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倾听些什么”
加入VIP免费下载

例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倾听些什么”

ID:508663

大小:38.19 KB

页数:13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例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倾听些什么”  传统的课堂上,教师自居于权威,沉醉于自我,牢牢控制课堂的话语权,说得太多,听得太少;无视学生的声音,缺乏耐心去倾听学生的声音,因此不会(也不愿)倾听。倾听的缺乏不仅造成了师生关系的疏远,也使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而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是他们相互交往、相互交流的信息双向传递的过程。教师的耐心倾听是师生之间交往的关键,是唤起学生自主意识,积极投入学习的重要条件,是课堂教学得以健康推进的载体和动力,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核心理念的真正体现。倾听学生,重视学生的内心世界,给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给学生敢于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给学生的情感和思想以放飞的机会,这种师生互动的课堂才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才是充满灵性和诗意的课堂。 课堂教学中,教师到底要“倾听些什么”呢?这是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必须要明了的问题。本文通过举例的方式来探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倾听的内容。 1、倾听学生的情感 对学生情感动向和状态细致入微地把握,并及时加以协调和引导,是教育者成功的重要标志。一个善于倾听的教师,能迅速准确地从学生发出的各种声音中听出愤懑、悲哀、快乐和喜悦等各种情感,同时在教学上作出适当及时的反应和调整。 【例1】特级教师孙双金执教《天游峰的扫路人》片段 师:刚才孙老师跟温岭市太平小学五(4)班的同学上了一堂课。想不想听听我对你们的感受? 生:想。 师:我觉得五(4)班的同学有这么几个特点。第一,聪明。从哪里看出聪明呢?我觉得能够提问题的同学就是聪明的同学。你们提出这么多问题,甚至在课间还有同学围着老师提问题。第二,可爱。你们一个个都那么神气。课间还有人告诉我,说你们班有双胞胎。第三,我觉得你们班很了不起。虽然戴眼镜的同学多了些,但你们的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地方都不放过。有两个同学还告诉我:“上一节课有两个问题重复了。”孙老师才给你们上了一节课,就喜欢上你们了。 你们喜欢孙老师吗?刚才我评价了你们,你们觉得孙老师怎么样?说说看,好话好说,坏话坏说,不要怕,放开来说。 生1:我觉得您挺幽默的,挺像我们班的老师。我想让你记住我们班。 师:噢,称赞孙老师幽默,谢谢你! 生2:我觉得孙老师胖乎乎的,做老师还挺合适。 师:(大笑)谢谢你!我这辈子就做老师,按你说的去做。 生:我觉得您的文才很好,不过我想和您比一比。 师:想和我比一比?你叫什么名字? 生3:杨潇枫。 师:你说吧,怎么比。 师:作诗一首。 师:作诗一首?好,你先来。 生3:我的题目是《赞天游》。武夷数峰险,天游乃第一。石阶近千级,谣望欲断丝。美景巧如画,人在画中游。崖脚遇知己,两人心灵通。天云阁之约,双方互开颜。笑声惊比翼,随笑而归然。(全场鼓掌) 师:孙老师甘拜下风,拜你为师,拜你为师!你真了不起,大家再来点掌声!(拿起诗稿)杨潇枫,当代才子,当代才子哦!(众笑)杨潇枫,我记住你了,我一定向你学习。孙老师小时侯没受过这么好的教育,我是比不上你。 生4:我觉得孙老师验证了一个道理,好学生是夸出来的。 师:好学生是夸出来的。(众笑)孙老师上课会 不会夸你们? 生:(齐答)会。 师:夸得你高兴不高兴? 生4:很高兴。 师:夸得你们乐滋滋的。好学生是夸出来的,这是教育的真谛!(面向听课教师)做老师的就要会夸自己的学生,不会夸学生的老师不是好老师。不要吝啬你的表扬语言,把你最美的赞美语言献给你的学生吧! 生5:我认为你很有才华,你的肚子里全都是墨水。 师:很有才华?孙老师的肚子里都是墨水?不知道是不是墨水。谢谢你!不仅学生需要老师的夸奖,老师也需要学生的赞美。你们赞美我,我心里多开心啊!大家要学会互相赞美,互相赏识。 (孙双金.《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实录.小学语文教学.2009(5下)第32-33页) 孙老师在第二节课刚上课时,就以征询学生的意见——“想不想听听我对你们的感受?” 表现了孙老师教学平等的意识。接着用诚恳精当的语言赞美学生并说出具体的理由,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到教师的赞美是发自内心的,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继续努力的方向。在消除了学生对教师的紧张状态后,教师鼓励学生来评价孙老师。“让学生来评价老师?”这也只能是出现在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上才会出现的一道靓丽的风景啊!教师所营造的平等、民主、自由的课堂教学环境,形成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因此学生称赞老师“幽默”,说老师“胖乎乎”,觉得老师“文才好”,更有甚者与老师“比写诗歌”,就显得那么自然与贴切。相互倾听、真诚对话的课堂其乐融融,充满着温暖与温馨,流淌着智慧和情感。教师倾听的认真,反应的及时,判断的准确,态度的谦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都会让学生受益终生。学生真诚情感的流露,也成为教师精神上最大的安慰。 2、倾听学生的思想     一个具有倾听意识和习惯的教师不会满足于仅仅倾听学生的欲望和情感,他还善于倾听声音背后的某种思想和观念的萌芽,并尽量认可他们的价值和意义。当学生发现自己那些隐瞒不露的思想被教师倾听并认可时,他们就与教师建立了一种更深一步的交往关系——思想上的交往。    【例2】特级教师靳家彦执教《陶罐和铁罐》(第二课时)片段 师:我们继续上课。读了这则寓言,你们悟出了什么道理? 生:人应该谦虚谨慎,不应该骄傲自满。 生:不要只看到自己的长处,用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短处。人都有长处,也都有短处。 生:人们应该学习陶罐的胸怀,不应像铁罐那样自以为天下无敌。 生:这则寓言通过一个有趣的小故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这就是不要以己之长,比人之短,要多看别人的长处。 生:长处弄不好倒成了短处,铁罐结实但容易氧化;短处弄好了也能变成长处,陶罐埋在土里多少年也氧化不了。 师:你们体会出的道理,就是这篇寓言的寓意,“寓”就是寄托的意思。 生:老师,我提出一个问题请同学们讨论讨论可以吗? 师:什么问题呀,说出来我听听。 生:铁罐就没有优点吗?铁罐坚固不易破碎这一点不值得学习吗?陶罐就没有缺点吗?陶罐虽然比铁罐光洁、朴素、美观,但它很容易破碎,这一点铁罐说得并不错。只是铁罐的态度太骄傲了,所以大家不喜欢它。 师:问得好!请大家讨论一下,铁罐和陶罐各有什么优点和缺点,各抒己见,别被课文限制住,放飞思路,大胆发言。 生:(议论归纳,教师板书) 铁罐——优点:坚固;缺点:丑陋 陶罐——优点:美观;缺点:易碎 (选自周成平主编.新课程名师精彩课堂实录·小学语文卷.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第12页)     在研读文本的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读了这则寓言,你们悟出了什么道理?”这是一个让学生充分自由的问题,也是一个表现学生思想的话题。学生经过思考后,回答得很精彩,也很好地弄懂了这则寓言的寓意。这时出现了“异样的声音”:“老师,我提出一个问题请同学们讨论讨论可以吗?”老师没有怕耽误教学进程而否定这个学生的声音,而是鼓励他继续说下去。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提出了跟其他同学不同的问题:“铁罐就没有优点吗?铁罐坚固不易破碎这一点不值得学习吗?陶罐就没有缺点吗?”教师没有直接表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而是将问题“推”给全班学生,让学生们讨论这个学生提出的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世界被打开,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让学生思维的火花频频闪现。如果没有教师真诚的倾听和引导,学生的思想也就没有这样活跃,更不会出现那“异样的声音”。     3、倾听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新课程标准指出,“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倾听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开展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以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例3】特级教师盛新凤执教《如梦令》片段 师:同学们真能干,读着读着就把这首词读胖了,读美了。但这还不够,咱们还要把这首词读“瘦”(板书:读瘦)你们能不能把这首词读成一个字吗?这首词是围绕词中哪一个字来写的? 生:我觉得是一个“美”字。 师:确实是美的,可惜词里并没有直接写“美”字。 生:醉。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因为只有美景才能让她沉醉,我认为是醉。词中有“日暮”“藕花”,还有“一滩鸥鹭”,让人沉醉在里面了。 师:就请你把这个字写在黑板上。(生板书:醉) 生:我觉得是“梦”,“如梦令”的“梦”。 师:盛老师告诉你,“如梦令”是个词牌名,它分开来是没有特定的意思的。不过我想听听你说梦的理由。 生:就是作者写的这首词像梦一样的很美。 师:你说的也挺有道理的。 生:我觉得是“记”,因为整首词都是在写作者记着的事情。 师:她回忆怎样的美景? 生:她记得“溪亭日暮”,记得“藕花深处”,还记得“一滩鸥鹭”。 师:你们觉得这个“记”字有道理吗?(有)请你写在黑板上。(生板书:记。) 生:我认为应该是“暮”。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作者看了日暮以后就非常沉醉,她甚至忘记了回家,因为太沉醉了竟然把船划到了荷花的深处。 师:那她为什么要这么着急地划出来呢? 生:因为天色已晚,当她意识到的时候,船已经划进去很深了,所以着急。 师:白天的话用得着这么着急吗?(不用)是因为“暮”,对不对?请你也写在黑板上。(生板书:暮) 生:我认为是“兴”。因为她兴致很高,看了“溪亭日暮”,很沉醉,忘记了回家的路,所以后来才会“误入藕花深处,惊起了一滩欧鹭”。 师:有道理。其实她是兴未尽,但天晚了不得不回去,回去的时候有了意外的收获。可以说一“兴”未平一“兴”又起。也请你写在黑板上。(生板书:兴) 师:同学们品出了那么多的字。不管“醉”也好,“记”也好,“暮”也好,还有“兴”也好,老师认为都很有道理。因为“暮”所以“兴”,因为“兴”所以“醉”,因为陶醉了,所以总是不能忘记。(师连线)李清照留下来的词并不多,但是“无一首不精,无一字不妙”,这首词中的33个字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盛新凤.想象与概括融通——《如梦令》教学实录.载《小学语文教学》2009年6月下旬刊“人物版”,第30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盛老师在学生成功地将《如梦令》“读胖”“读美”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来把这首词“读瘦”,继续向文本深处探究。“你们能不能把这首词读成一个字吗?这首词是围绕词中哪一个字来写的?”情感的鼓励,问题的定向,都有利于学生放飞思想的翅膀。教师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思考时间、讨论时间、发言时间和争辩时间,鼓励学生朗读和默读,鼓励学生去阅读,去体验,去探究,去发现,从而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美”、“醉”、“梦”、“记”、“暮”、“兴”,这都是学生自主探究发现的结果。在教学过程中,盛老师倾听着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处处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对自己的发言充满信心。对回答不到位的,委婉地指出不足,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对存在歧义的,给予必要的肯定;对说得准确的,“你说的也挺有道理的”;对有创见的,及时给予鼓励。盛老师“心中有学生”,所以她的课堂学生成了真正的主人。    4、倾听学生的差异     倾听始终是面向具体和特殊的生命个体的倾听。当各种声音汇集在教师耳边的时候,教师的任务是听出这些声音的差异,听出它们所反映的不同个性和人格。   【例4】《丑小鸭》教学片段 一位老师教《丑小鸭》一文时,在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理解感受“丑小鸭来到世界上,除了鸭妈妈,谁都欺负她”后,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是丑小鸭,遇到了那么多的困难,你会怎样? 生1:我是丑小鸭的话,我会很伤心。 生2:我有可能会想到自杀。 生3:我也会和丑小鸭一样离家出走。 生4:我不会离家出走,出走后,找不到吃的怎么办?会饿死的。 生5:我会留在家里,真心诚意地对待大家,总有一天,大家会对我好的。 由于学生是一个个具体的生命,他们会因为性格、思维方式、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不同和差异,对同一情境的的刺激也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和表现。本案例中,面对“假如你是丑小鸭,遇到了那么多的困难,你会怎样?”这同一个问题,学生会有各种不同的回答,教师首先要认真倾听他们的回答,其次要善于从他们的回答中听出他们的差异,由此“听”出他们个性的不同。生1说“伤心”,生2说“可能想到自杀”,表明他(她)们性格较懦弱,属同一类型心理的学生;生3说“离家出走”,说明他(她)性格倔强且有点孤僻;生4说“不会离家出走”,表明他(她)对家的依赖性很强,独立生存的能力差;生5说“真心诚意地对待大家”,并且相信“大家会对我好的”,这表现出他(她)温和善良的性格。这个案例告诉我们,教师在倾听学生回答问题时,还要尽可能地听出学生的差异和个性,从而让语文学习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展现个性、培养个性和塑造个性的过程。这也是新课程“以生为本”理念在我们语文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5、倾听学生的朗读     要倾听学生的朗读。听他的发音是否准确, 吐字是否清晰, 基调是否准确, 停顿是否准确, 是否能根据感情表达的需要和作品内容的重点来读出重音, 这其实很能反映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深不深, 语言素养高不高, 感情好不好。而学生表述的言语, 则更是我们倾听的重中之重。教师要用“语文”的耳朵来倾听。 【例5】特级教师孙双金执教《天游峰的扫路人》片段 师:哪一段写游人爬天游峰的?你读一读。 (一生读) 师:你找得准,但听你的朗读,爬天游峰是悠哉悠哉的,谁能让我听了你的朗读能听出爬得累? (一生读) 师:你听他读,好在哪儿?顶天立地——高,900多级,900多级,1800多级——台阶真多,气喘吁吁,大汗淋漓,也读得好,给你打99.999分,这0.001分扣在哪儿? 生:要稍慢点。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气喘得厉害,要慢些。 (生读此句) 师:听他这么读,我心里也痒痒的,也想读一读。给我打多少分?(生笑)我读了你们也要读。(师读,掌声)给我打分。 生:99.99的循环。 师:为什么要扣我一点点。 生:不知道。 师:讲不出理由,我不接受。 生:省略号要停两拍,显示老人很累。 生:应该不止一处重读:“顶天立地、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倒抽了一口气”要很轻。 师:听你们着们一说,我接受。拜你们为师,你们都是我的小老师。 (于永正.名师课堂经典细节(小学语文卷).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第189-190页)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只有在朗读中才能体会情境,才能领悟真情,才能产生共鸣。本教例中,孙老师认真而专注地倾听学生的朗读,及时进行读后评价。他不是像一般的老师那样着重于朗读技巧的评价,而是着重于朗读效果的评价,并指出由于对文本情感的理解和把握不到位或不准确,才导致了朗读的效果出现了偏差。评价后再让学生读,对读得好的,毫不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辞,并采用打分的形式量化朗读效果,并分析其不足之处,让学生知道“读无止境”,也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这样既给了学生朗读的信心,又让学生尝到了成功的体验。同时,孙老师还要求与学生比读,让学生给自己的朗读打分,让学生做一回小老师,这种换位既可以让学生更有兴趣和激情去听课,也让学生学习倾听别人的朗读,形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6、倾听学生的提问 当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增强后,教师就不再是课堂提问的垄断者,原先的“一问一答”的模式变成了互问互答。有时有些学生还会提出一些教师一时都无法回答的问题。学生对提出的各种问题做出的不同回答,也并非与教师预先估计 的完全一致。这时,教师是否善于倾听,善于发现学生回答中具有的价值和意义,体验学生的情绪,就成了教师能否组织好动态生成中的课堂教学的重要条件。    【例6】特级教师支玉恒执教《欢乐的泼水节》案例     支玉恒老师教学《欢乐的泼水节》最后一节时,许多学生都陶醉在泼水节所营造的欢乐气氛中,突然有一位学生问:“老师,现在地球上的水资源越来越少了,傣族人民过泼水节要泼掉许多水,这不是在浪费水资源吗?”这一问题显然出乎大家的意料,课堂的气氛和教学节奏立刻就被这“不和谐”的音符打乱了。就在全班同学和台下听课老师为之瞠目感到不知所措的时候,支老师却对这位学生大加称赞,并请学生再读全文并思考:泼水节这一天人们为什么特别高兴?这里的“水”到底有什么含义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最后明白了这清洁的说不仅仅是一种自然资源,还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它象征着尊敬、友爱和祝福。他们相信,虽然傣族人民生活在水量充沛的热带雨林地区——西双版纳,但爱水的民族,肯定最懂得说的珍贵。短短的5分钟,却使学生受到了一次民族文化的熏陶。 (选自杨九俊主编.小学语文课堂诊断.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社.2005年1月,第122页) 的确,从当今保护水资源的时代旋律来看,学生的提问有其合理之处。但是,这样的理解与《欢乐的泼水节》一文的时代和文化背景却是不相容的。如果从保护水资源的观点来分析,必然引起对傣族人民的“误会”,造成对课文的误解,使得一篇具有浓厚民族风情的好文章可能因此而成为一篇糟糕的文章。好在,支老师认真倾听学生的提问,既没有采取打断或回绝的态度,也没有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而是及时发现学生的提问“傣族人民过泼水节是在浪费水资源”是个有益的动态资源,灵活地引导学生变换角度,从文化的角度再次进入课文,深读课文,使学生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端正了认识。支老师面对课堂上学生提出的猝不及防的问题,能认真倾听并善于引导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 7、倾听学生的回答 新课程要求教师创设一个宽松的课堂教学环境,与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学生能够在其中自主地学习,平等地交流各自的理解、感受和体验。教师应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通过问题的探索和解决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的课堂提问是引导学生自主思维的路标,学生的回答则是思想道路的足迹,教师的倾听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前进方向,把握学生思维手阻的困惑所在,同时也是学习共同体内部相互交往与沟通的必要手段。教师对学生回答的倾听与否,不但是能力和意愿的问题,同时还是教师本身特殊的职业要求和道德责任。学生的声音经常被不同程度地漏听、遗忘或拒斥,这很不利于师生间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更谈不上学生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的真正确立。 【例7】  特级教师孙建峰教学《白鹭》片段 (生读第七节) 师:我认为这里的“钓”可以改成“捉”,时常有一只两只白鹭站着捉鱼。孙老师说错了没有?  生:我认为不够准确。因为“钓”是在那里等待着鱼过来,而“捉”是主动去捉鱼。 师:你的意思是说“钓”是等待,“捉”是主动出击。 生:是这样的。 师:再说说原因。 生:因为“钓”是等待鱼上钩,而“捉”是主动出击去捉鱼。 师:怎么没有掌声?(生鼓掌) 师:还有—— 生:我觉得“捉”是一种动态的美,“钓”是一种静态的美。 生:我觉得静态的美更好一点。 师:白鹭在那里钓鱼,表面是等待着鱼,实际呢? 生:希望鱼尽快上钩。 师:难怪你要说静态的好。“捉”比较忙乱。 生:我觉得钓鱼比较闲静秒度米毫秒度,像人一样,是拟人化的写法。 生:我觉得用“钓”的话,显得白鹭很悠然。 师:无忧无虑,等着鱼儿上钩。姜太公还要一个鱼竿,可白鹭不要竿和钩,只要悠然地等着鱼上来。我改的“捉”远远不如一个“钓”字上。 (杨菊英.平等对话  尽显学生的个性.载《小学语文教学》2006年第4期第51-52页) 在这一片段中,孙老师和学生一起探讨用“钓”好,还是“捉”好,巧妙地激发学生对教材进行探究,从而使学生更好地体会白鹭的“悠然”。此时的师生关系是平等、民主的双向交流的互动关系。孙老师在倾听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同时还敞开心扉与学生进行交流,课堂上形成了浓郁的学习气氛,学生思维活跃,尽显个性。回味整个教学过程,课堂始终洋溢着自由、平等、亲和的对话氛围,那是孙老师心中有学生,并能躬身走入学生的世界,侧耳聆听学生的声音,有意放飞学生的思绪,因而他的课处处充满灵性,处处涌动真情,“教学相长”得以很好的体现。 8、倾听学生的讨论 合作学习、小组讨论成为新课程中学生主要的活动方式,在小组活动中教师以合作伙伴的身份参与其中,一方面引领学生的讨论,另一方面观察与倾听每个学生的发言与表现,为他们做出过程性评价。 【例8】《田忌赛马》教学片段 师:读课文想一想,孙膑为什么劝田忌再赛一次马?他是根据什么想出办法的呢?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 (学生们有的默读课文,有的小声读课文,多数学生在动笔勾画,也有的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写了下来。大家在认真、紧张地学习着。老师在学生之间巡视,观察学生的表情、眼神、动作,有几个学生表现出困惑,老师就走到跟前帮助他们。有的学生主动向老师请教。) (大约过了5分钟,老师看到大多数学生都有了自己的想法) 师:大家把你们的想法先同桌交流,然后再小组内交流。 (又过了大约5分钟) 师:下面请各组中心发言人汇报你们组的学习情况,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当别人汇报的时候,请同学们注意记下与自己不一样的想法。哪个组先来汇报呢? 生1:老师,我们组先来汇报。书中写了“从刚才的情形看,齐威王的马比你的快不了多少呀”,我们组根据这句话的意思画出了示意图。 师:能把你们画的示意图放在实物投影仪上,边演示边说说你们的看法吗? (生1很高兴地把本组同学画的示意图放到投影仪上演示并说明:我们分别用红色和黄色表示各自的马,在每匹马上标明上、中、下不同的字样。生1把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向前稍微挪了一点儿) 生1:从这句话我们看出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比田忌相应等级的马都快一点儿,所以田忌的上等马可以胜齐威王的中等马,他的中等马可以胜齐威王的下等马。所以孙膑劝田忌再赛一次马。 (当这位同学演示时,下面发出啧啧地赞叹声。同学们都在认真地观察示意图,有的同桌在小声议论) (老师注意到一组学生在商量什么) 师:其他组有什么看法呢?你们从刚才同学的演示中得到什么启发了吗? 生2:(刚才商量那组的中心发言人)我们组也是通过“从刚才的情形看,齐威王的马比你的快不了多少呀”这句话来理解这个问题的,从这句话和刚才同学的示意图中,我们还发现孙膑是一个善于观察的人。 (还有一些学生跃跃欲试) 师:同学们还有什么看法呢? 生3:我同意大家的看法,我还看出孙膑是一个愿意动脑筋,善于分析的人。 师:老师觉得大家也是爱动脑筋的人。那么你们能把这句话的省略号可能省略的内容补充完整吗?下面小组讨论讨论。 (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大约过了3分钟) 生1:田忌,别垂头丧气的,我出个主意保你能赢。 生2:田忌,别看齐威王现在高兴,待会儿准让他目瞪口呆。 生3:不要灰心,失败乃成功之母嘛,你为什么不动脑子想一想? 生4:田忌,我有办法让你取胜,你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先输一场,接着用上等马对他的中等马,然后……你想一想怎么办吧。 生5:田忌,在魏国是你想办法救了我,使我摆脱了庞涓的陷害。大恩大德没齿难忘。放心,我不会让你失望的。 师:噢,你知道的真多,这个故事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5:预习时我查资料,从《孙庞斗智》这本书中知道的。 师:围绕课文内容查找有关资料,这是很好的预习方法,值得表扬和提倡。 (关文信主编.新课程理念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施.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第126-127页)     教师要倾听学生在课堂上的声音。通过倾听来辨别学生是否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的内容是否清楚、具有条理性,是否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倾听,如本例中,老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思考时间和讨论时间,要求学生要倾听同学的发言,并记下与自己不同的意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尊重学生的多元感受,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去感悟、体会文本,把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引向深入。 只有明白了倾听的内容,教师才能真正建立倾听的课堂。李镇涛说:“作为一个真正的倾听者的教师,必定是这样的:他怀着深深的谦虚和忍耐,以一颗充满柔情的爱心,张开他的耳朵,满怀信心和期待地迎接那些稚嫩的生命之音。这样的倾听由于植根于生命的大地,根深蒂固,顺风摇摆,时常静默沉寂,但又潜藏着创造的活力,它的全部目的无非在于:为了在空中绽放花朵,凝结果实。”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培养教师的课堂教学倾听技能成为当务之急。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