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湖北省荆门市中考各科考试大纲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2年湖北省荆门市中考各科考试大纲

ID:562228

大小:797.5 KB

页数:42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荆门市2012年初中毕业生学业与升学考试大纲 语 文 Ⅰ、考试性质与原则 初中毕业生学业与升学考试(以下简称“中考”),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语文中考是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学生在语文学习目标方面所达到水平的重要环节。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考试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语文中考试题命制的原则是,以初中语文新课改要求为指导,以我市初中语文教学实际为依据,以本届初中所用语文教材为主要参考内容,以2011年我市语文中考试题的难易程度为基本标高,以水平测试与能力测试相结合的方式对考生进行全面考查,力求使品学兼优的学生能够在考试中脱颖而出。‎ Ⅱ、考试内容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中考语文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这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 A.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 B.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C.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D.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E.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F.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对A、B、C、D、E、F六个能力层级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二、考试范围与要求 根据新课标和人教版统编教材内容,依据2012湖北省高考语文考试大纲相关内容,确定中考语文科考试范围。‎ 考试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一)语言文字运用   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 ‎1.识记 A ‎(1)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2)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2.表达应用 ‎ ‎ E   (1)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3)辨析并修改病句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结构混乱、表意不明。   (4)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5)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6)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7)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二)文学常识   1.识记 A   (1)识记教材中的中外重要作家、作品的基本常识。   (2)识记教材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   (三)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识记 A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三个年级古代诗歌)   2.理解 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之、其、是、尔、何、孰、安、者、而、虽、乃、且、也、则、焉。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分析综合 C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4.鉴赏评价 D   (1)鉴赏古代诗文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诗歌意境。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四)现代文阅读   甲、论述类文本阅读   1.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乙、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分析综合 ‎ ‎ 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探究 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丙、 实用类文本阅读   了解新闻、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1.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3.探究 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五)写作   能写生动、具体、感人的记叙文  ‎ 表达应用 E   作文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   1.基础等级   (1)符合题意   (2)符合文体要求   (3)感情真挚,思想健康   (4)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5)语言通顺,结构完整   (6)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错3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书写工整、美观3分)   2.发展等级   (1)深刻   透过现象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丰富   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3)有文采   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新   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Ⅲ、试卷特点与难度 ‎1.试卷基本特点 ‎(1)试卷整体结构与2011年基本相同。默写填空和语言运用题将设选做题 ‎(2)试卷主体板块为第一卷选择题31分和第二卷主观题阅读与写作89分。‎ ‎(3)客观题31分约占全卷分数的26%,其余为主观题。(4)保留学科综合性,增加开放性试题。‎ ‎2.试卷难度及比例 ‎(1)整卷难度值预设为0.65。其中难度值大于0.7的试题约为20%,难度值在0.60-0.65之间的约为65%,小于0.60的约为15%。‎ ‎(2)作文50分,不设审题障碍,内容开放。‎ Ⅳ、考试方法与赋分 ‎1.闭卷、笔试。‎ ‎2.考试以能力测试为主,水平测试为辅。‎ ‎3.考试时间120分钟,赋分120分。其中基础知识与阅读70分,作文50分。‎ Ⅴ、卷型结构 板块安排。2011年中考试卷仍按三大板块安排考查内容。第一板块以基础知识考查为主兼及运用。第二板块主要考学生阅读能力,试题多为理解运用方面的内容。第三板块作文。作文只考一篇大作文。原则是确保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做完试卷,考出较好的成绩。‎ Ⅵ、试卷部分知识点和考点要求提示 ‎1.积累:主要考查学生背诵默写掌握情况,内容以课内古诗文为主,兼及常见成语、熟语、谚语、歇后语等。‎ ‎2.见识:常见的社会热点问题、重要的宣传口号,特定的图画、标志,不要遗忘的重大事件。‎ ‎3.拼音:熟悉拼音方案,了解普通话的基本常识,会依拼音写汉字和给汉字注拼音。‎ ‎4.字词:会使用字、词典。了解汉字的部首结构和演变形态,能写一手美观工整的好字。掌握词语的基本构成形式,能正确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能区分词语的词性特点,正确运用词语组词造句等。‎ ‎5.句子:掌握句式变换的多种形式,如单复句变化,句式的语气变化,句子的长短整散变化等。‎ ‎6.标点符号:常见常用的标点符号。重点掌握问号、破折号、引号、括号、冒号等。‎ ‎7.文章阅读:①以课本外当代的一些时文美文为考查内容,拟题时重点突出阅读、理解能力的内容。②古文考查以教材内容为主,适当向课外延伸,难易度与教材内容相当。多考查对文章或语段的理解,句子的翻译,对常见实虚词的古汉语语法现象简要分析,了解文章或语段的主要含义,品析美点,简要评价古人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等。‎ ‎8.诗歌欣赏:题型与2011荆门中考语文试题考卷中呈现的考查内容相类似,2012年选出课本中的48首诗词作为中考诗歌鉴赏篇目的考试范围。。‎ ‎9.综合性学习题:形式与以往荆门中考卷中呈现的考查相类似。注重语言的正确、优美及合乎事实与情理。加强材料分析与信息提炼、图表观察与分析、口语交际与表达、各类突出热点的综合性学习。‎ ‎10.作文:要求写人形象鲜明,写事内容具体,写景生动形象,评述有理有据。记叙文务求生动,议论文不讲空话大话,说明文条理清晰。作文侧重记叙文的写作,以命题和话题作文为主,鼓励思维创新。下列记叙文与议论文的评价标准,供写作时自我参考。‎ 写作(大作文)‎ ‎ 级 别 类 等 一类 二类 三类 四类 五类 内容 切题,中心明确,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思想健康。‎ 较切题,中心明确,内容较具体,思想感情健康。‎ 基本切题,有中心,内容欠具体,思想感情欠健康。‎ 不切题,内容空洞,中心不明确,思想感情不太健康。‎ 离题,无中心、无内容,思想感情不健康。‎ 语言 语言得体,流畅,描写生动、形象,无语病。‎ 语言通顺,有一定的描写,语病较少。‎ 语言基本通顺,病句较多。‎ 语句不通顺,病句多,错别字多。‎ 语言混乱,错别字多,病句极多。‎ 结构 结构完整,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详细得当。‎ 结构完整,条理较清楚,层次较分明,有一定详略。‎ 结构基本完整,有一定条理与层次,详略不够得当。‎ 结构不完整,无层次,无条理,草草收尾。‎ 结构混乱,不成篇章,有头无尾。‎ 附录 初中诗歌鉴赏必考篇目48首 七年级上(9首):‎ ‎《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天净沙·秋思》、《过故人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夜雨寄北》、《泊秦淮》、《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观书有感》‎ 七年级下(3首):‎ ‎《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 八年级上(11首):‎ ‎《望岳》、《春望》、《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早寒江上有怀》、《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黄鹤楼》、《送友人》、《秋词》、《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八年级下(13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赤壁》、《过零丁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山坡羊·潼关怀古》、《行路难》(其一)、《己亥杂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登幽州台歌》、《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登飞来峰》‎ 九年级上(8首):‎ ‎《望江南》(梳洗罢)、《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商山早行》、《卜算子·咏梅》、《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九年级下(4首):‎ ‎《登楼》、《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望月有感》、《雁门太守行》‎ 数 学 一、考试性质与命题原则 ‎1、考试性质 数学中考是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学生在数学学习目标方面所达到水平的重要环节。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因此,考试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2、命题原则 ‎   (1)‎ 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评价理念,有利于促进数学教学,全面落实《数学课标》所设立的课程目标;有利于改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高中阶段学校综合有效评价学生初中数学学习状况。‎ ‎ (2)重视对学生学习数学“双基”的结果与过程的评价,重视对学生数学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性评价,重视对学生数学认识水平的评价。‎ ‎ (3)体现义务教育的性质,命题应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4)试题的考查内容、素材选取、试卷形式对每个学生而言要体现其公平性。制定科学合理的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尊重不同的解答方式和表现形式。‎ ‎ (5)试题背景具有现实性。试题背景应来自学生所能理解的生活现实,符合学生所具有的数学现实和其他学科现实。‎ ‎ (6)试卷的有效性。关注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与结果的考查,加强对学生思维水平与思维特征的考查。中考试卷要有效发挥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证明题、开放性问题、应用性问题、探索性问题及其它各种题型的功能,试题设计必须与其评价的目标相一致。试题的思考求解过程力求体现《数学课标》所倡导的数学活动方式。‎ 二、考试内容和目标要求 ‎1、初中毕业生数学学业考试的主要考查方面包括: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数学活动过程;数学思考;解决问题能力;对数学的基本认识等。‎ ‎(1)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考查的主要内容:‎ 了解数产生的意义,理解代数运算的意义、算理,能够合理的进行基本运算;能够在实际情境中有效的应用代数运算、代数模型及相关概念解决问题;能够借助不同的方法探索几何对象的有关性质;能够使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几何对象的大小、位置与特征;能够构建几何对象,进行几何图形的分解与组合,能对某些图形进行简单的变换;能够借助数学证明的方法确认数学命题的正确性;正确理解数据的含义,能够结合实际需要有效地表达数据特征,会根据数据结果作合理的预测;了解概率的涵义,能够借助概率模型、或通过设计活动解释一些事件发生的概率。‎ ‎ (2)“数学活动过程”考查的主要方面:‎ ‎ 数学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思维水平,对活动对象、相关知识与方法的理解深度;从事探究与交流的意识、能力等。‎ ‎(3) “数学思考”方面的考查应当关注的主要内容:‎ 学生在数感与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意识、推理能力、应用数学的意识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 (4)“解决问题能力”考查的主要方面:‎ ‎ 能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的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 (5)“对数学的基本认识”考查的主要方面:‎ 对数学内部统一性的认识,对数学与现实、或其他学科知识之间联系的认识等等。‎ ‎2.依据数学课程标准,考试要求的知识技能目标分为三个不同层次:了解(A);理解(B);掌握(C)。具体涵义如下:‎ 了解:能从具体事例中,知道或能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能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境中辨认出这一对象。‎ 理解:能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能明确阐述此对象与有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 掌握: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运用到新的情境中。能综合运用知识,灵活、合理地选择与运用有关的方法完成特定的数学任务。‎ ‎ 《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课题学习(综合与实践)四个领域的具体内容的考试要求及层次要求详见下表。‎ 基础知识双向细目表:‎ 内容 知识要求 了解(A)‎ 理解(B)‎ 掌握(C)‎ 数 与 式 有理数 有理数的概念 ‎√‎ 有理数及大小、数轴 ‎√‎ 相反数、绝对值 ‎√‎ 乘方、有理数的运算 ‎√‎ 有理数运算的应用 ‎√‎ 实数 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 ‎√‎ 平方根、立方根的表示 ‎√‎ 乘方与开方 ‎√‎ 实数与数轴 ‎√‎ 近似数、有效数字 ‎√‎ 二次根式及运算 ‎√‎ 代数式 代数式的表示及意义 ‎√‎ 代数式的求值 ‎√‎ 合并同类项与去括号 ‎√‎ 幂的意义、整式的概念 ‎√‎ 科学记数法及整式的运算 ‎√‎ 乘法公式与因式分解 (了解“十字相乘法”)‎ ‎√‎ 分式的概念 ‎√‎ 分式的性质及运算 ‎√‎ 数与代数 方 程 与 不 等 式 方程与方程组 列方程 ‎√‎ 估算方程的解 ‎√‎ 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分式方程 ‎√‎ 因式分解法、公式法、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 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韦达定理 ‎√‎ 简单的二元二次方程组 ‎√‎ 方程根的检验 ‎√‎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不等式的意义 ‎√‎ 不等式的性质 ‎√‎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表示 ‎√‎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应用 ‎√‎ 函 数 函数 常量、变量、函数的意义、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 ‎√‎ 描点法画函数的图象 ‎√‎ 函数及图象分析 ‎√‎ 简单函数中自变量的范围、求函数值 ‎√‎ ‎√‎ 用函数表示实际问题中的变量关系 一次函数 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的意义 ‎√‎ 根据已知条件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 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 根据一次函数的图象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近似解 ‎√‎ 一次函数的应用 ‎√‎ 反比例函数 反比例函数的意义、表达式 ‎√‎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 反比例函数的应用 ‎√‎ 二次函数 二次函数的概念、表达式 ‎√‎ 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 二次函数的应用 ‎√‎ 根据图象确定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 ‎√‎ 图形与几何 图形的认识 点、线面、体 点、线、面、体的概念 ‎√‎ 角的度量及大小 ‎√‎ 角平分线的性质 ‎√‎ 相交线与平行线 补角、余角、对顶角的概念 ‎√‎ 补角、余角、对顶角的性质 ‎√‎ 垂线、垂线段的概念及性质、点到直线的距离 ‎√‎ 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 平行线的概念 ‎√‎ 平行线的判定及性质 ‎√‎ 三角形 三角形的概念 ‎√‎ 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全等的判定 ‎√‎ 等腰、直角、正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 ‎√‎ 勾股定理及应用 ‎√‎ 四边形 多边形的概念、内角和、外角和公式 ‎√‎ 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梯形的概念和性质 ‎√‎ 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 ‎√‎ 线段、三角形、矩形、平行四边形的重心及物理意义 ‎√‎ 圆 圆的有关概念 ‎√‎ ‎√‎ 弧、弦、圆心角的关系;点与圆、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圆的性质、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直径与所对圆周角的特征 ‎√‎ 三角形的内心、外心、垂心 ‎√‎ 切线的概念、切线与过切点的半径的关系 ‎√‎ 切线的判定 ‎√‎ 弧长、扇形的面积、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 ‎√‎ 投影与视图 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的画法与判断、三视图与实物的关系 ‎√‎ 直棱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物体阴影的形成、视点和视角的含义、中心投影和平行投影 ‎√‎ 根据展开图判断实物 ‎√‎ 根据光线辩认实物阴影 ‎√‎ 图形与变换 图形轴对称、平移、旋转 轴对称、平移、旋转及基本性质 ‎√‎ 作简单平面图形经过一至二次变换后的图形 ‎√‎ 图形的相似 比例的基本性质、线段的比、成比例线段,‎ ‎√‎ 图形的相似,相似图形的性质 ‎√‎ 三角形相似的判定 ‎√‎ 图形的位似 ‎√‎ 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 ‎√‎ 利用位似放大或缩小图形、相似的简单应用 ‎√‎ 的三角函数值;已知三角函数值求锐角 ‎√‎ 三角函数的简单应用 ‎√‎ 图形与坐标 点与坐标的关系 ‎√‎ 图形变换与坐标变化 ‎√‎ 运用不同方式确定物体的位置 ‎√‎ 图形与证明 证明的含义 ‎√‎ 利用公理或定理证明命题 ‎√‎ 统 计 与 概 统计 总体、个体、样本的概念 ‎√‎ 率 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 ‎√‎ 用扇形统计图表示数据 ‎√‎ 加权平均数的计算;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离散程度 ‎√‎ 极差与方差的计算及数据的离散程度的表示 ‎√‎ 频数、频率的概念,频数分布表,频数分布直方图和折线图及简单应用 ‎√‎ 统计结果的判断和预测,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 概率 概率的意义 ‎√‎ 列举法计算随机事件的概率 ‎√‎ 通过实验获得事件的概率 ‎√‎ 频率与概率的关系 ‎√‎ 综合 与 实践 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基本过程 ‎√‎ 初步形成对数学的整体性认识 ‎√‎ 数学知识的实际运用、研究方法 ‎√‎ 三、试卷形式与结构 ‎ 1、初中毕业生数学学业与升学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不允许考生带计算器进考场),全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试卷难度 试题按其难度分为容易题、中档题、较难题。难度值为0.70以上的试题为容易题,难度值为0.40~0.70之间的试题为中档题,难度值为0.40以下的试题为难题,三种难度的试题比例约为6︰2︰2。试卷的总体难度约为0.50~0.60,代数内容(含概率与统计、锐角三角函数)约占60%,几何内容约占40%。‎ ‎3、试卷结构 ‎ 试卷包含填空题、选择题和解答题三种题型。选择题是四选一型的单项选择题;填空题要求直接填写结果,不必写出计算过程或推证过程;解答题包括计算题、证明题、应用题等,解答题应写出文字说明、演算步骤、推证过程或按题目要求正确作图。应设计结合现实情境的开放性、探索性问题,杜绝人为编造的繁难计算题和证明题。‎ ‎ 全卷总题量(含小题)为24题(选择题12小题,填空题5小题,解答题7题)。‎ 四、题型示例(略)‎ 英 语 一、考试性质 ‎ ‎ 英语中考是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学生在英语学科学习目标方面所达到水平的重要环节。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 试题既要体现考试的基础性和稳定性,又要体现新课改精神,加强对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确保试题的区分度和信度,发挥试卷毕业、升学双重功能。试题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英语科考试是按照标准化测试要求设计的。‎ 二、考试内容与要求 以教育部制订的《课程标准》所规定的九年级结束时应达到的“五级目标”的基本要求作为考试的范围,覆盖初中阶段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Go for it!)内容,兼顾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需要,立足基础知识,注重运用,强调能力,着重考查学生用英语做事情和完成任务的能力。鉴于试卷命题形式和中考方式的限制,英语考试将侧重考查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即听、说、读、写技能以及灵活运用语音知识、词汇知识和语法知识的能力。在确定具体考试内容和标准时,主要参考教育部颁发的《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中五级的内容和要求及相关的附录,同时参考三级和四级的内容和要求,并结合我市初中英语教学的实际,制定本学科考试内容。 ‎ ‎(一)语言知识 要求考生掌握并能运用英语语音、词汇、语法基础知识以及所学功能意念和话题(见《课标》附录),要求词汇量为1500-1600 和约300条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 ‎ ‎(二)语言运用 ‎1.听力技能 要求考生听懂有关日常生活中所熟悉话题的对话和简短独白。考生应能:‎ ‎(1)获取具体的、事实性信息。‎ ‎(2)对所听内容作出简单推断。‎ ‎(3)理解主旨要义。‎ ‎(4)推测说话人的身份并理解说话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 ‎(5)针对所听内容记录相关信息 。‎ 听力测试。主要测试考生理解口头英语的能力。录音材料播放一至两遍。 ‎ ‎2、阅读技能 要求考生能读懂常见体裁的简短文字材料,并能从中获取相关信息。例如公告、说明、广告以及书、报、杂志中关于一般性话题的简短文章。考生应能:‎ ‎(1)理解主旨要义;‎ ‎(2)理解文中具体信息;‎ ‎(3)根据上下文和构词法猜测生词的含义;‎ ‎(4)作出简单的判断和推理;‎ ‎(5)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态度。‎ ‎(6)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可能的结局;‎ ‎(7)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 ‎(8)根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测试考生对所学基础英语语法知识和基本词汇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语法知识的能力,以及对词语和词语搭配、习惯用语等的正确理解能力。测试考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词汇知识的掌握情况, 综合对所学英语词汇的灵活运用技能。‎ ‎3、写作技能 要求考生使用所学语言基础知识,以语篇为单位,清楚、连贯地进行控制性和开放性写作。考生应能:‎ ‎(1)根据英汉表达习惯,使用一定的句型、词汇和语法,比较清楚、连贯、准确地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意思。 ‎ ‎(2)根据图示、表格等写出简单的文字说明;‎ ‎(3)根据提示或实际情况,描述事件或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4)根据提示或实际情况,写简单的书信、电子邮件、告示、海报等应用文。‎ 测试考生的书面英语表达能力。要求考生根据所给信息(包括通知、请假条、招领启事、寻物启事、海报、广告等。)和所给情景,(情景包括目的、对象、时间、地点、内容等。提供情景的形式有提纲、表格、图画、说明等。)用英语写一篇100个单词左右的短文。 ‎ 三、试卷形式和试卷结构 ‎ ‎1、试卷答卷方式:采用书面作答,闭卷考试的形式。听力测试和笔试,同卷进行。‎ ‎2、考试时间为120分钟(其中听力测试不超过20分钟)。其中听力20分、笔试100分。‎ ‎3、题型:试卷一般包括多项选择题、多项选择式完形填空题、单词拼写、完成句子,写作等题型。‎ ‎4、试题难易比例:6:2:2,试卷包括容易题、中等题和较难题。试题难度值控制在0.65左右;‎ 5、试卷由两部分组成:第一卷和第二卷。‎ 第一卷由三部分组成,为客观性试题。(本卷所需时间约为80分钟)‎ 第二卷,为主观性试题。(本卷所需时间约为40分钟)‎ ‎6、2012年英语学科学业考试考试试题,分别考查考生英语听力水平(占17%)、语言知识运用(占41%)、阅读能力(占25%)和书面表达能力(占17%)。 ‎ 试卷整体结构、题型、题量、分值和时间分布列表如下(命题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对题量和分值作微调):‎ 题类 内  容 节 题 量 计 分 时间(分钟)‎ 选择题 第一部分:听力技能 二 ‎20 (1-20)‎ ‎20‎ ‎20‎ 第二部分:知识运用 一 ‎15 (21-35)‎ ‎15 ‎ ‎ 30‎ ‎25‎ 二 ‎15 (36-50)‎ ‎15‎ 第三部分:阅读技能 一 ‎20 (51-70)‎ ‎30‎ ‎35‎ 非选择题 第四部分:写作技能 一 ‎10 (71-80)‎ ‎ 10‎ ‎ 40‎ ‎40‎ 二 ‎5 (81-85)‎ ‎ 10‎ 三 ‎1‎ ‎ 20‎ 总计 ‎4‎ ‎8‎ ‎86‎ ‎ 120‎ ‎ 120‎ ‎ 四、题型示例(略)‎ 附录1 语音项目表 1. 基本读音 ‎ (1)26个字母的读音 ‎ (2)元音字母在重读音节中的读音 ‎ (3)元音字母在轻读音节中的读音 ‎ (4)元音字母组合在重读音节中的读音 ‎ (5)常见的元音字母组合在轻读音节中的读音 ‎ (6)辅音字母组合的读音 ‎ (7)辅音连缀的读音 ‎ (8)成节音的读音 ‎2. 重音 ‎ (1)单词重音 ‎ (2)句子重音 ‎3. 读音的变化 ‎ (1)连读 ‎ (2)失去爆破 ‎ (3)弱读 ‎ (4)同化 ‎4. 语调与节奏 ‎ (1)意群与停顿 ‎ (2)语调 ‎ (3)节奏 ‎5. 语音.语调.重音.节奏等在口语交流中的运用 ‎6. 朗读和演讲在的语音技巧 ‎7. 主要英语国家的英语语音差异 附录2 语法项目表 1. 名词 (1) 可数名词及其单复数 (2) 不可数名词 (3) 专有名词 (4) 名词所有格 2. 代词 (1) 人称代词 (2) 无主代词 (3) 反身代词 (4) 指示代词 ‎ (5) 不定代词 (6) 疑问代词 3. 数词 (1) 基数词 (2) 序数词 4. 介词和介词短语 5. 连词 6. 形容词(比较级和最高级)‎ 7. 副词 (比较级和最高级)‎ 8. 冠词 9. 动词 (1) 动词的基本形式 (2) 系动词 (3) 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 (4) 助动词 (5) 情态动词 1. 时态 (1) 一般现在时 (2) 一般过去时 (3) 一般将来时 (4) 现在进行时 (5) 过去进行时 (6) 过去将来时 (7) 将来进行时 (8) 现在完成时 (9) 过去完成时 2. 被动语态 3. 非谓语动词 (1) 动词不定式 (2) 动词的-ing形式 (3) 动词的-ed形式 4. 构词法 (1) 合成法 (2) 派生法 (3) 转化法 (4) 缩写和简写 ‎14. 句子种类 ‎ (1)陈述句 ‎ (2)疑问句 ‎ (3)祈使句 ‎ (4)感叹句 ‎15. 句子成分 ‎ (1)主语 ‎ (2)谓语 ‎ (3)表语 ‎ (4)宾语 ‎ (5)定语 ‎ (6)状语 ‎ (7)补语 ‎16. 简单句的基本句型 ‎17. 主谓一致 ‎18. 并列复合句 ‎19. 主从复合句 ‎(1)宾语从句 ‎(2)状语从句 ‎(3)定语从句 ‎ (4)主语从句 ‎ (5)表语从句 ‎20. 间接引语 ‎21. 省略 ‎22. 倒装 ‎23. 强调 ‎24. 虚拟语气 附录3 功能意念项目表 1. 社会交往 (social communication)‎ (1) 问候 (Greetings)‎ (2) 介绍 (Introduction)‎ (3) 告别 (Farewells)‎ (4) 感谢 (Thanks)‎ (5) 道歉 (Apologies)‎ (6) 邀请 (Invitation)‎ (7) 请求允许 (Asking for permission)‎ (8) 祝愿和祝贺 (Expressing wishes and congratulations)‎ (9) 提供帮助 (Offering help)‎ (10) 接受和拒绝 (Acceptance and refusal)‎ (11) 约会 (Making appointments)‎ (12) 打电话 (Making telephone calls)‎ (13) 就餐 (Having meals)‎ (14) 就医 (Seeing the doctor)‎ (15) 购物 (Shopping)‎ (16) 问路 (Asking the way)‎ (17) 谈论天气 (Talking about weather)‎ (18) 语言交际困难 (Language difficulties in communication)‎ (19) 提醒注意 (Reminding)‎ (20) 警告和禁止 (Warning and prohibition)‎ (21) 劝告 (Advice)‎ (22) 建议 (Suggestions)‎ 2. 态度 (Attitudes)‎ (23) 同意和不同意 (Agreement and disagreement)‎ (24) 喜欢和不喜欢 (Likes and dislikes)‎ (25) 肯定和不肯定 (Certainty and uncertainty)‎ (26) 可能和不可能 (Possibility and impossibilty)‎ (27) 能够和不能够 (Ability and inability)‎ (28) 偏爱和优先选择 (Preference)‎ (29) 意愿和打算 (Intentions and plans)‎ (30) 希望和愿望 (Hopes and wishes)‎ (31) 表扬和鼓励 (Praise and encouragement)‎ (32) 责备和抱怨 (Blame and complaint)‎ (33) 冷淡 (Indifference)‎ (34) 判断与评价 (Judgement and evaluation)‎ 3. 情感 (Emotions)‎ (35) 高兴 (Happiness)‎ (36) 惊奇 (Surprise)‎ (35) 忧虑 (Worries)‎ (36) 安慰 (Reassurance)‎ (37) 满意 (Satisfaction)‎ (38) 遗憾 (Regret)‎ (39) 同情 (Sympathy)‎ (40) 恐惧 (Fear)‎ (41) 愤怒 (Anger)‎ 1. 时间 (Time)‎ (42) 时刻 (Point of time)‎ (43) 时段 (Duration)‎ (44) 频度 (Frequency)‎ (45) 时序 (Sequence)‎ 2. 空间 (Space)‎ (46) 位置 (Position)‎ (47) 方向 (Direction)‎ (48) 距离 (Distance)‎ 3. 存在 (Existence)‎ (49) 存在与不存在 (Existence and Non-existence)‎ 4. 特征 (Features)‎ (50) 形状 (Shape)‎ (51) 颜色 (Colour)‎ (52) 材料 (Material)‎ (53) 价格 (Price)‎ (54) 规格 (Size)‎ (55) 年龄 (Age)‎ 5. 计量 (Measurement)‎ (56) 长度 (Length)‎ (57) 宽度 (Width)‎ (58) 高度 (Height)‎ (59) 数量 (Number)‎ 6. 比较 (Comparison)‎ (60) 同级比较 (Equal comparison)‎ (61) 差别比较 (Comparative and superlative)‎ (62) 相似和差别 (Similarity and difference)‎ 7. 逻辑关系 (Logical relations)‎ (63) 原因和结果 (Couse and effect)‎ (64) 目的 (Purpose)‎ 8. 职业 (Occupations)‎ (65) 工作 (Jobs)‎ (66) 单位 (Employer)‎ 附录4 话题项目表 1. 个人情况 (Personal information)‎ 2. 家庭,朋友与周围的人 (Family,friends and people around)‎ 1. 周围的环境 (Personal environments)‎ 2. 日常活动 (Daily routines)‎ 3. 学校生活 (School life)‎ 4. 兴趣与爱好 (Interests and hobbies)‎ 5. 个人情感 (Emotions)‎ 6. 人际关系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7. 计划与愿望 (Plans and intentions)‎ 8. 节假日活动 (Festivals, holidays and celebrations)‎ 9. 购物 (Shopping)‎ 10. 饮食 (Food and drink)‎ 11. 健康 (Health)‎ 12. 天气 (Weather)‎ 13. 文艺与体育 (Enterainment and sports)‎ 14. 旅游和交通 (Travel and transport)‎ 15. 语言学习 (Language learning)‎ 16. 自然 (Nature)‎ 17. 世界与环境 (The world and the environment)‎ 18. 科普知识与现代技术 (Popular science and modern technology)‎ 19. 热点话题 (Topical issues)‎ 20. 历史与地理 (History and geography)‎ 21. 社会 (Society)‎ 22. 文学与艺术 (Literature and art)‎ 物 理 Ⅰ.考试性质 物理中考是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学生在物理学科学习目标方面所达到水平的重要环节。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考试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 物理学科考试以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的内容标准为考试范围,适当兼顾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物理》教材的内容和教学实际情况。‎ ‎  物理试题着重考查考生知识、能力和科学素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注意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广泛应用,以有利于高中学校选拔新生,并有利于激发考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 ‎  一、考试目标与要求 物理学科考试既重视考查初中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重视考查观察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精神和要求,上述各方面的考试目标分述如下。‎ ‎ (一)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包括物理现象、物理事实、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 基础知识的考试目标分为了解和理解两个层次。两个层次的具体含义如下。‎ 了解:再认或回忆知识;识别、认识、辨认事实或证据;举出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 理解:把握知识内在逻辑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计算;提供证据;整理信息等。‎ ‎ (二)基本技能 基本技能包括测量、读数、作图、实验操作等方面的技能。其考试目标用“会”表述。‎ 会:会按照要求作图,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 ‎(三)基本能力 基本能力包括观察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具体含义分别如下。‎ ‎ 观察能力:能有目的地观察,能辨明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及其出现的条件。‎ 实验探究能力:会根据探究目的和已有条件设计实验,会正确使用仪器,能正确记录实验数据,会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事实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会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 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能从大量的物理现象和事实中区分有关因素和无关因素,找出共同特征,从而得出概念和规律。‎ 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能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简单的物理现象,能运用观察、实验手段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运用有关的数学工具解决简单的物理问题。‎ ‎  二、考试范围与要求 ‎(一)基础知识双向细目表 考试内容 知识点[‎ 分 项 细 目‎ 要求 了解 理解 声 现 象 声音的产 生和传播 ‎1.声音的产生 ‎√‎ ‎2.声音传播 ‎√‎ 乐音与 噪声 ‎1.乐音的三要素 ‎√‎ ‎2.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 光 现 象 光的 直线传播 ‎1.光的直线传播条件 ‎√‎ ‎2.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 光的反射 ‎1.光的反射现象 ‎√‎ ‎2.光的反射规律 ‎√‎ ‎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 平面镜成像 平面镜成像特点及应用 ‎√‎ 光的折射 光的折射现象 ‎√‎ 光的色散 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 ‎√‎ 透 镜 ‎1.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 ‎2.凸透镜的焦点、焦距和主光轴 ‎√‎ 透镜成 像及应用 ‎1.凸透镜成放大、缩小的实像和虚像的条件 ‎√‎ ‎2.照相机、幻灯机和放大镜的原理 ‎√‎ ‎3.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 ‎√‎ 热 现 温 度 ‎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 象 ‎2.摄氏温度 ‎√‎ 熔化 和凝固 ‎1.熔化和凝固现象 ‎√‎ ‎2.晶体、非晶体熔化和凝固的区别 ‎√‎ ‎3.晶体的熔点 ‎√‎ ‎4.熔化过程中吸热、凝固过程中放热 ‎√‎ 汽化 和液化 ‎1.蒸发现象 ‎√‎ ‎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 ‎3.蒸发过程中吸热及其应用 ‎√‎ ‎4.沸腾现象 ‎√‎ ‎5.沸点、沸点与压强的关系 ‎√‎ ‎6.沸腾过程中吸热 ‎√‎ ‎7.液化现象 ‎√‎ ‎8.液化过程中放热 ‎√‎ 升华 和凝华 ‎1.升华和凝华现象 ‎√‎ ‎2.升华过程中吸热、凝华过程中放热 ‎√‎ 内 能 和 热 量 分子 动理论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 内能 ‎1.物体的内能 ‎√‎ ‎2.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 ‎√‎ 热 量 ‎1.热量的概念 ‎√‎ ‎2.热量的单位 ‎√‎ ‎3.燃料的热值 ‎√‎ 比热容 ‎1.比热容的概念 ‎√‎ ‎2.比热容的单位 ‎√‎ ‎3.运用比热容解释有关现象 ‎√‎ ‎4.物体吸、放热的简单计算 ‎√‎ 热 机 ‎1.热机的能量转化 ‎√‎ ‎2.四冲程内燃机的工作原理 ‎√‎ ‎3.热机的效率 ‎√‎ 能的转化与守恒 ‎1.能量守恒定律 ‎√‎ ‎2.日常生活中的能量转化 ‎√‎ 简 单 电 现 象 导体和绝缘体 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 电 路 ‎1.电路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基本作用 ‎√‎ ‎2.通路、断路、短路及短路的危害 ‎√‎ ‎3.常见电路元件符号 ‎√‎ ‎4.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 电 流 定 律 电 流 ‎1.电流的形成 ‎√‎ ‎2.电流的方向 ‎√‎ ‎3.电流的单位及单位换算 ‎√‎ 电 压 ‎1.电压的作用 ‎√‎ ‎2.电压的单位及单位换算 ‎√‎ 电 阻 ‎1.电阻的概念 ‎√‎ ‎2.电阻的单位及单位换算 ‎√‎ ‎3.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 ‎√‎ ‎4.滑动变阻器的原理 ‎√‎ 欧姆定律 ‎1.欧姆定律 ‎√‎ ‎2.运用欧姆定律解决有关问题 ‎√‎ 电阻的 串联和并联 ‎1.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关系 ‎√‎ ‎2.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的电压关系 ‎√‎ ‎3.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的电阻关系 ‎√‎ 电 功 和 电 功 率 电 功 ‎1.电功的概念 ‎√‎ ‎2.电功的单位及单位换算 ‎√‎ ‎3.运用电功公式解决有关问题 ‎√‎ 电功率 ‎1.电功率的概念 ‎√‎ ‎2.电功率的单位及单位换算 ‎√‎ ‎3.用电器的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 ‎√‎ ‎4.运用电功率公式解决有关问题 ‎√‎ 焦耳定律 ‎1.焦耳定律 ‎√‎ ‎2.运用焦耳定律解决有关问题 ‎√‎ 家 庭 电 路 家庭电路 ‎1.家庭电路的组成 ‎√‎ ‎2.家庭电路的电压值 ‎√‎ ‎3.家庭电路的总电流增大的原因 ‎√‎ ‎4.保险丝和空气开关的作用 ‎√‎ 安全用电 ‎1.安全电压 ‎√‎ ‎2.安全用电常识 ‎√‎ 电 磁 现 象 磁体 和磁极 ‎1.磁体有吸铁性和指向性 ‎√‎ ‎2.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 磁场和 磁感线 ‎1.磁体周围存在磁场、磁场具有方向性 ‎√‎ ‎2.磁感线 ‎√‎ ‎3.地磁场 ‎√‎ 电流的磁场 电流周围存在磁场 ‎√‎ 电磁铁 ‎1.电磁铁的构造 ‎√‎ ‎2.电磁铁的工作原理及应用 ‎√‎ 磁场对电 流的作用 ‎1.磁场对通电导体有作用力 ‎√‎ ‎2.直流电动机工作原理和能量转化 ‎√‎ 电磁感应 ‎1.电磁感应现象 ‎√‎ ‎2.交流发电机工作原理和能量转化 ‎√‎ 电磁波 ‎1.光是电磁波 ‎√‎ ‎2.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 质 量 和 密 度 质 量 ‎1.质量是物体的属性 ‎√‎ ‎2.质量的单位及单位换算 ‎√‎ ‎3.根据日常经验估测常见物体的质量 ‎√‎ 密 度 ‎1.密度的概念 ‎√‎ ‎2.密度的单位及单位换算 ‎√‎ ‎3.水的密度 ‎√‎ ‎4.运用密度公式解决有关问题 ‎√‎ 力 力的概念 ‎1.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 ‎3.力的单位 ‎√‎ ‎4.力的三要素 ‎√‎ ‎5.力的作用效果 ‎√‎ 重 力 ‎1.重力 ‎√‎ ‎2.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 摩 擦 ‎1.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 ‎2.摩擦在实际中的意义 ‎√‎ 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1.合力的概念 ‎√‎ ‎2.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 二力平衡 ‎1.二力平衡的条件 ‎√‎ ‎2.运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有关问题 ‎√‎ 运 动 和 力 长度测量 ‎1.长度的单位及单位换算 ‎√‎ ‎2.根据日常经验估测常见物体的长度 ‎√‎ ‎3.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 机械运动 ‎1.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 ‎2.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 ‎√‎ ‎3.速度的概念 ‎√‎ ‎4.速度的单位及单位换算 ‎√‎ ‎5.运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 惯性及 牛顿第一定律 ‎1.物体的惯性 ‎√‎ ‎2.牛顿第一定律 ‎√‎ 压 强 压力与 压强 ‎1.压力 ‎√‎ ‎2.压强的概念 ‎√‎ ‎3.压强的单位 ‎√‎ ‎4.运用压强公式解决有关问题 ‎√‎ 液体内部 压强 ‎1.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 ‎2.运用液体内部压强公式解决有关问题 ‎√‎ ‎3.连通器的应用 ‎√‎ 大气压强 ‎1.大气压现象 ‎√‎ ‎2.托里拆利实验 ‎√‎ ‎3.大气压随高度增加而减小 ‎√‎ 流体的压强与流速 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 浮 力 浮 力 ‎1.浮力 ‎√‎ ‎2.浮力产生的原因 ‎√‎ ‎3.阿基米德原理 ‎√‎ 物体的 浮沉条件 ‎1.物体的浮沉条件 ‎√‎ ‎2.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解决有关问题 ‎√‎ 简 单 机 械 杠 杆 ‎1.杠杆 ‎√‎ ‎2.力臂的概念 ‎√‎ ‎3.杠杆平衡条件 ‎√‎ ‎4.运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有关问题 ‎√‎ 滑 轮 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作用 ‎√‎ 功 和 能 功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 ‎2.功的单位 ‎√‎ ‎3.运用功公式解决有关简单问题 ‎√‎ 功 率 ‎1.功率的概念 ‎√‎ ‎2.功率的单位及单位换算 ‎√‎ ‎3.运用功率公式解决有关问题 ‎√‎ 机械效率 ‎1.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 ‎2.机械效率 ‎√‎ ‎3.运用机械效率公式解决有关问题 ‎√‎ 机械能 1. 机械能 ‎√‎ 2. 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 ‎√‎ ‎3.动能、势能的相互转化 ‎√‎ ‎(二)基本技能要求 ‎1.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2.会用钟表测量时间。‎ ‎3.会调节托盘天平,会使用游码,会用托盘天平测质量。‎ ‎4.会用量筒测体积。‎ ‎5.会用弹簧测力计测力。‎ ‎6.会作力的示意图。‎ ‎7.会查密度表。‎ ‎8.会组装简单的滑轮组。‎ ‎9.会画杠杆力臂。‎ ‎10.会根据光的反射规律画光路图。‎ ‎11.会用液体温度计测温度。‎ ‎12.会查熔点表和比热容表。‎ ‎13.会用电流表测电流。‎ ‎14.会用电压表测电压。‎ ‎15.会读电能表的示数。‎ ‎16.会画简单的串联、并联电路图。‎ ‎17.会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18.会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流。‎ ‎19.会读电阻箱的示数。‎ ‎20.会用安培(右手螺旋)定则判断通电螺线管的磁极或电流方向。‎ Ⅲ、试卷结构 物理与化学、生物同堂合卷考试,采取闭卷、笔试的方式。为便于网上阅卷,试题与答卷分离,考生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上。‎ 物理试卷满分为80分,按80分钟考试时间命题。‎ 试题中容易题、中档题和较难题按6:2:2的比例设置,整体难度控制在0.6左右。‎ 试卷知识内容所占分值的分布情况为:‎ ‎ 声学 约2分 力学 约30分 ‎ 光学 约8分 ‎ 热学 约10分 ‎ 电学 约30分 试卷的试题难易程度所占分值的分布情况为:‎ 容易试题 约48分 ‎ 中等试题 约16分 ‎ 较难试题 约16分 试卷题型所占分值的分布情况为:‎ 单项选择题(8小题) 16分 多项选择题(2小题) 6分 填空与作图 18分 实验与探究 22分 应用与创新(计算题) 18分 Ⅳ、题型示例 (略)‎ 化 学 一、考试性质与命题原则 ‎1.考试性质 初中毕业化学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学科的终结性考试。考试要有利于指导初中化学教学改革和高一级学校选拔合格新生。‎ ‎2.命题原则 我市中化学考命题要在保持相对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前提下,力求稳中有变,变中有新,以便更好地体现对学生化学素养的考查,体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因此化学命题要体现以下基本原则:‎ ‎(1)导向性:正确发挥考试指导教学的作用,注意能力立意命题,淡化对概念、定义的文字辨析,加强对化学实验的考查,防止出现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对付考试的现象。‎ ‎(2)基础性:面向全体学生,加强考查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考试内容的选择上,应注意考查对学生今后可持续性学习发展有用的基本的、核心的内容,并注意学科内各部分内容的合理分布。 ‎ ‎(3)时代性:强化初中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科学技术的联系,考查学生化学科学素养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开放性:适当设置开放性试题,做到试题形式、答案标准多样化,注重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5)科学性:严格按照命题的程序和要求组织命题,试题要科学、严谨,避免出现知识性、技术性的错误。‎ 二、考试内容与要求 ‎1.命题依据 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和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下册)》,结合我市初中化学教学实际进行命题。‎ ‎2.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的目标要求:‎ 为了便于考查,我们将认知性学习目标的要求,由低到高分为三个水平层次,依次用A、B、C表示,一般高层次的要求包含低层次的要求。各层次的含义分别为:‎ A:知道、记住、说出、列举、找到(即明确“是什么”)。‎ B:认识、了解、看懂、识别、能表示(即懂得“为什么”)。‎ C:理解、解释、说明、区分、掌握、判断(即能够“应用”)。‎ 技能性学习目标要求,由低到高分为“初步学习”、“初步学会” 两个水平层次,分别用B、C表示。‎ ‎(2)过程与方法的目标要求:‎ 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考查,应以《化学课程标准》中所设定的基本要求为依据,选择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设置情境,考查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运用知识的水平和各种能力,避免将科学探究分解为生搬硬套的知识和按部就班的程序进行考查的倾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要求: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考查,应以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载体,将其与有关实际问题的情境融合起来,渗透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中进行考查。‎ ‎3.考试内容:‎ 一、物质的构成 主 题 内 容 考 试 要 求 水平 层次 化学物质的多样性 ‎1.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 知道物质在不同条件下可能以不同的状态存在。‎ A ‎2.物质的组成和分类 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会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有机物和无机物。‎ B ‎3.物质世界的多样性 初步认识物质的多样性及其原因。‎ B 微 粒 构 成 物 质 ‎4.分子、原子、离子等构成物质的微粒 ‎ ‎①认识物质的微粒性;‎ B ‎②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离子可以相互转化,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A ‎③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B ‎5.原子的构成 ‎①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A ‎②知道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A ‎③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B 化 学 元 素 ‎6.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①记住并会书写24种元素名称和符号;‎ A ‎②认识氢、碳、氧、氮等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常见元素。‎ A ‎7.元素的简单分类 能根据元素的名称或原子结构,判断元素的类别(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B ‎8.元素周期表 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 ‎ A 物 质 组 成 的 表 示 ‎9.化学式 ‎ ‎①能用化学式正确表示常见物质的组成; ‎ B ‎②能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认识、说明某一具体的化学式所表示的含义;‎ B ‎③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及其含量。‎ B ‎10.几种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①能记住和能标示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 A ‎②会利用化合价写出相应物质的化学式;‎ B ‎③能根据化学式计算其中某种组成元素的化合价;‎ C ‎④能根据化合价判断化学式的正误。 ‎ C ‎11.离子符号 能正确书写常见阴、阳离子的符号。 ‎ B ‎12.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 能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 C 二、物质的化学变化 主 题 内 容 考 试 要 求 水平层次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13.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初步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 B ‎14.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 能解释一些日常生活常见的相关现象。‎ B ‎15.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伴随有能量变化 认识通过化学反应获得能量的重要性。‎ B ‎16.催化剂 认识催化剂的重要作用。‎ A 几种化学反应 ‎17.常见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初步认识常见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各自的特点。‎ B 了解利用化学变化可以制取新物质、改善物质的性能,以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B ‎18.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应用 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判断,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C 质量守恒定律 ‎19.质量守恒定律 ‎①能说明或用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C ‎②能用微粒的观点对质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释。‎ C ‎20.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有关简单的计算 ‎①掌握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方法; ‎ C ‎②掌握根据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C ‎③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C 三、身边的化学物质 主 题 内 容 考 试 要 求 水平层次 空气 ‎21.空气的主要成分 ‎①能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 A ‎②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C ‎③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 B ‎22.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①了解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B ‎②能够正确书写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B ‎23.碳和碳的氧化物 ‎①知道单质碳的主要性质;‎ A ‎②了解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B ‎③知道一氧化碳的还原性和毒性;‎ A ‎④能够正确书写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B 水与常见的溶液 ‎24.水的组成 能从元素的角度认识水的组成,从分子、原子的角度认识水的构成。‎ B ‎25.纯水与矿泉水、硬水与软水 ‎①知道纯水与矿泉水、硬水与软水在组成上的区别;‎ A ‎②会用简单的方法区别纯水与矿泉水、硬水与软水;‎ C ‎③理解水对生命活动的重大意义,认识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形成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意识。‎ B ‎26.净化水的常用方法 ‎①了解生产生活实际中常用吸附、沉淀、过滤、蒸馏等方法来净化水;‎ B ‎②了解某一具体方法在净化水的过程中的主要作用。‎ B ‎27.溶液的特征及溶解现象 ‎ ‎①了解溶液的基本特征;‎ B ‎②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B ‎③认识溶解现象以及形成溶液的过程中可能伴随着热量的变化。‎ B ‎28.常见的溶剂(水以及酒精、汽油等)‎ 能够判断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C ‎29.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的涵义 ‎①会判断给出的溶液是否是饱和溶液,了解在一定条件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可以相互转化;‎ C ‎②会利用溶解度曲线对有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计算 C ‎30.结晶现象 知道结晶现象 A ‎31.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①掌握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C ‎②掌握加水稀释的计算。‎ C ‎32.常见的乳化现象 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A 金属与金属矿物 ‎33.常见金属的特性及其应用 知道铁、铜、铝、金等金属的颜色、硬度、密度、熔沸点、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方面的物理特征。‎ A ‎34.生铁和钢等重要合金 ‎ 了解生铁、钢、黄铜、焊锡等合金的主要成分,知道某些合金与纯金属在性能方面的差别。‎ A ‎35.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了解常见金属在常温或加热条件下与氧气的反应,能够正确书写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B ‎36.防止金属锈蚀的简单方法 了解金属(主要指铁和铁合金)锈蚀的原理,会用简单的方法防止金属锈蚀。‎ B ‎37.常见金属(铁、铝等)矿物 知道磁铁矿、赤铁矿、黄铁矿等常见铁矿石的主要成分。‎ A ‎38.从铁矿石中将铁还原出来的方法 了解从铁矿石中将铁还原出来的方法,能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有关化学反应。‎ B ‎49.废弃金属对环境的污染 能从防治污染、节约金属资源的角度认识回收废弃金属的重要性。‎ A 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 ‎40.常见酸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了解盐酸、硫酸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稀盐酸、稀硫酸的化学性质。‎ B ‎41.常见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了解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B ‎42.常见盐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了解食盐、纯碱、小苏打、碳酸钙等盐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A ‎43.溶液的酸碱性 了解溶液的酸碱性对人类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B ‎44.常见化肥的名称和作用 ‎①知道氮肥、磷肥、钾肥和复合肥料是按所含营养元素划分的;‎ A ‎②了解利用物理、化学性质的不同初步区分常见化肥的方法。‎ B ‎45.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 能列举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有机物,认识有机物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A 四、化学与社会发展 主 题 内 容 考 试 要 求 水平 层次 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 ‎46.燃烧、缓慢氧化和爆炸 ‎①认识燃烧、缓慢氧化和爆炸的条件,了解防火灭火、防爆的措施;‎ B ‎②认识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了解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 B ‎47.‎ B 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是人类社会重要的自然资源 知道煤、石油、天然气不仅是重要的自然燃料,还能够利用这些资源生产出许多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新产品。 ‎ ‎48.石油是沸点不同的有机物组成的混合物 知道石油液化气、汽油、煤油等都是石油加工的产品。‎ A ‎49.资源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①了解海洋中蕴含着丰富的资源;‎ A ‎②了解我国能源与资源短缺的国情,认识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意义。‎ A 常见的化学合成材料 ‎50.常见的合成纤维、塑料、橡胶及其应用 ‎①能用简单的实验方法区分棉纤维、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 B ‎②了解使用合成材料对人和环境的影响,认识新材料的开发与应用对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A 化学物质与健康 ‎51.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的有机物 知道生命活动需要的营养素包括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等。‎ A ‎52.化学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 知道钙、铁、锌、碘等元素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了解它们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A ‎53.常见的损害人体健康的物质 知道一氧化碳、甲醛、黄曲霉素等物质有损人体健康。‎ A 保护好我们的环境 ‎54. “三废”的污染与防治 知道目前“三废”污染的污染物主要包括哪些,防止、处理“三废”污染的方法、措施和一般原则。 ‎ A ‎55.合理使用化肥 、农药,保护环境 知道化肥、农药使用不当时,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 A 五、实验与探究 主 题 内 容 考 试 要 求 水平层次 基本的实验技能 ‎56.常见化学仪器和基本操作 ‎ ‎①能够记住14种常见仪器的名称,了解其用途;‎ B ‎②能进行药品的取用、简单仪器的使用和连接、加热等基本的实验操作;‎ C ‎③会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实验药品和仪器,并能安全操作。‎ C ‎57.运用简单装置和方法制取某些气体(物质)‎ ‎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 B ‎②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 B ‎③其他物质的制备。 ‎ B ‎58.溶液的配制 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基本步骤和操作。‎ C ‎59.用过滤、蒸发的方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 ‎①知道过滤法分离混合物的适用范围;‎ B ‎②能够正确选择过滤、蒸发操作所需要的仪器;‎ B ‎③知道过滤、蒸发操作要点和相关注意事项。‎ B ‎60.常见物质的检验 ‎①检验溶液的酸碱性或酸碱度。‎ C ‎②检验碳酸盐(CO)、铵盐(NH4+);‎ C ‎③知道硫酸盐(SO)与钡盐(Ba2+)、盐酸盐(Cl)与硝酸银溶液等的反应及实验现象。‎ C ‎61.除去常见物质中的杂质 ‎ 能根据实际需要恰当地选择除杂试剂和方法,并能够正确书写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 科学探究 ‎62.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要素 ‎ 了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B 能用书面方式比较明确地表述探究过程和结果。‎ C 三、试卷结构与赋分 ‎1.试卷结构 ‎ 生物、化学、物理三科同堂合卷,分科命题。其中,化学试题满分50分,考试时间50分钟。‎ ‎2.试题题型 化学科目考试设单项选择、填空与简答、实验与探究、分析与计算四种基本题型,选择题占36%(18分),非选择题占64%(32分)。‎ ‎3.内容分布 物质的构成约占16%(8分);物质的化学变化约占20%(10分);身边的化学物质约占26%(13分);化学与社会发展约占14%(7分);实验与探究约占24%(12分)。‎ ‎4.试题难度 试题总体难度预计为0.6左右。试题按其难度分为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较难题。难度在0.75以上的题为容易题,难度在0.50~0.75之间的题为中等难度题,难度在0.25~0.50之间的题为较难题。三种难度试题分值之比约为6∶2∶2。即:容易题约为30分,中等难度题约为10分,较难题约为10分。‎ 四、题型示例(略)‎ 生 物 一、 考试性质及命题原则 ‎1、考试性质 生物中考是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学生在生物科学习目标方面所达到水平的重要环节。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考试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2、命题原则 ‎⑴ 在考纲界定的章节知识范围内命制考题。以能力立意的科学(实验)探究题的素材可以不在限定范围内。‎ ‎⑵ 基础性。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双基”考查。知识方面主要体现生物学的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主要侧重考纲限定的章节教材内容中呈现过的技能要求。‎ ‎⑶‎ ‎ 注重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初步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 ‎⑷ 体现科学探究思想。初步要求学生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 ‎ ‎⑸ 适度的学科内综合。细胞的结构和生活是生物体结构、功能的基础,不同的生物体之间(植物与植物、动物与动物、动物与植物、真核与原核生物、单细胞与多细胞生物、水生与陆生生物等等)因基本结构相同或类似即能进行比较,有比较就能产生综合。人体结构、功能以及卫生保健的知识是综合考查的重点。‎ ‎⑹ 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现。适度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二、 考试内容与要求 考 试 内 容 要 求 一、细胞的结构和生活 ‎1.细胞的结构 ‎1.阐明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2.区别动物和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异同点 ‎2.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1.说出细胞中含有的物质,知道糖类、脂质、蛋白质等有机物能提供能量 ‎2.描述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认同细胞的生命活动具有物质基础 ‎3.描述细胞质中的叶绿体和线粒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3.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1.通过资料分析活动,阐明遗传信息储存在细胞核中 ‎2.说明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说明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保持恒定的意义 ‎3.认同遗传信息的载体是生物体内特定的物质 ‎4.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1.描述细胞生长和分裂的基本过程,说明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2.说出细胞分裂与生物生长的关系 ‎3.关注细胞的研究在防治癌症等方面的价值 二、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5.动植物体(人体)的结构层次 ‎1.说出组织的概念,描述构成动植物体和人体的各种组织是通过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的 ‎2.识别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和植物体的几种主要组织3.说出器官、系统的概念,知道人体八大系统的名称。‎ ‎4.说明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5.说明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个体,‎ 区别动植物体结构层次的差别 ‎6.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 ‎1.说明单细胞生物是依靠一个细胞完成生命活动的 ‎2.举例说出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认同细胞构成生物体的观点,有生物体是一个整体的生物学观点 ‎7.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体—病毒 ‎1.识别病毒,说出病毒的结构组成 ‎2.关注有关由病毒引起的疾病的信息;关注病毒与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的关系,特别是与人类的关系 三、人体的呼吸、营养、物质运输与废物的排出 ‎8.人体的呼吸 ‎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说出呼吸道的作用,认识到呼吸道处理空气能力的有限性 ‎3.概述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4.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5.大致知道当地空气质量,描述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主要影响 ‎9.消化和吸收 ‎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3.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 ‎4.尝试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消化的曲线图 ‎5.分析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说出小肠的结构与消化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10.流动的组织——血液 ‎1.描述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 ‎2.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11.血流的管道——血管 ‎1.描述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2.区分这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的情况 ‎12.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1.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区别动脉血与静脉血 ‎13.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2.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四、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14.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1.概述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2.说出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关注这些植物的生存状况 ‎15.种子植物 ‎1.说出种子的主要结构,描述菜豆种子与玉米种子的异同 ‎2.识别当地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16.种子的萌发 ‎1.阐明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2.阐明种子萌发的过程 ‎3.学会用实验法对种子萌发环境条件的探究,用抽样检测法对种子发芽率的测定 ‎17.植株的生长 ‎1.描述根的生长和枝条发育的过程 ‎2.运用测量法探究根生长最快的部位 ‎3.运用调查法了解无机盐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18.开花与结果 ‎1.描述花的主要结构 ‎2.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3.认同花、果实和种子对于被子植物传宗接代的的意义 ‎19.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1.说明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的原因 ‎2.举例说出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3.尝试解读数据的方法 ‎20.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1.说出大量根毛对植物吸水的意义 ‎2.说明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3.运用有关绿色植物吸收水和运输水的器官特点的知识,解释生产和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21.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1.描述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 ‎2.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 ‎3.说出绿色植物在生物圈的水循环中的作用 ‎4.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 ‎22.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1.阐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运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23.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 ‎1.说明呼吸作用的过程 ‎2.阐明有机物对于生物体的重要作用 ‎3.认同绿色植物在制造有机物方面对于生物圈的意义 ‎24.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1.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2.运用实验法独立设计并完成本章的探究活动 ‎3.认识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重要作用 五、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25.生物圈 ‎1.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2.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26.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举例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 ‎2.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的重要成员的观点 ‎3.辩证地认识动物与人类的益害关系 ‎27.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2.举例说明生物之间有密切关系 ‎3.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试验 ‎28.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1. 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尝试收集处理数据的多种方法 ‎29.生态系统 ‎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30.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1.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 ‎2.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3.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六、传染病与免疫 ‎31. 传染病及其预防 ‎1.举例说出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列举常见的寄生虫病、细菌性传染病和病毒性传染病 ‎3.说出艾滋病的病原体、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32. 免疫与计划免疫 ‎1.描述人体的免疫功能 ‎2.区别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3.说明计划免疫的意义 对要求的理解,请参见《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实验)》。‎ 三、 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1.考试形式 闭卷、笔试。理化生同科合卷,分科命题,序号连编。试卷分Ⅰ、Ⅱ卷,第Ⅰ卷为选择题,第Ⅱ卷为非选择题。生物满分为20分,按20分钟考试时间命题。‎ ‎2.试卷结构 容易题、中档题和较难题的占分比例控制在6:2:2左右,总体难度控制在0.50—0.65之间。试题题型设选择题和填空与简答题两类,题型赋分比为1:1。‎ 四、 题型示例(略)‎ 思想品德 一、考试性质 思想品德中考是全面、准确反映初中毕业生在思想品德学科学习目标方面所达到水平的重要环节。考试的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等高一级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因此,考试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二、命题原则 ‎1.导向性原则。正确发挥考试的导向功能,引导学校加强教学,引导教师改进教学,引导学生形成良好品德、学做负责任的公民。‎ ‎2.思想性原则。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贯彻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体现学科的德育功能,考查学生在思想品德学科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作为好公民应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行为。‎ ‎3.基础性原则。体现义务教育的性质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全面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考查学生初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反映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要求。‎ ‎4.能力立意原则。创设情境,搭建平台,鼓励探究,在试题形式设计和答题要求确定上体现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让学生有机会通过考试展示其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5.科学性原则。考试内容和形式科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照顾不同学情,活而有度,难易适度,信度和效度适当。‎ ‎6.人文性原则。坚持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关注“热点”,关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注重将书本知识与时事相结合。‎ 三、考试范围 依据教育部2003年5月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结合本学科特点以及我市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实际,将增加少量七年级教学内容(以后每年有变化,以当年中考考纲发布的内容为准)。考试范围包括: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品德》七(下)、八、九年级四本教材;时事政治;安全教育常识等。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 交往与沟通 ‎1.了解家庭及家庭结构 ‎ ‎2.理解生命是父母赋予的,孝亲敬长是我们的天职,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尽自己所能孝敬父母和长辈 ‎3.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以及可能产生的矛盾,掌握克服“逆反”心理的方法 ‎4.学会与父母沟通和交往,掌握与父母沟通的方法 ‎5.积极交往,明智而谨慎地把握友情 ‎6.正确认识异性同学之间的情感、交往与友谊,学会用恰当的方式与异性交往 ‎7.认识老师的作用,知道新型的师生关系 ‎8.积极与老师进行有效的沟通,掌握与老师沟通、交往的方法,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增进与老师的情感 ‎9.懂得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正确认识和对待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 ‎10.学会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民友好交往,做友好往来的使者 ‎11.了解网络交往的特点,正确对待网络交往,遵守网络规则 ‎12.知道礼貌的作用及表现 ‎13.了解礼仪的意义,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与技巧 ‎14.理解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正确对待社会生活中的合作与竞争,养成团结合作、乐于助人的品质 ‎15.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宽容和理解,做到宽容他人、悦纳自己 ‎16.学会换位思考,与人为善,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7.理解平等主要体现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增强平等意识 ‎18.懂得尊重他人、尊重社会、尊重自然 ‎19.知道诚实守信的重要性 ‎20.懂得对人守信、对事负责是诚信的基本要求,遵守诚信守则,做诚实的人 第二部分 法律与我同行 ‎21.了解法律的三个显著特征 ‎22.了解违法行为的含义与类别;了解犯罪行为的含义、基本特征及刑罚的种类 ‎23.理解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的一致性,知道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成为违法犯罪 ‎24.了解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基本内容,知道我国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两部专门法律,掌握日常生活中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 ‎25.知道我国的国家性质,理解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26.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懂得公民如何正确行使权利 ‎27.了解公民的基本义务和道德义务,‎ ‎28.理解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增强权利观念和义务观念,自觉履行道德义务和忠实履行法定义务 ‎29.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和生命健康权 ‎30.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生命与健康的特殊保护,自觉维护人身自由和生命健康权利 ‎31.懂得积极行使生命健康权,关爱他人的生命与健康 ‎32.了解法律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能够自觉尊重他人,依法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33.知道法律保护公民个人隐私,能够自觉地尊重和维护他人隐私权 ‎34.了解教育的作用 ‎35.知道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学会依法维护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36.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合法财产,未成年人的财产继承权和智力成果权不受侵犯,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经济权利 ‎37.知道法律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掌握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方法和途径 第三部分 责任、国情与使命 ‎38.理解维护社会公平对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性 ‎39.树立公平合作意识,自觉维护社会公平 ‎40.能辨别正义与非正义的行为,知道正义要求每一个人都必须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 ‎41.理解自觉维护正义,做有正义感的人 ‎42.知道责任产生于社会关系之中的相互承诺,懂得人因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负有不同的责任 ‎43.理解承担责任的代价和不承担责任的后果,增强责任意识 ‎44.懂得承担关爱集体的责任 ‎45.懂得承担对社会的责任 ‎ ‎46. 理解参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意义 ‎47.知道信守承诺,勇担过错是负责任的表现,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48.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经验 ‎49.知道我国最基本的国情,了解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和国家的根本任务 ‎50.知道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理解“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51.知道我国民族关系现状以及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政治制度和原则 ‎52.知道维护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自觉维护民族团结 ‎53.了解“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懂得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54.理解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55.知道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等现状 ‎56.了解计划生育、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 ‎57.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践行低碳生活 ‎58.了解我国在科技、教育发展方面的成就,知道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59.理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意义 ‎60. 理解科技创新、教育创新的必要性,增强创新意识 ‎61.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62.知道我国民族精神的内涵和作用,以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63.知道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64.知道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要求,树立法制观念 ‎65.理解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能够自觉守法,维护社会秩序 ‎66.理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树立宪法意识 ‎67.知道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掌握依法行使建议监督权的途径和方法,依法参与政治生活 ‎68.了解国家安全的主要内容,知道维护国家安全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69.理解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70.理解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于人民的必要性 ‎71.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72.懂得学会理财,合理消费 ‎73.了解发展先进文化的含义及其指导思想 ‎74.理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根本任务,以实际行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75.知道最高理想与现阶段的共同理想,理解个人的前途命运要与祖国的需要有机结合 ‎76.理解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知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77.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增强使命感 ‎78.知道在新时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大力和倡导和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尤其是开拓创新精神 ‎79.理解理想对人生的意义及实现途径,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 ‎80.了解学习压力的影响及克服考试焦虑的方法 ‎81.知道生活充满选择,学会选择、学会承担 ‎82.认识创新精神的意义,知道创新精神、团队精神、终身学习观念是人们迎接社会新挑战应有的品质 第四部分 时事政治及其他 ‎83. 2011年5月—2012年4月国内外的重大时事(国内为主)‎ ‎84. 党和政府现阶段的重大方针政策 ‎ ‎85.安全教育常识 四、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考试形式 与历史、地理学科同堂、合卷构成文科综合,采取闭卷笔试形式考试。‎ ‎(二)试卷版面 文科综合试题卷版面为2个8K,答题卷版面为1个8K。‎ ‎(三)题型结构 试卷为选择题与非选择题两部分,选择题部分约占40%,非选择题部分约占60%。‎ ‎(四)内容比例 试卷内容比例为八、九年级约各占40%,七年级、时事政治、安全知识等约占20%。‎ ‎(五)试题难度 试题难度值约为0.65,杜绝偏题、怪题、繁题。 ‎ 五、题型示例(略)‎ 历 史 一、指导思想 初中毕业生历史课程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考试之一,是测量初中毕业生在历史课程学习上是否达到国家规定水平与要求的重要方式。2012年历史学业考试将结合我市历史学科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及几年来取得的考试改革成果,力求试题以教育价值与能力立意,进一步提高学业考试评价水平,推进我市初中历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二、考试目标 ‎2012年历史学科属于市教育局组织的全市统一考查科目。历史学业考试为水平考试,目的在于检查学校是否按国家课程计划开课,检查教师是否按照部颁标准授课,是否体现了历史教育的新理念,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基本的历史知识和历史学习方法,是否形成了基本的历史能力和正确的价值观,是否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升学压力,从而提高其历史素养,促进其健康全面地发展。‎ 三、命题依据 ‎2012年历史学业考试的命题依据是《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 四、命题原则 ‎1.指导性原则 试题要充分发挥考试评价的导向性功能,严格按照《历史课程标准》命题,试题要反映出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试题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体现基础性、发展性、探究性、启迪性、综合性和时代性的特点。‎ ‎2.基础性原则 ‎ 立足于基础性历史知识的考查,覆盖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核心内容,突出对重要人物、重大事件、基本历史发展线索和历史结论的考查,强化对历史人文知识的学习、了解与掌握。‎ ‎3.教育价值与能力立意的原则 试题坚持教育价值和能力立意,加强学生对历史的体验、感知、理解和价值判断等方面的考查,重点考查学生如下能力:能简单地再认、再现重要历史事件、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能按一定要求对重要历史知识进行概括、归纳、比较、选择;能阅读理解一些历史材料和图表,从中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并能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探究现实事物的历史文化内涵;能用简明扼要的文字、图表等形式表达自己的一些历史观点。特别加强考查学生在具体情景中,运用所学知识提出、研究、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收集、整合、表达、运用历史信息的能力,加大对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力度。‎ ‎4.创新性原则 继续保持我市近几年历史学业考试试题命制的特点:知识的广泛性、选材的借鉴性、内容的综合性、试题的开放性、答案的多元性、题量的适当性和思维的发散性。同时注重命题技术的改革和创新,增强试题的趣味性和新颖性,将历史学习与研究的基本方法纳入纸笔考查的范围,以知识为载体,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结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考查。为适应网上阅卷要求,今年将继续在答卷版面上设置答题卡。‎ 五、考试范围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统一国家的建立 ‎(1)秦兼并六国 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 ‎(2)汉武帝大一统 ‎(3)张骞通西域 丝绸之路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1)隋唐科举制度 ‎(2)贞观之治 ‎(3)武则天 开元盛世 ‎(4)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 ‎(5)遣唐使 玄奘西行 鉴真东渡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1)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 ‎(2)郑和下西洋 ‎(3)戚继光抗倭 郑成功收复台湾 雅克萨之战 ‎(4)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 维护国家统一 思想文化 ‎(1)汉字的演变 ‎(2)孔子 百家争鸣 ‎(3)佛教传入 道教兴起 ‎(4)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 ‎(5)《史记》《资治通鉴》的作者和体例 第二部分 中国近代现代史 侵略与反抗 林则徐虎门销烟、中英《南京条约》及内容、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危害 近代化的探索 ‎(1)洋务派为“自强”、“求富”创办的近代军事、民用工业,洋务运动的评价 ‎(2)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3)孙中山革命活动、武昌起义、辛亥革命历史意义 ‎(4)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内容,新文化运动在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1)五四爱国运动史实、五四精神、中共“一大”成立及意义 ‎(2)黄埔军校、北伐胜利进军、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3)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工农红军创建和革命根据地创立及其意义 ‎(4)工农红军长征史实、长征精神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九一八事变及局部抗战、西安事变概况 ‎(2)七七事变 ‎(3)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和百团大战,抗战胜利及意义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1)重庆谈判、转战陕北和挺进大别山 ‎(2)三大战役、渡江战役概况及取胜原因 经济和社会生活 ‎(1)张謇、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 ‎(2)近代交通、通讯出现、文化生活变迁、社会习俗变化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1)近代科学技术代表人物及其成就、魏源、严复的主要思想 ‎(2)新式教育的开端,文学、艺术家及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1)开国大典、西藏和平解放 ‎(2)抗美援朝 ‎(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一五计划基本任务、一五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3)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开端与失误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十一届三中全会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特区建立、国有企业改革 ‎(3)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 ‎(1)人民海军和空军的建立、导弹部队建立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 ‎(3)中美中日关系、亚太经合组织 科学教育与文化 ‎(1)两弹一星、籼型杂交水稻 ‎(2)文学艺术和体育事业的主要成就 第三部分 世界历史 步入近代 ‎(1)文艺复兴、新船路开辟 ‎(2)《权利法案》、《独立宣言》及《人权宣言》主要内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及法国资产阶级革命重要影响 ‎(3)珍妮机、瓦特与改良蒸汽机、“旅行者号”机车的发明 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与扩大 ‎(1)美国南北战争 ‎(2)俄国废除农权制、日本明治维新 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世界 ‎(1)电力广泛使用、汽车和飞机的问世 ‎(2)“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的组成国及相关条约、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 璀璨的文化 ‎(1)启蒙思想的火种、科学的革命 ‎ ‎(2)文学巨匠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2)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1)战后“新秩序”、对亚太地区安排 ‎(2)1929-1933年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 第二次世界大战 ‎(1)慕尼黑阴谋、德国进攻波兰和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 ‎(2)《联合国家宣言》与雅尔塔会议、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柏林战役 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变化 ‎ ‎(1)美国经济发展及特点 ‎(2)从欧洲共同体到欧洲联盟、日本的崛起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1)美苏冷战、美苏争霸 ‎(2)一超多强、科索沃战争 ‎(3)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及影响 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 ‎(1)第三次科技革命 ‎(2)欧美文学名著、现代美术 六、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1.答卷方式:闭卷、笔式 ‎2.赋分:50分 ‎3.题型:试卷由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组成,非选择题包括识图、材料识别及简述题。选择题和非选择题比例为40%:60%。‎ ‎4.内容比例: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比例为60%:40%。‎ ‎5.试题难度:试卷中容易、中档、较难题的比例为6:2:2。‎ 七、题型示例(略)‎ 地 理 Ⅰ.考试目的及性质 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地理学科纳入初中升学考试范围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课程改革的需要,能促进学校全面落实国家课程计划,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储备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地理学科将作为一种水平考试纳入中考,其考试范围和难度将严格加以控制。‎ Ⅱ.考试要求 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结合本学科特点以及我市初中地理教学实际,地理学科主要考查学生以下知识和技能:‎ ‎1.掌握地球的基本知识,学会运用地球仪的基本技能;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基本技能,初步学会简单的地理观测、调查统计以及运用其他手段获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 ‎2.能初步说明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初步认识人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以及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和趋势。‎ ‎3.知道世界、中国和家乡的地理概貌,初步学会根据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地理信息,归纳其地理特征。‎ ‎4.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Ⅲ.考试内容 基于地理综合复习时间短,地理升学考试内容将在必修内容基础上作大量删减(每年都有变化)。2012年考试所依据的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考试范围为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八年级上、下册,具体内容如下:‎ ‎(一)地球和地图 ‎1.地球的形状。地轴。两极。赤道。经线。经度。本初子午线。纬线。纬度。 ‎ ‎2.地球的大小。东、西半球的划分。南、北半球的划分。高、中、低纬的划分。‎ ‎3.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经纬网及其意义。 ‎ ‎4.地球的自传:自转的方向和周期;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 ‎5.地球的公转:公转的轨道、方向和周期;地轴的倾斜方向;公转的地理意义: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变化;地球的五带。 ‎ ‎6.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7.地形图的判读:海拔和相对高度;等高线和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8.地图的类型和选择。‎ ‎(二)中国地理 ‎ ‎9.疆域和行政区划:地理位置;国土构成;行政区划;邻国。 ‎ ‎10.人口和民族:人口数量和人口分布;人口问题和人口国策;众多的民族;民族分布及其特点。 ‎ ‎11.地形:地形、地势特征;各类地形的分布;地形对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12.气候:南北气温的差异;温度带;东西干湿的差异;干湿地区;主要气候特征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不同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灾害性天气及预防。 ‎ ‎13.河流和湖泊:外流区和内流区;主要河流及其分布;黄河、长江的源流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开发利用和治理。 ‎ ‎14.自然资源:自然资源及其类型;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点;我国土地资源、水资源的基本特点、分布及其开发利用状况。‎ ‎15经济发展: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及选择;我国主要铁路干线及分布;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及其差异;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我国农业的问题与对策;我国工业的分布;主要工业基地及发展条件。‎ ‎16.地理差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四大地理区域的地理特征及其差异。‎ ‎17.认识区域:北京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历史文化、城市职能、城市发展变化;香港、澳门的位置与范围、经济特点及与祖国的联系;台湾的位置与范围、自然环境特点、经济发展特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位置及范围、自然环境特点、绿洲农业、城市、人口和交通的分布特点、能源开发。‎ ‎18.认识省内区域:珠江三角洲的位置及对外开放的有利条件、外向型经济;西双版纳地区的位置及旅游资源。‎ ‎19.认识跨省区域:黄土高原的位置与范围、自然环境特点、环境问题与生态建设;长江沿江地带的位置与范围、自然条件及自然资源、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交通、生态环境及其治理。‎ Ⅳ.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一)考试形式及赋分 ‎1、采取闭卷、笔试的方式。‎ ‎2、地理试题满分20分。‎ ‎(二)试卷结构及比例 ‎1、试卷由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组成。选择题为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为读图分析题、材料分析题等。‎ ‎2、选择题与非选择题比例各占50 %。‎ ‎(三)试卷难度 试题总体难度控制在0.6左右。‎ ‎(四)组卷 ‎ 试题按题型、内容等进行排列,选择题在前,非选择题在后,同一题型中同一学科的试题相对集中,同一题型中不同题目尽量按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 Ⅴ.题型示例(略)‎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