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市三水中学2019-2020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统考试题(Word版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中学2019-2020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统考试题(Word版含答案)

ID:445792

大小:48.15 KB

页数:17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三水中学高二级 2019-2020 学年度下学期第二次统考 历史试题 考试说明:本试卷共 28 题,总分 100 分,考试时间 75 分钟。请用 2B 铅笔将选择题答案填涂 在答题卷相应位置,材料题答案书写在答题卷对应位置,不能超出范围,否则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题 2 分,共 50 分;每题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 题意。) 1.公元前 334 年,齐威王和魏惠王会盟于徐州(今山东滕州市东南),互尊为王,史称“徐 州相王”。“徐州相王”反映了 A. 齐魏两国实力超群 B. 齐魏两国互相尊敬 C. 周王独尊共主地位 D. 战国时期礼崩乐坏 2.宋太祖欲得一只熏笼,然而几天未见影踪,十分生气。有官员解释说,此事要经尚书省等 部门逐级审批,向皇上复奏,得其依准,才能制造、送上。这表明(  ) A.宋朝行政依照一定的程序执行 B.宋初行政效率十分低下 C.君主权力受到中枢机构的制约 D.尚书省是最高权力机构 3.如表是世祖至元五年四川行省请示中书省的咨文及中书省的回复。据此可知,元代(  ) 咨 文 但有罪名,除钦依圣旨体例及中书省明文检拟外,有该载不尽罪名,不知凭何例定夺, 请定度事。 回 复 本省相度,遇有刑名公事,先送检法拟定,再行参详有无情法相应,更为酌古准今, 拟定明白罪名。除重刑结案咨文外,轻囚就便量请(情)断遣,请依上施行。 A.中书省是国家最高司法机关 B.审理狱案都要依据皇帝旨意 C.行省行使权力受到中央节制 D.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最终确立 4.明朝政治制度下,虽一切事权主要集中在皇帝,但有许多事情是必经廷推、廷议、廷鞫的。 重要高官由九卿或再加上巡抚、总督开会来公开推举,是为“廷推”:凡是遇到重大政事, 也常由七卿、九卿公决,是为“廷议”;倘使有重大的狱讼无法解决,也由七卿、九卿开会 定讞,是为“廷鞫”。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明朝政治制度具有民主色彩 B.形成了皇权外的决策机构 C.皇权受到一定的限制 D.政府行政效率大大提高 5.清代以来,地方私铸钱币导致货币名目繁多,外来机制银元流通广泛的光绪年间,朝廷酝 酿币制改革,自铸银元,统铸币权,但因地方不愿放弃铸币权及国币单位的“两元之争”,最 终归于失败。这说明(  ) A.清代中央与地方矛盾激化 B.清政府出现严重的财政危机 C.清政府货币主权日益沦丧 D.清朝中央政府权威面临挑战 6.梭伦改革时期,法律就禁止谈论任何死者的不是,也禁止在公共场合谈论他人的不是,又对于这一行为的处罚是分别向受害人和国家缴纳一定数量的赔偿金。这说明古代雅典(  ) A.注重保护人的尊严 B.树立法律至上权威 C.善于协调社会关系 D.提倡人人平等观念 7.雅典名将阿里斯提德是马拉松战役的指挥官,战功显赫,曾担任首席执政官,办事公正, 人称“正义”,这一美名后来却变成了招人嫉恨的根源。公元前 483 年,公民大会决定进行 陶片放逐表决。投票结果,阿里斯提德被流放。这种现象表明,在当时的雅典(  ) A.公民有较高的政治素养 B.公民有效监督国家公职人员 C.多数人的意志具有绝对权威 D.政府丧失民众信任 8.罗马法规定:“有疑,当有利于被告人之利益。”罗马皇帝塞维鲁斯说:“被指控者的供 认,如果没有明确的证据来支持法官的确信,不得被看作是罪行被调查属实。”据此可知, 罗马法(  ) A.主要维护被告人的利益 B.奉行“疑罪从无”原则 C.掺杂着原始习惯法残余 D.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工具 9.在古代雅典城邦,官员在上任前要由五百人议事会和陪审法庭(人民法庭)对其进行资格 审查;官员卸任亦或公民就其任职行为提出指控时,还要经过陪审法庭的述职检查、依法 审理。这反映出了古代雅典(  ) A.司法审判中程序民主 B.全体公民参与政治 C.主权在民的执政理念 D.法律服从民众意志 10. 1832 年,英国议会改革,取消了上议院对下议院议员的提名权。《1911 年国会法案》又 剥夺上议院驳回下议院大多数法案的权力,只保留了拖延通过的权利。这说明英国(  ) A.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 B.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 C.议会两院之间相互制衡 D.贵族丧失了政治特权 11.美国各个州拥有的选举人票数同该州在国会拥有的参、众议员人数相等。根据规定,美 国国会参议院由每个州选举出两名议员组成,而众议院议员人数则根据各州人口比例来确 定。这一规定(  ) A.使中央有效地制衡了地方 B.体现了州权平等的原则 C.确保美国大小州局势稳定 D.有利于美国的中央集权 12. 1871 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议会有权对由皇帝任命的宰相与政府的法案与政策表 示反对或支持,而无权选举或任命宰相及政府。这些规定(  ) A.使议会无法有效监督行政机构 B.使资产阶级无法参与民主进程 C.严重削弱代议制机构立法权限 D.体现了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 13.1878 年,保皇派总统麦克马洪同意共和派组阁,并且坦言:“1875 年宪法已经确立了一 个议会制共和国”“不能将行使解散众议院之权树立为治国的体制”。这最能说明(  ) A.麦克马洪已经转变为共和派 B.法国面临着复辟君主制危险C.君主派和共和派的斗争激烈 D.走向共和成为历史发展必然 14.《南京条约》及其附件里各种苛刻的待遇,满人汉人的官僚都接受。倒是内中提及今后两 方的文书要用平等语气来往,开“夷人”随意置喙之门,反而使他们不安。上述材料说明 (  ) A.英国希望与清政府平等交往 B.传统“蛮夷观”依旧没有变化 C.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D.封建官僚意识到统治危机四伏 15. 1871 年郑观应在《易言》中指出:“今长江二千数百里有奇,洋船往来,实获厚利,喧 宾夺主,殊抱杞忧。”造成作者忧心忡忡的原因是(  ) A.《南京条约》签订后领事裁判权的实施 B.《天津条约》签订后大批通商口岸开放 C.《北京条约》签订后对英支付巨额赔款 D.《马关条约》签订后允许外商开办工厂 16.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提出一系列主张,如鼓励兴舟楫之利、兴车马之利、兴邮亭、 兴宝藏;主张让百万富翁兴办银行;鼓励创造发明,允许发明者自专其利等。这些主张(  ) A.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B.表达了爱国主义精神 C.体现了资产阶级的空想性 D.顺应了世界发展潮流 17.当国共之间的矛盾有可能影响到统一战线的存在时,共产国际和联共(布)领导人宁可 要共产党让步,以使国民党右派及其领导的军队留在统一战线内,也不同意对国民党右派 进行坚决反击。这反映出(  ) A.国民大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 B.共产国际的指导脱离中国国情 C.中共中央出现严重右倾错误 D.共产国际破坏了革命统一战线 18. 1911 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满族提出“退回东北”,建立独立政权;蒙古上层制造“外蒙 独立”,西藏达赖喇嘛在英国的唆使下发起了“西藏独立”。南京临时政府将“反满兴汉” 口号转变为汉、满、蒙、回、藏为基础的“五族共和”理论,这一转变(  ) A.表明中华民国反侵略的决心 B.有利于以和平方式促成政权的过渡 C.赋予社会革命新的时代内涵 D.进一步推动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19.下面几则材料是西方媒体对甲午战争的评论。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评论 出处 中国和日本分别代表着封闭与开化两股势力,西方 国家自然会更亲近日本 英国《每日新闻报》 毫不过分地讲,除直隶省外,清朝没有现代意义上 的军队 美国《哈珀斯周刊》 我们再也不能把中国当作一个可以唤醒且极具潜 英国《泰晤士报》能的合作对象,相反日本已经向世界证明它跻身于 世界强国之列 A.西方各国支持日本侵华 B.中国国际地位严重削弱 C.中国国家实力低于日本 D.西方各国排斥中国文化 20.有学者评述:“宣战书中所说多系事实,文字激昂悲壮颇可同情。令人痛惜的为慈禧一 任感情激动,罔顾时势,不惜孤注一掷,公然对所有的外国宣战诚为古今中外绝无仅有之 举”。此举对中国产生的严重后果是(  ) A.打开了中国的西南门户 B.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C.清廷成为了“洋人的朝廷” D.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21. “《宣言》中始终贯彻的基本思想,即: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 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该《宣言》(  ) A.宣告了美利坚合众国的成立 B.标志着英国确立起君主立宪制度 C.成为法国第一部宪法的序言 D.使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变为科学 22.有学者认为,巴黎和会前后的爱国运动,遍及海内外所有中国人……国人对以往的外交 政策及本国政府不再抱有希望。既如此,只有自己行动起来,“国民外交”成了一个响亮的 口号。据此可知,巴黎和会前后的爱国运动(  ) A.推动了中国外交近代化进程 B.表明国人开始自觉参与爱国运动 C.是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运动 D.说明中国民族主义发展到新阶段 23.如表是俄罗斯尤里一列瓦达咨询分析中心就“十月革命给俄罗斯人民带来了什么?”所 作四次调查的结果。这表明俄罗斯民众(  ) 咨询答案╲年份(百分比) 1990(%) 1997(%) 2004(%) 2006(%) 在俄国各族的历史上开辟了新时期 23 23 30 30 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6 26 27 30 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18 19 16 16 是一场灾祸 12 16 14 10 难以回答 21 16 13 13 A.一直推崇十月革命,对十月革命的看法长期一致 B.对十月革命存在多元化看法,且正面评价呈上升趋势 C.对十月革命的反思,主要关注其经济影响 D.对十月革命的评价褒贬不一,负面评价占据主流 24.十月革命的对象是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所代表的剥削阶级,临时政府既然代表了地主阶 级和资产阶级利益,这就把两个阶级同时推到十月革命对象的位置上。从这个意义上讲,十月革命是(  ) A.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B.新民主主义性质的革命 C.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D.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 25. 1925 年到 1926 年间,《向导》和《新青年》上发表了一系列纪念文章。在内容上,多为 纪念五卅运动、列宁、孙中山、十月革命、二七惨案、义和团运动、五九国耻、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等。这些纪念文章(  ) A.服务于各阶级联合的革命活动 B.表明马克思主义成为革命指导思想 C.旨在推动国共两党关系的缓和 D.说明近代民主的群众基础广泛 二、材料解析题(26 题 22 分,27 题 12 分,28 题 16 分,共 50 分) 26.(2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匈奴越过阴山、夺取河套等地,迫使汉界退至陕北、陇东一线。统 治者不得不以防御姿态应对西北边疆。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增强, 地方王侯势力被严重削弱。面对匈奴的强大和不断侵扰,崇尚积极有为的汉武帝 实施了有力的回击,重新占据了对北方和西北方的统治权,通过修筑边塞,派兵 戍守,对当地进行了有效的经营……朝廷组织田和徙民实边,“皆与犁牛”,调发 数万人至西北挖渠饮水,兴修水利灌溉工程。还设置使者校尉等官职保护商旅往 来和为过往使节提供食宿,由此架起了西北地区对内对外的桥梁。 --摘编自郑承燕《汉武帝对北方地区的经营及其影响》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经略西北的原因及影响。(12 分) 材料二 清朝统一西域后,陆续从甘肃河西、陇东各府县招募无业贫民迁往天山 北路屯住。随着沙俄等国对中国边疆的觊觎,清廷在东北设立了盛京、吉林、黑 龙江三个将军、在西北设立了伊犁将军,屯重兵于边疆,定期巡边。将军管理辖 区内的边防、屯田、贸易和征税诸事务等。清廷对边疆各族采取盟旗和土司等管 理制度,“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地方行政由本民族人士负责。 19 世纪 60 年代以后,清廷通过向东北、内外蒙古移民实边,移民垦殖迅速发 展。1884 年,清政府在新疆进行设省治理。1885 年,台湾亦升格为省。嗣后,清 政府又在东北改将军体制为行省建制,在西藏东部设立具有行省性质的特别行政 区。在内蒙古,伴随着内地移民的增加,州、府、县逐次设立,盟、旗的地盘渐 渐被压缩。 --据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后期治理边疆的相似之处,并分析晚清边疆治 理内地化的历史背景。(10 分)27.(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近代西方宪政发展史上,“妥协”与“悖论”是两个绕不开的话题。 首先,在西方民主政治中,妥协是一种司空见惯的政治现象。它是暴力之外唯一 有效解决冲突的手段,以妥协方式解决冲突是西方民主政治的基本价值取向,英 国人便承袭了典型的妥协传统。民主依赖于妥协,正如美国宪法本身就被认为是 “一捆妥协案”。在制宪者们看来,真正的共和政体不是追求社会意见与意志的同 一性。而是允许多种意见、意志和利益在一种有秩序的体制下妥协共存。妥协精 神对保证西方民主政治的健康运行有着重要意义。 其次,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往往存在与启蒙思想家们所倡导的民主思想和原则相 背离的地方。对其认识,不可只看它怎么说,更要看它怎么做,运作比字句更重 要,只有了解实际的运作过程,才能有真正深刻的理解。 ——摘编自龙太江《政治妥协与西方民主政治》; 钱乘旦《“说”与“做”的悖论》 结合材料和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其中一个话题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 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至少须有两个国家的史实依据,史论结 合) 28.(16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中央设有御史台与谏院,下置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众多监察官; 地方设有路一级的监司、州一级的通判等监察官。它们既规劝谏正皇帝,又监察 弹劾百官,还纠察司法,监督和制约着皇权、相权和军权。宋代监察官一般必须 进士及第,且有相当长时间的地方实际工作经历,一般不用年老多病之人。北宋 前期,国家政治生活比较正常,监察效果比较显著;北宋后期及南宋大部分时间, 君昏臣庸、政治黑暗,监察的作用就越来越微不足道。 ——摘编自季盛清《试论宋代监察制度的几个特点》 材料二: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展了有效的反腐倡廉实践。1928 年,闽浙 赣根据地编写了《怎样做一个好共产党员》,颁发给党员干部,教育他们拒腐蚀, 不贪污。1931 年,苏维埃政府建立起会计制度和国库制度,规定统一印制各种会 计簿记单据;还创立了党史上最早的审计制度,要求县以上各级红色政权都须设 立审计监督机构。还在《红色中华》上开设了专门的廉政专栏;在红军中传唱《三 大纪律六项注意》廉政歌曲。 ——摘编自陈东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对反腐倡廉建设的探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监察制度的特点。(6 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实践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 析其意义。(10 分)三水中学高二级 2019-2020 学年度下学期第二次统考 历史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公元前 334 年,齐威王和魏惠王会盟于徐州(今山东滕州市东南),互尊为王,史称“徐 州相王”。“徐州相王”反映了 A. 齐魏两国实力超群 B. 齐魏两国互相尊敬 C. 周王独尊共主地位 D. 战国时期礼崩乐坏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西周时期只有周天子才能称王,春秋以后相继出现了诸侯 称王的现象,这说明分封制下的诸侯国不再尊崇周天子,因而实质上反映了这时期礼崩乐坏 的现象,D 项正确;材料只体现了齐威王和魏惠王会盟于徐州并互尊为王,没有体现其他诸侯 势力,无法得出齐魏两国实力超群的结论,A 项错误;材料体现了齐威王和魏惠王会盟于徐州 并互尊为王,两国是否互相尊敬不是材料主旨内容,B 项错误;材料体现了这时期分封制下的 诸侯国不再尊崇周天子,体现了周王独尊地位的衰弱,C 项错误。 2.宋太祖欲得一只熏笼,然而几天未见影踪,十分生气。有官员解释说,此事要经尚书省等 部门逐级审批,向皇上复奏,得其依准,才能制造、送上。这表明(  ) A.宋朝行政依照一定的程序执行 B.宋初行政效率十分低下 C.君主权力受到中枢机构的制约 D.尚书省是最高权力机构 【考点】宋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分析】本题考查宋朝君主专制演进情况。关键信息有:此事要经尚书省等部门逐级审批, 向皇上复奏,得其依准,才能制造、送上。 【解答】题干“此事要经尚书省等部门逐级审批,向皇上复奏,得其依准,才能制造、送 上”等体现了宋朝程序性强的特点,故 A 正确。 B 只是表面现象,排除。 宋朝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故排除 C。 中书门下省是宋朝最高权力机构,排除 D。 故选:A。 3.如表是世祖至元五年四川行省请示中书省的咨文及中书省的回复。据此可知,元代(  ) 咨 文 但有罪名,除钦依圣旨体例及中书省明文检拟外,有该载不尽罪名,不知凭何例 定夺, 请定度事。 回 复 本省相度,遇有刑名公事,先送检法拟定,再行参详有无情法相应,更为酌古准今, 拟定明白罪名。除重刑结案咨文外,轻囚就便量请(情)断遣,请依上施行。 A.中书省是国家最高司法机关 B.审理狱案都要依据皇帝旨意 C.行省行使权力受到中央节制 D.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最终确立 【考点】元朝行省制度. 【分析】本题考查元朝的行省制度。主要考查行省制度的特点。 【解答】通过材料中的行省咨文以及中书省的回复可以看出,行省权利受到了中书省的节 制,故 C 正确。中书省是国家中枢行政机关,A 说法错误排除。 B 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于秦朝,D 叙述错误排除。 故选:C。 4.明朝政治制度下,虽一切事权主要集中在皇帝,但有许多事情是必经廷推、廷议、廷鞫的。 重要高官由九卿或再加上巡抚、总督开会来公开推举,是为“廷推”:凡是遇到重大政事, 也常由七卿、九卿公决,是为“廷议”;倘使有重大的狱讼无法解决,也由七卿、九卿开会 定讞,是为“廷鞫”。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明朝政治制度具有民主色彩 B.形成了皇权外的决策机构 C.皇权受到一定的限制 D.政府行政效率大大提高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分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主要考查明朝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解答】通过材料“虽一切事权主要集中在皇帝,但有许多事情是必经廷推、廷议、廷鞫 的”可以看出,明朝时期皇帝的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故 C 符合题意; 明朝政治制度虽然皇权受到了一定限制,但并不能说明具有民主政治色彩,排除 A; BD 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故选:C。 5.清代以来,地方私铸钱币导致货币名繁多,外来机制银元流通广泛的光绪年间,朝廷酝酿 币制改革,自铸银元,统铸币权,但因地方不愿放弃铸币权及国币单位的“两元之争”,最终 归于失败。这说明(  ) A.清代中央与地方矛盾激化 B.清政府出现严重的财政危机 C.清政府货币主权日益沦丧D.清朝中央政府权威面临挑战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 【分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政治发展。主要考查晚清时期中央集权的弱化。 【解答】通过材料“朝廷酝酿币制改革,自铸银元,统铸币权,但因地方不愿放弃铸币权 及国币单位的“两元之争”,最终归于失败”可以看出,晚清时期中央政府对地方的节制能 力下降,故 D 正确; A 矛盾激化的说法过于夸大,排除; 材料信息主旨不是清政府的财政危机,排除 B; 材料强调的是清政府与地方争夺铸币权,铸币主权沦丧的说法错误,排除 C。 故选:D。 6.梭伦改革时期,法律就禁止谈论任何死者的不是,也禁止在公共场合谈论他人的不是,又 对于这一行为的处罚是分别向受害人和国家缴纳一定数量的赔偿金。这说明古代雅典(  ) A.注重保护人的尊严 B.树立法律至上权威 C.善于协调社会关系 D.提倡人人平等观念 【考点】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和实质. 【分析】本题考查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禁止谈论任何死者的不是, 也禁止在公共场合谈论他人的不是”。 【解答】材料中的“禁止谈论任何死者的不是,也禁止在公共场合谈论他人的不是”表明 古代雅典通过立法保护人的尊严,故 A 正确。 B、C 与材料主旨不符,D 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均排除。 故选:A。 7.雅典名将阿里斯提德是马拉松战役的指挥官,战功显赫,曾担任首席执政官,办事公正, 人称“正义”,这一美名后来却变成了招人嫉恨的根源。公元前 483 年,公民大会决定进行陶片放逐表决。投票结果,阿里斯提德被流放。这种现象表明,在当时的雅典(  ) A.公民有较高的政治素养 B.公民有效监督国家公职人员 C.多数人的意志具有绝对权威 D.政府丧失民众信任 【考点】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和实质. 【分析】本题关键信息是“雅典名将阿里斯提德是马拉松战役的指挥官”、“投票结果,阿 里斯提德被流放”,结合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材料体现的是雅典名将阿里斯提德因遭人嫉妒在公民大会上被流放,突出的是雅 典直接民主的弊端,也说明当时雅典多数人的意志具有权威性,C 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雅典直接民主的弊端,从侧面反映了公民的政治素养并不高,A 排除。 材料与有效监督国家公职人员无关,B 排除。 D 说法材料未涉及,排除。 故选:C。 8.罗马法规定:“有疑,当有利于被告人之利益。”罗马皇帝塞维鲁斯说:“被指控者的供 认,如果没有明确的证据来支持法官的确信,不得被看作是罪行被调查属实。”据此可知, 罗马法(  ) A.主要维护被告人的利益 B.奉行“疑罪从无”原则 C.掺杂着原始习惯法残余 D.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工具 【考点】罗马法. 【分析】本题考查罗马法。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有疑,当有利于被告人之利益”、 “被指控者的供认,如果没有明确的证据来支持法官的确信,不得被看作是罪行被调查属 实”的主旨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依据材料“有疑,当有利于被告人之利益”、“被指控者的供认,如果没有明确的 证据来支持法官的确信,不得被看作是罪行被调查属实”可以看出强调的是如果审判中有 疑问,应当有利于被告人之利益,而且讲究明确的证据,这体现了奉行“疑罪从无”原则, 故 B 项正确。 A 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 材料没有体现原始习惯法残余,故 C 项错误。 材料并没有明确说明被告人是统治阶级,故 D 项错误。 故选:B。 9.在古代雅典城邦,官员在上任前要由五百人议事会和陪审法庭(人民法庭)对其进行资格 审查;官员卸任亦或公民就其任职行为提出指控时,还要经过陪审法庭的述职检查、依法 审理。这反映出了古代雅典(  ) A.司法审判中程序民主 B.全体公民参与政治 C.主权在民的执政理念 D.法律服从民众意志 【考点】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和实质. 【分析】本题关键信息是“官员卸任亦或公民就其任职行为提出指控时,还要经过陪审法 庭的述职检查、依法审理”,结合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材料体现的是古希腊城邦的官员任职、在任和卸职都需要五百人议事会和陪审法 庭进行审查,这个属于由雅典公民掌握的行政和司法机构,突出的是主权在民思想,C 正 确; 材料与司法审判无关,A 排除; 五百人议事会和陪审法庭中仅是部分公民代表,并非是全体公民,B 排除; D 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C。10.1832 年,英国议会改革,取消了上议院对下议院议员的提名权。《1911 年国会法案》又 剥夺上议院驳回下议院大多数法案的权力,只保留了拖延通过的权利。这说明英国(  ) A.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 B.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 C.议会两院之间相互制衡 D.贵族丧失了政治特权 【考点】1832 年英国议会改革. 【分析】本题考查 1832 年议会改革,结合题干“…取消了上议院对下议院议员的提名权。 《1911 年国会法案》又剥夺上议院驳回下议院大多数法案的权力,只保留了拖延通过的权 利”进行分析。 【解答】根据材料“…取消了上议院对下议院议员的提名权。《1911 年国会法案》又剥夺 上议院驳回下议院大多数法案的权力,只保留了拖延通过的权利”可知,代表人民利益的 下院受代表贵族的上院制约程度越来越小,表明了英国民主政治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B 正确; 光荣革命后,议会已经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心,A 排除; 材料未体现下院对上院的制衡,C 排除; 上院权力减小,不能代表贵族丧失了特权,D 排除。 故选:B。 11.美国各个州拥有的选举人票数同该州在国会拥有的参、众议员人数相等。根据规定,美 国国会参议院由每个州选举出两名议员组成,而众议院议员人数则根据各州人口比例来确 定。这一规定(  ) A.使中央有效地制衡了地方 B.体现了州权平等的原则 C.确保美国大小州局势稳定D.有利于美国的中央集权 【考点】美国《1787 年宪法》.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美国 1787 年宪法,要求学生结合美国宪法的内容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中央有效地制衡了地方体现不出来。 B.根据材料“参议院由每个州选举出两名议员组成”可以得出美国民主选举中适当照顾小 州的利益;“众议院议员人数则根据各州人口比例来确定”又安抚了选举中人口众多的大 州不满情绪。综上所述,美国在总统选举中体现了州权平等的原则,故答案选 B 项。 C.该规定一定程度上调和了大小州的矛盾,不一定能够确保美国大小州局势稳定,故 C 项排除。 D.选项内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故选:B。 12.1871 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议会有权对由皇帝任命的宰相与政府的法案与政策表 示反对或支持,而无权选举或任命宰相及政府。这些规定(  ) A.使议会无法有效监督行政机构 B.使资产阶级无法参与民主进程 C.严重削弱代议制机构立法权限 D.体现了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 【考点】1871 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分析】本题考查 1871 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帝国议会……无权选举 或任命宰相及政府”。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意志帝国的帝国议会“无权选举或任命宰相及政府”表明, 宰相及政府不对议会负责,议会无法有效监督行政机构,故 A 正确。 德意志帝国的代议制仍是一种资产阶级民主,故排除 B。 材料表明议会的行政监督权受到限制,而不是立法权受限,故排除 C。 D 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故排除。 故选:A。13.1878 年,保皇派总统麦克马洪同意共和派组阁,并且坦言:“1875 年宪法已经确立 了 一个议会制共和国”“不能将行使解散众议院之权树立为治国的体制”。这最能说明(  ) A.麦克马洪已经转变为共和派 B.法国面临着复辟君主制危险 C.君主派和共和派的斗争激烈 D.走向共和成为历史发展必然 【考点】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分析】本题关键信息是“不能将行使解散众议院之权树立为治国的体制”,结合法国共和 制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材料“不能将行使解散众议院之权树立为治国的体制”体现的是对议会权力的保 证,说明走向共和是历史发展的趋势,D 选项符合题意; A 选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BC 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D。 14.《南京条约》及其附件里各种苛刻的待遇,满人汉人的官僚都接受。倒是内中提及今后两 方的文书要用平等语气来往,开“夷人”随意置喙之门,反而使他们不安。上述材料说明 (  ) A.英国希望与清政府平等交往 B.传统“蛮夷观”依旧没有变化 C.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D.封建官僚意识到统治危机四伏 【考点】鸦片战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要求学生结合鸦片战争的特征和对中国的影响来分析。 【解答】A.《南京条约》是不平等条约,英国人并不想和清政府平等交往。 B.从材料中“倒是内中提及今后两方的文书要用平等语气来往,开“夷人”随意置喙之门, 反而使他们不安“可以看出中国当时的士大夫仍然把英国人看为蛮夷,传统“蛮夷观”依 旧没有变化。 C.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是《辛丑条约》的影响。 D.材料信息体现不出封建官僚认识到危机四伏。 故选:B。 15. 1871 年郑观应在《易言》中指出:“今长江二千数百里有奇,洋船往来,实获厚利,喧 宾夺主,殊抱杞忧。”造成作者忧心忡忡的原因是(  ) A.《南京条约》签订后领事裁判权的实施 B.《天津条约》签订后大批通商口岸开放 C.《北京条约》签订后对英支付巨额赔款 D.《马关条约》签订后允许外商开办工厂 【考点】第二次鸦片战争. 【分析】本题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关键信息有:今长江二千数百里有奇,洋船往 来。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口岸通航。据 此依据材料“今长江二千数百里有奇,洋船往来,实获厚利,喧宾夺主,殊抱杞忧”等结 合所学知识可知原因是《天津条约》签订后大批通商口岸开放,故 B 正确。 题干与“领事裁判权的实施”“支付巨额赔款”“允许外商开办工厂”没有直接关系,排除 ACD。 故选:B。 16.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提出一系列主张,如鼓励兴舟楫之利、兴车马之利、兴邮亭、兴 宝藏;主张让百万富翁兴办银行;鼓励创造发明,允许发明者自专其利等。这些主张(  ) A.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B.表达了爱国主义精神C.体现了资产阶级的空想性 D.顺应了世界发展潮流 【考点】太平天国运动.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资政新篇》,要求学生结合《资政新篇》的内容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资政新篇》并没有付诸实践,也不符合农民战争的需求,没有调动农民的革 命积极性。 B.材料的内容是学习西方的资本主义,并没有体现出爱国主义精神。 C.《资政新篇》是农民阶级提出来的,不是资产阶级提出来的。 D.《资政新篇》是农民阶级提出学习资本主义的方案,适应了当时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潮 流。 故选:D。 17.当国共之间的矛盾有可能影响到统一战线的存在时,共产国际和联共(布)领导人宁可要 共产党让步,以使国民党右派及其领导的军队留在统一战线内,也不同意对国民党右派进 行坚决反击。这反映出(  ) A.国民大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 B.共产国际的指导脱离中国国情 C.中共中央出现严重右倾错误 D.共产国际破坏了革命统一战线 【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要求学生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征和影响来分 析。 【解答】A.材料反映的是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共产国际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右派妥协退 让,这不是大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 B.反映出共产国际对中国大革命时期的政策,明显是要求中共进行妥协退让,而新民主主 义革命时期中共应该掌握革命的领导权,所以共产国际的指导脱离了当时中国的国情。 C.材料反映的是共产国际的政策,而不是中共的政策。 D.共产国际并不想破坏统一战线,材料反映的是共产国际想极力维护统一战线。 故选:B。 18.1911 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满族提出“退回东北”,建立独立政权;蒙古上层制造“外蒙独 立”,西藏达赖喇嘛在英国的唆使下发起了“西藏独立”。南京临时政府将“反满兴汉”口 号转变为汉、满、蒙、回、藏为基础的“五族共和”理论,这一转变(  ) A.表明中华民国反侵略的决心 B.有利于以和平方式促成政权的过渡 C.赋予社会革命新的时代内涵 D.进一步推动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考点】辛亥革命.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要求学生结合辛亥革命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材料没有体现出反抗外国的侵略。 B.从材料可以看出,辛亥革命爆发以后,中国很有可能变成民族分裂割据的状态。所以南 京临时政府提出了五族共和的理论。是想用和平的方式促成取代清政府在中国全境的统治。 C.材料中的转变并没有体现出赋予社会革命新内涵的特点。 D.材料中的现象并没有直接推动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故选:B。 19.下面几则材料是西方媒体对甲午战争的评论。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评论 出处 中国和日本分别代表着封闭与开化两股势力,西方 国家自然会更亲近日本 英国《每日新闻报》 毫不过分地讲,除直隶省外,清朝没有现代意义上 的军队 美国《哈珀斯周刊》我们再也不能把中国当作一个可以唤醒且极具潜 能的合作对象,相反日本已经向世界证明它跻身于 世界强国之列 英国《泰晤士报》 A.西方各国支持日本侵华 B.中国国际地位严重削弱 C.中国国家实力低于日本 D.西方各国排斥中国文化 【考点】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 【分析】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依据材料并联系教材可以得出中国国际地位严重削弱。 【解答】A.题干列举的报道都是关于列强对中国的看法,未能说明列强支持日本侵华, 排除; B.根据“西方国家自然会更亲近日本”、“清朝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军队”“再也不能把中国 当作一个可以唤醒且极具潜能的合作对象”,说明西方对中国较为轻视,即中国国际地位严 重削弱,正确; C.与题干主旨无关,排除; D.题干中列强评论的是中国的实力,而非排斥中国的文化,排除。 故选:B。 20.有学者评述:“宣战书中所说多系事实,文字激昂悲壮颇可同情。令人痛惜的为慈禧一 任感情激动,罔顾时势,不惜孤注一掷,公然对所有的外国宣战诚为古今中外绝无仅有之 举”。此举对中国产生的严重后果是(  ) A.打开了中国的西南门户 B.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C.清廷成为了“洋人的朝廷” D.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考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 【分析】本题考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主要考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后果。 【解答】通过材料“令人痛惜的为慈禧一任感情激动,罔顾时势,不惜孤注一掷,公然对 所有的外国宣战诚为古今中外绝无仅有之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指八国联军侵华战 争时期清政府对外国的宣战,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成为帝国主 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故 C 正确; 打开中国西南门户的是中法战争,排除 A; 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排除 B; 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在华北事变后,排除 D。 故选:C。 21. “《宣言》中始终贯彻的基本思想,即: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 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该《宣言》(  ) A.宣告了美利坚合众国的成立 B.标志着英国确立起君主立宪制度 C.成为法国第一部宪法的序言 D.使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变为科学 【考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分析】本题关键信息是“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结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内容及 意义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根据材料“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可判断出是《共产党宣言》,《共产党 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变为科学,D 正确; A 是《独立宣言》发表的意义,排除; B 是《权利法案》发表的意义,排除; C 是《人权宣言》发表的意义,排除。 故选:D。22.有学者认为,巴黎和会前后的爱国运动,遍及海内外所有中国人……国人对以往的外交 政策及本国政府不再抱有希望。既如此,只有自己行动起来,“国民外交”成了一个响亮的 口号。据此可知,巴黎和会前后的爱国运动(  ) A.推动了中国外交近代化进程 B.表明国人开始自觉参与爱国运动 C.是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运动 D.说明中国民族主义发展到新阶段 【考点】五四运动. 【分析】本题考查五四运动,解题的关键是“国人对以往的外交政策及本国政府不再抱有 希望。既如此,只有自己行动起来,‘国民外交’成了一个响亮的口号”。 【解答】“国人对以往的外交政策及本国政府不再抱有希望。既如此,只有自己行动起来, ‘国民外交’成了一个响亮的口号”表明巴黎和会前后的爱国运动是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 运动,故 C 正确; AD 材料未体现,排除; B 错在“开始”,排除。 故选:C。 23.如表是俄罗斯尤里一列瓦达咨询分析中心就“十月革命给俄罗斯人民带来了什么?”所 作四次调查的结果。这表明俄罗斯民众(  ) 咨询你答案╲年份(百分比) 1990(%) 1997(%)2004(%) 2006(%) 在俄国各族的历史上开辟了新时 期 23 23 30 30 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6 26 27 30 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18 19 16 16 是一场灾祸 12 16 14 10 难以回答 21 16 13 13 A.一直推崇十月革命,对十月革命的看法长期一致 B.对十月革命存在多元化看法,且正面评价呈上升趋势 C.对十月革命的反思,主要关注其经济影响 D.对十月革命的评价褒贬不一,负面评价占据主流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 【分析】本题考查俄国十月革命,解题的关键是“十月革命给俄罗斯人民带来了什么”。 【解答】从四项调查内容的变化趋势来看,越来越多的俄罗斯人予以十月革命肯定,而否 定的观点或难以回答的比重在下降,说明俄罗斯人依然有大国情结,但并不是看法长期一 致,故 B 正确,A 错误; 调查涉及十月革命对经济的影响,但“主要关注”说法是错误的,故 C 错误; D 错在“主流”,排除。 故选:B。 24.十月革命的对象是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所代表的剥削阶级,临时政府既然代表了地主阶 级和资产阶级利益,这就把两个阶级同时推到十月革命对象的位置上。从这个意义上讲, 十月革命是(  ) A.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B.新民主主义性质的革命 C.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D.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考点】俄国十月革命. 【分析】本题考查俄国十月革命,解题的关键是“十月革命的对象是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 所代表的剥削阶级,临时政府既然代表了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利益,这就把两个阶级同时 推到十月革命对象的位置上”。 【解答】“十月革命的对象是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所代表的剥削阶级,临时政府既然代表了 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利益,这就把两个阶级同时推到十月革命对象的位置上”表明十月革 命推翻了代表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利益的临时政府,说明十月革命是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 革命,故 D 正确; ABC 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25. 1925 年到 1926 年间,《向导》和《新青年》上发表了一系列纪念文章。在内容上,多 为纪念五卅运动、列宁、孙中山、十月革命、二七惨案、义和团运动、五九国耻、辛亥革 命、五四运动等。这些纪念文章(  ) A.服务于各阶级联合的革命活动 B.表明马克思主义成为革命指导思想 C.旨在推动国共两党关系的缓和 D.说明近代民主的群众基础广泛 【考点】国民大革命.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大革命,学生结合大革命时期的活动特征和思想变化特点来分析。 【解答】A.根据材料 的时间信息,以及纪念文章的内容,可知都是为了服务于当时国内 各革命阶级联合起来的国民革命活动,故选 A 项。 B.当时处于第一一次国共合作,指导思想是新三民主义,故 B 项错误; C.选项内容和材料无关。 D.材料不能体现 D 项。 故选:A。 26.【知识点】 汉朝、清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答案: (1)原因:社会经济的恢复与繁荣;中央集权的巩固和加强;匈奴对西汉构成严重威胁。(6 分) 影响:巩固西北边防,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进了西北地区的开发,推动边疆各 族的发展与融合;沟通了中外联系,加强了中外交流;(6 分) (2)相似:移民实边开发边疆;设置机构加强管理;治理边疆与抵御侵略相结合。(任 2 点 4 分) 历史背景:列强侵略加深,边疆危机,民族危机加剧;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实力; 新政府内部权力结构变化;边疆经济社会的发展。(任 3 点 6 分) 27.(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近代西方宪政发展史上,“妥协”与“悖论”是两个绕不开的话题。 首先,在西方民主政治中,妥协是一种司空见惯的政治现象。它是暴力之外唯一 有效解决冲突的手段,以妥协方式解决冲突是西方民主政治的基本价值取向,英 国人便承袭了典型的妥协传统。民主依赖于妥协,正如美国宪法本身就被认为是 “一捆妥协案”。在制宪者们看来,真正的共和政体不是追求社会意见与意志的同 一性。而是允许多种意见、意志和利益在一种有秩序的体制下妥协共存。妥协精 神对保证西方民主政治的健康运行有着重要意义。其次,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往往存在与启蒙思想家们所倡导的民主思想和原则相 背离的地方。对其认识,不可只看它怎么说,更要看它怎么做,运作比字句更重 要,只有了解实际的运作过程,才能有真正深刻的理解。 ——摘编自龙太江《政治妥协与西方民主政治》; 钱乘旦《“说”与“做”的悖论》 结合材料和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其中一个话题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 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至少须有两个国家的史实依据,史论结 合) 27.【答案】示例一: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中存在着“妥协”的政治现象。 英国:“光荣革命”是资产阶级同新旧贵族之间妥协的结果,但避免了流血冲突,巩固了英 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权利法案》的颁布,责任制内阁的形成及 1832 年议会改革,都体 现了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妥协,但推动了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的形成和发展。 美国:1787 年宪法规定联邦制,实行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国会议员选举体现了大州 和小州之间的利益平衡;联邦政府内部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之间的分权与制衡。美国宪法 调和了各方意志和利益,保障了美国宪政民主政治正常运行。(或保留黑奴制度,协调南北方 利益。) 示例二: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实践中存在着与民主思想、原则相“背离”的现象。 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确立之初,议会选举条件苛刻:美国 1787 年宪法保留了奴隶制度和种族歧 视。它们违背了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民主思想和原则,体现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狭隘和 欺骗性。德意志帝国宪法仍然规定皇帝掌握大权,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举“立宪”之名而 行“专制”之实,体现了德国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保守和不彻底性。(任意列国家的史实即可) 【解析】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答案不唯一,但论题必须与材料有关,围绕“政 治妥协与西方民主政治”、“民主思想和原则相背离”等材料中的主题进行归纳。如:近代西方 民主政治发展中存在着“妥协”现象。②答题内容必须要点化、序号化,注意“阐述至少须有两 个国家的史实依据”,并史论结合。③要联系教材所学知识,对“论据”进行补充、说明。如 从美国 1787 年宪法中中央与各州的妥协、民主制与奴隶制的妥协、中央各机构的妥协等方面 论述;也可以从英国“光荣革命”是议会和王权的妥协、1832 年议会改革是工业资产阶级和金 融资产阶级、贵族的妥协等角度进行分析,指出这种妥协保障了民主的运行,促进了国家的 经济发展。④最后注意总结,回归主题。 28.(16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中央设有御史台与谏院,下置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众多监察官; 地方设有路一级的监司、州一级的通判等监察官。它们既规劝谏正皇帝,又监察 弹劾百官,还纠察司法,监督和制约着皇权、相权和军权。宋代监察官一般必须 进士及第,且有相当长时间的地方实际工作经历,一般不用年老多病之人。北宋 前期,国家政治生活比较正常,监察效果比较显著;北宋后期及南宋大部分时间, 君昏臣庸、政治黑暗,监察的作用就越来越微不足道。 ——摘编自季盛清《试论宋代监察制度的几个特点》 材料二: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展了有效的反腐倡廉实践。1928 年,闽浙 赣根据地编写了《怎样做一个好共产党员》,颁发给党员干部,教育他们拒腐蚀, 不贪污。1931 年,苏维埃政府建立起会计制度和国库制度,规定统一印制各种会 计簿记单据;还创立了党史上最早的审计制度,要求县以上各级红色政权都须设 立审计监督机构。还在《红色中华》上开设了专门的廉政专栏;在红军中传唱《三 大纪律六项注意》廉政歌曲。 ——摘编自陈东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对反腐倡廉建设的探索》(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监察制度的特点。(6 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实践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 析其意义。(10 分) 28.【知识点】 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 解放区的民主政治建设 答案为: (1)特点:体系完备;监察官权力巨大;监察官选拔严格;监察制度的执行前后差异大。(任 意 3 点得 6 分) (2)措施:加强党员干部教育;建立专门的财经制度;探索廉政文化建设。(6 分) 意义:保证了党员队伍的纯洁性,先进性和战斗力;推动了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壮大;为 今天党的廉政建设提供了借鉴。任 2 点 4 分)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