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师大苏州实验学校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试卷(附解析Word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江苏省南京师大苏州实验学校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试卷(附解析Word版)

ID:432158

大小:2 MB

页数:17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江苏省南京师大苏州实验学校 2020 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120 分,考试用时 100 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图是西周时期的一件青铜器,其铭文: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 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铭文虽然简略,但日期(甲子日)时间(早晨) 等都与典籍记载完全一致,证明了典籍记载武王克商的牧野之战确为信史。这说明 A. 历史研究无法还原历史真相 B. 解释历史需要不断更换视角 C. 确认历史事实需要多重证据 D. 考证史料需图片文献相结合 【答案】C 【解析】 【详解】青铜器属于原始历史遗迹,是第一手史料,典籍记载属于二手史料,二者相互印证 历史的真实性,C 正确;历史研究通过多重史料验证可以还原历史真相,A 错误;材料并没有 说明研究历史要变换历史的视角,B 错误;考证史料需要验证历史的真伪性,并不是图片文献 相结合,D 错误。 【点睛】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历史的史料根据形式可分为实物资料(如遗迹、遗物和出 土文物等);文献资料(如官私史书、文书档案和报刊杂志等);口述资料(如神话传说、史 诗故事和话本等);图片音像资料(新闻图片、记录片和影视资料)。根据使用价值又可分为 第一手资料(原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间接资料)。在历史资料研究中,不管是文字还是实 物的资料,凡是有当事人或亲历者根据亲身经历写成或叙述的资料都可成为第一手资料。高 考中常出现的诗歌、传说、竹枝词和话本等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 具有一定史料价值但使用时须用其他史料印证。 2.《论语》载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意思是不管父亲是否正确,他责骂或责打你,做儿子 的都应该在脸上挂着愉悦的神色,否则,就会伤慈父之心、就是不孝。荀子认为“从道不从 君,从义不从父”乃“人之大行”,可谓大孝。这说明荀子的主张 A. 丰富了民本的内涵 B. 发展了孝道的思想 C. 强调了仁爱的意义 D. 突出了德治的主张 【答案】B 【解析】 【详解】“伤慈父之心,就是不孝”是对孝敬的理解。荀子认为在孝敬父母或者君王要遵守“道 义”,说明荀子的主张是对孝道的发展,B 正确;材料不是说明民本思想,A 错误;材料论证 的是孝道思想,不是仁爱思想,C 错误;材料不是论述德治思想,D 错误。 3.有学者特别推崇古代中国“开明君主统治下的中央集权”,其特征是“君主政治权力的集中 与中枢行政机构权力的集中并行不悖”。这样的体制实质上 A. 弱化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B. 激化了君权与相权矛盾 C. 保证了君主权力的独尊 D. 导致了国家机构的分裂 【答案】C 【解析】 【详解】“君主政治权力的集中与中枢行政机构权力的集中并行不悖”说明强调的是君权的 独尊,C 正确;材料说明中枢机构权力集中和君权集中是可以并行的,并不是弱化中央集权, A 错误;材料的实质是加强君主专制,没有体现激化了君权与相权矛盾,B 错误;这一措施不 会导致国家机构的分裂,D 错误。 4.宋代以后,以地图为载体的知识类型形成了明确的发展脉络,这与唐代及其之前极低的地 图留存率以及所载的知识缺乏传承形成了明显的差异。这一“差异”的形成主要因为 A. 造纸术的发明 B. 雕版印刷术的推广 C. 指南针 应用 D. 活字印刷术的问世 【答案】B 【解析】 的 【详解】唐代及之前印刷术并未出现或尚未普及,严重影响知识的传承,至宋代,雕版印刷 术已经得到普及,因此改变了唐代及其之前极低的地图留存率以及所载的知识缺乏传承的状 况,B 项正确;造纸术与材料中印刷信息不符合,A 错误;指南针主要是运用于航海,与材料 信息不符合,C 错误;活字印刷术的问世是北宋以后才出现,不符合材料主旨,D错误。 【点睛】本题容易错误选择 D 项,错误原因没有看清试题的问法。材料中问法是隋唐时期差 异原因。不是北宋时原因。 5.清嘉庆十年(1805 年)《大荒公禁栽烟约》记载了江西新城县烟草种植业的情况:佣工者竞 趋烟地,而弃禾亩。况农家妇女……今皆唯烟是务,妇不知织,布从何出?由此可知,当时 新城地区 A. 对外贸易迅速发展 B. 商业市镇空前繁荣 C. 农业生产逐渐衰落 D. 小农经济受到冲击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的大意是说雇佣者纷纷从事烟草种植,农家妇女也不织布,显然这种形势会冲 击传统的小农经济模式,D项正确;材料论述的是国内农民从事农作物种植的变动,没有涉 及外贸信息,A错误;商业市镇空前繁荣不符合材料主旨,B错误;材料说明从事经济作物 种植的变化,并不能说明农业衰退,C错误。 6.据《南海县志》记载,珠江三角洲一带机器缫丝业起步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三四年间, 南(海)顺(德)两邑继之而起者,多至百数十家。”与此情形直接相关的是 A. 广州被列为通商口岸 B. 外国资本输入的刺激 C. 清政府鼓励民间设厂 D. 新式企业的引领作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机器缫丝业起步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两邑继之而起者,多至百数十家”,可见 广东地区机器缫丝业推动了周边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凸显出新式企业引领作用,D正确; 广州在清朝闭关锁国政策实行时期被列为对外贸易窗口,A错误;材料论述的国内企业刺激 作用,不是外国资本输入影响,B错误;清政府鼓励民间设厂是19世纪末期,不符合材料 时间,C错误。 7.漫画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或时事,下图反映了近代中国某次战争。此次战争导 致 A 中国开始丧失关税主权 B. 列强加强对华资本输出 C. 外国军队可以进驻北京 D. 清廷成为“洋人的朝廷” 【答案】B 【解析】 【详解】漫画中日本武士把清军打倒在地,漫画下日本字样可知是日本发动的甲午中日战争, 此次战争之后签订《马关条约》之后,列强侵华方式转变为资本输出,B正确;A是《南京 条约》影响;C是《天津条约》的内容;D是《辛丑条约》的影响。 【点睛】解答漫画题关键依据漫画获取信息,本题关键是漫画中图片日本武士刀以及文字“日 本”英文。 8.据不完全统计,1850 年至 1900 年,五十年间,上海由外国教会创办 私立女校有 16 所; 而自 1898 年国人自己创办第一所私立女校起,至 1917 年的二十年间,上海国人自办的私立 女校有 43 所,外国教会学校创办的私立女校在此期间增加 11 所。私立女校的增加 A. 促进中国女性文化素养普遍提高 B. 成为列强实施文化侵略的主要方式 C. 反映了上海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 . 的 D. 根本上瓦解了中国原有的教育结构 【答案】C 【解析】 【详解】近代列强在上海创办私立女校,以后不断增加,这些私立女校显然说明上海地区女 性地位提高,C正确;A中普遍提高说法绝对,排除;私立女性增加并不是列强实施文化侵 略主要方式,B错误;私立女性增加是对原有教育结构改变,不可能根本瓦解原有教育结构, D 错误。 9.据《近代中国史纲》记载:“截至 1930 年初,红军约为六万余人,有枪者三分之二,活动 区域达一百二十余县,苏维埃区已初步建立。”红军与苏维埃区得以存在发展的最主要原因 是 A. 开展了土地革命 B. 实施了游击战术 C. 建立了民主政权 D. 获得了苏联支持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说明的是土地革命时期苏维埃政权建立,土地革命时期打土豪,分田地得到 广大民众的支持,是红军与苏维埃区得以存在发展的最主要原因,A 正确;游击战术属于军事 策略,不是材料中现象主要原因,B 错误;民主政权是政治因素,不符合材料主旨,C 错误; 苏联的支持并不是材料中红军和苏维埃区得以存在发展的最主要原因,D 错误。 10.原国民政府战区司令长官薛岳的秘书在回忆录中写道:民国二十九年,住在延安窑洞里的 毛泽东、朱德,最让人佩服之处,是他们的政治远见,他们知道在需要的时候打一场合适的 仗,依我看,这一仗的政治意义远远大于它的军事意义。“这一仗” A. 坚定了全民族抗战的信心 B. 推动了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C. 取得了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 D. 粉碎了日军速亡中国的企图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民国二十九年”可知,这是 1940 年,涉及到的人物“国民政府战区司令 长官薛岳的秘书”“ 毛泽东、朱德”,由此可以判断这是国共合作背景下的一次战役。根据材 料“这一仗的政治意义远远大于它的军事意义”,结合所学可知,这次战役的百团大战,坚定 了全民族抗战的信心,选项 A 正确;选项 B 是武汉会战的影响,排除;台儿庄战役取得正面 战场最大胜利,排除 C;选项 D 是淞沪会战的意义,排除。 【点睛】解题关键是通过题干信息判断出这是百团大战,之后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 11.虽然美国企图通过它在会议中的“仆从国家”破坏会议,但参加会议的不仅有中华人民共 和国和越南民主共和国,还有大批“和平中立主义”和接近“和平中立主义”的国家,它们 有要求和平、独立,发展本国经济文化的共同愿望。这次会议 A. 推动了朝鲜问题和平解决 B. 促成了印度支那局势缓和 C. 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 D. 确立了非集团不结盟原则 【答案】C 【解析】 【详解】“美国企图通过它在会议中的“仆从国家”破坏会议”说明美国没有参加,“不仅 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越南民主共和国”主要是第三世界国家参加的会议,“要求和平、独立, 发展本国经济文化的共同愿望”应该是万隆会议,此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C 正确;A和B都是是日内瓦会议;D是不结盟运动成立大会。 12.农业机械保有量是农业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指标。下图中,1981—1986 年中国部分农业机械 保有量的变化趋势反映了 A. 优先发展重工业成效巨大 B. 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变革 C. 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了活力 D. 市场经济发挥调节作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数据图中小型联合收割机数量从1981年-1986年呈现上升趋势,而大型联 合收割机呈现下降趋势,主要是1981年之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分户联合经 营方式,B正确;A是一五计划时期;C是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不符合材料主旨 信息;D是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之后。 13.梭伦改革最重要的举措是废除债务奴隶制,归还借贷抵押的土地,尽管富人曾经强烈抗议, 但未有结果,这一举措后来得到充分执行。这说明该举措 A. 保护了平民的根本利益 B. 获得了各阶层普遍支持 C. 打破了贵族权力垄断 D. 符合了城邦整体利益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说明梭伦改革的废除债务奴隶制措施虽然众多人反对,但是最终还是通过,说 明该措施符合了城邦整体的利益,D 正确;梭伦改革是维护贵族权力,并不是保护平民的根本 利益,A 错误;B中各个阶层显然不符合题意,排除;梭伦改革并不是打破了贵族权力垄断,C 错误。 14.“国民议会成员由成年男子选举产生,它的成员成功地维护了自己应该有的权力,尽管俾 斯麦起初没想要给他们这些权力。”这表明当时德国 A 议员享有独立立法权 B. 首相掌控着国家权力 C. 议会成为贵族保护伞 D. 政体带有代议制特点 【答案】D 【解析】 【详解】德意志宪法显然是专制主义是实,民主是虚,“国民议会成员由成年男子选举产生” 体现出民主原则,超出俾斯麦专主义思想,D正确;德国皇帝拥有法律最终创制权,A错误; 皇帝控制国家权力,B错误;议会拥有立法权,并不是贵族的保护伞,C错误。 【点睛】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是一种不完善的代议制。君主制被保留下来,容克地主的 . 政治经济地位没有被触动,军国主义传统得以延续,这都阻碍了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彻底完 成。 15.有思想家主张把“自主性”还给人类,而且使人认识到自身的力量,能够运用自己的智力 摆脱不成熟状态,更相信社会能够持续不断进步。这种思想形成于 A 智者运动 B. 文艺复兴 C. 宗教改革 D. 启蒙运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能够运用自己的智力摆脱不成熟状态”是理性主义思想体现,启蒙运动的思想核 心是理性主义,D正确;智者运动倡导“人是万物尺度”,是感性思想体现,A错误;文艺复 兴倡导人文主义,B错误;宗教改革倡导改革宗教仪式,反对教会权威,C错误。 【点睛】启蒙运动以理性为武器,反对专制、教权和封建特权,倡导科学、自由和平等,为 资本主义社会勾画了蓝图,促使近代人文精神发展到高峰阶段,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极其深远 的影响。 16.英国艺术家威廉·希斯常以漫画表达对大量机器进入人们生活的反思。下图《怪物汤》描 绘了一位贵妇看到放大的泰晤士河水滴后的惊恐。这幅漫画反映了 A. 环境保护成为社会共识 B. 技术革新带来社会问题 C. 工业革命造成大众恐慌 D. 经济发展加剧贫富分化 【答案】B 【解析】 . 【详解】“机器进入人们生活”“泰晤士河水滴后的惊恐”说明工业革命导致环境污染,从 而引发了新的社会问题,B正确;材料只是说明工业革命导致环境污染并没有提出保护环境 的措施,A错误;材料并不是说明环境导致民众恐慌,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贫富分化的 信息,D错误。 17.列宁曾说:“我们并不是孤零零地生存在世界上,我们是作为世界经济的一员生存在资本 主义国家体系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 对部分企业实行租让制或租借制 B. 通过指令计划管理经济 C. 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自主权 D. 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答案】A 【解析】 【详解】“生存在资本主义国家体系”是指新经济政策中采取国家资本主义政策,1921年 实行新经济政策,对于部分企业实行租让或者租赁的措施,A正确;指令计划管理经济是斯 大林模式的特点,B错误;C是赫鲁晓夫改革措施;D是斯大林模式经济措施特点。 18.1961 年 4 月,赫鲁晓夫说:“我们确信美国人绝不会容忍卡斯特罗政权的存在……在美国 对加勒比海地区进行干涉的威胁继续存在的情况下,我们有义务尽一切可能来保护它,并使 其成为其它拉美国家的一个现实榜样。”苏联为此所采取的措施 A. 加速了拉美国家的联合 B. 缓和了美苏之间矛盾 C. 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D. 扩大了社会主义阵营 【答案】C 【解析】 【详解】“1961年”“卡斯特罗政权”“加勒比海地区进行干涉的威胁”可知是美苏之 间发生的古巴导弹危机事件,这一事件差点引起了世界大战,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B错 误,C正确;此事件属于苏联利用古巴倡导建立导弹基地,并不会加速拉美国家的联合,A 错误;古巴导弹危机事件是美苏争霸表现,不会扩大社会主义阵营,D 错误。 19.与以往反对全球化力量来自民间社会,政府力量则极力助推经济全球化不同,近年来英国 脱欧、美国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及奉行“美国优先”的策略等现象,引发了国际 社会高度警觉。由此可见 A. 全球化发展受保护主义掣肘 B. 发达国家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C. 逆全球化更加符合公众利益 D. 世界发展潮流逐渐变为逆全球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英国脱欧、美国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及奉行“美国优先””显然是与 当今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背道而驰,说明全球化发展受保护主义掣肘,A 正确;材料没有说明 发达国家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B 错误;材料并不是说明逆全球化的作用以及与世界发展趋 势,C 和 D 项错误。 20.法国艺术家雅克·德比奇在《西方艺术史》中说:“它标志着与往西一切想法的彻底决裂。 它宣告了人和个性先于一切的地位,它的强烈的感觉、激情和想象,回答了冷库的理性王 国。”下列作品与“它”风格一致的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 【详解】人们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所推崇的“理性王国”感到失望,并寻求新的精神寄托, 材料“强烈的感觉、激情和想象,回答了冷酷的理性王国”说明是浪漫主义,《自由引导人民》 是浪漫主义绘画,A 正确;B 是现实主义;C 是印象主义;D 是现代主义。 【点睛】浪漫主义回避现实,用美好的憧憬代替现实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则直面现实,对 现实社会的弊端展开猛烈的揭露和批判;现代主义文学反映现代西方人心灵的迷惘和痛苦。 二、非选择题 21.制度建设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元)世祖末成宗初,行省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只是言其性质的基本方面。 事实上,行省在具有上述基本性质的同时,仍然长期保留着代表朝廷分驭各地的使命,仍然 长期保留着朝廷派出机构的部分性质,元朝人有时还把行省称为“外廷”和“政府”。这正反 映了行省所具有的二重性质。 材料二 自元代始,行省区划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如 五岭地区被纵向切开,以江西、广东合为江西行省,湘、鄂、桂并入湖广行省。于是,五岭 不复为凭险割据的条件。 ——以上材料摘编自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元朝制度创新的表现及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创新的原因。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行政区域划界依据的原则及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从国家治理的角度,谈谈从中得到的启示。 【答案】(1)表现:行省制建立。 特点:二重性。 原因:疆域辽阔;沿袭传统做法;加强统治需要。 (2)原则:犬牙交错(打破自然地理界限)。 作用:加强军事控制;巩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3)启示:制度创新要符合国情;处理好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行省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可知是行省制建立。第二小 问依据材料一“具有的二重性质”可知二重性;第三小问依据依据材料一“仍然长期保留着 朝廷派出机构的部分性质”和所学可知是疆域辽阔、沿袭传统做法以及加强统治需要。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可知是犬牙交错。 第二小问作用依据材料二“五岭不复为凭险割据的条件”和所学可知加强军事控制、巩固中 央集权以及维护国家统一。 (3)本题属于开放试题依据所学可知制度创新要符合国情以及处理好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 关系。 22.近代中国民主思潮的发展,彰显了“思想”的价值与力量。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中国人才将民主与科学作为近代新文化的核心观念或 基本价值加以追求和崇尚。在此之前,人们主要是把民主与科学作为一种实现国家富强的工 具或手段追求的。为此,人们在接受或宣传、介绍西方的民主理论和学说时,往往有所选择, 这就影响了对西方民主思想的完整理解和系统接纳。如个性解放和个人自由,有人说它们是 民主政治的基石,但在“五四”之前,却没有得到国人应有的重视,除严复、梁启超等个别 人外,几乎没有其他思想家宣传、介绍过。 ——摘编自王奇生《新文化运动是如何“运动”起来的》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推动近代中国民主思潮演进的内在原因。据材料二,指出五四新文化运 动时期先进中国人对民主认识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主思潮的核心追求。 (2)综合上述材料,结合近代前期民主思潮演进的相关史实,就“思想的价值与力量”写一 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 字左右) 【答案】(1)原因:早期启蒙思想的影响;经济发展的促进;政治运动的推动。 变化:从把民主作为实现国家富强的工具与手段到更关注民主的核心观念与基本价值。 核心追求:救亡图强。 (2) 论点 论证 表述 思想变革推动政治变革:维新思想推动了戊戌变法;民主革命思 想推动了辛亥革命;民主科学思想推动了五四运动。任意一例) 思想变革推动经济发展:维新思想提出发展工商业,推动了资本 主义的发展等。其他符合题意也可得分)。 思想变革推动社会生活习俗变迁:婚姻自主等。其他符合题意也 可得分) 思想变革 推动社会 进步 思想变革推动思想解放。 史论结合;逻 辑严密;表述 通畅。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数轴信息从政治、经济和政治角度思考回答。第二小问依 据材料二“人们主要是把民主与科学作为一种实现国家富强的工具或手段追求”“个性解放 和个人自由,有人说它们是民主政治的基石”归纳回答;第三小问依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是救 亡图存。 (2)本题属于小论文撰写,首先依据材料提取论点,其次依据提取的论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 行论证,如本题可以从思想变革推动政治变革、经济发展、社会变迁以及思想解放等论证, 最侯进行总结性表述,注意史论结合即可。 23.20 世纪 30 年代是英国农业政策转变的一个重要时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9—1932 年英国的农产品价格下降约 34%,尤其是谷物、羊毛等农产品价格 下降更为明显。其中,小麦在 1927—1931 年的平均价格降幅达到 47.1%,羊毛从 1928 年的每 磅 37 便士下降至 1931 年的每磅 14.7 便士。1931 年英国农产品进口量比 1927—1929 年增长 了 17%,与此同时,英国国内的农产品也出现了过度生产的情况。在农产品严重供过于求的情 况下,农产品市场呈现滞胀状态。受谷物生产萧条的影响,很多地区的农耕土地在销售以及 租赁方面都没有市场。 材料二 1931 年 11 月,英国颁布《园艺产品法案》,该法案规定对一些受外国倾销影响 较为严重的无核小水果以及马铃薯征收关税。英国政府在 20 世纪 30 年代,颁布了一系列法 令,实行生产性农业补贴,授权农业生产者可以组建委员会对某类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进行 控制,加大农业研究与教育的推广,设立农业研究委员会——致力于将农业教育推广到地方 层面。 ——以上材料摘编自刘倩《20 世纪 30 年代的英国农业改革与国家干预》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 20 世纪 20 年代末至 30 年代初英国农业发展面临的困境。结合所学知 识分析其产生的国际背景和国内政策因素。 (2)据材料二,指出英国为摆脱农业困境采取的措施,概括其特点并简析影响。 【答案】(1)困境:农产品价格下降;农业市场滞胀;土地租售困难。 背景:世界性经济危机影响。 政策:长期奉行自由主义。 (2)措施:加强农业立法;限制农产品进口;实行农业补贴;建立农业机构(委员会);进 行农业研究与教育。 特点:国家干预。 影响:推动经济运行机制的调整;促进经济恢复与发展;加剧国际竞争与矛盾。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农产品价格下降约 34%”可知农产品价格下降;依据“农 产品市场呈现滞胀状态”可知是农业市场滞胀;依据材料一“很多地区的农耕土地在销售以 及租赁方面都没有市场”可知是土地租售困难。第二小问背景依据材料一“1929—1932 年” 可知是世界性经济危机影响。第三小问政策依据所学可只是长期奉行自由主义。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英国颁布《园艺产品法案》”可知是加强农业立法;依据材料二 “对某类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进行控制”可知是限制农产品进口;依据材料二“实行生产性 农业补贴”可知实行农业补贴;依据“加大农业研究与教育的推广,设立农业研究委员会” 可知建立农业机构以及进行农业研究与教育。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措施可知是国家干预。第 三小问影响依据材料二和所学可知推动经济运行机制的调整、促进经济恢复与发展以及加剧 国际竞争与矛盾。 24.“富国强兵”与“文明开化”被视为最能表达明治维新精神的口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治维新中崭露头角的领导者们正是新日本的缔造者,在他们的领导下,日本 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变革:封建割据让位于中央集权;社会秩序得以重构;征兵制的军队取代 家族武士;工厂得以开设,贸易得到奖励;西式教育经过国立学校系统的建立而得以推广。 结果,日本仅仅在一代人的时间里,就能在世界文明强国中占有一席之地。 ——摘编自【英】威廉·G·比斯利《明治维新》 材料二 日本政府大力倡导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即所谓“文明开化”,从 19 世纪 60 年代末到 80 年代后期,是日本近代第一个“热情吸收期”,该时期有些人对自身传统文化极 端蔑视和疯狂破坏,对西方文明却盲目追求和崇拜。“文明开化”在城市里宣传和实施的力 度比广大的农村地区好。 ——摘编自吴延谬《日本近代化研究》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分析日本成为“世界文明强国”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对亚洲各国 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日本“文明开化”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倡导“文 明开化”的必要性。 【答案】(1)原因: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废除封建身份等级制度,实行四民平等;实 行征兵制;殖产兴业;发展教育。) 影响:侵略扩张给亚洲各国带来灾难;强国道路给亚洲各国提供借鉴。 (2)不足:盲目西化;发展不均衡。 必要性:民族危机加剧;社会矛盾激化。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一“封建割据让位于中央集权;社会秩序得以重构;征兵制的军队取 代家族武士;工厂得以开设,贸易得到奖励;西式教育经过国立学校系统的建立而得以推广” 和所学明治维新措施从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废除封建身份等级制度,实行四民平等、 实行征兵制、殖产兴业以及发展教育回答。第二小问影响依据所学可知是侵略扩张给亚洲各 国带来灾难和强国道路给亚洲各国提供借鉴。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该时期有些人对自身传统文化极端蔑视和疯狂破坏,对西方文明 却盲目追求和崇拜”可知是盲目西化以及发展不均衡。第二小问必要性依据明治维新原因可 知是民族危机加剧以及社会矛盾激化。 【点睛】材料题的解答技巧: 一找材料的中心论点:一般来说在“两头”,材料的中心论点要么是材料第一句,要么是材料 最后一句。 二找材料的层次和要点关键词(时间、空间、限定词、主题字眼等):材料分层一般以句号、 分号或省略号为界限,读完后要分层归纳材料要点,联教材,列提纲,材料涉及要点一个也 不要丢。 25.伟大人物在关键时刻能够引领时代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可以说,从一九五七年开始我们的主要错误是“左”,“文化大革命”是极左。 中国社会从一九五八年至一九七八年二十年时间,实际上处于停滞和徘徊的状态,国家的经 济和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发展和提高……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我们首先解决农村问题。 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城 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所以,我们首先在农村实行搞活经济和 开放政策,调动了全国百分之八十的人口的积极性。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材料二 邓小平旗帜鲜明地支持和推广由广大农民创造出来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型农 村经济管理体制。这样就使我国农村的经济体制由原来适应计划经济转变为适应市场经济, 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是一个巨大的飞跃。 ——摘自戴安林《论邓小平的农村经济改革思想及其历史贡献》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分析邓小平“首先解决农村问题”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农村实 行搞活经济”的措施。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邓小平支持和推广新型农村经济管理体制的深远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邓小平理论的理论品质。 【答案】(1)原因:“左”的错误导致农民贫困,农村落后;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措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影响: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城市经济改革;推动经济体制转型;发展马克思主义。 (3)理论品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我们的主要错误是“左”,“文化大革命”是极左。实际 上处于停滞和徘徊的状态”可以得出“左”的错误导致农民贫困,农村落后;依据“中国有 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可知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第二小问措施依据所学经济体制改 革可知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依据材料二“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的信息和所学可知加快 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城市经济改革、推动经济体制转型以及发展马克思主义。 (3)依据材料和所学可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及与时俱进。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