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总复习课件:第三部分-第一讲-专题二--顺序、结构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中考语文总复习课件:第三部分-第一讲-专题二--顺序、结构

ID:494524

大小:141 KB

页数:21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专题二 顺序、结构 • (2014·株洲)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 葡 萄 • 汪曾祺 • 四月,浇水。 • 葡萄喝起水是惊人的。它真是在喝哎!葡萄藤的组织跟别的果树不一样, 它里面是一根一根细小的导管。浇了水,不大一会,它就从根直吸到梢, 简直是小孩嘬奶似的拼命往上嘬。浇过了水,你再回看看吧,梢头切断 过的破口,就嗒嗒地往下滴水了。 • 施了肥,浇了水,葡萄就使劲抽条、长叶子。真快!原是几根根枯藤, 几天功夫,就变成青枝绿叶的一大片。 • 五月,浇水,喷药,打梢,掐须。 • 葡萄一年不知道要喝多少水,别的果树都不这样。别的果树都是刨一个 “树碗”,往里浇几担水就得了,没有像它这样的“漫灌”,整池子地 喝。 • 喷波尔多液。从抽条长叶,一直到坐果成熟,不知道要喷多少次。喷了波尔 多液,太阳一晒,葡萄叶子就都变成蓝的了。葡萄抽条,丝毫不知节制,它 简直是瞎长!几天功夫,就抽出好长的一节新条。这样长法不行呀,还结不 结果呀?因此,过几天就得给它打一次条。拿起树剪,劈劈啦啦,把新抽出 的一截都给它铰了。 • 葡萄的卷须,在它还是野生的时候是有用的,好攀附在别的什么树木上。现 在,已经有人给它好好地固定在架上了,就一点用也没有了。卷须这东西最 耗养分,因此,长出就给它掐了,长出就给它掐了。 • 五月下旬,葡萄开花了。有人说葡萄不开花,哪能呢!只是葡萄花很小,颜 色淡黄微绿,不钻进葡萄架是看不出的。而且它开花期很短。很快,就结出 了绿豆大的葡萄粒。 • 六月,浇水,喷药,打条,掐须。 • 葡萄粒长了一点了,一颗一颗,像绿玻璃料做的纽子,硬的。 • 葡萄不招虫。葡萄会生病,所以要经常喷波尔多液。 • 七月,葡萄“膨大”了。 • 掐须,打条,喷药,大大地浇一次水,追一次肥。追硫铵。在原施粪肥的沟里 撒上硫铵。然后,就把沟填平了,把硫铵封在里面。 • 八月,葡萄“着色”。 • 你别以为我这里是把画家的术语借用了。不是的。这是果农的语言,他们就叫 “着色”。 • 下过大雨,你看看葡萄园吧,那叫好看!白的像白玛瑙,红的像红宝石,紫的 像紫水晶,黑的像黑玉。一串一串,饱满、结实、挺括,璀璨琳琅。 • 可是你得快!明天,对不起,你看不到了。我们要喷波尔多液了。一喷波尔多 液,它们的晶莹鲜艳都没有了,它们蒙上一层蓝兮兮、白糊糊的东西,成了磨 砂玻璃。我们不得不这样干。葡萄是吃的,不是看的。我们得保护它。 • 过不两天,就下葡萄了。一串一串剪下,把病果、瘪果去掉,妥妥地放在果筐 里。葡萄装上车,走了。 • 去吧,葡萄,让人们吃去吧! • (节选自汪曾祺《葡萄月令》) 本文以时间为序,将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方面的内容融合 在一起说明。 【答案】 葡萄生长(过程) 葡萄生产(管理)或培育葡萄等 【点拨】 这篇说明文是用生动的语言按时间的顺序介绍了葡萄的生 长过程,同时还将人的活动穿插其间。 • 变式训练 • 1.本文按什么顺序介绍葡萄的?找出标志性的句子写在下面。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 【答案】 按时间顺序介绍。“四月,浇水”“五月,浇水,喷药,打梢,掐 须”“六月,浇水,喷药,打条,掐须”“七月,葡萄‘膨大’了”“八月, 葡萄‘着色’” • 【点拨】 重点关注文中表示时间的句子和段落。 • 2.试分析文章4—7段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 【答案】 第4段先总说在五月份如何培育葡萄,5—7段分别介绍浇水、喷药、 打梢、掐须的具体过程。 • 【点拨】 必须弄清这几段在内容上的内在联系,然后从结构上分析。 • 一、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 1.说明顺序: • (1)空间顺序: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和内部构造比较复杂 的事物。 • 作用:能把复杂的物体讲清楚,可使读者对该事物的整体面貌和空间分布有清晰、 具体的了解。 • (2)时间顺序:主要特征是用一些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 作用:过程清晰,线索清楚,纵向排列,明确有序。 • (3)逻辑顺序:适用介绍事物的特征、种类、成因和功能及介绍科学原理的事理说 明文。常见的逻辑顺序有:由现象到本质、由特点到用途、由原因到结果、由整 体到部分、由主要到次要、由概括到具体、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由特 殊到一般、由分析到综合。 • 作用:可以把复杂的事物讲得更清楚,有利于说明、揭示事理的内在联系。 解题技巧 • 2.确定说明顺序 • (1)明确说明的对象是事物还是事理。一般事物说明文采用空间或时间 顺序,事理说明文采用的是逻辑顺序。 • (2)把握语言的标志。空间顺序有“东”“西”“南”“北”“上”“ 下”“左”“右”等方位词作标志语;时间顺序有表时间的发展、事 物各个阶段的标志语;而逻辑顺序有“首先”“其次”“为什么”“ 原来”“因此”等标志语。 • (3)分清主次,综合归纳。一篇说明文可以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以 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的,一定要分清主要的是哪种顺序。 • 二、说明文的结构: • 1.总分式:这种结构形式又分为三种情形:总——分——总式,例如 《看云识天气》;总——分式,例如《苏州园林》;分——总式。 • 2.递进式: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 例如《向沙漠进军》是递进式,依次是沙漠危害——如何向沙漠进军— —向沙漠进军的前途。 • 3.连贯式:各层之间按照事物发展过程安排层次,前后互相承接。 例如介绍某一实验过程。 • 4.并列式:各层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并列的,例如《奇妙的克隆》采 用并列式结构,从不同的侧面说明克隆技术。 • 三、分析说明文的结构层次: • 1.整篇文章的结构划分。说明文的结构层次跟说明顺序密切相关。 如果文章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说明的,那么其结构层次就可以按照时间 的变换来划分;如果是按照逻辑顺序来说明的,其结构层次则为“总 分”式。 • 2.每一自然段的层次划分。一般来说,说明文一个语段说明的中心 往往是很明显的,要特别注意中心句与支撑句的关系,注意“大层次 ”与“小层次”之间的关系。 名题强化 一、(原创题) 生物钟是座什么钟 ①对很多人来讲,早晨起床时总是要在两个“时钟”之间挣扎、煎熬一番。一个 是闹钟,另外一个是听不见、摸不着,却能感觉到的“生物钟”,它调控、平衡一 系列的生理系统的节奏。纪录片《生物钟的奥秘》展示了它跳动的图像。它看起来 还没有米粒大,按照一定的节奏开开合合,就像跳动的心脏。牛津大学神经科学教 授拉塞尔·福斯特将这种律动比喻成“交响乐团的指挥所发出的有规律的节拍”。 ②这也是为什么人类的许多本能,比如睡觉、吃喝,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生物钟 的支配。这个看似虚无缥缈的东西还可以解释:为什么上午八点左右心脏病容易发 作,为什么午后两点高速公路车祸比较多? ③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时钟,只是节奏不同。生物钟的平均周期 为24小时1刻钟。有些人的比较快,22个小时就能走完;有些人恰恰 相反,慢得滞后于昼夜周期,也就变成了“夜猫子”。 ④人生的不同阶段,生物钟也在变化。开始是早睡型。到了青少年 时期,睡眠会越来越迟,20岁出头,睡觉时间会略微早一点儿,到了 55岁,我们睡觉的时间会回到10岁时的样子。 ⑤一般来说,早晨起床后的几个小时属于危险时段,甚至攸关生死。 血压升高的最大值是在醒来后3小时内,所以通常是在上午七八点到 十一点之间,血压升高会阻断血液流向心脏,那可是场灾难。统计表 明,此时心脏病发作是其他时段的3倍还多。十二点过后,说明你度 过了一天中最危险的阶段。 ⑥下午是田径及赛车运动员的黄金时间。几乎每一项田径或赛车的 世界纪录,都是在下午或晚上打破的。下午及晚间运动员的体温会自然 升高,这起到了赛前热身的作用。生物钟会对真正的顶级运动员带来差 异,这种差异决定着运动员是否与奖牌有缘。 ⑦生物钟也一直伴随着其他动植物、细菌、单细胞生物体。我们身 体内部的生物钟也不独存于大脑里,它在我们身体的每个部分。 ⑧它规律地走动,为我们提供了一份科学的作息时间表。早晨起来 应避免运动,可以把运动留在晚饭后;中午吃完饭可以打个盹儿。 (选自《润·文摘》2013年第11期) • 1.本文的说明结构是总—分—总。 • 2.请简析第④—⑥段的说明顺序。 • 第④段说明的是人生的不同阶段生物钟的变化,第⑤⑥段说明的是一天内人 体生物钟的变化,可见这三段采用的是逻辑顺序。 • 3.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 作比较和打比方。使读者对纪录片中生物钟图像的大小、跳动规律获得真切 具体的感知。 • 4.第⑥段中加点的“几乎”一词可否删去?为什么? • 不能删去。用“几乎”表示田径或赛车的世界纪录是在下午或晚上打 破的这一说法并不绝对,不排除在其他时间打破世界纪录的可能;去 掉就绝对化了,这与事实不符。“几乎”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和严密性。 • 5.有人说,第⑦段与文章的主要内容无关,可以删去,你同意吗? 请说明理由。 • 示例:不能删去。该段第一句说明生物钟不仅人类才有,第二句话说 明生物钟在人体的分布特征,不仅紧扣说明对象,而且能使读者对生 物钟的知识了解得更为广泛、深刻,同时避免了对生物钟产生误解。 二、(2014·咸宁)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细菌发电前景广阔 ①生物学家预言,21世纪将是细菌发电造福人类的时代。 ②说起细菌发电,可以追溯到1910年。英国植物学家利用铂作为电极 放入大肠杆菌的培养液中,成功地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个细菌电池。 1984年,美国科学家设计出太空飞船使用的细菌电池,其电极的活性物 质是宇航员的尿液和活细菌。到了80年代末,细菌发电有了重大突破, 英国科学家让细菌在电池组里分解分子,释放电子向阳极运动,从而产 生电能。操作时还在糖液中添加某些芳香化合物作为稀释物,来提高生 物系统输送电的能力。与此同时,还要往电池里不断充入空气,用以搅 拌细菌培养液和氧化物质的混合物。据计算,利用这种细菌电池发电, 其效率可达40%,远远高于现在使用的电池的效率。即使这样,还有10% 的潜力可挖掘。 ③利用细菌发电原理,可以建立较大规模的细菌发电站。计算表明, 一个功率为1000千瓦的细菌发电站,仅需要10立方米体积的细菌培养 液,每小时消耗200千克糖即可维持其运转发电。这是一种不会污染环 境的“绿色”电站,而且技术发展后,完全可以用诸如锯末、秸秆、 落叶等废有机物的水解物来代替糖液。因此细菌发电的前景十分诱人。 ④现在,每个发达国家各显神通,在细菌发电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进 展。美国设计出一种综合细菌电池,里面的单细胞藻类可以利用太阳 光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糖,然后再让细菌利用这些糖来发电。日本 科学家同时将两种细菌放入电池的特种糖液中,让其中的一种细菌吞 食糖浆产生醋酸和有机酸,而让另一种细菌将这些酸类转化成氢气, 由氢气进入磷酸燃料电池发电。 • ⑤人们还惊奇地发现,细菌还具有捕捉太阳能并把它直接转化成电能 的特异功能。最近美国科学家在死海和大盐湖里找到一种嗜盐杆菌, 它们含有一种紫色素,在把所接受的大约10%的阳光转化成化学物质 时,即可产生电荷。科学家们利用它们制造出一个小型实验性太阳能 细菌电池,结果证明是可以用嗜盐杆菌来发电的,而盐代替糖,其成 本就大大降低了。由此可见,让细菌为人类供电已经不再遥远,不久 的将来即可成为现实。 • 1.“细菌发电”共有三点优势,请结合全文,分别用三个字概括其 中两点优势。 • 效率高  不污染(无污染)  成本低(低成本) • 2.第④段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 举例子,通过美国设计的综合细菌电池具体说明细菌发电研究方面所 取得的新进展。 • 3.结合全文,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 • A.第②段画线句说明细菌发电的历史较长。 • B.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按时间先后顺序予以说明的。 • C.细菌发电的原理很复杂,但都要细菌参与,并与其他物质发生转 化。 • D.第②段说明细菌发电的过程很简单,只需要加入糖类就可以了。 • 4.结合第④⑤段思考,你认为第⑤段加点的“还”在结构上起什么 作用?并请写出“惊奇发现”的两点内容。 • 结构上起递进作用;惊奇的内容是:①细菌还具有捕捉太阳能并把它 直接转化成电能的特异功能(答“嗜盐杆菌能发电”亦可),②用嗜盐 杆菌发电能大大地降低成本。 • 4.说明文的特点之一是用语准确。请从下面两个句子中任选一句, 做具体分析。 • ①它们在任何一架商业飞机或喷气式飞机上都是必备的。 • ②黑匣子通常由钛或不锈钢包裹两层,而且能经受恶劣的环境条件。 • 第①句中,“商业飞机或喷气式飞机”“任何”一词,起限制作用, 说明在“商业飞机或喷气式飞机”上,它无一例外都是必备品,不可 缺少。“任何”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第②句“通常”一词, 也起限制作用,说明大多数情况下,黑匣子由钛或不锈钢包裹,但不 排除特别情况,在特别情况下,黑匣子可能也用其它材料包裹。“通 常”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