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备考:《论语》专训试题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中考语文备考:《论语》专训试题

ID:424168

大小:35.22 KB

页数:16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中考语文备考:《论语》专训试题 一、为政以德 文化思想 正确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孔子认为,战争、刑名等途径无法解决社会问题,拯救道德人心 才是解决社会问题人根本。 孔子提出了“均无贫”的思想,这与农民起义的口号“均贫富”有本质的区别。孔子的“均无贫”是 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而“均贫富”则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 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它的实际含义在劫富济贫。 练习 1、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 分)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一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1)孔子的这段话体现了他的一种什么主张?这种主张体现了什么思想观?(2 分) (2)你怎样评价孔子的这种主张?(2 分) 参考答案: (1)孔子主张通过道德、礼教来引导百姓,提高百姓的道德修养,让百姓内心有强烈的道德感和羞耻 心。这是人道主义思想观的体现。 (2)这个主张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教人避免犯罪,最彻底的办法是要使人内心 有强烈的道德感和羞耻心;但是,在一定情景下,辅之以法制也是必要的,对某些人,仅用道德、礼 教也不起作用,这时就必须辅之以法制。 2、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他坚持认为拯救道德人心才是 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但他的主张却被当时的人们视为迂腐。你怎么理解孔子的这种坚持?请简述之。 (不超过 100 字)(《为政以德》) 答案要点: 在历史进步与道德堕落的二律背反中,孔子毅然选择了以道德作为评价社会的价值准则。从现象上来看,孔子是文化保守主义者,但他的真正目的是追求建立道德至上的理想社会。在孔子学说保守的现 象后面,包含着对人类永恒精神的追求。 3、下面是《论语》中的选段和名家评点,请阅读后完成题目。(4 分) 《论语》选段: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名家评点: 程子曰“为政以德,然后无为。”(《四书集注》) 朱子曰:“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又曰:“为政以德,则无为而天下归之,其象如此” (《论语集注》) 范氏曰:“为政以德,则不动而化、不言而信、无为而成。所守者至简而能御烦,所处者至静而能制 动,所务者至寡而能服众。”(《论语集注》) 请联系名家点评,说说以上内容表现了儒家学说怎样的治国思想? 答案要点: 治政要以德为首,以德治政首先要言正。以德治政才能使天下归服。以德治政才能凝聚人心。 4、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 分) 材料 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材料 2: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 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季康子和孔子分别持什么治国思想?(1 分) (2)你怎么看待孔子的德政主张? 参考答案: (1)(1 分)季康子:以法治国(法治)。孔子:以德治国(德治)。 (2)(3 分)赞同。治政要以德为首,以德治政才能使天下归服,以德治政才能凝聚人心。 统治者是老百姓效仿和学习的对象,老百姓是被统治者影响和化育的对象。一个好的统治者应该 成为老百姓的道德模范,并且还要主动用自己的德行来引导、教育、感化老百姓,改造思想,移风易 俗,全国上下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风尚,而不是靠刑罚手段来强制实施统治,获取政治清明天下太平。 二、克己复礼 文化思想明白“仁”与“礼”的关系。孔子认为“礼”不只是钟鼓玉帛等外在的形式,还有决定、支配这些形 式的内核,这内核就是“仁”;“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孔子用“孝悌”把“仁”和“礼” 统一起来。孔子的“礼”就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礼,不但讲制度、讲规范,还要讲带着仁爱之心 去执行这些规范;孔子的“仁”是在“礼”指导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等级制度为 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 练习 1、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 分)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 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 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 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13.3) (1)根据子路的话可以看出子路怎样的性格?(1 分) (2)为什么孔子那么强调“正名”的重要性?(3 分) 参考答案 (1)子路对孔子的回答不苟同,并且说孔子的观点何其迂腐,表现了他直率、淳朴的性格。 (2)孔子所处的年代,虽然周天子尚在,但礼乐已崩坏,当时的社会现实(实)已不符合西周的制度 (名)。孔子认为这些“实”的变化是不应该的,“名”和“实”混乱,社会就会引起混乱,礼乐就不 能复兴,因此,他要用“名”(周礼的规定)去纠正已经改变或正在改变的“实”,“正名”,实际上是 解决治国的指导思想问题。 2、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 分) 材料 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人焉。为人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 请事斯语矣。”(13.3) 材料 2: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 学礼。(16.3) 材料 3: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17.11) 材料 4: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2.8) 材料 5: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3.12)(译:祭祖就如同祖先真的在面前,祭神就好像神灵真的在面前。孔子说,“我不参加祭祀,就和没有 举行祭祀一样。”) 根据以上几段文字,谈一谈你对孔子的“礼”的理解。 参考答案: (1)礼并不只有钟鼓玉帛等外在形式,还有决定、支配这些形式的内核。这个内核就是仁。孔子的礼 就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但讲制度、讲规范,还要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 (2)对于个人而言,礼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根本,是一种自身修养,既包括内在道德水平,又包括 外在礼仪。 (3)遵循礼义,不应只表现在形式上,而且要发自内心,讲究诚意。例如,当子女尽孝,最不容易的 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祭祀祖先神灵,好像祖先神灵真的在那里。 3、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 分)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可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 既升,钻燧改火,期已可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 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 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宰我主张守孝一年,而孔子主张守孝三年。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请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赞同孔子的观点。理由:a、子女出生 3 年才能脱离父母,所以父母死后,子女也要守孝 3 年。b、 “孝”是“仁”和“礼”里的重要内容,孝敬父母是对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2)赞同宰我的观点 A、影响礼乐。因为“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B、影响农业生产劳动。 (3)都不大赞同。不主张守孝。理由:A、首先要明确古人是怎么守孝的。古人要求在家守孝或在父 母坟头筑房守孝三年。B、现代还这么守孝会影响工作。C、守孝关键在于心诚,只要心诚,异地守孝 也是一样的。D、儒家主张“仁”,“孝”是“仁”重要内容,忠于国家为人民做贡献,是“仁”更重要 的内容。古人就有“忠孝有两全”的说法,当“孝”与“忠”发生冲突的时候,要求首先选择“忠”, 看来忠于国家人民比守孝更为重要。 四、知其不可而为之文化思想 “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了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和牺牲精神(献身精神)。但对这种精神要具体分析。 首先,行为的目的是什么,是逆潮流而动,还是为了正义事业和崇高理想。为了正义事业的“知其不 可而为之”的精神,在精神境界上达到常人罕至的高度,其理想主义的光芒照耀着人类精神的大道, 对群众的动员作用和榜样作用也不可低估。其次,从斗争策略来说,要重视保存和积蓄力量,不应做 无谓的牺牲。 但同时我们要认识到,孔子的周游用世,循礼卫道,是一种替天行道的社会责任感,是建功立业、名 垂青史的人生追求,是从政的强烈自信,是道德勇气,是担当情怀,具有积极意义,成为后世许多知 识分子的楷模。 练习 1、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 分)(省参考卷题目)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 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桀溺和孔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现实截然不同的观点态度。 (1)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1 分) (2)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3 分) 参考答案: (1)楚狂接舆会赞成桀溺的观点,颜回会赞成孔子的观点。 (2)赞成孔子的观点。 a、孔子主张积极入世,改革社会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b、“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奉献和 牺牲精神。c、身处乱世之中,如果人人都能“以天下为己任”,,那么乱世就会变成盛世。 赞成桀溺的观点。 a、乱世中,不能靠一个人的力量来改变社会,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这一点上不能自欺欺人。b、洁 身自好、修身养性、保存实力,以待治世,这在乱中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 c、明知不可为而 为之,精神虽然可嘉,但事实上是时间与精力的无谓浪费。 只要观点明确,言之成理,且理由到少两点,即可给满分。 2、下面是《论语》中的选段,请阅读后完成有关题目。(4 分)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 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1)对于子路的观点,孔子是否认同?请简要说明理由。 (2)对“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这一观点,你怎么看待? 参考答案: (1)对于子路的观点,孔子完全认同。这正是孔子一贯的思想主张。他认为君臣之义是大义,长幼之 节是小节,君子要行大义。尽管自己的政治主张不会被采纳,还坚定地认为君子出来做官是做他应该 做的事,这便是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注:“子路曰”,宋初写本作“子路反,子曰”。就 认定这句话就是孔子说的。) (2)有值得肯定的一面,也有局限性。首先,倡导君子学有所长,就出来为社会做事,为改革社会现 状而努力,这对于促进社会进步是有益的,当然值得肯定。但是把出仕与建立君臣关系等同起来,认 为一个人出来做官就是“售于帝王家”,有很大的思想局限性。 3.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 分)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 “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 之后,不敢不告也。”(14.21) (1)对陈成子弑君一事,孔子在报告时为什么要“沐浴而朝”? (2)报告无效后为什么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这反映了孔子怎样的心情? 参考答案: (1)“沐浴而朝”说明孔子对这件事的重视。 (2)“不敢不告”说明孔子一方面仍用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表现他对周礼的虔诚;另一方面也 说明孔子对鲁国君臣实现自己的要求原本就没有抱多大希望,孔子的举动带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味。反复申说“不敢不告”,反映了孔子无可奈何的心情。 4.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 分)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着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 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1)从楚狂接舆的歌词中可看出接舆对孔子持什么态度? (2)你是如何看待此时孔子的行为呢?参考答案: (1)接舆把孔子比作凤鸟,对孔子四处奔走,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力量而执著追求的行为进行了讽谏。 认为过去的理想已不能实现,当着眼以后,退而修身,保持自身的德行。歌词里既包含有对孔子的敬 仰之意,又含有对孔子的惋惜之情。 (2)孔子为自己的信念与理想而努力,周游列国“累累若丧家之犬”而执著不易,这种知其不可而为 之的入世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但是具体做法不敢苟同,要因时因地因世而异。 五、仁者爱人 文化思想 1、认清孔子的“仁爱”与墨子的“兼爱”的区别 通过儒、墨比较,更为深入地认识孔子的仁爱观:孔子的仁爱是以尊尊亲亲为基础的有差等的爱,墨 子的兼爱是取消等级差别的普遍之爱,这就破坏了严格区分上下尊卑的宗法等级制度,所以孟子说墨 子的兼爱是无父。 2、正确理解孔子对管仲的评价 孔子主张志士仁人应杀身成仁,而管仲在失败后不能为公子纠死难,又做了原来政敌齐桓公的相。 管仲看似违背了仁道。但孔子却明确地肯定了管仲的仁,原因是管仲辅佐齐桓公用和平手段维护华夏 的统一,使人民免遭异族的奴役。这说明,孔子的仁的高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 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只讲求小谅小信。孔子肯定管仲的大节大信,忽略他的小节小信,说明孔 子在仁的认知上能知权达变。孔子否认管仲知礼而肯定管仲为仁,也表明他的仁和礼之间存在矛盾之 处。 练习 1、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 分)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孔子和他的学生子路、颜渊在谈自己的志向,请你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认同哪一种,为什么?(4 分) 参考答案:(1)认同子路的志向 子路的志向是“自己有东西要与朋友共享,朋友用坏了东西自己也不心痛”。 理由:a、帮助朋友是爱心的体现 b、如果人人都能关心、帮助朋友,那么这个社会风气就会很好了。 (2)认同颜渊的志向 颜渊的志向是,不要自我夸耀。 理由:a、夸耀的实质是自我骄傲。b、夸耀的目的是为了表现自己,达到一定的目的。c、自我不利于 向善,不利于进步 (3)认同孔子的志向 孔子的志向是,使老人安逸,信任朋友,关心小孩。 理由:a、这是一个人道德修养达到极至的表现;b、这是大爱大同世界的体现。真正仁者是“泛爱众, 而亲仁”“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夫子之志表现出来的是心怀天下,为天下人着想,是无私无我的博大 真诚的仁心仁术,夫子之志才最接近真正仁者的标准。 2、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 分)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 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 也。” (1)子贡认为“仁者”应该有怎样的表现?孔子认为“仁者”应该有怎样的表现? (2)你同意孔子的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子贡认为“仁者”应该忠于主上,应该为主上死难,杀身成仁。孔子认为“仁者”应该看他对社 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天下统一,安定百姓,造福民众。 (2)同意。“仁者”必然履行社会责任和义务。孔子的“仁爱”注重道义,讲求社会责任,“仁者”的 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讲求小谅小信。 六、君子之风 文化思想 儒家的道德学说,可称为内在价值论或道德至上论。孔子主张“义以为上”,即以道德为最高价值。儒 家的价值观以重义崇德为特色,但重义崇德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轻利贱力。 练习1、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4 分)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1)从这几段文字看,孔子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是什么?(1 分) (2)以孔子对君子的要求看,我们怎样才能成为君子?(3 分) 参考答案: (1)孔子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是如何看待“利”和“义”。 (2)以孔子对君子的要求看,我们要重义轻利,交友要“以义合”,不能“以利合”,不能为了私利而 结党,要安贫乐道,还要讲诚信、态度要谦逊、要按照“礼”来实践,这样才能成为君子。 2. 阅读《论语》中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云尔。” 子曰:“君子以义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子温而不厉,威而不猛,恭而不安。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节选的几个章节,孔子从哪些方面阐述了君子应该具有的品质? (2)作为君子,应该具有高尚的情怀和乐观的精神。从节选的章节看,你们认为君子个人修养的内容 和要求有哪些呢? 参考答案: (1)义、仁 (2)要点: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 行为有礼 态度谦逊 讲求诚信 见利思义 庄重安详 3. 阅读《论语》中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 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针对棘子成的认识,子贡提出了怎样的观点?请从现实生活中,为子贡的观点提供论据。 参考答案: 子贡的观点是“文饰如同本质一样重要”。08 奥运开幕式完美的表现形式成功地诠释了奥运理念,也成 功展现改革开放三十年后中国的实力和人民的精神风貌。(4 分) 八、周而不比 文化思想: 与人为善——友好交往 “诚”与“信”——诚实交往 “和而不同”——“适中”交往 练习: 1、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 分)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这两章都涉及到了交友的一个原则。这个原则是什么?你对此有什么看法?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原则是:朋友相处勿烦琐无度。 我很赞同这个交友原则。 理由:a、与朋友接触太多,双方矛盾自然会产生;b、人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自由与空间,过度 干涉别人的生活,干涉别人的自由就是不尊重别人的表现;c、对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看法,或 许对方的观点是正确的,这时不要强求朋友采纳自己的观点。。 我不赞同这个交友原则。 理由:a、接触能保持、促进感情,现实中交友绝大多数如此。b、既然是真心对待朋友,就要强劝朋 友,直到朋友改正自己的错误为止,因为这是真心为朋友好。 2、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 分)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群而不党”是儒家推崇的交往观。“周而不比”“比而不周”及“矜而不争”也是孔子论及的交往方式。这三种交往方式哪一种和“群而不党”最接近?“群而不党”对当今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参考答案: 周而不比。 “群而不党”的意思是合群团结但不结党营私。这样的交往观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因为“合群团结” 产生力量,“结党营私”的人往往搞小团体,为了小团体的利益处理事情往往不分是非原则的,这样对 单位、集体乃至国家的发展是很不利的。 十一、诲人不倦 文化思想: 了解孔子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方法及思想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了解孔子“述 而不作”的主张。 练习: 1.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在教育对象方面,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它是孔子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总纲。有人认为,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最光辉)的思想。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有何现 实意义? 参考答案:孔子的这一朴素的教育普及的思想,与今天所说的“教育要立足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 并在全国范围推行普遍的义务教育是相通的;孔子关于“人无论品行善恶、不管聪明愚笨,都可以接 受教育”的思想,与我们今天强调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也是相通的;孔子关于“人不论年龄大 小,不管是否有职业都可以接受教育”的思想,与我们今天主张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还是相通的。 因为它是以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需要为基础的,即人人都有接受教育、不断完善自我的需要。孔子时 代的人们有这种需要,孔子于是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原则,并大办私学,广招学生,满足了人们这 种基本需要;今天我们的政府提出对所有学龄儿童和少年实行义务教育,对全体国民实行广泛的继续 教育和终身教育,我们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包括那些在智力或品行方面有缺陷的学生,同样是满 足了人们接受教育,完善自我的基本需要。 2.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4 分)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 “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 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11·22) (1)文段中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具体事例,从中也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的哪 一种教育原则? (2)孔子的这一教育思想在当今有什么现实意义?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参考答案: (1)因人而异(或:因材施教) (2)要点:孔子的这一教育思想在当今仍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促使 学生的全面发展。原因是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比如智力差异、学习基础差异、特长差异、兴趣 区别等,这就要求教育要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 3、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 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1)面对子夏带有刁难性的问题,孔子是如何启发教育他的? (2)本来是孔子在启发子夏,可为什么孔子却说“启予者商也”? 答案:(1)孔子说再好的画也是要画在洁白的底子上,告诫子夏再好的文学也应建立在德行之上, 切勿舍本逐末。 (2)孔子这里就是在教育学生做人要朴实,要以内在德行为重,少一些外在虚伪的花里胡哨的东西。 他一启发,子夏就明白,接受老师的教诲并且能举一反三、启发老师。而老师肯定并谦虚地接受他的 这种理解,这是一种让人羡慕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十二、高山仰止 思想内涵 感悟孔子的人格之美以及感人的师生关系,探究《论语》中叠句形式与《论语》语体特点的关系。 孔子的品格的动人处在于他的和蔼温逊,从他对弟子说话的语气腔调就可以看出。同时他不是永远温 和高雅的,他嫉恶如仇,有时会当着人面说出很刻薄的话。孔子具有深厚的情感,敏锐的感性,高度 的优美。叠句多为感叹句和祈使句,这类句子的重叠使用可进一步强化语气和感情色彩。就像诗歌的 重章叠句,有一唱三叹之效。练习 1、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 分)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 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 (1)这段文字体现了孔子的哪些学习观点? (2)结合这段话,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学习的理解。 参考答案: (1)学习永无止境,永远不能满足;学习应循序渐进;学习应有广泛视野;学习应有自己的思想。(2)示 例:道无所不存,无处不有。仰观之而显得更高大,钻研之则显得更为艰深。“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奥秘无穷,包罗万象,但却没有确定的答案,常常会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收获。而我们现实的教育精神 却是满足于一个唯一的答案,学习盲目追寻,找不到自己的真正思想,失却的是自己真正的个性。这 种学习是本末倒置的,它只是随意地捡起别人的东西作为自己学习的结果,显然,这种学习方法(或 教育精神)是不值得提倡的。学习(或教育)是有规律的,我们必须遵循这个规律,循序渐进,不断 学习,不断扩充自己的思想,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存库。只有这样,我们的思想才不至于被某种东西所 束缚,才能在不断学习中创新、发展。 2 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 分)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 而成者也。”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 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 孔子通过平时的言行赢得了学生们的喜爱和崇敬。请结合上面三段谈谈其理由,并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孔子对学生生活上的关心、性格上的理解和引导。(2)孔子不仅希望自己的学生“博学于文”, 还希望学生“约之以礼”,更难得的是对学生采取了“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 十三、沂水春风 文化思想 礼乐治国 《沂水春风》记述的是孔子和学生们关于立志的谈话。孔子问志,四学生答志。从表面上看,四人答 案各不相同,可实质上都是以“礼治”为中心,为目的。 孔子政治上主张“礼治”,即以礼治理 国家。礼治,是儒家的最高理想。孔先生的“礼志”既有其保守的一面,如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也有其革新的一面,如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举贤才”等。因此,我们在欣赏孔子的“礼” 时,既不能不加分析的全盘继承,也不可不加分析的全盘否定。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取其精华,弃 其糟粕。 探究题 1、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 分)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子曰:“吾与点也。” (1)曾点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理想生活图? (2)你赞同曾点的理想吗? 参考答案 (1)描绘了一幅师生暮春郊游的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 (2)赞同:因为曾点勾勒的是一幅太平盛世和乐景象图,他的理想反映了儒家所向往的“礼治”的社 会境界,表现了曾点安详自得的人生态度。 不赞同:曾点缺乏济世大志,反映了他消极避世的思想,而儒家讲究入世,讲究积极进取。 2、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 分)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 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曾皙)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1)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志向都是符合儒家 (子路见荷蓧丈人后语)这一入世精神的。(2)曾皙的志向似乎不符入世精神,孔子却对他大加赞赏。根据你的理解,分析孔子赞赏曾皙的原因。 参考答案: 1、(1)“不仕无义”或“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2)原因一:孔子虽提倡积极入世,但多年的奔波,多次的碰壁,让他心灰意冷,曾皙描绘的图景, 正与孔子此时,“知时而不求为政”的心情契合。原因二:曾皙所阐述的志向正是孔子“老者安之,朋 友信之,少者怀之”的政治理想的写照。(说出其中一种原因即可) 十四、中庸之道 文化思想 1、中庸之道:“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顾名思义,“中庸”就是不偏不斜、不左不右、不走极端, 宽容包纳,和而不同,但它不同于无原则的调和,而是在一定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和谐,它和 折中主义截然不同,在孔子看来,它是一种至高无尚的美德。 2、和而不同 “和”与“同”,在汉语中可以是同义词,但在这里是有区别的。事物通过变革达到实质上的统一或 调谐状 态,叫做“和”;掩盖或否定事物的矛盾,只求表面上的整齐一致,谓之“同”。 孔子鄙视那 种善恶不分、含糊苟且、两头讨好,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孟子.尽 心章句下》)的折衷主义者,中庸之道反对折衷主义者的“同而不和”,赞成“和而不同”。 2002 年 10 月 24 日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在美国布什总统图书馆发表演讲阐述了“和而不同”的思想。 他指出两千多年前中国先秦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 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 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 练习 1、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 分)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 及。” ……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孔子是如何评价师和商的?你是否赞同孔子的评价?为什么?(4 分)参考答案: 师过了头;商不够,还没达到。孔子认为“过犹不及”,意思就是“过了头”与“还没达到”都不好。 赞同孔子的评价。首先,“过”与“不及”都不是恰到好处,孔子主张“中庸之道”,主要指折中、适 当、不走极端。现实生活中狂放之人,志向远大而不切合实际,过了头,不好;而操守谨严,不肯同 流合污的人也不好,因为这类人做事情缩手缩脚,就像过份左倾激进的不好,过分右倾保守的一样不 好。其次,孔子认为中庸之道不是不讲原则的折衷主义,不讲原则,四面讨好,自私伪善,孔子称之 为“乡愿”,“乡愿,德之贼也”。 不赞同孔子的评价,只要符合情理亦可。 2、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 分)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 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子)曰:“赐也亦有恶乎?” (子贡)曰:“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⑴请用自己的话,解说孔子的“中庸之道”。(不超过 40 字) ⑵孔子、子贡的言论是否符合“中庸之道”?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中庸之道的内涵:以中道行事,不走极端;宽容包纳,和而不同;在一定原则下寻求矛盾双方 的协调和谐。 详细补充:“中庸”、“和”的精神实质是要求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在对待社会问题时要依据道德 原则保持中立态度,考虑问题全面,不走极端,对人宽容大度,这样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保持稳 定,有利于社会安定。把它看成“折中主义”是不妥当的。因为,全面看《论语》中关于“中庸”、“和” 的论述,可知孔子还提倡“和而不同”(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允许有不同意见),反对“同而不和”(表 面上强求统一),反对无“是非”原则的“乡原”等。 (2)、孔子更强调人要包容厚道;要讲礼仪;遵守尊卑的秩序;做事要通融,不能固执不通,把无知 当作勇敢。子贡更强调做人要诚实、谦逊、尊重他人隐私。孔子认为作为一君子,需要矜持庄重,但 不争强好胜,头角峥嵘;君子举人察言是有原则的;君子爱憎分明,爱憎的标准是礼仪。孔子对君子 的要求,充分显示了中庸的思想,子贡同样如此。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