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21届高三8-9月语文模拟试卷精选汇编:古诗词鉴赏专题
加入VIP免费下载

浙江省2021届高三8-9月语文模拟试卷精选汇编:古诗词鉴赏专题

ID:460134

大小:51.5 KB

页数:9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古诗词鉴赏专题 浙江省 (Z20 名校联盟)2021 届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9- -20 题。(8 分) 蚕妇 [唐]杜荀鹤 粉色全无饥色加,岂知人世有荣华。 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①浑身着苎麻②? [注]①底事:为什么。②着苎麻:指穿粗麻布织成的衣服。 蚕妇 [唐]来鹊; 晓夕采桑多苦辛,好花时节不闲身。 若教解爱繁华事①,冻杀黄金屋里人②! [注]①繁华事:指赏花之类的事。②黄金屋里人:指富贵人家的小姐太太们。 19.这两首诗都写到了蚕妇养蚕的辛苦,其中杜诗用“____________”三字来描写,来诗则用 “_________”四字来叙述。(2 分) 20.比较赏析两首《蚕妇》诗的后两句的艺术手法。(6 分)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理解与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 如本题“这两首诗都写到了蚕妇养蚕的辛苦,其中杜诗用‘____________’三字来描写,来诗 则用‘_________’四字来叙述”,需要注意题干字数的要求,找出突出蚕妇养蚕的辛苦的词 语。 (2)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 本题“比较赏析两首《蚕妇》诗的后两句的艺术手法”,古代诗歌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是复杂多 样的。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 借古喻今等;在表现手法上,多用比兴、对比、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相衬等;此外,还有修 辞手法的运用,如比喻、衬托。 【解答】(1)分析诗句内容,杜诗,起句写生活的折磨,使养蚕妇女脸上失去了一般妇女应 有的脂粉和光泽。这里,诗人一开始就以“粉色”为衬托,用特写手法,抓住养蚕妇憔悴、饥 饿的面部特征突出地表现出来,使读者对养蚕妇穷困处境建立起第一印象,从她的面部颜色去 想见其生活的窘迫和痛苦。杜诗用“饥色加”三字来描写蚕妇养蚕的辛苦。“晓夕采桑多苦辛” 一句紧扣诗题,“晓夕”二字直述采桑叶时问之长,突出劳动的艰苦。从这一句诗中,表现了 采桑人的倦容。来诗则用“晓夕采桑”四字来叙述蚕妇养蚕的辛苦。 (2)本题可以从表述口吻、句式、修辞手法等角度分析。 “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浑身着苎麻”,用反问句,在写了养蚕妇的贫穷之后,诗人以养蚕妇 口吻突然一问:“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浑身着苎麻?”一下子就把封建社会中一种普遍而令 人触目惊心的矛盾摆到了读者面前。养蚕和着麻对比,贫穷和繁华对比,情理应得和实际状况 对比。而对于养蚕妇终年辛苦养蚕的劳动果实到哪里去了,是谁剥夺了她们享受美好生活的权 利,诗人虽未直接说出,使诗歌含而不露。 “若教解爱繁华事,冻杀黄金屋里人”,通过假设及由这一假设推论出来的结果清楚地说明封 建社会谁养活谁这一根本问题。富贵人家的小姐太太们所以能在“好花时节”有闲情逸致去欣 赏百花,正是由于这些蚕妇在此时“晓夕采桑”的结果。如果这些蚕妇此时也去做这些“繁华 事”,那么,那些“黄金屋里人”只能被‘冻杀”。原来,这些“黄金屋里人”是由这些蚕妇 养活的。来诗用感叹句,以作者的口吻假设,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完全是依靠剥削劳动人民而 生活的这一事实。 答案: (1)饥色加;晓夕采桑 (2)①表述口吻上,杜诗模拟蚕妇的口吻来诉说养蚕之苦与回报之微,充满了怨愤不平之气; 来诗则以作者的口吻假设没有蚕妇的劳作,富人将无衣可穿,语调冷峻而尖锐。②句式运用上, 杜诗用反问句,揭示了蚕妇劳而无获的悲惨境遇,将质问的矛头指向了不劳而获的统治者;来 诗用感叹句,揭露了富人生活以穷人劳作的痛苦为代价的事实,表达了对不合理社会制度的愤 慨之情。③修辞手法上,杜诗以蚕妇自身付出与收获的反差作比,形象地展现了蚕妇遭遇之不 公;来诗运用假设或夸张的手法,揭露了权贵者靠剥削劳动人民而生活的事实。 译文: 杜荀鹤:我的脸蜡黄,没有一点光泽,哪知道人世间的什么荣华富贵。年年都说我养蚕辛苦, 为什么身上穿的是苎麻做的衣服? 来鹄:从早到晚整天采桑多苦辛,百花盛开季节养蚕忙煞人。若教村姑了解赏花之类事,便会 冻死富家太太小妞们。 赏析 杜荀鹤: 《蚕妇》是晚唐诗人杜荀鹤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前两句以粉色和饥色对比,深刻表现了 养蚕妇人穷困处境;后两句通过蚕妇之口,表达了她们对统治阶级剥夺她们劳动果实的强烈不 满和怨恨。全诗语言朴实、浅显,近乎乡间口头语,诗情激昂悲愤,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中 的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广大贫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来鹄: 《蚕妇》是唐代诗人来鹄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通过叙述与假设的形式,指出了如果蚕 妇不劳动则“黄金屋里人”就会被冻死,表达了作者对蚕妇艰苦生活的同情以及对社会高层阶 级依赖劳动人民养活的不满。 全诗笔致冷隽,构思深曲,耐人寻味,在对当时不合理社会现象的揭示中,流露出了诗 人的愤慨不平之情。运用通俗又略带诙谐的语言,通过叙述与假设的形式,通过暗含的对比, 表现了深刻的思想内容,是这首诗的显著特点。 【点评】诗歌单项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 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 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浙江省名校协作体 2020-2021 学年高三上学期联考语文试题 (二)(8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君马黄 (唐)李白 君马黄,我马白。 马色虽不同,人心本无隔。 共作游冶盘,双行洛阳陌。 长剑既照曜,高冠何赩①赫。 各有千金裘,俱为五侯客。 猛虎落陷阱,壮士时屈厄。 相知在急难,独好亦何益。 【注】①赩:音 xì,赤色。 19. 本作品属于__________,作品表现李白的____________气概。 20. 作者塑造了一对朋友形象,请结合作品对这一形象加以赏析。 【答案】19. (1). 古体诗(乐府诗亦可) (2). 豪放(意思相近即可) 20. ①开头四句咏马起兴,以马色不同反衬人心无隔,塑造了一对心意相通的朋友形象;②运 用细节描写(或行动外貌衣着等),突出“我”和友人相知相伴且有着共同追求的知己形象;③ 运用比喻,以猛虎作比,写出落难后仍不失当年威风的壮士形象,也突出友人间贵相知、重友 谊、彼此相救的美好情操。 【解析】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体裁的掌握能力。 《君马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借乐府旧题创作的古诗,故第一空可填写“古体诗”或“乐府 诗”。 全诗一气呵成,抑扬有致,一波三折,跌宕生姿,语言活泼明快,格调清新自然,具有鲜明的 民歌色彩,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所特有的豪放风格。故第二空填写“豪放”。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 “马色虽不同,人心本无隔。共作游冶盘,双行洛阳陌”开头四句咏马起兴,以马色之不同作 反衬,言人心之无猜。马色一“黄”一“白”,对照鲜明;马色与人心相比,一异一同,相得 益彰。接下二句承上而来,写“我”与友人骑马外出游乐,双双行进在洛阳路上。“双行洛阳 陌”一句不仅点明此行之豪壮,而且表现了行影不离之友谊,塑造了一对心意相通的朋友形象。 “长剑既照曜,高冠何赩赫。各有千金裘,俱为五侯客”渲染人物之显赫,运用细节描写描写 了他们的衣着和饰物:佩着长长的宝剑,闪闪发光;戴着高高的红冠,十分耀眼。这样的装饰, 不仅表现了外在美,而且揭示了他们超凡的精神世界,突出“我”和友人相知相伴且有着共同 追求的知己形象。 ③“猛虎落陷阱,壮士时屈厄”二句转写友人遭到了不幸:正像奔突的猛虎有时不免误入陷阱 一样,壮士也会遇到暂时的困迫。运用比喻,以猛虎作比,写出落难后仍不失当年威风的壮士 形象,也突出友人间贵相知、重友谊、彼此相救的美好情操。 浙江省百校联考 2021 届高三上学期 9 月联考语文试题 (二)(8 分)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各题。 酒泉子 (宋)潘阆 长忆西湖,尽日凭阑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酒泉子 (宋)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19. 第一首表达了___________情感 ;第二首表达了____________情感。 20. 这两首词在描写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19. (1). 思念杭州,寄托了词人的“归隐”(出世)的思想 (2). 对观潮盛况 和弄潮儿勇敢无畏精神的赞叹。 20.第一首:①多感官描写。“渔舟”“笛声”“白鸟”,采用视听结合,描绘西湖雅致的秋景。 ②动静结合。“渔舟”“芦花”为静景,“忽惊起的白鸟”为动静,动静结合,画面具有情味; ③白描。写景全用白描,用笔淡炼,选景高洁,画面清闲,寄托词人的“归隐湖上”的思想。 第二首:①夸张。“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运用夸张等手法,把钱江潮涌的排山倒海、 声容俱壮,渲染得有声有色、惊险生动。②写弄潮儿运用白描。描写弄潮儿弄潮的动作,表现 他们的英勇无畏、身手不凡。③上片第二句的“争”、“望”二字,生动地表现了人们盼潮到 来的殷切心情,从空间广阔的角度进行烘托,与大潮的壮观结合得甚为密切。 【解析】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诗歌情感的能力。 先看第一首。这首词分上下两片,先写西湖光景,后写忆者之情。词上片以“忆”领出回忆中 的西湖美景,从现实中脱开,转入回忆;下片以“思”收束全篇,“别来”二字将思路从回忆 拉到现实,“闲整钓鱼竿”不仅应上片之“钓鱼舟”,而且以收拾鱼竿、急欲赴西湖垂钓的神 情,衬托忆西湖忆得不能忍耐、亟想归隐湖上的念头,词之下片,营造出钓翁渔隐出没的寥阔 苍茫的背景,以景寓情,寄托了词人的“出尘”思想。由此可知,这首诗歌主要表达对杭州的 思念,以及对归隐的渴望。 再看第二首。这首也分上下两片。上片以“忆”领出回忆的内容,描写观潮盛况,表现大自然 的壮观、奇伟;下片描写弄潮情景,表现弄潮健儿与大自然奋力搏斗的大无畏精神,抒发出人 定胜天的豪迈气概,结拍由回忆转为现实,写词人虽离杭已久,但那壮观的钱江涌潮仍频频入 梦,以至梦醒后尚感惊心动魄,由此可见作者对观潮盛况以及弄潮儿勇敢无畏的念念不忘,表 达对此的赞叹之情。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题干问的是这两首词在描写上的特色。首先要到词中找到描写的内容,可以是写景,也可以是 写人,然后分析描写方面的特点:如借助感官描写,从动静结合角度描写,从虚实结合角度描 写,从空间角度描写,各种修辞以及白描手法。 先看第一首。这首词回忆西湖美景,表达归隐之情,上片和下片都有精彩的描写。如上片,写 到秋高气爽的时节,凭栏远眺,西湖水如明镜,孤山景色清爽,几只渔船悠然自得,这些都是 眼中所见之景,且重点突出静;而下片笛声依约则是从听觉角度入手,如果说上片重点突出静 的话,下片的依约的笛声和惊起的白鸟则重点突出动态美。结合起来,考生可以从感官角度和 动静角度分析。除此之外,上片中,词人先写风物——三三两两的钓鱼舟,后写背景——岛屿, 这些都属于白描,而下片中芦花丛中传来依约的笛声,惊动了白鸟从水里飞起,用“忽惊起” 状白鸟(即白鹭)翩然而逝、倏然而惊的形态,色彩明快,颇具情味,朴实的白描中透出空灵。 所以还可以从白描的角度赏析。 再看第二首。这首诗歌主要回忆观潮画面,词人重点对观潮的场面以及弄潮儿的表现进行描写。 上片是描写观潮盛况,表现大自然的壮观、奇伟。“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这两句是回 忆观潮的人:杭州人倾城而出,拥挤钱塘江边踮起脚尖,伸长鼻子,争看江面潮水上涨。说“满 郭”(全城),虽是夸张之词,但有现实生活做依据,倾城而出是对这种传统观潮盛况的真实写 照。“争”、“望”二字,生动地表现了人们盼潮到来的殷切心情,从空间广阔的角度进行烘 托与大潮的壮观结合得甚为密切。“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这两句是说,潮水涌来 时,仿佛大海都空了,潮声像一万面鼓齐发,声势震人。惊险生动,有声有色。真是天下壮观, 人间奇迹!不能不令人钦佩作者的想象力,既大胆、又确切。经他这么夸张的韵味,纵使从来 没有观过潮的人,也觉得心动神摇,意气风发。这是夸张的修辞。下片描写弄潮儿。“弄潮儿 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立”“把”都是弄潮儿的动作,这两句纯用白描手法,写得 有声有色,富于动感,眩目惊心,表现出弄潮儿的英勇无畏、搏击风浪、身手不凡和履险如夷。 浙江省“山水联盟”2021 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二) (8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漫成一绝 [唐]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兰溪棹歌 [唐]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19. 这两首诗意境幽美,都以________意象开篇;且描写诗境都在___________时间。 20. 《漫成一绝》与《兰溪棹歌》都以写鱼结尾,试比较两诗写法异同。 【答案】19. (1). 月 (2). 半夜(三更) 20.(1)相同点: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杜诗以鱼儿的动态描写衬托静态的江景;戴诗写绵雨静 夜,鱼儿溪头浅滩抢新水的动态场景。 (2)不同点:①杜诗侧重细节描写,从动作、声音等角度近距离描写鱼;用衬托(对比)手法,先 写鸟后写鱼,一句一景,一静一动,生动传神。 ②戴诗侧重白描、想象;用简练轻快的语言勾勒出江南三月阴雨绵绵鲤鱼夜半上滩的独特自然 景观图,属远景描写。 【解析】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掌握筛选意象的方法,并能够 根据意象的修饰语想象画面,揣摩诗人情感,并能用准确的词语概括出意境特点。 题干中说两首诗都以什么意象开篇。杜诗第一句“江月去人只数尺”,是说水中的月影离我只 有数尺之远;戴诗第一句“凉月如眉挂柳湾”,意思是一弯蛾眉月,映射着清冷的黑暗,低挂 在水湾的柳梢上。可见二者都以“月”的意象开篇。 再看描写的时间。杜诗有“风灯照夜欲三更”,戴诗有“半夜鲤鱼来上滩”,可见描写的诗境都 在“半夜”(三更)。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判断时,考生一定要立足全诗整体,首先从抒情方式、结构、构思 等方面入手,然后再考虑局部的描写、修辞技巧。答题时,也应尽可能把意境、情感、手法、 效果等要素分析解说清楚。“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题思路为首先明确手法,尽量找全,然后结合诗句解释。比喻修辞首先指出本体喻体,效果 也要点出来,最后总括情感。 《漫成一绝》写鱼“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诗句中洋溢着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 往和对于自然界小生命的热爱,诗人对着“沙头宿鹭”,不禁衷心赞美夜的“静”美。忽然船 尾传来“拨剌”的声响,使凝神睇视着的诗人猛地惊醒,他转向船尾,只见波光粼粼的水面上 跃起一条大鱼,在夜空中画了一条若隐若现的弧线后,又潜入水中。此句运用细节描写,从动 作、声音等角度近距离描写鱼,且与前文的“鸟”形成对比,一静一动,一句一景。诗的前三 句着力刻画都在一个“静”字,末句却写动、写声,似乎破了静谧之境,然而其表达效果恰好 相反,以动破静,愈见其静;以声破静,愈见其静。 《兰溪棹歌》写鱼“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连日春雨,兰溪水涨,滩声听起来 也变得更加急骤了。在滩声中,似乎时不时听到鱼儿逆水而行时发出的泼刺声,诗人又不禁想 到,这该是撒欢的鲤鱼趁着春江涨水,在奔滩而上了。此句写绵雨静夜,鱼儿溪头浅滩抢新水 的动态场景,侧重白描、想象;用简练轻快的语言勾勒出江南三月阴雨绵绵鲤鱼夜半上滩的独 特自然景观图,属远景描写。夜间本来比较宁静,这里特意写到鲤鱼上滩的声响,遂使静夜增 添了活泼的生命跃动气息。 【点睛】鉴赏诗歌一般分三步走:第一步是读懂诗歌所写的内容,知道每一句具体在讲什么; 第二步是了解作者是如何写的,即用了什么艺术手法;第三步是掌握诗歌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其中第一步是基础。诗歌鉴赏题的变化趋势是越来越侧重对诗歌内容的考查。要想在诗歌鉴赏 题中取得高分,必须学会读懂诗歌。诗歌鉴赏选择题要想做对,也必须要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因此,考生在复习时必须转变“轻读诗、重做题”的观念,沉下心去,反复咀嚼,多加品析, 做到真正理解诗歌的内容。 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返校联考高三语文试卷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19—20 题。(共 8 分) 水调歌头 [ 宋] ] 朱熹 富贵有馀乐,贫贱不堪忧。谁知天路幽险,倚伏互相酬。请看东门黄犬①,更听华亭清唳, 千古恨难收。何似鸱夷子②,散发弄扁舟。 鸱夷子② ,成霸业,有馀谋。致身千乘卿相,归把钓渔钩。春昼五湖烟浪,秋夜一天云月, 此外尽悠悠。永弃人间事,吾道付沧洲。 【注】①《史记•李斯列传》:秦丞相李斯遭人诬陷论斩,临刑谓其子:“吾欲与若复牵黄 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下文陆机的“华亭清唳”与此意同。②鸱夷子即范蠡。 19.“倚伏互相酬”这一句中“倚伏”是指_________,蕴含了朱熹这位理学大师的哲理思考。(2 分) 20.从抒情方式看,本词运用多种手法抒情,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 分): 19.【解析】顺境和逆境(福祸)相互依存隐伏 20.【解析】①用典抒情,表达入仕悔恨之情。“东门黄犬”“华亭鹤唳”表做官遭祸,抽身悔迟 之慨,有对李斯、陆机的同情,更有自己遭谗罢职后的遗憾与不满。②对比抒情,范蠡泛舟与 李斯、陆机三个历史典故,一正两反,将范蠡功成名就退隐与李陆二人对比,表明了对自己入 仕的悔意及隐居的思想。③借景抒情,“春昼”两句写浩渺的烟波,追月的云彩,营造极强的画 面感和优美的意境,表达对自然美景的憧憬和对朝廷的彻底失望。④直接抒情。结句“永弃”写 出诗人内心的决绝,“吾道付沧洲”点出他最后归乡著述传道的朴素愿望。(一点 2 分,三点满 分。如有其它角度,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浙江省 A9 协作体 2021 届高三暑假返校联考语文试题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9—20 题。(8 分) 宫词 [唐]顾况 玉楼天半起笙歌,风送宫嫔笑语和。 月殿影开闻夜漏①,水晶帘卷近秋河②。 【注】①闻夜漏:这里指夜深。②秋河:秋天的银河。 19.这首诗的题材是 。从语言风格上看,该诗的语言具有 的特点。(2 分) 20.结合全诗,从对比和衬托这两个角度分析诗中的宫人形象。(6 分) 19.闺怨诗(宫怨诗)(1 分) 含蓄蕴藉(1 分) 20.①通过所处环境进行对比,一边是高入云天的玉楼,一边是封闭冷清的幽宮,越发突出被 冷落者的孤苦伶仃。(2 分) ②通过人物的活动进行对比,玉楼中的笙歌笑语,热闹非凡,失意的宫人则静听夜漏的单 调滴答,从侧面突出展示了失宠宫女的痛苦心理。(2 分) ③通过眼前的景物,卷起珠帘,眼前的银河更显凄凉和冷寂,从正面衬托出了失宠者的幽 怨哀婉之情。(2 分) (共 6 分) 浙江省嘉兴市 2021 届高三 9 月教学测试语文试题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19-20 题。(共 6 分) 胡中丞早梅 [唐]方千 不独闲花不共时,一株寒艳尚参差。凌展未喷含霜朵,应候先开亚①水枝。 芬郁合将兰并茂,凝明应与雪相宜。谢公吟赏②愁飘落,可得更拈长笛吹。 注:①亚,即“亚”。②谢公吟赏;南朝诗人谢眺写《咏落梅诗》来赞梅,表达对梅的深 情。 19.全诗虽无一处提“早”,但颔联中_ ▲ 见时辰之早, ▲ 见节气之早。(2 分) 20.诗歌运用多种手法写早梅,请结合诗句分析。(4 分) 19.(2 分)凌晨含霜 20.(6 分)①对比,早梅不与“闲花”“共时”开放,突出梅的与众不同;②衬托,以环境 寒冷、凌晨开放来衬托梅的与众不同;③巧用动词,“喷"表现出梅即将蓬勃开放的力量,突 出梅花的生机;④映衬,以兰之香映衬梅之香,以雪之白映衬梅之白,突出梅香与梅色;⑤用 典,借南朝诗人谢眺咏梅之典,表现对梅的喜爱之情。(写出一点 2 分,写出 3 点即可)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