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广东省湛江市二十一中高三6月热身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0届广东省湛江市二十一中高三6月热身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ID:450484

大小:102 KB

页数:26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二十一中 2020 届高三综合测试 语 文 本试卷共 10 页,22 小题,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什么东西都可以低估,但唯独不能低估青春的能量;青年时期的积累与沉淀,往往影响着一个人一生 的发展。 诗人艾青有句名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家国情怀是一种源自 内心的质朴情感,也可说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对于当代青年来说,只有常怀感恩之心、砥砺家国情怀, 才能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社会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家国情怀深深植根于我们的灵魂之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铭刻于骨、融化于血。家国情怀既体现 为一种民族大义,也是庚续传承的文化传统。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戚继光抗倭保家卫……回溯既往, 从神话故事到历史典故,浓浓的家国情怀之中,都体现着民族大义。《礼记大学》的“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乐”……家国情怀世代相传,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文化基因。事实证明,没有伟大的国家和民族,就难言个 人的尊严。因此,无论何时,我们都应将家国情怀牢记在心。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家国情怀突出体现为爱国奉献的精神,堪称一种精神坐标。邓小平同 志曾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真挚的话语,饱含着爱与真情,这正 是浓厚家国情怀的写照。“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应体现在行动之中。西 藏玉麦乡牧民卓嘎、央宗姐妹的事迹为什么感动了亿万人?就在于她们以行动诠释爱国情感,为祖国守护 神圣土地。对于个体而言,要关注国家为我们做了些什么,更要多问问自己为国家能做什么、做了些什么。 可以说,家国情怀需要我们爱国、奉献、担当、作为,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不断升华爱国奋斗精神。 今天,家国情怀更体现为一种时代责任。奋进在新时代,亟待我们激荡新气象、成就新作为,为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磅礴力量。青年强则中国强,只有青年肩负起时代重任,我们未来的道路 才会越走越宽广。对于年轻人来说,“舞台再大,自己不上台永远是个观众”,决不能置身事外、冷眼旁观; “平台再好,自己不参与永远是个局外人”,决不能自甘平庸、安于现状;“能力再大,自己不行动永远是 个失败者”,决不能踟蹰不前、不思进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激扬青春、崇尚奋斗,当代青年才能不负 使命担当,在爱国奉献中实现个人价值。 “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什么东西都可以低估,但唯独不能低估青春的能量;青年时期的积累与沉淀,往往影响着一个人一生的发展。青春是用来奋斗的,而不是用来虚度的。新时代 是奋斗者的时代,更为青年提供了干事创业、成长成才的广阔舞台。厚积薄发、久久为功,当代青年必将 在奋斗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摘自周德睿《青年当永葆家国情怀》)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应将家国情怀牢记在心,因为没有伟大的国家和民族,就很难说个人的尊严。 B. 青年只有常怀感恩之心、砥砺家国情怀,才能自觉把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C.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情怀突出体现为爱国奉献的精神,可以称为一种精神坐标。 D. 家国情怀在今天更体现为一种时代责任,只要青年担起时代重任,未来之路就会越走越宽广。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举大禹治水、戚继光抗倭的例子说明家国情怀之中体现着民族大义。 B. 文章引用艾青的诗句引出了家国情怀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是一种质朴的情感。 C. 第五段作者论述今天的年轻人应该承担时代责任,在爱国奉献中实现个人价值。 D. 文章整体由古代到今天,由民族传统到当代实践,逐层的深入,呈现总分结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家国情怀深植于我们的灵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既体现为民族大义,又是继续传承的文化传统。 B. 对于个体而言,不是要关注国家为我们做了些什么,而是要多问问自己为国家能做什么、做了些什么。 C. 青春是用来奋斗的,而不是用来虚度的。当代青年激荡家国情怀,必定能在奋斗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业 绩。 D. 对于每个人来说,决不能置身事外、冷眼旁观;也不能自甘平庸、安于现状;更不能踟蹰不前、不思进 取。 【答案】1. D 2. D 3. A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和筛选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 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看是否存在无中生有、张冠李戴、偷换概念、因果颠倒等问题, 从而判断正误。 D 项,“只要青年担起时代重任,未来之路就会越走越宽广”错,根据原文“只有青年肩负起时代重任, 我们未来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可知原文是“只有……才……”,这是必要条件,也是唯一条件,选项“只 要……就……” 是充分条件,不是唯一条件。 故选 D。【2 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 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 D 项,“呈现总分结构”错,文本第一段提出不能低估青春的能量,青年时期的积累与沉淀,往往影响着 一个人一生的发展,中间部分论述青年当永葆家国情怀的重要性及体现,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再次提出不 能低估青春的能量,青年时期的积累与沉淀,往往影响着一个人一生的发展,应呈现出的是总分总结构, 并非总分结构。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 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 联系上下文体会,不要死抠字眼。 B 项,“不是要关注国家为我们做了些什么”错,根据原文“对于个体而言,要关注国家为我们做了些什 么,更要多问问自己为国家能做什么、做了些什么”,可知是要关注国家为我们做了些什么,并非不是要关 注国家为我们做了些什么。 C 项,“当代青年激荡家国情怀,必定能在奋斗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业绩”错,根据原文“新时代是奋斗 者的时代,更为青年提供了干事创业、成长成才的广阔舞台。厚积薄发、久久为功,当代青年必将在奋斗 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业绩”,可知是当代青年除了激荡家国情怀外,还要厚积薄发、久久为功,必将在奋斗 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业绩,并非激荡家国情怀,必定能在奋斗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D 项,“对于每个人来说”错,根据原文“对于年轻人来说,‘舞台再大,自己不上台永远是个观众’,决 不能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平台再好,自己不参与永远是个局外人’,决不能自甘平庸、安于现状;‘能 力再大,自己不行动永远是个失败者’,决不能踟蹰不前、不思进取”,可知是对于年轻人来说,并非对于 每个人来说。 故选 A。 【点睛】此类试题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 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 目标。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 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 摸瓜,确定筛选范围。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 辨明正误。(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类住在一个布满病毒的星球上,如果我们戴上一副能看见病毒的眼镜,会发现它们几乎布满了所有 物体的表面。但是不必恐慌,大多病毒都能与我们和平共处,有些甚至对人体有益。当然,部分病毒也有 着惊人的致病力。哈佛大学免疫学和传染病学博士内森•沃尔夫说:“一个能制造灾难的病毒,必须既拥有 杀伤力,又具备传播力。”随着人类的进化,人们学会了狩猎,开始驯养动物,同时拥有了大规模的固定 社区。大量的病毒通过动物在人群中传播和变异,这让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更加密切,为病毒风暴的酝酿创 造了条件。 事实上,许多病毒最初都是从野生动物身上“跳”到人类世界,成为人类致病源的。让人闻之色变的 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病毒,便是如此。艾滋病病毒是非洲猴免疫缺陷病毒在黑猩猩体内发生基因重组形成 的一种新病毒,最初在黑猩猩种群中蔓延。后来人类在捕杀黑猩猩时接触到了它们的血液,这种病毒传播 到人身上,并在人类世界暴发。1976 年发现的埃博拉病毒,已有多方证据表明也来源于野生动物,果蝠是 病毒可能的原宿主。这些野生动物真的是传染病的罪魁祸首吗?科学家们表示:找出病毒源头固然重要, 但是人们更应当认识到,许多时候野生动物或许是无辜的,人类自身可能才是灾难的始作俑者。如果人们 不去捕杀这些野生动物,动物携带的病毒对人类的危害就会小得多。此外,由于人类过度开发自然资源, 野生动物的自然栖息环境被破坏,迫使野生动物不断变更栖息地,自然疫源地也随之发生变化。由野生动 物携带的病毒四处扩散,而人类往往对这些病毒缺乏免疫力。 可以说,病毒导致的流行病传播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交通运输的日益发达、人际交往的频繁、 旅游的国际化、移民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全球性“大连接”,让以前分散在各处并处于静止状态的病 毒有机会快速流动、高度混合,将人类真正带入流行病时代。输血、移植和注射等医学技术的革新,帮助 人类摆脱了许多致命疾病的威胁,但也为病毒传播提供了新路径。大量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和滥用,使得病 毒的耐药性增强,基因突变加快,各种新型耐药病毒不断出现。此外,人类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等,都是导致新的病毒性传染病产生和流行的重要原因。 病毒引起的疾病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传染病大流行期间,大量人群感染疾病并死亡,医疗卫生 系统高负荷运转,正常的社会秩序被打乱,世界经济受到严重影响。面对病毒的危害,人类控制传染病的 关键环节是尽快有效切断“传染链”。注重预防、早期控制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全球化背景下,我 们甚至可以建立一个世界性的“早期警报系统”,以便尽快发现新疾病的暴发或旧疾病异乎寻常的传播。 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现在我们虽然可以通过一些手段控制传染病的蔓延,但更应意识到,病毒传播 主要是由于人类自身引起的,与病毒作战,人类首先要学会“自善其身”。 (取材于黄婷、文风等的文章)材料二 在许多人的心目中,病毒是个十恶不赦的大恶魔。但实际上,从人类起源开始,病毒与人类就一直协 同进化,紧密相连。病毒与人类宿主之间的持久斗争是人类演化的关键推动力,甚至从某种角度来说,没 有病毒,就不会有人类。 我们所熟悉的大多数现代哺乳动物,都属于有胎盘的哺乳动物。有了胎盘,哺乳动物的胚胎才能在出 生之前得以在母体的子宫里面发育成熟。20 世纪 70 年代初,科学家意外地观察到一种内源性逆转录病毒 ERV.这种病毒早在远古时代就已经入侵动物细胞并在动物体内定居,且在变异后失去了毒性和传染性,成 为了“有用之材”。胚胎发生学的研究发现,ERV 通过前病毒 DNA 与哺乳动物的精子和卵子的基因组结合, 在卵子受精时开始不断地复制。当受精卵在母体子宫内膜着床时,ERV 产生的融合蛋白使一些早期胚胎细胞 融合,从而逐渐形成胎盘。换句话说,若不是借助病毒蛋白,就不能演化出最初的有胎盘哺乳动物,也就 不会有后来的人类。 另外,近年来科学家们利用大数据分析发现,自人类与黑猩猩进化分离以来,近三分之一的蛋白质适 应演化,都是病毒驱动的。在人类演化过程中,当瘟疫出现时,被病毒袭击的宿主,要么自身产生抗体生 存下来,要么死亡。面对这种生与死的压力,宿主的免疫系统会全面反击病毒的侵害。有意思的是,最近 研究表明,不仅免疫系统的细胞蛋白有免疫功能,而且几乎所有细胞的蛋白质在接触病毒时,都能参与反 击。生物学家们认为,这种与病毒之间的持续战争、相互作用影响着细胞的每个部分。病毒几乎劫持宿主 细胞的所有功能以便进行复制和传播,因此与其他的进化压力(如捕食或环境条件)相比,它们在更大程 度上促进了细胞结构的进化。 近些年来的人类基因组研究揭示,在生物进化过程中,脊椎动物直接从病毒那里获得了 100 多种基因, 这是病毒侵入动物细胞内的结果。这些病毒基因的频繁变异以及新病毒基因的侵入,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 地球上生命的基因多样性很大一部分蕴藏在病毒之中。我们基因组的一部分就来自感染了人类远古祖先的 上千种病毒,人类体内复制 DNA 的酶系统的形成就有病毒的功劳。其实,地球上的生命,很可能就是在 40 亿年前从病毒起源的。 我们跟病毒之间的关系,真是“剪不断,理还乱”。病毒是我们既不想要,但又离不开的“老朋友”。 (取材于苗德岁的相关文章) 4. 根据材料一,下列行为对预防病毒性传染病产生和流行不利的一项是( ) A. 定期给宠物注射疫苗。 B. 使用抗生素预防疾病 C. 维护公共环境卫生。 D. 杜绝食用野生动物。 。5. 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人体能够与病毒斗争的蛋白质均来自于免疫细胞。 B. 病毒对促进细胞进化的作用比环境条件的作用大。 C. 病毒侵入导致人体基因的频繁变异时刻都在发生。 D. 如果没有病毒,就没有地球上生命的基因多样性。 6. 就病毒与人类的关系,上面两则材料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你认为人类应该怎样正确处理与病毒的关系? 请根据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4. B 5. B 6. ①材料一认为,虽然大多数病毒对人类无害甚至有益,但部分病毒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这主要是 人类自身造成的,与人类的发展以及对自然的破坏密切相关。材料二认为,病毒与人类协同进化,紧密相 连。病毒推动了人类进化,没有病毒就没有人类。②要加强对病毒的研究,客观全面地认识和对待病毒。 一方面,面对病毒带来的危害,人类要采取必要的措施,注重预防和早期控制,切断病毒传播的途径,也 要自省,不滥杀野生动物,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从源头上防止病毒危害。另一方面,要认识到并非所有病 毒都对人类有害,与对人类无害甚至有益的病毒和谐共处。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非连续性新闻材料内容的理解能力。需要考生认真阅读材料信息,概括各段材料的主要内容, 辨析其中的异同点。之后浏览选项,将选项内容与原文进行分析比较。题干要求选出“根据材料一,下列 行为对预防病毒性传染病产生和流行不利的一项”。 B 项,依据材料一第三段“大量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和滥用,使得病毒的耐药性增强,基因突变加快,各种新 型耐药病毒不断出现”可知,使用抗生素预防疾病对预防病毒性传染病产生和流行不利。 故选 B。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非连续性新闻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逐个分析选项,分别找出选项中 的关键词,然后依据选项中的关键词在原文中确定有效的答题区间,注意有时答题区间并非一个,考生要 全面、准确地比较选项和原文,看二者的意思是否一致。题干要求选出“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和分析, 符合文意的一项”。 A 项,以偏概全。据材料二的第三段“不仅免疫系统的细胞蛋白有免疫功能,而且几乎所有细胞的蛋白质在 接触病毒时,都能参与反击”可知,人体能够与病毒斗争的蛋白质并非均来自于免疫细胞,故排除; C 项,张冠李戴。根据材料二第四段“这些病毒基因的频繁变异以及新病毒基因的侵入,无时无刻不在发生 着”可知,“频繁变异”的是“病毒基因”,不是“人体基因”,故排除;D 项,说法过于绝对。根据材料二第四段 “地球上生命的基因多样性很大一部分蕴藏在病毒之中”可知, 生命的基因多样性“很大一部分”蕴藏在病毒之中,不是“全部”,所以选项表述为“没有病毒,就没有地 球上生命的基因多样性”错,故排除。 故选 B。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筛选、归纳和分析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认真分析题干,明确题干问什 么,我们要答什么;其次要回归文本,逐段分析,全面归纳,切不可凭自己的整体理解答题;最后不要忽 略了材料的出处,有时材料出处的标题可以帮助我们归纳材料的主要内容,甚至标题就是材料的主要内容。 根据题干要求“就病毒与人类的关系,上面两则材料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你认为人类应该怎样正确处理 与病毒的关系”,可知本题有两问,即两则材料的主要观点以及正确处理与病毒关系的措施。第一问:材料 一中说,“大多病毒都能与我们和平共处,有些甚至对人体有益。当然,部分病毒也有着惊人的致病力”“病 毒传播主要是由于人类自身引起的,与病毒作战,人类首先要学会‘自善其身’”;材料二中说,“从人类 起源开始,病毒与人类就一直协同进化,紧密相连。病毒与人类宿主之间的持久斗争是人类演化的关键推 动力,甚至从某种角度来说,没有病毒,就不会有人类”,考生根据这些关键句作答即可。 第二问:材料一中说,“事实上,许多病毒最初都是从野生动物身上‘跳’到人类世界,成为人类致病源 的”“科学家们表示:找出病毒源头固然重要,但是人们更应当认识到,许多时候野生动物或许是无辜的, 人类自身可能才是灾难的始作俑者。如果人们不去捕杀这些野生动物,动物携带的病毒对人类的危害就会 小得多。此外,由于人类过度开发自然资源,野生动物的自然栖息环境被破坏,迫使野生动物不断变更栖 息地,自然疫源地也随之发生变化。由野生动物携带的病毒四处扩散,而人类往往对这些病毒缺乏免疫 力”,可知人类应找寻病毒源头并切断传播途径,同时要自我反省,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材料二中 说,“从人类起源开始,病毒与人类就一直协同进化,紧密相连。病毒与人类宿主之间的持久斗争是人类 演化的关键推动力,甚至从某种角度来说,没有病毒,就不会有人类”“地球上生命的基因多样性很大一 部分蕴藏在病毒之中”,可知并非所有的病毒都是有害的,应学会与对人类有益无害的病毒和谐相处。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又是一年春天 侯发山 那年我高三,有一天,妈告诉我,妗子①捎来信儿,让我周六去给她帮忙,刨树。 终于盼到周末,又要干活啊。我把书包甩到沙发上,很不痛快。还是到舅家去,我心里就更不愿意了。 舅家在小关南边的大山里,虎脑村,路也不好走,还要走好远。有时走上半天也瞅不见个人影,瘳得慌。 看到我一脸不高兴,妈说:“你舅,还有你表哥都不在家,难为你妗子了。她有了难,轻易不来信,这次张了口,你就去吧。” “妈,高三课程紧张,还有作业呢。”我推辞道。 “你舅,还有你妗子,平时白疼你了。不说别的,哪年少吃人家的核桃了?”妈恼了。 舅家的门前有条蜿蜒小路,路边长着一棵又高又大的核桃树。核桃每年都结得嘟噜连串,从不空枝。 上小学时,一到星期天,就缠着爸妈到舅家去,害怕核桃长熟了,被表哥他们摘吃完。稍微懂事了,知道 核桃树是舅家的摇钱树,表哥表姐也很少吃,核桃都卖了,卖核桃的收入要维持全家人平时的一应开销。 再到核桃成熟的季节,即便有其他事,我也就不好意思去了。不过,每到过年的时候,舅和妗子到镇上来 卖核桃,总要留一些送到我家。 想到这里,我对妈说:“好吧,我明个去……” 当时是春天,那个核桃树已经开花了。一串串、绿绿的核桃花挂在枝头,像女孩的小辫子,在微风中 轻盈地舞蹈,煞是好看。 妗子看到我来了,很高兴,忙抓把柴禾去给我煮荷包蛋。 我吃了荷包蛋,背上馒头跟着妗子去刨树。等来到那棵大核桃树下,我愣住了:怎么刨这棵啊?听妈 说,这棵核桃树一年结好几百斤核桃,有上千元的收入。树又没干枯,怎么舍得刨啊? 妗子也不说话,使劲抡起镬头,发狠地刨着。 “妗子……”我心里藏着多个问号,想弄清刨这棵树的原因,张开嘴却不知道该如何表达。 妗子不说话,也没抬头。 “妗子,您咋啦?”我又叫了一声。 妗子扔掉馒头,抱着树干哭泣起来。 我一下子手足无措,不知该怎么安慰妗子。没了这棵核桃树,等于妗子家的银行被盗了,她能不伤心 吗? “瞧我这没出息样儿……村里要修水泥路,这棵树碍事,不刨掉不中。”妗子朝我凄然一笑,细碎的 泪珠如朝露般挂在她长长的睫毛上。 原来是这样。我顺嘴说道:“赔偿多少钱?少了可不中!” “哪能这样说话?修路是为了咱自己方便,比起人家,咱,唉!”妗子说罢,摇了摇头。 我看着妗子,不明白她话里的意思。 妗子说:“李支书为了咱村,丢了在郑州每年上百万的生意。为了修路,人家带头捐款。 还有在外办厂的苏家,头一次捐了 8 万,第二次捐了 2 万……”说罢,妗子又抡起钁头刨起来。 眨眼间,几年光景过去了。 今年春上,得知我从大学回来了,妗子打来电话,让我到南岭新村给她帮几天忙。 南岭新村?妗子家搬家了?挂断电话,我急忙问妈。没搬家。妈说,小关镇的荻坡、杨树洼、虎脑三个村合成一个村,就是南岭新村。如今那里大变样了, 城里人都争抢着去旅游呢。 听妈这么一说,我来了兴致,问给妗子帮啥忙。 会是啥忙?妈说。眼前富,拾粪土;长远富,栽树木。 我骑上摩托直奔南岭新村。路是水泥路,宽阔,平整,像飘带似的,时而挂上山脊,时而落入谷底, 时而钻进树林,时而缠在山腰。不时有各种小轿车、摩托车从我身边经过。 我循着水泥路把车骑到了一栋两层小楼前,楼房像是刚竣工的。没错,就是舅家,因为楼房旁边还保 留着原来的石窑。 几年不见,妗子不但不显老,好像年轻了不少,脸色红润,一扫过去的沉重。 跟着妗子来到地里,地里已栽了不少树。相邻的地里,不少村民也在栽树。我问:“妗子,都是栽的 啥树啊?” 妗子说:“核桃树。老辈人讲,高山松树核桃沟,溪河两岸栽杨柳。” “妗子你说得老关哩。这些树苗要不少钱吧?” “政府补贴一部分,咱自己掏一点。” 我说:“妗子,都种树,不种庄稼了?” 妗子说:“山上的地,不能机械化,种地不划算。一亩地种 40 棵,五六年后就能挂果,一棵树按 1000 块来说,一亩地就是 40000 块。若是种粮食,也就是千把块钱的收入。” 听妗子这么一说,我感到种核桃是比种地强,但依靠这点收入想脱贫奔小康,那是戴草帽亲嘴,差远 喽。我不便打扰妗子的兴致,把话题引开了:“舅呢,在外打工赚了不少钱吧,小楼都盖起来了。” 妗子撇了一下嘴.说:“打工也不中,这不都回来了,打算整农家乐呢。今儿你舅和你表哥去镇里买 装修材料了……一个农家乐镇里补助两万块呢。” “不算咱家,村里已经开了十家,生意好的,一年能挣二十多万。”妗子说这话的时候,眉毛、眼睛 里都透露出掩饰不住的喜色。 妗子忍不住告诉我:“你表哥找了个对象!明年春上结婚,你可来啊。” “真的?”表哥已经三十好几了,之前谈了几个,都黄了,就是因为住在山窝里,家里还穷。 “一定来!一定来!”我忙不迭地答应,心里也跟吃了表哥的喜糖似的,甜丝丝的。 (有删改) 【注】①妗子:民间用以称呼舅母。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画线句子中,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描摹出核桃花花色繁多美丽的状态,呼应了前文描述核桃 树果实丰硕的文字。B. 小说运用对比手法,展现了虎脑村村民在政府的扶持下通过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奔小康的精神面貌,具 有浓厚的时代气息。 C. 妗子很舍不得自家的核桃树,但想到修路为大家,她主动刨掉了自家珍爱的核桃树,可见妗子顾全大局, 目光长远。 D. 小说使用“俺”“不中”等方言词,“眼前富,拾粪土;长远富,栽树木”等俚语,让语言通俗且富有 地方特色。 8. 小说以“又是一年春天”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小说的灵魂是叙述,请简要分析本文在叙述技巧上的特点和作用。 【答案】7. A 8. ①交待故事时间。本文以“春天”为时间贯穿全文,写了三件在春天发生或即将发生的 事。②一语双关。这个“春天”不仅指季节,更指“生活的希望”。③暗示主题。文中,每逢春天前后,舅 家以及所在的虎脑村就有所变化,农民的生活就如同“春天”般充满希望和生机,“又是”一词流露出人 们对美好生活的认可与憧憬。 9. ①以第一人称叙述,以“我”为视角,两次给妗子帮忙串联故事情节,见证舅家由贫穷到富裕的变化过 程,见证虎脑村在政府的扶持下变化巨大,增强了作品内容的真实性和感染力。②运用插叙手法,叙述了“我” 小时候与核桃树的故事,推动行文进程,同时为后文“妗子舍不得挖掉这棵核桃树而落泪”的情节作铺垫。 ③运用人物对话,通过我与母亲、妗子的对话,推动情节发展,丰富叙述形式。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 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 “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A 项,“描摹出核桃花花色繁多美丽的状态”错误,“一串串、绿绿的核桃花挂在枝头”只是绿色的,并没 有花色繁多之意,故选 A。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解答本题时,要注意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定是文章精要内容的提炼、概括与浓 缩。分析标题的作用时,应从标题本身、情节结构、内容主旨、表达效果等方面作多角度思考。标题本身“春 天”:从内容上,本文写了三件在春天发生或即将发生的事,每逢春天前后,舅家以及所在的虎脑村就有 所变化,这个“春天”不仅指季节,更指“生活的希望”一语双关;结构上,“春天”为时间线索,贯穿 全文;主题上: “又是”一词流露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认可与憧憬。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叙述技巧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叙述的划分方法,然后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叙述即记叙和述说。它是一种记人叙事并陈述其来龙去脉的表述方法,按顺序分:顺叙,插叙,倒叙;按人称: 第 1 人称,第 2 人称,第 3 人称;按方式:间接叙述,直接叙述,对话,还有客观叙述,主观叙述。按人称,文 章是以第一人称叙述,以“我”为视角,两次给妗子帮忙,见证舅家由贫穷到富裕的变化过程,展现了虎 脑村村民在政府的扶持下通过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奔小康的精神面貌,增强了作品内容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按顺序分:文章中有三个重要的时间节点“那年我高三”“上小学时”“眨眼间,几年光景过去了。今年 春上,得知我从大学回来了”,此处运用插叙手法,叙述了“我”小时候与核桃树的故事,推动行文进程, 同时为后文“妗子舍不得挖掉这棵核桃树而落泪”的情节作铺垫。按方式:运用人物对话,通过我与母亲、 妗子的对话,推动情节发展,丰富叙述形式。 二.古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阳城,字亢宗,北平人也。家贫不能得书,乃求为集贤写书吏,窃官书读之,昼夜不出房,经六年, 乃无所不通。既而隐于中条山,远近慕其德行,多从之学。闾里相讼者,不诣官府,诣城请决。陕虢观察 使李泌闻其名,荐为著作郎。德宗令长安县尉赍束帛而召之。寻迁谏议大夫。初,未至京,人皆曰:“阳城 山人今为谏官,必能以死奉职”。人咸畏惮之。及至,诸谏官纷纭言事,细碎无不闻达,天子益厌苦之。而 城与客日夜痛饮,人莫能窥其际,皆以虚名讥之。有造城所居,将问其所以者。城知其意,引之与坐,辄 强以酒。客辞,城辄引自饮,客不能已,乃与城酬酢。客或时先醉仆席上,城或时先醉卧客怀中,不能听 客语。时德宗在位多不假宰相权而左右得以因缘用事于是裴延龄以奸佞相次进用诬谮时宰毁诋大臣陆贽等 咸遭枉黜无敢救者城乃伏阁上疏,论延龄奸佞,贽无罪。德宗大怒,将加城罪。时顺宗在东宫,为城独开 解之,城赖之获免。金吾将军张万福乃造城曰:“诸谏议能如此言事,天下安得不太平?”然德宗朝夕欲相 延龄,城辄沮之,竟坐延龄事改国子司业。城既至国学,与诸生日笃。有薛约者,尝学于城,以言事得罪, 徙连州。城与约饮酒诀别。德宗闻之,以城党罪人,出为道州刺史。太学生二百七十人诣阙乞留,吏遮止 之,疏不得上。在道州,以家人法待吏人,不以薄书介意。赋税不登,观察使数加诮让,遣判官督其赋, 至州,怪城不出迎,以问州吏,吏曰:“刺史闻判官来,以为有罪,自囚于狱,不敢出。”判官大惊,驰入 谒城于狱,曰:“使君何罪!某奉命来候安否耳。”判官不自安,辞去。顺宗即位,诏征之,而城已卒,士 君子惜之。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二·阳城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时德宗在位/多不假宋相权/而左右得以因缘用事/于是裴延龄以奸佞进用/诬谮时宰/毁诋大臣/陆赞遭枉 黜/无敢救者/ B. 时德宗在位/多不假宋相/权而左右得以因缘用事/于是裴延龄以奸佞进用/诬谮时宰/毁诋大臣/陆赞遭枉黜/无敢救者/ C. 时德宗在位/多不假宋相/权而左右得以因缘用事/于是裴延龄以奸佞/进用诬谮/时宰毁诋大臣/陆赞遭枉 黜/无敢救者/ D. 时德宗在位/多不假宋相权/而左右得以因缘用事/于是裴延龄以奸佞/进用诬谮/时宋毁诋大臣/陆赞遭枉 黜/无敢救者/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束帛,古代用为聘问、馈赠的比较贵重的礼物。以束帛召见足见皇帝对阳城之器重。 B. 东宫,中国古代宫殿之称,因方位得名,王子大多居住于此,故又以东宫借指王子。 C. 诸生,古代经考试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如太学学习的生员,泛称诸生。 D. 使君,对州郡长官的尊称,如《陌上桑》“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脚踞”中的“使君”。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阳城律己苦读,品德受人推崇。他于贫寒中经过六年刻苦学习,学问渊博;德行深受人们仰慕,从学者 众多,甚至人们有官司也请求他裁决 B. 阳城担任谏官,敢为陆贽鸣冤。他初为谏官时,日夜与客痛饮,不以国事为念;后为改变人们对他的印 象,当陆贽蒙冤时,他挺身而出为其辩护。 C. 阳城重情重义,和诸生感情深厚。学生薛约以言事获罪,被流放连州,阳城与其饮酒诀别,触怒德宗, 被贬为道州刺史,太学生为他求情也于事无补。 D. 阳城巧施妙法,应对督收赋税。他任道州刺史时,因征收赋税不力数次遭到上司责备;当上司派判官督 收赋税时,他自囚于狱,使判官不安而去。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造城所居,将问其所以者。城知其意,引之与坐,辄强以酒。 (2)然德宗朝夕欲相延龄,城辄沮之,竟坐延龄事改国子司业。 【答案】10. A 11. B 12. B 13. (1)有人到阳城家中,想问他这样做的原因。阳城知道他的来意,领着他入座,就硬让他喝酒。 (2)然而德宗从早到晚总想让裴延龄担任宋相,阳城总是阻止这件事,最终因为裴延龄的事改任国子司业。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 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 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句子意思是:当时德宗在位,许多事不依靠宰相而行使权力,因而身边的人得以借机擅权,于是裴延龄用奸佞手段得到进用,诬陷宰相,诋毁大臣,陆贽遭到冤屈贬斥,没有谁敢救援他们。 “假”是“依靠、通过”的意思,“多不假宋相权”意即很多事不通过宋相而行使权力,因而“宋相权” 之间不能断开,排除 BC 两项;“诬谮时宰”“毁诋大臣”句式一致,而且从文中意思看,是裴延龄“毁诋 大臣”而非“时宰”,因而排除 CD 两项。 故选 A。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 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 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 答。本题, B 项,“王子大多居住于此,故又以东宫借指王子”错误,东宫只是太子的居住之处,只能借指太子。 故选 B。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 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 较分析。本题, B 项,从后文来看,“不以国事为念”可能是一种假象,或另有隐情。而“后为改变人们对他的印象”则于 文无据。 故选 B。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 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 逐字进行翻译。本题, (1)中,造,到;所以,……的原因;引,拉。 (2)中,相,名词使动用法,使……做宰相;沮,阻止;坐,因为。 【点睛】为了增强文言功底和文言阅读的内力,考生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做好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方面的知识储备; 二要注重平时积累。文言知识点很多,考生要养成积累的习惯,随时随地、一点一滴地积累,聚沙成塔, 集腋成裘; 三要注意复习以前学习过的课文,因为做高考题许多就是对平时学习过的课文知识和能力的迁移,甚至有 些考查的知识点就直接来自学习过的课文。因此要回归课本,尤其是对于文言文阅读能力较弱的同学; 【四要多练习,通过练习来掌握 500 字左右的文言文段的阅读套路,培养文言语感,增强解题能力。 参考译文: 阳城,字亢宗,北平人。家庭贫寒不能得到书籍,于是请求担任集贤院的写书吏,窃取官家书籍来读, 昼夜不出屋,经过六年苦读,于是没有什么不精通。之后隐居于中条山,远近的人仰慕他的德行,很多人 跟随他学习。乡里有争执打官司的,不到官府去,都到阳城这里请求裁决。陕虢观察使李泌听说他的名声, 推荐阳城担任著作郎。德宗让长安县尉拿着束帛征召他,不久升迁为谏议大夫。当初阳城未到京城,人们 都说:“阳城山人如今担任谏官,一定能够以死尽职。”人们都害怕他。等到阳城到任后,诸谏官纷纷上 奏进言,细碎之事无不上报天子,天子更觉厌烦痛苦,而阳城与客日夜痛饮,人们不能窥知他的深浅,都 以徒有虚名来讥刺他。有人到阳城家中,想问他这样做的原因。阳城知道他的来意,领着他入座,就硬让 他喝酒。客人推辞,阳城就举杯自饮,客人没有办法,于是和阳城互相敬酒。客人有时先醉卧在席上,阳 城有时先醉卧在客人怀中,不能听到客人的话语。当时德宗在位,许多事不依靠宰相而行使权力,因而身 边的人得以借机擅权,于是裴延龄用奸佞手段得到进用,诬陷宰相,诋毁大臣,陆贽遭到冤屈贬斥,没有 谁敢救援他们。阳城于是伏阁上疏,认为裴延龄奸佞,陆贽无罪。德宗大怒,想加罪给阳城。当时顺宗在 东宫做太子,特别为阳城开脱,阳城依靠他得以免罪。金吾将军张万福拜见阳城说:“诸位谏议大夫能这 样进谏,天下怎能不太平?”然而德宗从早到晚总想让裴延龄担任宰相,阳城总是阻止这件事,最终因为 裴延龄的事改任国子司业。阳城到了国子学之后,与诸生感情一天天深厚,有个叫薛约的人,曾经跟随阳 城学习,因为议论朝政而获罪,被流放连州。阳城和薛约饮酒诀别。德宗听说这个事,认为阳城结交罪人, 让阳城离京担任道州刺史。太学生二百七十人向朝廷请求留下阳城,官吏拦截、阻止这件事,奏疏不能上 达。阳城在道州,用管理家人的办法来对待官吏,不以文书薄册为意。赋税没有上交,观察使多次责备他, 派遣判官督收赋税。到了道州,奇怪阳城没有出来迎接,就问州中官吏,官吏说:“我们的刺史听说判官 来了,自以为有罪,把自己关在监狱,不敢出来。”判官大惊,急忙到监狱中渴见阳城,说:“使君有什 么罪!我是奉命来问候你是否平安罢了。”判官心中不安,辞别离开。顺宗即位,下诏征召他,而阳城已 去世,士君子为他感到痛惜。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① 王维 天官②动将星③,汉地柳条青。 万里鸣刁斗④,三军出井陉⑤。 忘身辞凤阙⑥,报国取龙庭⑦。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注】①得青字:古人相约赋诗,分拈韵字,依韵而赋,“得青字”即拈得青字韵。②天官:天上的星官。 古人认为,天上的星星与人间的官员一样,有大有小,因此称天官。③将星:古人认为中央的大星是天的 大将,外边的小星是吏士;大将星摇晃是出兵的预兆。④刁斗:古代行军用具。白天用作炊具,晚上击以 巡更。⑤井陉:古关名,即井陉口,又名井陉关,唐时要塞。⑥凤阙:汉代宫阙名,此处借汉说唐,用以 泛指宫廷。⑦龙庭:原指匈奴单于祭天的地方,此处指匈奴的首都。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点题,“天官”“将星”点明人物身份和事件缘起,“柳条青”则表明了季节特征和特定场景,可 谓言简意赅。 B. 颔联紧承首联,把军中用具“刁斗”写进诗中,富于实感地表现了军营中的生活情景,“出”写点明了 行军的方向。 C. “凤阙”指宫廷,“龙庭”借指敌虏。颈联中两句互文,诗人以雄大笔力写赵都督出发后“一鼓作气, 雄劲无前”。 D. 尾联“岂学”二字表达了强烈的凄楚之情,与诗人《山居秋暝》作品中淡远、自然、清新、脱俗的风格 有很大不同。 15. 有人评此诗“意不止送别”,你在诗中读出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分析。 【答案】14. D 15. ①对友人的不舍、惜别之情。首联以“柳”字略点折柳送别的特定场景,表现了送别 的情谊。②对赵都督戍边报国的赞美之情。颈联“忘身”“报国”及尾联的反问,表达了诗人对即将出征 的赵都督甘愿驰骋沙场、为国捐躯的英雄气概的高度赞叹。③诗人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济世报国。尾联寄 寓了诗人不愿做皓首穷经的书生,而想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心志。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综合能力。应对此类试题,读懂诗歌是关键,同时要掌握常见的考查角度(内容的 理解,情感的揣摩,手法的分析,结构的把握),将选项回归诗歌进行分析比较,特别要注意的是,诗歌每 一联的内容和情感都要结合全诗,不可孤立理解。题干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D 项,“强烈的凄楚之情”错误。尾联“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岂学”表示不应该学、不想学乃至 决不学的意思。书生皓首穷经,不能为世所用,难免会有许多牢骚不平甚至生出弃文就武的想法。王维也 有希望建功立业而又壮志难酬的隐衷,因此借题发挥,作为对于赵都督的赞扬之词说了出来,所以说“强 烈的凄楚之情”错误,故排除。 故选 D。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 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 首联“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写启程。“天官”,即天上的星官。“将星”,中央的大星是天的大将, 外边的小星是吏士;大将星摇晃是战争的预兆,大将星出而小星不同出,是出兵的预兆。首句介绍赵都督 动身,以天上的将星喻指赵的出发。这一巧妙的联想、比喻,同时还拓展了诗作开阔的空间,令人想到赵 都督或许就是在这样一个繁星满天的夜晚出发的。第二句既交代了出征时节是柳条发青的春天,又以“柳” 字暗点折柳送别的特定场景,惜别之情,深蕴其中。 颔联“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描写军队行进中的气势。刁斗,军中用具,白天用来烧饭,夜间用于打 更报警,把它写进诗中,富于实感地表现了军营的生活情景。中间又以一个“鸣”字突出听觉,使人如闻 一路军声震天,外加“万里”二字修饰,更显得声势浩大,军威显赫。“万里”句由物见人,借助听觉渲 染出征的气势,“三军”句则正面写人,诗人仿佛亲眼目睹这位将军率领三军正浩浩荡荡奔赴边陲。“井 陉”,即井陉口,又名井陉关,唐时要塞,在今河北井陉县境内。一个“出”字,点出了此次进军的方位路 线,与首句的“动将星”前后呼应。 以上两联,从启程写到行军,重在勾划赵都督英勇赴边的非凡气势;后两联表现赵都督的内心世界以及他 戍边卫国的耿耿忠心。颈联“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正面写他立功报国的思想。‘“凤阙”,汉代宫 阙名,在建章宫东,因为其上有铜凤凰而得名,此处借汉说唐,用以泛指宫廷。“龙庭”,原指匈奴单于祭 天的地方。“取龙庭”,借指誓歼敌虏。这两句互文见义,意思是无论“辞凤阙”或“取龙庭”,都下定“忘 身”、“报国”的决心。“辞凤阙”在出征之前,“取龙庭”是在鏖战之后,可见决心始终如一。 尾联“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以议论结束全诗。上一联作正面抒情,这一联从反面议论,加以强调。 “岂学”表示不应该学、不想学乃至决不学的意思。书生皓首穷经,不能为世所用,难免会有许多牢骚不 平甚至生出弃文就武的想法。王维也有希望建功立业而又壮志难酬的隐衷,因此借题发挥,作为对于赵都 督的赞扬之词说了出来。 综上所述,首联以“柳”字略点送别的特定场景,表现对友人的不舍、惜别之情;颈联“忘身”“报国” 及尾联的反问,对赵都督戍边报国的赞美之情;尾联寄寓了诗人不愿做皓首穷经的书生,而想建功立业、 报效国家的心志。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 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影响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__。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现词人凭吊英雄人物,以一杯清酒祭月,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的(3)《次北固山下》一诗中,以色彩纷呈、明暗相交的艺术手法刻画江南残冬早春景色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2).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3). 人生如梦 (4). 一尊还酹江月 (5). 海日生残夜 (6). 江春入旧年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默写名句名篇时,一要做到规范书写,笔画完整,字迹工整; 二 要把握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找出对应的句子。高考所选择的名句一般出自课内所学篇目,所考的名句具有 一定的迷惑性,考生出错的原因大多是平时或只背不写,或记了不辨,不理解名句含义。因此,对名句的 识记,首先要立足于对句子的理解,句意理解了一般就不容易写错字,其次要立足于“写”,不仅要会背还 要能写准确。(1)要扣住“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影响自己”寻找对应句子, 回顾原文发现“举世誉之”“举世非之”对应“世间的荣辱”,“不加劝”“不加沮”对应“不会因为外界 的评价而影响自己”。(2)抓住关键词“凭吊英雄人物,以一杯清酒祭月”,回顾原文可知与“一尊还酹江 月”对应,即可知本句答案。(3)扣住“色彩纷呈、明暗相交的艺术手法刻画江南残冬早春景色”关键点, 联系文章寻找求对应句子,“色彩纷呈、明暗相交”对应“海日生残夜”,“江南残冬早春景色”对应“江 春入旧年”。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誉、非、沮、尊、酹、残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绵延 5000 多年的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 、专心致志地探索未知世界, 用智慧和汗水不断 人类知识的边界,创造了闻名于世的科技成果,书写着属于中国的科学故事。 他们身上有一个共同的烙印——中国科学家。张衡、毕昇、邓稼先、钱学森、袁隆平、屠呦呦…… ( ),融入一代又一代学人的血脉中,构筑起他们成长路上的精神底色。 当下,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 生活福祉。崇高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来 ,正是一个个鲜活的中国科学家故事,共同构成了内 涵如此丰富的科学家精神。不管岁月如何 ,激励更多人投身这项崇高的事业,始终能够薪火 相传,并愈加焕发出生机勃勃。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日复一日 提升 引导 变化 B. 日复一日 拓展 引领 变迁 C. 日居月诸 提升 引领 变化 D. 日居月诸 拓展 引导 变迁 18. 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 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的A. 这些写入语文课本的闪亮名字,连同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等关键词一起 B. 连同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等关键词一起,这些闪亮的名字写入语文课本 C. 连同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等关键词一起,写入语文课本的这些名字是闪亮的 D. 写入语文课本的这些名字是闪亮的,连同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等关键词一起.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这种精神激励更多人投身这项崇高的事业,始终能够薪火相传,并愈加焕发出生机勃勃。 B. 始终能够薪火相传,激励更多人投身这项崇高的事业,并愈加焕发出勃勃生机。 C. 激励更多人投身这项崇高的事业,始终能够薪火相传,并愈加焕发出勃勃生机。 D. 这种精神始终能够薪火相传,并愈加焕发出勃勃生机,激励更多人投身这项崇高的事业。 【答案】17. B 18. A 19. D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词语、熟语)的能力。做此类题要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 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 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题干要求: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 “日居月诸”语法上搭配不当,即“日居月诸”与“探索”不搭配,含意上只形容时光流逝;“日复一日” 指过了一天又一天,比喻日子久,时间长。语境是讲中国科学家长期地、艰辛地探索,所以用“日复一 日”,从而排除CD。“提升”指使位置、程度、水平、数量、质量等方面比原来高,与“边界”不搭配;“拓 展”指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新的东西。语境是讲他们用智慧和汗水不断开拓、拓展人类知识的边界,故 排除 A。“引领”指带动事物跟随他或他们向某一方向运动、发展,一般多用于人类社会;“引导”是指 通过行为帮人走出困境,或是带着人向某个目标集体行动。语境是说崇高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来“引 领”,使之朝好的方向发展。“变迁”描述事物变化转移,一般用来形容时代变迁和环境的变迁;“变化” 是事物在形态上或本质上产生新的状况。一般形容自然科学的变化和形式的变化。 故选 B。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上下文语句的衔接能力。做语言连贯题,既要注意行文内容前后一致,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 勾连,还要注意结构的前后照应,辨别文段的整体语脉和内在思想的连贯性。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 衔接和呼应自然。本题要求选择“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 括号前面是“张衡、毕昇、邓稼先、钱学森、袁隆平、屠呦呦”等人物列举,所以后面应紧跟对这些列举 的属性定位的词语,故填“名字”衔接最紧密,排除 BC;而近指代词“这些”放句首,可以对前面内容进 行指称和概括,语言显得连贯而简明,所以排除 D。综合以上分析:故选 A。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要做好这类题,应该熟记病句六大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 或赘余、不合逻辑、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同时,要掌握一些常见病句类型的特殊标志。修改病句的时候, 善于从语言层面、语法层面、逻辑层面去思考。本题要求选择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 恰当的一项”。 原句缺主语,根据语境应在句首加“这种精神”,指称前面的“丰富的科学家精神”,从而排除BC;而依据 事理逻辑,即先后顺序来看,应先对这种精神“薪火相传”,然后才能“愈加焕发出勃勃生机”,最后才能“激 励更多人”,从而排除A。综合以上分析: 故选 D。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 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 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结构混乱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 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 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 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20.结合上下文语境,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回答,每空不超过 15 个字。 日前,武汉全市开展全员新冠病毒核酸筛查“十天大会战"。5 月 14 日晚,在《新闻 1+1》节目上,中 国疾控中心副主任、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联络组专家冯子健,介绍武汉全员核酸检测的相关情况。 白岩松:全员核酸检测能否找出全部潜在患者? 冯子健:扩大检测一定会发现更多无症状感染者。需要看到的是,病毒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检测 却是在一个时间点上完成的。因此,想要通过一次性的、一个时点上的检测,把所有的感染者或者是传染 源都发现,是_____。 白岩松:全员检测是否需要在全国范围推广? 冯子健:________。、目前,我国已部署了相关安排,覆盖范围非常广,对于发现潜在的传染源和感染 者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扩大检测有利于发现潜在的传染源,除了需考虑经济、效率等方面的因素外,还 要考虑到我们的检测能力。即便开展全国范围的全员检测,也无法完全发现所有的传染源或感染者。 白岩松:针对扩大核酸检测范围,是否有更优化的方案? 冯子健:_____。 范围上,聚焦老旧城区、外来租住人员比较密集的社区、城乡结合部、大型市场周围 的居民区、发现阳性检测者或无症状感染者的区域等;人员上,以上区域的居民可以先检测。这样,有利 于提高检测效率。【答案】 (1). 不容易完全实现的 (2). 不需要做全国范围的全员检测 (3). 我们会聚焦范围,锁定 人群。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联系上下文语境补充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要从两个角度推导:一是据上下文逻辑 的发展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上扣得紧;二是由与上下文相关词语、句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 写语句的句式及形式上的衔接语,做到形式上接得上。 第一处可根据对语段内容的感知与理解,联系上下文具体语境分析判断,冯子健回答的问题是“全员核酸 检测能否找出全部潜在患者”,而根据上文冯子健的分析可知找出全部潜在患者并不是容易的事。第二处回 答的是是否需要在全国范围推广全员检测的问题,而冯子健说到即便开展全国范围的全员检测,也无法完 全发现所有的传染源或感染者,所以不需要做全国范围的全员检测。最后一处冯子健从范围和人员两方面 回答了是否有更优化的方案这一问题,要聚焦范围,锁定人群。 21.下面是某场辩论会决赛的部分辩词,请根据提示作答。 正方二辩:人类总是有一种不甘落后的精神,我们应该以做红花为目标,做绿叶的人也想做红花,做 绿叶的只是没有达到目标而已。 反方二辩:对方误认为红花才能令社会进步,其实绿叶的团结精神亦能推动社会进步。并不是所有人 都要做红花,不是只有红花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绿叶也能起作用。 正方三辩:人应该是去竞争做红花的。 反方二辩:正方二辩犯了严重的错误,要以红花为目标,并不代表去做红花。对方也默认了,并不是 所有人都能做红花。 主持人:时间到。下面有请正方二辩提问。 正方二辩:奥斯卡金像奖中有一个奖项.是颁发给最佳男女配角的,你们认为他们是红花还是绿叶? 反方一辩:是绿叶。 正方二辩:为什么你们认为是绿叶呢? 反方二辩:他们是出色的绿叶,像雷锋一生都在默默地为人民服务,而去世后一直被人们传颂,他就 是绿叶,而不是红花。 ①双方的辩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反方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在“主持人”的话语下面,正反双方均运用了________。(论证方法) 【答案】 (1). 人应该做红花还是绿叶(或者人要当红花还是绿叶) (2). 人应该做绿叶 (3). 举例论证(或者事实论证)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概括提取关键信息和分析论点、论证方法的能力。本题考查对辩论赛的理解分析能力。 根据开头的两段,正方二辩说“我们应该以做红花为目标”、正方三辩说“人应该是去竞争做红花的”、反 方二辩说“对方误认为红花才能令社会进步,其实绿叶的团结精神亦能推动社会进步”“对方也默认了,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红花。”可以推知双方的辩题为“人应该做红花还是绿叶”。 根据“正方三辩:人应该是去竞争做红花的”,推知正方的观点为“人应该做红花”,进而得出反方的观点 为“人应该做绿叶”。在“主持人”讲话后,双方都引述事例,所以都运用了“举例论证”或“事实论证” 的论证方法。 【点睛】解答论点论据论证的试题,先要整体阅读,把握中心论点或论题,找出文中所用论据,分析论证 方法,明辨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不仅要明辨中心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更要明辨各个分论点与论据 之间的关系,最后提炼整合。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屈原说:“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曹植说:“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谭嗣同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有之, 请自嗣同始!” 詹天佑说:“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 钱学森说:“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籍。” 李兰娟说:“我可以带队去支援武汉。”“国家的大事,自己义不容辞。” 从古至今,中国人民的奋斗史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爱国史,一代代中华儿女各自用自己的方式谱写了 一曲曲爱国主义的壮歌。时至今日,虽然大多数中华儿女血脉里流淌着爱国主义的精神基因,却也有些年 轻人夸夸其谈,仅靠一个键盘爱国;有些人只想做主播、网红,坐拥千万粉丝;还有些人育目媚外,志在 移民;甚至有些人拒唱国歌,一心“去中国化”……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针对“今天,我们怎样爱国”这个问 题,结合你的生涯规划,谈谈你的思考与认识,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 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高中生的爱国之道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 我们本次演讲的主题是“今天,我们怎样爱国”。很荣幸能与同龄人一起讨论我们高中生的爱国之道。 依我之见,作为学生,我们的爱国应做到以下三点:发自内心的身份认同,结合实际的艰苦奋斗,建设国 家的职业选择。 发自内心的身份认同。爱国不是夸夸其谈,爱国情怀并非喊几句口号,更非敲击键盘在网上发表似是 而非的“爱国言论”。一个爱国者首先应该具有发自内心的身份认同,他觉得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这个身份 的存在就像阳光、空气、水的存在一样毋庸置疑;他一心希望国家发展强盛,人民生活安康。他为国之短 板软助而悲鸣慨叹,他在国运多难时忧心如焚,他因国之号令而勇敢逆行。他以国事为己事,以国人为亲 人,以国难为己难。正如李兰娟所言:“国家的大事,自己义不容辞。”在如今这个和平年代,爱国不意 味着要如谭嗣同般流血牺牲,而应是在认同自己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身份的前提下,响应国家号召,为国家 的安定繁荣奉献自己的力量。 结合实际的艰苦奋斗。怎样将自己的爱国热情转化为建设国家的一份力量呢?我们需要结合实际,艰 苦奋斗,为将来的事业奠基。我们的爱国也许达不到英雄们的轰轰烈烈,但我们大部分人可以做到工匠般 的倾心竭力、精雕细琢。我们唯有趁青春年华努力蓄势,才能在将来祖国需要之时,召之能来,来之能战。 试问,新冠疫情的防控中,如果没有那么多专业的科研人员和医护人员科学决策、科学治疗,国家没有这 么一大批可用之才,我们怎么可能打赢这场艰苦的疫情阻击战?作为学生,我们应不惧困难,刻苦磨砺自 己,不断增长自己的学识,努力使自己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兼备的合格人才。只有积攒了足够实力, 才能为将来投身国事打下坚实的基础。 建设国家的职业选择。“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经历学校教育之后,我们要想成为 某一行业的专业人才,还需要具体的工作实践。我们应为自己选择一份适合的职业,这样才能使爱国之情 落到实处。不盲目追求当网红,因为当下许多人向往成为网红是以为网红光鲜亮丽,或是以为当网红很轻 松,或是想要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这种认识是很肤浅的,网红职业对国家发展建设的意义毕竟有限。我们 应充分考虑自己的长处和兴趣,结合国家的发展需要和社会需求选择一份有意义的职业,这样才能自己在 职业生涯中走得更远。 同学们,让我们共同努力,并一起见证中国这条东方巨龙的腾飞吧!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能力。这是一种复合型材料作文,面对这类复合型材料作文,学 生在审题的时候,不要纠结于细枝末节,要抓住材料的关键部分,抓住两类现象,形成对比,引人思考, 今天我们该怎样爱国,为后面的情景设置作铺垫。本题考查的是对比型材料审读,对比的双方分别是,正 面是对以上六位代表人物的总结,特征是爱国。反面是列举了从轻到重的四类不爱国的现象。这正是命题人需要大家思考的地方,也是本次作文需要学生们思考写作的现实意义。爱国本来是自古以来弘扬的主旋 律,但目前却存在这样的一些现象,值得学生思考。 审题:材料第一部分,引用六句名言,从屈原到李兰娟院士,共同指向一个中心: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 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已成为流淌在中华儿女血脉里的精神基因。屈原 话语体现爱国即“心存百姓,心忧天下”;曹植强调爱国要有“舍身赴国难”的勇气;谭嗣同表明爱国有时 需要舍生取义,不因循守旧,要锐意变革;詹天佑认为爱国是各出所学,为国家建设尽心尽力;钱学森强 调各出所学的前提是要有一颗中国心,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李兰娟院士体现的是一种责任与担当,不管 在什么样的年纪,都要有为国出力的意识。 材料第二部分,总括从古至今中华儿女都在以特定的方式爱国,强调爱国主义精神根深蒂固,源远流长, 然后进一步指出:今天的中国,有各种各样的“去中国化”、空谈爱国、崇洋媚外的现象。 写作任务和要求:“今天,我们怎样爱国”这是问题是核心,“今天”,指的是 21 世纪 20 年代,中国日渐 走向世界舞台中央,西方列强对我们越来越敌视、排挤的这一段时间;“我们”指的是 2000 年后的这一代 年青人;“爱国”,需要为国奋斗,为国付出,不存在选择空间;“怎样”,强调做什么不做什么,需要学 生思考、权衡、选择。此外,题目明确提示“结合自己的职业规划”,给出自己的答案。 写作时,需要注意下面几点: ①爱国,能怎样做,或者不能怎样做,都是可以的。 ②不能脱离时代背景和个人实际空谈爱国主义,命题实际上是希望学生认真思考:什么样的爱国主义,才 能承载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神圣的使命。 ③把爱国主义放在全球格局里审视,与别国、或其他团体发生矛盾的时候,爱国就不应止于情感,而还应 诉诸理性,不仅诉诸语言,还应付诸行动。事实上,选择一个具体的对象来谈,更符合命题意图。 ④请注意任务要求是写作“演讲稿”,要符合演讲稿的文体和命题写作要求。 参考立意: (1)愿得此身长报国; (2)此生无悔入华夏; (3)将爱国情怀融入血脉; (4)爱国教育,永远是必修课; (5)时代车轮向前,爱国初心不变; (6)爱国情,与时俱进; (7)爱国是一首奋斗 歌; (8)爱国是我们的精神基因; (9)爱国,从做好本职开始; 的(10)爱国情怀的正确打开方式; (11)在大时代中激荡爱国情怀; (12)以实际行动诠释爱国情怀; (13)山河已无恙 吾辈当自强。 参考素材: (1)21 世纪 20 年代,这是中国日渐强盛,正在崛起的时代,同时也面临中国崛起遭遇了西方国家的抵制 的现状。关键技术的封锁,贸易摩擦的增加,包括华为在内的“5G”技术遭遇封杀。面对国际风云变化的 今天,我们该怎样爱国?青年学生未来的职业规划中,不得不考虑“自主创新”“民族品牌的增强”等问 题。 (2)今天,我们仍然带着口罩上学,学生不得不考虑疫情对国家的影响。全球正经受疫情的严峻考验,在 国际上对华的不和谐不友好声音增加。这背后有很多值得学生们去探究的原因,基于此,我们该怎样爱国? 青年学生未来的职业规划中,可以规划为“讲好中国故事”,有的学生选择做翻译,把优秀的中国文化传播 出去,有的学生选择从事外交行业,把中国的发展经验分享出去。 (3)今年,是我国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也是乡村振兴的发展之年。基层的天地大有可为,青年学生立足 基层,选择做大学生村官,为国家均衡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做出贡献,这也是爱国的体现。 (4)今年,是广大高三学子的高考年。最现实的问题就是专业的选择问题,如何处理好个人兴趣爱好与国 家发展需要,这也是爱国的体现。当然,学生也还可以结合时代的发展谈其他方面。 结构示例:《高中生的爱国之道》,演讲稿。开篇亮明演讲的主题是“今天,我们怎样爱国”。正文部分围 绕高中生如何爱国,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发自内心的身份认同;结合实际的艰苦奋斗;建设国家的职业 选择。分析论证联系现实,紧扣自身实际。结尾发出呼吁:让我们共同努力,并一起见证中国这条东方巨 龙的腾飞吧!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主要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作文材料本身是有争议性的实事或时事;二是材料 尽可能体现时代价值观多元化这一特点,要求学生就事论理,把理说清,话道明,并且分析事件要贯穿写 作始终;三是带有明显的驱动任务。这些驱动任务包括文体、内容、思维、对象,考生要根据这些任务来 写作,而不能脱离这些任务。写作这类作文,首先要明确写作要求,弄清任务。第二要抓住材料核心事实, 明确是非。第三,选好角度,围绕是非,确立观点。所谓“选好角度”,就是指要从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来 立意,同时应兼顾自己擅长的角度,也就是自己积累了相关素材,有思想、理论上的准备的角度。在写作 时,可围绕是非来设置分论点。这样确立观点,就准确、全面、有思辨性,符合高考对学生的考查要求。 第四,围绕材料就事说理,类比论证展开写作。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中的材料除了生发出观点外,还应把“分 析材料、就事说理”贯穿在具体的写作中,这是任务驱动型材料的一个显著特点。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