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热点训练:疫病与公共卫生(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考历史热点训练:疫病与公共卫生(解析版)

ID:428996

大小:83.37 KB

页数:18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考历史热点训练(二) 疫病与公共卫生 一、单选题 1.《后汉书》有载:(王景)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 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是岁,年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 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能从材料中得出的信息有 ①小农经济自给自足 ②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 ③当时已有铁犁牛耕 ④当时农作物种类较多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可知,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特点和当时已有铁犁牛耕 ,故①③正确。概括材料“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 谷赈给贫人”可知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故②正确。所以选 B 项。材料关键词“芍陂稻田”不能说明农作物种 类多,故④错误。所以 ACD 排除。 2.西汉时期,江南地区无明确疫情记载,但长江以北地区却发生了 11 次之多。这表明 A. 南方重视疫病 防治 B. 北方战乱不断灾害频仍 C. 疫情与人口密度相关 D. 南方政治秩序相对稳定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东汉以前的江南地区尚未得到开发,人口稀少,而长江以北地区经 济开发程度高,人口较为密集,可见西汉时期疫情的地区分布与人口的分布、流动有着密切关系,因此 C 的选项正确。西汉时期江南地区尚未得到开发,统治相对薄弱,北方也并非战乱不断灾害频繁,其他选项都 与这种疫情分布状况无关。故正确答案为 C 选项。 3. 据联合国公布的资料,1650~1850 年,非洲人口处于同一水平,甚至有所减少,这在人类历史上是前所 未有的。由于人口锐减,用地荒芜,城镇、村落成为废墟,贝宁、安哥拉及刚果地区都面目全非了。出现 上述的主要原因是 A. 奴隶贸易的开展 B. 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C. 非洲生产力落后,疫病流行 D. 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1650~1850 年,非洲人口处于同一水平,甚至有所减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 航路开辟后,列强殖民扩张和奴隶贸易迅速发展,奴隶贸易导致非洲人口处于同一水平,甚至有所减少, 故 A 正确。1650 年当时工业革命没有发生,故 B 错误。非洲生产力落后,疫病流行,主要原因在于列强 殖民扩张和奴隶贸易,故 C 错误。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属于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与材料无关,故 D 排除 。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奴隶贸易 4.有学者介绍文艺复兴时写道:“那场夺去欧洲五分之二以上人口的瘟疫,显示出欧洲封建主义已经走到尽 头的事实。……特别敏感的诗人、天才的艺术家们,都深刻感受到秩序紊乱和经济崩溃所带来的压力。围 绕着如何振兴欧洲的问题,他们无与伦比的创造力被激发了出来。”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A. 黑死病是激发艺术家们创造力 根本原因 B. 封建经济衰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引发了文艺复兴 C. 欧洲社会危机引起反思,推动了文艺复兴的兴起 D. 艺术家们特有的敏感是文艺复兴兴起的主要原因 【答案】C 【解析】 材料信息是那场肆孽欧洲的瘟疫造成的秩序紊乱和经济崩溃激发了艺术家们无与伦比的创造力,故 C 项符 合材料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艺术家们无与伦比的创造力指的是文艺复兴精神,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欧 洲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故 A 项错误;BD 项不符合材料信息。 的点睛:文字材料较长的选择题解题的关键是简化信息,简化的方法是分层提取信息,然后归纳组合。本题 材料分为三层,第一层信息是瘟疫使欧洲封建主义走到了尽头,第二层信息是欧洲封建主义走到尽头的表 现,第三层是这些表现激发了艺术家们的创造力;由此归纳为瘟疫带来的社会危机激发了文艺复兴。 5.1351 年英国贵族影响国会通过“劳动法规”,把工资冻结在黑死病以前的水平。然而于事无补,因为劳 动力价格仍然在上涨。领主又企图把剩下的农奴束缚在土地上,但在高工资的吸引下,农奴纷纷逃跑。这 反映出英国农村 A. 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革 B. 黑死病导致劳动力不足 C. 传统的经营模式受到冲击 D. 资本主义雇佣关系普遍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虽然英国贵族企图通过政令来改变现状,但是仍然无法改变传统的经营模式受到 资本主义的冲击,故 C 项正确。材料强调英国农村传统的经营模式受到冲击,没有体现社会结构发生重大 变革,排除 A。材料没有涉及黑死病的影响,而是强调英国农村传统的经营模式受到冲击,排除 B。材料没 有体现资本主义雇佣关系普遍化,而是强调英国农村传统的经营模式受到冲击,排除 D。 【点睛】本题考查英国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掌握近代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抓住 材料信息“然而于事无补,因为劳动力价格仍然在上涨”“但在高工资的吸引下,农奴纷纷逃跑”等,结合所 学知识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6.19 世纪中叶,为处理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成堆难题,英国通过公共卫生立法,在中央建立了专门的中 央卫生机构,从总体上指导和监督英国的公共卫生管理;在地方建立相应的地方卫生机构,具体实施公共 卫生的管理。这主要说明 A. 城市化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B. 工业革命推动了政府职能的完善 C. 英国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D. 英国已经建立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为处理工业化……具体实施公共卫生的管理”来看,工业革命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政府通过立法、加强管理来解决,体现了政府职能的完善。故答案为 B 项。A 项是题干所揭示的现象,不是针 对现象所采取的措施,排除;C 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 19 世纪实行的是自由主义经济,排除;D 项材 料不仅涉及立法,而且还有政府部门的设立,排除。 7.19 世纪中期的英国被称为“法制时代”,1846 年度除《谷物法》,1849 年废除《航海条例》,1842 年颁 布《矿井法》,1847 年颁布《十小时工作日法案》,1848 年颁布《公共卫生法》,这说明了政府 A. 放松了对世界市场的控制 B 深受重商主义政策影响 C. 在法律方面取得的成就 D. 力图维护资本主义发展 【答案】D 【解析】 根据“19 世纪中期”可知,19 世纪中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推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为了推动海外贸易发 展,废除《谷物法》和《航海条例》;为了解决工业革命带来的环境污染和阶级矛盾激化等问题,促进资 本主义发展,颁布《十小时工作日法案》、《公共卫生法》等,所以英国完善法律的根本目的是维护资本 主义发展,故 D 正确;《矿井法》、《十小时工作日法案》、《公共卫生法》与放松对世界市场的控制无 关,排除 A;19 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完成,推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重商主义政策是工业革命以前的经 济政策,排除 B;C 是材料的表面现象不能反映出来的本质,排除。 8.1848 年,英国第一个公共卫生条例诞生,第一个中央卫生委员会建立。从此,“国家就以一套杂乱无章 的条例对疾病展开了毫无组织的战争”。卫生法散见于地方条例、工厂条例、埋葬条例以及种痘、煤烟、 食品掺假等条例之中。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  ) A. 工业革命带来巨大环境问题 B. 英国的早期殖民扩张带来新问题 C. 新航路开辟带来航运中心变化 D.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确立改善了英国形象 【答案】A 【解析】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A.B.C.D 四项分别发生于 18 世纪 中后期至 19 世纪中期.17——18 世纪.15 世纪末 16 世纪初.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故由题目中的时间 “1848 年”即可选出 A 项。 .9.1840 年的英国曼彻斯特,郊区布劳顿的人口死亡率为 15,8‰,靠近市中心的阿德维克人口死亡率为 28. 6‰,市中心的死亡率为 35.2%,其他城市如伯明翰、利物浦等也存在这样的情况。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 原因是 A. 工场剥削降低了人口寿命 B. 城市化带来公共卫生危机 C. 电力应用造成了城区污染 D. 圈地运动破坏了城郊环境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曼彻斯特是工业城市,1840 年正值工业革命时期,因此以市中心为中心,死亡率 呈现离中心越近,死亡率越高的趋势,而且在其它工业城市也出现类似现象,其原因在于工业革命促进的 城市化进程使得人口集聚于城市中心,带来了公共卫生危机,选项 B 正确;此时城市中是“工厂”而非工 场,排除 A;1840 年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排除 C;城郊死亡率低于城市中心,选项 D 排除。 【点睛】解题关键是把握材料时间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涉及的多为工业城市,结合工业革命促进人口向 城市集中,最终引发公共卫生危机,导致城市中心死亡率上升。 10. 1854 年,英国爆发了第三次霍乱,伦敦在 10 天中就有 500 人死亡。肺结核、支气管炎、肺炎、上呼吸 道感染已经成为当时英国常见病和导致死亡的最大原因。这种现象 A. 说明英国已成为世界工厂 B. 提高了英国国民的素养 C. 迟滞了英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 D. 加快了英国环境立法的步伐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1854 年,肺结核、支气管炎、肺炎、上呼吸道感染已经成为当时英国常见病和导 致死亡 最大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工业革命造成环境污染,加快了英国环境立法的步伐,故 D 正确。环境污染、疾病丛生,无法说明英国已成为世界工厂,故 A 错误。环境污染、疾病丛生与提高英国 国民的素养无关,故 B 错误。材料主旨也不在于迟滞英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故 C 错误。 的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影响 【详解】 11.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中说道:“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流 感发生了……已经夺去了 2000 多万人的生命。……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不是导致 1918-1919 年流感的直接 原因,但是战时陆路和海上贸易可能导致了这场传染病的蔓延。……从北极的小村庄、印度和美国拥挤的 城市到欧洲的战场。”这表明 A. 高效率的交通运输使人口流动频繁 B. 一战就是导致疾病传染的主要原因 C. 工业革命对社会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D. 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加速疾病传播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战时陆路和海上贸易可能导致了这场传染病的蔓延”可知各地交流在这次流感发展中作用很 大,A 项正确。B 项与题目矛盾,十九世纪中期完成的工业革命,以及随后初步形成的世界市场和 20 世纪 初的那次流感没有关系,CD 项错误,只有 A 项符合题意。 【点睛】本题考查用唯物史观,辩证评价世界一体化进程的能力。世界一体化进程即是国际分工和生产社 会化发展的结果,也是人口、物种大规模流动和融合,广泛交流的过程。 二、材料分析题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医学是在《内经》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积累实践经验,而宋金时代 的医学,则是在前一阶段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理论上的探讨与提高。这一时期多是由官府设立比较完 善的医药卫生行政机构、管理机构、医学教育设施,并多次颁发药典。方书和本草医书在社会上大量涌现。 还产生了一些杰出的医家和学派,金代有刘完素的河间派和张元素的补气派及张从政的攻下派,这些学派 的理论主张和临床经验,对我国的医学有重要影响。这一时期在针灸科、儿科、妇科及法医学等方面均取 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 ——摘编自史仲文《中国全史》 材料二在黑死病肆虐时,大约有 1/4 到 1/3 的欧洲人口死于这场灾难,一些人由对宗教信仰的怀疑而发展为对社会不平等制度的痛恨和反抗,以及对自己人生的深入思考,15 至 17 世纪,人们在抗击黑死病时 所采取的一些卫生措施,在客观上促进了欧洲城市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西医逐渐发展起来。鸦片战争以 后,西医大规模传入我国,中西医论争逐渐兴起,前期争医术为主,后期争医政(人员、经费、地位)为 主。一些人士批评中医不清人体结构,管理松散,肯定西医考试录取医生,精于解剖。李鸿章认为中西医 方法论不同,医药有别,希望“学者合中西之说而会其通”。19 世纪末《中西医粹》、《中西骨骼辨正》、 《中西汇参铜人图说》等著述相继刊出,1910 年中西医学研究会成立,“以科学方法整理中国医药”。 ——摘编自王旭东《世界瘟疫历史》、赵洪钧《近代中西医论争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金时期医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疾疫对近代西方社会的影响。评述中国近代“中西医论争”的 内容。 【答案】(1)特点:注重理论上的探讨与提高;官府设立医药卫生等机构推动医学发展;涌现出大量的医 学著作和众多的医学流派;重视实践和临床经验;某些领域成就较为突出。 (2)影响:造成了人口减少、经济破坏和社会动荡;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兴起;推动了医疗卫生等 公共事业发展;促进了相关科研的发展。 内容:中西医学理论、方法的不同;主要是医术、医政的争论。 影响:有利于思想的解放,有利于中西医的融合和中医现代化。 【解析】 (1)特点:根据“则是在前一阶段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理论上的探讨与提高”“由官府设立比较完善 的医药卫生行政机构、管理机构、医学教育设施,并多次颁发药典”“这些学派的理论主张和临床经验, 对我国的医学有重要影响”“在针灸科、儿科、妇科及法医学等方面均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概括归纳。 (2)影响:根据“大约有 1/4 到 1/3 的欧洲人口死于这场灾难”“一些人由对宗教信仰的怀疑而发展为对 社会不平等制度的痛恨和反抗,以及对自己人生的深入思考”“客观上促进了欧洲城市公共卫生事业的发 展”“西医逐渐发展起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 内容:根据“前期争医术为主,后期争医政(人员、经费、地位)为主”“一些人士批评中医不清人体结 构,管理松散,肯定西医考试录取医生,精于解剖”“李鸿章认为中西医方法论不同,医药有别”分析得 出中西医学理论、方法的不同;主要是医术、医政的争论。 影响:根据“学者合中西之说而会其通”“以科学方法整理中国医药”分别从促进思想解放和中西医的融 合以及中医现代化角度总结回答。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代国家对疾疫的制度性救疗基本阙如,只是有时会临时性采取一些救疫措施。以乡贤为主导的地方绅富集团和民间社会慈善机构为主的社会力量,在促动和支持官府实行救疗的同时,自身也开展 一些救疗活动。他们请医生尽力诊治,施医送药,还会利用自身影响力建议官府救治,积极刊刻散送药方, 甚至还会举行集体的祈神驱疫的活动。 ——摘编自余新忠《清代江南疫病救疗事业探析》等 材料二 清末,北京沿袭旧制,尚无专门的疾病防治机构。后来,新成立的警察机构,开始采用宣传 疫病知识和推广种痘的方式对抗疫病。民国时期,传染病医院开办后,京师警察厅建立起一套以该院为核 心的疫病防治制度,应对突发性疫病。与此同时,新设的中央防疫处致力于从欧美国家引进各类疫苗并研 制各类疫苗,为推行注射疫苗预防疫病提供技术性保障。自 1934 年起,北平市卫生行政机构开始以运动的 形式,大规模推行预防疫苗注射,开启了以预防医学为指导的疫病防治新制度。 ——摘编自杜丽红《近代北京疫病防治机制的演变》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各类疫病肆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权面对来自环境的压力时,沉着 应对,在整合和利用医疗卫生组织、资金、人才等方面的过程中,将疫病防控与国家改造和社会移风易俗 结合起来,采用多样化的资源整合方式,发挥多方面的合力作用,建立及时快捷的反馈与纠错机制,将“ 防病”、"医愚”与“治心”相结合,化“危”为“机”,成功地遏制了疫病的流行。 ——王冠中《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整合政治资源防控疫病的举措及经验》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朝前期疫病防治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以北京为例,指出近代疫病防治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疫病防治措施的主要作用。 【答案】(1)政府缺位,以社会力量为主;以民促官;带有封建迷信色彩。 (2)变化:逐步建立科学的疫病防治机制;应急与预防并重。 原因:政府的社会治理意识和能力增强;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社会变革的推动;新文化运动开展,科学知 识的普及。 (3)成功地遏制了疫病的流行,减少了人口死亡;初步建立了有效的疾病防控机制,具有移风易俗、改造 社会的积极意义;夯实了党执政的社会基础,赢得了人民的拥护。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清朝前期和近代疫病防治的主要特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疫病防治措施的主要作用,主 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清朝前期疫病防治的主要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以乡贤为主导的地方绅富集团和民间社会慈善机 构为主的社会力量,在促动和支持官府实行救疗的同时,自身也开展一些救疗活动”“甚至还会举行集体的祈神驱疫的活动”等信息分析得出。 (2)近代疫病防治的新变化,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京师警察厅建立起一套以该院为核心的疫病防治制度, 应对突发性疫病”“开启了以预防医学为指导的疫病防治新制度”等信息分析得出。其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 “新设的中央防疫处致力于从欧美国家引进各类疫苗并研制各类疫苗”,并联系所学当时的社会状况,从政 府、社会和其他重大事件的影响等方面来回答。 (3)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疫病防治措施的主要作用,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将疫病防控与国家改造和社会移风 易俗结合起来”“建立及时快捷的反馈与纠错机制”“成功地遏制了疫病的流行”等信息,并结合所学有关内容 来回答。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 世纪后半期,美国社会组历着人口等生产要素向城市区城的高速聚集,城市环境承载能力迅 速下降,各种生活、生产污染为病原体营造出绝佳的寄存场所。城镇居民仍然廷续着殖民地时期形成的将 垃圾直接倾倒在街道的习惯,垃圾收集和处理被看做居民的个人事务。由于当时环境治理尚未起步,工业 废物排放给城市卫生带来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城市陷入各种传染性疾病的困扰中,严重威胁社会大众的 生命安全。 19 世纪后半期,公共卫生改革开始在美国各地城市中涌现。1870 年,美国最大城市纽约创立卫生局, 成为其他城市效仿的典范。自 8O 年代开始,许多城市先后建立街过清洁部,专门负责街道保活工作。城市 政府还首次吸引社会多元力量参与垃极处理工作,私人企业、民间团体积极参加。19 世纪后半期疫病防治 也取得了新进展,传统枪疫中未取的“隔离”手段得到继承和强化,联邦政府直接干预“检疾”工作,国 会陆续颁布《国家防疫法》、《检疾法案》等法律法规。 ——摘偏自李晶《城市化下的“卫生”困境与突玻》 材料二 1900 年 7 月,八国联军攻陷天津,设立“天津城临时政府”,史称“都统衙门”,下设卫生局 ,整顿天津卫生,进行街通清理、设置粪场、垃极处理、种痘,预防霍乱等。1902 年,清政府接管天津, 根据与都统衙门的约定,许多章程、机构继续保留,卫生局得以保留,而且卫生局的职员也被延聘。卫生 局以“保卫民生为宗旨”,按照西方卫生行政管理方式,颁布了《天津卫生总局现行章程》,……并颁行 相关卫生实施细则,其中包括《卫生办法》、《育黎堂办法》、《时症医院办法》、《扫除科章程》等, 这是清代出现的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卫生机构。 ——摘编自王其林《中国近代公共卫生法制研宪(1905—1937)》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9 世纪后半期美国城市公共卫生改革兴起的背景,并概括其 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20 世纪初天津城市公共卫生发展折射出的时代特征。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对我国现代公共卫生建设的启示。 【答案】(1)背景:工业革命加快城市化进程,农村人口大量涌向城市;居民落后的卫生观念,城市环境 治理尚未起步。 内容:公共卫生机构建设;环境治理;疫病防治;国家立法;吸收社会力量参与。 (2)特征: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呈现近代化发展趋势;传统观念与现代文明的碰撞、交融。 启示:强化政府职能:完善法律法规;借鉴先进经验;调动民间力量。 【解析】 (1)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背景:由材料一中的“19 世纪后半期,美国社会经 历着人口等生产要素向城市区域的高速聚集,城市环境承栽能力迅速下降”和所学工业革命的知识,可以 得出工业革命加快城市化进程,人员密集性流动;由“工业废物排放给城市卫生带来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 得出工业化大生产的发展,工业废物排放污染严重;由“居民仍然延续着殖民地时期形成的将垃圾直接倾 倒在街道的习惯” 、“由于当时坏境治理尚未起步”得出居民落后的卫生观念,城市环境治理尚未起步。 内容:由材料一中的“创立卫生局”、“先后建立街道清洁部”等信息可以归纳出公共卫生机构建设;由“ 专门负责街道保洁工作”、“垃极处理工作”等可以概括为环境治理;由“疫病防治也取得了新进展,传 统瘟疫中采取的‘隔离’手段得到继承和强化”、“检疾”等信息可以归纳为疫病防治;由“联邦政府直 接干预‘检疾’工作”可以得出政府直接干预;由“国会陆续颁布《国家防疫法》、《检疾法案》等法律 法规”可以概括为制定法律法规规范。 (2)时代特征:题目需要“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由材料二中的“许多章程、机构继续保留 ,卫生局得以保留,而且卫生局的职员也被延聘”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1900 年前后)中国处 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材料二中的“整顿天津卫生,进行街道清理、设置粪场、垃极处攻、种痘,预 防霍乱等”、“按照西方卫生行政管理方式”、“清代出现的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卫生机构”得出其特征 是近代化发展趋势;传统观念与现代文明的交融。 启示:这一题要求“综合上述材料”来回答。由材料一中的“美国最大城市纽约创立卫生局”、“许多城 市先后建立街道清洁部”可以得出强化政府职能:由材料一中的“陆续颁布《国家防疫法》、《检疾法案》 等法律法规”和材料二中的“《卫生办法》、《育黎堂办法》”可以得出完善法律法规;由材料二中的“ 按照西方卫生行政管理方式”可以得出借鉴先进经验;由材料一中的“城市政府还首次吸引社会多元力量 参与垃极处理工作,私人企业、民间团体积极参加”可以得出调动民间力量。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传”本指疾病从人体的一个部位转移至另一部位。“染”本指人际交往的影响,与疾病无关。魏晋时期,“传”或“染”开始具有疫病传播的意义。人们相信,生病是因为“自作不仁”,所以 病人死后,疾病还会转移至家人甚至后代。宋代学会使用药物、咒语处理死者的用品,以防传染。朱熹认 为,个人的心术正与不正决定得病与否,而照顾患病的亲人不会得病。明清时期,传染成为说明疫情传播 的主要用语。医生认为兵灾之后,大量死尸产生的疫气导致人们生病。民间助葬组织大量出现,地方士绅 和政府出资安葬弃尸以减少疫气。 ——梁其姿《“传染”概念的历史演变》 材料二 古罗马灭亡后,欧洲文明大都不关注公共卫生问题。19 世纪末期,传染病在世界肆虐了 12 年之久,霍 乱连续 18 年侵袭美国。欧美开始把注意力转向公共卫生问题,努力控制疾病传播。这些措施包括建立地方 区域实验室、公共教育项目以及大学和其它机构的研究,法律强制公民接种疫苗。白喉、痢疾、猩红热和 伤寒的发病率在发达国家日益降低,发展中国家也积极减少传染病的发生。1977 年随着索马里治愈了最后 一例天花病人,人类消除了第一种恶性传染病。 ——(美)丽贝卡·弗格森《影响人们生活的历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人对“传染”的认识,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传染病肆虐的原因及人类战胜天花的条件。 【答案】(1)认识:人们发现传染现象较晚;受到宗教影响;有一定的迷信色彩(有一定科学道理,或者 科学性与迷信交织);受道德影响明显 影响:迷信使人们长期以来无法科学认识传染现象;一定程度上推动人们采用防疫措施;增强了道德的约 束力;推动了早期公益事业的产生 (2)原因:政府没有及时关注公共卫生事业;世界市场的形成(或世界日益连为一个整体);城市化加深 ,人类居住密集。 条件:政府的关注和支持;现代科技的进步;教育的普及;人们卫生观念的加强;世界性卫生协调组织的 成立。 【解析】 (1)第一小问认识,据材料一“魏晋时期,‘传’或‘染’开始具有疫病传播的意义”可答出发现传染现 象较晚,据材料一“生病是因为‘自作不仁’”可以答出有一定的迷信色彩,据材料一“朱熹认为,个人 的心术正与不正决定得病与否”可以答出受到道德影响;第二小问影响,从材料一看出具有一定的迷信色 彩,说明迷信会使人们长期无法科学认识传染现象,据材料一“使用药物、咒语处理死者的用品”可以答 出采取一定的防御措施,据材料一“照顾患病的亲人不会得病”可以答出增强了道德约束力,据材料一“ 民间助葬组织大量出现”可答出推动了早期公益事业的产生。 (2)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二“大都不关注公共卫生问题”可以答出政府没有及时关注公共卫生事业,据材料二“19 世纪末期”可答出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城市化城市化加深,人类居住密集;第 二小问条件,据材料二“欧美开始把注意力转向公共卫生”“建立地方区域实验室、公共教育项目以及大 学和其它机构的研究”可以答出政府的关注、人们观念,教育的影响等。 16.卫生与健康关系百姓生活和社会稳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处于中国历史上第四个气候寒冷期,后期异常干旱。入境外国人士的增加,使我国从未 有过的传染病也开始流行。1408 至 1644 年间,各地发生的大瘟疫达 26 次之多。瘟疫等传染病的流行,促 使瘟病学说得到发展。中医内科理论建立在《伤寒论》之上,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里记载了瘟病的 传染性特征。宋元以来,医家从论症、治法方面对伤寒与瘟病加以区别。明清之际吴有性著《瘟疫论》, 提出“戾气说”,认为瘟病是戾气所致,由口鼻传入,进而指出戾气有不同类型,并能产生不同疫病。经 过清代名医叶桂、薛雪等人的努力,瘟病学说逐渐建立起体系。 材料二: 时间 史事 1660 年 用水冲刷的厕所由巴黎传入英国上层人士的家庭 18 世纪末 英国上层开始注意个人卫生,这种习惯逐渐传至欧洲和北美 1842 年 英国人查德威克发表调查报告,认为疾病同不卫生有密切的联系,提出建立干净的自来水系统,保证个 人和公共用水卫生,建立地下排污系统,清扫街道等建议 1848 年 英国颁布第一部公共卫生法 1855 至 1875 年 伦敦建设下水道现代化工程并全部完工 19 世纪中期 公共卫生运动在美、法、德等国获得支持,自来水和地下排污系统在欧洲各城市初步形成 1868 年 巴斯德的细菌理论获得证实,促进了公共卫生运动的发展 (1)概括瘟病学说的演变历程;指出瘟病学说在明清时期形成体系的原因。(2)归纳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卫生与健康的成就;并结合所学分析其背景。 【答案】(1)历程:汉代至隋代,瘟病学说以内科理论为基础;宋元以来,瘟病与伤寒从论症和治法等方 面区分开来;明清时期,瘟病学说逐渐形成体系。 原因:战争频发、气候异常;新型传染病增多;疫病大规模爆发;医学家的深入研究。 (2)成就:从关注个人卫生到重视公共卫生;对卫生与健康的重视,从上层社会发展到普通民众,从英国 扩展到欧美;认识到疾病同不卫生联系密切,实施公共卫生立法;开展公共卫生运动,初步形成城市自来 水和地下排污系统。 背景:工业革命促进技术进步;城市化进程加快,民众的卫生健康意识增强;社会调查的深入,民主政治 的推动;微生物科学研究的发展。 【解析】 【详解】(1)历程:根据材料“中医内科理论建立在《伤寒论》之上,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里记载 了瘟病的传染性特征。”可以总结汉代至隋代,瘟病学说以内科理论为基础;根据材料“宋元以来,医家 从论症、治法方面对伤寒与瘟病加以区别。根据材料“明清之际吴有性著《瘟疫论》,提出‘戾气说’, 认为瘟病是戾气所致,由口鼻传入……瘟病学说逐渐建立起体系”结合所学可知从宋元以来,瘟病与伤寒 从论症和治法等方面区分开来;明清时期,瘟病学说逐渐形成体系分析。原因:根据所学从战争频发、气 候异常;新型传染病增多;疫病大规模爆发;医学家的深入研究等方面分析。 (2)成就:根据材料二“英国上层开始注意个人卫生,这种习惯逐渐传至欧洲和北美”“保证个人和公共 用水卫生,建立地下排污系统”可知从关注个人卫生到重视公共卫生;对卫生与健康的重视,从上层社会 发展到普通民众,从英国扩展到欧美;根据材料“英国人查德威克发表调查报告,认为疾病同不卫生有密 切的联系”“英国颁布第一部公共卫生法”可知认识到疾病同不卫生联系密切,实施公共卫生立法;根据 材料“公共卫生运动在美、法、德等国获得支持,自来水和地下排污系统在欧洲各城市初步形成”可知开 展公共卫生运动,初步形成城市自来水和地下排污系统。背景:根据材料联系所学工业革命促进技术进步; 城市化进程加快,民众的卫生健康意识增强;社会调查的深入,民主政治的推动;微生物科学研究的发展 等方面分析回答。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传”本指疾病从人体的一个部位转移至另一部位。“染”本指人际交往的影响,与疾病 无关。魏晋时期,“传”或“染”开始具有疫病传播的意义。人们相信,生病是因为“自作不仁”,所以 病人死后,疾病还会转移至家人甚至后代。宋代学会使用药物、咒语处理死者的用品,以防传染。朱熹认为,个人的心术正与不正决定得病与否,而照顾患病的亲人不会得病。明清时期,传染成为说明疫情传播 的主要用语。医生认为兵灾之后,大量死尸产生的疫气导致人们生病。民间助葬组织大量出现,地方士绅 和政府出资安葬弃尸以减少疫气。 ——梁其姿《“传染”概念的历史演变》 材料二 古罗马灭亡后,欧洲文明大都不关注公共卫生问题。19 世纪末期,传染病在世界肆虐了 12 年之久,霍 乱连续 18 年侵袭美国。欧美开始把注意力转向公共卫生问题,努力控制疾病传播。这些措施包括建立地方 区域实验室、公共教育项目以及大学和其它机构的研究,法律强制公民接种疫苗。白喉、痢疾、猩红热和 伤寒的发病率在发达国家日益降低,发展中国家也积极减少传染病的发生。1977 年随着索马里治愈了最后 一例天花病人,人类消除了第一种恶性传染病。 ——(美)丽贝卡·弗格森《影响人们生活的历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人对“传染”的认识,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传染病肆虐的原因及人类战胜天花的条件。 【答案】(1)认识:人们发现传染现象较晚;受到宗教影响;有一定的迷信色彩(有一定科学道理,或者 科学性与迷信交织);受道德影响明显 影响:迷信使人们长期以来无法科学认识传染现象;一定程度上推动人们采用防疫措施;增强了道德的约 束力;推动了早期公益事业的产生 (2)原因:政府没有及时关注公共卫生事业;世界市场的形成(或世界日益连为一个整体);城市化加深 ,人类居住密集。 条件:政府的关注和支持;现代科技的进步;教育的普及;人们卫生观念的加强;世界性卫生协调组织的 成立。 【解析】 (1)第一小问认识,据材料一“魏晋时期,‘传’或‘染’开始具有疫病传播的意义”可答出发现传染现 象较晚,据材料一“生病是因为‘自作不仁’”可以答出有一定的迷信色彩,据材料一“朱熹认为,个人 的心术正与不正决定得病与否”可以答出受到道德影响;第二小问影响,从材料一看出具有一定的迷信色 彩,说明迷信会使人们长期无法科学认识传染现象,据材料一“使用药物、咒语处理死者的用品”可以答 出采取一定的防御措施,据材料一“照顾患病的亲人不会得病”可以答出增强了道德约束力,据材料一“ 民间助葬组织大量出现”可答出推动了早期公益事业的产生。 (2)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二“大都不关注公共卫生问题”可以答出政府没有及时关注公共卫生事业,据 材料二“19 世纪末期”可答出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城市化城市化加深,人类居住密集;第 二小问条件,据材料二“欧美开始把注意力转向公共卫生”“建立地方区域实验室、公共教育项目以及大学和其它机构的研究”可以答出政府的关注、人们观念,教育的影响等。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 世纪后期起,欧洲城市公共卫生事业空前发展起来。伦敦、巴黎等城市大型排污系统的建 设,自来水的使用、室内抽水马桶的使用、对食品卫生的管理,使城市公共卫生得到很大改善,1848 年英 国国会通过了人要历史上第一个现代公共卫生法。该法明确规定政府必须设立国家和地方卫生委员会,为 英国的卫生改良运动奠定了改善城市卫生和市民健康状况,控制结核病,伤寒和霍乱等传染病的基础,当 时的英国社会和卫生改良运动的内容包括反对消费烈性酒,降低婴儿死亡率,进行监狱和精神病院改革, 教育贫穷母亲如何照料孩子,建立妇幼保健院、公立医院和药房等。19 世纪中叶细菌学和寄生虫学的建立, 使人们开始注重对传染病的积极预公共卫生法规的制定,使得欧洲一些城市率先实现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 ——摘编自曾光《中国公共卫生》等 材料二:新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莫基于 20 世纪 40-50 年代 1949 年 10 月,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并颁布 多项除疫法规条例,以及开展预防为主的大规模爱国卫生运动。1949 年 11 月,设立专管卫生防疫工作的公 共卫生局。国家注意统筹公共卫生城市乡村协调发展,1950 年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提出了县设卫生院、区 设卫生所、行政村设卫生委员、自然村设卫生员的任务。这些暴层机构的卫生医务人员相互配合,通过发 动群众开展公共卫生运动,成功执行公共卫生计划。建国初期,西医人才少又都集中在城市,而数量在十 倍以上的中医大夫们活跃于乡村与域市中,为了更好的服务人民群众,中西医结合成为新中国卫生医疗系 统组织的指导方针之一。通过努力,我国逐步组建了卫生防疫、地方病控制、妇动保健等比较完整的公共 卫生机构体系。新中国在公共卫生事业的成统和经验被世界卫生组织登为“以最少投入获得了最大健康欢 益”的“中国模式”,并在世界其他国家宣传和推广。 ——摘编自胡克夫《新中国社会主又卫生事业和防体系的创立与发展》等 (1)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概括中欲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相似之处,并简析中欧重视公共卫生事业的影响 。 (2)根据材料,与英国等西方国家相比,概括新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指出新中国公 共卫生得以形成“中国模式”的优势。 【答案】(1)相似之处:国家立法保障发展;开展卫生运动;卫生事业涉及面广;设立卫生保健机构;将 公共卫生发展和人民的健康状况相联系。 影响:改善了环境(公)卫生;有利于人民的身体健康(素质提高);增强了政府的管理职能;有利于应 对全球疾病,促进全球健康。 (2)特点:预防为主;城乡协调发展;健全卫生防疫网络;中西医结合方针;广泛发动群众参与。 优势: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服务人民群众宗旨的落实;创造性确立适应国情的公共卫生模式 【解析】 【详解】(1)根据“1848 年英国国会通过了人要历史上第一个现代公共卫生法”、“建立妇幼保健院、公 立医院和药房”、“人们开始注重对传染病的积极预公共卫生法规的制定”、“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并颁 布多项除疫法规条例,以及开展预防为主的大规模爱国卫生运动”、“设立专管卫生防疫工作的公共卫生 局”、“我国逐步组建了卫生防疫、地方病控制、妇动保健等比较完整的公共卫生机构体系”等内容可从 国家立法、开展卫生运动、卫生事业涉及面广、设立卫生机构等方面总结其相似之处。根据“欧洲一些城 市率先实现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以最少投入获得了最大健康欢益’的‘中国模式’,并在世界其 他国家宣传和推广”等内容可从改善公共卫生、有利于人民身体健康、增强政府管理职能和有利于应对全 球疾病的角度概括其影响。 (2)根据“西医人才少又都集中在城市,而数量在十倍以上的中医大夫们活跃于乡村与域市中,……中西 医结合成为新中国卫生医疗系统组织的指导方针之一。……我国逐步组建了卫生防疫、地方病控制、妇动 保健等比较完整的公共卫生机构体系”等内容可知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特点主要包括预防为主,城乡 协调发展,健全卫生防疫网络,中西医结合,发动人民群众等。综合材料二内容可知新中国公共卫生得以 形成“中国模式”的优势主要在于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服务人民群众的宗旨和适 应国情的公共卫生模式。 19.【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系列致命的霍乱流行病,使 19 世纪中叶的伦敦遭遇极大的恐慌。约翰·斯诺(1813-1858) 是一位信守经验论的英国医生。他的开创性研究都致力于改善公共卫生。当伦敦苏活区又一次被致命的霍 乱袭击时,斯诺开始使用访谈、逻辑推理、图表、地图等方式,收集这种疾病爆发和传播路径的详细数据。 他“发现几乎所有的死者都住在布劳德大街的一座水泵周边”,它取水的水井打在一个离污水坑仅有 1 米 之遥的地方,这导致供水中渗入致命的细菌。斯诺撰写了调查报告,最终说服权威机构关闭了这座问题水 泵,并结束了这场霍乱。斯诺对水体传染疾病的发现,引发了伦敦市公共供水、排水系统的通盘变革。世 界其他城市也纷纷效法伦敦,做出了相同的改进。今天,斯诺以“现代流行病学之父”之名传世。 ——摘编自斯科特·克里斯蒂安松《文件中的历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约翰·斯诺开展流行病学研究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约翰·斯诺开展流行病学研究的影响。 【答案】(1)原因:工业革命加快英国城市化进程;伦敦流行病频发,引发社会恐慌;斯诺具有专业医学 知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英国积累了丰富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成果。(2)影响:加深了人类对流行病传播途径的认识,增强了防控流行病扩散的能力;推动了英国乃至世界各 地城市治理变革;使斯诺获得人们的赞誉。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19 世纪中叶的伦敦”,结合所学得出工业革命加快英国城市化进程;根据“系 列致命的霍乱流行病,使 19 世纪中叶的伦敦遭遇极大的恐慌”得出伦敦流行病频发,引发社会恐慌;根据 “约翰·斯诺(1813-1858)是一位信守经验论的英国医生。他的开创性研究都致力于改善公共卫生”得出 斯诺具有专业医学知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根据“收集这种疾病爆发和传播路径的详细数据”得出英国 积累了丰富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成果。 (2)影响:根据“斯诺对水体传染疾病的发现,引发了伦敦市公共供水、排水系统的通盘变革”得出加深 了人类对流行病传播途径的认识,增强了防控流行病扩散的能力;根据“世界其他城市也纷纷效法伦敦, 做出了相同的改进”得出推动了英国乃至世界各地城市治理变革;根据“斯诺以‘现代流行病学之父’之 名传世”得出使斯诺获得人们的赞誉。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除却战场上的伤亡人数外还有数千万人死于饥饿、营养不良和流行病。1918 年春爆发了人类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最严重的一次流感,从北极的小村庄、印度和美国拥挤的城市到欧洲 的战场.人们由高烧病例而死亡,据统计,全世界约 10 亿人感染(当时世界人口约 17 亿人),仅印度就 有 700 万人死亡,西非夺去了 100 万人生命,大平洋岛屿总人口的 25%死亡,到 1919 年中期此次流感消失 时,它夺去了 2000 多万人的生命.超过了一战四年的死亡人数。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不是导致此次流感的直 接原因,但是战时的海路文通和海上贸易可能促进了这种传染病的蔓延,所到之处带来了快速死亡。此流 感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提早结束的原因之一,因为各国都已没有额外的兵力再作战。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 1918 年流感爆发的原因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答案】(1)原因:工业革命以来交通工具的革新和海上贸易的频繁,使世界各地人民联系更紧密,战争 加剧了联系的频率,促进了这种传染病的蔓延。 特点: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高。 (2)影响:经济严重损失,生产力倒退;世界格局发生变化;妇女地位提高,女权运动高涨;厌战情绪浓 厚;新技术发展,新式武器出现;政府职能有所转变,开始干预经济。(任答其中四点即可,有其他合理 答案亦可) 【解析】(1)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可以从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不是导致此次 流感的直接原因,但是战时的海路文通和海上贸易可能促进了这种传染病的蔓延,所到之处带来了快速死 亡。”归纳其原因。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全世界约 10 亿人感染(当时世界人口约 17 亿人),仅印度就 有 700 万人死亡,西非夺去了 100 万人生命,大平洋岛屿总人口的 25%死亡,到 1919 年中期此次流感消 失时,它夺去了 2000 多万人的生命,超过了一战四年的死亡人数”可以得出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高。 (2)此题为问答题,直接考察了本课的主题知识。回答此题是关键在于找准思考的角度,看一下应该从哪 些方面概括影响最为合理。从大的方面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积极影响、消极影响和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其 中消极影响主要从对世界人民造成的灾难方面考虑;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主要从美欧地位的变化来阐释;积 极影响主要从对科技、对工人运动、对民族解放的影响等等方面来考虑。 【考点】20 世纪 战争与和平•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的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