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课件.pptx
加入VIP免费下载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课件.pptx

ID:488593

大小:13.51 MB

页数:220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鱼我所欲也 《孟子》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1. 正确辨别文中的难词难句,用比较的方式理解部分实词 的古今异义,用文白对照的方式把握某些句子的意思。 2. 把握本文比喻、正反对比、举例等论证方法和善于借题 发挥、因势利导的论辩艺术。 3. 加强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文章的语言特点,领会文章的 思想内涵。 4. 感悟古人遣词造句之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进而陶冶 情操。 课时目标 孟子(约前372—前289)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是 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继承并发扬了孔子 的思想。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但不被 当时各国所接受,随后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 孟子与其弟子的言论汇编于《孟子》一书,是 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之一。 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 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 十分痛苦。当时,各大国 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 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对此,孟子的政治主张主 要是“兼爱”“非攻” 。 孟子最早提出“民贵君轻 ”的主张,认为只有“不 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 下。 不为苟得也( ) 为( )宫室之美为( )之      一箪食( ) 一豆羹( ) 蹴( )尔 不屑( ) 苟得( )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 wéi wèi wéi dān gēng cù xiè gǒu wù 得兼:能够同时得到。       有甚于:比……更重要。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苟得:苟且偷生。 患:祸患,灾难。          已:停止,放弃。 非独:不仅,不只是。 辟:同“避”,躲避。 乡:同“向”,先前、从前。 万钟:优厚的俸禄。 辩:同“辨”,辨别。 穷乏:贫穷。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 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 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 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 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 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 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 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 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 得到,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 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宁愿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 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 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 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使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 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方法哪会不采用呢 ?采用这种做法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这种办法就 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是因为有比生命更想要的,有 比死亡更厌恶的。并非只是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是贤人能够 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不得到它就会饿死。 可是轻蔑地呼喝着给人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 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 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 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宁肯死 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 (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 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 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它。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 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重点句子翻译 ①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 弃生命而选取正义了。 ②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 一切能够用来求生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 ? ③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信念,而且人人都有,只 是有道德的人能不丧失罢了。 ④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对于优厚的俸禄如果不问合不合乎礼义就接受它, 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 ⑤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以前为了礼义宁肯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却为了我 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 通假字 ②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同“辨”,辨别 ① 故患有所不辟 同“避”,躲避 ③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④ 乡为身死而不受 “得”同“德”,感恩、感激。“ 与”同“欤”,语气词 “乡”同“向”,先前、从前 古今异义 ①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②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古义:代词,这种;今义:判断动词 古义:古代的一种量器;今义:计时的器 具或中空的响器 一词多义 与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同“欤”,语气词,吗) 蹴尔而与之 (动词,给) (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顺接) (连词,表并列) 呼尔而与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 而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连词,表转折) 词类活用 ①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②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名词活用作动词,这里指合乎礼义 名词活用作动词,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特殊句式 ① 判断句 鱼,我所欲也。 ② 省略句 (我)乡为(礼义)身死而不受(施舍)。 (“也”字表判断) (省略主语、介词宾语和宾语) 课文第一段可分为几个层次?简要概括大意。 第一层(从开头到“舍生而取义者也”):作者先讲一个生 活常理,即在鱼和熊掌不可以同时得到的情况下,一般要 “舍鱼而取熊掌”,以这个生活常理为喻,自然地引出在 生和义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的结论 这也是本文的主旨。 第二层(从“生亦我所欲”到“所恶有甚于死者”):作者 先从正面来讲,又从反面来申述。 第三层(最后一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 勿丧耳”):说明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贤者”能够保 有“本心”而已。 课文第二段有什么作用 ? 第二段运用举例论证,先举正面事例,再举反面事 例,告诉人们“本心”的丧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人应该时时反省自己才行。 理清作者论证思路,补充图表 道理论证 事实论证 提出论点 类 比 正 面 反 面 正 面 反 面 舍鱼而取熊掌 所欲有胜于生者 不为苟得 人皆有之, 贤者能勿丧耳所欲莫胜于生 何不用 有不用 一箪食,一豆羹……行道之人弗受 ……乞人不屑 勿失其本心 舍生而取义 所恶有甚于死者→不辟所患 所恶有甚于死→何不为→有不为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 于我何加焉! 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1) 比喻。“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 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 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 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 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2) 对比。生与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 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 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 ”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 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 想的作用。 (3) 排比。如文章结尾处:“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 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 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一组排比句,既 总括上文内容,又一气呵成,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 论辩力量。 当今时代还需要孟子所说的“义”吗 ? 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 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利”指一己之私利,即个人 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乃至民族利益。无论在 当今社会,或是未来社会,社会公义都是不可或缺的。时 代越进步,人们的精神内涵就应越丰厚。 (1)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2)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辟:同“避”,躲避 患:祸患,灾难     (3) 乡为身死而不受 (4) 是亦不可以已乎  (5) 此之谓失其本心  已:停止,放弃 乡:同“向”,先前、从前 本心:本性。文中指人的羞恶之心 ①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②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 ③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④ 此之谓失其本心。 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天性、天良)。 (有人见了)优厚的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 就接受了。 本文先以鱼和熊掌为喻,引出“义”比生命更 重要,人应该保持本心,舍生取义。他对比了两种 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 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不辨 “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1. 积累文言文知识,掌握“之”“其”“而”的用法,辨 析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积累常用文言句式。 2. 熟读全文,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方法, 体会本文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鲜明地表现各自性格特 点的写法。 3. 体会唐雎言之有节、言之有据、言之有力的说话技巧, 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正气凛然的精神品质。 课时目标 情境导入 刘向(约前77—前6) 本名更生,字子政,籍贯楚国彭城(今江苏徐 州)。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 整理编辑的,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 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 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 相继吞并各诸侯国。安陵是魏 的附庸小国,在宗主国魏国灭 亡之后,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 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 进行吞并,由此引起了两国之 间的一场外交斗争。 唐雎( )     怫然( ) 韩傀( ) 免冠徒跣( ) 缟素( ) 庸夫( ) 色挠( ) 以头抢地( ) 积累字词 jū fú náo guī xiǎn gǎo yōng qiāng 通假字 ① 秦王不说 ② 故不错意也 ③ 仓鹰击于殿上 疏通文意 (说,同“悦”,高兴) (错,同“措”,放置,安放) (仓,同“苍”,青色) 古今异义 ① 虽然,受地于先王 疏通文意 古义:即使这样。 今义:连词,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 事并不因为甲事而不成立。 ③ 长跪而谢之曰 疏通文意 ② 徒以有先生也 古义:只,仅仅。今义:徒弟; 学生;空的。 古义:道歉。今义:感谢。 词类活用 ① 轻寡人与 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轻,小看。 ② 请广于君 广,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扩充。 疏通文意 一词多义 徒 免冠徒跣 (裸露) 徒以有先生也 (只,仅仅) 疏通文意 疏通文意 惠 大王加惠 (恩惠) 汝之不惠 (同“慧”,聪明) 疏通文意 重点句子翻译 ①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 却违背我的意愿,(他)是在轻视我吗? ②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平民发怒时,也不过是摘了帽子,光着脚,把头往 地上撞罢了。 ③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秦王吓得变了脸色,直身跪着向唐雎道歉说。 疏通文意 披文入情 唐雎出使的原因是什么 ? 原文:(秦王)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译文:秦王以易地为诱饵企图吞并安陵遭拒 绝,秦王不悦,安陵国危在旦夕。 唐雎是怎样不辱使命的 ? 第一回合(第2段):唐雎义正辞严地驳斥秦王“轻 寡人”的说法。 披文入情 第二回合(第3段):唐雎以布衣之怒与秦王天子之 怒相对并挺剑而起。 第三回合(第4段):描写“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点明主题。 归纳秦王和唐雎的形象 秦王是一个盛气凌人、骄横狂暴、阴险狡诈、外 强中干、前倨后恭、色厉内荏的封建君主形象。 披文入情 唐雎是一个不卑不亢、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正 气凛然、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外交家形象。 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           请广于君(      ) 岂直五百里哉(   ) 秦王怫然怒(      ) 检测小结 解释加点词语 交换 只是 扩充、增广  愤怒的样子 检测小结 以头抢地尔(     ) 皆布衣之士也(   ) 仓鹰击于殿上(       ) 休祲降于天(   ) 撞,碰 同“苍”,青色 平民 吉祥 检测小结 天下缟素(      ) 长跪而谢之(   ) 寡人谕矣(      ) 徒以有先生也(     ) 穿白色丧服 明白,懂得 道歉 只,仅仅 ①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②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安陵君于是就派唐雎出使秦国。 即便如此,(但是我)从先王那里接受封地,愿意终身 守护它,不敢(随便)交换! 检测小结 ③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④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仅仅用五百里 的土地(就能交换)吗? 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检测小结 ⑤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 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那韩国、魏国灭亡了,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 土地存留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唐 雎 不 辱 使 命 使秦原因 秦王:欲易安陵 安陵君:愿终守之 斗争经过 抵制骗局 反击护国 秦王:轻寡人与 唐雎:千里不易 秦王:天子之怒 唐雎:布衣之怒 取得胜利 秦王色挠 长跪而谢 不畏强暴 敢于斗争 胆识兼备 送东阳马生序 作者:宋濂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1. 学习并积累文言词汇。 2. 掌握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 果。 3. 学习古人“勤且艰”的好学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求 学意志。 课时目标 情境导入 宋 濂 刘 基 高 启 宋濂(1310—1381) 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属浙江)人。 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 思想家。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 文三大家",又与章溢、刘基、叶琛并 称为"浙东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誉 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其为太史公、 宋龙门。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晚 年写的一篇劝学文章。宋濂退休 后进京朝见皇帝,他的同乡后辈 马君则也在京城就读太学。马生 即将回乡探亲,前来拜见宋濂, 宋濂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道为 学之难”,勉励马生勤苦学习, 写下了这篇文章。 嗜( ) 加冠( ) 逾( )      硕( ) 俟( ) 布衾( ) 烨然( ) 皲裂( ) 叱咄( ) 积累字词 shì guān shuò sì yè chì duō yú qīn jūn 媵人( ) 容臭( ) 负箧( ) 曳屣( ) 缊袍( ) 绮绣( ) 积累字词 yìng xiù qiè yè xǐ yùn qǐ 原文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 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 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 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 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 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 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疏通文意 译文 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 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 我仍不放松读书。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 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 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 书向同乡前辈求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 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 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 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疏通文意 原文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 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 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 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 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 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 之过于余者乎? 疏通文意 译文 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把鞋后帮踩在脚后跟下,行走在深山大 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 到学舍后,四肢僵硬不能动弹,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 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旅馆,我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 味享受。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有红色帽带、饰有珍宝 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 如同神人;我却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意思。 疏通文意 译文 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 我的勤劳和艰辛大概就是这样。如今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 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 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 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疏通文意 原文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 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 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 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 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疏通文意 自主 探究 译文 如今的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赠 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大厦之下诵读经 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 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 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他们中如果学 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 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疏通文意 原文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 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 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 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 ,岂知余者哉! 疏通文意 译文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中已学习二年了,同辈人很称赞他的德行。 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 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论辩,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他自己说 少年时对于学习很用心、刻苦,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者吧!他将要回家 拜见父母双亲,我特地将自己治学的艰难告诉他。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 力学习,则是我的志意;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乡前骄傲 ,难道是了解我吗? 疏通文意 通假字 ① 同舍生皆被绮绣 ② 四支僵劲不能动 疏通文意 “支”同“肢”,肢体 “被”同“披”,穿着 一词多义 以 无从致书以观 (连词,表目的,来) 计日以还 (连词,表修饰,可不译) 疏通文意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介词,把) 以衾拥覆 (介词,用) 以中有足乐者 (连词,因为) 古今异义 ① 尝趋百里外 古义:快步走,跑;今义:趋势 疏通文意 ② 卒获有所闻 古义:最终;今义:士兵,死 ④ 门人弟子填其室 古义:挤满;今义:填空 疏通文意 ③ 以书假余 古义:借;今义:不真实的 ⑤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古义:交往;今义:旅游 词类活用 ① 主人日再食 名词活用作动词,供养,给……吃 ②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名词活用作动词,穿着破旧的衣服 疏通文意 ③ 无鲜肥滋味之享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新鲜肥美的东西 ④ 腰白玉之环 名词活用作动词,挂在腰间 疏通文意 ⑤ 手自笔录 名词作状语,用笔 特殊句式 ① 省略句 a.(先达)未尝稍降辞色。 疏通文意 b.或遇其叱咄,(余)色愈恭,礼愈至。 c.余立侍(于)左右。 (省略主语) (省略主语) (省略介词) ② 倒装句 a.弗之怠。 疏通文意 b.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宾语前置,应为“弗怠之”) (状语后置,应为“每于藏书之家假借”) 疏通文意 ①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重点句子翻译 每每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 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 ②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抄写完毕,快步走着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 定的日期。 ③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因此人家常常把书借给我,我因此得以广泛地阅览 到各种书籍。 疏通文意 ④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我)又担心没有与学问渊博的老师交往,曾经跑到百 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⑤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所以我虽然愚笨,最终还是有所收获的。 疏通文意 ⑥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夹在他们中间,一点也没有 羡慕他们的意思。 ⑦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因为(我)心中有值得快乐的事情,不觉得吃的穿的 不如别人。 疏通文意 ⑧ 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朝廷天天供给膳食,父母年年送来冬服夏装。 ⑨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 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要是)他们学业(还)不精通、德行(还)有不具备的, (那就)不是(他们的)智力低下,而是(他们的)思想不 像我那样专注罢了,难道是别人的过失吗? 疏通文意 披文入情 全文四段文字各写了什么内容, 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第一、二段:写作者年轻时求学之艰难和用心之专。 第三段:说明太学生学习条件之优越。 第四段:点明本文的写作背景和意图。 第一、二段是立意基础,第三、四段是文章的主旨。 作者求学时遇到了哪些困难, 又是如何克服的? (1) 致书之难:因为家中贫寒,所以没有钱买书。解决 的办法是向藏书人家借,亲自抄写,并且从不超过约定 的期限,坚守信用。在抄书过程中,天寒地冻,砚台中 的水结成冰,手指都不能伸直,但作者依然不敢懈怠。 因为他讲信用,所以大家乐意把书借给他,他也有机会 博览群书。 披文入情 (2) 从师之诚:所居之处无名人硕师和他交往,学习中 遇到的难题难以得到解答。解决的办法是跑至百里外求 师,且对待老师的态度是毕恭毕敬,对老师察颜观色, 等到他休息好了,还要等到他怒气消了,心平气和了, 才敢去请教。所以“卒获有所闻”。 披文入情 (3) 奔走之苦:奔走的路途遥远,季节又是寒冬腊月, 山路崎岖不平,还有大风大雪,走到目的地后,手和脚 被冻裂了也全然不知,四肢都冻僵了,要旅店的人用热 水浇洗、棉被覆盖才能暖过来。 披文入情 (4) 生活之艰:作者的衣食和同舍生的华丽服饰的比较。 通过对比写自己生活艰苦,进而突出学习的勤苦。作者 追求的不是物质享受,而是知识的积累和精神的充实。 披文入情 在文中找出对比的句子,完成表格披文入情 序号 对比方面 宋濂年轻时 现在的太学生 ① 衣 ② 食 ③ 行 ④ 书籍 ⑤ 求师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无从致书以观……不敢稍逾约 余立侍左右……则又请焉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无冻馁之患 (县官日有廪稍之供) 无冻馁之患 无奔走之劳 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 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 本文的写作原因及目的是什么 ? 一是马生得到同辈的赞赏,是位“善学者”; 二是同乡之谊。目的是勉励马生更加刻苦学习。 披文入情 检测小结 “序”是一种怎样的文体? “送东阳马生序”这一题目的意思是什么 ? 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即序言,相当于前 言或后记。赠序多为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它 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常为文人之间的赠言。题目 的意思是写给同乡晚辈马君则的一篇赠序。 (1) 弗之怠 (   ) (2)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   ) (3) 礼愈至 (   ) (4)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      ) 检测小结 解释加点词语 懈怠 周到 因此 乱麻 破 检测小结 (5) 同舍生皆被绮绣 (      ) (6) 主人日再食 (    ) (7) 右备容臭 (       ) 同“披”,这里是穿的意思 气味,这里指香气 每天 检测小结 A.余因得/遍观群书 B.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C.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 D.略无慕/艳意 下列各句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B 检测小结 (1)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 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 跑 行走 检测小结 (2) 媵人持汤沃灌。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3) 主人日再食。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 热水 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两次 又一次 检测小结 (1)文中揭示作者幼时就爱学习的句子是: (2) 文中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 (3) 文中交代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 根据要求填入相关句子 余幼时即嗜学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检测小结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 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 ② 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仆人拿热水来(给我)洗濯,用被子围着、盖着我, 很长时间才暖和过来。 检测小结 宋濂之所以能成功,除了他“嗜学”“遍观群 书”“执经叩问”等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益慕圣贤之道”,“以中有足乐者”。 课时小结 送 东 阳 马 生 序 对 比 第一段:总写,突出勤奋 第二段:详写,突出艰苦 第三段:如今太学生优越求学环境 第四段:说明写作意图 词四首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1. 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四 首词的内容和主旨。 2. 反复阅读,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思 想感情。 3. 在反复朗读中背诵词作,培养对诗词作品的热爱 之情,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 课时目标 情境导入 《精忠报国》 狼烟起/江山北望。 龙起卷/马长嘶/剑气如霜, 心似黄河水茫茫, 二十年/纵横间/谁能相抗, 恨欲狂/长刀所向, 多少手足忠魂埋骨它乡, 何惜百死报家国, 忍叹惜/更无语/血泪满眶…… 范仲淹(989—1052) 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 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政绩卓 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 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思想和仁人 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渔家傲 ·秋思》是他在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 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 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1071年, 苏轼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 任。《江城子·密州出猎》是作者于1075 年冬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作者简介 塞下( )  千嶂里( )  羌管( )    燕然( )  鬓( ) 卷平冈( ) 貂裘( ) 擎( ) 酒酣( ) 遣( ) sài zhàng yān bìn diāo qiú qíng qiāng juǎn hān qiǎn 正音解义 衡阳雁去:秋季北雁南飞,传说至湖南衡阳城南的回 雁峰而止。 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羌笛、马嘶的声音。 千嶂:层峦叠嶂。 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燕然,即燕然山, 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据《后汉书·窦宪传》 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 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正音解义 正音解义 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 的一种乐器。 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寐:睡。 锦帽貂裘:名词活用作动词,头戴 着华美鲜艳的帽子,身穿貂鼠皮衣。 正音解义 千骑:形容骑马的随从很多。 平冈:指山脊平坦处。 孙郎:三国时期东吴的孙权,这里是作者自喻。《三国志· 吴志·孙权传》载:“二十三年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 虎于凌亭,马为虎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常从张世,击 以戈、获之。” 酒酣胸胆尚开张:尽情畅饮,胸怀开阔,胆气豪壮。尚,还。 正音解义 鬓:额角边的头发。 霜:白。 持节:指奉有朝廷重大使命。 会挽雕弓如满月:会,终将。挽,拉。 雕弓,饰以彩绘的弓。 满月:圆月。 《渔家傲·秋思》 大意: 上片描写塞下景色。边塞秋天景色与中原不同,大雁早早 地向衡阳飞去,毫不留恋,风吼、马嘶,同号角声连在一 起,构成塞下特有的声音。夕阳西下时,坐落在群山中的 小城紧紧关闭了城门。下片抒情。将士们离家万里,但燕 然未勒,功业未成,没有办法回去,夜色已浓,羌笛悠悠, 将军和征夫们难以入睡,留下思乡之泪。 把握内容 把握内容 《江城子·密州出猎 》 大意: 作者自称老夫,暂且发发少年的狂气,左手牵着黄犬,右臂 上架着苍鹰,戴上锦缎帽,穿上貂鼠裘,率领众多随从,纵 马狂奔,飞快地越过山冈。为回报人们倾城出来观看太守狩 猎,他要像当年孙权那样亲自挽弓射虎。酒酣之后,胸宽胆 壮,两鬓间出现一点白发有什么关系呢?什么时候朝廷能像 派遣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那时我一定会为国效力。 两首词作各侧重于表现哪些事物?这些事物有 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渔家傲·秋思》侧重于写 塞下景色。其特点为寒冷, 荒凉,戒备森严。这样写 更能突出词人生活的环境, 从而烘托思乡之情、报国 之志。 探究主旨 《江城子·密州出猎》侧 重于描写打猎场面。其特 点是雄壮,开阔。这样写 能突出词人老当益壮的精 神面貌,以及词人希望被 重用、报效朝廷的远大志 向。 探究主旨 探究主旨 从总体抒发感情的角度看,两首词有什么异同点 ? 相同:爱国,渴望建功立业,为国效力。 不同:《渔家傲·秋思》与思乡紧紧联系; 《江城子·密州出猎》侧重表达词人希望得到朝 廷重用的心愿。 《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运用了哪三个典故?分别表达了词人 怎样的思想感情?它们与贯穿全词的“狂”有什么关联? 典故:“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 表达的情感分别为:词人虽年纪不小,但仍有少年狂气;词人希望重 新受朝廷重用;词人抵御侵略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狂”在词中指的是“狂气”“豪气”“英气”,而“亲射虎”“遣 冯唐”“射天狼”是词人“狂气”分别从行动上、心理上、志向上的 具体表现,三者一脉相承,以“狂”字贯穿。 探究主旨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检测小结 简要赏析以下词句 这两句词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修辞,突出了表达的效 果。“浊酒”少,如人的形单影只;“家园”远,似 思念的无边无涯;一“未勒”一“归无计”,将思念 拉长,离家若有万里远,思念也似万里长。 检测小结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这两句词运用了典故,词人以魏尚自许,希望能得到 朝廷的信任。后面的反问加重了语气,也更加充分地 表达了词人报效朝廷的急切心情。这种用典的手法, 画面感强,更有含蓄感,也富有表现力。 课时小结 《渔家傲·秋思》描写了奇异的塞下秋景抒发了将士 们身处边塞的忧国思乡之情。 《江城子·密州出猎》通过描写一次壮观的出猎场面 借历史典故抒发了作者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并委婉地 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辛弃疾(1140—1207) 作者简介 字幼安,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 龙”之称。辛弃疾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 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著有《美芹十论》、 《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 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 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 枢密都承旨等职。 秋瑾(1875—1907) 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 ,近代民主革 命志士,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 推动作用 。第一批为推翻满清政权和数千年 封建统治而牺牲的革命先驱 ,为辛亥革命做 出了巨大贡献。 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 亭口,年仅32岁。 作者简介 孤城( ) 浊酒( ) 不寐( ) 何妨( ) 挽弓( ) 五十弦( ) 挑灯( ) 麾下( ) 霹雳( ) gū zhuó mèi fáng wǎn xián tiǎo huī pī lì 正音解义 正音解义 挑灯:把灯芯挑亮。 角:军中乐器,长五尺,形如竹筒,用竹、木、皮、铜制成, 外加彩绘,名曰画角。其声哀厉高亢,闻之使人振奋。 八百里:指牛。《世说新语·汰侈》载:晋代王恺有一头珍 贵的牛,名“八百里驳”。 麾下:指部下。麾,军中大旗。 炙:烤熟的肉食。 正音解义 点兵:检阅军队。 的卢:额部有白色斑点的马。相传刘备在荆州遇险,前 临檀溪,后有追兵,幸亏所骑的的卢马“一踊三丈”, 驮他脱险(见《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霹雳:响雷,震雷。这里喻指射箭时弓弦的响声。 了却:了结,完成。 正音解义 可怜:可惜。 小住:暂时居住。 秋容如拭:秋天的景色仿佛擦拭过一般明净。 徒:空,徒然。 苦将侬:苦苦地让我。 蛾眉:指女子细长而略弯的眉毛,这里借指女子。 正音解义 殊:很,甚。 未屑:不屑,轻视。 烈:刚正,不轻易屈服。 热:激动。 末路:路途的终点,比喻失意 潦倒或没有前途的境地。 莽:广大。 把握内容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 大意: 夜里酒醉后挑亮灯光观看宝剑,想起早晨醒来听到众多军营 里传来的号角声,在军营里与部下分食牛肉,听乐器奏出塞 外的歌曲。在秋天的战场上检阅军队,准备战斗。战场上骑 着飞快的的卢马,霹雳做响的雕弓。词人一心要为朝廷完成 统一大业,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可是自己已经年 近半百,还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吗? 把握内容 《满江红》 大意: 词人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面 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四面的 歌声渐歇,词人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 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他们苦苦地想让 词人做一个贵妇人,其实,她是多么的不屑啊!今生词人虽 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词人的心,比男子 把握内容 的心还要刚烈。想想平日,词人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 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词人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 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 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词人的衣襟。 探究主旨 两首词的主题思想都十分鲜明。具体的体现是怎样的 ?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作者通过 对早年抗金部队豪壮的阵容和气概以及自己沙场生 涯的追忆,表达了其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 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 探究主旨 《满江红》:通过中秋节述怀,反映了词人在封 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 的苦闷彷徨以及豪壮的英雄情怀。 从题材看:写军营生活,场面壮阔; 从情感看:表达了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从语言看:风格豪放、壮丽。 探究主旨 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以“壮”入题。 这首词凭什么可以称得上是“壮词”? 检测小结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词的上片主要 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虚实结合。实写词人醉后灯下“看剑”, 虚写“梦回”军营生活及点兵出征的场景。 检测小结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这两句词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 黄花瘦”的句子,内涵丰富,而又形象丰美。“秋容 如拭”的比喻十分生动,以外在自然景观的清秀明丽 反衬青春蹉跎而又无可奈何的沉重失落感和幽怨之情。 简要赏析以下词句 检测小结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这两句引用典故,抒发了词人知音难觅,不禁潸然泪 下的苦闷心情。(或本句引用唐代诗人白居易《琵琶 行》中“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诗义, 抒发了词人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 课时小结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通过对梦境中战斗生活 的描写,表达了词人收复失地、抗金卫国的远大理想,同 时抒发了他在现实中壮志难酬的悲惨。 《满江红》(小住京华)是秋瑾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 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 路前夕的苦闷彷徨以及豪壮的英雄情怀。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