心入其情的最佳学习状态。教师要上善于理解学生,挚爱每一个学生,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找到同频共振区,这样才能扣动学生的心弦,发出和谐的共鸣。如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于祝英台》:随着音乐的展开使欣赏者身临其境地看到了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景色及梁祝三载同窗、共读共玩的愉快生活。音乐涤荡这我们心灵的尘埃,心中不由升腾起一股美妙的情感。人们自然而然地会祝愿梁祝二人比翼双飞,同结连理。忽然大锣悲鸣,弦管低吟,奏出不详之兆,让人心头一紧,紧张的音乐情绪引起人们心灵的强烈震撼,它生动地刻画了祝英台誓死不从封建礼教压迫束缚的痛苦不安心情……。   五、教师要善于运用网络,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今天,我们已经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按照以往传统教学的传递信息的速度是远远跟不上目前形式的发展的,因此必须高效率地传递大量信息,这也正是传统教学领域的一大难题。网络作为一项新技术、新工具进入教学领域,给传统的教学带来了新的途径和方法。运用网络教学能使学生看到图文并茂、视听一体的交互式集成信息,可以在网络上阅读文字材料,也可以从网络上听取声音材料,观看二维、三维的静止和活动图像,这种新形式的信息打破了沉闷的学习气氛,改变枯燥单一的学习方式,能使学生更为顺利地理解信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这就使学生不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能产生学习的兴趣,主动、及时地获取信息。网络教学说到底,也只是电化教学的一个新工具,在教学过程中它只是代替了教师的部分功能和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教什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学什么,都取决于教师,因此如何在教学中使用网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是关键。   在使用网络的同时,教师要注意与传统的电教手段交叉使用,取长补短。传统的电教手段在某种形式上可能落后于网络,但它们可能会更注重某种感官的刺激,突出教学重点。特别是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利用网络教学可使学生通过静止或活动的图像,加上音乐对大脑的刺激,能更快地激起学生的想象与联想,得到审美愉悦,也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师还要正确引导学生将盲目接受信息转变为有选择地接受信息,甚至对信息进行批判和补充,发展抽象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六、教师要善于合理评价学生,充分发挥音乐教学的教育性。   新课程评价要求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多给学生鼓励。走进音乐课堂,现在听到最多的是教师对学生评价时说的话是:“你真棒!”、“你真聪明!”、“你真能干!”,整个音乐教室都洋溢着教师的表扬声。明知有错也不予以纠正,怕染上“不尊重学生”之名。尤其在答案多元的音乐课堂上,教师更是大行其“中庸之道”:“你很会动脑筋,体验很深刻。”“你对这段音乐理解很独特。”“你的理解虽然不够恰当,但你敢说,值得表扬。”……理解怎么独特,这独特之见是否“空穴来风”?怎么不够恰当,正确的知识是什么?这些过去很看重的东西都被含糊其辞,被哼哼哈哈的评价所掩盖。   音乐教育同其它学科一样也要体现教育性。教师在评价中要发挥主导作用,对学生模糊不清的东西不加以明晰,对学生得出的错误结论不给予纠正,学生就会误解为得到老师的认可,这岂不是“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教师是应该多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但不等于是非不分。学生有错的时候,教师要及时指出,但要注意指出的方式,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当学生对知识理解错误时,教师不能粗暴武断地否定学生,而是要通过其他学生的正确答案和用音乐要素说理来进行纠正。总之,在评价上,我们要掌握这样的原则:在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前提下,及时指出学生的不足,教给学生正确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充分发挥音乐教学的教育性。   总之,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要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切实转变观念,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研究,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养,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爱好,用音乐艺术的魅力打开学生音乐心灵的窗户,使学生在音乐的海洋里畅游。让每个学生爱上音乐课是广大音乐教师最大的心愿。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