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市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开学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山东省菏泽市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开学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ID:457809

大小:93 KB

页数:22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0 年高三学期初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 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25 年,他当时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念建筑专业。他的父亲梁启超给他寄来一本书,是北宋李诫写 的《营造法式》。但这本书像天书一样难以读懂,因为那是北宋时代的书。 后来,梁思成通过对五台山的佛光寺大殿、应县木塔、蓟县的独乐寺观音阁等一系列有上千年历史的 古建筑的研究,他终于初步破译了《营造法式》的密码。特别是在对独乐寺观音阁的研究中,他发现,这 座建筑虽然有成千上万个木构件,居然一共只有 6 种规格。《营造法式》里说:“凡屋宇之高深,名物之短 长,曲直举折之势,规矩绳墨之宜,皆以所用材之分,以为制度焉。”这句话简单来说,是指一座木结构 建筑浑身上下的各种尺寸,其实都是以材为基本的模数。我们可以想象,这些标准材可以在一个工厂里大 量地生产,然后搬到工地现场进行加工和组装,这样就大大加快了中国古建筑建造的速度。比方,唐长安 的皇宫,面积大概 3 倍于今天的北京故宫,仅 10 个月时间建成。 中国古代建筑的这种标准化、模数化、装配式,真是多快好省。林徽因后来在给梁思成的著作《清式 营造则例》写的序言中说,像《营造法式》这种标准化、模数化、装配式的设计,就是中国古建筑的真髓 所在。 (摘自王南《中国古建筑的营造密码》,有删改) 材料二: 这一切特点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我们可以叫它做中国建筑的“文 法”。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一个民族总是创造出他们世世代代所喜爱因而沿用的惯例,成了法式。在西方, 希腊、罗马体系创造了它们的“五种典范”,成为它们建筑的方式。中国建筑怎样砍割并组织木材成为梁架, 成为斗拱,成为“一间”,成为个别建筑物的框架;怎样用举架的公式求得屋顶的曲面和曲线轮廓;怎样结束瓦顶;怎样求得台基、台阶、栏杆的比例;怎样切削生硬的结构部分,使同时成为柔和的、曲面的、图 案性的装饰物;怎样布置并联系各种不同的个别建筑,组成庭院:这都是我们建筑上两三千年沿用并发展 下来的惯例、法式。无论每种具体的实物怎样的千变万化,它们都遵循着那些法式。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 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所以我们说它 是一种建筑上的“文法”。至如梁、柱、枋、檩、门、窗、墙、瓦、槛、阶、栏杆、隔扇、斗拱、正脊、垂 脊、正吻、戗兽、正房、厢房、游廊、庭院、夹道等等,那就是我们建筑上的“词汇”,是构成一座或一组 建筑的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 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地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 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 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 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作点缀装饰用的。建筑 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 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 组织起来的。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 表达既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 (摘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 材料三: 现代建筑设计如何来继承和学习传统建筑的理念呢? 对于天人合一理念的继承和学习。想要真正对传统建筑文化进行传承,还需要先去了解传统建筑文化 的特点,根据这些特点以及建筑中包含的精神来对建筑理念进行区分,然后对其中积极的正面的理念进行 吸收。传统建筑文化和现代建筑文化之所以会有区分,就是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建筑理念不能够完 全运用到现在的建筑设计当中,但是传统建筑中包含有很多先进的理念,这些理念能够为现代建筑注入活 力。在传承传统建筑文化的过程中,不能仅仅追求设计的相似、风格的相似,一定要深刻了解建筑背后的 文化,这样才能够做到形神兼备,也才能够将真正地传统建筑带到众人面前,让所有看到的人都能够通过 建筑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比如说,在了解传统建筑天人合一的特点之后,在现代建筑的设计中也要 多去注意如何达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这也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注重建筑本身,还要注重建筑的外部环境。 对中庸理念的继承和学习。在传统建筑中,经常会把最好的建筑放在最里面的位置,外面一般是围墙, 这就是传统文化中中庸理念,比较重视内涵,在传承传统建筑文化的过程中千万不要忽视对中庸理念的继 承和学习,这是现代建筑中最缺乏的一项内容。现在的建筑设计风格总是张扬、夸张,希望能够夺人耳目, 忽视了建筑的内涵。中庸思想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主要应该集中在不要只注重外观的新奇,要符合建筑本 身的运用和内涵;其次是建筑的布局、色彩要协调,每个部分的建筑风格和整体建筑的风格必须是一致的。将中庸理念和现代建筑设计进行结合,可以让建筑既不过分浮夸高调,但也会让人眼前一亮,低调奢华有 内涵。 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充分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建筑不像衣服,不想穿的时候就可以换,建筑的投 资比较大,推倒重来成本较高,所以在建筑设计上一定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在科技的支持下,可以将 可持续发展理念进行优化。 (摘自郗俊《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传承》,有删节)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1925 年距离北宋李诫近千年之遥,时光太久远,所以他的书像天书一样难以读懂。 B. 独乐寺观音阁木构件成千上万,但只有 6 种规格,这显露出了《营造法式》密码。 C. 面积很大的唐代长安的皇宫,仅赖于建筑构件的标准化生产,10 个月就得以建成。 D. 建筑上丰富的“词汇”,如梁、柱、枋、檩、门等等,组成了中国建筑的“文法”。 2.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希腊、罗马的建筑“文法”只有“五种典范”,中国建筑的“文法”种类比国外多得多。 B. 中国建筑“文法”具有一定的拘束性和灵活性,但拘束性并没限制灵活性,两者相辅相成。 C. 现代建筑设计要做到天人合一,需注重建筑本身和其外部的环境,达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 D. 中国传统建筑外面一般是围墙,最好的建筑放在最里的位置,这体现了重视内涵的中庸理念。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建筑“文法”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建筑的水泥就是“糯米灰浆” B. “斗栱”是木结构建筑常用的制式 C. 古建筑保持立柱和纵横梁组合构架制 D. 古代建筑群重左右对称和中轴线原则 4. 材料三行文脉络清晰,请进行简析。 5. 纵观三则材料,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有哪些? 请你结合材料进行简析。 【答案】1. B 2. A 3. A 4. ①全文是总分结构,首段提出问题,引出下文。②二、三、四是并列段落,从天人合一、中庸、可持续发 展等三方面解答了首段的问题。 5. ①建造上有成熟的法式:标准化、模数化、装配式;②中国传统建筑都有一定的“文法”(风格和手法); ③融合进了天人合一、中庸和可持续发展等理念。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 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A 项,“时光太久远,所以……”原因分析错误,从整个材料一来看,原因不仅在于时间久远,更在于数 据、概念难懂。 C 项,“仅赖于建筑构件的标准化生产”错误,应该是在于“建筑标准化、模数化、装配式的设计”。 D 项,“组成了中国建筑的‘文法’”错,梁、柱、枋、檩、门等是构成一座或一组建筑的不可少的构件 和因素,而“文法”是指运用这些构件建造时沿用的惯式、法式。 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 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 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A 项,“种类比国外多得多”错,文中没有进行种类的对比。用外国的文法典范,意在说明中国古代建筑 也有自己的文法或法式。 故选 A。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 后仔细分析。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 A 项,“中国古建筑的水泥就是‘糯米灰浆’”这句讲的是建筑的原料,不属于“文法”。 故选 A。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 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 论证方法的类型。 分析材料三,首段“现代建筑设计如何来继承和学习传统建筑的理念呢?”提出问题,然后从“对于天人 合一理念的继承和学习”“对中庸理念的继承和学习”“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充分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 三个角度回答问题,进行并列论证。全文呈总分式结构,层次脉络清晰。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 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 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根据材料一“中国古代建筑的这种标准化、模数化、装配式,真是多快好省”概括出答案第一点;根据材 料二“这一切特点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我们可以叫它做中国建筑的‘文 法’”“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用中国建筑的‘词 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概括出答案第二点;根据材料三“对于天人合一理念的继 承和学习”“对中庸理念的继承和学习”“要充分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概括出答案第三点。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 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 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 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 系。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树林里[法] 莫泊桑 乡长正想坐到餐桌旁吃午饭,忽然有人来报告,说是农田巡查员抓到两个人,正等在乡长办公室里听 候发落。乡长匆匆赶去,只见农田巡查员霍希多尔老人面容严肃地站在那里,一双眼睛注视着一对年纪已 经不轻的城里男女,俨然像看守着两只猎物。 那男的是个红鼻子白头发的胖老头,一副垂头丧气的样子。与之相反,那女的却容光焕发,虽则已是 个早已发福的老太太,然而浑身上下衣裙崭新,打扮得犹如星期天准备出门作客,并正以挑衅的目光注视 着抓住他们俩的政权机构代表。 乡长问道:“出了什么事,霍希多尔老人家?” 农田巡查员报告事情的经过。 今天早晨,他按照惯常的时间从康比欧树林巡逻到阿尔让多叶的边界。田野上天气晴朗,庄稼长势可 喜,毫无异常情况。可是,正在葡萄园里整枝的年轻人布雷德尔忽然对他喊道: “哈咿,霍希多尔老爷爷,你到树林边第一个矮树丛那儿看看吧!你准会看到一对正在调情的小鸽子, 不过他俩的年龄加起来准有一百多岁了。 他循着年轻人所指的方向走去,才钻进茂密的树丛,就听到一对男女的说话和喘息声。他马上想到, 今天准能当场抓获一对伤风败俗的狗男女。 于是,他趴下身躯葡匐前进,活像去抓偷放套圈的偷猎者。果然,正当这对男女在发泄天性的时刻被 双双抓住了。——事情就是这样。 惊讶的乡长打量这对违法者。那男的看上去已是个花甲之人,而那女人至少也有 55 岁了。他开始审问,先问那个男的。回答的声音很轻,几乎听不清楚。 "你的姓名?" "尼古拉·博文。" "职业?" 小商人,巴黎,殉难者街。" "你们在树林里干什么?" "……??……"小商人沉默不语,低头望着他肥大的肚子,两只手平贴在大腿上,一时羞于回答。 乡长只得又问道: "对乡政府农田巡查员所说的情况,你有什么异议吗?" "没有。" "你有什么为自己辩护的吗?" "没有。" "那么我再问你,你是在哪里和你的同案犯勾搭上的?" "不,不是同案犯,她是我的妻子。” "你的妻子?" "是的。" "那么……那么,在巴黎你们不住在一起吗?" "我们住在一起。" "住……在……一起,那么……你们这时候在露天里干那种勾当,准是发疯了,彻头彻尾发疯了,我亲 爱的先生!" 这样一说撩起了博文先生的火气,他气呼呼对妻子斥责道: "你看,你的诗情画意把我们带到什么地方来了!如今落到了如此尴尬的境地。我们这一大把年纪还要 为妨害风化罪而上法庭!随之而来的是不得不将商店关门,不得不把家搬迁到别处去住。否则今后我们的 脸往哪儿搁?" 博文太太转过身来,看也不看她丈夫一眼,神态自若,全无羞愧之色,嘴唇一动就呱呱呱地讲开了: "我们的日子很艰苦,因为生意不景气,几乎无力支付郊游的费用,而且也渐渐地丧失了这种兴趣,头 脑里塞满了各式各样的事情。生意人想到的首先是钱柜,而不是鲜花。我们就这样糊里糊涂、不知不觉地 都老了,成了循规蹈矩的人,几乎不懂爱情为何物了。只要不感到缺什么,也就不需要什么了。最近营业 情况大为好转,我们不再为糊口担忧。然而在身上却发生了不可名状的变化,莫名其妙的变化。我又开始 像个妙龄女郎那样沉浸于幻想之中,望着满载鲜花穿越街道而去的车辆,我会流泪。当我靠在账台背后的 圈手椅上的时候,紫罗兰的芬芳向我袭来,我心头怦怦乱跳,我会神差鬼使地站起身来,站到店门前,从一排排屋脊之间眺望蓝天。 从街心仰望天空时,天空成了一条河流——一条长河,它蜿蜒地流过巴黎。燕子宛如河里的鱼那样游 来游去。我明知我这年龄还有这等遐想是多么可笑!但是,怎么也抑制不住呀!"当我的双脚一踏进大自然 的时候,我感到整个身心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颗女人的心一下就返老还童了。真的,身旁的这个老头 子仿佛又恢复为当年英俊倜傥的小伙子。 乡长是个通情达理的人。他站起身来,微笑着说:"你们放心回巴黎去吧,太太!” (赵学铭译,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中描写博文夫妇的段落多从他(她)们的角度来写,要么侧重他(她)们的感受,要么通过他(她) 们的语言来描写,虽多次描写而无雷同之感。 B. 小说从多个细节描写了博文太太的人物形象以及心理,塑造了一位对爱情具有独特思考,理性看待爱情 的妇女形象。 C. 小说通过描写乡长,农田巡查员等次要人物,对文章情节的展开具有推进作用,同时以更大角度展现了 博文夫妇的爱情价值观。 D.本文与莫泊桑的另一篇短篇小说《珠宝》有着不同的主题,相对而言,《珠宝》对爱情有着更大的讽刺意 味。 7. 下面关于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善于设置悬念,层层铺垫,以引起读者对人物经历、结局和内心世界的关切,收到了引人入胜的艺 术效果。 B. 文章题目“在树林里”富有特色,既揭示了文章的发生地点,又能引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 C. 文章在描述乡长与男人的对话的情节时,着重描写了男人对话时的吞吞吐吐的语言特点,这样写十分真 实。 D. 小说中有许多生动的细节描写,不仅含蓄地揭示了女人内心的微妙变化,也很好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 展。 8. 文章的语言描写有什么特点?请根据文章作简要分析。 9. 莫泊桑对爱情有着自己独立的思考,他在本文中通过大量笔墨着力描写普通人的故事,请结合文章分析 莫泊桑认可的爱情观,以及作者是如何辩证并具体描写这种爱情观念的? 【答案】6. D 7. C 8. ①多采用对话形式,更能表现人物之间的心理活动以及形象。②语言诙谐,幽默,富有生活气息③采用 了少量诗意的语言,丰富了作品的文学性。 9. ①作者认为的爱情是美好、单纯、自然,是情到深处的情难自禁,爱情在这么诗情画意的地方就会自然而然的表现出来②作者在文章中用乡长释放了这一对夫妻,表示了对这种爱情观的肯定③作品中的乡长也 对他们错误的行为规范提出了批评,体现了作者虽然对这种爱情观肯定,但也说明要尊重行为规范。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对文意、文章 的主旨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手法等内容的考核,设错点概括类一般为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 心理表述不当,赏析类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选择题错误的选项命制一般都有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 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D 项,“对爱情有着更大的讽刺意味”错,《珠宝》讽刺的是资本主义社会金钱的罪恶、人性的虚伪。 故选 D。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 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 如本题“下面关于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C 项,“这样写十分真实”错误。“一时羞于回答”“他气呼呼对妻子斥责”,可以看出,他吞吞吐吐主要 是因为羞愧和担心受到惩罚。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语言的能力。本题为赏析语言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解答此类题,首先看文章在语 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手法,再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表达的效果。 从语言形式看,小说的主要情节是在人物之间的对话中进行的,其中乡长与博文夫妇之间的对话,为我们 展示了人物关系,以及主要故事情节,对话形式有利于塑造人物、推进情节发展; 从语言风格看,“俨然像看守着两只猎物”“你准会看到一对正在调情的小鸽子,不过他俩的年龄加起来 准有一百多岁了”“他趴下身躯葡匐前进,活像去抓偷放套圈的偷猎者”,这些语言幽默风趣,生活气息浓 厚; 从语言功能看,“我又开始像个妙龄女郎那样沉浸于幻想之中,望着满载鲜花穿越街道而去的车辆,我会 流泪。当我靠在账台背后的圈手椅上的时候,紫罗兰的芬芳向我袭来,我心头怦怦乱跳,我会神差鬼使地 站起身来,站到店门前,从一排排屋脊之间眺望蓝天”“从街心仰望天空时,天空成了一条河流——一条 长河,它蜿蜒地流过巴黎。燕子宛如河里的鱼那样游来游去”博文太太讲述自己的爱情感受时运用了极具 诗意的语言,使小说语言富于雅致的文学之美,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通读作品,结合具体写作的背 景分析小说的主题,从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情感倾向。 《在树林里》以幽默、诙谐的笔调、描写了一对老人以独特的方式追求和表达爱情的故事。“从街心仰望 天空时,天空成了一条河流——一条长河,它蜿蜒地流过巴黎。燕子宛如河里的鱼那样游来游去。我明知 我这年龄还有这等遐想是多么可笑!但是,怎么也抑制不住呀!当我的双脚一踏进大自然的时候,我感到 整个身心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颗女人的心一下就返老还童了。真的,身旁的这个老头子仿佛又恢复为 当年英俊倜傥的小伙子”,小说通过博文太太对爱情的独特感受,表达了爱情是美好、单纯、自然而然发生 的、情不自禁的这样一种爱情观。小说的结尾“乡长是个通情达理的人。他站起身来,微笑着说:‘你们 放心回巴黎去吧,太太!’”,以乡长释放博文夫妇的方式表达作者对这对老夫妻爱情观的肯定。同时,“你 们这时候在露天里干那种勾当,准是发疯了,彻头彻尾发疯了”通过乡长对他们行为的批评表达了作者对 这一爱情观的辩证看法,任何美的东西都要尊重行为规范。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答题技巧。一是把握主题。虽说文学作品考查八大能力,但其中把握主题是核 心。可以说,阅读题的几个小题都是围绕主题设置的,答每一题都要点到主题,只不过侧重点不同。因此, 不管题目怎样问,考生都要往主题上引。把握主题的方法是,找点题的议论句。它一般在篇首或篇尾。二 是同样的意思要用文中的句或词来做答。因为答案都是从这个角度给出的。但是一般不去照抄关键句,要 压缩精简,去掉修饰,抽取内核。三是以阿拉伯数字分点作答。一般来说,分值 4 分的题答案有两点或四 点,6 分的题答案有三点或六点。分点答题的作用是,阅卷老师能一目了然,防止误判漏判,考生答题能尽 可能答出每一点,防止漏答。答题“点”到为止,不必展开细答;某一点答得再深入,也不过是这一点的 分,而其他点没有答出老师也不会额外开恩。四是多角度答题。如:解释词义,要从表面义和主题义角度 回答;理解句义,要从句本身义、形式(表现方法、结构作用)、内容(主题义)角度回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益,都官员外郎。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 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 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 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 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 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也。”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俄直集贤院。先是,馆阁之命 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以母忧去,终 英宗世,召不起。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 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 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最方今之所急之。”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 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安石令其党吕惠卿任其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 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分下。安石性强忮,遇事无 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 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 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 旦之忧乎 B. 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 旦之忧乎 C. 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 旦之忧乎 D. 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 一旦之忧乎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晚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 忧此指丁忧。古代官员在位期间父母去世,要辞官回乡为父母守制,是为“丁忧”。 C. 参知政事,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D. “召”有征召、召唤、招致之意,特指君召臣,即由君王征召来授予官职或另有调用。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安石少年时酷爱读书,思维敏捷;成年后议论高奇,做事果敢无畏,有改变社会风气的远大志向。 B. 王安石认为,经术学问是用来处理政务世事的,世上俗人都以为经学不能辅佐治世的原因,是后世很多 所谓“大儒”,都是才能庸俗之人罢了。 C. 王安石思想先进,为民着想,他认为改变劣习风俗,树立法规,是当时最亟需的了,这也得到皇帝的认 可。D. 王安石很早就有变法的思想,他在当政后就推行变法。变法虽遭到了朝廷中许多官员的反对,但这并没 有动摇他变法的决心。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2)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 14. 你如何评价王安石?请结合文章的具体实例进行具体分析? 【答案】10. C 11. A 12. B 13. (1)后来王安石掌管国政,他所安排的,大体上都是以这份万言书为依据的。(2)王安石性格固执(刚 愎自用),遇到事情不考虑可不可,对不对,坚持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14. ①王安石坚定不移,富有文采,议论高深新奇,善于雄辩和旁征博引,自圆其说,敢于坚持按自己的意 见办事②思考周全,他给皇帝进言万言书,皇帝之后制定安排的,大多都是以他的万言书为参考③满怀孝 心,他母亲去世时,他坚持守孝,皇帝多次召见却不上任④思想顽固,不能洞察人心,朝廷内外老成持重 的人几乎都被王安石解除官职了,他大量起用自己门下轻薄而有点小聪明的年轻人,导致的自己的衰败。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 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 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 行分析。 句子翻译为:居官任职的人才已经不足,平民百姓之中又缺少可用的人才,国家的托付,疆域的守护,陛 下难道能够长久地把上天赐予幸运作为常法,而没有某天会发生(祸患)的担忧吗?其中,“人才”是一 个词语,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 AD;“久以天幸为常”与“无一旦之忧”是对比关系,故“久”后不可 断开,据此排除 B。 故选 C。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的积累与运用。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 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 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如此题就是对古代“字”的文化常识的理解类试 题。 A 项,对字的表述有误,“对平辈或晚辈称字”错误,应为“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故选 A。【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 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 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 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B 项,“都是才能庸俗之人罢了”错,原文为“大抵皆庸人”,意思是“大部分是庸俗之人”,选项是对原 文意思的扩大。 故选 B。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文言翻译是文言文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 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 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关键词有: (1)当:掌管。注措:措置,安排。大抵:大都、大致。祖:效法。 (2)忮:刚愎。可否:可不可,对不对。回:改变。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评价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往往首先判断人物的身份、地位,再根据文 中人物的具体言行综合分析。理解人物形象可以通过对人物的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两个角度进行概括。 本题,根据文本进行概括即可。“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 言不足恤”,可见其对变法的坚定不移。“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安石议 论高奇”,可见其富有文采,议论高深新奇,善于雄辩和旁征博引,自圆其说。“于是上万言书”“后安石 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后来的策略大都是他原来万言书的内容,可见其思考周全。“以母忧去, 终英宗世,召不起”,因为母亲去世而不做官,可见其满怀孝心。“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 年”,朝廷内外老成持重的人几乎都被王安石解除官职了,他大量起用自己门下轻薄而有点小聪明的年轻人, 可见其思想顽固,不能洞察人心。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 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 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 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 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亲王益,任都官员外郎。王安石小时候喜欢读书,而且一次过目就终身不忘。他写文章时下笔如飞,初看似不经意,完成后,看过的人无不叹服他的文章精妙。王安石议论高 深新奇,善于雄辩和旁征博引,自圆其说,敢于坚持按自己的意见办事,慷慨激昂立下了矫正世事、改变 传统陋习的志向。于是向宋仁宗上万言书,认为:“当今天下的财力一天比一天困乏,风俗一天比一天败 坏,毛病在于不知法度,不效法先王的政令。效法先王的政令,在于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只要效法先王 政令精神,那么我们推行的改革,就不至于惊扰天下的人的视听,也不至于使天下舆论哗然,并且本来就 符合先王的政令了。依靠天下的人力物力来创造天下的财富,征收天下的财富来供天下人消费,自古以来 的太平盛世,不曾因为财富不足而造成国家的祸患,祸患是由于治理天下财政不得其法。居官任职的人的 才能已经不足,而平民百姓之中又缺少可用的人才,国家的托付,疆域的保护,陛下难道能够长久地依靠 上天赐予的幸运,而不考虑万一出现祸患该怎么办吗?希望陛下能够明察朝政中苟且因循的弊端,明文诏 令大臣,逐渐采取措施,革除这些弊端以适应当前的世事变化。我的这些议论,是那些沉溺在颓靡习俗中 的人不会说的,而且那些议论的人还会认为是这迂腐而不切实际的老生常谈。”后来王安石掌管国家,他 所安排的,大体上都是以这份万言书为依据的。不久王安石任直集贤院。在此之前, 朝廷多次下达委任他 担任馆阁职务的命令,他都辞谢了; 士大夫们认为他是无意显赫于世以求仕途畅达,都恨自己不能结识他, 朝廷多次打算委派他担任名利优厚的美官, 只是怕他不就任。王安石因母亲去世离任, 一直到英宗朝结束, 朝廷多次召他, 他都不肯起复任职。北宋神宗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皇上对他说:“人 们都不了解爱卿你的才能,都以为你只懂得经理学术,不懂的政治事务。”王安石回答说:“经术学问正 是用来处理政务世事的,只是后来很多所谓“大儒”,大部分都是才能庸俗之人,因此世上俗人才都以为经 学不能辅佐治世罢了。”皇上问:“既然这样那么你最先开始的施政措施是什么?”王安石答道:“改变 劣习风俗,树立法规,是现在最亟需的了。”皇上认为是对的。于是开设增置三司条例司机构,任命他与 知枢密院事陈升之一并负责。而后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等等变法相继 开始实施,号称新法,派遣提携推举各类官员四十余人,分派颁布执行新法。王安石性格倔强刚愎,遇事 不管对与错,都坚持自己的意见,执意不肯改变。到议论变法时,在朝百官都持不能变法的意见,王安石 陈述儒家经义,提出自己的主张,辩论起来动不动就是好几百字,大家都驳不倒他。他甚至说“天灾不足 以畏惧,祖宗不足以效法,人们的议论不足以忧虑”。朝廷内外老成持重的人几乎都被王安石解除官职了, 他大量起用自己门下轻薄而有点小聪明的年轻人。王安石当了很长时间的宰相,因为旱灾而引退,等到再 担任宰相,只过了一年多就被罢免了,直到神宗朝结束,也没有被再召回朝廷,前后共八年。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裴侍御归上都 张谓 楚地劳行役,秦城罢鼓鼙。舟移洞庭岸,路出武陵溪。 江月随人影,山花趁马蹄。 离魂将别梦,先已到关西。 [注]此诗作于潭州(今长沙),诗人时任潭州刺史。上都,指都城长安。 15. 下列对这首诗 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首联写战乱平定后,裴侍御来潭州公干,现在要回去了。 B. 颔联写裴侍御一路所经之地,沿途风景优美,洞庭与武陵水陆并举。 C. “离魂”指分离的愁绪,尾联将送行化实为虚,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D. 这是一首送别诗,用语平淡,但诗味浓郁,着重渲染了离别的凄然和伤感。 16. 颈联“江月随人影,山花趁马蹄”是后人传诵的名句,请简要赏析其艺术特色。 【答案】15. D 16. ①炼字独特。两个动词“随”和“趁”,特别传神,“随”是跟从,读者似乎感觉到 水的流动;“趁”是追逐,读者似乎感觉到路上山花在风中摇曳。②使用了拟人手法。把“江月”和“山 花”拟人化,“江月”和“山花”仿佛有了人的情感,使诗歌充满了灵动。③前后照应。“江月随人影” 照应颔联的“舟移”,“山花趁马蹄”照应“路出”,构思巧妙。 【解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 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 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 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 答案。 D 项,“着重渲染了离别的凄然和伤感”错,全诗只有最后一联渲染了离别的伤感,“舟移洞庭岸,路出 武陵溪”写行船的轻快,可见离愁与伤感并不是全诗主旨。 故选 D。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的能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赏析诗句可以从手法、内容、表达效 果及情感等角度进行。答题前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分析时要结合具体诗句来分析。 本题要求赏析颈联“江月随人影,山花趁马蹄”。整体分析,这两句诗构思巧妙,因为这两句分别照应前面 的“舟移”和“路出”,体现了诗人巧妙的构思。从修辞的角度分析,“随”“趁”,把“江月”和“山花” 拟人化,赋予了“江月”和“山花”以人的情态,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从炼字的角度看,颈联中的四个意 象用“随”和“趁”两个动词连缀,别具匠心,意味丰富;“随”和“趁”字有动态感,能让人感觉到江 的水的流动,山花的摇曳。 【点睛】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 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 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以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 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 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疫情爆发初期,无数医务人员充当“逆行人”,究其原因,正是对应《鱼我所欲也》中的“________, ________”两句 (2)《谏太宗十思疏》中,强调竭诚相待而不傲物远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洵在《六国论》中指出,没有贿赂秦国的国家最终也走向了灭亡,其原因是“________, ________”。 【答案】 (1).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2). 所恶有甚于死者 (3).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4). 傲 物则骨肉为行路 (5). 盖失强援 (6). 不能独完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 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 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 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 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甚、竭、 援。 【点睛】本题既考查学生名句名篇记忆默写情况,又考查学生对于名句意思的理解掌握情况。题目中所涉 及的名句名篇都是课内要求背诵掌握的。这就要求学生在记忆背诵名句名篇时,不但能正确地书写出来, 还要注意领悟其含义,结合名句名篇的含义和具体语境记忆。同时还要特别注意通假字、生僻难写字、同 音异义词、同义异形词,留意语句顺序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作为一棵树,它实在是太老了。树干,已基本被风干了。曾经很壮大的树冠,由于不堪负重,每年都 要折断一部分。如今,已剩下屈指可数的几枝了。但那几枝,顽强地活着,做着一棵树应该做的事情。春天,它一样也要发芽,抽叶。也要多多少少地飞一些杨花。但更多的时候,它在糊里糊涂地活着。就像村 子里的一些老人,老到了一定的时候,就基本上认不得别人了。说着别人听不明白的话。白天睡觉,晚上 就在村子里四处转悠,自言自语。那些老人,转着转着,就转到了这棵树的下面。然后,老人和老树,在 絮絮叨叨地说一些只有他们才能听得懂的话。 树,觉得自己活着越来越没意思了。它的树干,开始悄悄地腐烂。一些它见都没有见过的虫子开始吞 噬它的内脏。心脏,没有了。肝脏,也没有了,肺,也没有了。树,还是顽强地活着。它自尊地活了一辈 子,它不想轻易地倒下去。它的树干,不能支撑那硕大的树冠了。一个秋天的夜里,它放弃了自己身上最 壮的一根树枝,让它倒在了脚底下。它有一些绝望地望着那个也已经是中年了的儿子。第二年的春天,它 脚下的孩子,干枯了的躯体上忽然抽出了一些新芽。树,有一些欣慰地笑了。 去年的清明节,去老家上坟。走过那棵树的时候,不由自主地停下了脚步。我忽然看到它泪流满面, 它的浑浊的泪水,一行又一行地流进了它的空荡荡的腹腔。但我不知道它要给我说什么,我实在无法实现 与一棵树的对话——我只能陪着它流泪。我感觉自己的内脏的某一个地方也开始切切地痛。我知道,那是 我终生无法改变的对家乡的迷恋。我再一次地细细打量它,它实在太老了,而且真的是很丑陋了。空空的 内脏,更如一只空洞的眼睛,绝望而又无奈地张望着远方。 18. 下面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量子速读法称可让人 5 分钟读完一本 10 万字的书籍,并能完整复述——全是骗术。 B. 人文科学研究的最大缺点是不确定性——无法进行定性研究,一切只能靠自己理解。 C. 在坪乡黄沙村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的记忆是幸福而快乐的——尽管过程非常艰辛曲折。 D. 我叫他来见你罢,他就在楼上,只是——他很大了,并且以为他母亲是早就死了 。 19. 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 20. 文章前面写道:“树,觉得自己活着越来越没意思了。”但之后却又写道:“树,有一些欣慰地笑 了。”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案】18. B 19. 这句话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写出枯树的苍老之状,也表现了老树对往昔 生活和人民的留恋。 20. 不矛盾。开头之所以说“活着没意思”,一是因为老树感觉生活环境越来越差,自己饱受病、虫困扰; 二是因为它感到生活太孤独,缺少人气和人情。而结尾之所以“欣慰”,是因为自己的顽强没有白废,生命 有了新生,对以后的生活有了憧憬。 【解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点符号使用能力。做这种题需要先明确并且牢记标点符合的用法,平时多练习,考试的时候才 能够得心应手。 的本题,考查的是破折号,破折号常见的用法有:解释说明,意思递进,意思转换、跳跃、转折,语音延长, 说话中断等。原文中的破折号的用法是解释说明,认真阅读各选项,不难发现。 A 项,对上文的总结,上文列举现象,破折号后的内容揭示本质。 B 项,解释说明,破折号后的内容是解释前文“不确定性”的。 C 项,意思的转换、转折。前文讲“幸福而快乐”,破折号后的内容讲过程的“艰辛曲折”,二者形成转折。 D 项,说话中断。“只是”后是说话人中断后进行思考之后的话。 故选 B。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精彩语句 赏析能力。赏析重要句子,首先要考虑其运用的手法,句中重要字词的含义和 作用,然后分析其表达效果,还要和文章的中心联系起来作答。 本题,明确要求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我们要从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两个方面来回答。 认真阅读画线句。“空空的内脏”“绝望而又无奈地张望着远方”,这是拟人的手法,赋予树以人格化。“更 如一只空洞的眼睛”是比喻手法,将“树”比作“眼睛”。“空空的内脏”“空洞的眼睛”等生动地写出了 枯树的苍老,“绝望而又无奈地张望着远方”这里用拟人的手法写出老树似乎有人的神态,这里的“远 方”,指的是往昔生活和当地的百姓,这里写出它对这些的留恋之情。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文本、提出自己见解的基本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题,要首先 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现实生活,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 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 要是针对文章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实际是对文章的内容的提炼的过程,答题方式是观点+原文例证。向 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章和生 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 本题,属于向内延伸。开头说“树,觉得自己活着越来越没意思了”。“作为一棵树,它实在是太老了。树 干,已基本被风干了。曾经很壮大的树冠,由于不堪负重,每年都要折断一部分”“它的树干,开始悄悄 地腐烂。一些它见都没有见过的虫子开始吞噬它的内脏。心脏,没有了。肝脏,也没有了,肺,也没有 了”,可以看出,老树感觉生活环境越来越差,自己饱受病、虫困扰。“它在糊里糊涂地活着。就像村子里 的一些老人,老到了一定的时候,就基本上认不得别人了。说着别人听不明白的话。白天睡觉,晚上就在 村子里四处转悠,自言自语”,可以看出,它感到生活太孤独,缺少人气和人情。结尾处感到“欣慰”,“但 那几枝,顽强地活着,做着一棵树应该做的事情”“第二年的春天,它脚下的孩子,干枯了的躯体上忽然 抽出了一些新芽”,可以看出,它自己的顽强没有白废,生命有了新生,对以后的生活有了憧憬。根据以上 内容进行概括整合即可。 的2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吟诵之所以成为古人喜爱的诗文口传方式,主要是基于两点:一是汉语言文字有平上去入的声调;二是 ①_______________。通过汉语四声的高低和发声的长短,再配合古诗文本身内在的节奏韵律,自然就会形 成②_______________。而这个声音形式只靠眼晴来看,只靠默读的方式是无法体现的, ③_______________。所以说:声音既是古诗文意义得以表现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古诗文外在形式之美的 重要组成部分,而吟诵恰恰是表现古诗文声音之美的最好方式。 【答案】 (1). ①古诗文本身所具有的节奏韵律 (2). ②具有优美旋律的声音形式 (3). ③只有通过 有声的吟诵才能表达出来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学生运用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能力,以情境补写的方式出现,答题时注意语意和 结构上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如第①空根据后文“再配合古诗文本身内在的节奏韵律”可知应 该填写“古诗文本身所具有的节奏韵律”,第②空根据后面的“这个声音形式只靠眼晴来看”可知应该填写 “具有优美旋律的声音形式”;第③空根据后文“吟诵恰恰是表现古诗文声音之美的最好方式”可知应该填 写“只有通过有声的吟诵才能表达出来”。 22. 请根据下列信息给“空中课堂”下定义。要求保留全部关键信息,句子简明、连贯,不超过 70 个字。 ①空中课堂利用网络技术实施教学。 ②空中课堂具有信息共享、屏幕共享、协同浏览、答疑等功能。 ③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空中课堂的主要目的。 ④在空中课堂上,师生之间可以实时交互。 ⑤“空中课堂”这一课堂形式,可以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答案】空中课堂是指教师借助网络,通过信息共享、屏幕共享、协同浏览、答疑等实时交互功能,摆脱 了时间和空间限制,以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一种课堂形式。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以下定义的形式考查。解答此类试题,根据题干的要求,首先对 各句做初步压缩,其次按照下定义的一般形式设计或者选择一个基准句,这个基准句当然要是一个单句, 最后把各个短句这压缩出来的内容变换成相应的定语或状语并放在基准句中做合理的修饰成分。根据下定 义的性质,基准句是“空中课堂是一种课堂形式”,其它句中的要点分别转换成相应的定语。但必须安排好 多层定语的顺序,其依据是语法要求和一般逻辑事理。先用介宾结构引入对象,再表示对象的特征(动词 性短语、形容词性短语、名词性短语)。按照字数要求,加以简练润色就可以得出比较理想的答案。首先明 确,空中课堂是一种课堂形式。然后分析材料内容,选取合适的定语,抓住“利用网络技术”“具有信息共享、屏幕共享、协同浏览、答疑等功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师生之间可以实时交互” “可 以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等分析,这种课堂形式,是指教师借助网络,通过信息共享、屏幕共享、协同 浏览、答疑等实时交互功能,摆脱了时间和空间限制,以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英国诗人瓦特·兰德: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印度小说家普列姆昌德:在人类生活中,竞争心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东西。 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竞争可能是建设性的,也可以是破坏性的。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争与不争,智慧其中 争,是一切生物进化的动力和理由;不争,是人对待生活的淡然态度。争与不争,蕴含着人生的大智 慧。 达尔文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争,似乎是生活在这个世界的所有的生物必备的能力:植物要 发芽、生长。就要与其他植物争空气、阳光、水分;动物要发展、壮大,就要与其他动物争领地、水源、 食物。“两眼一睁,开始竞争”成了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生物的真实写照。 老子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也。”不争,是相对的,这种不争是生存的智慧,当然也是 争的最高境界。不争,不是逃避,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旷达胸怀,是一种博大包容。 争与不争,智慧其中。 晚清重臣、洋务运动健将张之洞在科举考试中中探花。按道理讲名列三甲的成绩已经让很多人无法企 及,但张之洞很是沮丧。他认为自己应该独占鳌头;而在为人处世上,他曾经评价自己“平生有三不争: 一不与俗人争利,二不与文士争名,三不与无谓争闲气”。张之洞的争与不争彰显了人生的智慧:争,是“平 生不做第二人选”的人生信条;不争,是内敛孤傲、不染杂尘的人生境界。 被后人称为“诗仙”的李白和被称为“诗圣”的杜甫是同时代的人:李白,恃才傲物、睥睨天下;杜 甫,语不惊人死不休。二人没有争诗坛“老大”的地位,而是惺惺相惜,在不争中为唐诗的辉煌贡献着各 自的力量。“不争”,是从有利于个人发展、社会进步的角度思考的。 打败越国的夫差和最终消灭吴国的勾践一生都在“争”:一场大战,越国亡国,勾践到吴国为奴;随 即,勾践“切齿仇冤,棒心钓饵。尝胆权谋”,最终一战雪耻。“争”,关系到了生存。 争与不争,不是随机的选择,而是要考虑面对的境遇:争,不是皆争、乱争、必争;不争,不是放纵、 。胆怯、逃避。 桉树因为“争”而成为干旱地区首选的树种,它可以二十四小时不停地吸收地下水和各种养料,即便 是营养过剩,还要不停地吸收养分。但正是这种无所不在的“争”,造成周围树木死亡,甚至地下水干涸。 于是,当地人不得不忍痛割爱,砍伐桉树。种植其他树种。小丑鱼居住在海葵的触手之间,这些鱼会带来 食物与海葵共享,而海葵的触手中含有有毒的刺细胞,可使小丑鱼免于被掠食,小丑鱼本身则会分泌一种 黏液在身体表面,保护自己不被海葵伤害。小丑鱼与海葵的“不争”,使得它们更加快乐地生活。 争与不争,智慧其中,所以孔子说“君子矜而不争”,又说“当仁,不让于师”。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 说明类、说理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比如本次作文, 这是一道暗含权衡比较的思辨类材料作文,有比较评价,有辩证分析,考生需围绕材料发散引申,然后找 到最佳的立意方向。 审题:这是一道名言类的材料作文,首先,解读每一则材料的信息:第一则是英国诗人瓦特•兰德的话,“我 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这里展现的人生态度是不争,要淡定平和;第二则是印度小说家普列姆昌 德的话,“在人类生活中,竞争心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东西”,这是说面对人生要有竞争意识,勇于争;第三 则是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的话,“竞争可能是建设性的,也可以是破坏性的”,这是辩证而言,竞争是把双 刃剑,有利有弊。然后分析这三则名言的指向。三条名言围绕“争与不争”指向三个写作角度: 第一、竞争的进步意义。竞争不可避免、竞争无所不在,若我们消极懈怠,不思进取,必将被时代抛弃。 竞争对个人的意义:竞争源于压力,产生动力,竞争对个人的激励鞭策作用,让人不在懈怠;竞争能让我 们更加努力拼搏进步;竞争使人更勇敢;竞争能增强人的自信心;竞争激发个人潜力;竞争对社会家国的 意义:竞争使大家各呈奇技,各出精品,给各行各业带来活力,让国家在竞争中不断强大,落后就要挨打, 只有敢于竞争,直面竞争,在竞争中赢得先机,占据优势,国家与民族才能兴旺发达。 第二、理性竞争。竞争的本质是输赢,竞争的精神是参与,竞争的条件是平等,竞争的旗帜是光明正大, 竞争的本身是提高,竞争的过程是丰富。竞争中要尊重对手,遵守规则,做到正当竞争、高尚竞争、快乐 竞争、良性竞争。要与强者争,与自己争,要追求竞争的双赢。竞争中不乏温情与关爱,竞争不乏互相提 携、互相促进、互相欣赏、互相进步。同时,竞争不排斥合作。 第三、不争是一种态度。不争的背后是一种自在,一种坦然,是懂得生活真谛之后毅然决然的放下与洒脱。 不争是万千阅历后的看破,饱经沧桑后的睿智,无数沉浮后的淡泊。不争是一种转向,由外在转向内在, 由关注金钱名利转向精神心灵。不争还是一种清醒,一种达观,一种自信,是内心的不执不迷,不贪不念。 参考立意:(1)竞争与合作;(2)淡泊与达观;(3)自信与自在。 参考素材:(1)撒切尔夫人:永远争做第一 父亲对玛格丽特的教育很严格,经常向她灌输这样的观点: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力争一流,永远做在别人 前面,而不落后于人。即使是坐公共汽车,也要永远坐在第一排。父亲从来不允许她说“我不能”或“太 难了”之类的话。父亲的“残酷”教育培养了玛格丽特积极向上的决心和信心。玛格丽特上大学时,1 年内 学完了学校要求学生们上 5 年的拉丁文课程,同时在体育、音乐、演讲及学校的其他活动方面也都一直走 在前列。40 年后,成为英国乃至整个欧洲政坛上一颗耀眼的明星,她 1979 年成为英国第一位女首相、雄踞 政坛长达 11 年之久、被世界政坛誉为“铁娘子”。 (2)“神州”与“万家乐”的双赢 “神州”和“万家乐”是旗鼓相当的两家大型热水器生产厂家。“神州”的广告语为“款款神州,万家追 求”,而“万家乐”的广告语为“万家乐崛起于神州”。他们各自的广告语中都包含了对方的产品品牌。这 样双方都能扬名获利。你把客户送到我这里,我把客户送到你那里。两种热水器迅速走进千家万户,为两 家企业带来丰厚利润。他们在竞争中合作,实现了双赢。 (3)杨绛的不争 杨绛不举行签名售书仪式,不为稿费转赠清华大学设立“好读书”奖提出条件,不接受百岁生日祝福和采 访,真正做到了心静如水,不求名利,甘于寂寞,与世无争。杨绛生前居住在北京三里河一个属于国务院 的宿舍小区,杨绛的家是几百户中唯一没有封闭阳台、也没有室内装修的寓所。自 1977 年一家人搬进来, 她就再没离开过。无论是对爱情的态度,还是对文学的态度,抑或对社会的态度。正是有着“不争哲学”, 她才能把不平常的岁月当成平常的日子,始终以宁静的心情对待这忙碌甚至庸俗的世界。 结构示例:首先拟一个鲜亮的标题,如《争与不争,智慧其中》;然后开篇分析“争”和“不争”的智慧, 正文部分列举张之洞、李白、杜甫等事例阐释争与不争的智慧,接着联系自然界中的事例进行强化;结尾 部分呼应标题。 【点睛】材料作文是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作者按照材料的 内涵来立意作文写材料作文,最关键的是审题立意,给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 向",因此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其实就是审材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 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对材料的理解是多元 的,因而构思立意也是多样的。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 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 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 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 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 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