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2历史期中复习课件ppt
加入VIP免费下载

必修2历史期中复习课件ppt

ID:492528

大小:2.54 MB

页数:26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期中考试专题 复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 2、初步发展: 3、短暂春天: (黄金时期) 4、短暂发展: 甲午战争到一战爆发前(第一个发展高潮) 民国初年(一战期间) 1927年—1936年(国民政府成立到抗战 爆发或抗战前夕) 1、产 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5、陷入困境: 1945年8月—1949年9月(抗战胜利到国民 政府灭亡或国民政府统治后期) 认识:民族资本主义作为新的生产方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不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不推翻外国资本主义、本 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民族工业就不能正 常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变化曲线图 1.民族工业产生的时间、原因、途径与著名企业。 2.民族工业工业初步发展的历史条件、时间和著名实业家 3.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时间、原因和主要表现。 4.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呈现什么特征?造成这一特征的主 要原因是什么? 5.谈谈近代民族工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A B C• 重点知识 • 1、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第一次发展的高潮)的原因 有哪些? ①甲午战争后,列强侵略的加剧,使自然经济进一步解 体(客观条件) ②为挽救民族危机,许多爱国人士“设厂自救”“实业 救国” ③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暂时放松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 2、著名企业:张謇的大生纱厂,荣宗敬、荣德生的 保兴面粉厂,周学熙的启新洋灰公司,刘懋赏、冯济 川的保晋矿务公司。(一)历史背景: 1、辛亥革命的促进作用(表现?); 2、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的经济侵略; 4、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二)特点: 短暂 中国民族资本 主义的半殖民 地半封建性 1、分布: 范围扩大,主要沿海沿江 2、速度: 迅速 3、体系: 轻重失衡,欠缺完整 4、力量: 无法与外资相抗衡 5、地位: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6、时间: 民国初年的兴办实业潮(短暂的春天) 3、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的促进作用;(1)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1935年) 2、表现: 3、限制: 1、原因: (2)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3)中国人民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①目的:稳定政府财政、增加收入,巩固统治。 ②内容:全国通行法币,白银国有 ③影响:积极、消极 工业各行业普遍出现了较好的发展局面 官僚资本的控制和帝国主义的压迫 国民党统治前期民族工业的短暂发展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陷入困境的原因:(注意日 本侵华战争时期) (1)法币政策带来的影响; (2)国民政府的恶性通货膨胀政策; (3)官僚资本的压迫; (4)繁重的捐税负担: (5)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请你回想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 思考:影响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推动因素: 阻碍因素: 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自然经济的解体; ②历届政府的一些鼓励性政策; ③人民的爱国热情,抵制洋货、提倡国货; ④实业家的实业救国的思潮;…… (1)根本原因: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2)具体因素: 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与掠夺; ②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与束缚; ③官僚资本主义的政治压迫与经济垄断; ④封建自然经济的抵制。 ⑤近代中国政局的长期动荡…… 共同探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的地位和作用怎样? (1)地位: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 步。 (2)作用:①经济上,促进中国经济近代化。 ②政治上: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 供了社会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创造了条件; ③思想上:冲击了封建正统思想,为资产阶级思想文 化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但是,由于其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对外国资本主 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有依赖性。• 民族资本主义的归宿: (1)1949至1953:合理调整工商业; (2)1953至1956: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 社会主义改造。甲午战争后初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得到初步发展 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的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B.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破坏 C.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阻碍 D.帝国主义加大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费正清教授曾经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 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下列理由中不能 正确解释这一观点的是 A.因为中国社会环境未改变 B.因为中国封建主义的阻力依然存在 C.因为帝国主义的破坏仍然未停止 D.因为它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A D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制定: (1)过渡时期: (2)总路线: 一化三改造 (3)总路线特点: 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第一阶段: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及实施2、实施: (1)一化: (2)三改造: 内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实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变革(生产关系的变革) 意 义: (1)生产资料公有制取代了生产资料私有制 (2)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3)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二阶段: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年) 1、中共八大(1956、北 京) 背 景: (1)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2)《论十大关系》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内容: (1)分析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 (2)提出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中国从落后的 农业国建设成为先进的工业国) 意义: (1)集中体现中共探索社建道路取得的初步成果 (2)这是一次成功的探索第二阶段: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年)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 (1)大跃进 (2)人民公社化运动 后果: 使“左倾”错误严重泛滥,造成国民经济比例 严重失调和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探索与失误(1956-1966年) 失误:  正确:  “总路线 ” 1958 中共八大 1956 “大跃进 ” 1958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 启示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不能 急于求成,不可片面追求高速度。 启示一:从 国情出发, 实事求是 国民经济 的调整 1960年 《论十大 关系》第三阶段: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1966---1976年) 1、十年动乱给国民经济 造成的破坏 (1)经济计划被废置 (2)经济工作陷瘫痪 (3)交通运输受阻塞 (4)企业停产管理乱 (5)供应紧张生活降 2、七十年代的中国与世界 世界:国际局势趋向缓和, 许多国家经济起飞或持续发展 中国:因文革而失去了发展机 遇,进一步拉大了与发达国家 的差距伟大的历史转折  原因:我国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  意义: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 次重大变革,它极大地调动了农 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 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 国企改革的原则:  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 分离. 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材材 料料 :: 19871987年年 粮粮 食食 产产 量量 达达 到到 44 亿亿 吨吨 ,, 比比 19781978年年增增加加了了3322%%;; 棉棉花花产产量量达达到到419419万万吨吨,, 比比 19781978年年 增增 加加 了了 93.393.3 %%,,农农业业总总产产值值达达到到 46764676亿亿 元元 ,, 比比 19781978年年 增增加加了了近近三三倍倍。。 ————中中 华华 人人 民民 共共 和和 国国 国史国史深圳 珠海 汕 头 厦门 海南 对外开放 特点 多层次 有重点 点面结合 浦东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 制改革的决定》 2、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 3、1992年十四大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 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使经济体制改革目 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 5、1997年十五大关于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 现形式的内容。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和主要成就。(识 记) 时间:1953~1957年 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成就:①先后建成投产的重工业:鞍山钢 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一汽、沈阳机床和 飞机制造厂等。(地域特点:集中分布在 东北) ②一五计划的完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 定了初步基础。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经验 和教训。(综合运用) 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和教训的总 结可以得出以下几点: ①要充分认识国情; ②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 ③要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实际的关系; ④国民经济发展要有计划,按比例进行,不要 急于求成。 对文化大革命的经验和教训总结主要是:要正 确确定国内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要始终把经 济建设作为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简单应用) 内容: ①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 线; ②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实现 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③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上来的伟大战略决策,明确了党和政府今后的工作中 心是经济建设; ④确定了党和国家在经济工作中的指导方针,即实行改 革开放。 意义:(两个“成为”) 成为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道路的起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解) 经过: ①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安徽和四川进 行试点,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 产责任制。 ②1980年,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从试点开始在全国推广和普及,农村经济体制改 革全面展开。 意义:①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 了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 性。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 变革。 ②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促进了城市经济体 制改革。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识记) 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我国最早的经济特区。(理解) ①特区的设置:1980年,国家正式划定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为 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 ②设立的原因:(国家为什么决定首先在广东、福建两省实行对外 开放?) 广东、福建两省靠近港澳,华侨多,资源比较丰富,具有加快经济 发展的许多有利条件。 ③特殊政策: 国家给予特区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特区建设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 主,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经济 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④设立的意义: 深圳等经济特区的设立不仅本身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快 速健康发展,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 有效发挥了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发展外向型经济 的“排头兵”、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中 国对外开放全面展开的“突破口”),对加速我国的 四个现代化建设有重要意义。 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简单应用) ①特点: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区域开放、梯次递进、逐 步扩大。 ②格局:经过近30年的开放,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 →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 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 ③标志:开放体系的形成,标志着我国全方位、多层 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