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市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调研试卷(附解析Word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江苏省泰州市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调研试卷(附解析Word版)

ID:435564

大小:104.58 KB

页数:21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泰州市 2019-2020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期中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 分钟总分:16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2 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辗转迂回间,我忽然明白,我看到的,其实都是时间, 的展品,其实都只是时间的 各种幻象.只有经历过时间, 后,其中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才被保留下来,或者,再往遥远 的将来想一想,最终,这些有幸保留下来的展品或许也会 。 A. 形形色色 洗心革面 风流云散 B. 形形色色 洗尽铅华 烟消云散 C. 形神兼备 洗尽铅华 风流云散 D. 形神兼备 洗心革面 烟消云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 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本题中,形神兼备:指书法和雕塑绘画作 品,不但有美妙的形态且有神韵;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种类很多。此处指花展品种类多, 故用:形形色色。洗心革面:比喻彻底改过自新; 洗尽铅华:洗掉伪装世俗的外表,不施 粉黛,不藏心机,具有清新脱俗、淡雅如菊的气质。前文有“只有经历过时间”,此处有洗掉 伪装世俗的外表之义,应用“洗尽铅华”。烟消云散:比喻事物消失无余;风流云散:比喻原 来在一起的人四下离散。此处形容“这些有幸保留下来的展品”,应用“烟消云散”。故选 B。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 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 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 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 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 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下列各句诗文所对应的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七条丝上寄深意,涧水松风生十指 一一古琴 B. 龙虎惭因点画生,雷霆却避锋芒疾。--------国画 。 C. 南征北战急先锋,万里界河任尔通。一一象棋 D. 世人但学兰庭面,欲换风骨无金丹,一一书法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理解诗句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应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 上,结合重点词句,进行作答。本题中,B 项,“龙虎惭因点画生,雷霆却避锋芒疾”一句“描 述的是唐代怀素的草书。因此,这句描写的是书法。故选 B。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千百年来,书法的生命力始终是旺盛的,虽然当下写毛笔字的人少了,但是, 。因 此,在书法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建设中要对书法持有敬畏之心。 ①书法的产生发展 ②汉字不灭,书法不灭 ③少了不等于没有 ④是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 活的需要 ⑤可以肯定地说现在书法研究的队伍在不断地壮大 A. ①④③⑤② B. ⑤①④②③ C. ③⑤①④② D. ②③⑤①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属于语句的排序题。从题干来看,这是属于有语 境的排序题,且从所给语境来看,四个句子分布在四个地方,故考生要结合每一处的前后语 境进行选择。本题中,考生要注意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前文有“虽然当下写毛笔字的人少 了”,紧承这句,应填“③少了不等于没有”,构成顶针,排除 ABD,从这几个句子看,“②汉 字不灭,书法不灭”为总括句,是结论。故选 C。 4.下列选项中,对漫画意图的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 A. 高度决定格局 B. 视野决定未来 C. 人不能做金钱 奴隶 D. 只有不停攀登,才能到达光辉的顶点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图文转换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应先审清题目要求“下列选项 中,对漫画意图的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然后根据漫画内容,进行寓意揭示。本题中,通过 画面可以看出,两个人一个位于山顶,一个位于低谷,由此形成的两个字是“仙”、“俗”。 可见,高度决定格局。故选 A。 二、文言文阅读(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叔父铁君先生事略 (清)贺涛 先生讳锡珊,姓贺氏。 先生有异稟,举作不轻同于人,喜读书,通其大指,曰:“学以经世也,吾取其有益于世 者而已。”于世儒所谓义理、考据、词章之学,一不厝意,至论古今世运兴坏之由、贤不肖 之别,抉幽觑微,剽剥剖攻,杂以恢诡偏宕之词,云幻波激,莫测所来,虽善辨者莫能穷也。 所为文闳奇肆,不中有司度程(格式,标准)。以诸生应乡试,连不得志,乃益厌薄举业,并 力于所谓经世之学,性刚直,不谐于俗,既不得志,愈抑郁不能平,并世人少当意者。尝显 刺过于稠人广坐之中,其人羞赧汗喘,犹痛绳之(针砭)不已,于公卿贵人诋之尤甚,以为若 辈豢养富贵而令时势败坏至此,咎将安归?众骇怪,莫敢置对,则又发怒骂之日:“君辈庸下, 非解此者。”吾父尝戒之,以为非处世之道。先生语人曰:“吾兄之言是也,然吾性实然,吾 制之不能克也。” 先生既抱异材伟略,无所籍以泽斯世,苟可为于乡里者无不为,以谓吾期于济人而已, 远近大小一也。同治初,土匪滋事,先生略仿戚氏练兵之法,编乡落以守,境赖以安,光绪 三年,岁大饥,官给钱买谷以振,先生自贩籴于数百里外,自冬徂夏,往返者数矣。舟车饮 食取诸私,不縻官一钱。广立章约,纤曲悉当,邻境咸取以为法。经营奔走,无间寒暑昼夜, 惫心疲力,至辍餐寝。长老叹嗟曰:“自吾所闻见,百年来未尝有也”未几,大疫,人多死。 先生慨然复思有以拯之,而先生亦竟染疫以卒,时光绪四年六月十二日也,春秋四十有二.以 是年十二月某日葬,会葬者千余人争挽柩车,道路阗塞至不得行。 (选自《桐域派名家文集》第 15 卷,有删改) 的 5.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不厝意 厝:安放 B. 岁大饥,官给钱买谷以振。 岁:每年 C. 尝显刺过于稠人广坐之中 刺:指责 D. 不縻官一钱 縻:消耗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贺锡珊稟赋与众不同,行事方式也与其他人全不一样,比如读书,他只求了解大意,不求 甚解。 B. 贺锡珊批评人不留情面,他在大庭广众之下批评人,弄得人家十分狼狈,他还不肯罢休。 C. 闹土匪时,贺锡珊效法威继光,把乡民组织起来进行训练,结果真的保境安民,这是他学 以济世的一次成功实践。 D. 贺锡珊造福乡梓,闹灾荒时购粮济民,还用自家的钱贴补,一年四季为乡里奔走,最后在 想办法解除流疫的时候不幸染疾身死。 7. 把文中画线的向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辈豢养富贵而令时势败坏至此,咎将安归? (2)广立章约,纤曲悉当,邻境咸取以为法。 8. 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贺锡珊为人的特点。 【答案】5. B 6. A 7.(1)这些人供养于富贵之中(用高官厚禄供养着)却让时局败坏到这种程度,罪责将推诿给谁? (2)他(曾在乡里)大量制订规章制度,细微曲折之处都恰到好处,周围地区都把它拿来以之为 标准。 8. 学识过人,富有材略;厌薄功名,学以济世;慷慨无私,泽被乡里;孤高傲世,刚正耿介(愤 世嫉俗,疾恶如仇)。 【解析】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 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文言实词的含义设题, 然后把加点词的现代意思代入句中,看能否讲得通。本题中,B 项,“岁大饥,官给钱买谷以 振”中的“岁”应是“年景”的意思。故选 B。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 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 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A 项,“比如读书,他只求了解大意,不求甚解” 表述错误,原文有——喜读书,通其大指,曰:“学以经世也,吾取其有益于世者而已。”意 思是:他喜欢读书,却只了解其大意,他说:“学习是为了治理国家,我只摄取那些对社会 有益的东西罢了。”由此可见,先生不轻易随众,而不是“不求甚解”。故选 A。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 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 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若辈”,这些人;“令 时”,时局;“豢养”,供养;“咎”,罪责;第二句中,“章约”,规章制度;“纤”,细微; “当”, 恰到好处;“法”, 标准。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应先审清题目要求“请根据文章内 容,概括實锡珊为人的特点”,然后再读懂全文的基础上,结合重点语句,进行归纳总结。本 题中,原文有“先生有异稟,举作不轻同于人”,意思是:先生天生禀赋与众不同,行事不轻 易随俗。可见先生学识过人。原文有“先生既抱异材伟略”,意思是:先生身怀雄才大略。可 见先生富有才略。原文有“学以经世也,吾取其有益于世者而已”,意思是:学习是为了治理 国家,我只摄取那些对社会有益的东西罢了。可见先生厌薄功名、学以济世。原文有“先生 自贩籴于数百里外,自冬徂夏,往返者数矣。舟车饮食取诸私,不縻官一钱”,意思是:先生 自己从数百里外买来粮食,从冬到夏,来往多次。运输费和饮食用度都从自己家里拿,不耗 费公家一个钱。可见先生慷慨无私,泽被乡里。原文有“尝显刺过于稠人广坐之中,其人羞 赧汗喘,犹痛绳之(针砭)不已,于公卿贵人诋之尤甚”,意思是:他曾经在大庭广众之下公开 指责别人的过失,那人羞愧脸红,呼吸粗重,汗都出来了,他还是痛加针砭,不肯罢休。对 于达官贵人,攻击得尤其厉害。可见先生孤高傲世,刚正耿介。 【点睛】参考译文: 先生名叫锡珊,姓贺。 先生天生禀赋与众不同,行事不轻易随俗。他喜欢读书,却只了解其大意,他说:“学 习是为了治理国家,我只摄取那些对社会有益的东西罢了。”对一般学者所谈的义理、考据、 词意之类的学问,完全不放在心上。至于谈论古往今来世间盛衰治乱的缘由,有才德者与无 才德者的差别,探幽察微,批驳剖析,穿插着怪诞偏激之词,如云彩之变换,如波涛之激荡, 无人能探知其由来,即使是善辩者也无人能令其词穷。他所写的文章,雄辩滔滔,纵横新奇, 不符合官方标准。以秀才的身份参加乡试,于是越发厌倦科举,而致力于他所认为的治国的 学问。先生生性刚直,与世俗不合,不得志之后,愈发心中抑郁,无法平静,而世间人士也 少有他中意的。他曾经在大庭广众之下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那人羞愧脸红,呼吸粗重,汗 都出来了,他还是痛加针砭,不肯罢休。对于达官贵人,攻击得尤其厉害,他认为这些年供 养于富贵之中却让时局败坏到这种程度,罪责将推给谁?大家惊骇诧异,无人敢于应对,他 又怒骂道:“你们这些人平庸无能,这些都不懂。”我父亲曾告诫他,认为这不是处事之道。 他也曾对人说:“我兄长的话是对的,但是我生性确是如此,我想控制也控制不了。” 先生身怀雄才大略,却没办法用来造福社会,只要能够为家乡做事,他无所不做,他认 为我是希望对世人有所帮助罢了,远近大小没有区别。同治初年,土匪生事,先生大致效仿 戚继光训练乡兵的办法,把乡民组织起来进行防守,家乡靠此举得以免遭匪患。光绪三年, 是个大荒年,官府出钱买粮食来赈济灾民。先生自己从数百里外买来粮食,从冬到夏,来往 多次。运输费和饮食用度都从自己家里拿,不耗费公家一个钱。他曾在乡里制定大量的规章 条约,细微曲折之处都恰到好处,周围地区都向这里学习。他苦心谋划,四方奔波,冬夏昼 夜没有停过,心力交瘁,乃至废寝忘食。乡里长着慨叹道“从我有见闻以来,百年以内不曾 有过。”不久,疫疾大流行,很多人死了。先生情绪激动,还想有办法来救助百姓,可他自 己也终究染病而亡,当时是光绪四年六月十二日,享年四十二岁。在这年十二月的某一天安 葬,聚集前来送葬者过千,人们争着为他扶柩,道路为之堵塞,不能通行。 三、古诗词鉴赏(11 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水调歌头·同徐师川泛太湖舟中作 张元干 落景下青嶂,高浪卷沧洲,平生颇惯,江海掀舞木兰舟,百二山河空壮,底①事中原尘 涨,丧乱几时休,泽畔行吟处,天地一沙鸥。 想元龙,犹高卧,百尺楼①,临风酹酒,堪笑谈话觅封候。老去英雄不见,惟与渔樵为 伴,回首得无忧,莫道三伏热,便是五湖秋。 注:①底事:何事。①想元龙,犹高卧,百尺楼:三国陈登(字元龙)瞧不起许汜,许汜拜访时, 元龙不与其交谈,自己睡上大床,许汜只能睡小床。许汜把不愉快告诉刘备,刘备说,要是 我,就睡楼上,让你睡地下,谁让你只顾自己购田置房无计救天下呢。 9. 开头两句的描写的景色有何特点?这样的景物描写在词中起什么作用,请作概括说明 10. 纵观全词,作者抒发了哪些情感? 【答案】9.写景特点:有远有近,有动有静:雄浑苍凉,境界阔大。作用,扣题,点题:触景生 情,引起下文:有象征意味,以落日和高浪表现宋朝的形势:写景与抒情高度融合,形成壮阔 苍凉的意境:用游览为线串起全词,处处呼应,使结构严谨。 10. 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社会扰攘,国家不宁的忧伤;对朝廷政治黑暗,小人当道,英雄难 觅的不满;对古代英雄的仰慕;因年华老去,报国无门而沦落江湖的愤懑与悲哀。 【解析】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把握景物描写的特点及其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应先审清题目要求 “开头两句的描写的景色有何特点?这样的景物描写在词中起什么作用,请作概括说明”,然 后再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总结特点,从内容和结构分析其效果。本题中,“落景下青嶂, 高浪卷沧洲”两句中,前一句是远景静景,后一句是近景动景,从手法上讲,运用了远景结 合、动静结合的手法,营造了一个雄浑苍凉,境界阔大的意境。从作用上看,本句居于开头, 内容上,主要壮阔苍凉的意境。结构上,主要是引起下文“平生颇惯,江海掀舞木兰舟…… 老去英雄不见,惟与渔樵为伴,回首得无忧,莫道三伏热,便是五湖秋”,使诗歌结构严谨, 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 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纵观全词,作者抒发了哪些情感”,然后理解全诗的意思,把握重点 诗句,分析诗人的情感。本题中,“落景下青嶂,高浪卷沧洲”两句中营造了一个雄浑苍凉, 境界阔大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底事中原尘涨,丧乱几时休”两句直接点 明社会现实,“丧乱几时休”表达了作者对社会扰攘,国家不宁的忧伤;“想元龙,犹高卧, 百尺楼,临风酹酒,堪笑谈话觅封候”几句借用典故,表达对朝廷政治黑暗,小人当道,英 雄难觅的不满;“老去英雄不见,惟与渔樵为伴,回首得无忧,莫道三伏热,便是五湖秋” 中,“老去英雄不见”一句,突出了对古代英雄的仰慕,也有慨叹自己年华老去的辛酸。“惟 与渔樵为伴,回首得无忧,莫道三伏热,便是五湖秋”,则含蓄的表达了报国无门而沦落江湖 的愤懑与悲哀。 四、名句名篇默写(8 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3)_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4)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5)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6)水击三千里,___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道遥游》) (7)_______________,开国何茫然。(李白《蜀道难》) (8)三岁为妇,靡室劳矣,_______________,靡有朝矣。(《诗经・氓》) 【答案】 (1).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 别有幽愁暗 恨生 (4). 渺沧海之一粟 (5). 所以传道受业解感也 (6).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7). 蚕丛及鱼凫 (8). 风兴夜寐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 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 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幽”“沧海”“粟”“受”“抟”“凫”“寐 ”。 【点睛】古诗词默写年年必考,近年来理解性默写题的考查比例渐渐加大,难度比直接型默 写稍大,灵活性更强,需要学生不仅要准确、熟练掌握名句名篇内容,还要对课文内容有一 定的理解,并且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背诵,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 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注意重点字的写法。而 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 五、现代文阅读(一)(15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三更月鸣咽 肖建国 那年秋天,我在湘西一个叫瓦拿的小山村住了几天。 “瓦拿”是方言,意思是贫穷的山坳。我从小镇翻山越岭、涉水过河来到这里。 墙是土墙,瓦是灰瓦,斑驳的木门吱呀作响。室内简洁、干净。两把竹椅,一张方桌, 还有朴拙厚实的木床。这是老洼经营的“客栈”。 我到达时,太阳西斜。空空荡荡的院子里,除了树外,就是风。老洼对我说,村里全是 老骨头,年轻人都出去捞世界了,孩子们则在山下上学。老洼五十出头,腿有残疾,出不了 远门,就紧跟形势,把村民废弃的房屋租过来,翻修一新,办起客栈。 有人笑他,这穷乡僻壤的,会有人来吗?老洼回应道,现在都进入渔网时代了,那么多的 鱼挤在一个网里,这里的荒凉,说不定就是风水宝地呢。 老洼把一张张图片抛到网上。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野花,小桥流水人家,这里应有 尽有。于是,就有人舟车劳顿来了。 熟悉一下环境,天色已暗,袅袅升起的炊烟让小山村活跃起米。隔壁一老叟佝偻着腰, 敲着木盆,发出咚咚回响,呼着山坡上晚归的牛羊。 整个傍晚,我看到六七位老人,他们行动迟缓。见到我,脸上都露出木然的笑。 夜里,我在半醒半梦间,隐隐约约听到一阵哭声。刚开始嘤嘤呜呜,噪音嘶哑,持续低 沉,像是用手掌捂着嘴巴,不敢让悲痛之声放肆开来。间或有些哽咽,顿几下后,伤心的抽 泣则更加凄切。最开始是一个人哭,紧接着是两个、三个……哭声渐渐有了力量,越显悲壮, 我在这悲壮的力量中,由迷糊变为清醒。咬咬舌头,疼!我明白,这不是梦,而是真实的存在。 人一清醒,恐惧便袭遍全身。我轻轻侧转身,那哭声就像看着我似的,忽然由高变低, 混合的悲伤又变成了单一的呜咽。如泣如诉,凄凄惨惨,我浑身起满鸡皮疙瘩。 这半夜三更的,难道有鬼不成? 伸手拉灯,却停电了,虽然老洼曾交代过,夜里会停电, 但在这个鬼魅迷离时刻,任凭我内心如何坚定,也有些不寒而栗。 我索性坐起来。这时哭声稍弱,透过窗子,我看到半轮秋月浮在云雾缥缈的西天。西天 很低,紧扣在屋檐下,哭声就好像从那里传出,丝丝缕缕传入耳膜,钻进脑海,那月牙儿也 对我发出清冷的笑,隐约可见的凤眼中,忽地涌出大片雪白的泪。 我骇然。哭声戛然而止。这一夜,无法入眠。 第二天,我问老洼,可曾听到哭声?老洼愣怔片刻,把头摇得如同拔浪鼓似的说,没!我 在诧异中感觉到,要么他在说慌,要么我真的是出现了幻觉。 第二天夜里,哭声再次响起。刚开始仍是嘤嘤鸣鸣,有些强忍住似的,慢慢地又有哭声 加入,我翻身起床,蹑手蹑脚走出小院,循着哭声,我轻轻来到老人的泥墙外,果然不错, 有七八位老人坐在院中,正在默默哭泣。有的哽咽,有的抽搭,有的独自抹泪,院里院外, 没有言语,只有嘤嘤嗡嗡、咿咿唔唔的哭声,哭到惨痛处,吓得半边月亮赶紧躲入云层,天 地为之一暗。 夜虽不凉,我却瑟瑟发抖。老人们哭过一阵子后,你拉我一把,我拽你一下,互相搀扶 着站起身来,然后各自蹒跚着回家。我揉揉双眼,静静心神,突然感悟自己冒昧地出现在这 里,确实很不厚道。 第三天夜里,我期待哭声再次响起,可惜没有。第四天依旧没有。第五天,我要返回小 镇,老洼来送我。走了很长一段土路,老洼才开口说话。他说得很缓慢:好多年了,都已成了 习惯。人越老,越是想念外出的子女。特别是到了晚上,更觉得孤零零的无所依靠。刚开始, 只有老叟因思儿哭泣。没想到这一哭,就好像在朦胧的泪水中见到儿子一样,思念之情顿时 有所缓解。其他老人听到后,纷纷仿效。经多年验证,老人们在三更之月思念亲人,则子女 感应更加灵验,都会及时打回电话。于是乎,这就成了老人们想见子女的一种习惯。 我听完,默不作声,突然问:“这两天,小山村的电话多吗?”老洼一脸苦相地说:“没 有。不过旋即补充道,我说的这些话,你别当真,只当是一场梦好了。” (选自《作品》,2018 年第 12 期,有删改) 12.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标题富有意蕴,“三更月呜咽”,画面感极强,暗示出清冷、凄惨的氛围,也奠定了全 文的情感基调。 B.小说描写夜半哭声时,写“月牙儿对我发出清冷的笑,忽地涌出大片雪白的泪”,意在突出 小说的荒诞色彩。 C. 小说中“老洼”与其他留守老人有着明显的不同,他思维活络,办客栈,凭借山村自然资 源在网上利用网络招徕生意。 D.小说最后写我听完“老洼”道出原委后“默不作声”,情感内敛,起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 的艺术效果。 13. 简要概括“我”遭遇夜半哭声时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 14. 请探究文章结尾所蕴含的作者情感。 【答案】12. B 13. “我”经历了恐惧、诧异、好奇、震惊、同情、愧疚的变化过程。 14.对山村留守老人难以改变孤独现状的无奈;对留守老人能够和子女通话的强烈渴望;对留 守老人养成以哭解愁对月思亲习惯的同情;对社会家庭应给予空巢老人人文关怀的期盼。 【解析】 12 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 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 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B 项,“意在突出小说的荒诞色彩”表述错误,本文着力渲 【 的 染的是悲情色彩,而非“荒诞”。故选 B。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情感理解的能力。解此类问题,首先仔阅读文章,熟悉全文的情节,最 好把故事情节分出几个片段,看每一片段中人物的表现及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抓住关键的描 写处。本题中,由“但在这个鬼魅迷离时刻,任凭我内心如何坚定,也有些不寒而栗”可见“我” 的“恐惧”。由“我在诧异中感觉到,要么他在说慌,要么我真的是出现了幻觉”可见“我” 的“诧异”。由“第三天夜里,我期待哭声再次响起,可惜没有”可见“我”的好奇。由“我 揉揉双眼,静静心神,突然感悟自己冒昧地出现在这里,确实很不厚道”可见“我”地震惊。 由“我听完,默不作声”可见“我”的同情与愧疚。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把握作者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应先审清题目要求“请探究文章结 尾所蕴含的作者情感”,然后结合文章内容,感悟作者所想表达的思想感情。本题中,由“我 听完,默不作声”可见:作者亲身经历的这些关于留守老人的事中,有太多对山村留守老人 难以改变孤独现状的无奈;由原文“经多年验证,老人们在三更之月思念亲人,则子女感应 更加灵验,都会及时打回电话。于是乎,这就成了老人们想见子女的一种习惯”可以看出, 空巢老人们是如何想念自己的孩子,同时能够看出:作者对留守老人能够和子女通话的强烈 渴望以及对留守老人养成以哭解愁对月思亲习惯的同情。整篇文章通过留守老人养成以哭解 愁的故事表达了对社会家庭应给予空巢老人人文关怀的期盼,这也是文章的主旨所在。 五、现代文阅读(二)(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正视人工智能对艺术的挑战 卢文超 近日,署名“夏语冰”的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多幅绘画作品引起关注,该智能机器人在对 过往 400 年艺术史上 236 位画家画作进行学习后,原生绘画创作能力已经具备一定水准。人 工智能技术在进入文艺领域之后,凭借超强学习能力、记忆能力和迅捷高效的创作优势,正 在拿出越来越多的作品成果,显露出人工智能技术在文艺生产方面的诸多可能。 与此同时,“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创作吗?”正成为一些人焦虑的问题。每当人们谈起人 工智能时,往往想到科幻小说中的强人工智能,它们具有人类一样的情感和体验,和人类一 样生活,看起来似乎会取代人类;然而,目前我们实际拥有的是弱人工智能,它具备人类一些 高端技能,但在情感、意识等方面与人类差之千里。即便如此,人工智能的进入依然促使我 们反观人类自身创作的特点与优长——越是面临技术冲击越要端正和坚定本体价值,同时在 文艺观念和创作实践上越要有新的突破和追求。 不妨设想一下,如果一个人工智能机器人想要成为诗人徐志摩,它需要做些什么?它要拥 有徐志摩的阅读量,最大限度接近他的创作素材:其次,它要学习徐志摩同时代其他诗人的诗, 必须掌握当时其他诗人的特点,才能更好凸显徐志摩的诗歌特质。但这样,它就能创作出徐 志摩的诗了吗? 不,它还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徐志摩的人生经历。所谓“功夫在诗外”,无论是“轻轻 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还是“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无不来自诗人自身的生平际遇。人工智能只有具备徐志摩的人生经历,还原他的所有体验, 才有可能真正创作出类似徐志摩的诗来。我们读杜甫的诗很感动,是因为他的诗与他坎坷困 顿的人生经历联系在一起:我们听贝多芬的音乐很感动,是因为他的音乐是他与悲剧命运抗争 的真实写照,试想一下,如果人工智能创作出杜甫的诗和贝多芬的音乐,但背后没有思想和 情感,我们如何欣赏它、解读它? 没有人生,我们无法理解诗和艺术。人工智能正是在这里遭遇滑铁卢。尽管人工智能具 有令人炫目的高超技能,却根难模仿人类基本、无意识的直觉。它可以轻易学会下棋,但一 个婴儿都可以做到的感知世界,人工智能却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艰难训练,甚至即便如此也 未必学会,文艺创作就是这样一座人工智能很难翻越的山峰。创作并非仅仅是遣词造句,它 建基于生命体验之上,来自人生际遇和内在情感,基底是整个人生和人所处的整个世界。在 形式层面,人类未必会比人工智能厉害,但是将形式与生命体验深切关联在一起、创造出更 优美、更有冲击力的作品,人工智能没法与人类相比。这是人类创作的不可替代性,是人类 创作的真正尊严。 机器人写诗不是要代替人写诗,而是帮助人把诗写得更好。人工智能和人类在创作上各 有优劣,就像以往每一次技术革新都将推动艺术创作革新一样,这一次,我们获得了一个比 以往所有工具都更强大和更方便的工具。它将重塑艺术创作格局,也将重塑我们对艺术的认 识和理解。从长远来看,这场巨变难以避免。 我们刚刚接触到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在不久的未来,人工智能的艺术创作会对我们的观 念和实践带来越来越多的挑战。正视扰战,在挑战中抓住机遇,发掘价值,必将带来文艺创 作的新变化新收获。 (选自《人民日报),2019 年 06 月 07 日,有删改) 15.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工智能机器人“夏语冰”在对过往 400 年艺术史上 236 位画家画作进行学习后,原生绘 画创作能力已具备一定水准。 B. 人工智能的发展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它促使人类端正和坚定本体价值,在文艺观念和创作 实践上要有新的突破和追求 C. 仅拥有徐志摩的阅读量、掌握同时代诗人的特点还不行,还必须具备他的人生经历,智能 机器人才能写出徐志摩的诗。 D. 人工智能将重望我们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未来人工智能的艺术创作必将会对我们的观念 和实践带来越来越多的挑战。 16.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好的文学作品一定能和人类情感共鸣,而涉及情感和价值判断人工智能目前尚难逾越,“人 工智能取代人类创作”的焦虑无现实意义 B. 一篇完整有感情的文章并非仅仅是遣词造句,因此,人工智能还需要不断进行完善,才有 翻越文艺创作这一山峰的可能性 C. 人类创作的自身尊严与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并非简单的二元对立,文学创作者应抓住这一机 遇,正视挑战,在挑战中发据价值。 D. 和每一次技术革新都将推动艺术创作革新一样,人工智能技术将重塑艺术创作格局,必将 带来文艺创作的新变化新收获。 17. 人工智能在艺术创作方面有哪些优势和劣势?请简要概括。 【答案】15. C 16. A 17. 优势:拥有超强学习及记忆能力;具备迅捷高效的创作优势;可以比肩人类的创作形式。 劣势:很难模仿人类基本的无意识的直觉;无法将形式与生命体验深切关联;缺乏基于生命体 验的人生际遇和内在情感。 【解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 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 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然后 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C 项,“仅拥有徐志 摩的阅读量、掌握同时代诗人的特点还不行,还必须具备他的人生经历,智能机器人才能写 出徐志摩的诗”的“才能”一词错误,原文是“人工智能只有具备徐志摩的人生经历,还原 他的所有体验,才有可能真正创作出类似徐志摩的诗来”,用的是“才有可能”。故选 C。 的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 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 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 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 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 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A 项,“好的文学作品一定能 和人类情感共鸣,而涉及情感和价值判断人工智能目前尚难逾越,‘人工智能取代人类创作’ 的焦虑无现实意义”中“无现实意义”错误,原文中有“然而,目前我们实际拥有的是弱人 工智能,它具备人类一些高端技能,但在情感、意识等方面与人类差之千里。即便如此,人 工智能的进入依然促使我们反观人类自身创作的特点与优长——越是面临技术冲击越要端正 和坚定本体价值,同时在文艺观念和创作实践上越要有新的突破和追求”,可见,此研究成果 还是有现实意义的。故选 A。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 要求,如“人工智能在艺术创作方面有哪些优势和劣势?请简要概括”,然后浏览全文,辨明 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进行归纳概括。本题中,原文有“人工智能技术在进入文艺领域 之后,凭借超强学习能力、记忆能力和迅捷高效的创作优势,正在拿出越来越多的作品成果, 显露出人工智能技术在文艺生产方面的诸多可能”,可见其优势:拥有超强学习及记忆能力; 具备迅捷高效的创作优势;可以比肩人类的创作形式。原文有“然而,目前我们实际拥有的 是弱人工智能,它具备人类一些高端技能,但在情感、意识等方面与人类差之千里”、“尽管 人工智能具有令人炫目的高超技能,却根难模仿人类基本、无意识的直觉”可见其劣势:很难 模仿人类基本的无意识的直觉;由“在形式层面,人类未必会比人工智能厉害,但是将形式 与生命体验深切关联在一起、创造出更优美、更有冲击力的作品,人工智能没法与人类相比” 可见其劣势:无法将形式与生命体验深切关联;缺乏基于生命体验的人生际遇和内在情感。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 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 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 “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 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 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 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 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 如“ 它”“ 其” 等) ,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 如 “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 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 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 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 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 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 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 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 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 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 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 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 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 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七.现代文阅读(三)(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陆谷孙:一遇词典误终身 孙丽萍 词典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基石与抵达其它文化的桥。正是在这个少有人喝彩的领域中,陆 谷孙先生投入 40 余年,浑然忘我,一生只做一件事——与时间赛跑编词典,用生命诠释了何 谓学术界的“匠人精神”。 1970 年,陆谷孙被“发配”去编典,由此参与《英汉大词典》筹备和编写全过程。编词 的冷板凳太难坐。陆陆续续,最初关在一起编《英汉大词典》的 108 人,高考,考研、出国, 几乎走光。唯有陆谷孙把板坐穿,且坐出了滋味。 1986 年陆谷孙出任《英汉大词典》主编,承诺“一不出国,二不兼课,三不另外写书, 全身心投入,其中甘苦难对人言,直到 1991 年《英汉大词典》大功告成,陆谷孙才幽默地表 示,自己终于得以“痛快地睡了一觉”,1500 万字的《英汉大词典》,是中国学人独立研编的 第一部大型综合性英汉词典,更被选入联合国必备工具书。 一遇词典误终身,2000 年,朋友鼓励陆谷孙效仿林语堂、梁实秋等前辈编纂英汉,汉英 工具书并举。考虑到全球兴起“中国热”更需要汉英字典,陆谷孙又“自讨苦吃”启动了《中 华汉英大词典》编篡工作,历时 15 年,直到 2015 年这部辞典才告完成,这是一部 1600 万字 的“重磅”工具书,它内客兼收并蓄,例证亦庄亦谐,从中医穴位到阴阳八卦都以英文译尽 诠释.学界认为,它深度打通中英两种文化,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编词典,是窥一斑而见全豹,其中处处可见文化态度和价值观。陆谷孙是英语痴人,深 爱莎士比亚,却也为中华传统文化醉心;他编纂的词典“简繁兼顾”,目的是“希望通过英语, 让两岸三地的文化身份慢慢趋同。”他编词典,态度民主、包容并蓄,尽量不用一锤定音式 的单一答案,而是把众多实例收录其中,让人对词语的色彩感受深刻,但他态度鲜明,拒绝 让词典成为“网民的涂鸦场”,“小鲜内”“直男癌”等词语,他坚决不收。 长期研究莎士比亚的陆谷孙,是外国文学的“知音”,但他要求学生热爱母语:“在学好 英语的同时,一定要把汉语作为维系民族精魂的纽带,”他时常为学生朗诵杨绛的一段文字, “我们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字、爱祖国的语言,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 陆谷孙说,翻译是从一种文字出发,去“抵达”另一种文字的彼岸,他的学生说,先生 内心深处的治学理想,是从另一种文化抵达中华文化,擦去中华传统文化上的灰尘,让它们 映照世界。 陆谷孙先生淡然拒绝了“泰斗”和“大师”的美誉。他的一生,不当挂名编委白拿稿费, 不出席商业活动和荣誉须奖典礼,幽居斗室,皓首穷经,琢磨中英互译的美妙,其乐无穷地 编纂词典。 陆谷孙先生最为享受的身份是——“教书匠”。复旦大学数千名研究生评选“十大杰出教 校”,陆谷孙以最高分位列首,每逢他上课讲莎士比亚,四面八方赶来的学生如同盛会,而陆 家的餐桌,也是另一个传递人文思想的所在,格外今学生们留恋。早在一两年前,陆谷孙先 生开始交代后事,自己珍藏的书籍和存款,不仅留给子女,也留给学生。 当时代很浮躁的时候,先生始终保持着内心的宁静,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往哪里去,知 道自己的文化担当与使命,陆谷孙先生不愿做大师,他乐为“匠人”,对这样的精神贵族,最 好的写照,便是哈雷特的“身虽囿核桃,心为无限王”。 (选自《环球》,2016 年第 16 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 他这些年把全部心思和精力都用在《中华汉英大词典》上了。一个七十多岁的人,每天 对着满稿纸密密麻麻的中英文,真是太辛苦,可是他乐在其中,常常说起他想到一个对译中 文俚语成语典故的绝妙英文表达,就张开嘴大乐,对于英汉之间的“转换”他真的是乐在其 中。 (选自 2018 年 8 月 24 日葛兆光的微博《悼念陆谷孙先生》) 18.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陆谷孙一生与时间赛跑编词典,用生命诠释了何谓学术界的“匠人精神”。 B. 词典是少有人喝彩的领域,最初一起编《英汉大词典》的 108 人因功利驱使最后只剩陆谷 孙一人坚守。 C. 《中华汉英大词典》内容兼收并蓄,例证亦庄亦谐,学界认为,它深度打通中英两种文化。 D. 陆谷孙先生编词典兼收并蓄,但是有自己的价值取向,拒绝让词典成为“网民的涂鸦场”, 拒收“小鲜肉”“直男癌”等词语。 19.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陆谷孙先生居功至伟但拒绝“泰斗”和“大师”的美誉,不愿做大师但乐为“匠人”这种 “倔强”精神令人饮佩。 B.陆谷孙先生是外国文学的“知音”。但他同时醉心中华传统文化,这是他能成功地从一种文 字出发“抵达”另一种文字彼岸的重要保证。 C. 陆谷孙“自讨苦吃”启动《中华汉英大词典》的编纂工作,但是他对于英汉之间的“转换” 工作始终乐在其中。 D.“一遇词典误终身”,“误终身”表明作者在赞美陆谷孙先生的同时对其甘作精神贵族颇有 微辞。 20. 结合全文概括当代学人如何才能做到“身虽圃核桃,心为无限王”。 【答案】18. B 19. D 20.要能在对时代的浮躁面前保持内心的宁静;要有在功利的诱惑下甘做“匠人”的精神;要 有穷其一生做好一件事的专注执着;要知道自己的文化担当与使命;要有乐观豁达的人文情 怀;要有广泛涉猎包容并蓄的胸怀。 【解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 要求,如“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 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B 项,“词典是少有人 喝彩的领域,最初一起编《英汉大词典》的 108 人因功利驱使最后只剩陆谷孙一人坚守”中“因 功利驱使最后只剩陆谷孙一人坚守”表述过于绝对,原文有“陆陆续续,最初关在一起编《英 汉大词典》的 108 人,高考,考研、出国,几乎走光。唯有陆谷孙把板坐穿,且坐出了滋 味”,可见是“几乎走光”,而不是只剩一人。故选 B。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 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 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 一进行比对。本题中,D 项,“对其甘作精神贵族颇有微辞” 表述错误,“一遇词典误终 身”,“误终身”等词是正话反说,含蓄的表达作者对主人公人格魅力的敬仰。故选 D。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 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结合全文概括当代学人如何才能做到‘身虽圃核 桃,心为无限王’”,然后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根据这些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本题中, 原文有“当时代很浮躁的时候,先生始终保持着内心的宁静”可总结出:要能在对时代的浮 躁面前保持内心的宁静。从原文“陆谷孙先生不愿做大师,他乐为‘匠人’”可概括出:要 有在功利的诱惑下甘做“匠人”的精神,要有穷其一生做好一件事的专注执着。由原文“知 道自己从哪里来,往哪里去,知道自己的文化担当与使命”可概括出:要知道自己的文化担 当与使命。由原文“一个七十多岁的人,每天对着满稿纸密密麻麻的中英文,真是太辛苦, 可是他乐在其中,常常说起他想到一个对译中文俚语成语典故的绝妙英文表达,就张开嘴大 乐,对于英汉之间的‘转换’他真的是乐在其中”可概括出:要有乐观豁达的人文情怀。由 原文“他编词典,态度民主、包容并蓄,尽量不用一锤定音式的单一答案,而是把众多实例 收录其中”可概括出:要有广泛涉猎包容并蓄的胸怀。 八.作文(70 分) 21.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节制是态度,是为人处事方式,更是智慧,有人说,若要有所成就,就要懂得节制。对 藏在灵魂中的野马来说,须有一条绳,你只有将它套在马的身上,马才会听你指挥。 【答案】节制当先行 美德的修行是每个人人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节制当先行,它在人和社会 的发展中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 以节制之行,畅人生之路。所谓节制,便是指要有所限制,不应过度。节制是人极其重 要的美德,没有节制的人,难以保持沉默;没有节制的人,难以遵守秩序。节制不仅自身意 义重大,还是其他美德的先行者。阮籍曾言:“君子克己,心洁冰霜。” 节制可以让我们修身、修心,不至于浮躁、张狂。梁实秋先生曾与好友一同吃饭的趣闻 便很好地展现出其节制的美德。熏鱼、冰糖肘子等一系列令人垂涎欲滴的美味相继上桌,梁 实秋先生都坚决不碰,直到最后的八宝饭上桌,他才起筷。朋友们问其缘由,他便说:“前 面不吃是为了后面吃,我血糖高,需忌口,当然要节制着将那“配额”留给最爱!”由此可 见,节制可以让我们得到我们所要的。倘若梁实秋先生没有节制,他也难以吃到自己最喜欢 的美食。 纵观当下,我们也应节制自我,将娱乐时间献给学习。这样美好的大学,璀璨的未来也 会等着我们。节制,让我们的内心如寒冰一般清洁,离理想之门也更近一步。懂得如何节制 自我,也能让我们的内心更好地保持沉默,驱散浮躁之气。所谓沉默,便是要避免无聊的闲 扯,必须发出对人有益的言谈。如果我们首先便做到节制自我,那么我们便能够控制好自己 的言行,也不会有那么多索然无味的闲扯了。可见,节制比沉默更为重要,节制是沉默之前 提。 孔子说过:克己复礼为仁。那么这个克己,就是要把自己的行为举止克制在“礼”的范 围之内。所以接下来孔子还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是儒家理 论上的克制。俗语说“小不忍则乱大谋”,我们必须学会约束自己,时时审视自己,不要让一 些坏习惯影响了自己的人生。每个人的人生都需要慎重的经营,不能潦草写就,也不能贪婪 无度。 一个人,无论生活还是心灵,一旦失去节制,就容易走向反面,和正确的道路南辕北辙, 甚至于本来的成就和收获也会断送。因而只有懂得节制,才能让自己始终如一,唯有善用节 制,才能让心灵自足常乐,这是自然法规,更是生活智慧!唯有节制,才能永恒!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作文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很明显,材料中“节制”一词频繁 出现,这就提示考生这个词语就是中心词,也是中心话题。“节制是态度,是为人处事方式, 更是智慧”一句,突出了节制的重要性,节制,使人的欲望不在蔓延,从而理性地面对生活, 节制,使我们的前行有所约束,不至于误入歧途。考生可据此作文。从文体来看,材料没有 限定文体,考生可以选取自己擅长的文体作文,如写作议论文,要有明确的观点,有清晰的 思路;如写作记叙文,在写作中要注意所叙之事必须真实感人,把握好感情基调,主题要积 极向上,注意在行文中将一些真实细腻的情感生动细腻地描写出来;要叙议结合,在叙事中 恰当地穿插抒情议论,深化主题。 参考立意: 懂得节制的分寸 节制是一种美德 有所节制才有所收获 放纵的弊端 自律的人才能走得更远 可用素材: 虚心纳谏的齐景公嗜酒如命,他可以连喝七天七夜不停止。大臣弦章上谏说:“君王已经连 喝七天七夜了,请您以国事为重,赶快戒酒,否则就请先赐我死好了。另一个大臣晏子后来 参见齐景公,齐景公向他诉苦说:“弦章劝我戒酒,要不然就赐死他;我如果听他的话,以 后恐怕就得不到喝酒的乐趣了;若不听的话,他又不想活,这可怎么办才好?”晏子听了便 说:“弦章遇到您这样宽厚的国君,真是幸运啊!如果遇到夏桀、殷纣王,不是早就没命了 吗?”于是齐景公果真戒酒了。晏子的劝诫别出心裁,他既没有纵容君王喝酒,亦没有直接阻 止君王喝酒。只是以古时昏君加以比照,使齐景公以之为鉴,并从此戒掉陋习。 克制与节制,都是对个人欲望的理性控制。欲望像海水,喝得越多,越是口渴。所以所谓为 人处世要有节制,其实实际指的就是要约束自己的欲望,不要纵欲,不要为所欲为。 手握权柄身居高位者,往往忘乎所以,以言代法。一夜暴富身家百万者,大多一掷千金,用 钱开路。其实这些行为都是在纵欲,是在毁灭自己。很浅显的一个道理:人的食色之欲可谓 根本之欲,如果你毫无节制的放纵自己,暴饮暴食,无节制地饕餮;如果你天天欢爱,日日 高潮,我相信,用不了多久,你就要跟健康说再见。 孔子说过:克己复礼为仁。那么这个克己,就是要把自己的行为举止克制在“礼”的范围之 内。所以接下来孔子还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是儒家理论上 的克制。 克制与节制,都是对个人欲望的理性控制。欲望像海水,喝得越多,越是口渴。 所以所谓为人处世要有节制,其实实际指的就是要约束自己的欲望,不要纵欲,不要为所欲 为。 手握权柄身居高位者,往往忘乎所以,以言代法。一夜暴富身家百万者,大多一掷千 金,用钱开路。其实这些行为都是在纵欲,是在毁灭自己。很浅显的一个道理:人的食色之 欲可谓根本之欲,如果你毫无节制的放纵自己,暴饮暴食,无节制地饕餮;如果你天天欢爱, 日日高潮,我相信,用不了多久,你就要跟健康说再见。 司马光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 俭难。他就用这样的节俭态度为人处世,并且还借古喻今,写就了一部《资治通鉴》。美国小 说《幕府将军》里,以德川家康为原型塑造的那位寅永将军,就是极有节制的典范:他每一 次的开销,都在心里拟定一个额度,但是交待下人执行的时候,却总是减掉一半——只有这 样节制,才能最后赢得幕府争斗的胜利,事实也是如此。 行文结构: 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并列式的结构行文,首先 通过分析材料得出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并列的方式进行论述,并列式注意分论点的提取, 如此题可围绕“节制当先行”这一中心论点从“梁实秋”“孔子”等角度论述;最后回扣论 点总结全文。安排结构时要刻意凸显一下标题、开头、结尾的照应关系。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