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的概念;  (2)能正确判断是充分条件、必要条件还是充要条件;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归纳总结能力;  (4)在充要条件的教学中,培养等价转化思想. 教学建议 
(一)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首先给出推断符号“  ”,并引出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讲述了充要条件的初步知识.
2.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与难点是关于充要条件的判断.
  (1)充分但不必要条件、必要但不充分条件、充要条件、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是重要的数学概念,主要用来区分命题的条件  和结论  之间的因果关系.
  (2)在判断条件  和结论  之间的因果关系中应该:
  ①首先分清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
  ②然后尝试用条件推结论,再尝试用结论推条件.推理方法可以是直接证法、间接证法(即反证法),也可以举反例说明其不成立;
  ③最后再指出条件是结论的什么条件.
  (3)在讨论条件  和条件  的关系时,要注意:
  ①若  ,但  ,则  是  的充分但不必要条件;
  ②若  ,但  ,则  是  的必要但不充分条件;
  ③若  ,且  ,则  是  的充要条件;
  ④若  ,且  ,则  是  的充要条件;
  ⑤若 ,且  ,则  是  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4)若条件  以集合  的形式出现,结论  以集合  的形式出现,则借助集合知识,有助于充要条件的理解和判断.
  ①若  ,则  是  的充分条件;
  显然,要使元素  ,只需  就够了.类似地还有:
  ②若  ,则  是  的必要条件;
  ③若  ,则  是  的充要条件;
  ④若  ,且  ,则  是  的既不必要也不充分条件.
  (5)要证明命题的条件是充要条件,就既要证明原命题成立,又要证明它的逆命题成立.证明原命题即证明条件的充分性,证明逆命题即证明条件的必要性.由于原命题  逆否命题,逆命题  否命题,当我们证明某一命题有困难时,可以证明该命题的逆否命题成立,从而得出原命题成立.
(二)教法建议
  1.学习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知识,要注意与前面有关逻辑初步知识内容相联系.充要条件中的  ,  与四种命题中的  ,  要求是一样的.它们可以是简单命题,也可以是不能判断真假的语句,也可以是含有逻辑联结词或“若  则  ”形式的复合命题.
  2.由于这节课概念性、理论性较强,一般的教学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为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教学中始终要注意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自我思考、相互交流中去结概念“下定义”,去体会概念的本质属性.
  3.由于“充要条件”与命题的真假、命题的条件与结论的相互关系紧密相关,为此,教学时可以从判断命题的真假入手,来分析命题的条件对于结论来说,是否充分,从而引入“充分条件”的概念,进而引入“必要条件”的概念.
  4.教材中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定义没有作过多的解释说明,为了让学生能理解定义的合理性,在教学过程(www.ttzyw.com)中,教师可以从一些熟悉的命题的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来认识“充分条件”的概念,从互为逆否命题的等价性来引出“必要条件”的概念.
 
教学设计示例
充要条件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的概念;
  (2)能正确判断是充分条件、必要条件还是充要条件;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归纳总结能力;
  (4)在充要条件的教学中,培养等价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关于充要条件的判断
教学用具:幻灯机或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www.ttzyw.com)设计
1.复习引入
  练习:判断下列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用幻灯投影):
  (1)若  ,则  ;
  (2)若  ,则  ;
  (3)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4)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菱形;
  (5)若  ,则  ;
  (6)若方程  有两个不等的实数解,则  .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1)、(3)、(6)是真命题,(2)、(4)、(5)是假命题.
  置疑:对于命题“若  ,则  ”,有时是真命题,有时是假命题.如何判断其真假的?
  答:看  能不能推出  ,如果  能推出  ,则原命题是真命题,否则就是假命题.
  对于命题“若  ,则  ”,如果由  经过推理能推出  ,也就是说,如果  成立,那么  一定成立.换句话说,只要有条件  就能充分地保证结论  的成立,这时我们称条件  是  成立的充分条件,记作  .
  2.讲授新课
  (板书充分条件的定义.)
  一般地,如果已知  ,那么我们就说  是  成立的充分条件.
  提问:请用充分条件来叙述上述(1)、(3)、(6)的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
(学生口答)
  (1)“  ,”是“  ”成立的充分条件;
  (2)“三角形全等”是“三角形面积相等”成立的充分条件;
  (3)“方程  的有两个不等的实数解”是“  ”成立的充分条件.
  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  成立,那么其逆否命题  也成立,即如果没有  ,也就没有  ,亦即  是  成立的必须要有的条件,也就是必要条件.
(板书必要条件的定义.)
  提出问题:用“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来叙述上述6个命题.
(学生口答).
  (1)因为  ,所以  是  的充分条件,  是  的必要条件;
  (2)因为  ,所以  是  的必要条件,  是  的充分条件;
  (3)因为“两三角形全等”  “两三角形面积相等”,所以“两三角形全等”是“两三角形面积相等”的充分条件,“两三角形面积相等”是“两三角形全等”的必要条件;
  (4)因为“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  “四边形是菱形”,所以“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是“四边形是菱形”的必要条件,“四边形是菱形”是“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充分条件;
  (5)因为  ,所以  是  的必要条件,  是  的充分条件;
  (6)因为“方程  的有两个不等的实根”  “  ”,而且“方程  的有两个不等的实根”  “  ”,所以“方程  的有两个不等的实根”是“  ”充分条件,而且是必要条件.
  总结:如果  是  的充分条件,  又是  的必要条件,则称  是  的充分必要条件,简称充要条件,记作  .
(板书充要条件的定义.)
3.巩固新课
  例1  (用投影仪投影.)
 
B
A是B的什么条件
B是  的什么条件
 是有理数
 是实数
  
  
 
 
  
  
 、  是奇数
 是偶数
  
  
 
 
  
  
 
 
  
  
 
 
  
  
 
 
  
  
 是4的倍数
 是6的倍数
  
  
(学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作出下面回答.)
  ①因为有理数一定是实数,但实数不一定是有理数,所以  是  的充分非必要条件,  是  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②  一定能推出  ,而  不一定推出  ,所以  是  的充分非必要条件,  是  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③  、  是奇数,那么  一定是偶数;  是偶数,  、  不一定都是奇数(可能都为偶数),所以  是  的充分非必要条件,  是  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④  表示  或  ,所以  是  成立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⑤由交集的定义可知  且  是  成立的充要条件;
  ⑥由  知  且  ,所以  是  成立的充分非必要条件;
  ⑦由  知  或  ,所以  是  ,  成立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⑧易知“  是4的倍数”是“  是6的倍数”成立的既非充分又非必要条件;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交流、思辩,在争论中得到了正确答案,并加深了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认识.)
  例2  已知  是  的充要条件,  是  的必要条件同时又是  的充分条件,试  与  的关系.(投影)
  解:由已知得
 ,
  所以  是  的充分条件,或  是  的必要条件.
  4.小结回授
  今天我们学习了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的概念,并学会了判断条件A是B的什么条件,这为我们今后解决数学问题打下了等价转化的基础.
  课内练习:课本(人教版,试验修订本,第一册(上))第 35页练习l、2;第36页练习l、2.
  (通过练习,检查学生掌握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评.)
  5.课外作业:教材第36页      习题1.8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