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附解析Word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江苏省盐城市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附解析Word版)

ID:435562

大小:118.45 KB

页数:21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0 届盐城市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2 分) 1.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由于种种原因,我们不喜欢某些人是完全正常的,不喜欢并不等于不能合作。但要强求彼此 ________,亲密无间,这就是分裂,是对真实________的阉割。生活就是________,就是鲜 花和荆棘并存。尊重生活的本来面目,也许是应对分裂的法宝之一。 A. 相敬如宾 一刀两断 泥沙俱下 B. 情投意合 一刀两断 江河日下 C. 相敬如宾 一厢情愿 江河日下 D. 情投意合 一厢情愿 泥沙俱下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成语辨析能力。解答时要注意语境、语体风格、情感色彩、语法功能等等。 相敬如宾:形容夫妻间相处融洽,互相敬爱,像对待宾客一样。情投意合:形容双方思想感 情融洽,合得来。第一空根据语境可知,“我们”不一定是夫妻,应用“情投意合”。一刀两 断:比喻由于某种原因而感情破裂,单方或双方坚决断绝关系,从此不愿意来往。一厢情愿: 指只是单方面的愿望,没有考虑对方是否同意,或客观条件是否具备。第二空根据语境“但 要强求彼此情投意合,亲密无间,这就是分裂,是对真实________的阉割”可知,上述做法 是一种错误的做法,是“一厢情愿”的阉割。泥沙俱下:泥土和沙石跟着水一起流了下来。 比喻好坏不同的人或事物混杂在一起,一同显现出来。江河日下:指江河的水一天天地向下 流,现比喻情况一天天地坏下去。第三空根据语境及后文“鲜花和荆棘并存”可知,应用“泥 沙俱下”。 故选 D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终于有一天,人们在昔日死火山口发现了一个奇迹,一个生命史上的奇迹:________它把伟 岸的成材无私奉献给人们,得到了自己期待已久的荣光。 ①它在黑暗中苦苦挣扎向上,爱生命竟爱得那样热烈真挚。 ②如果它变成漂亮的小湖,也许早就免除了这“地下”的艰辛,但是它不愿意。 ③它集于井底般的深谷中不见阳光,有人为它起了个恰如其分的名字:地下森林。 ④尽管阳光一千次对它背过脸去,它却终于把粗壮的双臂伸向了光明的天顶。 ⑤幽暗的峡谷里竟然整整齐齐,密密麻麻地耸立着一片蔚为壮观的森林。 ⑥它懂得阳光虽然嫌它,时间却是公正的,为此它宁可付出几万年的代价。 A. ③②④①⑥⑤ B. ③⑤⑥②①④ C. ⑤③②⑥①④ D. ⑤⑥④①②③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衔接能力。本题要联系上下文分析。此题先看选项,横线处第 一句选③或⑤句,③句主要介绍“地下森林”, ⑤句介绍“幽暗峡谷里的奇迹”,根据上文的 “生命史上的奇迹”可知,应选⑤句,排除 AB 项,CD 项的区别在于⑤后接⑥还是接③,⑥句 “它懂得阳光虽然嫌它,时间却是公正的,为此它宁可付出几万年的代价。”与前文的语境 衔接不紧密,而③句紧承⑤句的“森林”,介绍这片森林是“地下森林”,故⑤后应接③,排 除 D 项。如从划横线处后一句“它把伟岸的成材无私奉献给人们”看,根据句式一致的原则, 也可看出其前应选④“……,它……把粗壮的双臂伸向了光明的天顶”,排除 AD 项。本段的 整个思路为:人们发现奇迹/奇迹是什么(峡谷里耸立着森林)/有人给森林取名:地下森林/ 提出假设“如果……”/假设不成立的原因“它懂得……”/它因此所做的努力“在黑暗中苦 苦挣扎向上……”/最终的成就“终于把粗壮的双臂伸向了光明的天顶”,结合下一句“把伟 岸的成材无私奉献给人们”,正好组合成连贯的一段话。 故选 C 3.下列反映劳动生活的诗句,依次与诗题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①小麦青青大麦黄,原头日出天色凉。妇姑相呼有忙事,舍后煮茧门前香。 ②催贡文移下官府,那知山寒芽未吐。焙成粒粒比莲心,谁知侬比莲心苦? ③风干日曝咸味加,始灌潮波塯成卤。卤浓碱淡未得闲,采樵深入无穷山。 ④钓收鹭下虚舟立,桥断僧寻别径归。海近冈峦多迤逦,天寒雾雨正霏微。 A. ①《缫丝行》②《渔家》③《采茶歌》④《煮海歌》 B. ①《缫丝行》②《采茶歌》③《煮海歌》④《渔家》 C. ①《煮海歌》②《渔家》③《采茶歌》④《缫丝行》 D. ①《煮海歌》②《采茶歌》③《渔家》④《缫丝行》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以及对定向信息的筛选能力。此类题目要结合诗歌内容 进行分析,可使用排除法。①句“舍后煮茧门前香”,通过“煮茧”二字可看出本诗与“煮茧 抽丝”有关系,应是《缫丝行》,排除 CD。②句通过“芽未吐”“ 焙成粒粒比莲心”可看出, 这是农人要采摘茶叶,而烘烤成的茶叶就象莲子那样苦,因此②处是《采茶歌》,排除 AC。③ 处 通 过 “ 咸 味 加 ”“ 卤 ” 可 知 , 这 是 在 煮 海 水 作 盐 , 是 《 煮 海 歌 》。④ 处 较 简 单 , “钓”“舟”“归”显示这是描写渔人钓鱼后即将归家的场景,应选《渔家》。 故选 B 4.下列选项中,对下图漫画寓意的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 A. 委婉讽刺部分人对宠物的过分偏爱 B. 表明宠物应该受到特殊对待的立场 C. 提醒读者应该爱惜所有动物的生命 D. 提倡不食用禽畜肉的素食主义风尚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要求学生解读漫画的寓意。漫画题答题技巧:1.细察漫画, 抓住矛盾,看标题,看画面,看画中文字,看夸张之处。2.分析细节,揣摩夸张之处的寓意。 3.注意提示,抓住关键。4.联系现实,展开想象,揣摩画外音。看画面指向,对应相关现实; 透过现象看本质;多个角度思考创作动机,选择最佳的答题切入点。本题首先要明确画面的 内容,漫画中猪牛说:“难道我们不是动物吗?”看起来气呼呼很委屈的样子。鸡鸭也是非常 不服气,“就因为他们是宠物吗?”而站在中间的猫狗却满脸笑容、得意洋洋地举着牌匾“禁 吃猫狗”,漫画描述了两种不同群体的不同反应,委婉地讽刺了部分人对宠物的过分偏爱。B 项仅对于两种群体中的一种进行分析,过于偏颇。漫话题多为讽刺现实中的某种社会现象,C 项“爱惜所有动物的生命”不能反映漫画主旨,D 项“提倡不食用禽畜肉的素食主义风尚”更 是偏颇,漫画没有体现“素食主义”的意图。 故选 A 二、文言文阅读(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彰武军节度使侍中曹穆公行状 王安石 公讳玮,字宝臣,真定府灵寿县人。少以荫为天平、武宁二军牙内都虞侯。至道中,李 继迁盗据河西银、夏等州,后又击诸部并其众。当是时,公为东头供奉官,年十九。太宗问 大臣谁可使当继迁者,武惠王以公应诏。真宗即位,移知镇戎军。当是时,继迁虐使其众, 人多怨者,公即移书言朝廷恩信、抚纳之厚以动之。羌人得书,往往感泣。咸平六年,继迁 死,其子德明求保塞。公上书言:“继迁擅中国要害地,终身旅拒,使谋臣狼顾而忧。方其 国危子弱,不即捕灭,后更盛强,无以息民。”当是时,朝廷欲以恩致德明,寝其书不用。 大中祥符三年,已而又以为泾原路都钤辖兼知渭州。公乃图泾原、环庆两路山川城郭、 战守之要以献,真宗留其一枢密院,而以其一付本路,使诸将出兵皆按图议事。八年,迁英 州团练使,知秦州。秦西南羌唃厮啰、宗哥立遵始大,遵献方物,求赐赞普。公上书言:“夷 狄无厌,足其求必轻中国。”大臣方疑其事,会得公书,遂不许,而犹以为保顺军节度使。 公曰:“我狃遵矣,又将为寇。吾治兵以俟尔。”至明年,啰、遵果悉众号十万,寇三都。 公帅三将破之,追北至沙州,所俘斩以万计。 天圣七年,换彰武军节度使。八年正月,薨于位,年五十八。皇帝为罢朝两日,赠侍中, 谥曰武穆。 公为将几四十年,用兵未尝败衂,尤有功于西方。归羌杀中国人得以羊马赎死如羌法, 公以谓如此非所尊中国而爱吾人,奏请不许其赎;又请补内附羌百族以为上军主,假以勋阶 爵秩如王官,至今皆为成法。陕西岁取边人为弓箭手而无所给,公以塞上废地募人为之,若 干亩出一卒,若干亩出一马,至今边赖以实。所募皆为精兵。在渭州取陇外笼干川筑城,置 兵以守,曰:“后当有用此者。”及李元昊叛兵数出,卒以笼干川为德顺将军,而自陇以西, 公所措置,人悉以为便也。自三都之战,威震四海。契丹使过魏地,辄阴勒其从人,无得高 语疾驱至,多惮公不敢仰视。契丹既请盟,真宗于兵事尤重慎,即有边事,手诏诘难至十馀 反。而公每守一议,终无以夺。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总集》,有删节) 5.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少以荫为天平、武宁二军牙内都虞候 荫:庇护 B. 继迁擅中国要害地 擅:占有 C. 寢其书不用 寝:搁置 D. 啰、遵果悉众号十万,寇三都 寇:侵犯 6.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 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至道年间,李继迁割据一方,为非作歹,曹公时年 19 岁,任东头供奉官,被武惠王推 荐给朝廷,担当抵御李继迁的重任。 B. 曹玮在担任渭州知府时,将所辖地区的山川城郭、军事要隘等地理情况绘制成图册,进献 给朝廷,朝廷极其重视他所献的图册。 C. 宗哥立遵壮大起来后,请求朝廷封他为赞普,曹公上书反对,大臣们对曹公所行之事有所 疑虑,所以没有采纳曹公的建议。 D. 在契丹请求与朝廷结盟之后,真宗对于兵事尤为慎重,一件事往往经过反复斟酌才能确定, 然而曹公提出的建议,都不会被改变。 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当是时,继迁虐使其众,人多怨者,公即移书言朝廷恩信、抚纳之厚以动之。 (2)契丹使过魏地,辄阴勒其从人,无得高语疾驱至,多惮公不敢仰视。 8. 请根据文本末段,概括曹公治边的措施。 【答案】5. A 6. C 7.(1)当时,李继迁残暴地驱使民众,民众多有怨恨,曹玮就给这些部族发文书宣扬朝廷恩 德信义、安抚接纳的待遇优厚来打动他们。 (2)契丹使者访问魏地,就暗中约束他的随从,不得高声说话和快速驱马抵达,多数人忌惮 曹公不敢仰视他。 8. 加强法治、优抚首领、屯田募兵、修筑城寨。 【解析】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文言实词的理解要注意平时对文言实词的积累,在作答本 题的时候要注意结合上下文意思准确理解实词的含义。A 项“荫”:荫庇,古指因父祖有功, 子孙得到官爵或特权。全句翻译为:年少时就凭借祖上的荫庇做了天平、武宁二军的牙内都 虞侯。 故选 A 的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 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 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 C 项,张冠李戴,“大臣们对曹公所行之 事有所疑虑,所以没有采纳曹公的建议”错。原文说“大臣方疑其事,会得公书,遂不许”, 意思是“大臣们正在迟疑这件事,恰好得到曹公的奏章,于是就没有答应(宗哥立遵的请 求)”故 C 项应说“大臣们对宗哥立遵所行之事有所疑虑,所以没有采纳宗哥立遵的建议”。 故选 C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 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 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自己注意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 证赋分点的落实。重点词语:(1)虐使:残暴地驱使;即:就;移书:发文书;抚纳:安抚 接纳。(2)过:访问;辄:就;阴:暗地;疾趋:驱马快跑;惮:害怕。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总结概括能力。做这道题,首先要了解文章内容,了解题干涉及到的 人物做了哪些事情,然后通过这些去整合答案。曹公治边措施有:(1)加强法治。文章说“归 羌杀中国人得以羊马赎死如羌法,公以谓如此非所尊中国而爱吾人,奏请不许其赎。”针对 羌人的做法,曹公奏请皇上不允许让他们赎罪,以此加强法治。(2)优抚首领。文章说“请 补内附羌百族以为上军主,……,至今皆为成法。”曹公请求补任内附于羌族的其他百族为 上军主,这也是治边措施之一。(3)屯田募兵。文章说“陕西岁取边人为弓箭手而无所给, 公以塞上废地募人为之,若干亩出一卒,若干亩出一马,至今边赖以实。所募皆为精兵。” 曹公用边塞上的废弃的荒地招募人来开垦,若干亩供养一个士兵,若干亩供养一匹马,体现 了他“屯田募兵”的治边措施。(4)修筑城寨。文章说“渭州取陇外笼干川筑城,置兵以 守”。(曹公)在渭州选取陇山外面的笼干川修筑城池,部署军队来防守,体现了他“修筑城 寨”的治边措施。 【点睛】参考译文: 曹公名玮,字宝臣,是真定府灵寿县人。年少时就凭借祖上的荫庇做了天平、武宁二军 的牙内都虞侯。至道年间,李继迁(反叛)强占了河西的银州、夏州等地,后来又攻击其他 部落俘虏那里的百姓。在那时候,曹公身为东头供奉官,刚十九岁,太宗问大臣:“可以派 谁抵挡李继迁呢?”武惠王举荐曹公应诏出征。真宗登基,移官做了镇戎军节度。当时,李 继迁残暴地驱使那里的民众,民众多有怨恨,曹公就给(这些部落)写信表明朝廷的恩德信 义、抚慰接纳的(待遇)优厚来打动他们。羌人得到书信之后,往往感动得流泪。咸平六年, 李继迁死了,他的儿子李德明要求保护要塞。曹公上书说:“李继迁占据着中原的关键之地, 一辈子用军队(和朝廷)相抗,使得谋臣像狼一样不停地回头张望多疑而忧虑。现在他的国家 危险儿子弱小,(如果)不立即抓捕灭掉他,等以后变得强盛起来,就无法使人民安全地生活 了。”那时,朝廷想以恩惠来招纳李德明,因而把他的奏章搁置在一边而不采纳(曹公的建 议)。 大中祥符三年,不久又任命他为泾原路都钤辖兼任渭州知州。曹玮曾绘制泾原、环庆两 路的山川城郭、战守险要之处进献朝廷,真宗留一份在枢密院,把另一份交付这两路保存, 让诸将出兵都按此图来商议事情。大中祥符八年,升迁做了英州团练使,秦州知州。秦州西 南的羌族部落唃厮啰、宗哥立遵开始强大起米,宗哥立遵供奏上地方特产,要求被赐封赞普。 曹公上书说:“夷狄之族(欲望)没有满足的时候,要是满这次足了他的要求,一定会蔑视 中原大宋王朝。”大臣们正在迟疑这件事,恰好得到曹公的奏章,于是就没有答应(宗哥立 遵的请求),但是仍然任命他担任保顺军节度使。曹公说:“我已经对宗哥立遵(贪婪的本性) 习以为常了,他又将会成为(我们的)的敌人。我训练军队来等待他。”到了第二年,啰、 遵二部落果然带领全部人马号称十万,入侵三都。曹公带领三个将领击败了他们,并且向北 追逐他们直到沙州,所杀和俘虏的有上万人。 天圣七年,改任彰武军节度使。天圣八年正月,死于任上,时年五十八岁。皇帝为他罢 朝两天,赠官侍中,谥号为武穆。 曹公做统帅将近四十年,用兵从来没有败过,尤其在西部边境上立功很多。归顺的羌人 杀了汉人能够按照羌的法规用羊马来赎死罪,曹公说像这样做不是尊重宋朝、关爱我们的子 民,上奏请皇上不允许让他们赎罪;又请求补任内附于羌族的其他百族为上军主,借用如我 们官员那样给他们勋阶爵秩,到现在都已成为固定的法律。陕西每年征调边人担任弓箭手但 是没有供给,曹公就用边塞上的废弃的荒地招募人来开垦,若干亩供养一个士兵,若干亩供 养一匹马,到现在边境还依赖它得以充实。所募的人都成为精兵。(曹公)在渭州选取陇山外 面的笼干川修筑城池,部署军队来防守,并且说:“日后应当有用得到这地方的。”等到李 元昊的叛兵多次被驱逐,(曹公)最终把笼干川作为德顺(将)军的治所,而自陇山以西,曹 公所采取的措施,人们都认为很便利自从三都之战后,曹公的威名闻于天下。契丹使者访问 魏地,就暗中约束他的随从,不得高声说话和快速驱马抵达,多数人忌惮曹公不敢仰视他。 (三山注:契丹使者经过魏州之地,就暗中约束随从不要高声说话,不要快速骑马。到了之 后,大多畏惧曹公,不敢仰视他。)契丹请求会盟后,真宗对于用兵的事情十分重视和谨慎。 一有了边防上的问题,就亲手拟写诏书询问曹公,每每十余次,但曹公总是坚持自己的意见, 始终也没有被皇上改变。 三、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斗百花 柳永 煦色韶光明媚,轻霭低笼芳树。池塘浅蘸烟芜,帘幕闲垂飞絮。春困厌厌,拋掷斗草工 夫,冷落踏青心绪。终日扃朱户。 远恨绵绵,淑景①迟迟难度。年少傅粉②,依前醉眠何处。深院无人,黄昏乍拆秋千, 空锁满庭花雨。 【注】①淑景 yĬng 日影,此处指美好的光阴,②年少傅粉:年轻貌美的男子,此处指女 子的丈夫。 9. 词中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10. 这首词情景交融,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对这首词作简要赏析。 【答案】9. 词中刻画了一位被丈夫抛弃,寂寞惆怅的主人公形象。女子面对明媚春光,连斗 草、散步都了无情绪,每日朱门紧闭;丈夫在外寻欢作乐,女子面对满庭落花无法排遣心中 的怨恨。 10.上片用美好春光反衬主人公内心的孤独冷落;下片以“满庭花雨”映衬主人公的不幸遭遇, 烘托女子孤独惆怅的心情。 【解析】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中的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答题前首先要通读全诗,整体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 感,然后抓住诗中塑造人物形象的词句理解,最后综合起来,表述形式可以采用“本诗塑造 了……的形象。”表述时要抓住能表现人物形象特征的词,概括时点要全。本词上片写春光 明媚,阳光和煦,暮霭笼罩着佳木,面对如此美景,主人公仍然犯困,心情低落,整日关闭 着房门,体现她内心的寂寞惆怅。下片“年少傅粉,依前醉眠何处。”写主人公猜测她想念 的那个男子搽着脂粉,又像以前在主人公这儿喝醉共眠一样地到别处去寻欢作乐了,说明主 人公是一个被丈夫抛弃的人。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情景交融这种表现手法 掌握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词作内容,在理解 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找出哪里是景,哪里是情,然后再分析景和情的关系。文章上片写春光明 媚,阳光和煦,薄雾低低的笼罩着芳香的树丛。池塘上飘着如烟的雾气,是乐景。反衬下文“春 困厌厌”“冷落踏青心绪”的我,是“以乐景衬哀情。”下片写“年少傅粉,依前醉眠何 处”,意思是:“想念的那个年轻人搽着脂粉,又像以前在我这儿喝醉共眠一样地到哪去寻欢 作乐了呢?”结合后文“黄昏乍拆秋千,空锁满庭花雨”的景色描写,可以看出作者用“满 庭花雨”衬托了主人公的悲惨遭遇,以此烘托主人公傍晚时分孤独寂寞又惆怅难抑的心情。 【点睛】白话译文: 春光明媚,阳光和煦,薄雾低低的笼罩着芳香的树丛。池塘上飘着如烟的雾气,凌乱而荒芜, 帘幕无聊的垂着,像风中的柳絮一般飘荡。春困日子让人想睡觉,把斗草的游戏抛开了,踏 青的心情也没有了。整天关着房门。 绵绵的思念,幽幽的愁绪,何时才能得到丈夫的爱怜。年轻的郎君,你和从前一样吗?在哪 儿眠花宿柳呢。寂寞的院子的空无一人,黄昏时刚刚把秋千拆掉了,白白的锁住了一院子落 花。 四、名句名篇默写(8 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日月忽其不淹兮,_________(屈原《离骚》) (2)________,不宣异同 (诸葛亮《出师表》) (3)此中有真意,________(陶渊明《饮酒》) (4)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_______(李白《蜀道难》) (5)________,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6)驾一叶之扁舟,________(苏轼《赤壁赋》) (7)不愤不启,________。(《论语·述而》) (8)仰不愧于天,________。(《孟子·尽心上》 【答案】 (1). 春与秋其代序 (2). 陟罚臧否 (3). 欲辨已忘言 (4). 猿猱欲度 愁攀援 (5). 奈何取之尽锱铢 (6). 举匏尊以相属 (7). 不悱不发 (8). 俯不怍 于人 的 。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 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后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 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臧”“辨”“猱”“锱 铢”“匏”“悱”“怍”等词语。 【点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看清要求,答题时从最有把握的题做起;要看清出处,根据出 处提示回想原文信息,搜索所需语句。确定语句后,默写要注意易错字、生僻字及语气词的 写法,学生记忆时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五、现代文阅读(一)(15 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另一座村庄 宗崇茂 油菜花在春天总是开得如此漫漶。 母亲从乡下打来电话说,你早一点回来吧。我知道母亲的意思。我已有好几个清明节不 回老家了。我总是在家乡的春天到来之前就必须离开她,向西,一路向西。 现在,我总算回来了。我终于能够在家乡的春天好好停留并不紧不慢地呼吸。听从母亲 的话,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傍晚,我就坐车回到老家。 夜里,竟响起了雨。我有些担心,明天,是准备给父亲立一块碑的。母亲已请好帮忙的 人,一下雨,地里就会泥泞得难以行走。雨点打在窗户和瓦楞上,像是水浪轻轻拍打船底的 声音。睡在床上,我竟有些恍惚,仿佛不是睡在自家的屋里,而是睡在一条漂泊不止的船中, 我一时找不到归家之感。多少年了,我的灵魂是一粒轻轻的尘埃。它从故乡这块泥土上扬起, 现在,却一下子难以在这块土地上重新安顿下来。 这还是我的故乡吗?或者说,我的灵魂还把它当作故乡吗?也许,我怀念的只是另一个 村庄,已永远不可能再回来的那个村庄。那时,父母都还很年轻,比现在的我还要年轻;但 是,如今父亲早已不在,只有母亲还孑留于这个春天。 早晨起来,天空睛好。昨夜的那场雨好像只是一种幻觉。阳光携着微风,或是微风携着 阳光,暖暖地照着,吹着。树、空气,更加绿而清新了。 油菜花,在菜园里、河堤边、甚至草房子的屋顶上,一簇一簇地盛开着,更不用说田野 里那铺天盖地的金黄了。这样的季节,我简陋的小村庄也因此而变得美丽无比起来;无边的 花海中,村庄喘息似的在起伏中荡漾。 母亲早已在石匠那里定制好父亲的碑,上面刻着父亲的名字。母亲的名字怎么也并列其 上?只是未像父亲的名字那样用漆涂红,还是凿出的那种淡淡的石白。问母亲。母亲说,先 在你父亲那里报个“户口”,等我去了,你们只要用红漆把名宇涂红就行了。 坟地在村子的南头,离村子仅隔了五六块田地,四面环水,有一道窄窄的堤坝与村子相 连,我不明白,当初是村子里的哪一位,把这一片田地确定为村人的安葬之所?又为何安排 得离村子如此之近?有一次,就这个问题,我向村中的那位老人讨教。他是村中的“老秀 才”,远近闻名的风水先生,双目几乎失明。他说,这是大家的意见,离得近,天天看得见, 心里踏实,好。 他的答案让我惊异!这些识不了几个字的农人,难道都是不凡的哲学家?死,早已被他 们视作生的一部分,完整而密不可分。 那时,父亲刚走不久,而我远在天边。母亲在田间劳作时,歇息的间隙,总是习惯于抬 头把目光投向坟地的那一片。高的、矮的、新的、旧的,错落的坟茔中,母亲找到父亲的那 一座。黑鸟盘旋,纸灰一样飞起飞落。就这样,母亲与父亲隔河相守,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白 昼与黑夜。 石碑被抬到坟地。这里同样生长着一片一片金黄的油菜花,无人种,也无人收,却年年 开不败的野油菜花。众多的坟,使这里稍显拥挤。从碑上的名字一一看过去,大多是我热悉 的名字,我熟悉的长辈。我忽然觉得有些宽慰,我的父亲,仍和他们住在一起!他们仍像从 前一样,是一个村庄里的人。这片墓地,分明是村庄以外的另一座村庄!那些血脉,仍在看 不见的地方,汩汩地淌着,连着。 家家户户的坟茔都培了新土,坟茔变得亮堂高大,太阳照着尘世,也照着故人,春阳之 下,一切都在蓬勃地生长,即使死亡,也被罩上一层暖意。逝去的人啊,你们为何总是深藏 不露?只让你们曾经生活过的村庄默默记取、怀念;近在咫尺,却又远在天外,仿佛一群不 肯归来的远行人。 石碑竖立起来。像是父亲的新居。母亲非常高兴。她拿来一块红绸缎,在碑的顶端系上。 碑在风中一下子显得非常醒目。我立刻明白了母亲的心事一一眼神越来越差了,她是想在众 多的坟茔中,一下子就能找到父亲的那一座。 小河清澈安静。油菜花在水中的倒影尤显美丽。几只白蝴蝶从水面掠过,倒影轻轻晃动 起来,使水中的美变得有些虚幻——就像一座村庄与另一座村庄,就像生与死,它们永远为 邻,互为倒影,彼此护佑。我相信,日日夜夜,它们都能听到彼此亲切的呼吸。 选自《流浪途中的玫瑰》,有删节 12.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在外漂泊多年,乍回故乡反而不适应,找不到归家之感,因而一时之间,竟有些恍惚, 这种感受真切自然。 B. 劳作的艰辛、生活的孤独使母亲能坦然对待死亡,所以她让人在墓碑上刻下自己的名字, 先在父亲那里“报个“户口””。 C. 老秀才“天天看得见,心理踏实”的话,体现了逝去的亲人仍然是乡亲们生活的一部分, 折射出充满温情的淳朴乡风。 D. 作者想象母亲在劳作间歇将目光投向坟地,又看到她在墓碑上系上红绸缎,这一虚一实, 表现了母亲对父亲的深切怀念。 13.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油菜花”的作用。 14. 请探究题目“另一座村庄”的丰富意蕴。 【答案】12. B 13. 油菜花烘托出明亮热烈的氛围,成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寄托作者对故 乡的浓浓情思;将生死这样一个沉重的话题表现得有暖意。 14.另一座村庄指逝者们的坟地,也指再也回不去的父母年轻时候的村庄,表达了对逝者的怀 念之情,体现了把死当作生的一部分的理念。 【解析】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题要在读懂文意的基础 上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掌握作者的情感态度,还要明确文章运用的表现手法。本题 B 项“劳 作的艰辛、生活的孤独使母亲能坦然对待死亡”错。并非是劳作的艰辛、生活的孤独让母亲 坦然对待死亡,结合村庄老人对待死亡的态度可知,死对于他们而言是另一种生。劳动“艰 辛”、生活“孤独”与母亲对待死亡之间的态度没有关联。 故选 B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中物象的作用。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文章开头写“油菜花在春天总是开得 如此漫漶”,中间写“油菜花,在菜园里、河堤边、甚至草房子的屋顶上,一簇一簇地盛开着, 更不用说田野里那铺天盖地的金黄了……”,结尾写“小河清澈安静。油菜花在水中的倒影尤 显美丽。” 文章多处写油菜花,用油菜花烘托出明亮热烈的氛围,使之成为贯穿全文的线索; 油菜花生长在作者的家乡,家乡是他魂牵梦萦的地方,寄托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作者在 文中主要探讨“生与死”的问题,在这样一个沉重的话题面前设置油菜花的景色描写,将生 死表现得颇有暖意。 【14 题详解】 本题是一道探究题,探究题目的丰富意蕴。具体分析时要结合原文内容,找出哪里有关于“另 一座村庄”的描写,然后分析这样写的目的,有什么含义,表达的思想情感,写作的意义等。 文章第五自然段说:“我怀念的只是另一个村庄,已永远不可能再回来的那个村庄。那时, 父母都还很年轻,比现在的我还要年轻”,可以看出“另一座村庄”指的是再也回不去的父母 年轻时候的村庄。第十二自然段写“我的父亲,仍和他们住在一起!他们仍像从前一样,是 一个村庄里的人。这片墓地,分明是村庄以外的另一座村庄!”可以看出在这里“另一座村 庄已被赋予“逝者们的坟地”的含义。最后一段写“就像一座村庄与另一座村庄,就像生与 死,它们永远为邻,互为倒影,彼此护佑。”体现了村庄里的人已经把死当做生的一部分的 理念。纵观全文,“另一座村庄”也饱含了作者对已逝的父亲的思念之情。 六、现代文阅读(二)(12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猜谜不是理解《红楼梦》的正道 詹丹 最近,读到国内几位名师有关《红楼梦》的整本书导读,都不约而同地把人物命名方式 以及相关判词,当作理解小说人物和故事情节的关键。 关于人物的姓名,他们或以为“给小说中的人物取姓命名是一门十分讲究的学问,它往 往起到点化人物、暗寓褒贬、活跃气氛,甚至是提纲领的作用,《红楼梦》中的谐音正是“这 样”,或认为“这 700 多个人名,个个有讲究,个个凝结着作者的心血”。诸如此类的夸张说 法,虽不必过于较真,但用以指导普通读者和青年学生理解《红楼梦》,可能会出现某些偏差, 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 不错,《红楼梦》中部分人物的姓名,确实含有某种特殊功能,对理解作品或者人物有一 定的指向性。比如小说采用谐音方式,或者提示作者整体的创作原则,如甄士隐(真事隐) 和贾雨村(假语存),或者点出了人物的特殊遭遇,如娇杏谐音侥幸,冯渊谐音逢冤,元、迎、 探、惜谐音“原应叹息”等。虽然这似乎是小说中已然存在的事实,也是大家熟知的,但由 此出发来理解人物,总有贴标签的嫌疑,容易陷自己于教条主义的泥潭。 这里的关键在于,文学作品主要是以形象感人的,形象又是借助人物的生动具体的言行, 通过展示特定情境中的复杂人物关系表现出来的。对形象的鉴赏,哪怕用概念介入,也不能 脱离形象,不能采用贴标签的方式来对形象加以一一对应或寓意上的一一落实.即使《红楼 梦》人物的姓名在谐音上给人以某种暗示或寓意,但这种暗示和寓意仅仅代表着形象的某个 侧面,况且也只是对部分人物形象的理解起指向性作用,而对另一些形象的理解作用甚微, 甚至根本不起作用。 总体来看,《红楼梦》对一些相对次要或者边缘化的人物,用名字谐音方式突出其某方面 的特征,以方便读者阅读,而最主要、最关键的人物,则较少给人以谐音双关方面的联想, 力图以人物自身的言行来展示出形象的立体性,这是作者在处理数以百计的人物时,采取的 一种基本策略。诸如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主要人物,我们很难从谐音中找到 某方面的符号性特征,道理正在此。即便在某些场合,脂砚斋评语对有些人物的名字给出了 意义的指向,比如把元、迎、探、惜谐音为“原应叹息”,但这种带有倾向的抽象闲释之意义, 并不能涵盖自然生命的渐次推进,即从作为起点意义的元春,到阶段性的迎春和探春,再到“三 春去后诸芳尽”的惜春这一过程。当然,更不能涵盖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的每一个饱满 的人物形象。在理解人物命名时,即便撇开具体人物的言行,仅仅是在抽象层面因谐音而引 发一种符号式把握,对有些人物也是不能作简单化处理的。比如“秦可卿”,究竟是“情可亲” 还是“情可轻”,或者是“情可倾”乃至“情可清”,从清代开始直到今天,有持续的争议。 所以,理解人物从形象本身的具体言行出发,即便某些人物的娃名谐音给人以意义的指 向,但仅仅把这种谐音作为理解的一个侧面,并通过自己阅读的具体感受,努力发现这一侧 面所涵盖的以及不能涵盖的其他方面,这才是阅读伟大作品的正道。因为,相比揭示名字的 符号性功能来说,对人物具体形象的真切感受,才是更为重要的。 (选自光明网,有删改) 15.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过度地强调《红楼梦》人物姓名的符号性功能会误导普通的读者。 B. 甄士隐和贾雨村两人的姓名谐音暗示了他们未来命运的发展趋势。 C. 对《红楼梦》中主要人物,不能靠谐音的符号性特征去分析理解。 D. 秦可卿的姓名谐音究竟应如何理解,清代以来的研究者莫衷一是。 16.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些名师的导读书籍把人物命名方式和判词当作理解《红楼梦》的关键,会使读者误入阅 读歧途。 B. 少数人夸大《红楼梦》中人名寓意的作用,其影响并不大,但若用这些观点指导青年学生 就要慎重了。 C. 曹雪芹处理《红楼梦》主要人物时,力图立体地塑造形象,很少使读者产生谐音双关方面 的联想。 D. “原应叹息”的阐释,只能概括作为终点意义的惜春的命运,不能涵盖四个女性渐次推进 的过程。 17. 根据文意,简要概括阅读《红楼梦》的正确方法。 【答案】15. B 16. D 17.以人物形象为核心,通过人物感受作品 思想艺术魅力;注重个人具体的阅读感受,努力 发现作品多方面的内涵;借助部分人物姓名的谐音理解作品的某些侧面,不夸大其作用。 【解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具体要结合原文,从原文中快速找到选项阐述内容的相应 位置,然后对照原文,一一分析对错,要注意常见的设置误区。本题 B 项“暗示了他们未来 命运的发展趋势”错,原文第三段说:“提示作者整体的创作原则,如甄士隐(真事隐)和 贾雨村(假语存),……但由此出发来理解人物,总有贴标签的嫌疑,容易陷自己于教条主义 的泥潭。”由此可以断定甄士隐和贾雨村两人的姓名谐音仅仅能为我们提示作者整体的创作 原则,并不能暗示他们未来命运的发展趋势。 故选 B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在整体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到选项阐述内 容在原文中的相应位置,快速对比正确与否。本题 D 项“只能概括作为终点意义的惜春的命 运”错。原文第五自然段有明确说法:“即便在某些场合,脂砚斋评语对有些人物的名字给 出了意义的指向,比如把元、迎、探、惜谐音为“原应叹息”,但这种带有倾向的抽象闲释之 意义,并不能涵盖自然生命的渐次推进,即从作为起点意义的元春,到阶段性的迎春和探春, 再到“三春去后诸芳尽”的惜春这一过程。当然,更不能涵盖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的每 一个饱满的人物形象”,也就是说“原应叹息”不能涵盖“自然生命的渐次推进”,并非“只 能概括作为终点意义的惜春的命运”。 故选 D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概括题的一般思路为:(1)认真阅读原文,整体感 知,理清思路。(2)勾画出对答题有帮助的重要句子或段落。(3)对勾画句子或段落进行整 合,形成答案。本题答题区间主要在最后一段。最后一段说:“理解人物从形象本身的具体 的 言行出发,即便某些人物的娃名谐音给人以意义的指向,但仅仅把这种谐音作为理解的一个 侧面,并通过自己阅读的具体感受,努力发现这一侧面所涵盖的以及不能涵盖的其他方面, 这才是阅读伟大作品的正道。” 作者是在告诫我们,阅读《红楼梦》时,要从形象本身的具 体言行出发,以人物形象为核心,通过人物感受作品的思想艺术魅力,同时要通过自己阅读 的具体感受,努力发现作品多方面的内涵。原文还说:“相比揭示名字的符号性功能来说, 对人物具体形象的真切感受,才是更为重要的。”由此我们还可以总结出:借助名字的符号 性功能(人物姓名的谐音)理解作品的某些侧面,也不失为阅读《红楼梦》的正确方法。 七、现代文阅读(三)(12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亭 罗哲文 亭子,是古建筑类型中形式最为多样、造型最富变化、分布最为广泛、风格最为灵活的 一种。可以说大小随宜、随处都可修建。它们或据山冈,或藏幽谷,或临绝壁,有的还伸入 到江、河、湖、海的碧波惊涛之间。 明代著名的造园学家计成在他的一本造园专著《园冶》中,在谈到亭子的修造时说:“唯 地图,可略式也。”意思是只要有了平面图就大略可以造出来了。亭子的平面形式有很多, 除了常见的三角形、五角形、梅花形,还有荷叶形、长方形、新月形等,不一而足。此外还 有用各种不同的平面组合而成的形式,最常见的是由两个圆亭、方亭、菱形亭等相并组成的 双亭,这称作连理亭;也有由三个亭子并列组成,或前后相错建成的三元亭、三星亭;更有 由五个亭子按游龙形、五方形、五星形组成的形式,如北京北海公园北岸的五龙亭,江苏扬 州瘦西湖的五亭桥。北京景山五亭虽然相隔有一定距离,但彼此有主有从相互呼应成为一组。 甚至还有由更多的亭子组成的形式。 灵活多样的平面布局,使亭的主体结构亭身更加优美而富于变化。为了使亭子具有休歇 观赏的功能,亭身的造型自当讲究。 空凌,这是亭身结构的一个特点。不论亭子是建在山巅、水边、花丛、竹林,或波涛汹 涌的江心、海岸,人们总是要从亭子里向外观山、赏景、看花、观涛,必须要空凌才能便于 观看,因此大多数的亭子都是全部空凌,无窗无户,有些亭子虽然安设了门窗,也都是空凌 透亮,以满足人们在亭内向外观赏的需要。为了便于人们休息停坐,亭的四周均设有栏杆、 坐槛或“美人靠”,在亭内也有设桌几、椅凳等。 轻巧秀丽造型优美,也是亭子作为“景点”的重要特点,《因冶》中所谓“亭安有式”就 是说亭子要按照地形环境、周围景色相宜设计,没有固定的格式。一般是按照平面的形式从 梁柱和门窗形式上下工夫。扬州瘦西湖有个钓鱼台亭,四面用了空透的大圆窗,使比较呆板 的四方亭子轻巧起来,使人们从分开的圆框中可以分别观看五亭桥和白塔,构思巧妙。还有 一些亭子,由于位置的限制,没有建一个整亭的地方,只好取其一半,称之为半亭;甚至在 廊子、庭院墙角等地方只有四分之一的面积,也修建了四分亭;有些在墙壁之上挑出三面、 四面的半亭,形式多样,巧夺天工。 亭子的顶,最能显示匠师们建筑艺术的才华,所以都把它做得非常的玲珑活跃。亭顶的 形式很多,以攒尖的形式最为普遍。即是把房脊和瓦垄逐渐收小到中心成一尖顶,上面冠上 圆宝或方锥、多角形的顶子,看去凌空挺秀。尖顶有三角攒尖、圆顶、多角攒尖等形式。为 了使亭子更加华丽、厚重,除单层之外,还有两层重檐和三层檐、多层檐等。如北京景山顶 上的正中主亭万春亭就是三层密檐相叠,显得非常的华丽稳重。南方的亭子翼角高高翘起, 真有《诗经》上所描写的“如翚斯飞”之感。 除了攒尖式亭顶之外,根据不同功能的要求,产生了各种不同的形式,有庑殿式、歇山 式等,几乎所有的屋顶形式在亭子的顶上都可找到。组合亭的形式除了按平面所组成的形式 之外,在顶子立面上也有许多变化,如有上圆下方被称之为“天圆地方”的形式,有上为圆 顶下为十字或卷棚等形式。井亭则常在顶子之上开方形、圖形之口,外因围以盈顶或圆顶。 (选自《古迹》,有删改) 18. 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为满足亭的观赏和休歇需求,亭外常设栏杆、坐槛,亭内常设桌椅。 B. 计成认为亭子建造没有固定格式,要和地形环境、周围景色相适应。 C. 钓鱼台亭通过大圆窗的设计使得原本较为呆板的四方亭子显得轻巧。 D. 作者引用“如翚斯飞”一句,写出了亭子翼角高高翘起的灵动之美。 19.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亭子可建在山冈上、幽谷中或江海间,是古建筑分布最广的一种。 B. 由两个几何图形组合而成的连理亭是最为常见的亭子的平面形式。 C. 若受位置限制,无法建一个整亭,也可选择修建半亭或四分亭等。 D. 亭的两层重檐、多层檐形式相较于单层而言,显得更加华丽厚重。 20. 文章主要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中国古亭?请简要概括。 【答案】18. A 19. B 20. 平面布局,亭身构造,亭顶形式。 【解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分析能力。解答时,要注意寻找文本中有关题干内容的段落,提取 内容。A 项“为满足亭的观赏和休歇需求”错。原文第四自然段说“为了便于人们休息停 坐……”可知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休歇需求,而非满足亭的观赏的需要。另外“亭 外常设栏杆、坐槛”错,原文说“亭的四周均设有栏杆、坐槛或美人靠”,可知题干中“常设” 二字应为“均设”,属缩小范围。 故选 A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要在整体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到选项阐述内 容在原文中的相应位置,快速对比正确与否。本题 B 项“最为常见的亭子的平面形式”错。 原文第二自然段说“此外还有用各种不同的平面组合而成的形式,最常见的是由两个圆亭、 方亭、菱形亭等相并组成的双亭,这称作连理亭”,可知“由两个几何图形组合而成的连理亭” 是最为常见的“用各种不同的平面组合而成的亭子的形式”,而非“最为常见的亭子的平面形 式”,本题属张冠李戴。 故选 B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概括题的一般思路为:1、认真阅读原文,整体感知, 理清思路。2、勾画出对答题有帮助的重要句子或段落。3、对勾画句子或段落进行整合,形 成答案。本题需要概括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中国古亭。通过阅读原文可知,文本第二自然段 写中国古亭的平面布局,第三自然段是过渡段,由对平面布局的描写转入对亭身造型的介绍。 然后四五自然段主要介绍亭身构造,六七自然段介绍亭顶形式。 七、作文(70 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近来,脚踏风火轮的“哪吒”、勇闯火海的“烈火英雄”等影视形象感染了众多的年轻人, 兴起了“燃文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燃点”,可以是无私奉献社会,可以是全身心投入做 一件事,还可以是在困境中不被击倒……“燃文化”反映了当代青年自我定义、自我塑造的 愿望。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 抄袭。 【答案】“燃文化”才是年轻人的主流文化 最近,“燃文化”突然爆红,“这个节目真的很燃”“寻找一种很燃的生活方式”等流 行语也渐渐走进青年人的生活。就连前段时间深受国民喜爱的《战狼 2》也为“燃文化”增添 了不少新意,观众更是用“超燃……从国内燃到国外”盛赞这部电影。纪录片《二十二》更 是被网友称为“燃到了心里”“燃到了灵魂”,甚至在影片结束后,很多年轻人内心触动,开 始思考历史和人生。 何为“燃文化”?《光明日报》的一篇报道中说“燃文化”是流行于年轻人中间的一种 新兴的亚文化,所呈现的是一种积极向上、充满阳光和热血的状态,包含了主动进取、热情 踊跃、乐观果敢等正面健康的含义。现实生活中,“燃文化”通常表现为年轻人不懈追求梦 想,对现实生活充满希望,为了心中的目标,不断拼搏、努力奋斗的状态。 有段时间,“葛优瘫”“悲伤蛙”“蓝瘦香菇”“宅基腐”“丧文化”等词语成为了当 下年轻人的一种流行文化。在年轻人的审美文化趣味中,形成了灰色、消极、沮丧、颓废乃 至绝望的基调和态度。当面对现实带来的压力和困境时,当青年找不到更加清晰明确的方向 时,“丧文化”“蓝瘦香菇”等亚文化的流行,反而引导更多年轻人没有情感,没有意识, 没有约束,像行尸走肉一样麻木地生存下去。面对这样的处境,年轻人更期待一种未来改变 的可能性,渴望生活更具“透气性”。“燃文化”的出现,正是这种期待日趋强烈所带来的必 然结果。于是很多网友说“‘燃文化助燃了主流价值传播,‘燃文化才是年轻代的生活态度。 为什么说年轻人需要更加健康的主流文化? 每个历史时代都有不同 主流文化,各种类型的青年文化应该汲取更加健康和积极的元 素,成为整个潮流文化里最有价值的部分。这些价值实际上是人类优秀文化的精华,是人类 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是人类积极进取精神的文化心理诉求,也是人类发展与前行的生命 精神和创造力量。 相比于“丧文化”,具有正能量的“燃文化”符合了时代和文化发展的需要。倡导流行的 “燃文化”,让“燃文化”逐渐成为年轻人的一种文化态度、生活态度甚至人生态度,是很有 必要的。因为积极健康的文化理念影响和决定着一个青年未来的健全成长和全面成熟。它让 每个青年懂得如何面对大干社会、芸芸众生,如何面对自我,如何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和义务。 青年代表着整个国家和时代的面貌,利用好网络新媒体等多种传播途径,让年轻一代充 满积极进取的朝气和活力,才能让整个时代都奏响和谐音符。每个人都“燃”起来,并且相 互“侍燃”,彼此鼓励,才能打造出值得期待的文化形式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燃文化”,应 该成为这个时代主流文化价值的体现。 的 【解析】 【详解】审题: 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材料作文的审题一般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材料的主旨,各 要素之间的关系。这是一道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循“立德树人”原则拟制的新材料 作文题。燃文化,是腾讯视频从 2017 年暑期提出的“好时光一起燃”这一主题衍生而来的新 型文化体。是相对于“丧文化”来说的,也是指在青年亚文化现象背景下衍生出来的一种新 兴文化现象。它体现一种积极向上、充满阳光和热血的状态,包含了主动进取、热情踊跃、 乐观果敢等正面健康的含义。现实生活中,通常表现为年轻人不懈追求梦想,对现实生活充 满希望,为了心中的目标,不断拼搏、努力奋斗。 本次材料由三句话组成。第一句话意在指出“燃文化”兴起的触发点,同时暗示材料涉及对 象是年轻人(或青年人),非常具有针对性。第二句话则提示写作的几个角度:一是无私奉献 社会,二是全身心投入做一件事(即工匠精神),三是在困境中不被击倒。考生只要选择其中 一点或两点立意均可。当然,材料中省略号还暗示考生可以选择其他角度。第三句话进一步 指出“燃文化”涉及的对象是青年人,意在强调本次作文的取材范围。 总之,考生只要涉及“燃文化”或“燃点”,围绕年轻人无私奉献、主动进取、勇敢担当、乐 观果敢、不畏困难、不懈追求等角度立意均视为切题。在具体立意时,要注意选择能够反映 正能量的方向,切入口不宜太大。 参考立意: (1)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2)工匠精神不可少; (3)勇于面对人生中的艰难险阻。 可用素材: (1)近日,火得“不像话”的《战狼 2》,更是为“燃文化”添了一把“火”。网友、观众用“超 燃”“‘燃爆’想当兵”“从国内燃到国外”盛赞这部电影。影片燃烧的热血、澎湃的激情、 阳刚之美、强烈责任感,更是诠释和丰富了时下流行的“燃文化”内涵。 (2)有段时间,“葛优瘫”“悲伤蛙”“蓝瘦香菇”“宅基腐”“丧文化”等词语成为了当 下年轻人的一种流行文化。在年轻人的审美文化趣味中,形成了灰色、消极、沮丧、颓废乃 至绝望的基调和态度。当面对现实带来的压力和困境时,当青年找不到更加清晰明确的方向 时,“丧文化”“蓝瘦香菇”等亚文化的流行,反而引导更多年轻人没有情感,没有意识, 没有约束,县能像行尸走肉一样麻木地生存下去。面对这样的处境,年轻人更期待种未来改 变的可能性,渴望生活更具“透气性”。“燃文化”的出现,正是这种期待日趋强烈所带来的 必然结果。于是很多网友说“燃文化助燃了主流价值传播,燃文化才是年轻代的生活态度。” (3)每个历史时代都有不同的主流文化,各种类型的青年文化应该汲取更加健康和积极的元 素,成为整个潮流文化里最有价值的部分。这些价值实际上是人类优秀文化的精华,是人类 的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是人类积极进取精神的文化心理诉求,也是人类发展与前行的生命精 神和创造力量。 (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从古至今,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奉献,是一 种美德。奉献是一种境界。奉献是一种情感。 参考结构:《“燃文化”才是年轻人的主流文化》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作者围绕“燃文化”,开篇联系有关“燃文化”的流行语及相关影片,阐 述“燃文化”的爆红现象,然后解释什么是“燃文化”,接下来用反面事例证明“燃文化”出 现的意义,接着解释年轻人为什么需要“燃文化”,最后总结收束全文,发出号召“燃文化, 应该成为这个时代主流文化价值的体现。”全文层层推进,论述有理有据,不失为一篇佳作。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