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守株待兔ppt课件
加入VIP免费下载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守株待兔ppt课件

ID:493650

大小:3.95 MB

页数:29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品读释疑 结构主旨 课堂拓展 当堂检测 守株待兔5 第 二 课 时1.准确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读懂课文,用自己的话说出农夫被宋宋国人 笑话的原因。(重点) 3.明白寓言告诉的道理: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或抱着 侥幸心理妄想不劳而获,不会有好结果的。(难点) 学习目标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 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得, 而/身为宋国笑。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读顺。(串珠问题1) 这是课后第1题哦!这则寓言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核心问题)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 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得,而身为宋国笑。 耕者:耕,耕田种地意思:者是 “……的人”意思。耕者指农民。    得:得到 触:碰到 折:折断 复:再 为:被身:自己 几个“而”的意思: (1)折颈而死——撞断脖子死了,表承接关系(兔子脖子撞断了,就死了)。 (2)因释其耒而守株——于是放下农具守着这根木桩,表示承接关系(放下 农具就去守着木桩)。 (3)而身为宋国笑——而他自身成了宋国人的笑柄(他把偶然发生的事情当 作必然,想不劳而获,可是只是被人笑话)。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中每句话的意思。(串珠问题2) 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一天,一只跑得 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死了。于是,那个农民 便放下他的犁耙,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野 兔没有再获得,而他自己也成了宋国人的笑柄。定义:就是按照文言文原文,借助注释,通过看图、联系上下文 猜测意思等方法,逐字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的意思,也叫做翻译。 翻译主要有七个策略:(保)留、(改)换、增(字)、拣(选)、调(整)、 补(缺)、删(除)。 运用:试着借助注释用这七个策略翻译本篇课文。 参考答案:宋(国)有(个)耕(田)[的人]。(他的)田中有(一个)树桩, (有一只)兔(子)跑(过)[撞到](这)一个(树桩),折(断了)颈而死(去) ,(该耕田的人)于是[放下][他的][农具]而守(住)(这个)树 桩,希望[再]得(到)兔(子),(但)兔(子)不可(以)[再]得(到), 而[他][被]宋国(人)(嘲)笑。 借助注释读懂文言文积 累: 文言文中“而”在不同句子,意思也就不同,请根据 意思将对应意思填写到下面的括号内。 1.表示语气顺着说,是承接。   2.表示意思发生转折。 (1)折颈而死:( ) (2)因释其耒而守株:( )    (3)而身为宋国笑:( ) 1 1 2说说那个农夫为什么被宋国人笑话。(串珠问题4) 兔子自己撞死在树墩子上,这是生活中的偶然现象。 宋国那个农夫却把它误认为是经常发生的必然现象,最 后落得个田园荒芜,一无所获。不靠自己勤勤恳恳的劳 动,而想靠碰好运过日子,是不会有好结果的。所以被宋 国人笑话。 这是课后第2题哦!读读“阅读链接”,和同学交流:故事中的坐车人 犯了什么错? 坐车人把方向弄错了,却还在用自己的有利条件来 辩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 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 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守株待兔 妄想不劳而获 没有好结果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起因) 因释起耒而守株 (经过) 身为宋国笑 (结果) 寓言: 小故事 ————————— 道理这是一则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兔子自己撞死在树桩 子上,这是生活中的偶然现象。宋国那个农夫却把它误认为 是经常发生的必然现象,放下农具守候树桩等待兔子再次折 颈而死,最后落得个一无所获。告诉人们不靠自己勤勤恳 恳的劳动,而想靠碰好运过日子,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这首寓言故事明白了什么道理?(串珠问题4) 文言文跟现代文章表达上有很多不同,要想学好文言文,首 先要学习将课文读通读顺。 概念:读通顺课文的要求是字音准确、停顿恰当。 方法: 1.借助课文注音、查字典,读准每个字的发音;2.借助注 释和猜测,读懂每句话的意思;3.听录音或者老师示范朗读,关 注停顿;4.反复朗读,将自己的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读出文 言文的节奏感。 运用:试着按照这些方法将课文读通顺。参考课文朗读停顿;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 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得,而/身为宋国笑。 读通读顺文言文一课一法一练 写寓言 寓言就是讲述一个短小的故事,借助故事寄托意味 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写寓言时要想想 你要通过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什么道理,要告诉人们的道 理可以写在最后,也可以不写出来。 举例: 狼来到小溪边,看见小羊正在那儿喝水。 狼非常想吃小羊,就故意找碴儿,说:"你把我喝的水弄脏了! 你安的什么心?"狼和小羊小羊吃了一惊,温和地说:"我怎么会把您喝的 水弄脏呢?您站在上游,水是从您那儿流到我这儿来的,不是从我这儿流到 您那儿去的。" 狼气冲冲地说:"就算这样吧,你总是个坏家伙!我听说,去年你在背地 里说我的坏话!" 可怜的小羊喊道:"啊,亲爱的狼先生,那是不会有的事,去年我还没有 生下来呐!" 狼不想再争辩了,龇着牙,逼近小羊,大声嚷道:"你这个小坏蛋!说我 坏话的不是你就是你爸爸,反正都一样。"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 狼和小羊练一练: 从下面三幅图中选择一幅,认真观察,练习写一个 寓言故事。聪明的公鸡 一天,公鸡出来在草地散步,正好被一只狐狸看见了。狐狸悄悄 的跟在公鸡后面。狐狸一边走一边想:这只公鸡多肥呀!我得把它吃掉。 公鸡听到后面有脚步声,它回头一看,一只狐狸跟着它。公鸡顿 时紧张起来,但很快又镇静下来。这时,狐狸对公鸡说:“公鸡大哥, 您早呀!您这是要到哪里去呀?”公鸡说:“我出来散散步,顺便找点 小虫吃”。狐狸一听,马上对公鸡说:“怎么就你一个人呀?我陪你去 吧”!公鸡灵机一动说:“怎么是一个人呢?猎人大哥在后面呢!”狐狸 听了,一溜烟就跑了。 这是一则寓言故事,通过种田人因一次偶然的机会 得到一只撞死的兔子,他就丢下锄头整天守着树桩等待 撞死的兔子的事,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告诉我们不要 不劳而获,不要心存侥幸,要靠自己的劳动去创造美好 的生活。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同时,我们掌握了学习 寓言的方法。 课堂小结1.看图画,猜一个寓言故事。 《守株待兔》是寓言,学完课文后让我们组织一次“我来讲, 你来猜”的活动。要求每个人展示一个寓言故事,可以画图猜故 事名称、可以先讲述再说明白的道理、可以出主题讲寓言故事 ……的形式进行。 主题延伸2.听寓言故事,说说明白的道理。 《农夫与蛇》 一个农夫在寒冷的冬天里看见一条蛇冻僵了,觉得它很可怜,就把它拾 起来,小心翼翼地揣进怀里,用暖热的身体温暖着它。那条蛇受到了暖气, 渐渐复苏了,又恢复了生机。等到它彻底苏醒过来,便立即恢复了本性,用 尖利的毒牙狠狠地咬了恩人一口,使他受到了致命的创伤。 农夫临死的时候痛悔地说:“我可怜恶人,不辨好坏,结果害了自己,遭到 这样的报应。 如果有来世 ,我绝不怜惜像毒蛇一样的恶人。” 滥竽充数 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 三百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 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三百个人在一起 合奏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pǐ)好,觉得有机可乘, 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 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 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颤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 王。”齐宣王听得高兴,不加考察,很爽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 那支三百人的吹竽队中。这以后,南郭先生就随那三百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 一样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心里得意极了。 其实南郭先生撒了个弥(mí)天大谎,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每 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先生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 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 和别人一样投入,还真瞧不出什么破绽来。南郭先生就这样混过了一 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薪水。可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 齐湣(mǐn)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也爱听吹竽,可是他和齐宣王不 一样,他认为三百人一块儿吹实在太吵,不如独奏来得悠扬好听。于 是齐湣王颁布了一道命令,要这三百个人好好练习,他将让他们一个 个地吹竽给他听。乐师们接到命令后都积极练习,想一展身手,只有 南郭先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这 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请认真听读,思考问题。 你觉得南郭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这则寓言故事 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画蛇添足 楚有祠(cí)者,赐其舍人卮(zhī)酒。舍人相谓曰:“数 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 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 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注释: 1.祠:祭祀。周代贵族一年四季都要祭祀祖宗,每个季度祭祀都 有专门的称呼,春天祭祀叫“祠”。祠者:主管祭祀的官员。 2.舍人:门客,手下办事的人。 3.卮:古代的一种盛酒器,类似壶。 4.相谓:互相商议。 5.画地:在地面上画。 6.引:拿,举。 7.固:本来,原来。 8.子:您;你。 9.安能:怎么能;哪能。 10.为:给;替。 11.遂:于是;就。 12.为:给。足:画脚。者:……的人。 14.终:最终、最后。 15.亡:丢失,失去。请认真听读,思考问题。 1.借助注释说说这则寓言的意思。 2.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二、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不靠自己勤勤恳恳的劳动,而想靠碰运气过日 子,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B. 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C. 每个人都有好运气,不劳动也会有收获。 D. 妄想不劳而获,结果惹人笑话。 选自《点拨》当堂练习 C三、填空。 这篇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写的。事情的起 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事情的 发展经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事情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