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广东省仲元中学、等七校联合体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广东省仲元中学、等七校联合体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

ID:457062

大小:321.5 KB

页数:25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七校联合体 2021 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试卷(8 月) 生物 一、选择题 1. 陈薇带领科研团队研制的新冠病毒疫苗,在国内第一个获批正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以下关于疫苗的叙 述,错误的是( ) A. 疫苗是灭活或减毒的病原体 B. 疫苗属于抗原 C. 疫苗属于抗体 D. 疫苗有特异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疫苗是指用各类病原微生物制作的用于预防接种的生物制品,其中用细菌或螺旋体制作的疫苗亦称为菌苗; 疫苗分为活疫苗和死疫苗两种,常用的活疫苗有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疫苗、鼠疫菌苗等,常用 的死疫苗有百日咳菌苗、伤寒菌苗、流脑菌苗、霍乱菌苗等。. 【详解】A、疫苗是灭活或减毒的病原体,能够引起机体免疫反应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和抗体,A 正确; B、疫苗相当于免疫反应中的抗原,B 正确; C、疫苗相当于免疫反应中的抗原,能够引起机体免疫反应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和抗体,C 错误; D、疫苗具有特异性,D 正确。 故选 C。 2. 直接给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有机物是 ATP,下列有关 ATP 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光反应产生的 ATP 只用于暗反应 B. 真核细胞无氧呼吸产生 ATP 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 C. 真核细胞有氧呼吸产生 ATP 的场所是线粒体 D. 一个 ATP 分子中含有两个高能磷酸键 【答案】C 【解析】 【分析】 ATP 的中文名称叫三磷酸腺苷,其结构简式为 A-P~P~P,其中 A 代表腺苷,P 代表磷酸基团,-代表普通 磷酸键,~代表高能磷酸键,ATP 为直接能源物质,在体内含量不高,可与 ADP 在体内迅速转化。 【详解】A、光反应产生的 ATP 只用于暗反应,A 正确; B、真核细胞无氧呼吸产生 ATP 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B 正确;C、真核细胞有氧呼吸产生 ATP 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C 错误; D、一个 ATP 分子中含有两个高能磷酸键和一个普通磷酸键,D 正确。 故选 C。 3. 为达到实验目的,需要选用合适的实验材料进行实验,下列实验目的与实验材料的对应,不合理的是( ) 选项 实验材料 实验目的 A 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 观察细胞有丝分裂 B 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 观察叶绿体形态 C 洋葱根尖成熟区细胞 观察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D 洋葱根尖成熟区细胞 观察线粒体形态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表格分析可知,本题是对高中生物实验中材料选择的考查,主要是对洋葱不同部位的应用,如根尖分 生区细胞可以用于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管状叶细胞可以用于观察叶绿体、鳞片叶的外表皮细胞 可以用于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详解】A、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具有较强的分裂能力,可以用于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A 正确; B、观察叶绿体形态应该选择有叶绿体的细胞,而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没有叶绿体,B 错误; C、洋葱根尖成熟区细胞有大液泡,可以用于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C 正确; D、洋葱根尖成熟区细胞含有线粒体,且是无色的,可以用健那绿染色,再用显微镜观察线粒体的形态,D 正确。 故选 B。 4. 癌症通常也叫恶性肿瘤,是癌细胞大量增殖引起,以下关于癌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适宜条件下,癌细胞能无限增殖 B. 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都发生突变的正常细胞变为癌细胞 C. 免疫系统清除癌细胞的过程是体液免疫 D. 癌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导致癌细胞容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癌细胞的主要特征:①失去接触抑制,能无限增殖;②细胞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③细胞表面发生 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导致细胞间的黏着性降低。 2、细胞癌变的原因有外因和内因,外因是致癌因子,包括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 内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其中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 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详解】A、在适宜条件下癌细胞能无限增殖,A 正确; B、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都发生突变,B 正确; C、免疫系统清除癌细胞的过程是细胞免疫,C 错误; D、细胞癌变会使细胞膜上的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导致细胞间的黏着性降低,D 正确。 故选 C。 【点睛】 5. 高中生物有不少物质鉴定的内容,下列有关还原性糖鉴定的实验操作和现象,有错误的是( ) A. NaOH 溶液和 CuSO4 溶液先混合 B. 50-65℃的温水浴 C. 生成砖红色沉淀为 CuO D. 直接观察,不需要显微镜 【答案】C 【解析】 【分析】 斐林试剂是由甲液(质量浓度为 0.1g/mL 氢氧化钠溶液)和乙液(质量浓度为 0.05g/mL 硫酸铜溶液)组成, 用于鉴定还原糖,使用时要将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再加入含样品的试管中,且需水浴加热。 【详解】A、斐林试剂是由氢氧化钠和硫酸铜组成的,使用时需要先混合,再加入待测样液,A 正确; B、斐林试剂使用时需要用 50-65℃的温水进行水浴加热,B 正确; C、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时生成的砖红色沉淀为 Cu2O,C 错误; D、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时产生的砖红色沉淀现象直接观察即可,不需要借助于显微镜观察,D 正确。 故选 C。 6. 蛋白质是细胞中重要的有机化合物。以下关于蛋白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酶都是蛋白质 B. 抗体都是蛋白质 C. 动物激素都是蛋白质 D. 神经递质都是蛋白质 【答案】B【解析】 【分析】 【详解】A、酶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 RNA,A 错误; B、抗体都是蛋白质,B 正确; C、性激素是脂质,C 错误; D、神经递质也可以是无机物,D 错误。 故选 B。 7. 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细胞器,能够把活跃的化学能转化成稳定的化学能的结构是( ) A. 叶绿体外膜 B. 叶绿体内膜 C. 类囊体膜 D. 叶绿体基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 光能在叶绿体基粒中被转化成活跃的化学能,储存在[H]和 ATP 中,经过暗反应以后,在叶绿体基质中[H] 和 ATP 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变成(CH2O)中稳定的化学能。 【详解】(1)光反应过程中:光能被绿色植物吸收以后,转变成电能,电能在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H]和 ATP 中,储存在[H]和 ATP 中的是活跃的化学能,场所是叶绿体基粒; (2)暗反应过程中,[H]和 ATP 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变成(CH2O)中稳定的化学能,场所是叶绿体基质。D 正确。 故选 D。 【点睛】 8. 1972 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物膜上的蛋白质分子都是可以运动的 B. 生物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 C. 磷脂双分子层具有流动性 D. 蛋白质分子镶、嵌或贯穿在磷脂双分子层中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镶在膜表面、部分或全部嵌入、贯穿在磷脂双 分子层,糖被即糖蛋白位于细胞膜外侧,起保护、识别、润滑的作用,除糖蛋白外细胞膜表面还有糖类与脂质分子结合成的糖脂。结构特点:具有流动性(原因:组成膜的磷脂和蛋白质大都是运动的),功能特点: 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详解】A、生物膜上的蛋白质分子大多数是可以运动的,A 错误; B、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生物膜的基本骨架,B 正确; C、磷脂双分子层是轻油般的流体,具有流动性,C 正确; D、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贯穿在整个磷脂双 分子层,D 正确。 故选 A。 9. 以下关于同源染色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 B. 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C. 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彼此配对 D. 相同位置上的基因均为等位基因 【答案】D 【解析】 【分析】 同源染色体是指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态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 两两配对的现象叫做联会,所以联会的两条染色体一定是同源染色体.据此答题。 【详解】同源染色体是指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态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同 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做联会,所以联会的两条染色体一定是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的基因是等位 基因或相同基因,ABC 正确,D 错误。 故选 D。 10. 基因的自由组合发生在( ) A. 受精作用过程中 B. 有丝分裂中 C. 减数第一次分裂中 D. 减数第二次分裂中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 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因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 质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即 C 正确, 故选 C。【点睛】 11. “请你根据孟德尔的解释,推测测交实验的结果。”这属于“假说—演绎法”的( ) A. 观察现象 B. 演绎推理 C. 实验验证 D. 做出假说 【答案】B 【解析】 分析】 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 论. ①提出问题(在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 ②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 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③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 F1 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 数量相等的类型); ④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⑤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推测测交结果”,属于演绎推理,ACD 错误,B 正确。 故选 B。 【点睛】 12. 自花传粉的两种植物,涉及的每对基因分别控制一种性状,植物甲:AaBb,独立遗传;植物乙: CcDd,两对基因在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减数分裂过程中不发生交叉互换。以下推理错误的是( ) A. 植物甲自交后代足够多时,子代表现型出现 4 种,其比例接近 9:3:3:1 B. 植物甲测交后代足够多时,子代表现型出现 4 种,其比例接近 1:1:1:1 C. 植物乙自交后代足够多时,子代表现型出现 2 种,其比例接近 3:1 D. 植物乙测交后代足够多时,子代表现型出现 2 种,其比例接近 1:1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两种植物都是自花传粉的植物,只能进行自交,其中甲植物(AaBb)控制两对相对性 状的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则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 9∶3∶3∶1;乙植物(CcDd) 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在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减数分裂过程中不发生交叉互换,则两对等 位基因遵循基因的连锁定律,后代的性状分离比应该为 1∶2∶1 或 3∶1。 【【详解】A、由于植物甲的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因此植物甲自交后代足够多 时,子代表现型出现 4 种,其比例接近 9∶3∶3∶1,A 正确; B、植物甲(AaBb)能够产生四种比例相等的配子,因此测交后代足够多时,子代表现型出现 4 种,其比 例接近 1∶1∶1∶1,B 正确; C、根据以上分析已知,植物乙(CcDd)自交时,后代表现型可能有 3 种或 2 种,比例为 1∶2∶1 或 3∶1,C 错误; D、植物乙(CcDd)只能产生两种比例相等的配子,因此其测交后代只有两种表现型,比例为 1∶1,D 正确。 故选 C。 13. 1953 年,沃森和克里克构建了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以下关于 DNA 分子结构叙述错误的是( ) A. 两条链反向平行 B. 磷酸—脱氧核糖交替形成骨架 C. 碱基位于螺旋的外侧 D. 碱基互补配对 【答案】C 【解析】 【分析】 DNA 双螺旋结构是 DNA 的两条链反向平行,外侧的磷酸—脱氧核糖交替形成骨架,并且两条链的碱基之 间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C-G。 【详解】A、DNA 的两条链反向平行,A 正确; B、DNA 双链外侧的磷酸—脱氧核糖交替形成骨架,B 正确; C、碱基位于螺旋的内侧,C 错误; D、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 正确。 故选 C。 14. 基因通过表达来控制生物的性状,以下叙述有错误的是( ) A. 基因上的碱基对序列是遗传信息 B. 密码子在 mRNA 上 C. 密码子有 61 种 D. 反密码子有 61 种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基因上的碱基对排列顺序是遗传信息;mRNA 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相邻三 个碱基是一个密码子。【详解】A、基因上的碱基对序列是遗传信息,A 正确; B、mRNA 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相邻三个碱基是一个密码子,B 正确; C、密码子有 64 种,C 错误; D、反密码子有 61 种,D 正确。 故选 C。 15. 辣椒抗病(B)对不抗病(b)为显性,基因型为 BB 的个体花粉败育,不能产生正常花粉。现将基因型 为 Bb 的辣椒植株自由交配两代获得 F2。F2 中抗病与不抗病植株的比例和花粉正常与花粉败育植株的比例分 别为( ) A. 3∶1 6∶1 B. 2∶1 5∶1 C. 3∶2 7∶1 D. 1∶1 3∶1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杂合子在产生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 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地遗传给后代; 2、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杂合子自交产生的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显纯合子:杂合子:隐性纯合 子=1:2:1。 【详解】基因型为 Bb 的辣椒植株自由交配,F1 为 BB∶Bb∶bb=1∶2∶1,其中 BB 花粉败育,F1 产生的雌 配子为 1/2B、1/2b,雄配子为 1/3B、2/3b,所以 F2 中不抗病植株的比例为 1/2×2/3=1/3,花粉败育植株的 比例为 1/2×1/3=1/6,B 正确。故选 B。 【点睛】对于基因的分离定律实质的理解和应用、分析题干获取信息的能力并利用相关信息进行推理、判 断的能力是解题的关键;解决该题的突破口是对于自由交配的和花粉败育的理解。 16. 现有某种动物的 1000 对雌雄个体(均为灰体)分别交配,每对仅产下一个后代,合计后代中有灰体 800 只,黑体 200 只。控制体色的显、隐性基因在常染色体上,分别用 R、r 表示。若没有变异发生,则理论上 基因型组合为 Rr×Rr 的亲本数量应该是( ) A. 100 对 B. 400 对 C. 700 对 D. 800 对 【答案】D 【解析】 【分析】 后代分离比推断法:后代表现 型 亲本基因型组合 亲本表现型 全显 AA×AA (或 Aa 或 aa) 亲本中一定有一个是显性纯合子 全隐 aa×aa 双亲均为隐性纯合子 显:隐=1:1 Aa×aa 亲本一方为显性杂合子,一方为隐性纯合子 显:隐=3:1 Aa×Aa 双亲均为显性杂合子 【详解】根据题意分析,已知某种动物的 1000 对雌雄个体(均为灰体)分别交配,后代出现了黑体,说明 灰体对黑体为显性性状,灰体的基因型为 RR 或 Rr,黑体的基因型为 rr;当 Rr 与 Rr 交配时,后代才会出 现黑体 rr,且后代的灰体∶黑体=3∶1;而实际后代的灰体∶黑体=800∶200=4∶1,说明基因型组合为 Rr×Rr 的亲本数量占了 4/5,即 800 对。 故选 D。 17. 生命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下列物质的生物合成不需要信息分子作为合成模板的是( ) A. DNA 和 mRNA B. mRNA 和血红蛋白 C. 胃蛋白酶和胃蛋白酶基因 D. ATP 和 NADPH 【答案】D 【解析】 【分析】 中心法则的含义: 过程 模板 原料 碱基互 补 产物 实例 DNA 复制 (DNA→DNA) DNA 两 条链 含 A、T、G、C 的四 种脱氧核苷酸 A-T G-C DNA 绝大多数生物 DNA 转录 (DNA→RNA) DNA 一条链 含 A、U、G、C 的四 种核糖核苷酸 A-U T-A G-C RNA 绝大多数生物RNA 复制 (RNA→RNA) RNA 含 A、U、G、C 的四 种核糖核苷酸 A-U G-C RNA 以 RNA 为遗传物质的生物, 如烟草花叶病毒 RNA 逆转录 (RNA→DNA) RNA 含 A、T、G、C 的四 种脱氧核苷酸 A-T U-A G-C DNA 某些致癌病毒、艾滋病病毒、 SARS 病毒 翻译(RNA→多肽) mRNA 20 种氨基酸 A-U G-C 多肽 所有生物 【详解】A、DNA 和 mRNA 的合成均需要模板,前者的模板可以是 DNA 或 RNA,后者的模板是 DNA,A 错误; B、mRNA 和血红蛋白的合成均需要模板,前者的模板是 DNA,后者的模板是 mRNA,B 错误; C、胃蛋白酶和胃蛋白酶基因的合成均需要模板,前者的模板是 mRNA,后者的模板主要是 DNA,C 错误; D、ATP 和 NADPH 的合成均不需要模板,D 正确。 故选 D。 【点睛】本题考查中心法则及其发展,要求考生识记中心法则的主要内容及后人对其进行的补充和完善, 能根据题干要求准确判断各选项。 18. 以下关于牛物育种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基因工程育种过程中能产生定向的可遗传变异 B. 二倍体水稻的单倍体植株常表现为茎秆弱小、产量低 C. 太空育种是利用太空特殊环境诱发生物遗传物质变化 D. 杂交育种产生新的基因组合,但并不产生新的基因 【答案】B 【解析】 【分析】 几种常用育种方法的比较列表对比如下: 育种类 型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基因工程育种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数目变异 DNA 重组技术 处理方 先杂交后 用化学或物 花药离体培 用秋水仙素 运用基因工程法 连续自交, 选优 理方法处理 生物 养,染色体加 倍 处理萌发的 种子或幼苗 将目的基因导 入受体细胞并 得以表达 优点 将优良性 状集中到 一起 能提高突变 率,加速育种 进程 可获得纯合 体,明显缩短 育种年限 器官巨大,营 养价值高等 优良性状 目的强,育种时 间短克服了远 缘杂交不亲和 的障碍 缺点 育种年限 长 需处理大量 生物材料 技术难度大 发育迟缓,结 实率低 有可能产生一 些负面如生物 安全受威胁 【详解】A、基因工程育种过程中能按照人们的意愿使生物产生定向的可遗传变异,实现了对生物的定向改 造,A 正确; B、二倍体水稻的单倍体植株常表现为茎秆弱小、高度不育的特性,B 错误; C、太空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是利用太空特殊环境诱发生物遗传物质变化,进而提高突变的频率,C 正 确; D、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基因重组的本质是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故杂交育种只能产生 新的基因组合,而不产生新的基因,D 正确。 故选 B。 19. 研究小组对某公园的金鱼草种群进行调查及基因鉴定,得知红花(CC)金鱼草 35 株、粉红花(Cc)40 株、白花(cc)25 株。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金鱼草种群中全部 C 和 c 的总和构成其基因库 B. 不同花色数量的差异是由适应环境的变异造成的 C. 基因重组产生的粉红花为自然选择提供选择材料 D. 种群中 C 的基因频率为 55%,Cc 的基因型频率为 40% 【答案】D 【解析】 【分析】 1、一个生物种群的全部等位基因的总和称为基因库。 2、在种群中,某一个等位基因的数目占这个基因可能出现的所有等位基因总数的比例,即为基因频率。 3、每种基因型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比例就叫做基因型频率。【详解】金鱼草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的 C 和 c 基因构成基因库,A 错误;不同花色数量的差异是自然选择 的结果,B 错误;产生粉红花不属于基因重组,C 错误;种群中 C 的基因频率为:(35×2+40)/(35+25 +40)×2=55%,Cc 的基因型频率为:40/(35+25+40)=40%,D 正确。故选 D。 20. 低温处理或秋水仙素处理,能使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以下叙述有错误的是( ) A. 相关条件抑制了纺锤体的形成 B. 相关条件阻止了着丝点的分裂 C. 相关条件阻止了细胞的一分为二 D. 相关条件作用于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可获得多倍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的原理: 1.低温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子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2.该实验的步骤为选材→固定→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3.该实验采用的试剂有卡诺氏液(固定)、改良苯酚品红染液(染色),体积分数为 15%的盐酸溶液和体积分 数为 95%的酒精溶液(解离)。 【详解】A、低温处理或秋水仙素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A 正确 B、低温处理或秋水仙素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不能牵引染色体运动,但是不影响着丝点分裂,B 错误; C、低温处理或秋水仙素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不能牵引染色体运动,导致细胞不能一分为二,C 正确; D、低温处理或秋水仙素作用于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可获得多倍体,D 正确。 故选 B。 21. 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 A. 用显微镜观察生物组织中的脂肪颗粒,经苏丹Ⅲ染色后滴加酒精洗去浮色 B. “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中,剪取 0.5-1cm 根尖置于 4℃低温条件处理 C. 将 14C 标记的大肠杆菌在 12C 培养基中培养,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证明 DNA 的半保留复制 D. “探究 ɑ-萘乙酸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用低浓度的ɑ-萘乙酸溶液浸泡插条基部 【答案】B 【解析】 【分析】 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点是高中生物课本上的一些实验,包括脂肪的鉴定实验、低温诱导植物细胞 染色体数目变化实验、探究 DNA 复制的特点实验、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详解】A、脂肪的鉴定实验中,苏丹Ⅲ染色后需要用 50%的酒精洗去浮色,A 正确; B、在“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的实验中,应该先低温处理,然后剪取诱导处理的根尖 0.5-1cm 并放入卡诺氏液中浸泡 0.5-1h,以固定细胞的形态,B 错误; C、将 14C 标记的大肠杆菌在 12C 培养基中培养,然后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观察 DNA 在试管中的位置,以证明 DNA 的半保留复制方式,C 正确; D、“探究 ɑ-萘乙酸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用低浓度的 ɑ-萘乙酸溶液处理插条基部时应该用 浸泡法,D 正确。 故选 B。 22.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以下不能作为支持材料的是( ) A. 血糖含量在正常范围,为细胞能量供应提供充足的反应物 B. 血液中含氧量在正常范围,为细胞能量供应提供充足的反应物 C. 内环境的温度、pH 等在适宜的范围内,酶的催化作用才正常 D. 内环境维持稳态,细胞中的各种酶才具有专一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 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2)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生理意义: 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B、血糖含量和血液中含氧量在正常范围,为细胞能量供应提供充足的反应物,AB 正确; C、酶需要适宜的温度和 pH,内环境的温度、pH 等在适宜的范围内,酶的催化作用才正常,C 正确; D、细胞中的各种酶具有专一性与内环境是否维持稳态无关,D 错误。 故选 D。 23. 兴奋从一个神经元传递到下一个细胞通过突触来实现,以下关于突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突触前膜一定是一个神经元的轴突膜 B. 突触后膜一定是一个神经元的树突膜或细胞体膜 C. 神经递质的释放通过胞吐方式,使兴奋传递更快 D. 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导致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 【答案】B 【解析】【分析】 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首先在突触小体内形成递质小泡与前膜融合,并释放出来 到突触间隙中,再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使离子通道开放,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 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详解】A、只有神经元的轴突末端才膨大形成突触小体,内含突触小泡(含神经递质),故突触前膜一定 是一个神经元的轴突膜,A 正确; B、突触后膜不一定是一个神经元的树突膜或细胞体膜,也可能是下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也可能是效应器中 的肌肉细胞,B 错误; C、神经递质裹在突触小泡中,通过胞吐的方式短时间释放大量神经递质,使兴奋传递更快,C 正确; D、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与受体结合后可导致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D 正确。 故选 B。 【点睛】 24. 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浓度,以下关于胰岛素生理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促进血糖在内环境中的氧化分解 B. 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 C. 促进葡萄糖在细胞中的利用 D. 促进葡萄糖在肝脏细胞中转化成肝糖原 【答案】A 【解析】 【分析】 胰岛素是惟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 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详解】A、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被分解为丙酮酸,故血糖不能 在内环境中的氧化分解,A 错误; BCD、胰岛素能通过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促进葡萄糖在组织细胞中氧化分解利用,促进葡萄糖在肝脏 细胞中转化成肝糖原等,并能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进而降低血糖,BCD 正确。 故选 A。 【点睛】 25. 抗利尿激素与人体水平衡调节有关,以下关于抗利尿激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由下丘脑的相关细胞产生 B.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能促进该激素 产生和释放的C. 靶器官是垂体 D. 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原尿中水的重吸收 【答案】C 【解析】 【分析】 体内失水过多或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 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 【详解】A、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相关细胞产生、垂体细胞释放的,A 正确; B、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会促进抗利尿激素的产生与释放,B 正确; C、抗利尿激素作用的靶器官是肾小管、集合管,C 错误; D、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原尿中水的重吸收,D 正确。 故选 C。 26. 生长素是植物体内的一种重要激素,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 植物的向光性体现了生长素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 B. 根的向地性生长体现了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 C. 同一浓度的生长素对不同种植物的作用效果可能不同 D. 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的作用效果一定不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长素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 (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 (2)促进果实发育; (3)防止落花落果。 【详解】A、植物的向光性体现了生长素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A 正确; B、根的向地性生长和顶端优势都体现了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B 正确; C、同一浓度的生长素对不同种植物(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的作用效果可能不同,C 正确; D、由生长素的作用曲线可知,在最适浓度的两侧可能存在两个不同的浓度作用效果是相同的,D 错误。 故选 D。 27. 样方法是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以下关于样方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随机取样B. 估计值是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 C. 狭长的河流宜采用等距取样法 D. 样方的大小严格按 1m2 的正方形 【答案】D 【解析】 【分析】 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样方 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而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调 查。 【详解】A、样方法要做到随机取样,A 正确; B、估计值是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B 正确; C、样方法分为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狭长的河流宜采用等距取样法,C 正确; D、利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不同的物种选择的样方面积不同,D 错误。 故选 D。 28. 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种群的增长往往表现为“S”型曲线,以下关于“S”型曲线的叙述, 错误的是( ) A. 种群数量在未达到 K 值之前,种群的增长速率逐渐增大 B. 种群数量在未达到 K 值之前,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 种群数量达到 K 值之后,种群数量并非绝对恒定 D. 有害动物防治可以通过改变环境降低其环境容纳量 【答案】A 【解析】 【分析】 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 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成“S”型增长曲线。 【详解】A、在种群 S 型增长曲线中,在种群数量在未达到 K 值之前,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升高后降低,A 错误; B、种群数量在未达到 K 值之前,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加,所以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 正确; C、种群数量达到 K 值之后,种群数量维持相对平衡,C 正确; D、有害动物防治可以通过改变环境降低其环境容纳量,D 正确。 故选 A。29. 食物网具有的特征是( ) A. 每一种动物可以多种植物为食 B. 每一种生物都被多种生物捕食 C. 有很多互有联系的食物链 D. 每一种生物都只位于一条食物链上 【答案】C 【解析】 【分析】 食物网是指在生态系统中,各种食物链相互交错,互相联系,形成的错综复杂的网状结构。在生态系统中 生物间错综复杂的网状食物关系。实际上多数动物的食物不是单一的,因此食物链之间又可以相互交错相 联,构成复杂网状关系。 【详解】A、肉食性动物必须以动物为食,而不是每种动物可以多种植物为食,A 错误; B、食物网中一种生物可能被多种生物所捕食,而不是都被多种生物所捕食,B 错误; C、食物网是多条食物链因食物关系而形成的网状关系,即是由有很多互有联系的食物链组成的,C 正确; D、每种生物可能位于不同的食物链上,而不是只位于一条食物链上,D 错误。 故选 C。 30. 同化量是生态学里的一个重要概念,以下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每一营养级的同化量都等于该营养级的摄入量减去粪便量 B. 每一营养级 同化量都包括自身呼吸消耗量和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C. 能量流动过程中,同化量逐级递减 D. 能量传递效率就是通过同化量相除计算获得 【答案】A 【解析】 【分析】 同化量指某一营养级从外环境中得到的全部化学能,它表现为这一营养级的呼吸消耗量、这一营养级流向 下个营养级的能量、这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以及未被利用的能量。 【详解】A、对于除了生产者以外的营养级来说,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A 错误; B、每一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的去向包括自身呼吸消耗量和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B 正确; C、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其中能量流动是单向传递、逐级递减的,C 正确; D、能量传递效率=某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D 正确。 故选 A。 的二、非选择题 (一)必考题 31. 实验室模拟两种适度增温模式(A 模式:仅白天增温;B 模式:全天增温),观测某植物代谢活动的变 化,实验结果如图。 (1)在 A 模式下,该植物的光合速率大幅提高,其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三点原因)。 (2)B 模式下的有机物含量明显低于 A 模式下的有机物含量,其原因除了光合速率的变化之外,还有一个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3)综合以上信息,哪种模式更适合该植物的生长?___________(填 A 或 B)。 【答案】 (1). 适度增温,促进叶绿体色素的合成,从而提高了捕获光能的效率,加快了光反应;适度 增温,气孔导度增大,叶片 CO2 吸收增加,加快了暗反应;适度增温,提高了光合作用的酶的活性 (2). 夜间适度增温,提高了夜间呼吸作用的酶的活性,有机物消耗加快 (3). A 【解析】 【分析】 据题图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为不同的增温模式,因变量为处理前后的光合速率、捕获光能效率、气孔导 度和有机物含量的百分比,增加温度会影响酶的活性,捕获光能效率跟叶绿体的色素有关,气孔导度跟吸 收 CO2 有关,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1)在 A 模式下,该植物的光合速率大幅提高,其原因有适度增温,促进叶绿体色素的合成,从 而提高了捕获光能的效率,加快了光反应;适度增温,气孔导度增大,叶片 CO2 吸收增加,加快了暗反应; 适度增温,提高了光合作用的酶的活性。 (2)B 模式下的有机物含量明显低于 A 模式下的有机物含量,其原因除了光合速率的变化之外,还有一个 原因是夜间适度增温,提高了夜间呼吸作用的酶的活性,有机物消耗加快. (3)综合以上信息,A 模式更适合该植物的生长。 【点睛】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意在强化学生对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32. 红细胞表面存在多种蛋白质能与相应抗体结合,从而发生凝集现象。科学家进行了如下免疫学实验: 实验一:提取健康家兔的血清与人的红细胞混合,红细胞不发生凝集现象。 实验二:用恒河猴的红细胞重复多次注射到实验一的家兔体内,再次提取家兔的血清与人的红细胞混合, 红细胞凝集成细胞集团。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一的结果说明了_____________。 (2)实验二中恒河猴红细胞作为刺激家兔产生免疫反应。家兔的 B 细胞在什么情况下开始增殖分化 _________?增殖分化成什么细胞___________? (3)实验二使用的是恒河猴的红细胞多次注射家兔,家兔发生免疫反应后,其血清能与人的红细胞凝集, 这表明什么?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家兔血淸中没有与人红细胞发生凝集现象的抗体 (2). 抗原(恒河猴的红细胞)和淋巴 因子作用下 (3). 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4). 人的红细胞与恒河猴红细胞具有相同的抗原(或蛋白质) 【解析】 【分析】 抗原是指所有能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的物质、即能被 T、B 淋巴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特异性识别与结合, 活化 T、B 细胞,使之增殖分化,产生免疫应答产物(致敏淋巴细胞或抗体),并能与相应产物在体内外发生 特异性结合的物质。抗原经吞噬细胞的处理后,被传递给 T 细胞,T 细胞释放淋巴因子,少数抗原直接刺 激 B 细胞,B 细胞受到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B 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与记忆细胞,浆细胞产生 抗体,抗体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 【详解】(1)人的红细胞相当于抗原,抗原能与相应的抗体发生凝集现象,而实验一中提取健康家兔的血 清与人的红细胞混合,红细胞不发生凝集现象,说明家兔血清中没有与人红细胞发生凝集现象的抗体。 (2)结合体液免疫调节过程分析可知,在抗原和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家兔的 B 细胞开始增殖分化形成浆细 胞和记忆细胞。 (3)恒河猴的红细胞相当于抗原,用恒河猴的红细胞重复多次注射到实验一的家兔体内,家兔会产生相应 的抗体,再次提取家兔的血清与人的红细胞混合,红细胞凝集成细胞集团,表明人的红细胞与恒河猴红细 胞具有相同的抗原(或蛋白质)。 【点睛】本题以实验为素材,考查了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理解能力、运用所 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抗原、抗体的概念及免疫调节的过程。 33. 某品系成年小鼠的体重受独立遗传的三对等位基因 A-a、D-d、F-f 控制,这三对基因的遗传效应相同, 且具有累加效应(基因型为 AADDFF 的成年鼠最重,基因型为 aaddff 的成年鼠最轻)。回答下列问题:(1)该性状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理由是__________。在该小鼠的种群中,控制体重的基因型有 __________种,表现型有__________种。 (2)让基因型为 AADDFF 的雌鼠与基因型为 aaddff 的雄鼠杂交获得 F1,F1 雌雄个体相互交配获得 F2,则 F2 中成年鼠体重介于亲本之间的个体占比例为__________。 (3)现在发现,某个基因型为 AADDFF 的成年鼠,其体重与基因型 aaddff 的成年鼠平均体重相近,此鼠 并无其它疾病,推测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控制该性状三对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 (2). 27 (3). 7 (4). 31/32 (5). 食物不足(饥饿)等不良环境条件所致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已知某品系成年小鼠的体重受独立遗传的三对等位基因控制,说明这三对等位基因位 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由于这三对等位基因的遗传效应相同,且具有累加效应, 则显性基因越多,小鼠的体重越大,反之越小,因此可以根据显性基因的数量判断小鼠的体重。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小鼠的体重受三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三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基因的自由 组合定律;由于显性基因最多 6 个,最少 0 个,因此小鼠的体重应该有 7 种表现型,3×3×3=27 种基因型。 (2)基因型为 AADDFF 的雌鼠与基因型为 aaddff 的雄鼠杂交,子一代基因型为 AaDdFf,子一代相互交配 产生的子二代中,与亲本体重相同的个体的基因型为 AADDFF、aaddff,都占 1/4×1/4×1/4=1/64,其余个体 的体重都介于两个亲本之间,占 1-1/64-1/64=31/32。 (3)根据题意分析,已知某个基因型为 AADDFF 的成年鼠,其体重与基因型 aaddff 的成年鼠平均体重相 近,此鼠并无其它疾病,其用于可能是食物不足(饥饿)等不良环境条件所致。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及其实质,明确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遵循基 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能够根据题干信息“这三对基因的遗传效应相同,且具有累加效应”分析小鼠基因型 的种类和表现型种类,进而结合题干要求分析答题。 34. 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 节。回答下列问题: (1)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请画出甲状腺激素 的负反馈调节示意图____________。 (2)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也是普遍存在的,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请列举一个生态系统 负反馈调节的例子_______________。 (3)正反馈的作用常常使生态系统远离平衡状态或稳态。请列举一个生态系统正反馈作用的例子 ______________。【答案】 (1). (2). 草原气候条件适宜,草茂盛,牛羊多了,导致草数量下 降(类似:生态系统中,A 变化导致 B 变化,B 变化反过来对 A 变化起抑制作用) (3). 如:河流污 染,导致水生生物大量死亡,水生生物大量死亡,反过来加剧河流的污染 【解析】 【分析】 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的工作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 (生物学);在生物化学中也指一个代谢反应的终产物(或某些中间产物)对生化反应关键酶的影响。反馈 调节包括正反馈调节和负反馈调节,如甲状腺激素的负反馈调节。 【详解】(1)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TSH),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通过负反 馈调节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抑制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素的释放,其调节示意图如下: (2)反馈调节分为正反馈调节和负反馈调节两种,其中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如草 原气候条件适宜,草茂盛,牛羊多了,导致草数量下降。 (3)反馈调节分为正反馈调节和负反馈调节两种,其中正反馈的作用常常使生态系统远离平衡状态或稳态, 如河流污染,导致水生生物大量死亡,水生生物大量死亡反过来会加剧河流的污染。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反馈调节的相关知识点,明确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识记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过程并构建其负反馈调节示意图。 (二)选考题 [选修 1:生物技术实践]35. 为解决生活污水中油脂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科研人员要从污水中筛选出分解油脂能力最强的微生物。请 分析回答: (1)首先取生活污水,与特定液体培养基混合培养。取生活污水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该液体培 养基有什么特别之处______________?。这一轮培养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2)图甲和图乙所代表的方法中能对微生物进行分离和计数的是________法。用该方法统计样本菌落数时 ________(“需要”或“不需要”)设置空白对照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3)科研人员按图乙方法培养了 3 个平板,一段时间后得到的菌落数依次为 485、501、523,出现这样的 实验结果,其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实验结果来看,确定分解油脂能力最强的微生物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获取分解油脂的微生物 (2). 以油脂为唯一碳源 (3). 增大分解油脂的微生物浓度 (4). 稀释涂布平板 (5). 需要 (6). 因为需要判断培养基是否被污染 (7). 菌液稀释度不够 (8). 单菌落(面积)最大 【解析】 【分析】 微生物常见 接种的方法: ①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 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 ②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 据图分析,图甲表示平板划线法,可以用于对菌种的分离;图乙表示稀释涂布平板法,可以用于对菌种的 分离和计数。 【详解】(1)该实验的目的是从污水中筛选出分解油脂能力最强的微生物,因此取生活污水的目的是为了 获取分解油脂的微生物,使用的特定液体培养基应该以油脂为唯一碳源,这一轮培养的目的是增大分解油 脂的微生物浓度。 (2)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甲表示平板划线法,图乙表示稀释涂布平板法,后者可以用于菌种的计数;稀 释涂布平板法计数时需要设置空白对照,以判断培养基是否被污染。 的(3)微生物计数的范围是 30-300,若利用图乙方法得到的菌落数依次为 485、501、523,说明菌液稀释度 不够。 (4)该实验的目的是从污水中筛选出分解油脂能力最强的微生物,单菌落(面积)最大的应该是分解油脂 能力最强的微生物。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微生物分离与计数的相关知识点,了解微生物常见的两种接种方法,准确 判断图中两种接种方法的名称,明确只有稀释涂布平板法可以用于菌种的计数。 [选修 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36. 利用某高致病性病毒特异性的 VP40 抗原蛋白来制备单克隆抗体的流程图如下,请回答: (1)过程①利用质粒构建表达载体,质粒能够在受体细胞中_______________,是其作为运载体的原因之 一。 (2)过程②用________处理大肠杆菌,使其处于感受态,感受态是一种________的生理状态。在培养基中 加入四环素,能获得含有目的基因的受体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利用________检测 VP40 基因是否进入大肠杆菌。 (3)用特定的选择性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杂交瘤细胞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对杂交瘤细 胞还需进行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最终获得________抗体。 【答案】 (1). 自我复制和稳定存在 (2). CaCl2 溶液 (3). 最适摄取和容纳外来 DNA (4). 质粒 上有四环素的抗性基因(或受体菌获得抗四环素的特性) (5). VP40 基因探针 (6). 在体外培养条件 下,能无限增殖且能产生特定的抗体 (7). 单克隆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①表示构建基因表达载体的过程,②表示将目的基因导入大肠杆菌的过程,③表示目的基因在 受体细胞中的表达过程,④表示诱导 B 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的过程。 【详解】(1)质粒能够在受体细胞中自我复制和稳定存在,是其作为运载体的原因之一。(2)过程②用 CaCl2 溶液处理大肠杆菌,使其处于感受态,感受态是一种最适摄取和容纳外来 DNA 的生 理状态;在培养基中加入四环素,能获得含有目的基因的受体菌,原因是质粒上有四环素的抗性基因(或 受体菌获得抗四环素的特性);可以利用 VP40 基因探针检测 VP40 基因是否进入大肠杆菌。 (3)杂交瘤细胞的特点是能无限增殖且能产生特定的抗体;对杂交瘤细胞还需进行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 最终获得单克隆抗体。 【点睛】掌握基因工程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并根据图示判断图中各个数字代表的生理过程的名称是 解答本题的关键。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