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0《唐雎不辱使命》同步课件(部编人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0《唐雎不辱使命》同步课件(部编人教版)

ID:497758

大小:2.12 MB

页数:42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语文(部编版) 九年级 下册 第三单元 第十课 唐雎不辱使命 新课导入 俗话说“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但有一个人偏不这样,他就是战国时安 陵国的使者唐雎。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面对威武四方的秦王,是如何做到“ 人在屋檐下,偏偏不低头”的。 学习目标 1.了解时代背景,理解本文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 2.把握本文对话体的特征,理解人物语言形象化、个性化的特点。 3.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诵读课文,注意表现不同人物的语气和神情。 背景资料 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剪灭各诸侯国,前230年灭韩, 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 之兵(秦人往往借迁移之名行灭国之实),由此引起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 文体知识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而成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全书载录 了战国时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历史事件,重点记录了众多谋臣策士的 策论。 文体知识 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根据各种书面的、口述 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排、描写与说明而成。包括一般的传 记、自传、评传、人物小传、人物特写、回忆录、年谱、小说化的传记,等等。 传记和历史关系密切,某些写作年代久远的传记常被人们当作史料看待。 从创作方法看,有的传记以记叙翔实的史实为主,用语比较平实,称为“历史性 传记”;有的传记多用形象化手法,描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其活动的 历史背景等,以史实为依据,但又不排斥某些联想性的文学描写,称为“传记文 学”。传记一般不虚构,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 检查字词 唐雎 (jū)      怫然 (fú) 免冠徒跣 (xiǎn) 以头抢地 (qiāng) 韩傀 (guī) 休祲 (jìn) 缟素 (gǎo) 色挠 (náo) 寡人谕 (yù) 生字词 检查字词 通假字 ①故不错(cuò)意也 (“错”同“措”,安放) ②仓(cānɡ)鹰击于殿上 (“仓”同“苍”,青色) 检查字词 古今异义词 检查字词 检查字词 检查字词 检查字词 一词多义 检查字词 检查字词 词类活用 ①且秦灭韩亡魏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②请广于君 (形容词作动词,扩充) ③轻寡人与 (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④伏尸二人,流血五步 (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伏,使……流) ⑤天下缟素 (名词作动词,穿丧服) 检查字词 文言虚词 检查字词 检查字词 文言句式 ①判断句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者,……也”表判断。) ②省略句 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句首省略主语“吾”。) ③倒装句 a.受地于先王。(状语后置,正常语序是“于先王受地”。) b.请广于君。(状语后置,正常语序是“于君请广”。) 检查字词 重点词语 谓……曰:对……说。 不辱使命:意思是完成了出使的任务。辱,辱没、辜负。 使:派遣,派出。 欲:想。 以:用。 守:守护。 易:交换。 检查字词 直: 只,仅仅。 怫然: 愤怒的样子。 布衣: 指平民。古代没有官职的人都穿布衣服,所以称布衣。 徒: 光着。 抢: 撞。 庸夫:平庸无能的人。 检查字词 重点句子翻译 (1)安陵君其许寡人! 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啊! (2)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只是这五百里的土地呢? (3)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平民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检查字词 (4)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 (5)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保全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您啊! 整体感知 1.唐雎出使秦国的使命是________。文题的意思是________。 【合作探究】粉碎秦王妄图吞并安陵君土地的企图 唐雎完成了自己出使的任务 整体感知 2.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是什么? 【合作探究】因为秦王提出以大易小,妄图吞并安陵君的土地。安陵君不答应, 秦王不高兴,所以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 整体感知 3.秦王初见唐雎时,是以一种什么样的语气对唐雎说话的?唐雎又是怎样劝说 秦王的? 【合作探究】秦王显得很骄横,以一种指责的语气对待唐雎。唐雎以同安陵君保 持一致的理由,义正词严地反驳了秦王,有理也有礼。 整体感知 4.秦王一开始接受了唐雎的劝告吗?他有什么反应? 【合作探究】秦王一开始没有接受唐雎的劝告,而是怫然大怒,并以“天子之怒 ”来威胁唐雎。 解读课文 1.秦王说“灭韩亡魏”“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逆寡人”“轻寡人与” ,表现了秦王怎样的性格特点? 【合作探究】表现了秦王的骄横。他言辞奸诈,实际是恃强凌弱,不可一世,完 全的强盗逻辑,根本不把其他人放在眼里。委婉中露出胁迫之意。 解读课文 2.唐雎面对“天子之怒”,是什么反应?这体现了唐雎的什么性格特点? 【合作探究】凛然不惧,针锋相对,并以“士之怒”的例子以自比。这体现了他 不畏强暴的英雄气概和完成使命的责任感。 解读课文 3.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时,为什么要引出专诸、聂政、 要离行刺的故事? 【合作探究】表明自己要效法他们,同时表达了要跟秦王斗争到底的决心。 解读课文 4.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并效仿“三士”欲刺秦王,产 生了怎样的结果?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合作探究】迫使秦王屈服;不辱使命,保全了安陵国。 解读课文 5.“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的原因是什么?这对表现唐雎有何作用? 【合作探究】原因是秦王怕出现“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的局面。从 侧面衬托了唐雎有勇有谋、胆识过人、忠心爱国的优秀品质。 赏析语言 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意在言外,隐藏着丰富的“潜台词”,听话者只有凝神 谛听,用心揣摩,方能领会说话者的真实意图。试结合语境体会下列句子的“潜 台词”。 (1)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2)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合作探究】(1)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惹我发怒的话,你们国家可要 遭殃了。 (2)我将要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 归纳主旨 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合作探究】文章通过记叙唐雎出使秦国,与秦王进行外交斗争的经过,表现了 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 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文章也揭露了秦王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 内荏的本质。 探究写法 本文是如何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性格的? 【合作探究】秦王嬴政在“灭韩亡魏”之后,雄视天下。“安陵君其许寡人”, 这种命令式的口吻,既表现了他的强横无礼,又表现了他对安陵君的轻蔑。当唐 雎出使来秦,秦王便增加了胁迫威逼的气势:“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 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秦王恃强凌弱,不可一世的嘴脸渐露狰狞: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面对秦王的盛气淫威,唐雎则寸步不让,据理力 争:“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被激怒,于是以“天子之怒”相 威胁,而唐雎则针锋相对,以“布衣之怒”奋起抗争。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展示 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的短文,分别概括唐雎和郑同的性格特点,说说同为劝谏君王,唐雎和 郑同的劝谏方式有何不同。 郑同北见赵王。赵王曰:“子南方之传士也,何以教之?”郑同曰:“臣南方草 鄙之人也,何足问?虽然,王致之于前,安敢不对乎?臣少之时,亲尝教以兵。 ”赵王曰:“寡人不好兵。”郑同因抚手仰天而笑之曰:“兵固天下之狙喜也, 臣故意大王不好也。臣亦尝以兵说魏昭王,昭王亦曰:‘寡人不喜。’臣曰: ‘王之行能如许由乎?许由无天下之累,故不受也。今王既受先王之传;欲宗庙 之安乎?’王曰:‘然。’臣曰:‘今有人持万金之财,时宿于野,内无孟贲之 威, 拓展延伸 外无弓弩之御,不出宿夕,人必危之矣。’今有强贪之国,临王之境,索王之地, 告以理则不可,说以义则不听。王非战国守圉之具,其将何以当之?王若无兵, 邻国得志矣。”赵王曰:“寡人请奉教。” (选自《战国策·赵策三》,有删改) 拓展延伸 【合作探究】性格特点:唐雎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献身、正气凛然;郑同 有谋有略、善于辞令、机智聪慧,谦虚文雅。劝谏方式:唐雎针锋相对,直言相 谏;郑同迂回曲折,委婉劝谏。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 本文内容精彩,情节完整,引人入胜;人物形象生动,秦王的色厉内荏、前倨后 恭,唐雎的不畏强暴、英勇沉着,都写得栩栩如生。 谢谢!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