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PPT课件
加入VIP免费下载

《出师表》PPT课件

ID:487482

大小:2.68 MB

页数:94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出师表 诸葛亮解题 • ““表表””是中国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是中国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也是封建,也是封建 社会下臣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在古代,社会下臣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在古代, 臣子写给君王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臣子写给君王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书””,, ““书书””是书信、意见书的总称。到了汉代,是书信、意见书的总称。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为四个小这类文字被分为四个小 类,即章、奏、表、议类,即章、奏、表、议。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 和希望。因此,和希望。因此,““动之以情动之以情””也可以说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也可以说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 •《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写给刘禅(刘后主) 的呈文。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234年) ,字孔明,号卧龙,徐 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 沂市沂南县)人  ,三国 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 政治家、军事家、文学 家、书法家、发明家。诸葛亮 • 早年避乱于荆州,曾躬耕于南 阳隆中。建安十二年(207),刘 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共图大 业。次年,他辅佐刘备联合孙 权,在赤壁击败曹操,形成三 足鼎立的局面。刘备称帝后, 拜他为丞相。刘备死时托付他 辅佐后主刘禅。后卒于军中。相关图片 成都武侯祠诸葛亮像 湖北襄阳诸葛亮铜像 陕西汉中诸葛亮墓相关图片相关诗词评价 蜀 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书 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诸葛亮辅佐刘备,历尽艰难坎坷, 经过多年奋战,终于建立了蜀国,身 负丞相重任。蜀建立两年,备病逝, 刘禅继位(16岁)。他受遗诏辅佐刘 禅,主持军政大事。227年,率军北 进,驻军汉中,准备征伐曹魏,夺取 中原,复兴汉室。他感到刘禅暗昧懦 弱,颇有内顾之忧,临出发前上书, 恳切劝谏,要刘禅继承刘备遗志,砥 砺志行,振作精神,听信忠言,任用 贤良,黜斥佞人,严明赏罚,尽心国 事,完成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大业。 这就是《出师表》。 诸葛亮这篇表文写于蜀汉建兴 (后主刘禅年号)五年(227年)第一 次出师伐魏之前。当时蜀汉已从猇 (xiā o)亭(现湖北宜都)战役的惨败 中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平定 南方的叛乱,所以诸葛亮决定北上伐 魏,写这篇表文的目的是,希望刘禅 任用贤臣,采纳忠言,赏罚分明,国 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 以实现先帝的“北定中原”,“兴复 汉室”的宏大理想。 听读课文 注意: 1、字音、合理断句。 2、句子的节奏、重音 与感情。崩殂( ) 疲弊( ) 陛下( ) 恢弘( ) 妄自菲( ) 薄( ) 以塞( ) 驽钝( ) 陟( )罚臧( )否( ) 裨( )补阙( )漏 cú bì bì hóng fěi sè nú zhì zāng bì quē pǐ bó 读准字音郭攸( )之 费祎( ) 行( )阵和睦 长 ( )史 猥( )自妄屈 夙( )夜忧叹 以彰其咎( ) 咨诹( ) 以遗陛下( ) 斟( )酌( )损益 yōu yī háng zhǎng wěi sù jiù zōu wèi zhēn zhuó 读准字音课文字词 • 先帝(1)创业(2)未半而中道(3) 崩殂(4),今(5)天下三分(6), 益州疲弊(7),此(8)诚危急存 亡之秋也。然(9)侍卫之臣不 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10)于 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11), 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 听,以光(13)先帝遗德,恢弘 (15)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 (16),引喻失义(17),以塞忠 谏之路也(18)。 •• ((11)先帝:指汉昭烈帝刘备。先,尊)先帝:指汉昭烈帝刘备。先,尊 称死去的人。称死去的人。 •• ((22)创:开创,创立;业:统一天下)创:开创,创立;业:统一天下 的大业。的大业。 •• ((33)中道:中途。)中道:中途。 •• ((44)崩殂()崩殂(cúcú):皇帝之死):皇帝之死 •• ((55)今:现在。)今:现在。 •• ((66)三分:天下分为孙权,曹操,刘)三分:天下分为孙权,曹操,刘 备三大势力。备三大势力。 •• ((77)益州疲弊:弱,处境艰难;益州:)益州疲弊:弱,处境艰难;益州: 这里指蜀汉。疲弊(这里指蜀汉。疲弊(pí bìpí bì):人力缺乏,):人力缺乏, 物力缺无,民生凋敝物力缺无,民生凋敝课文字词 •• ((88)此:这;诚:的确,实在;之:)此:这;诚:的确,实在;之: 的;秋:时,时候,这里指关键时期,的;秋:时,时候,这里指关键时期, 一般多指不好的。一般多指不好的。 •• ((99)然:然而;侍:侍奉;卫:护)然:然而;侍:侍奉;卫:护 卫;懈:松懈,懈怠;于:在;内:卫;懈:松懈,懈怠;于:在;内: 皇宫中。皇宫中。 •• ((1010)忘身:舍身忘死,奋不顾身。)忘身:舍身忘死,奋不顾身。 •• ((1111)盖:原来;追:追念;殊遇:)盖:原来;追:追念;殊遇: 优待,厚遇。优待,厚遇。 •• ((1212)诚:的确,确实;宜:应该。)诚:的确,确实;宜:应该。 •• ((1313)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 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 开张,扩大。开张,扩大。 • 先帝(1)创业(2)未半而中道(3) 崩殂(4),今(5)天下三分(6), 益州疲弊(7),此(8)诚危急存 亡之秋也。然(9)侍卫之臣不 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10)于 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11), 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 听,以光(13)先帝遗德,恢弘 (15)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 (16),引喻失义(17),以塞忠 谏之路也(18)。课文字词 •• ((1414)光:发扬光大,用作动词;遗德:)光:发扬光大,用作动词;遗德: 留下的美德。留下的美德。 •• ((1515)恢弘:发扬扩大,用作动词。恢,)恢弘:发扬扩大,用作动词。恢, 大。弘,大,宽,这里是动词,也做大。弘,大,宽,这里是动词,也做““ 恢宏恢宏””;气:志气。;气:志气。 •• ((1616)妄自菲薄:过于看轻自己;妄:)妄自菲薄:过于看轻自己;妄: 过分;菲薄:小看,轻视。过分;菲薄:小看,轻视。 •• ((1717)引喻失义:讲话不恰当。引喻:)引喻失义:讲话不恰当。引喻: 称引、譬喻;喻:比如;义:适宜、恰称引、譬喻;喻:比如;义:适宜、恰 当。当。 •• ((1818)以:以致(与以伤先帝之明的以)以:以致(与以伤先帝之明的以 用法相同:以致);塞:阻塞;谏:劝用法相同:以致);塞:阻塞;谏:劝 谏。谏。 •• ((1919)宫:指皇宫;府:指丞相府;俱:)宫:指皇宫;府:指丞相府;俱: 通通““具具””;全,都。;全,都。 • 先帝(1)创业(2)未半而中道(3) 崩殂(4),今(5)天下三分(6), 益州疲弊(7),此(8)诚危急存 亡之秋也。然(9)侍卫之臣不 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10)于 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11), 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 听,以光(13)先帝遗德,恢弘 (15)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 (16),引喻失义(17),以塞忠 谏之路也(18)。课文译文阅读理解第一自然段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作者分析形势时,指出不利的客观条件 是:      有利的主观条件是: 思考1: 第1段提到“侍卫之臣”和“忠志之士 ”有什么作用? 客观条件虽然堪忧,主观努力尚且可为。 在这样的形势下,作为蜀国的国君应当如何 做,文章开头从三个方面使后主认识到应当 有所为。 思考2:   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 路。 由本段推测,刘禅可能犯有什 么毛病? 这一段的主旨在于哪几句? 思考3:         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 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以塞忠谏之路也。 不宜 诚宜 提建议4.文章开句就提到“先帝”刘备,在文中 起什么作用? 蜀国是先帝创下的基业,是“恢复汉室”的 根据地,而先帝的理想未能实现而中途死亡,是 所有蜀人都十分痛惜的,此时肩上的担子沉重。 同时警示后主要奋发有为,继承先辈遗志。为后 文提出建议定下基调。 第一段分析 危急 存亡 先帝崩殂 天下三分 益州疲弊 不利 追殊遇 报陛下 不懈于内 忘身于外 有利 诚宜…… 不宜…… (正反) ( 广 开 言 路 ) 开 张 圣 听课文字词 •• ((2020)陟()陟(zhìzhì):提升,奖励;罚:惩罚;):提升,奖励;罚:惩罚; 臧否(臧否(pǐpǐ):善恶,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善恶,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 评论人物好坏。评论人物好坏。 •• ((2121)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触犯科条)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触犯科条 法令。作奸:做了奸邪的事情;科:科条,法令。作奸:做了奸邪的事情;科:科条, 法令。法令。 •• ((2222)及:以及;为:做。)及:以及;为:做。 •• ((2323)有司:职有专司,就是专门管理某)有司:职有专司,就是专门管理某 种事情的官吏。种事情的官吏。 •• ((2424)刑:罚。)刑:罚。 •• ((2525)昭:显示,表明;平:公平;明:)昭:显示,表明;平:公平;明: 严明;理:治理。严明;理:治理。 •• ((2626)偏私:偏袒,有私心。)偏私:偏袒,有私心。 •• ((2727)内外异法:内宫和外府刑赏之法不)内外异法:内宫和外府刑赏之法不 同。内外,指内宫和外府。异法,刑赏之法同。内外,指内宫和外府。异法,刑赏之法 不同。不同。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19) ;陟罚臧否(20),不宜异 同:若有作奸犯科(21)及 为忠善者(22),宜付有司 (23)论其刑赏(24),以昭 陛下平明之理(25);不宜 偏私(26),使内外异法也 (27)。课文译文 •皇宫中和朝廷中的官员,都是一个整体,奖 善罚恶,不应该不一样。如果有邪恶不正、 触犯法令的人和尽忠行善的人,应当交付主 管官评判他们应得的惩罚和奖赏,来表明陛 下公正明察的治理,不应当出于私情偏袒一 方,使得内廷外府法度不一。第二段分析 宜:俱为一体,付 有司论其刑赏 不宜:异同,偏私, 内外异法 以昭陛下 平明之理 (目的) 课文分析 第二条建议 严 明 赏 罚 ( 赏 罚 公 平 )课文字词 •• ((2828)志:志向;虑:思想,心思;)志:志向;虑:思想,心思; 忠纯:忠诚纯正。忠纯:忠诚纯正。 •• ((2929)简:选择;一说通)简:选择;一说通““拣拣””,, 挑选;拔:选拔;遗(挑选;拔:选拔;遗(wèiwèi):给予。):给予。 •• ((3030)悉以咨之:都拿来跟他们商)悉以咨之:都拿来跟他们商 量。悉,全部;咨:询问,商议,征量。悉,全部;咨:询问,商议,征 求意见;之,指郭攸之等人。求意见;之,指郭攸之等人。 •• ((3131)必能裨补阙漏:一定能够弥)必能裨补阙漏:一定能够弥 补缺点和疏漏之处;裨(补缺点和疏漏之处;裨(bìbì):补;):补; 阙(阙(quēquē),通),通““缺缺””,缺点,疏漏。,缺点,疏漏。 •• ((3232)有所广益:有所启发和帮助。)有所广益:有所启发和帮助。 广益:增益;益,好处。广益:增益;益,好处。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 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 忠纯(28),是以先帝简拔 以遗陛下(29):愚以为宫 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 咨之(30),然后施行,必 能裨补阙漏(31),有所广 益(32)。课文译文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都是 贤能老实、志向心思忠诚纯正的人,因此先 帝选拔出来留给陛下。我认为宫廷里的事, 不论大小,都同他们商量,然后再去办,这 样一定能增加益处,弥补不足,收到更好的 效果。课文字词 • ((3333)性行()性行(xíngxíng)淑均:性)淑均:性 情善良品德端正。淑,善;均,情善良品德端正。淑,善;均, 平。平。 • ((3434)晓畅:精通。)晓畅:精通。 • ((3535)试用:任用。)试用:任用。 • ((3636)督:武职,向宠曾为中)督:武职,向宠曾为中 部督(禁卫军统帅)。部督(禁卫军统帅)。 • ((3737)营:军营、军队。)营:军营、军队。 • ((3838)行()行(hángháng)阵:指部队。)阵:指部队。 • ((3939)优劣得所:好的差的各)优劣得所:好的差的各 得其所得其所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33) ,晓畅(34)军事,试用 (35)于昔日,先帝称之曰 “能”,是以众议举宠为 督(36):愚以为营(37)中 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 行阵(38)和睦,优劣得所 (39)。课文译文 •将军向宠,品性良善,办事公正,精通军事, 当年试用他的时候,先帝称赞他有才能,因 此群臣举荐他作中部督。我认为军中的事, 都同他商量,这样一定能使军中将士和睦相 待,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都能安排得当。阅读理解第三,四自然段姓名 特点 好处 原因 工作 郭攸之、費祎、董允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裨补缺漏,有所广益 宫中之事,悉以咨之 推荐宫中贤臣 推荐营中武将 向宠 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先帝称能,众议举宠 行阵和睦,优劣得所课文字词 • (40)小人:晚辈,下人, 这里指宦官。 • (41)倾颓:倾覆衰败。 • (42)痛恨:痛惜,遗憾。 • (43)死节:为国而死的气 节,能够以死报国。 • (44)隆:兴盛。 • (45)计日:计算着天数, 指时日不远。 亲贤臣,远小人(40),此先 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 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41) 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 事,未尝不叹息痛恨(42)于 桓、灵也。侍中、尚书、长 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 (43)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 则汉室之隆(44),可计日 (45)而待也。课文译文 •(君王)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得以昌盛 的原因;(君王)接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 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时,每次和我谈论到这件事, 没有不感到非常可叹,对桓、灵二帝深为遗憾的。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可靠, 能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接近他们,信任他们, 那么汉朝的兴盛就可以计日而待了。阅读理解第五自然段本段诸葛亮提出了什么建议? 先帝为什么“痛恨”桓灵二帝? 亲贤臣,远小人(亲贤远佞) 亲小人,远贤臣,使后汉倾覆衰败。 思考1: 桓、灵两帝亲小人,远贤臣,造成后 汉倾覆衰败的事。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郭攸之、 费祎、董允、向宠)等贞良死节之臣。 “此事”指的是什么事? “亲之信之”的“之”指代的是谁 ? 思考2:阅读第3、4、5段,思考: 作者提出的第三条建议是什么? 这三段是怎样衔接起来的? 思考3:课文中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哪几条 建议?其中哪一条是主要的?为什么? -其中“亲贤远小”是三条建议的核心,因为只有做到亲贤远 小、广开言路才能为忠谏之言开路,而非为谗邪开方便之门; 只有做到亲贤远小,才能真正做到察纳雅言,“昭平明之理 ”,不至于忠奸不分,赏罚不明。文章为了说明亲贤远小的 利弊,以先汉的“兴隆”和后汉的“倾颓”的历史事实为前 车之鉴,以先帝叹惜痛恨桓帝、灵帝昏庸误国为告诫,并以 “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为鼓励,促使后主亲贤臣远小人。第三四五段关系 宫中之事 营中之事 裨补阙漏 有所广益先帝简拔之臣 先帝称能之臣 行阵和睦 优劣得所 荐 贤 臣 亲贤臣,远小人 先汉兴隆 亲小人,远贤臣 后汉倾颓 正反历 史教训 引 教 训 ( 亲 贤 远 佞 ) 亲 贤 臣, 远 小 人 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课文字词 •• ((4646)布衣:平民;百姓。)布衣:平民;百姓。 •• ((4747)躬:亲自;耕:耕种。)躬:亲自;耕:耕种。 •• ((4949)苟:苟且;全:保全。)苟:苟且;全:保全。 •• ((5050)闻达:显达扬名,扬名显贵。)闻达:显达扬名,扬名显贵。 •• ((5151)卑鄙:地位、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卑鄙:地位、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卑:身份低微;鄙:地处偏远,与今义不卑:身份低微;鄙:地处偏远,与今义不 同。同。 •• ((5252)猥()猥(wěiwěi):辱,这里有降低身份):辱,这里有降低身份 的意思;枉屈:枉驾屈就。的意思;枉屈:枉驾屈就。 •• ((5353)顾:探望。)顾:探望。 •• ((5454)感激:有所感而情绪激动。)感激:有所感而情绪激动。 •• ((5555)许:答应;驱驰:奔走效劳。)许:答应;驱驰:奔走效劳。 •• ((5656)有:通)有:通““又又””,跟在数词后面表示,跟在数词后面表示 约数约数 臣本布衣(46),躬耕于(47) 南阳(48),苟全(49)性命于 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50)。先帝不以臣卑鄙(51) ,猥(52)自枉屈,三顾(53) 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 世之事,由是感激(54), 遂许先帝以驱驰(55)。后 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 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 十有(56)一年矣。课文译文 •  我本来是个平民百姓,亲自在南阳耕田种地,只想在 动荡不安的乱世中姑且保全性命,不希求在诸侯那里显 声扬名,先帝不因为我身份低微,学识鄙陋,而降尊屈 驾,三次到草庐来拜访我,向我征询对当代大事的看法, 故此我甚为感动,于是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遭逢 战败,在战事失利之际我接受了任命,在艰危困境之中 我领受了使命,从那时以来已经二十一年了。阅读理解第六自然段 叙述作者身世的是哪几句?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 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思考1: 下文哪一句与划线句相照应? 不以臣“卑鄙”        表现了他生活淡泊,无意功 名利禄的过人志趣和高远品格。 作者自叙身世中表现了他 怎样的志趣品格? 思考2: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已成 为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 思考3: 三顾茅庐课文字词 •• ((5757)临崩寄臣以大事:刘备在)临崩寄臣以大事:刘备在 临死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诸临死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诸 葛亮,并且对刘禅说:葛亮,并且对刘禅说:““汝与丞相汝与丞相 从事,事之如父。从事,事之如父。””临:将要,临临:将要,临 近。近。 •• ((5858)夙夜忧叹:早晚忧虑叹息。)夙夜忧叹:早晚忧虑叹息。 •• ((5959)泸:水名,即如今的金沙)泸:水名,即如今的金沙 江。江。 •• ((6060)不毛:不长草木,这里指)不毛:不长草木,这里指 人烟稀少的地方。毛,庄稼,苗。人烟稀少的地方。毛,庄稼,苗。 •• ((6161)兵:武器;甲:装备。)兵:武器;甲:装备。 •• ((6262)奖率:奖赏率领。)奖率:奖赏率领。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 事也(57)。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58),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 明;故五月渡泸(59),深入不毛 (60)。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61),当奖率(62)三军,北定中 原,庶竭驽钝(63),攘除奸凶 (64),兴复汉室,还于旧都(65)。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 也(66)。至于斟酌损益。•• ((6363)庶:希望;竭:竭尽;驽)庶:希望;竭:竭尽;驽 ((núnú)钝:比喻才能平庸,这是)钝:比喻才能平庸,这是 诸葛亮自谦的话;驽:劣马,走不诸葛亮自谦的话;驽:劣马,走不 快的马,指才能低劣。钝:刀刃不快的马,指才能低劣。钝:刀刃不 锋利。锋利。 •• ((6464)攘()攘(rǎngrǎng)除:排除,铲)除:排除,铲 除;奸凶:奸邪凶恶之人,此指曹除;奸凶:奸邪凶恶之人,此指曹 魏政权。魏政权。 •• ((6565)还:回;于:到;旧都:指)还:回;于:到;旧都:指 东汉都城洛阳。东汉都城洛阳。 [6] [6] •• ((6666)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 职分也: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效职分也: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效 忠陛下的职责本分。所以:用来忠陛下的职责本分。所以:用来...... 的是的是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 事也(57)。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58),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 明;故五月渡泸(59),深入不毛 (60)。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61),当奖率(62)三军,北定中 原,庶竭驽钝(63),攘除奸凶 (64),兴复汉室,还于旧都(65)。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 也(66)。 课文字词课文译文 • 先帝知道我做事谨慎小心,所以临终之时把国家政务托付给我。 领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惟恐完不成先帝的托付,因而损 害先帝的英明,所以在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荒凉不毛之地, 现在南方已经平定,武器军备已经充足,应当勉励并率领大军 进兵北方,平定中原,我希望能竭尽自己驽钝之才,铲除邪恶 势力,复兴汉朝天下,返回到故都去。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 效忠陛下所应尽的本分。至于考虑兴利除弊,进献忠言,那就 是攸之、祎、允的责任了。 • 。阅读理解第七自然段“临崩寄臣以大事”指的是什么事 ? 思考1: 白 帝 城 托 孤 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 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 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 涕泣曰:“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 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 之如父。” ——《三国志-诸葛亮传》 刘备临死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诸葛亮。 思考2: 出师之前作者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作者认为北伐中原的两个条件已 经具备,这两个条件是什么?思考3: 出师的目的是什么? (奖率三军) “北定中原,庶竭驽 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 战略目标能点明全文感情基调的六个字是: 报先帝,忠陛下。 “三顾臣于草庐” “临崩寄臣以大事” 思考4: “报先帝”呼应前文的哪两件事?•• ((6767)斟酌损益()斟酌损益(zhēn zhuó zhēn zhuó sǔn yìsǔn yì):斟情酌理、有所兴办。):斟情酌理、有所兴办。 比喻做事要掌握分寸,(处理事务)比喻做事要掌握分寸,(处理事务) 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损:除去;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损:除去; 益:兴办,增加。益:兴办,增加。 •• ((6868)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把讨)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把讨 伐曹魏复兴汉室的任务交付给我。伐曹魏复兴汉室的任务交付给我。 托:托付,交付;效:效命的任务。托:托付,交付;效:效命的任务。 •• ((6969)不效则治臣之罪:没有成效)不效则治臣之罪:没有成效 就治我的罪。就治我的罪。 •• ((7070)告:告慰,告祭。)告:告慰,告祭。 •• ((7171)兴德之言:发扬陛下恩德的)兴德之言:发扬陛下恩德的 忠言。忠言。 至于斟酌损益(67),进尽忠言, 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 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68),不效, 则治臣之罪(69),以告(70)先帝 之灵。若无兴德之言(71),则责 攸之、祎、允等之慢(72),以彰 其咎(73);陛下亦宜自谋,以咨 诹善道(74),察纳雅言(75),深 追先帝遗诏(76)。臣不胜受恩感 激。今当(77)远离,临表涕零 (78),不知所言(79)•• ((7272)慢:怠慢,疏忽,指不尽职。)慢:怠慢,疏忽,指不尽职。 •• ((7373)彰其咎:揭示他们的过失。彰:)彰其咎:揭示他们的过失。彰: 表明,显扬;咎:过失,罪。表明,显扬;咎:过失,罪。 •• ((7474)诹()诹(zōuzōu),询问,咨询。),询问,咨询。 •• ((7575)察纳:识别采纳。察:明察;)察纳:识别采纳。察:明察; 雅言:正确的言论,正言。雅言:正确的言论,正言。 •• ((7676)深追:深刻追念;先帝遗诏:)深追:深刻追念;先帝遗诏: 刘备给后主的遗诏,遗诏:皇帝在临刘备给后主的遗诏,遗诏:皇帝在临 终时所发的诏令。终时所发的诏令。 •• ((7777)当:在)当:在…………时候。时候。 •• ((7878)临:面对;涕:眼泪;零:落)临:面对;涕:眼泪;零:落 下。下。 •• ((7979)不知所言:不知道说了些什么)不知所言:不知道说了些什么。 至于斟酌损益(67),进尽忠言, 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 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68),不 效,则治臣之罪(69),以告(70) 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71), 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72), 以彰其咎(73);陛下亦宜自谋, 以咨诹善道(74),察纳雅言(75) ,深追先帝遗诏(76)。臣不胜受 恩感激。今当(77)远离,临表涕 零(78),不知所言(79) 课文字词课文译文   希望陛下把完成讨伐奸贼,复兴汉朝的任务交给我,如果我 做不出成效,那就惩处我的罪过,来告慰先帝的英灵。如果没有 发扬盛德的言辞,那就责罚攸之、祎、允等人的轻忽职守,来显 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当自己谋划,征询治国的好办法,明察 并采纳正确的意见,深切追念先帝的遗诏。这样我就受恩感激不 尽了。   现在该远行了,面对奏表我眼泪落下,不知道自己说了些什 么。 阅读理解第八、九自然段第八段分析 首先,严于律 其次,严格要求 最后,向 提出希望 请命出师 的决心 思考1: 己 朝廷诸臣 后主 第三部分小结 第9段:结束语 短短三句,发自肺腑,充满 了“不胜”的 之情。 思考2: (依依)不舍 第四部分小结理清思路,把握结构 部分 段落 要点 表达方式 1 广开言路 2 赏罚分明 3--5 亲贤远佞 一 6 叙述经历:三顾草庐 7 效忠心愿:托孤之事 二 8、9 归结责任,结束全篇三 寓情于议 寓情于叙 抒发感情1、诸葛亮对当前形势的分析是什么? 理解文本 客观条件: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主观条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 志之士忘身于外。2、诸葛亮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什么 ? 1开张圣听 2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3亲贤臣,远小人 广开言路 严明赏罚 亲贤远佞 3.作者自叙志趣过人,不求功名的话: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4.文中两句千古名言,说尽诸葛亮一生的话是: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5.文中列举的使诸葛亮报先帝忠陛 下的两 件事: 白帝城托孤三顾茅庐6.诸葛亮此次出师的目的是什么 ?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 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 室,还于旧都。 2、第1段分析天下大势,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 分析形势不利的客观条件,指出目前正是 决定存亡的关键时刻,希望刘禅“居安思危”。 3、第1段提到“侍卫之臣”和“忠志之士” 有什么作用? 这是蜀国“人和”的主观条件,而且是先 帝“殊遇”造成的。客观条件虽然堪忧,主 观努力尚且可为。在这样的形势下,作为蜀 国的国君应当如何做,文章开头从三个方面 使后主认识到应当有所为。 4、提出这三条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⑴希望后主能“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 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 之路也” ⑵希望后主能“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 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⑶希望后主能“亲贤臣,远小人”,只有 做到这一点,才能使国家“兴隆”总之. 作者希望蜀国能够有一个清明的政局,成 了“北定中原”强大稳定的后方。 6、第七段追忆“白帝城托孤”在文中 起什么作用? 说明“出师”的原因,是完成先帝未竟 的事业。这是他“报先帝而忠陛下”的本 分。 7、出师之前作者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五月渡沪,深入不毛。”“七擒孟 获”,安抚夷人,“今南方已定,兵甲 已足”,安定了后方,做好战备。 8、作者出师后的国内政事如何安排 ?推贤了哪些贤臣?目的是什么? ⑴宫中:推荐良实,志虑忠纯的郭攸之、 费祎、董允等。 ⑵营中:推荐性行淑均,晓畅军事的将 军向宠。 ⑶其他:推荐贞良死节之臣侍中、尚书、 长史、参军等。 目的是消除北伐的后顾之忧,使他能集中 精力伐魏。 9、作者如何表达了出师的决心? ⑴以出师为己任。“此臣报先帝而忠陛下 之职分也”; ⑵立下军令状。“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 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10、作者对他所推荐的贤臣和后主提出了 哪些要求? ⑴对贤臣:“斟酌损益,进尽忠言”,要 有“兴德之言”。 ⑵对后主:“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 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11、从全文来看,诸葛亮向刘禅提出的三条 建议,他反复强调的是哪一条? 作者反复陈说的是亲贤远佞这一条。其 余两条虽然说的是方针、政策,也都与此有 关。因为刘禅是个昏庸之君,容易受坏人蛊 惑,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 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情况, 再好的方针、政策也不可能贯彻执行。而亲 贤为远佞之本,所以文章开头说“开张圣听 ”,实际上就是要听取贤臣的意见,万不可 “塞忠谏之路”,中间列举贤臣姓名,要刘 禅“亲之信之”,结尾更劝说刘禅要“咨诹 善道,察纳雅言”,也是亲贤的意思。 能否亲贤远佞关系到国家的存亡,强调了 亲贤远佞的重要性。 12、作者以先汉兴隆与后汉倾颓作对比, 意在说明什么? 13、找出第八段中与上文相照应的句子 照 应 “讨贼兴复之效” “兴德之言” “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 “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 “斟酌损益,进尽忠言 ” “开张圣听” 1 4 多 次 提 及 先 帝 的 用 意 ①感激报答先帝知遇之恩 ②感慨先帝创业艰辛,警醒后主 ③以父子之情感动激励后主 ④加强劝说后主的说服力、、权威性 诸葛亮的良苦用心理清思路,把握结构 部分 段落 要点 表达方式 1 广开言路 2 赏罚分明 3、4、5 亲贤远佞 一 6 叙述经历:三顾草庐 7 效忠心愿:托孤之事二 8、9 归结责任,结束全篇三 寓情于议 寓情于叙 抒发感情 思路:以“出师” 为中心 首先,危急形势下出师,提出治国建议; 然后,陈述出师理由,表达感激之情效忠心愿; 最后,要求批准出师,表达出师决心。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痛心遗憾。 非常恨。 贫民百姓。臣本布衣。 布的衣服。 痛恨 布衣 归纳整理 一、古今词义开张 扩大 开业 驱驰 奔走效劳 驱赶、奔跑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卑鄙 感激 身份低微,出身鄙野。 (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感动,激动。由是感激。 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 产生好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不效则治臣之罪。 重任 实现、完成 感动,激动。 感谢。 二、一词多义 效 感激 由是感激。 臣不胜受恩感激。以光先帝遗德。 恢弘志士之气。 此皆良实。 优劣得所。 光,名词用为动词, 发扬光大。 恢弘,形容词用为动词, 发扬扩大。 良实,形容词用为名词, 善良诚实的人。 优劣,形容词用为名词, 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 三、词类活用亲贤臣。 远小人。 攘除奸凶。 则责攸之、讳、允等之慢。 亲,形容词用为动词,亲近。 远,形容词用为动词,疏远。 奸凶,形容词用为名词, 奸邪凶顽的人。 慢,形容词用为动词,怠慢。裨补阙漏。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阙,通“缺”,缺点。 有,通“又”,表余数。 四、通假字以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先帝不以臣卑鄙。 以光先帝遗德。 以塞忠谏之路也。 受命以来。 介词,把。 介词,因。 连词,表目的,来,用来。 连词,表结果,以致。 连词,表时间,以。 五、虚词的用法• 理解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  1.写出文中与“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一词相呼应的语 句 •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 2.作者认为可以出师北伐的条件是什么? • 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 3.作者在《出师表》中写到了自己所受到的“先帝之殊遇”,把相 关的文字默写出来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临崩寄臣以大事”     4.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5.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 6.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罚建议的语句是: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 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8.《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的原因是: •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 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 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   不宜妄自菲薄;  7.《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 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哪两句一致。  9.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 10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其中有利的主观条件是: •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不利的客观条件: • ①先帝崩殂。②天下三分。③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11表达了作者对刘氏父子感情的句子是: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课外拓展 下边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 你能说出描写了他的哪些具体的事件吗?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 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 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武 侯 祠 匾 额 对 联 选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过厅对联 鞠躬尽瘁兮诸葛武侯诚哉武 公忠体国兮出师两表留楷模 ——诸葛亮殿对联 亲贤臣国乃兴,当年三顾频繁,始延得汉家正统 济大事人为本,今日四方靡骋,愿佑兹蜀部遗黎 ——过厅对联 勤王事大好儿孙,三世忠贞,史笔犹褒陈庶子 出师表惊人文字,千秋涕泪,墨痕同溅岳将军 ——诸葛亮殿对联㈠给下列多音多义字注音。 ⒈薄 妄自菲薄( ) 薄纸( ) ⒉塞 以塞忠谏之路( ) 塞车( ) ⒊行 行阵( ) 性行淑均( ) ⒋否 陟罚臧否( ) 是否( ) ⒌遗 以遗陛下( ) 遗失( ) bó sè háng xíng pǐ fǒu wèi yí báo 巩固训练 sāi㈡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⒈益州疲弊 ⒉盖追先帝之殊遇 ⒊恢弘志士之气 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⒌先帝不以臣卑鄙 ⒍由是感激 民力困乏 特殊待遇 发扬光大 痛心遗憾 身份低微,出身低下 有所感而情绪激动㈢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⒈庶竭驾钝,攘除奸凶。 ⒉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⒊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 亡之秋也。 希望竭尽我平庸的才智,铲除奸邪 凶顽的敌人。 在兵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的 关头奉命出使。 现在天下分裂成三国,我们蜀国贫 困衰弱,这真正是形势危急,决定存亡 的关头啊。(四)文中隐藏了许多成语,能找出来吗 ? 妄自菲薄 三顾茅庐 不知所云 引喻失义 作奸犯科 苟全性命 裨补阙漏 指日可待 察纳雅言 斟酌损益 感激涕零 好聪明!⒈选出与“故五月渡沪”的“故”字意思 相同的一项( ) D A.桓侯故使人问之 B.而两狼之并趋如故 C.既克,公问其故 D.彼竭我盈,故克之 ⒉选出下列各项与“咨臣以当世之事” 的 “以”字意思相同的一项。( ) A.先帝不以臣卑鄙B.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C.遂许先帝以驱驰 D.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C⒊上文中“由是感激”的“是”是指代 是什么?请用现代汉语翻译这句话。 先帝不因为我地位低微,见识浅陋, 降低自己的身分,三次到茅庐来探望我, 向我询问当今的大事。 ⒋第二段中,作者指出“出师”的战略 目标是: 北定中原,庶竭努钝,攘除奸凶,兴 复汉室,还于旧都。5、选择题 “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表 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理解正确的是( ) A、希望刘禅亲贤的恳切感情 B、对刘备忠贞不贰的感情 C、对刘备的知遇之恩感恩图报的感 情 A再见再见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