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门市龙泉中学2019-2020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附解析Word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湖北省荆门市龙泉中学2019-2020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附解析Word版)

ID:432144

大小:171.4 KB

页数:14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龙泉中学 2019—2020 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考试 文综试题 1.《通志·氏族略》记载:周武王克商后,封伯夷的后人文叔于许国,称为许文叔。与许姓 起源有关的制度是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礼乐制 D. 行省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周武王克商后,封伯夷的后人文叔于许国,称为许文叔”结合所学可知 许姓来源于西周分封诸侯国国名,故 B 项正确。A 项,题干与宗法制无关,排除。C 项,材料 未体现礼乐文化,排除。D 项,行省为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排除。 2.周代金文“封建亲戚”中的“亲”字写作“ ”(字的左边是监狱,下边探望,有血缘关 系的人才会探监慰问),“戚”字写作“ ”(字的左边和下边都是一种武器)。这反映了周 代 A. 受封诸侯的权利 B. 分封的对象 C. 受封诸侯的义务 D. 分封的目的 【答案】B 【解析】 “封建”指的是分封诸侯,建立诸侯国,“封建亲戚”,根据“字的左边是监狱,右边探望, 有血缘关系的人才会探监慰问”,可知分封的对象是有血缘关系的亲人,故 B 正确;材料没有 体现 A,材料与 CD 无关。 3. “封建制度最重要的问题是权力的继承……但父亲遗留下来的如果是一个不能均分的宝座, 或是一个不能均分的世袭爵位,只能由一个儿子继承时,问题就发生了。必须用适当的方法 解决。”西周时“适当的方法”是指 A. 分封制 B. 世袭制 C. 礼乐制 D 宗法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表述的是对政治权力的继承问题,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西 周采取的“适当的方法”是宗法制,故选 D 项;分封制、世袭制和礼乐制都不是解决不能均 分的宝座或爵位的“适当的方法”,故排除 A、B、C 项。 【点睛】“不能均分”是本题的关键限定词。 4. 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 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 A. 表明军国大事是最终由朝臣议定 B. 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 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 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题中材料描述了秦汉时期军国大事先由群臣商议,然后宰相上奏皇帝,皇帝最后 做出裁决。这种商议的做法有利于集思广益,减少决策的失误。所以本题选 D。A 项表述与材 料“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相矛盾。B 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C 项对材料的理解错 误,并不能起到监督皇权的作用。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决策产生的方式。 5.假如有一名秦朝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除了整理大臣奏章外,还对一些违法乱纪的 官员进行暗访、调查。这位高官应是 A. 太尉 B. 廷尉 C. 丞相 D. 御史大夫 【答案】D . 【解析】 【详解】丞相是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故 D 项正确;太尉负责军事,故 A 项错误;廷尉负责司法,故 B 项错误;丞相负责处理全国政事, 故 C 项错误。 6.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说:“嬴政大帝摆脱了周王朝最洋洋得意的制度,这是一个划时 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其中“划时代的突 破”是指 A. 军功爵制 B. 郡县制 C. 三公九卿制 D. 皇帝制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嬴政大帝摆脱了周王朝最洋洋得意的制度……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并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实行郡县制,取代了周代分封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符 合题意,故 B 项正确;军功爵制与分封制没有取代关系,故 A 项错误;三公九卿制,属于加 强皇权的制度,与与分封制没有取代关系,故 C 项错误;皇帝制度是秦始皇首先采用,也不 是取代分封制,故 D 项错误。故选 B。 7.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 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 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B. 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 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D. 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选拔标准是考试成绩,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社会 向学风气,提升社会文化水平,C 选项符合题意;科举制并不排除世家子弟入仕,A 选项排除; 科举制下选拔的官员道德水平不一定高,B 选项排除;D 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8.唐初三省制下,中书省的具体工作为批答奏章和起草诏书,是决策出令的第一道程序。门 下省对诏令的审议封驳,成为决策出令的又一道重要程序。门下省审复的诏令,经皇帝“画 可”,加盖皇帝印玺后,再下达尚书省执行。材料反映的三省运行机制 A. 有利于官僚政治的建立 B. 强化了尚书省的决策权 C. 削弱了至高无上的皇权 D. 推动了中央决策合理化 【答案】D 【解析】 秦朝推行郡县制,标志官僚政治代替贵族政治,排除 A;尚书省掌执行,排除 B;三省分工协 作,但必须“加盖皇帝印玺”,说明皇权依然至上,排除 C;三省分工协作,推动了中央决策 合理化,故选 D。 9.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 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 队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 A. 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B. 地方缺乏实际权力 C. 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 君主专制得以加强 【答案】A 【解析】 材料反映了行省掌握地方上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但是其官吏的选用与所属军队的调 动权则分别由中书省、吏部与皇帝掌管,体现了其权力受到一定的限制,说明元朝地方拥有 适度的权力,故 A 项正确;材料中反映了行省拥有地方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缺乏 实际权力”的表述与题意不合,故 B 项排除;材料中反映了行省不具备官吏的选用与军队的 调用权力,因此“权力集中专断”的表述不合题意,故 C 项排除;材料中主要反映的是行省 的权力范围,“君主专制得以加强”不合题意主旨,故 D 项排除。 【名师点晴】行省制起源于元朝,是 13 世纪以来中国的主要行政模式,是现代中国省制的开 端,对后世影响深远。行省在职能和权力行使方面表现为主要为中央收权,同时兼替地方分 留部分权力,在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统属中发挥承上启下和代朝廷统摄节制的作用,但是在官 吏的任免方面,又表现得无甚作为,这也是行省的特点,权大而不专,从而防止了行省代表 中央分驭各地使命的减弱和向地方割据势力的转化,既加强了中央集权,又使行省具有一定 的地方权力。 10.下图三个场景描述 是我国古代君主和丞相关系的变化(坐而上朝、站而上朝、跪而上 朝),它从本质上反映了 A. 官员管理日益规范 B. 君主专制权力不断强化 C 君相关系日见疏远 D. 皇帝刁难大臣以便控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图片的场景描述了我国古代君主和丞相关系的变化:宋代之前,丞相上朝可以和皇 帝一起坐着;到了宋朝,丞相上朝要站着;到了明代,丞相只能跪着与皇帝说话。这三个场 景从本质上说明了宰相权力的削弱和皇帝权力的加强。故选 B。ACD 只是现象,不符合“本质” 的限定,排除。 11.下面一组有关印玺的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 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演进 B. 中国古代中央行政机构的演变 C. 中国古代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D.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监史之印”“冀州刺史”“监御史印”,结合所学可知,御史、刺史、监御史 都是负责监察的,材料反映的共同主题是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演进,故 A 正确;御史、刺史、 监御史负责监察,不是行政机构,也不是管理边疆地区的机构和地方行政管理机构,排除 的 . BC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监史之印”“冀州刺史”“监御史印”,联系所学我国古代 监察制度发展的史实分析解答。 12. “胡惟庸绝不是朱元璋的真正目标,朱元璋要毁灭的是胡惟庸背后的那个庞然大 物。”“那个庞然大物”是指( ) A 宰相制度 B. 内阁制度 C. 宦官集团 D. 胡惟庸集 团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1380 年,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 负责。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因此选 A。 考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自秦朝至明朝君权与相权的演变及其趋势 13.“无编制、无定员、无预算,所有的大臣都是兼职面且要亲自跑腿,从法理上看是一个长 期存在的临时咨询机构,但是实际上是权力的核心”。该机构是 A. 唐代尚书省 B. 宋代三司使 C. 元代中书省 D. 清代军机处 【答案】D 【解析】 【详解】军机处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军 机处在办公场所和官员设置上没有正式的规定,也无品级和俸禄,而唐代尚书省、宋代三司 使、元代中书省均属于有编制、有定员、有预算的,所以综上所述本题只有选 D 才是符合题 意的,正确。 点睛: 本题考查清朝军机处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 解决问题的能力. 14.梭伦说:“我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据优势。”其中“两方” 是指 . A. 地主、平民 B. 平民、奴隶 C. 贵族、平民 D. 奴隶主、奴隶 【答案】C 【解析】 【详解】梭伦改革是为了缓和平民和贵族之间尖锐的矛盾,所以题干中的两方应该是指贵族 和平民,故选 C;梭伦改革时期,雅典处于奴隶制时代,当时不存在地主,故排除 A;平民和 奴隶之间的矛盾相对较小,所以不是引发改革的原因,故排除 B;奴隶主和奴隶之间的矛盾是 存在的,但不是引发梭伦改革的主要原因,故排除 D。 15.公元前 483 年,雅典城邦公民在陶片投票时,一个陌生的市民来到贵族阿里斯提德面前, 要他帮自己在陶片上写上“阿里斯提德”。阿里斯提德照办后询间为什么要放逐这个人,他做 错了什么。这个市民回答说,他没做错什么,自己甚至不认识这个人,他只是讨厌人们到处 都称赞阿里斯提德“正义”。就这样,阿里斯提德被陶片法驱逐。材料说明陶片放逐法 A. 体现了公民人人平等 理念 B. 沦为雅典政客打击政敌的工具 C. 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D. 成为平民反对贵族统治的武器 【答案】C 【解析】 【详解】市民仅仅因为讨厌人们到处称赞阿里斯提德“正义”,就通过陶片放逐法想将之放逐, 这恰恰说明陶片放逐法并没有达到其最初的目的,而是成了公民滥用权力实现自身欲望的一 种工具,故选 C;题干仅仅反映的是一个公民与阿里斯提德之间的关系,没法体现人人平等的 理念,故排除 A;题干没有提到政客利用这个公民来打击阿里斯提德,故 B 不符合题意,所以 排除;题干中的市民没有说是贵族还是平民,故 D 的说法也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 16.公元前 431 年,伯利克里宣称:“贫穷也不再是障碍物,任何人都可以有益于国家,不管 他的境况有多黯淡。”伯利克里为了消除这种“障碍”采取的措施是 A. 给担任公职的公民发放津贴 B. 逐步废除财产等级制 C. 以抽签方式组成“五百人会议” 的 D. 对野心家实施“陶片放逐法” 【答案】A 【解析】 材料“贫穷也不再是障碍物,任何人都可以有益于国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伯利克里给 担任公职的公民发放津贴,来保障公民来参加民主政治,故 A 项正确;BCD 项不符合题意。 17.《十二铜表法》规定:“此时如债务人仍不清偿,又无人为其担保,则债权人得将其押至 家中拘留,系以皮带或脚镣,但重量最多为十五磅,愿减轻者听便。”由此可见它 A. 维护平民利益 B. 维护私有财产 C. 维护贵族利益 D. 维护奴隶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如债务人仍不清偿,又无人为其担保,则债权人得将其押至家中拘留,系 以皮带或脚镣”说明法律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故 B 项正确;《十二铜表法》实质是维护奴隶 主阶级的利益,A 项“维护平民利益”不符合史实,排除;C、D 两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如债务人仍不清偿,又无人为其担保,则债权人得将其押 至家中拘留,系以皮带或脚镣”,紧扣材料并联系所学《十二铜表法》的实质分析解答。 18.公元前 1 世纪,罗马帝国建立,帝国疆域辽阔,国内贸易极其繁荣。但统治者叫苦不迭: “麻烦就在于人口众多,管理事物繁杂,因为包括了各族和能力上的形形色色的人,所以统 治起来困难至极。”为此,通过一系列司法实践逐步形成了 A. 《十二铜表法》 B. 公民法 C. 万民法 D. 自然法体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解决罗马帝国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罗马万民法出现,万民 法适用于罗马帝国范围内所有自由民,故 C 正确;《十二铜表法》是公民法,只适用于罗马 共和国时代的公民,故 AB 错误;自然法是罗马法中蕴含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理念,不是 一个体系,故 D 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万民法。由材料“罗马帝国”即可知道实行的是万民法。 19.《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是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下令编写的一部法学教科书。在开篇中就提 出“正义是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的这种坚定而恒久的愿望”、“法律的戒条是这些:诚实 生活、毋害他人,分给各人属于他的”。据此可知,罗马法 A. 超越罗马发展水平 B. 实现了公平与正义 C. 利于推动社会和谐 D. 质疑道德的约束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查士丁尼法学总论》中强调正义、诚实、公平等社会法则,这正是社会和谐的重要 核心原则,有利于推动社会和谐,故选 C。罗马法追求正义公平的愿望,并不能说明其超越了 罗马发展水平,A 选项错误。“正义是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的这种坚定而恒久的愿望”不 能说实现了,B 错误。质疑道德的约束力题干无法直接得出,排除 D。 20.英国《权利法案》颁布后,国会又颁布了以下几项法律文件 法律文件 内容或目的 1689 年《兵变法》 规定国王若征召一支常备军,只可以维持半年左右,否则不拨款 1689 年《宽容法》 确立了宗教宽容原则,但非国教徒在政治地位上仍然不平等 1696 年《叛国法》 目的是不让国王以“叛国罪”为借口清除反对派,为被指控为“叛国罪” 的人提供法律保护 1701 年《王位继承法》 规定日后王位继承的顺序,保证王位不会回到詹姆士二世的男系后代手 上 这表明当时英国 A. 行政权和立法权的矛盾已解决 B. 议会权力得到不断扩展 C. 宗教信仰和政治派别完全对立 D. 内阁成为最高行政机关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国会颁布的限制王权的法律,说明议会权力得到不断扩展,故 B 项正确。国 会颁布的几项法律文件从内容上看属于对王权的限制,没有体现解决行政权和立法权的矛盾, 故 A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宗教信仰和政治派别对立,故 C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内阁,故 D 项错误。 21.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英国人口分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此产生了一些社会问题。 看下图,指出为解决图中反映的问题,当时英国采取的对策是 A. 颁布《权利法案》 B. 确立责任内阁制 C. 推行政党政治 D. 实行议会改革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颁布《权利法案》是 1689 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 A 项错误;确立责任内阁制是 18 世纪,B 项错误;推行政党政治是近代以前,故 C 项错误;由题目中图片的文字信息“议会成 员”“选区”可知是选区分布不合理为此英国进行 1832 年议会改革故 D 项正确。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832 年议会改革 22.安妮女王(1702~1714 年在位)缺少主见,一件事己经说好了,一旦出现另一种意见,她 立刻就会改变初衷,接受新的建议,这使大臣们难以与她打交道。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大臣 们逐步形成一个习惯,即遇事先在他们自己内部磋商后再报告女王,让她无可选择。这习惯 开创的先例是 A. 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B. 国王任命首相领导内阁 C. 内阁保持一致集体负责 D. 内阁所有成员对国王负责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大臣们逐步形成一个习惯,即遇事先在他们自己内部磋商后再报告女王, 让她无可选择”可知,在报告女王之前内阁内部已经形成一致性意见,故选 C;由材料可知, 国王此时还具有一定的决定权力,不符合统而不治的说法,排除 A;材料并未提及国王对首相 的任命,排除 B;内阁对议会负责,排除 D。 【点睛】本题考查英国责任内阁制,需学生根据英国政体的特点再结合材料“大臣们逐步形 成一个习惯,即遇事先在他们自己内部磋商后再报告女王,让她无可选择”作出判断。 23.华盛顿将 1783 年的美利坚合众国比喻为“沙粒扭成的绳子”,而如图则是一幅讽喻英属北 美殖民地独立后时局的漫画。其共同反映的问题是 A. 新兴的美国面临外部武力威胁 B. 美国南北资本主义经济差异巨大 C. 松散的邦联体制无法维护利益 D. 奴隶制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在北美独立战争之后,美国建立的是松散的邦联国家,中央政府没有什 么权力,无力解决国家的内忧外患,被称为“沙粒扭成的绳子”,故 C 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美 国面临外部武力威胁,排除 A;漫画无法体现美国南北资本主义经济差异,排除 B;漫画没有 涉及奴隶制问题,排除 D。 24.美国的警察由每个州独立管理。警服制式、颜色和配枪不一样。比如:加利福尼亚州,黑 色制服,大檐帽,配枪博莱塔;德克萨斯州,军绿色制服,牛仔帽,配枪柯尔特。这一现象 体现了美国宪法的 A. 三权分立原则 B. 联邦制原则 C. 中央集权制原则 D. 人民主权原则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主要考查美国的政治体制。依据所学可知,根据 1787 年宪法,美国确立三权分立 的联邦体制,在这一制度下,联邦政府享有政治、经济、外交等大权,同时地方享有一定的 自治权。题干材料正反映了这一特点,所以应选 B。 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美国联邦制的确立•特点 25.美国的开国元勋杰斐逊认为:“自由政府是建立在猜疑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信任之上 的。”基于这一理念,美国制定的 1787 年宪法 A. 确立了两党对峙格局 B. 规定了总统两届任期 C. 加强了地方政府权力 D. 贯彻了分权制衡原则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自由政府是建立在猜疑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信任之上的。”可知,这体 现的是对权力的分割制衡,只有这样,才能防止专制独裁,实现真正的自由,结合所学可知, 1787 年宪法将国家权力一分为三,相互制衡,因此 D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美国两党对峙 格局确立是在 19 世纪 50 年代中期;B 选项错误,规定总统两届任期的是 1951 年美国宪法修 正案第二十二条;C 选项错误,1787 年宪法削弱了地方权力,加强了中央权力。故正确答案 为 D 选项。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代的朝廷,主要由“三公”和诸卿组成。“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 从制度上说,秦朝应有太尉的官位,实际上大概未曾具体选任担当这一职务的官员。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雅典人有这样的观念:一方面,公民个人参与政治的权利非常充分;另一方面, 个人的权利必须建立在对共同利益不构成威胁的前提之下……如果某一个人威胁到甚至伤害 到共同体的利益,那么,这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就不复存在了,个人的利益是从属于共同体利 益的。 ——《黄洋谈雅典民主与西方民主传统》 材料三 美国的共和政体吸收了雅典民主的理念,它用代表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 使之成为“委托——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它借鉴了君主制的长处,强化了行政权的 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同时,美国的建国者还从历代的分权理论和制度 中获得借鉴,把它加以改造,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和制衡体制,以防止政府某一分支侵夺 或垄断权力,从而保证“有限政府”理念的实现。与此同时,美国还找到了妥善处理中央政 府与地方的权力划分,保证了中央政府权力的强大。总之,美国在吸收和借鉴的基础上创立 了美妙的联邦共和体制。 ——摘编自李剑鸣《“共和”与“民主”的趋同》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秦代“三公”的主要职责。试分析秦代太尉一职从未授 予大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对于雅典民主制度,美国民主制度的新变化。 【答案】(1)职责: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执掌群 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太尉,管理全国军务。原因:便于皇帝直接掌管兵权,加强皇权。 (2)原则:人民主权(或主权在民;或公民有充分参与政治权力的自由);城邦至上(城邦 集体利益高于个人自由)。 (3)变化:实行代议制的民主形式(间接民主);强化行政权,总统权力较大;实行“分权 制衡”原则;实行联邦制(中央和各州分权)。 【解析】 【详解】(1)职责:结合所学,回答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下,分别回答丞相、太尉和御史大 夫的职责即可。原因:根据“实际上大概未曾具体选任担当这一职务的官员”,结合所学可知, 目的是便于皇帝直接掌管兵权,加强皇权。 (2)原则:根据“公民个人参与政治的权利非常充分”得出人民主权;根据“个人的利益是 从属于共同体利益的”得出城邦至上。 (3)变化:根据“用代表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得出实行代议制的民主形式;根据“强 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得出强化行政权,总统权力较大; 根据“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和制衡体制,以防止政府某一分支侵夺或垄断权力”得出实行“分 权制衡”原则;根据“美国还找到了妥善处理中央政府与地方的权力划分,保证了中央政府 权力的强大”得出实行联邦制。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