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单元测试题全套(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单元测试题全套(含答案)

ID:457731

大小:5.32 MB

页数:60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单元测试题全套(含答案) (含期中期末试题,共 8 套) 第一章测试题(含答案) (时间:90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8 个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 3 分,共 24 分) 1.我们现在使用的初中物理课本的宽度约为( C ) A.18 nm   B.18 mm   C.18 cm   D.18 dm 2.如图所示,下列关于刻度尺的使用或读数正确的是 ( A ) 3.(淮安中考)小明坐在正在行驶的公共汽车上,他认为自己是静止的,所选取的参照 物是( A ) A.小明旁边的座位 B.路旁的树木 C.沿途的路灯 D.迎面驶来的公共汽车 4.(益阳中考)两列火车并排停在站台上,你坐在车厢中向另一列车厢观望。突然,你 觉得自己的列车缓慢向东运动。则下列运动情况不可能发生的是( D ) A.自己的车向东运动,另一列车没有运动 B.自己的车没有运动,另一列车向西运动 C.两列车都向东运动,但自己车的速度较快 D.两列车都向西运动,但另一列车的速度较慢 5.用斜面和滑块做“测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当滑块自顶端出发开始计时,滑至斜 面底端时停止计时,如图所示,在此过程中,滑块的平均速度是( B ) A.10 cm/s B.9 cm/s 2 C.8 cm/s D.7 cm/s 第 5 题图   第 6 题图 6.(乐山中考)如图为某物体做直线运动时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可知该物体 ( C ) A.在 0~20 s 时间内的速度比在 30~40 s 时间内的速度大 B.在整个 40 s 时间内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C.在整个 40 s 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 2 m/s D.在 20~30 s 内物体的速度为 40 m/s 7.(益阳中考)小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运动时的位移—时间图象如图所示,则小汽车的运 动情况是( A ) A.在第一个 10 s 内以 10 m/s 做匀速运动 B.在第二个 10 s 内速度大小不变 C.在第三个 10 s 内前进了 300 m D.在前 30 s 内的平均速度为 15 m/s 第 7 题图    第 8 题图 8.甲同学骑自行车去看望乙同学,得知消息后,乙同学步行去迎接,接到后同车返回。 整个过程他们的位置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据图可知( A ) A.两人在 t=10 min 时相遇 3 B.相遇前甲的速度是乙的 4 倍 C.相遇后乙的速度是原来的 1.5 倍 D.整个过程甲的平均速度是乙的 1.5 倍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10 个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 9.使用刻度尺之前,要观察 量程 、分度值及零刻度线的位置。如图,被测木块的 长度为 1.70 cm。 第 9 题图  第 12 题图 10.某同学用刻度尺测量一张课桌的长度,四次测量的结果分别为 55.4 cm、55.1 cm、 58.1 cm、55.3 cm,其中一个错误的数据是 58.1 cm,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1 cm。 11.(鞍山中考)“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以竹排为参照物,青山是 运 动 的;以树木为参照物,青山是 静止 的。(均选填“运动”或“静止”) 12.(咸宁中考)如图所示是咸宁翠竹岭隧道及公路旁的交通标志牌。从标志牌上可以看 出,隧道长 0.585 km,汽车通过隧道速度不能超过 60 km/h。如果不违反交通规则,汽 车至少需要 35.1 s 通过隧道。 13.(甘肃中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铁已然成为一张有重量的“中国名片”。小明乘 坐高铁时看到路旁的树木疾速向后退去,这是以 车厢(或车内物体) 为参照物。若列车时 速为 180 km/h,合 50 m/s。 14.双休日自驾车外出郊游,在行驶的过程中,善于观察的小唐同学看到汽车上有个显 示速度和路程的表盘,示数如图甲所示。该车匀速行驶了一段时间后,表盘示数如图乙所示, 则汽车行驶的路程为 40 km ,行驶的这段时间为 0.8 h 。 15.小华骑自行车沿直线运动,前 3 s 内运动了 6 m,接下来的 5 s 内运动了 8 m,最后 的 4 s 内运动了 6 m,则前 3 s 内的平均速度为 2 m/s,小华在整个运动过程的平均速度 为 1.67 m/s。 16.图象法是一种整理、分析数据的有效方法。如图所示是小华同学描绘的两个物体运 动的路程—时间图象。由图象可知,甲物体前 4 s 内运动的路程是 0 m ;乙物体运动的 4 速度是 10 m/s。 第 16 题图  第 17 题图 17.(泰州中考)如图为小明用手机 APP 软件记录自己某一次跑步的数据截图。分析该图 可知:他本次跑步时间为 15 min,通过的路程为 2.025 km。 18.★(衡阳中考)如图是一位摄影爱好者用频闪摄影技术拍摄的一张照片,清晰地记录 了网球被击出后某一段的运动轨迹。 已知此次摄影的闪光频率(数值上等于每秒钟拍到影像的次数)为 100 Hz,网球的直径为 6 cm,现将一根刻度尺放在照片上来估测网球的运动速度。由图可知,网球从 A 位置运动 到 B 位置所用的时间是 0.04 s,网球在 AB 段运动的平均速度约为 20 m/s。 选择、填空题答题卡 一、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 24 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得分 答案 C A A D B C A A 二、填空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得分:________ 9. 量程  1.70   10. 58.1  1 11. 运动  静止 12. 0.585  35.1 13. 车厢(或车内物体)  50 14. 40 km  0.8 h 15. 2  1.67 16. 0 m  10 17. 15  2.025 18. 0.04  20 5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 4 个小题,共 31 分) 19.(8 分)(1)小明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按如图所示测一枚纽扣的直径,该刻度尺的分度值 是 1 mm ,纽扣的直径是 1.07 cm 。 (2)如图所示,用 A、B 两刻度尺测同一木块的边长,就分度值而言, A 尺精密些, 就使用方法而言, B 不正确。用 A 尺测量出的物体长度是 2.20 cm。 (3)为了探究小球自由下落时的运动,某物理实验小组的同学用照相机每隔相等的时间 自动拍照一次,拍下小球下落时的运动状态,如图所示。可以看出小球在做 变速 直线运 动(选填“匀速”或“变速”),其理由是 相同的时间通过的路程不相等 。 (4)下图中四个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象,能反映出(3)中小球下落运动的是 C 。 A     B     C     D 20.(8 分)小亮在“长度的测量”实验中: 6 (1)测量球体的直径,常常用如图甲所示的方法,转动球体的不同方向在刻度尺上,在 不同部位测得球的直径 D 的示数如下: D1 D2 D3 D4 1.53 cm 1.54 cm 1.55 cm 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1 mm ,该球的直径应取 1.54 cm ,本次测量是用 多次测 量求平均值 的方法减小误差的。 (2)一条纸带厚薄均匀,他把纸带紧密地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直至恰好能套进一个圆 环内,如图乙所示,纸带环绕了 n 圈,则纸带厚度是 B (选填“A”或“B”)。 A. D2-D1 n B. D2-D1 2n 21.(10 分)(永州中考)在测量平均速度实验中。小木块从装有刻度尺(分度值为 1 mm)的 斜面 A 点静止下滑并开始计时,每隔 0.2 s 记录一次小木块到达的位置,所做的一次实验如 图所示。 (1)该实验所依据的原理是 v= s t ; (2)小明将实验的数据记录在下表中,A 点、B 点刻度放大以后如图所示,则表格中 sAB= 4.00 cm,vAB= 20.00 cm/s; 路程/cm 时间/s 平均速度/(cm·s-1) sAB=________ 0.2 vAB=________ sBC=12.10 0.2 vBC=60.50 sCD=20.00 0.2 vCD=100.00 sDE=27.90 0.2 vDE=139.50 7 (3)由上表数据得出,小木块下滑过程中在做 变速 (选填“匀速”或“变速”)运动; (4)实验是存在误差的。根据表中数据,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你可以推测出 vAB、vBC、 vCD、vDE 之间的数学关系式 vDE-vCD=vBC-vAB (其他答案合理即可) 。(只要写出一条, 答案合理即可得分,但写 vDE>vCD>vBC>vAB 不能得分) 22.(5 分)小明想探究足球滚动的快慢和什么因素有关。 (1)小明想到自行车轮胎充气不足时很难骑快,于是猜想:足球充的气越足,滚动就越 快 。 (2)如图所示,小明在一处斜坡上进行实验。他测出足球在 A 处从静止释放,滚动 10 m 到 B 处所用的时间为 8 s;将足球用球针放掉一些气后,在 B 处从静止释放,测出足球滚动 10 m到C处所用的时间为14 s。小明在实验时需要用到的测量工具有 刻度尺 和 秒表 。 (3)足球在 AB 段的平均速度为 1.25 m/s。 (4)小明实验中存在不足之处,请指出一点: 没有从同一位置释放足球 。 四、综合题(本大题共 3 个小题,共 25 分) 要求:(1)语言表述要简练、准确;(2)写出必要的运算和推理过程;(3)带单位计算;(4) 计算结果若有近似,均保留两位小数。 23.(6 分)钓鱼岛是钓鱼岛列岛的主岛,是中国固有领土,位于中国东海,面积 4.383 8 平方公里,周围海域面积约为 17 万平方公里。我国某海监船从福州附近的海域出发,到钓 鱼岛附近执行常态化监视任务,假设正常到达目的地共用 14 h,速度为 27 km/h。 (1)海监船的速度合多少 m/s? (2)海监船在这段时间内行驶了多少 km? (3)若海监船在途中因故停留了 1 h,其他条件不变,则海监船全程的平均速度为多少 km/h? 解:(1)海监船的速度 v=27 km/h=27 3.6 m/s=7.5 m/s。 (2)由公式 v=s t可得,海监船在这段时间内行驶的路程为 s=vt=27 km/h×14 h=378 km。 8 (3)海监船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v′=s t′= 378 km 14 h+1 h=25.2 km/h。 24.(9 分)从上海到南京的 2526 次普通列车运行时刻表如表 1 所示,从上海到南京的 D412 次动车组运行时刻表如表 2 所示。 表 1 2526 次普通列车 上海 苏州 常州 南京 到站时间 07:24 08:22 11:30 发车时间 06:30 07:26 08:24 路程/km 0 84 165 300 表 2 D412 次动车组 上海 苏州 常州 南京 到站时间 09:51 10:32 11:45 发车时间 09:15 09:53 10:34 路程/km 0 84 165 300 (1)2526 次普通列车由上海驶往南京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D412 次动车组由上海驶往南京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3)由上海驶往南京,乘坐 D412 次动车组比乘坐 2526 次普通列车可节省多少时间? 解:(1)v1=s1 t1= 300 km 11:30-6:30=300 km 5 h =60 km/h。 (2)v2=s2 t2= 300 km 11:45-9:15=300 km 2.5h =120 km/h。 (3)t′=t1-t2=2.5 h。 25.(10 分)小李开车时看到如图甲所示的交通标志牌,此时汽车内的速度计如图乙所示。 9 (1)你能从交通标志牌上了解哪些信息? (2)汽车此时是否超速?若以这样的车速行驶,再经过多长时间能到达香山出口? (3)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此汽车到香山出口至少需多长时间? (4)你对小李有什么忠告? 解:(1)从交通标志牌上知:此位置距香山出口 5 km;此段路程中最高行驶速度是 80 km/h(或者是限速为 80 km/h); (2)汽车速度计上显示 v 车=100 km/h,从标志牌知:v 限=80 km/h,所以汽车超速了。 若 v 车=100 km/h,s=5 km,根据速度公式 v=s t变形得: t1= s v 车= 5 km 100 km/h=0.05 h=180 s; (3)从标志牌上的信息知:s=5 km; v 限=80 km/h,根据速度公式 v=s t变形得: t2= s v 限= 5 km 80 km/h=0.062 5 h=225 s; (4) 因为小李超速了,不安全,所以要提醒他注意安全,不能违反交通规则等。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测试题(含答案) (时间:90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8 个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 3 分,共 24 分) 1.手拨动琴弦,发出悦耳的声音,发声的物体是( B ) A.手指   B.琴弦   C.弦柱   D.空气 2.“宫、商、角、徵、羽”起源于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乐的五个基本音阶,亦称五音, 相当于现代 7 个音阶中的 do、re、mi、sol、la。五音实际上是指声音的( B ) A.音色 B.音调 C.响度 D.速度 10 3.下列应用中利用了超声波的是( B ) A.小孩对着山壁喊话 B.蝙蝠探测飞行中的障碍物 C.工人用电钻钻墙 D.路旁安装隔音板墙 4.雨后的山林中,鸟鸣清脆,溪水潺潺,微风轻拂,树枝摇曳。关于此环境中的声现 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鸟鸣声、流水声不是由振动产生的 B.人们主要通过音调分辨鸟鸣声和流水声 C.鸟鸣声和流水声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一定不同 D.茂密的树林具有吸声、消声的作用 5.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 340 m/s B.老师讲课时声音洪亮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C.医生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是利用了声音能传递信息 D.中考期间考场附近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消声控制噪声产生的 6.控制噪声主要有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采取措施的三种方法。图中属 于在人耳处采取措施控制噪声的是( A ) A.比赛时戴防噪音耳罩 B.禁鸣喇叭 C.给摩托车安装消声器 D.在铁道边安装隔音板 7.下列做法中,不能改变音调的是( D ) A B 11 C D A.用同一张卡片先后以不同的速度划过梳齿 B.用相同的力度敲击大小不同的编钟 C.改变杯内水量,用湿手摩擦杯口发声 D.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钢尺 8.如图所示,监测器测得同一声源发出的甲、乙两声音的特性如表所示。甲、乙相比 ( D ) 声音 声音强弱的等级/dB 频率/Hz 甲 70 1 100 乙 110 700 A.乙音调较高 B.甲响度较大 C.声源在发甲声音时振动幅度较大 D.声源在发乙声音时每秒内振动次数较少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10 个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 9.端午节赛龙舟时,发出的阵阵鼓声是由于鼓面的 振动 而产生的,鼓声主要是通 过空气 传到人耳。 10.萍萍帮妈妈清洗餐具,演奏出锅、碗、筷、勺的“交响曲”,响声是由于餐具的 振动 产生的,根据声音的 音色 可以判断出是锅还是碗发出的响声。 11.在音乐中,中音 C 调“1”(“do”)的频率是 262 Hz,D 调“1”(“do”)的频率是 294 Hz, 由此可知,D 调“1”比 C 调“1”的 音调 (填声音的三要素)高。乐队演奏时,指挥能准确分 辨出各种乐器声,是因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的 音色 不同。 12 12.清晨,一觉醒来,听到窗外各种鸟儿欢快的鸣叫,有经验的人能够从这些声音中分 辨出雄鸡、喜鹊、画眉……的叫声,这是根据声音的 音色 进行辨别的;雄鸡的叫声能够 传得比较远,这是它声音的 响度 比较大的缘故。 13.在设计、建造电影院时,为了减少“回声”对观众听觉的干扰和影响,应尽量 减 少 (选填“增加”或“减少”)四周墙壁对声音的反射,因此电影院内四周墙壁表面要采 用柔软多孔 (选填“柔软多孔”或“坚硬光滑”)的材料。 14.噪声是当代社会的公害之一,控制噪声是政府部门和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噪声 是由于发声体的 振动 产生的,通常情况下,噪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噪声过大,会 破坏听力,说明噪声能够传递 能量 。 15.利用声的反射我们可以用来测距。例如测海底的深度我们可以利用 超声波 (选 填“超声波”或“次声波”)。若某渔船利用声呐系统探测鱼群,从发射到接收到回波信号 所需的时间为 0.1 s,则此处鱼群距离渔船的距离为 75 m。(设海水中的声速为 1 500 m/s) 16.小强酷爱音乐,在音乐课上他自弹自唱,不断移动手指按压吉他琴弦的不同位置, 这是改变吉他声的 音调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他“美妙”的歌声和吉他 声是通过 空气 传到同学们的耳朵中。 17.为了保证城市正常供水、减少水资源浪费,素有“城市血管医生”的听漏工常常在 凌晨一点左右。大街上车辆稀少时,利用听音棒检查地下水管是否漏水(如图),选择在凌晨 且车辆稀少时段检查是为了 避免声音的干扰 。利用听音棒可以使听到的声音更 大 (选填“高”或“大”)些。 18.★已知人耳区分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为 0.1 s 以上,现有一根长为 8.5 m 的铁管, 如果你将耳朵贴在铁管的一端,让另外一人敲击一下铁管的另一端,则敲击声由空气传入你 的耳朵需要 0.025 s,你会听到 1 次敲打的声音。(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 340 m/s,在铁管中传播速度为 5 200 m/s) 选择、填空题答题卡 一、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 24 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得分 答案 B B B D D A D D 二、填空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得分:________ 13 9. 振动  空气   10. 振动  音色 11. 音调  音色 12. 音色  响度 13. 减少  柔软多孔 14. 振动  能量 15. 超声波  75 16. 音调  空气 17. 避免声音的干扰  大 18. 0.025  1 三、简答、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 4 个小题,共 31 分) 19.(1)(4 分)生活中经常用“高”“低”来形容声音,如“女高音”“男低音”“引吭 高歌”“低声细语”,这四个词中的“高”“低”描述的各是声音的什么特性? 答:“女高音”“男低音”中的“高”“低”指音调;“引吭高歌”“低声细语”中的 “高”“低”指响度。 (2)(5 分)冬天原来嘈杂的街道、马路刚下过雪后,显得格外寂静,周围环境中的噪声都 到哪去了? 答:降雪后,马路上铺了一层厚厚的雪。我们知道马路上的嘈杂声主要来源于各种机动 车发出的噪声,而此时马路上的雪松软,有缝隙,成了较好的吸声材料,噪声被雪吸收掉了, 所以雪后的马路上显得比平时寂静多了。 20.(6 分)很多同学有过疑问:“声音具有能量吗?它具有的能量与声音的响度和频率 是不是有关呢?”某同学对其中两个问题进行探究,实验装置如图所示。A 为一个圆筒,它 的一端用剪成圆片的纸(纸的中间剪一圆孔)粘牢,另一端用塑料薄膜包住并绷紧,用橡皮筋 扎牢。B 为一只点燃的蜡烛。完成表中的内容: 探究内容 声音是否具有能量 声能与响度是否有关 小孔距烛焰的距离 3 cm 3 cm 做法 拍塑料膜 轻拍、重拍塑料膜 14 观察内容 烛焰是否摆动 烛焰摆动幅度是否改变 为保证每次实验声音的频率相同,你的做法是 每次拍的快慢相同或只拍 1 次 。 21.(6 分)如图所示,小明设计了下面几个实验探究声音的特性: (1)为了探究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你认为下面四幅图中不能够完成探究目的的是 D 。 (2)如图 A 所示,硬纸板接触齿数不同的齿轮,齿数越多, 音调 (选填“音调”“响 度”或“音色”)越高。如图 D 所示,吹笔帽发出的声音是 空气柱 振动产生的。 (3)如图 B 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就 可听到 钢尺 (选填“钢尺”或“桌面被拍打”)振动的声音,若改用更大的力拨动钢尺, 则听到声音的 响度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变大;逐渐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 长度,仔细聆听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后,发现音调逐渐变低了,观察发现此时钢尺振动慢了, 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却听不到声音,这是由于 振 动频率小于 20Hz,发出次声波 。 22.(10 分)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华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 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下表所列 9 种规格的琴弦,因为音调的高低取 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于是借来一个能够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进行实验。 15 编号 材料 长度(cm) 横截面积(mm2) A 铜 60 0.76 B 铜 60 0.89 C 铜 60 1.02 D 铜 80 0.76 E 铜 80 1.02 F 铜 100 0.76 G 钢 80 1.02 H 尼龙 80 1.02 I 尼龙 100 1.02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编号为 A 、 B 、 C 的琴弦进行实验。为了 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编号为 A 、 D 、 F 的琴弦进行实验。表中有的材料规 格还没填全,为了验证猜想三,必须知道该项内容。请在表中填上所缺数据。 (2)随着实验的进行,小华又觉得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还与琴弦的松紧程度 有关,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必须进行的操作是 保持琴弦的横截面积、长短、材料都不变, 改变琴弦的松紧程度,拨动琴弦进行辨听 。 (3)在这个探究实验中,采用的探究方法是 控制变量法 。 四、综合题(本大题共 3 个小题,共 25 分) 要求:(1)语言表述要简练、准确;(2)写出必要的运算和推理过程;(3)带单位计算;(4) 计算结果若有近似,均保留两位小数。 23.(6 分)飞机在空中水平匀速飞行。徐冰同学站在水平地面上,用学习过知识,测量 飞机的飞行速度,以及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当他听到飞机的声音从头顶正上方传来时, 发现飞机在他前上方与地面成 37°角的方向,如图所示。已知 h=2 052 m,飞机从头顶正上 方到达他前上方与地面成 37°角的位置时用时 6 s。求飞机速度,以及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 度(直角三角形一个角为 37°角时,三个边长度之比为 3∶4∶5)。 解: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16 v 声= h t 声=2 052 m 6 s =342 m/s 飞机的飞行速度 v 飞机= s t 飞机= 4 3 h t 声=4 3×342 m/s=456 m/s。 24.(9 分)火车在进入隧道前必须鸣笛,一列火车的运行速度是 72 km/h,司机在鸣笛后 2 s 听到隧道口处山崖反射的回声。(v 声音取 340 m/s) (1)火车运行速度是多少 m/s?(写出运算过程) (2)从司机鸣笛到听到回声,火车前行多远? (3)火车鸣笛时离隧道口有多远? 解:(1)火车的速度 v 车=72 km/h=72×1 000 m 3 600 s =20 m/s; (2)因为 v=s t,所以从司机鸣笛到听到回声,火车前行距离 s1=v 车 t=20 m/s×2 s=40 m; (3)2 s 时间内声音传播的距离 s2=v 声音 t=340 m/s×2 s=680 m;设鸣笛时火车距隧道口 距离为 s,则有 2s=s1+s2,则火车鸣笛时离隧道口的距离 s=1 2(s1+s2)=1 2×(40 m+680 m)= 360 m。 25.(10 分)一艘潜艇静止在水面下,其正前方 4.1 km 处有一不明潜艇驶来。已知声呐 系统发出超声波后,经过 5.4 s 听到回声。海水中声音的速度是 1 500 m/s,不明潜艇的行驶 速度为多少?(保留两位小数) 解:从声呐系统发出超声波到遇到不明潜艇的时间: t=1 2×5.4 s=2.7 s, 由 v=s t得超声波遇到不明潜艇时,不明潜艇到静止潜艇的距离: s=v 声 t=1 500 m/s×2.7 s=4 050 m, 2.7 s 内不明潜艇行驶的距离: s 潜艇=4 100 m-4 050 m=50 m 17 不明潜艇的速度: v 潜艇=s 潜艇 t =50 m 2.7 s≈18.52 m/s。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测试题(含答案) (时间:90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8 个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 3 分,共 24 分) 1.下列温度值最接近实际的是( B ) A.健康成年人的体温是 39 ℃ B.让人感觉温暖而舒适的室内温度是 25 ℃ C.洗澡时淋浴的适宜水温是 60 ℃ D.我国历史上的最低气温是 0 ℃ 2.下列过程属于熔化现象的是( A ) A.冰雪消融      B.霜满枝头 C.滴水成冰 D.樟脑片变小 3.下列物态变化属于凝固的是( A ) A.湖水结冰 B.雾气消散 C.露珠形成 D.冰雪消融 4.如图所示是海波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此可判断( C ) A.海波是非晶体 18 B.海波的熔化时间是 5 min C.海波的熔点是 50 ℃ D.海波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5.夏天,刚从冰箱中取出的雪糕周围会出现“白气”,“白气”形成的对应物态变化是 ( D ) A.汽化    B.升华    C.凝华    D.液化 6.在下列现象中,与所对应的物态变化相吻合的是( C ) A.冬天,室外盆中的水结冰——凝华 B.清晨梵净山的雾——汽化 C.篮球场上的积水被晒干——蒸发 D.寒冷的冬天,玻璃窗上的冰花——凝固 7.图甲为探究冰熔化特点的实验装置,图乙为观察“碘锤”中的物态变化实验装置。 已知标准大气压下,冰和碘的熔点分别是 0 ℃和 113.5 ℃。对比两实验有以下判断:(1)冰和 碘都经历了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2)冰和碘在物态变化过程中都需要吸收热量。这两个判 断( B ) A.只有(1)正确 B.只有(2)正确 C.都正确 D.都错误 第 7 题图  第 8 题图 8.如图所示是某地 1 月 8 日天气预报的截图,关于图中信息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5 ℃读作“5 度” B.云是由水蒸气组成的 C.雪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D.雨的形成过程吸收热量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10 个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 9.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 热胀冷缩 的规律制成的。图中 乙 (选填“甲”或“乙”) 是体温计。 19 10.质量相同的 0 ℃冰比 0 ℃水冷却效果好,这是因为冰 熔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时 吸收热量,此过程中冰的温度 保持不变 (选填“升高”“降低”或“保持不变”)。 11.有一种乳白色的固体物质,在 250 ℃时开始熔化,直到温度升高到 300 ℃,熔化才 结束。这种物质一定是 非晶体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此物质在熔化的过程中 吸热 (选填“吸热”或“不吸热”)。 12.生活中,人们常用酒精棉球擦发烧病人的额头为他降温,这是利用酒精在 汽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过程中 吸 (选填“吸”或“放”)热。 13.冰箱内壁的霜是水蒸气凝华成的小冰晶。凝华过程中要 放出 (选填“吸收”或“放 出”)热量,市面上销售的“无霜”冰箱是通过加热系统短时升温,将霜 熔化 (填一种物 态变化名称)成水后马上恢复制冷,因此“无霜”。 14.“瑞雪兆丰年”,其中雪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 凝华 (填物态变化名称)而形成的; “下雪不冷化雪冷”这是因为雪在熔化时要 吸收 热量,导致环境温度降低。 15.(百色中考)如图所示为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该物质是 晶体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在第 18 min 时处于 液 态。 16.冬天的早晨,小梅发现家里的玻璃窗上有很多美丽的“冰花”,这是因为室内空气 的水蒸气遇冷 凝华 形成的,此过程中 放出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17.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的变化特点”的实验中,如图甲所示的温度计的使用有一处 明显的错误是 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底 ;改正错误后,水沸腾时温度计示数如图 乙所示,此时水温为 98 ℃。 18.小宣在探究某个热学问题时,通过测量得到如表所示的实验数据,请根据表中数据 归纳出温度 T 与温度 t 的关系: T=0.8t+4 ℃ 。 t/℃ 55 60 65 70 75 80 20 T/℃ 48 52 56 60 64 68 选择、填空题答题卡 一、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 24 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得分 答案 B A A C D C B C 二、填空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得分:________ 9. 热胀冷缩  乙 10. 熔化  保持不变 11. 非晶体  吸热  12. 汽化  吸 13. 放出  熔化  14. 凝华  吸收 15. 晶体  液 16. 凝华  放出 17. 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底  98 18. T=0.8t+4 ℃ 三、简答、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 7 个小题,共 56 分) 19.(4 分)很多宾馆的卫生间装有热风干手器,洗手后用它可以很快把手烘干,如图所 示。请你说出它能很快把手烘干的两个理由。 答:热风干手器吹出的空气温度高,提高了水分的温度可使手上水分蒸发加快;吹出的 风使手表面空气流动加快,可使手上水分蒸发加快。所以它能很快把手烘干。 20.(5 分)冬天,小明看到暖和的卧室窗玻璃上“出汗”,联想到夏天开着空调的房间的 窗玻璃也会“出汗”,夏天自来水管“冒汗”。试解释这些现象,并说明玻璃上“出汗”的位 置。 答:冬天,暖和的卧室窗玻璃上“出汗”是卧室中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较冷的玻璃发 生液化形成的,所以“汗”在玻璃的内表面;夏天空调房间的窗玻璃上的“汗”应该在玻璃 21 的外表面;夏天,空气中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自来水管发生液化形成“汗”附 着在水管外表面。 21.(10 分)(桂林中考)为了探究物质熔化的规律,小靖同学所在的学习小组选取了冰与 海波两种物质,并利用图甲中的实验装置进行探究。 (1)在探究“冰的熔化规律”实验中,宜选用 碎冰块 (选填“碎冰块”或“体积较 大的冰块”)。 (2)根据记录的实验数据,小靖他们作出了熔化图象,如图乙、丙所示;他们发现冰和 海波在熔化过程中,虽然不断吸收热量,但温度 不变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 变”),且在熔化时一直保持 固液共存 状态,由此他们判断冰和海波都是 晶体 (选填 “晶体”或“非晶体”)。 (3)根据实验现象可知,海波的熔化图象是 丙 (选填“乙”或“丙”)。 22.(9 分)(十堰中考)在做“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时: (1)小明用的装置(如图甲),他测出的水温将 偏高 (选填“偏高”“偏低”或“无影 响”)。 (2)小红和小华选用相同的实验装置,每隔 2 分钟记录一次温度的数据,并描绘出了温 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根据图象可知当水温达到沸点后继续加热,水的温度 不变 (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这两位同学的图象存在差异,请说出一条可能的原因 水的质量不同 。 22 23.(8 分)炎炎夏日,往室内地面上洒水、打开窗户通风、尽量穿短衣短裤等避暑手段 纷纷登场。这些措施为什么可以使人感觉到凉爽?小林同学准备了滴管、水、两块玻璃片、 吹风机(有加热和不加热两挡),请你加入进来和小林一起探究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1)小林用滴管把两滴水分别滴在两块玻璃片上,并将其中一滴水摊开,把它们放在室 内,观察蒸发情况,这是探究蒸发快慢与 液体表面积 的关系; (2)如果要探究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的关系,应保持两滴水的 质量、温 度和表面积 相同,然后用吹风机(不加热挡) 对着其中一滴水吹风 ,观察蒸发情况; (3)为了探究蒸发快慢与温度的关系,小林用滴管把两滴水分别滴在两块玻璃片上,然 后用吹风机(加热挡)对着其中一滴水吹风,观察蒸发情况。这样做是 错误 (选填“正确” 或“错误”)的,原因是 没有控制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相同 ; (4)该实验中将水滴在玻璃片上而不滴在木板上,这是为了 避免木板吸水,干扰实验 效果 ; (5)发烧的病人使用酒精擦拭身体降温比用水擦拭的效果更好;一滴油和一滴水掉在玻 璃桌面上,水很快就不见了,而油还在。由此,你的猜想是 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种类有 关 ; (6)小林同学上公共厕所洗完手后,用如图所示的烘干机(手一放进去就自动吹暖风的机 器)使手上的水快速蒸发。当他把干燥的左手和沾水的右手同时放进烘干机内,左手感觉吹 的是暖风,而右手感觉吹的却是凉风,这是因为 水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 。 24.(10 分)小明和小华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想制作一个医用冷藏盒,不知道给药品降温用 冰好,还是用盐水结成的冰好?他们动手测量了盐水的凝固点。 (1)在选择温度计时,有量程分别为“-2~102 ℃”和“-20~102 ℃”的温度计,应 选择量程为 -20~102 ℃ 的温度计,这样选择的原因是 盐水的凝固点可能低于- 2 ℃ 。 (2)在测量过程中,他们同时发现所测得盐水的凝固点并不相同,于是对比了双方实验 过程,发现烧杯中装水都是 200 mL,小明加了 1 汤匙的盐,而小华加了 3 汤匙的盐,由此 作出猜想:盐水的凝固点可能与盐水的浓度有关,接着他们进行了多次实验得出了不同浓度 盐水的凝固点,数据记录如下表: 盐水浓 度(%)) 0 3 6 9 12 15 凝固 点( ℃)) 0 -2 -4 -6 -8 -11 23 盐水浓 度(%)) 18 21 24 27 30 36 凝固 点( ℃)) -15 -18 -17 -1.8 -0.4 0 分析表格中数据可知:当盐水浓度增大时,其凝固点 先降低后升高 。 (3)你认为给冷藏盒中的药品降温最好选用 适当浓度的盐水结成的冰 (选填“冰”或 “适当浓度的盐水结成的冰”)。 (4)实验后,他们联想到冬天在冰雪覆盖的路面上撒盐便于除雪,原因是 掺有盐的雪 熔点降低,更易熔化 。 25.(10 分)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 自然界中的“雨、露、霜、雪、雾”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在放出热量的过程中,发生物 态变化产生的。 当水蒸气上升到高空中时,它们遇冷温度下降,可液化成水珠,降下即为“雨”;也可 能直接凝华成小冰晶,小冰晶在下降过程中,如果遇到地面附近的气温较高,就熔化成 “雨”,如遇到地面附近的气温较低就形成“雪”。 在低空,一般情况下水蒸气不会液化或凝华。如果在晚上,它们遇冷降温可能液化成小 水珠,这些小水珠停留在空中形成了“雾”;若是附着在草、树枝等地面物体上,则形成了 “露”;在冬天寒冷的天气,水蒸气也可能直接凝华成小冰晶,形成了“霜”。 自然界中,水有多种状态,雨、露、雾、云等是液态;水蒸气是气态;霜、雪、冰、雹、 窗花等是固态。 请回答: (1)雨的形成是 液化或熔化 现象,露的形成是 液化 现象,霜的形成是 凝华 现象,雪的形成是 凝华 现象,雾的形成是 液化 现象。 (2)为什么夏天不下雪而冬天下雪? 答:因为夏天温度高,水蒸气一般遇冷液化成小水珠,成为雨落下而不会凝华成为雪, 冬天温度低,水蒸气遇冷直接凝华成小冰晶,形成雪降下。 (3)在干旱地区可通过人工降雨的方法向天取水:把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撒到云层中,干 冰一旦进入云层,就很快 升华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 热 , 使云层温度降低导致降雨。 (4)我国属于缺水国家,节约用水应从自我做起,请你写出日常生活中的一项节水措施: 用洗衣水冲厕所(合理即可) 24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中测试题(含答案) (时间:90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8 个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 3 分,共 24 分) 1.下列数据较符合实际的是( D ) A.一张物理试卷的面积约为 1.5 m2 B.正常人听觉频率范围是 20~2 000 Hz C.一支新 2B 铅笔的长度约为 18 dm D.初中男生百米跑的时间约为 14 s 2.物理老师上课时声音洪亮,同学们听得清楚,这里的“洪亮”指的是声音的( A ) A.响度大      B.音调高 C.音色优美 D.传播速度快 3.下列防治噪声的事例中,不属于从噪声的产生环节进行防治的是( B ) A.摩托车安装消声器 B.道路两旁建隔音墙 C.学校附近禁止汽车鸣喇叭 D.在阅览室请勿高声喧哗 4.下列现象或过程中由于凝华而形成的是( C ) A.滴水成冰 B.秋天清晨树叶上的露珠 C.隆冬清晨植物叶片上的霜 D.冰雪消融 5.某物质在冷却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据图可知,这种物质( D ) A.是非晶体 B.在 t1 时刻是固态 25 C.在 t2 时刻是液态 D.在 t2 时刻正放热 6.小明用电热水壶烧水时发现,当水沸腾时,壶嘴会冒出“白气”,这种现象的物态变 化是( A ) A.液化   B.汽化   C.升华   D.凝华 7.小明坐在汽车上,透过车窗看到与公路并排的铁路上一列火车的车头,过了一会儿 又看到了车尾。关于火车与汽车的运动情况,不可能的是( C ) A.火车静止,汽车运动 B.火车运动,汽车静止 C.火车和汽车运动方向相同,火车的速度等于汽车的速度 D.火车和汽车运动方向相反,火车的速度小于汽车的速度 8.P、Q 是同一直线上相距 12 m 的两点,甲从 P 点、乙从 Q 点同时沿直线相向而行, 它们运动的 s-t 图象如图所示,分析图象可知( C ) A.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 B.经过 3 s,甲、乙相距 4 m C.乙到达 P 点时,甲离 Q 点 6 m D.甲到达 Q 点时,乙离 P 点 2 m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10 个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 9.甲、乙两位同学用刻度尺测量同一木块的长度,如图甲、乙所示。 26 (1)从刻度尺的放置而言, 乙 同学的测量方法不正确。 (2)测得木块的长度为 3.80 cm。 10.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我国海警在钓鱼岛周边海域巡航的过程中,以海警为参 照物,航船是 静止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如图所示是我国空中加油机正在给 巡航钓鱼岛的歼击机加油的情景,此时歼击机相对于加油机应处于 静止 (选填“静止” 或“运动”)状态。 第 10 题图    第 11 题图 11.小明和妈妈在园博园骑双人自行车游玩,如图所示,以妈妈为参照物,小明是 静 止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若骑行 2.7 km 路程,用了 0.5 小时,则平均速度为 1.5 m/s。 12.南美洲热带雨林中有一种鸟能抓住一根木棍打击树干发出有节奏的声音,可谓是鸟 界的“打击乐高手”。该声音是由树干的 振动 产生的,人们能区分鸟叫声和树干发出的声 音是因为它们所发出声音的 音色 不同。 13.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如图是工人师傅用一把螺丝刀探听电动机内部运转是否 正常的做法,该现象说明 固体 可以传声;通过听到的声音可以判断电动机内部运转是否 正常,这是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 信息 (选填“能量”或“信息”)。 14.为了保护好我们的视力,请认真做眼保健操。每天,当教室里的眼保健操音乐响起 来时,同学们便开始做操,这是利用声传递 信息 ;带有节奏的乐音通过空气传播到同 学们的耳中。冬天教室的窗玻璃上会结有“窗花”,这是因为发生了 凝华 (填物态变化名 称)。 15.我们利用金属钨作灯泡的灯丝,是因为钨的 熔点 高,不易熔断;饺子在水中怎 么煮都不会变黄变焦,而放在油锅却很快变黄变焦,是因为油的 沸点 高。 16.盛夏时节天气炎热,小莉从冰箱里拿出一根冰棒吃了起来,顿时感觉凉爽了,冰棒 在熔化过程中要 吸收 热量;哥哥从冰箱里取出一瓶矿泉水,不久后发现,原本干燥的瓶 壁上有了许多水珠,这是发生了 液化 (填一种物态变化名称)现象。 27 17.如图所示,甲、乙两个房间里相同的电炉上,相同的两壶水已烧开,我们可以根据 所观察到 甲 房间壶嘴的上方“白气”较多,判断出 乙 房间的气温较高。 第 17 题图  第 18 题图 18.港珠澳大桥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它由桥梁和海底隧道组成,其中海底隧 道长 6.7 km。小明乘车通过海底隧道,在进、出隧道口时,他分别看了一下手表,如图甲、 乙所示,那么该车通过海底隧道的平均速度为 80.4 km/h。坐在汽车上的小明以他乘 坐的汽车为参照物,则他是 静止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选择、填空题答题卡 一、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 24 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得分 答案 D A B C D A C C 二、填空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得分:________ 9.(1) 乙  (2) 3.80 10. 静止  静止  11. 静止  1.5 12. 振动  音色 13. 固体  信息 14. 信息  凝华 15. 熔点  沸点 16. 吸收  液化 17. 甲  乙 18. 80.4  静止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 4 个小题,共 31 分) 19.(6 分)小明用小车、长木板、刻度尺、秒表、木块等器材探究小车沿斜面滑下时速 度的变化,实验设计如图甲所示,让小车从斜面的 A 点由静止滑下并开始计时,分别测出 小车到达 B 点和 C 点的时间 tB、tC。 28 (1)实验前要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和秒表,如图乙所示木块的长度为 2.70 cm。 (2)经测量,AB、BC 段长度均为 40.0 cm,tB=3.0 s,tC=5.0 s,则小车在 BC 段的平均 速度为 20.0 cm/s。 (3)由以上可知:小车从斜面上 A 点滑下的过程是做 变速 直线运动。 20.(8 分)微风吹过,金属管风铃发出悦耳的声音。小明想探究管子发出声音的频率与 长度、直径的关系。他选取了材料与管壁厚度都相同、长度和直径都不同的三根直管,将它 们用细线悬挂,敲击后,测出各自发出声音的频率,数据如表: 编号 长度/cm 直径/cm 频率/Hz 1 20.50 1.50 2131 2 31.0 2.00 1284 3 48.50 2.50 656 (1)上面三组长度测量数据中有一组数据错误,编号是 2 。 (2)三根管中音调最低的是 3 号。 (3)根据表中数据,能否得出“管子发出声音的频率随长度、直径的增大都会减小”的 结论?请说明你的理由。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理由: 没有控制变量 。 (4)小明发现悬挂的金属管发出声音时在做有规律的摆动,认为金属管发出的声音是由 于摆动所产生的。请设计一简单的实验来检验小明的想法,简要写出实验方案和判断方法。 实验方案: 将金属管悬挂,轻推使其摆动,听管子是否发声 ;判断方法: 如果管 子不发声,说明金属管发出的声音不是由管子的摆动产生的,如果管子发声,说明管子发出 的声音是由管子摆动产生的 。 21.(8 分)(梧州中考)小明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做“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 律”实验。 (1)将适量碎冰装入试管置于烧杯内的温水中,在碎冰中插入温度计,图甲中温度计示 数为 -3 ℃。要完成该实验操作,除温度计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停表 。 (2)图乙为根据实验记录数据绘制的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可知:第 3 29 min 时物质处于 固液共存 态(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冰属于 晶体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22.(9 分)图甲是探究“水的沸腾”实验装置。 (1)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 自下而上 (选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顺序进 行。 (2)A、B、C 三种读数方法正确的是 B (填字母代号)。 (3)由图乙可知,水的沸点是 98 ℃,此时外界大气压 低于 (选填“高于”“低 于”或“等于”)一标准大气压。水沸腾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 保持不变 (选填“升 高”“降低”或“保持不变”)。 (4)实验器材中纸板的作用: 减少热量损失、防止热水溅出伤人(答案合理即可) 。 (5)实验结束后,移开酒精灯,发现烧杯内的水没有立即停止沸腾,可能的原因是 石 棉网的温度高于水的沸点,水能继续吸热(2 分) 。 四、综合题(本大题共 3 个小题,共 25 分) 要求:(1)语言表述要简练、准确;(2)写出必要的运算和推理过程;(3)带单位计算;(4) 计算结果若有近似,均保留两位小数。 23.(8 分)某汽车以 10 m/s 的速度向一陡峭的山崖行驶,鸣笛后 3 s 听到回声,求汽车 开始鸣笛时离山崖的距离。(v 声速取 340 m/s) 解:由 v=s t可得,3 s 内汽车行驶的路程 s1=v1t=10 m/s×3 s=30 m, 3 s 内声音传播的路程 s2=v 声 t=340 m/s×3 s=1 020 m, 鸣笛处离山崖的距离 s0=1 2×(s1+s2)=1 2×(30 m+1 020 m)=525 m。 30 24.(8 分)便捷的交通与互联网给人们出行带来极大的方便。某天,王爷爷带小孙子驾 车到萍乡北站,然后乘高铁去南昌参观滕王阁,他们 8:20 开车出发,并看到路边如图所示 交通标志牌,此刻吩咐小孙子通过铁路 12306 网站查询列车时刻表,如下表所示。 车次 萍乡北开 南昌西到 运行距离 G1346 08:38 09:40 240 km G1692 08:49 10:05 240 km G1482 09:11 10:31 240 km (1)在交通正常情况下,依据以上信息并通过计算,爷孙俩最快能赶乘上哪一车次? (2)该趟高铁运行的平均速度为多少 km/h? 解:(1)驾车的最大速度 v=60 km/h,路程 s=30 km,由 v=s t可得, t=s v = 30 km 60 km/h=0.5 h=30 min, 8 h 20 min+30 min=8 h 50 min,即爷孙俩最早 8:50 到达萍乡北站,由列车时刻表可 知爷孙俩最快能赶乘上 G1482 次列车。 (2)t 总=10 h 31 min-9 h 11 min=1 h 20 min=4 3 h, v 平均= s总 t总=240 km 4 3 h =180 km/h。 25.(9 分)如图是模拟交警测速的简化示意图。B 为超声波测速仪,它能发射短暂的超 声波脉冲信号,并能接收反射信号。模拟测速时,一辆小车一直沿水平长直路面背离 B 匀 速运动。假设 B 在 t0=0 s 时开始发射信号,t1=0.4 s 时接收到运动的小车反射回来的信号; t2=3.8 s 时再次发射信号,t3=4.6 s 时又接收到反射回来的信号。已知超声波的速度为 340 m/s。 (1)信号第一次发出后 0.2 s 时小车与 B 的距离为多少 m? (2)小车匀速运动的速度为多少 m/s? 31 解:(1)超声波测速仪第一次发出信号时,从发出超声波到与小车接触所用的时间为1 2t1= 1 2×0.4 s=0.2 s,由 v=s t可得,小车距测速仪的距离为 s1=v 声×1 2t1=340 m/s×0.2 s=68 m; (2)小车接收到第二次信号时,小车距测速仪的距离 s2=v 声×1 2(t3-t2)=340 m/s×1 2(4.6 s-3.8 s)=136 m;因此小车在两次与信号相遇的过程中行驶的距离 s′=s2-s1=136 m-68 m=68 m;小车行驶 68 m 所用的时间为 t′=t3-0.2 s-0.4 s=4.6 s-0.6 s=4 s,所以小车的速度 为 v′=s′ t′=68 m 4 s =17 m/s。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测试题(含答案) (时间:90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8 个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 3 分,共 24 分) 1.下列光现象中,属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D ) A.海市蜃楼       B.湖面倒影 C.雨后彩虹 D.立竿见影 2.小敏同学探究了光的反射规律,在她得出的结论中,错误的是( D ) A.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B.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C.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D.反射光线、法线与入射光线不在同一平面上 3.小明在湖边树荫下乘凉,想到了所学的物理知识。其中合理的是( A ) A.树下的圆形光斑,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B.看到池水“变”浅,是光的反射引起的 C.水中出现树的倒影,水中的“树”比岸上的树小 D.阳光中的紫外线可以灭菌,也可以用来进行遥控 4.如图所示,光学实验课上,小叶用激光灯对着光滑的大理石地面照射,无意中发现 对面粗糙的墙壁上出现了一个明亮的光斑,而光滑地面上的光斑很暗,对此现象解释较合理 32 的是( B ) A.地面吸收了所有的光 B.墙壁对光发生了漫反射 C.地面对光发生了漫反射 D.墙壁对光发生了镜面反射 5.小兰同学笔直站在寝室门口竖直放置的仪容镜前 0.5 m 处,他后退 0.5 m,镜中的像 大小变化情况以及镜中的像与他的距离变为( A ) A.不变,2 m B.不变,1 m C.变小,1 m D.变小,2 m 6.如图是小明春游时在水边看到的美景,下列选项中能正确反映他看到水中“树木” 的光路的是( B )   7.随着支付宝和微信的普及,扫描二维码已经成为很多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用扫 码仪扫描如图所示的二维码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二维码是光源 B.二维码上白色区域反射所有色光 C.二维码上黑色区域反射所有色光 D.二维码上每个区域都反射所有色光 33 第 7 题图   第 8 题图 8.如图所示,将一束太阳光投射到玻璃三棱镜上,在棱镜后侧光屏上的 AB 范围内观 察到了不同颜色的光,则( C ) A.A 处应是紫光 B.只有 AB 之间有光 C.将照相底片放到 AB 范围 B 的外侧,底片会感光 D.将温度计放到 AB 范围 A 的外侧温度不会升高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10 个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 9.八(3)班的同学上体育课排纵队时,如果看到自己前面的一位同学挡住了前面所有的 人,队就排直了,这可以用 光沿直线传播 来解释。教室里不同位置上的同学都能看到黑 板上的粉笔字,这是光的 漫反射 (选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的缘故。 10.一只鸽子在平静湖面上空飞过时,在湖面上形成鸽子的“倒影”,“倒影”是 光的 反射 (选填“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或“光的折射”)形成的,当鸽子往高处飞, 该“倒影”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1.早晨,当太阳还在地平线以下时,我们就看见了它,这是太阳光通过不均匀的大气 层发生 折射 形成的虚像。发生“日食”的时候,太阳、地球、月球的位置在一条直线上, 三者中在中间的是 月球 。 12.我市“桂中水城”建设已初具规模,美丽的盘古公园人工湖吸引了不少游客,游人 在湖边看到绿树在水中的倒影是 虚 (选填“虚”或“实”)像,看到水中的鱼儿比实际位 置要 浅 (选填“深”或“浅”)。 13.我们在照镜子时能看见镜中的自己,是因为光发生了 反射 (选填“反射”“折 射”或“光沿直线传播”)的缘故;当把平面镜放在水中并调整其对太阳光的角度,我们就 可以看到由此产生的“彩虹”,这属于光的 折射 (选填“反射”“折射”或“光沿直线传 播”)。 14.如图所示,一束光线斜射到平静的水面上,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则反射光线与入 射光线的夹角为 120 度,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小于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 于”)入射角。 34 第 14 题图   第 17 题图 15.★(昆明中考)光的三原色是指红、蓝、 绿 。一个黄色的橙子放在黑暗的房间里, 用蓝光照射它,橙子呈现 黑 色。 16.在炎热的夏季,很多女士都愿意撑一把防晒伞,这主要是为了防止 紫外线 对人 体皮肤造成伤害。卫生间里的感应式冲水器的阀门,全自动洗衣机的进水、排水阀门均是由 红外线 控制的。 17.★如图所示,B′是人眼在 A 处透过水面看见的河底一块白色鹅卵石的虚像,这个 虚像是由光的 折射 形成的。若在 A 处用激光手电筒对准虚像 B′照射,则手电筒发出的 光 能 (选填“能”或“不能”)照射到河底的白色鹅卵石上。 18.(绵阳中考)涪江水面平静,两岸河堤高出水面 1 m,河堤上一棵树高 4 m,这棵树 在涪江水中的像高 4 m;小明同学站在树的对岸河堤上,他的眼睛与树尖的距离为 d树, 与树尖在涪江水中像的距离为 d 像,则 d 树 < (选填“>”“ (选填“>”“  2 17. 0.45  50 18. 2ρ1ρ2 ρ1+ρ2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 4 个小题,共 31 分) 19.(4 分)如图甲,是某地质公园的“玄武石”,其内部是多孔蜂窝状结构,该类石头的 密度为 2.8~3.3 g/cm3。小明想准确测出这块石头的密度。   (1)如图乙,该石头的质量为 52.4 g;他将该石头放入量筒中,液面位置如图丙所 示,计算得到该石头的密度为 2.62 g/cm3。 49 (2)该石头密度的测量值偏 大 ,原因是: 石头多孔,测得的体积偏小 。 20.(8 分)在“测量石块的密度”实验中: (1)小李同学首先用天平测出石块的质量,天平平衡时右盘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甲所示, 则石块的质量为 43 g。 (2)为了测量出石块的体积,小李同学先往量筒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如图乙所示,他的 操作合理吗?为什么? 答:不合理,水太多,石块浸没后,总体积会超过量筒的量程。 (3)四个小组测量出的石块密度如表所示: 第一组 2.5×103 kg/m3 第二组 2.6 g/cm3 第三组 2.6×102 kg/m3 第四组 2.5 g/cm3 其中错误的是第 三 组的测量结果。 (4)对实验进行评估时,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D 。 A.放置天平的操作台面不水平,测出的质量偏大 B.放置天平的操作台面不水平,测出的质量偏小 C.先测石块体积,后测石块质量,测出的密度偏小 D.先测石决体积,后测石块质量,测出的密度偏大 21.(5 分)(甘肃中考)学完质量和密度后,小明和小军利用托盘天平和量筒测某种油的 密度。 50 (1)他们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当游码移至零刻度线处时,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 这时他们应将平衡螺母向 左 (选填“左”或“右”)调,使横梁平衡; (2)天平平衡后,他们开始测量,测量步骤如下: A.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油的总质量; B.将待测油倒入烧杯中,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油的总质量; C.将烧杯中油的一部分倒入量筒,测出倒出到量筒的这部分油的体积。 请根据以上步骤,写出正确的操作顺序: BCA (填字母代号); (3)若在步骤 B 中测得烧杯和油的总质量为 55.8 g,其余步骤数据如图所示,则倒出到 量筒的这部分油的质量是 18.4 g,体积是 20 cm3; (4)根据密度的计算公式可以算出,该油的密度是 0.92×103 kg/m3。 22.(14 分)今年小明家乡种植的杏获得了丰收,他想利用托盘天平和量筒测量一颗鲜杏 的密度,进行了下列操作: (1)先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然后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为使天平横梁平 衡,他应该调节横梁右端的 平衡螺母 ; (2)将鲜杏放在调好的天平左盘,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的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甲所示,则 鲜杏的质量为 21.2 g; (3)为了能将鲜杏放入量筒,小明选取了容积为 200 mL 的量筒,他先往量筒中加入适量 的水,记下此时水的体积,如图乙所示;再将这个鲜杏放入量筒,再次记录读数,请你帮他 计算鲜杏的密度为 1.06× 103 kg/m3; (4)小明继续实验时不小心将量筒碰倒摔碎了,他又选取了小烧杯、溢水杯,容积为 50 mL 的量筒测量鲜杏的体积,他的做法如下,请你将下列步骤补充完整。 a.先将溢水杯中盛满水,再将鲜杏轻轻放入溢水杯中,让溢出的水流入小烧杯中; 51 b. 将小烧杯中的水全部倒入量筒 ; c.记录此时量筒中水的体积。 你认为小明按上述做法测出的鲜杏密度比真实值 偏大 (选填“偏大”或“偏小”), 其原因是 小烧杯中的水未倒尽,杯壁有残留,所测鲜杏的体积会偏小,所测鲜杏的质量一 定,由密度公式ρ=m V可知所测鲜杏的密度偏大 。 四、综合题(本大题共 3 个小题,共 25 分) 要求:(1)语言表述要简练、准确;(2)写出必要的运算和推理过程;(3)带单位计算;(4) 计算结果若有近似,均保留两位小数。 23.(7 分)一个体积是 30 cm3 的空心铜球质量是 89 g,将它的中空部分注满某种液体物 质后,总质量是 361 g,已知铜的密度为 8.9 g/cm3,那么注入液体的密度是多少? 解:由ρ=m V可得, 铜球中含铜的体积:V 铜=m 球 ρ铜= 89 g 8.9 g/cm3=10 cm3, 注入液体的体积: V 液=V 球-V 铜=30 cm3-10 cm3=20 cm3, 注入液体的质量: m 液=m 总-m 球=361 g-89 g=272 g, 注入液体的密度为: ρ液=m 液 V 液 = 272 g 20 cm3=13.6 g/cm3。 24.(8 分)奖牌分为金牌、银牌和铜牌。其中金牌由纯银、玉石、纯金组成,金牌的总 体积约为 23 cm3,镶嵌玉石的体积约为 5 cm3,纯金的质量约为 6 g。已知ρ玉=3 g/cm3,ρ 金=19 g/cm3,ρ银=10 g/cm3。 (1)一枚金牌约需玉石多少克? (2)一枚金牌除玉石和纯金外,还需纯银约多少克? 52 解:(1)由ρ=m V可得,金牌中玉石的质量: m 玉=ρ 玉 V 玉=3 g/cm3×5 cm3=15 g; (2)金牌中金的体积: V 金=m 金 ρ金= 6 g 19 g/cm3≈0.3 cm3, 金牌中银的体积:V 银=V 总-V 玉-V 金=23 cm3-5 cm3-0.3 cm3=17.7 cm3, 金牌中银的质量: m 银=ρ 银 V 银=10 g/cm3×17.7 cm3=177 g。 25.(10 分)某品牌自行车的质量为 34.2 kg,其中橡胶占总体积的 1 3,其余部分为钢材。 已知自行车所有钢材质量为 31.6 kg,已知ρ钢=7.9×103 kg/m3。 (1)橡胶的密度是多少? (2)若将所用的钢材换为密度为 4 g/cm3 的某合金材料,则自行车的质量为多少? 解:(1)由ρ=m V可得,钢材的体积: V 钢=m 钢 ρ钢= 31.6 kg 7.9 × 103 kg/m 3=4×10-3 m3, 则自行车的总体积 V= V 钢 1-1 3 =4 × 10-3 m 3 1-1 3 =6×10-3 m3, 橡胶的质量: 53 m 橡胶=m-m 钢=34.2 kg-31.6 kg=2.6 kg, 橡胶的体积:V 橡胶=1 3V=1 3×6×10-3 m3=2×10-3 m3, 则橡胶的密度:ρ橡胶=m橡胶 V 橡胶= 2.6 kg 2 × 10-3 m 3=1.3×103 kg/m3, (2)若将所用的钢材换为合金材料,其质量为:m合金=ρ 合金 V 钢=4×103 kg/m3×4×10- 3 m3=16 kg, 则自行车的质量 m′=m 合金+m 橡胶=16 kg+2.6 kg=18.6 kg。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测试题(含答案) (时间:90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8 个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 3 分,共 24 分) 1.下列数据中与实际相符的是( D ) A.中考考场内的温度约为 50 ℃ B.学生课桌的高度约为 2 m C.正常人的心跳每分钟约为 5 次 D.两个鸡蛋的质量约为 100 g 2.一个无风的早晨,小明骑着自行车去上学,在快速行驶的途中觉得有风迎面吹来, 此时他所选的参照物是( C ) A.地面         B.公路两旁的房屋 C.小明自己 D.公路两旁的树 3.下图所示的符号分别代表云、雨、霜和雾四种天气现象,其中主要通过凝华形成的 是( C ) A.云 B.雨 C.霜 D.雾 54 4.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低声细语”中的“低”是指声音的音调低 B.“引吭高歌”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C.声源振动的频率越高,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D.我们能区别钢琴和吉他这两种乐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它们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 5.如图所示的现象中属于光的色散的是( A ) A.用三棱镜获得,彩色光带 B.凸透镜聚焦 C.平面镜成像 D.手影 6.甲、乙两车在同一直线上运动的 s-t 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B ) A.甲做加速运动,乙做减速运动 B.甲、乙均做匀速直线运动 C.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 D.经过 0.4 s,甲、乙速度相等 7.小明同学在研究物质密度时,测量了四种固体的质量与体积,将它们在如图所示的 坐标中表示出来,根据图象,同学们认为:①ρ1>ρ2=ρ3>ρ4;②ρ1m4;④V1=V2>V3>V4。以上说法中正确的是( B )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55 第 7 题图    第 8 题图 8.一位摄影爱好者早上在大观河边照相,观察到岸边的建筑物在水面上形成的影像甲 和乙,并拍摄了下来,如图所示。过了十多分钟后他又回到原位置观察,那么影像甲和乙的 大小变化情况是( C ) A.都变 B.都不变 C.甲变,乙不变 D.甲不变,乙变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10 个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 9.如图所示,为了让读数更精确,应选择 乙 (选填“甲”或“乙”)刻度尺,所测 物块的长度为 2.80 cm。 10.清晨,王爷爷绕小区花园步行锻炼身体,借助手机中的秒表测量了自己步行一圈的 时间为 2 min 24 s,如图所示,秒表外圈示数的单位为 s ,分度值为 0.2 s 。 第 10 题图  第 14 题图 11.声音是由物体的 振动 产生的,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比在液体中 慢 (选填 “快”或“慢”)。 12.弹奏前调整琴弦的松紧程度,可以改变琴声的 音调 ;根据乐器发声的 音色 , 可以听出是什么乐器在演奏。(均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 13.小明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实验时,找到两枚完全相同的棋子,为了确定像 的位置,应该选择 玻璃板 来代替平面镜;为了探究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还 应准备的器材是 光屏 。 56 14.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应选择较 薄 (选填“厚”或“薄”)的玻璃板 做实验。如图,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 A,并移动玻璃板后的蜡烛 B,使它与蜡烛 A 在玻璃板 里的像完全重合,实验时人应该在蜡烛 A (选填“A”或“B”)侧观察。 15.如图是将城市报警和监控一体化的“天网”工程在某十字路口安装的“电子眼”, “电子眼”的镜头相当于 凸 透镜,成倒立的、 缩小 的实像。 第 15 题图   第 16 题图 16.如图,是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根据图象的特征和信息,可以判 定该物质是 晶体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 吸热 (选填“吸热”“放 热”或“不吸热也不放热”)。 17.投影仪能将文字和图像等信息投射到屏上,其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屏上出现的 文字相对于投影仪内部发光元件产生的“文字”是一个 倒 立放大的像。若需让屏上的文 字变大,应将镜头适当 靠近 (选填“靠近”或“远离”)发光元件。 18.将一钢球放入盛有 100 mL 水的量筒中,水面上升到 160 mL 处;又用天平称出该 球质量为 237 g,此钢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 空心 。若为空心的,在空心部分注满煤 油,那么钢球的总质量为 261 g。(ρ钢=7.9×103 kg/m3,ρ煤油=0.8×103 kg/m3) 选择、填空题答题卡 一、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 24 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得分 答案 D C C C A B B C 二、填空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得分:________ 9. 乙   2.80  10. s   0.2 s 11. 振动   慢 12. 音调  音色 13. 玻璃板  光屏  14. 薄  A 15. 凸  缩小 16. 晶体  吸热 17. 倒  靠近 18. 空心  261 57 三、作图、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 4 个小题,共 31 分) 19.(9 分)(1)(泰安中考)如图所示,从点光源 S 发出的一条光线射向平面镜,经平面镜 反射后射向墙上的 O 点处。请作出这条入射光线并完成光路图。 题图   答图 (2)请在图中画出入射光线经过凹透镜后的折射光线。 题图 答图 (3)运钞车车厢内,人眼挨着玻璃砖观察车外,请通过光路作图(保留痕迹),标出人眼看 到车外的范围。    20.(6 分)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1)如图甲所示,是小贺安装的实验装置,合理的安装顺序是 自下而上 (选填“自上 而下”或“自下而上”)。 (2)在水温升高到 90 ℃时,开始计时,第 3 min 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该示数为 58 96 ℃;由下表数据可知,水沸腾时继续加热,水的温度 保持不变 。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温度/℃ 90 92 94 98 98 98 98 (3)根据水的沸点可判断,此时周围环境的大气压 低于 (选填“低于”“等于”或“高 于”)一个标准大气压。 (4)小贺和另外一位同学选用的实验装置相同,且同时开始实验,但水开始沸腾的时间 不相同,他们绘制的沸腾图象如图丙所示,其中水的质量较大的图象为 b (选填“a”或 “b”)。 (5)水沸腾时,烧杯上方会出现大量“白气”,“白气”和 露 (从“冰” “霜” “露” “雪”自然现象中选填)的形成过程发生了相同的物态变化。 21.(7 分)某小组同学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为使凸透镜所成的像位于光屏的中央,应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 在同一高度 上;该实验在光线较 暗 的环境中进行更便于观察。 (2)小王同学三次在光屏上看到烛焰的像如图乙所示,A′、B′、C′分别是烛焰 A、B、C 在光屏上所成的像。在此之前调节仪器时,曾在光屏上看到窗外景物所成的清晰的像,这个 像与图乙中烛焰 A (选填“A”“B”或“C”)的成像原理相同;当把蜡烛移动到 M 点时, 在光屏上找不到烛焰的像,因为此时烛焰 成虚像 (选填“成实像”“成虚像”或“不成 像”)。 (3)分析图乙中信息,凸透镜所成的实像都是 倒 (选填“正”或“倒”)立的。蜡烛远 离凸透镜时,烛焰所成的像 靠近 (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因此用相机拍照, 拍完近景再拍远景时,应将相机的镜头向 远离 (选填“靠近”或“远离”)景物的方向调 一些,才能拍出清晰的照片。 22.(9 分)(盘锦中考)某同学捡到一个金属螺母,为了测量此螺母的密度,他做了如下 实验: 59 (1)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零刻度线处,指针位置如图甲所示。 要使横梁平衡,应向 左 调节平衡螺母。 (2)把金属螺母放在天平 左 盘中,并用 镊子 向另一侧盘中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 在标尺上的位置,使天平横梁恢复平衡。盘中砝码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金 属螺母的质量是 53.4 g。 (3)在量筒中装入 20 mL 水,用细线系住金属螺母并将其轻轻放入量筒中,如图丙所示, 则金属螺母的体积是 6 cm3。 (4)金属螺母的密度是 8.9×103 kg/m3。 (5)如果金属螺母密度恰好和密度表中某一金属的密度相同,那么这名同学据此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判断该螺母一定是由这种金属制成的。 四、综合题(本大题共 3 个小题,共 25 分) 要求:(1)语言表述要简练、准确;(2)写出必要的运算和推理过程;(3)带单位计算;(4) 计算结果若有近似,均保留两位小数。 23.(7 分)一队学生去校外进行军事野营训练,他们以 9 km/h 的速度行进,走了 40 min 的时候,学校要将一个紧急通知传给队长。通讯员从学校出发,骑自行车以 45 km/h 的速度 按原路追上去,通讯员用多少时间可以追上学生队伍? 解:t1=40 min=2 3 h。 设通讯员用 t2 小时可以追上学生队伍,则: v1(t1+t2)=v2t2 即:9 km/h×(2 3 h+t2)=45 km/h×t2, 那么:t2=1 6 h=10 min。 24.(8 分)山地自行车具有节能环保、灵活方便和安全系数高等优点。因此,它越来越 受到驴友们的青睐,是驴友健身、郊游出行的首选工具。已知车架由碳纤维制成,其体积为 60 2 500 cm3,车架质量为 5 kg,整车质量为 10 kg。 (1)该车架的密度是多少? (2)双休日,冬冬到城外郊游,匀速骑行了 3 km,用时 10 min,则他骑行的速度是多少? 解:(1)碳纤维车架的密度: ρ=m V= 5 kg 2.5 × 10-3 m 3=2×103 kg/m3。 (2)s=3 km=3 000 m,t=10 min=600 s, 则冬冬的平均速度:v=s t=3 000 m 600 s =5 m/s。 25.(10 分)近年来,我国汽车工业发展迅猛,各种新型汽车不断投放市场。为了缓解能 源紧张的问题,某市开始推广使用乙醇汽油,乙醇汽油是由 10%体积的乙醇与 90%体积的 汽油混合而成的,已知某汽车的油箱体积为 50 L,乙醇的密度为 0.9 g/cm3,汽油的密度为 0.7 g/cm3,不考虑混合后体积的变化,请计算: (1)这箱乙醇汽油的总质量为多少; (2)这箱乙醇汽油的密度。 解:(1)乙醇的体积: V1=50 L×10%=5 L=5×10-3 m3, 汽油的体积: V2=50 L×90%=45 L=4.5×10-2 m3, 由ρ=m V可得,乙醇的质量: m1=ρ1V1=0.9×103 kg/m3×5×10-3 m3=4.5 kg, 汽油的质量: m2=ρ2V2=0.7×103 kg/m3×4.5×10-2 m3=31.5 kg, 乙醇汽油的总质量: m=m1+m2=4.5 kg+31.5 kg=36 kg。 (2)乙醇汽油的密度: ρ=m V= =0.72×103 kg/m3。3 3 36 50 10 kg m−×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