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pptx课件
加入VIP免费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pptx课件

ID:503447

大小:4.31 MB

页数:19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滕南中学 付佳惠 《短文二篇》复习 •1、识记作家作品 •2、积累文言词语 •3、理解作品内容 •4、体会作者情感 •5、品味作品特色 复习目标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书,即书信,古人的 书信又叫“尺牍”或 “信札”,是一种应 用性文体,多记事陈 情。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 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 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答谢中书书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山川之美,古来共共谈。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交辉。。 青林翠竹,青林翠竹,四时俱四时俱备。备。 晓雾将晓雾将歇歇,猿鸟乱鸣;,猿鸟乱鸣; 夕日欲夕日欲颓颓,,沉鳞沉鳞竞跃。竞跃。 实是实是/欲界欲界之之仙都仙都。。 自自/康乐康乐/以来,以来, 未复有未复有/能能与与其奇者。其奇者。yù tuí 四季 都 消散 坠落 潜游在水中的鱼 指人间 神仙生活的美好世界,或指天堂 欣赏 交相辉映 共同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 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 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 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 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 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 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 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一、总起句,以感慨发端。 1、描写山川中 的静景之美。 2、描写大自然 中的早晚景象 (动景)。 三、感慨自然之美景。 结束全文,呼应前文。 二、分写山水 景物的美。 山水小品文 短小灵活,简练隽永, 可议论抒情,随性抒 写自己感兴趣的所见 所闻,是一种轻便自 由的文学形式。古代 许多带有强烈感情色 彩、语言优美生动的 序、跋、记传、书信 等,都可以算作小品文。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作者 是如 何描 绘山 川之 美的? 抓住景物持征 山水相映之美 色彩配合之美 晨昏变化之美 动静相衬之美 按照一定的顺序 仰视、俯视、平视 时间 调动多种感官 视、听 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词 语 作者借助景物想要表达什么情感? • 写作背景:陶弘景,南朝齐梁时思想家。入梁,武帝礼聘不出,但朝廷大事辄就咨 询,时称“山中宰相”。早年游历访道时,足迹遍及江浙的名山胜水,37岁退隐茅山, 后在江南佳丽的山水中度过了44个春秋。本文为陶弘景晚年作品。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康乐:谢灵运。他好游山水、善营园林,容貌出众、可至高位而多次归隐田 园。他是 六朝文人心目中“雅好自然”的典范,他还长于赋诗,堪称山水 诗的宗匠。 表达了沉醉山水的愉悦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 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 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 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北宋 苏轼 门 高兴的样子 脱 想 考虑,想到 ……的人于是 到 睡觉 一同,共同 散步 在 清澈透明 水藻 荇莱 交错纵横 表推测,原来是 只是 罢了清闲的人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夜,解衣欲睡,月色入 户,欣然起行。念无与 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 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 积水空明,水中藻、荇 交横,盖竹柏影也。何 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 见月光照进门里,就高兴地起来走出去。想到没 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便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睡,于是一起在院中散步。院中月光如 水一般明澈,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 柏树的影子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柏?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赏月缘由 庭下月景 议论抒怀 记叙 描写 议论 抒情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夜,解衣欲睡,月色入 户,欣然起行。念无与 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 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 积水空明,水中藻、荇 交横,盖竹柏影也。何 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和动静 结合的写法,将澄澈的月光比成积 水,用交错相生的水草比喻竹柏的 影子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如一池春 水的静谧之美和月下竹柏的倒影似 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静中有动,动 中有静,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 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 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虽然月光并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时时能觅,处处可见。 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在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 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 (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 “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 (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 使,但不得“签书公事”。 (《记承天寺夜游》就是苏 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之后他几经贬谪,直到宋徽宗接位,大赦天下, 他才得到内徙的机会,但至常州便病逝了,时年64岁。 张怀民,名梦得。他于元丰六年(1083年)贬谪到黄 州,初到时寓居在承天寺。他曾筑亭于住所旁, 在那里可以纵览江山的胜况,苏轼名之为“快哉亭” ,并写了一首《水调歌头》词赠他,词中有“一点 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名句。苏轼的弟弟苏辙也 为他写了一篇《黄州快哉亭记》。文章说张怀民 虽然屈居主簿小类的小官,但心地坦然,不把迁 谪之事放在心上,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 处逆境而无悲感之容,是一位品格清高超逸有过 人自制力的性格倔强的人。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作者为什么 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处境和心情。 • 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苏轼 • 1.“闲人”:首先指具有闲情雅致之人。 • 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有远大抱负却郁郁不得志的悲凉 心境,即政治生活清闲之人。 • 2.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尽在其中。 体现了作者当时仕途失意的落寞处境和自我排遣的旷达心境。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答题 1.解释加点词的词义。 ①晓雾将歇 ②月色入户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 A.之:山川之美 甚矣,汝之不惠 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 问今是何世 C.与:念无与为乐者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D.寻:寻张怀民 寻病终 B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②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水中藻、荇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4.简答。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 , 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 。 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 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 “____”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 “____ ”人。 仙 议论(答“抒情”也可) 闲 描写 从思想感情上看,两文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 • 相同点: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 • 不同点:《记承天寺夜游》中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闲”人,情感微 妙而复杂,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体现了作者当时仕途失意的落寞处境和自我排遣的旷达心境。 • 《答谢中书书 》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仙”人,飘飘欲仙的自 得表露无疑,有沉醉山水的愉悦、与古今知音共赏美录的闲适自得。 比较两篇短文在句式、节奏、用词等方面的不同之 处。 这两篇短文在行文风格上有很大不同。陶弘景是南北朝时期人,《答 谢中书书》带有骈文的特点,多用四字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 感较强;间用散句,参差错落,于整齐中有变化。多用寻常词汇,浅 显易懂,但为了形式的整齐,选词用字颇多斟酌。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自然成文,涉笔成趣,不事雕饰,天然中 见真章文章。文章所用散句四言至十言均有,间用整齐句式,节舒缓, 不求统一。读此文,带给读者一种散淡自然的感觉。 骈文,魏晋以来产生的一种文体 ,又称骈俪文、四六文。其主要 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 仗,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 并驾齐驱,故称为骈体。在声韵 上,则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 ;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语言风格:骈散结合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