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2期末总复习ppt课件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中历史必修2期末总复习ppt课件

ID:493301

大小:1.47 MB

页数:62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进程 • 本模块的学习要点: 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5.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6.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8.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zw 学 科网 中国经济 专题一(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课标内容: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 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 业发展的特点。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 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一、农业方面 生产工具 耕作方式、方法、技术 与制度 土地所有制 水利灌溉 基本 模式 原始 农业 石刀、石斧、石犁 刀耕火种(经常迁徙) 氏族公社公有 集体 劳动 商周 耒耜和少量青铜农具 “耜耕”或“石器锄耕 ”、懂开沟排水、除草 培土、沤肥和治虫等 (走向定居) 井田制的形成 和瓦解;封建 土地所有制的 确立春秋 战国 铁农具,牛耕(开始 使用和逐渐推广阶段) 铁犁牛耕、垄作法 都江堰、郑 国渠 个体 劳动、 小农 经济 两汉 耦犁、犁壁,耧车 (改进和普及阶段) 铁犁牛耕普及 魏晋 南北 朝 北方耕耙耱技术、南方 耕耙技术、进行轮作和 绿肥种植 翻车 隋唐 曲辕犁(完善阶段) 普遍育秧移栽 均田制 立井水车、 高转筒车 两宋 江南稻麦轮作一年两熟 和一年三熟 水转筒车 明清 专业化;区域化 风力水车 【重点阐释】 1、小农经济 条件 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 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形成 时间:春秋战国 ①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精耕细作;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男耕女织); ③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特点 作用和影响: 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 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①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的主要动力; ②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关系到封建经济 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③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 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地位: 学 科网 (1)农业的起源:起源早,独立发展,自成体系,世 界领先 (2)产业结构特点: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3)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4)农业生产技术:精耕细作,技术先进 (5)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小农经济(自然经济) 2、古代农业的特点 【重点阐释】 纺织业 冶金业 陶瓷业 原始社会 夏商周 秦汉 魏晋 隋唐 宋元 明清 二、手工业 (一)具体表现 1、古代手工业的三种经营方式 经营 形态 管理方式 产 品 流通方式 官营手 工业 政府直接经营、 集中的大作坊 武器军用品和官府 贵族生活用品 不在市场 流通 民营手 工业 民间私人自主 经营 民间消费的产品 在市场流 通 家庭手 工业 农户的副业 供自己消费和交纳 赋税 剩余部分 出售 【重点阐释】 zw 2、手工业出现新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 (1)概况: 时间:明朝中后期 地点:江南地区 某些手工业部门 标志:“机户”雇佣“机工”(雇佣与被雇佣关 系) 早期的资本家 早期的雇佣工人 靠给机户工作,领取工资 机户: 机工: 机房:早期的手工工场 概念不要混淆 (2)制约因素 ①政治(环境): ②资金: ③劳动力: ④技术: ⑤市场: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土地买卖和高额地租影响商业资本 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 家庭手工业和小农经济 农民的无力购买;闭关锁国 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国家 政策 劳动力 国际 市场 国内 市场 资金 土地买卖制 度和高额地 租吸引商业 资本买田置 地,影响了 资本的积累。 农民极端贫困, 无力购买商品, 缺乏国内市场。 闭关锁国政策 阻碍了国际市 场的扩大 国家重农抑商 政策,农民被 局限在土地上 3、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第一、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与劳动分工越来越细 第二、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第三、手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第四、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三、商业 (一)具体表现 商人 货币 商品 交通 市场 城市 原始社会 夏商周 秦汉 魏晋 隋唐 宋元 明清 【重点阐释】 1、“市”的发展 汉朝:出现了除都城长安外五大城市中心;有专门贸易的“市 ”,“坊”与“市”严格分开;官府设立专门管理市场的官员, 市场经营有固定的时间。 唐朝:商业城市发达如北有长安、洛阳,南有扬州、益州;“ 坊”与“市”仍然分开;市场经营仍有固定的时间,但农村集 市有了进一步发展。 宋朝: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仅有繁荣的白天 市场,也有热闹的夜市,还有五更后就活跃起来的早市。还有 娱乐场所“瓦肆”。瓦肆中有戏曲、杂技和武术表演,还有艺 人说书。 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如北京等。 2、影响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 (1)国家的政局。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有利于商品交换的发展,这以秦汉 时期、隋唐时期和元明清时期最为典型;反之,国家四分五裂,战乱不止, 就会严重影响商品交换的进行,这以魏晋南北朝时期和五代十国时期最典型。 (2)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状况。农业发展带来农产品的增加和农民的富裕, 手工业的发展带来手工业产品的增加,农产品和手工业品需要交换,这个过 程就是由商人通过商业活动完成的。所以说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是商业发展 的基础。 (3)国内交通和中外交通状况。如秦朝和隋朝修筑驰道,隋朝开通大运河, 元朝疏浚大运河,这都有利于国内贸易的发展。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 路的畅通,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4)货币的统一,纸币、柜坊和飞钱的出现,便利了商品交换的进行,促进 了商业的发展。 (5)国家采取的政策严重影响商品交换的进行。在我国古代,统治者采取的 不同政策会对商业产生不同的影响。如封建统治者长期以来采取的重农抑商 政策以及清朝统治者采取的闭关锁国政策,都严重阻碍了国内商业和对外贸 易的发展;而南宋统治者则鼓励海外贸易,促进了南宋时海外贸易的兴盛。 zw 3、古代商业的发展特征 ●●我国商业兴起较早;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以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为基础,受中国古代商业发展以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为基础,受 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和影响;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和影响; ●●商业活动很大程度上受官府控制,特别是海上贸易商业活动很大程度上受官府控制,特别是海上贸易 由官府垄断;由官府垄断;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业活动逐步突破时间和空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业活动逐步突破时间和空间 的限制。的限制。 ●●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 四、经济政策 1、土地制度的演变【重点阐释】 井田制 氏族公社所有 封建土地所有制(以地主阶级土地私有制为主体) ①一切土地属于国王;②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 和庶民集体耕种,并支配所有的劳动产品。 特点: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瓦解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出现了许多私田(根本原因) 战争频繁,井田上耕作的劳动力不断减少; 税制改革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 性质: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特点: 形成: 战国时各国先后进行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封’ ①地主占有大部分土地;②农民占有少量或没 有土地;③封建政府和皇帝掌握一部分土地。 演变 曹魏: 北魏至唐中期: 屯田制 均田制 唐后期至明清: 地主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土地高度集中。 封建土地国有制 2、重农抑商 (1)含义: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 想和政策,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开始于战国 时期的商鞅变法,后历代专制王朝沿用。 (2)目的:①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直接目的) ②巩固封建统治(根本目的) (3)表现:(见教材) (4)评价(双重作用) .积极作用:①经济上:有利于稳定农业人口,推动农业 发展,从而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②政治上:有利 于安定人心和对农民的控制,进而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封 建国家的政治稳定。 .消极影响:长期的重农抑商政策,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 压抑,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它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 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而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3、“海禁”与“闭关锁国” (1)含义: ①海禁政策:指明清两代严禁私人出海贸易,对外 贸易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②闭关政策:严格限制(不是禁绝)对外贸易,对 外国人在华的活动采取了严格限制的措施。 (2)目的:巩固封建统治(根本目的) ◆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暂时维护了国家安全和封在一定程度上暂时维护了国家安全和封 建统治。建统治。 (3)评价(双重作用) ◆消极影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使中国长期与世界 隔绝,逐渐在世界上落伍。 专题二(第二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 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课标内容: 1、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 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 产生的历史背景。 2、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 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3、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 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重点阐释】 1、中国近代企业三种主要形式: 外国资本主义、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 2、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洋务运动 (1)兴起的背景: (2)口号: (3)代表人物: (4)主要内容: (5)结果及其原因: (6)评价: (见复习提纲) 阶段 时间 原因 表现 影响 认识 产生 19世纪六七十 年代 1.列强入侵瓦解自然经济 2.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3.洋务派的诱导 中国的经济结构发 生了变化 1.帝国 主义、 封建主 义和官 僚资本 主义的 压迫和 束缚, 这是阻 碍近代 民族工 业发展 的主要 因素。 2.要实 现近代 化,必 须实现 民族独 立 初步发展 甲午战争以后 (19世纪末) 1.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自然 经济 2.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 新的政治力量开始 登上历史舞台 短暂春天 民国初期(一 战期间) (1912- 1919) 1.辛亥革命扫除了一些障碍 2.“实业救国”的影响 3.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4.一战期间列强放松了经济侵略 轻工业发展 较快;涌现 出一批著名 的实业家 无产阶级队伍的壮 大,为新民主主义 革命的开始奠定了 阶级基础。 曲 折 发 展 较快 发展 国民统治前十 年(1927- 1936) 1.全国的基本统一 2.国民政府推出有利于发展经济 的政策和措施 沉重 打击 抗战 爆发后 1.沦陷区:来不及内迁的企业为 日军所毁或被日军吞并 2.国统区:国民政府实施战时体 制;官僚资本的垄断压制 官僚资本的 膨胀;民族 资本的萎缩 萎缩 抗战 胜利后 1.蒋介石出卖国家主权△ 2.美国商品的排挤 3.官僚资本的排挤 4.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 民族工业陷 入绝境,工 厂纷纷倒闭 3、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曲折发展 复习提示:要准确把握民族资本主义每一个阶段的特点、 原因、表现和影响,特别要重点注意甲午战后(初步发 展)和民国初年(短暂春天)的相关内容,在考试中出 现的次数最多。 (1)阶段表 阻碍因素 1.“先天不足”(资金、规模、技术) 2.“后天畸形”(产业、布局不合理) 3.社会性质 (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封建主义压迫 ) 4.动荡政局 推动因素 1.列强入侵对自然经济的冲击 2.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3.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的抵制 4.实业家们自强不息的爱国热情 (2)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阻碍及推动因素 (3)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经济:民族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 发展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政治:它导致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力量的发 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奠定了阶级基 础。也导致了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 革命的到来和中共的成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思想: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和动摇 着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 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专题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课标内容: 1、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 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 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 史意义。 3、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 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 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5、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 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50~70年代: 起步: 49-56 探索与 失误 56-66 劫难 66-76 一五计划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中共八大、国民经济的调整 周邓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70年代末:(十一届三中全会)背景、内容、意义 改革开放 对内改革: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对外开放:点、线、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的建立: 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 行政配置资源 市场配置资源 知识体系构建 【重点阐释】 1、中国现代史阶段划分(便于大家学习) 1949年10月----1952年底 (国民经济的恢复) 1953年-----1956年底(三大改造和 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曲折发展时期 “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时期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1949年10月---- 1956年底(新民主主义 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 渡时期) (2)1956年---1966年 (3)1966年---1976年 (5)1978年至今 (4)1976年---1978年 两年徘徊时期 (1)1949年10月----1956年底(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 2、每个阶段重点掌握的内容 ◆一五计划 ①路线指引(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三改造”) ②主要内容(抓住突出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③主要成就 ◆三大改造 ①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概况 ②三大改造的实质 ③三大改造的影响 (2)1956年---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曲折发展时期) ◆中共八大(1956、北 京)——正确探索 ①背景;②主要内容(特别是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分析) ;③影响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重大失误 ①路线指引(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多、快、好、省”) ②主要表现及其危害 ③纠正错误:“八字方针”的提出 ◆经验教训 ①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②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不可片面追求高速度。 (3)十年文革:国民经济的劫难与调整 调整:①1971年,周恩来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 ②1975年,邓 小平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国民经济呈现迅速 回升状态 (4)两年徘徊时期(1976——1978) ①主要原因:“两个凡是”错误方针的提出 ②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的重要性 (5)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至今) ◆十一届三中全会 ①背景 ②主要内容 ③意义 ◆经济体制改革 ①改革的根本目的: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②改革的根本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③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必要性;改革的主要方面 (特别注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意义。 ④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主要围绕国有企业进行): 必要性;中心环节;改革的主要方面(管理体制;所 有制;分配体制;产权制度);意义。 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背景;过程(十四 大);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经历了哪几次生产关系的变革 革改地土 社公民人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业生产 合作社 重难点突破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⑴基本过程: ①80年代:设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 开放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地; ②90年代:以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为重点; ③21世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 阶段 ⑵初步格局: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 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⑶特 点: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1)近代以来的服饰和饮食等物质生活的变化及其原因 (2)近代以来婚丧嫁娶等社会习俗和社交礼仪的变迁及其原因 (具体见提纲)◆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1)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发展与更新的过程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大众传媒的变迁 (1)近代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 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2)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业 (3)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 重难点突破 分析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习俗的演变及原因 物质生活方面:  ①环境——大城市近代化基础设施发生变化; ②服饰——断发易服; ③饮食——西式餐饮出现并逐步为老百姓接受; ④居住——西式住宅不断增加 社会风俗方面: 妇女解放——废止缠足、倡导婚姻自由 婚丧礼仪——由铺张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社交礼仪——西式握手、鞠躬取代等级界限鲜明的跪拜礼,“先生”、“同志 ”取代了尊卑贵贱森严的“老爷”“大人”。 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原因: ①西方国家对中国侵略的客观影响②历届政府的影响③近代工商业发展的影 响 ④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和先进的中国人主动吸收西方文明。 重难点突破 中国现代物质生活和习俗的演变及原因 物质生活: ①新中国成立后:农民分得土地,城市解决了劳动就业问题;统购统销,稳定了 物价。 ②改革开放以来: “吃”——1987年基本实现温饱;实施“菜篮子工程” “穿”——衣服人均拥有量大幅度提高,款式多样化 “住”——农村住房不断更新并楼房化;1995年“安居工程”实施 社会习俗方面: 取缔卖淫嫖娼、贩毒吸毒、聚众赌博、反动会道门等丑恶现象 废除包办婚姻制度,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婚姻制度 党和政府提倡节约、热爱劳动、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社会风气发生根本变化。 实行双休日,延长节日休假时间,休闲方式多样化;并注重环保、讲究卫生等社 会新风尚也在逐步形成。 原因:①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②开展了大规模经济建设③党和政府切实 解决人民困难。(实行统购统销,稳定物价政策) ④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⑤实行了改革开发政策 世界经济 专题五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课标内容: (1)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 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2)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 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 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3)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单元线索 世界市场 最终形成 第二次工 业革命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倾销商品、掠 夺原料以及后 来的资本输出。 (经济手段) 世界市场 基本形成 工业革命 18世纪末 到19世纪 中后期 世界市场 进一步拓 展 早期殖民 扩张和掠 夺 16-18世 纪 一、给欧 洲殖民者 带来了财 富,促进 了西欧资 本主义的 发展。 二、是给 殖民地半 殖民地人 民带来了 贫穷和落 后。 赤裸裸的 殖民扩张 和掠夺。 (暴力手 段) 世界市场 雏形开始 出现 新航路的 开辟 15世纪末 16世纪初 影响主要途径 结果 原因 时间 【重点阐释】 一、新航路开辟 (一)原因及条件 (1)经济根源:欧洲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 芽(根本原因) (2)社会根源:欧洲人的“寻金热” (3)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 传统商路 1、原因: 2、条件: 西欧生产力的发展、航海技术的提高、造 船技术的发展、地理知识的提高、西班牙和葡萄牙王 室的支持 时间 航海家 开辟的航路 备 注 1487年 迪亚士 (葡) 欧洲从海上 通往非洲。 在葡萄牙王室支持下, 到达非洲好望角,但未达 目的地亚洲。 1492年 哥伦布 (意) 开辟通往 美洲的航路。 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 远航到达美洲。 1497— 1498年 达·伽马 (葡) 欧洲从海上直通 印度的新航路。 在葡萄牙王室支持下, 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 1519— 1522年 麦哲伦 (葡) 穿越大西洋、太 平洋、印度洋, 返回欧洲的环球 航行。 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 下,开展远洋环球航行, 取得成功。 (二)过程(熟记地图) (三)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世界、欧洲)(见复 习提纲)(重在理解) 二、殖民扩张 (一)分期 1、是以积累原始资本为主要目标,掠夺金银等贵 重物金属、财富为主要手段的早期阶段; 2、是以争夺商品销售市场与原料产地为主要目标 的中期阶段; 3、是以寻求投资场所为目的,积极展开对外资本 输出为目标的帝国主义阶段的后期阶段,世界几乎被 瓜分完毕。 (二)史实(注意荷兰、英国)(具体见提纲) (三)影响 (1)对殖民国家而言: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财富 转化为资本,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2)对殖民地而言:①是灾难,造成了亚、非、 拉地区的贫穷落后。②殖民主义带来了先进的生产 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促进了殖民地历史的 发展和进步。 (3)对全世界而言:①大大拉开了东西方历史进 程的距离。②打破了世界相对孤立的状态,促进了 世界一体化进程。 三、第一次工业革命 (一)首先出现在英国的原因 可 能 性 必要性 资产阶级统治的 确立,政局稳定 殖民掠夺、圈地运动 黑奴贸易、圈地运动 殖民掠夺、圈地运动 工场手工业的发展 殖民扩张和殖民战争市场 技术 原料 劳动力 资金 政治前提 (二)进程 棉纺织业的技术革命(1765年珍妮纺纱机的出现,标 志工业革命的开始) 瓦特的改良蒸汽机出现(标志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 交通运输业的革命(汽船和蒸汽机车的出现) 1840年前后,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三)影响 极大提高社会生产力,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 工厂取代手工工场 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 城市化进程加快 两大对立阶级形成,即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 无产阶级 自由主义经济思想(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 由贸易)产生 1、生产力: 2、生产组织形式: 3、经济结构: 4、生活方式: 5、阶级关系: 6、经济观念: 7、世界市场: 8、国际关系: 加剧了当地的贫困落后,使东方从属于西 方;同时,它们也在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 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 初步形成 (19世纪中后期) 四、第二次工业革命 1、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的基本确立 2、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3、近代自然科学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出现的背景 (二)主要成就 1、电的广泛应用(最显著的成就) 2、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内燃机、新的交通工具—— 汽车和飞机) 3、化工技术的进步 4、钢铁工业等传统工业的进步 “电气时代” (三)影响 1、生产力: 2、生产关系: (1)阶级结构: (2)经济结构: (3)国际关系: 极大提高生产力,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 资本主义垄断时期 垄断资产阶级形成 出现了垄断组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点 项目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时 间 显著标志 发 明 者 起始部门 科技含量 起源国家 生产组织 18’C 60’S-19’C中期 19’C中后期-20’C初 蒸汽机的使用 电力的广泛应用 技师和工人 科学家、工程师 棉纺织业(轻工业) 重工业 科学未与技术真正结合 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 英国 几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工厂取代工场 垄断组织产生 专题六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课标内容 (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 历史背景。 (2)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 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 形成中的作用。 (3)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 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重点阐释】 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一)爆发的原因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 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 2、直接原因:生产与销售的矛盾,生产相对过剩 ①贫富差距扩大→→限制实际消费能力增长。 ②分期付款银行信贷→→市场虚假繁荣。 ③股票投机过度→→金融市场不稳定。 (二)标志、表现(见教材P81) (三)特点: ①范围广;②时间长;③破坏性大 (四)影响:(见教材P82) (五)胡佛的反危机措施 (1)政策: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2)结果:经济危机非但没有克服,反而不断恶化 说明“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已无法适应资本 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迫切需要国家从总体上对经济 进行一定的计划、控制和调节,以保证国民经济的 协调发展。 二、罗斯福新政 (一)背景: ①范围广;②时间长;③破坏性大 (二)内容:(见教材P82) (三) (1)政策: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2)结果:经济危机非但没有克服,反而不断恶化 二、罗斯福新政 (一)背景: 1、经济危机沉重的打击 2、民众对胡佛政府不满,要求改革 3、罗斯福以“新政”赢得总统选举 (二)措施: 股市崩溃 银行倒闭 企业破产 农产品价格猛跌 工人失业 整顿银行与金融业 复兴工业(核心) 调整农业政策 救济与公共工程 具体看教材P85内容 (1)新政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大危机; (2)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 (3)在很多方面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 (4)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最突出 的特点)。 1、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 主义生产关系作出的局部调整。 (三)评价: 2、影响: 三、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2、福利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3、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 4、“新经济”的出现 (具体看教材和提纲内容)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课标内容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 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 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 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3)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 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 巨性和曲折性。 一、初期探索(列宁时期)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新经济政策 方法指导:采用对比法复习,从背景、目的、主要内 容及其评价等方面把握。 二、“斯大林模式”的形成(斯大林时期) 1、形成原因: 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威胁;②本国国情和传统的制约; ③斯大林的个人因素 2、形成基础: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施 3、形成标志:1936年,新宪法的制定 4、具体表现: ①经济体制方面主要表现为:实行高度集中的部门管 理体制;实行排斥价值规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主要 以行政手段来管理经济。 ②政治体制方面主要表现为:全国建立高度集中的党 领导体制;实行自上而下的干部委派制;缺少有效的 人民监督机制;在意识形态和国家精神生活上盛行 个人崇拜。 5、评价:(具体内容看提纲) 三、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1、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比较 (1)相同点: (2)不同点: ①背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弊端成为社会发 展的障碍 ②目的: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③结果:都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最终失败 ④失败的主要原因:都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 模式”,即未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只是对 其进行小修小补。 侧重点不同,赫鲁晓夫改革侧重于农业方面;勃列 日涅夫改革侧重于重工业方面。 2、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 革的比较 (1)指导思想 (2)内容 (3)结果: ①不同点: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都是在斯大林体制 下进行的局部调整;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人 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背离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放权 了共产党的领导。 ②相同点:都没有从实际出发,没有提出全面、有效的改 革思想。 ①不同点:赫鲁晓夫的改革侧重于农业;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侧重于重工业;戈尔巴乔夫由经济体制改革转向政治体制改 革。②相同点:都是针对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的弊端进行 了不同程度的改革。 赫鲁晓夫的改革成效甚微;勃列日涅夫改革前期取得 一定成果,后陷入困境;戈尔巴乔夫改革则是导致苏联解体。 专题八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课标内容 (1)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为例,认识第二次世 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 成。 (2)以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 织为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3)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认识 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了解中国参加世 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 (4)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探讨经济全球化进 程中的问题。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 经济体系的形成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世界贸易体系的形成(关贸总协定) 世界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利与弊 经济向全球化发展 从关贸总协定到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989年成立 北美自由贸易区,1994年成立 从欧共体到欧洲联盟,1993年成立 知识体系构建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