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2020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附答案Word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2020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附答案Word版)

ID:439495

大小:508.23 KB

页数:8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 2020 届高三第一次联考文综试卷 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 I 卷(选择题)和第 II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30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 清楚,并请认真填涂准考证号。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 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第 I 卷(选择题,共 140 分) 本卷共 35 个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140 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 题目要求的。 24.2020 年 1 月,2019 年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在社科院考古学论坛上揭晓,湖北随州曾国贵族 墓地入选。其中,曾公求编钟(M190 编钟组合见图 7)有铭文“(周)昭王南行,豫命于曾,咸成 我诰,左右有周,赐之用钺,用政(征)南方”,及“适于汉东,(南)方无疆,涉政(征)淮夷,至 于繁阳”等。据此可知 A.分封制度受到了一定冲击 B.西周完成了政治中心南移 C.南方曾国认同周王的权威 D.西周实现了对边疆的控制 25.春秋战国时期某一学派声称:“臣子服从君主。儿子侍奉父亲,妻子听从丈夫,这三种秩 序理顺,天下则治;反之,则乱。这是天下的正常法则。既然如此,那么即使君主不够贤明, 臣子也不敢侵犯”,下列言论与其属于同一学派的是 A.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B.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C.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 D.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26.中国古代某位思想家说:“释氏云,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这是那释氏也窥 见得这些道理。”这位思想家所表达的是 A.理为万物源 B.先气后理说 C.禅宗唯心论 D.格物致知法 27.明初沿元旧制,发行纸币——大明宝钞,有一贯、五百文、四百文、一百文不等。又有小 钞,自十文至五十文等五种。同时,洪武八年(1375 年)三月辛酉朔“禁民间不得以金银物货交 易,……若有以金银易钞者斩”,只许以金银向政府兑换纸钞。据此可知 A.明初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B.纸币宝钞民间信用稳固C.白银是主要的流通货币 D.明初存在多元货币流通 28.对下表中有关中国进口贸易数据解读合理的是 A.英国在中国进口贸易中一直居于领先地位 B.甲午战后日货输入东北,日本地位日趋重要 C.门户开放政策出台导致美国贸易地位下降 D.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抵制西方商品输出 29.20 世纪 20 年代初,鼓吹平民教育运动开始出现分化,部分青年知识分子发展平民教育的 积极方面,通过各种形式宣传教育,提高工人农民的觉悟。这个做法 A.配合了将兴起的国民革命运动 B.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 C.借鉴了苏俄的革命宣传经验 D.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0.共产国际在 1930 年 10 月间对中国苏维埃革命的特点做出了一种全新的解辑:“必须在暂 时还不是苏区的地方,发展农民运动,发展游击战争,用农民风潮底铁围来包围当地的城市, 以及大城市和最大的城市,在军阀军队里组织我们自己的力量,十倍加强我们在这些军队里 的工作。”共产国际的这一指示 A.主张中共贯彻俄国城市中心道路 B.说明中共并未找到正确革命道路 C.忽视了苏区的作用和红军的工作 D.有利于纠正中共中央的迷信态度 31.邓小平在 1962 年 7 月指出:“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 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 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在生产关系上不能完全采取一种固定不变的 形式,看用哪种形式能够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就采用哪种形式。”这说明当时 A.摆脱了“左”倾错误的束缚 B.隐含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萌芽 C.中央下放农村经济管理权力 D.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2.有学者认为:现代人对希腊僭主政治的理解,易于带着双重的价值色彩,即后来希腊人对 僭主政治的敌视和现代人对个人专权的恐惧。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出发,对于僭主政治的认识 正确的是 A.僭主政治活动仅仅为了增加个人政治威望 B.僭主会反对社会中下层民众维护贵族利益C.僭主统治的出现阻碍了城邦的民主化进程 D.僭主统治丰富城邦公共生活和共同体发展 33. 美国 1787 年宪法第 1 条第 2 款第 3 项规定:当按照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国会众议院的席位和联 邦直接税时,一个黑奴等于五分之三的白人自由民。这一规定 A.实践了启蒙运动天赋人权理念 B.体现了北方与南方的彼此妥协 C.有利于减轻南方各个州的税负 D.北方获得了比南方更多的议席 34.斯大林 1930 年 3 月 2 日在《真理报》发表了《胜利冲昏头脑》一文,批评全盘集体化运动 中违反农民自愿原则的过火行为,严厉指出:“某些同志被胜利冲昏头脑,失去了理智和冷 静的眼光。我指的不仅是地方工作人员,而且是个别省委工作人员和个别中央委员。”斯大林 的这一做法 A.彻底终止了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 B.失去了苏联广大农民信任与拥护 C.有利于纠正集体化运动中的错误 D.促进了集体化运动健康稳定推进 35.英国的某一文学流派对资本主义文明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现金交易极为反感,他们向往中古 时期的封建社会,他们的诗歌或讴歌宗法式的农村生活和自然风景或描写奇异神秘的故事和 异国风光。下列作品中符合这种艺术风格的绘画作品是 第 II 卷(非选择题,共 160 分) 第 36-42 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 43-47 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 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 135 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一:中国传统“天下”观的核心是“华夏中心论”,即天下是以中国为中心的,其他都是 边缘,而且由“边缘”渐成“野蛮”。……这种居高临下、俯视其他文明、文化的华夏中心论 在处理、对待与它国的关系中,制度化为以中国为宗主、它国为藩属的“宗藩体制”,或曰 “朝贡体制”,以此规范“华夷秩序”。在这种“华夷秩序”中,中国的“皇帝”是承受天命 的“天子”,“天子”是最高的道德——“天道”在人间的化身、代表,代“天”来执政“天 下”。所以,“天下”其他国家只能是中国的“藩邦”、“藩属”、“属国”。——雷颐《天下、国家与价值重构:启蒙的历程》 材料二:晚清的条约关系与传统的朝贡关系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国际秩序。后者形成了以中国 为中心的“天下共主”观念,却在某种意义上是名实难副的虚幻构想,前者以国家主权概念 和国际法原理为基石,却是作了调整的失衡的国际规范;后者旨在建立“守在四夷”的自卫 架构,前者孜孜以求的是实际权益,尤其是经济利益;后者的不平等主要反映在交往形式上, 将中外关系纳入到唯我独尊的天朝礼制之中,前者对中国实施“准统治权”,体现了主权损害 的实质内涵;后者践履“不治”“字小”的王道德行,前者充斥“武力”“凌弱”的霸道暴举。 ——李育民《晚清中外条约关系与朝贡关系的主要区别》 材料三:鸦片战争前,清政府承继了中国自上古便已产生的夷夏观念,构建了自己的国际秩 序模式。这是封建时代所特有,以中国为中心的不对等的国际秩序模式,既反映了前资本主 义时代国际关系的共性,又有中国自己的特点。晚清中外条约关系则是西方国家打破朝贡关 系,在中国建立以不平等为主导的新的中外关系模式,又称为条约体系,或条约制度。这是 两种不同性质的国际秩序模式,是两个不同时代的文明体系在国际关系中的体现。中国在晚 清经历了两种国际秩序的激烈碰撞,从朝贡关系转向条约关系,并由此逐渐形成了新的对外 理念和体制。 ——李育民《条约制度的建立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对外体系的特点。(12 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政府从华夷秩序向条约体系转轨的具体过程。(8 分) (3)根据以上材料,基于历史文化价值,对比中西两种不同的对外体系,谈谈对创造具有中国 特色“国际秩序原理”的启示。(5 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围绕材料主题,自拟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 之成理。) (二)选考题:共 25 分。请考生从 2 道地理选考题、3 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45.[历史——选修 I: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 分) 材料:疫病的全球化本身,可以追溯到 15 世纪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之后欧洲和美洲大陆之间 天花的跨洲传播,即“哥伦布大交换”(Columbian Exchange)。这若用勒华拉杜里的话来说, 就是“细菌带来的全球一体”。另外,在那之前还有麦克尼尔叙述的蒙古帝国从云南将鼠疫带 入欧洲这一甚具麦氏风格的全球史故事。不过,19 世纪霍乱的全球化,其速度之快、规模之 大,都是以前的传染病所无法比拟的,它流行于众多的移民和外出打工的人群中。以霍乱防 治为契机,检疫开始在各地推行。 检疫的制度化,是在 19 世纪中期以来,细菌学与预防医学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出现的。检 疫,是防止传染病随着人或者物的移动而蔓延的一种手段。检疫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意 大利的城市国家。检疫作为“文明”的科学技术,在西欧以及其他地区被强制执行。同时, 从在国境线上实施检疫这一意义上来说,检疫成为以国家(及其统治的殖民地)为单位的、明确 区分国家内与外的一项制度。围绕着检疫的制度化,当时英法两国形成了相互对立的认识, 法国试图以严格的检疫来预防霍乱,而英国则主张通过全面改善环境卫生来预防疾病。 ——(日)饭岛涉《中国海关与国际化之脉络——以检疫制度为中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检疫制度形成的原因。(8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法两国预防霍乱主张不同的原因。(7 分) 46.[历史——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 分) 材料:九一八事变后,苏联出于维护远东地区和平的战略考虑,积极主张改善自中东战争以 来的中苏关系,提议立即恢复中苏邦交。其后双边关系虽然在贸易、中东铁路、外蒙古等问 题上出现过一些障碍,但由于日本的不断扩大侵略,不仅对中国而且对苏联也构成了严重威 胁,由此中苏两国政府都有进一步加强双边关系的愿望。1938 年 8 月 21 日,签订了《中苏互 不侵犯条约》,苏联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从军事上、财政上、物资上积极援助中国抗战,不仅 给中国以巨额贷款,还向中国提供军事装备,派遣军事干部和志愿航空队来华参加对日作战。 苏联希望中国拖住日本,以保障其东部地区的安全。这种愿望随着欧战的爆发,表现得更加 明显。苏联在援助中国的同时,为了避免可能的东西两面作战,也在谋求与日本改善关系。 中苏关系再次趋于冷淡的转折点是 1941 年 4 月 13 日《日苏中立条约》的签订。苏联不惜以 牺牲中国、损害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为代价,促使日本坚持南进政策。第二次世界反法西 斯战争胜利前夕,即 1945 年 2 月,苏联出于战后远东战略格局的考虑,与美、英首脑签订了 《雅尔塔协定》。这个协定是苏联再次以牺牲中国主权而与美、英大国所作的幕后交易,理所当然地受到中国人民的谴责。 ——张宪文《中国抗日战争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九一八事变后苏联对华政策的调整过程。(8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苏联对华政策的影响。(7 分) 47.[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 分) 材料:1862 年,王韬抵达香港,后游历英国等国,1870 年,回到香港,评论时政,宣传 变法自强,成为著名的改良主义政论家。 香港蕞尔一岛耳,固中国海滨之弃地也。丛莽恶石,盗所薮,兽所窟,和议既成,乃割 畀英,始辟草莱,招徕民庶,数年间遂成市落。设官置吏,百事共举,彬彬然称治焉。遭值 中国多故,避居者视为世外桃源。商出其市,贾安其境,财力之盛,几甲粤东。呜呼,地之 盛衰何常,在人为之耳。故观其地之兴,即知其政治之善,因其政治之善,即想见其地官吏 之贤。 ——王韬《弢园文录外编·送政务司丹拿返国序》 (注:政务司为港督隶属下行政机构,丹拿:人名,《弢园文录外编》是王韬自编的论文集, 大部分是他在香港时期所写的政论文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香港繁荣的原因。(8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王韬关于香港的言论。(7 分)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 2020 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文综试卷答案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C B A D A A D B D B C A 41.(25分) (1)中国:具有小农经济的保守封闭性;以自我为中心,天朝一统的天下意识;在形式上不 平等;重在自卫,但是属国政治自治并通过朝贡贸易获取经济利益;受儒家思想文化影响; 维系了东亚地区的稳定秩序。(6分,三点即可) 西方:体现资本主义经济的开放扩张性;体现国家主权概念和国际法原理,强调国际地位平 等、权利义务对等;以武力为后盾,以强凌弱、以众暴寡(实质不平等),损害他国实际利益; 受西方基督教文化影响;形成了以后几百年的国际基本秩序(6分,三点即可) (2)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产生,华夷秩序开始解体,条约制度开 始形成;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不平等条约适用范围迅速扩大,华夷秩序基本打破,条约制度 基本形成;甲午战后,传统对外秩序完全崩溃;《辛丑条约》签订,进一步强化巩固了这一 不平等关系。(8分) (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提倡王道价值理念,改造西方国际秩序;承 担国际权利义务,维护合理国际秩序;增进世界和平进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点给2 分,两点给4分,满3点给5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给分。) 42.(12分) 示例一: 经济全球化中商品、资本、人员的自由流动深刻影响了部分发达国家选择逆全球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发达国家在贸易上的优势越来越缺失,新兴国家的贸易总额 逐渐增加,发达国家面临贸易逆差,因此选择贸易保护主义保护自身利益。 国际资本在发达国家的投资额日益减少,转而投向劳动力丰富且廉价的发展中国家,发达国 家因此利益受损,选择反对全球化持续深入。 全球化深入的同时,人员流动更加自由,发达国家面临着恐怖主义的威胁,且面临着难民危 机。 商品、资本、人员变化状况是当今逆全球化产生的重要原因,英国选择脱欧,美国选择“筑 墙”、“赶人”,都是逆全球化的表现。 示例二: 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高新 技术迅猛发展,缩小了各国的距离,使世界经济越来越融为整体。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传统的计划经济国家纷纷放弃计划经济体制,转而向市场经济过渡。发达 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经济滞胀而减弱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加强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 跨国公司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世界贸易组织等全球性经济协调机制大 大促进了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的流动和国际间分工,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尽管当前出现了逆全球化的现象,但商品、资本、人员全球化流通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以上示例仅为参考答案) 45.[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 分) (1)中世纪西方为防止鼠疫采取防疫措施的历史经验;新航路开辟导致疫病全球化传播;世界各地经济联系密切带动移民与商品的全球流动;19世纪中期以来,医学知识技术不断发展; 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民族国家不断完善海关相关职能。(满4点给8分) (2)英法两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法国抵制英国经济渗透,保护本国经济发展;英国主张 自由主义,担心严格检疫会对贸易造成障碍。(答一点给2分,两点4分,满3点给7分) 4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1)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积极主张改善中苏关系;1938年,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 积极援助中国抗战;1941年4月13日《日苏中立条约》的签订,苏联对华关系冷淡;二战前夕, 牺牲中国主权而与美、英大国进行幕后交易。(满4点给8分) (2)苏联的对华政策调整,体现了苏联外交政策的利己主义倾向;初期援华,对中国抗战有 一定的积极作用;后期对日妥协,对中国抗战带来不利影响,纵容了法西斯的对外侵略扩张; 二战胜利前夕,牺牲中国利益,不利于中苏两国关系正常持续发展。(答一点给2分,两点4分, 满3点给7分) 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1)香港的地理位置位于海滨使其成为中外贸易中转站;当时发达的工业文明的输入;英国 已确立了先进的政治体制;香港发展之初恰逢清王朝动荡之时,外有西方列强商品输出、资 本输出,内有天平天国运动,内陆人士纷纷避祸于香港,带来了大量的资金与人才。(4点给8 分) (2)作为维新派代表,王韬称赞香港,是为了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改造中国,具有爱 国性和进步性。(3分)但王韬对香港社会的印象存在明显的片面性,英国在香港的殖民统治 有其相当残酷的一面,香港政府中也不乏贪官污吏。(4分)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