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广东省云浮市高三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0届广东省云浮市高三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

ID:423976

大小:398 KB

页数:24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云浮市 2020 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论语》开篇《学而》中提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此句“弟”通“悌”,指出了孝与悌是为 人的根本。“本立而道生”,生生不息的人道,其根源在于孝悌。孟子则进一步提出“尧舜之道,孝悌而已 矣”。从人伦关系和人伦次序来说,“孝”一般是子女对父母的孝顺孝敬,指的是上下两代人的纵向人伦关 系,“悌”指的则是兄弟姐妹间的横向人伦关系,“一纵一横”所形成的“十字形”的人伦构造,无疑是 中国人伦关系的重要构造,悌文化在其中的作用与重要性,具体体现为三个“有利于”: 其一,有利于个人的修养成才:悌作为对兄长的敬爱,与孝具有天然的联系性。将对兄长的敬顺扩大 至父母便成了孝。同时,维持兄弟姐妹关系的和睦本身也是孝的一个方面,“兄弟睦,孝在中”。义与悌更 是紧密联系。“义之实,从兄是也。”义为行事得宜,分寸得当之意。幼弟对长兄的得当行为正反映了义 的内容和要求。孝悌作为个人修养的核心,做好它,仁义礼智便能顺其自然,唾手可得,故孟子说“尧舜 之道,孝悌者也”。 其二,有利于家庭的和睦与团结:悌对于“先生为兄,后生为弟”的强调,在家庭内部确立了普遍认 同的同辈兄长核心和井然秩序。弟弟要时刻为兄长考虑,日常中尊敬顺从兄长。兄姐要用“友”回报 “悌”,关心爱护弟妹。在孝悌思想的指导下,古人崇尚同居共财,甚者有十世同居,几千人吃一口大锅饭, 而不闻争吵之声。即便兄弟成年后分家,悌友的思想也为财产划分添上了温情脉脉的色彩。分家之后各支 仍旧相互扶持,荣辱与共,兄姐弟姐之间的悌德成为家庭家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的重要因素。 其三,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悌德明确长幼秩序,强调长幼两者各守其道,各安其分。与强调父子关系 的孝相结合,培养出每个人的伦序意识与伦理关切,“孝以事君,弟以事长,示民不贰也”。用悌道来侍奉 尊长,在法治不健全和政权不下乡的社会中,孝、悌思想很好地维护了社会秩序和政局稳定。 今天,随着人口流动速度的加快,传统的熟人社会逐渐被陌生人社会所取代。悌道的“四海之内皆兄 弟”为现代的人际交往提供了良好的思路,以一颗友好善意的心来面对所有熟人和陌生人,在此基础上建 立融洽的社会关系。如今社会上出现的许多人情冷淡的现象,正是因为对陌生人缺乏兄弟般的热情,而习 惯用冰冷的利益衡量人际间的关系所致。将悌道贯彻于社会中,不仅能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更能推动社 会更好的进步与创新。 当然,我们需要正确辨别与对待悌道,在重视与弘扬悌道的重要价值与作用的同时,也不能走向极端。 兄弟姐妹之间的悌道,只是人伦关系之一,不能是占据人的存在的全部或主导层面的人伦关系。 ——摘自丁成际《悌之道》(《光明日报》2020 年 3 月 21 日)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子女对父母的孝和兄弟姐妹间的悌“一纵一横”地组成了中国的人伦关系。 B. 悌对于“先生为兄,后生为弟”的强调,确立了兄长核心,使兄弟相互扶持,荣辱与共。 C. 在当今社会中,用悌道来侍奉尊长,孝、悌思想很好地维护了社会秩序和政局稳定。 D. 以“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悌道面对所有熟人和陌生人,在此基础上能建立融洽社会关系。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以《论语》和孟子的话说明了“悌文化”在中国传统社会伦理中的重要地位。 B. 文章采用层层递进的思路结构,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悌文化在中国人伦关系中的重要作用。 C. 文章联系社会人情冷淡的反面现实,论证了悌文化为现代的人际交往提供了良好的思路的观点。 D. 在论述悌文化的作用与重要性的同时,文章也指出在弘扬悌道时也不能走向极端,具有辩证的思维。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兄弟睦,孝在中”,对兄长的敬顺扩大至父母便成了孝,因此,“悌”与“孝”联系紧密。 B. 孝悌作为个人修养的核心,只要做好了孝悌,就能顺其自然地做到仁义礼智。 C. 今天,传统的熟人社会逐渐被陌生人社会所取代,“悌”的对象也应该由兄弟姐妹扩大到陌生人。 D. 因为悌道只是人伦关系中的一部分,如果我们在弘扬悌道时走向极端,效果会适得其反。 【答案】1. D 2. B 3. B 【解析】 【1 题详解】 此题考查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文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整合最能表 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的主要内容。解答是应先从原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 阅读区间,然后与选项的表述仔细比对,看是否一致;同时还要了解错误表述设置的一般思路,比如张冠 李戴、无中生有、混淆时态、以偏概全、曲解文意等等。本题中, A 项,“组成了中国的人伦关系”错,根据语文“‘一纵一横’所形成的‘十字形’的人伦构造,无疑是 中国人伦关系的重要构造”可知,“孝”和“悌”是中国人伦关系的重要构造,不是全部内容。 B 项,“确立了兄长核心,使兄弟相互扶持,荣辱与共”错,根据原文“悌对于‘先生为兄,后生为弟’ 的强调,在家庭内部确立了普遍认同的同辈兄长核心和井然秩序”可知,“悌”确立的是家庭内部普遍认 同的同辈兄长为核心,不是所有兄长都可以。 C 项,“在当今社会中”错,根据原文,“用悌道来侍奉尊长,在法治不健全和政权不下乡的社会中,孝、 悌思想很好地维护了社会秩序和政局稳定”可知,用悌道来侍奉尊长,孝、悌思想很好地维护社会秩序和 政局稳定,是在法治不健全和政权不下乡的社会中,而当今社会法制健全。 故选 D。【2 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 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设题的误区如下:概括不当、论据分析不当、因果关系不 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 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 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 B 项,“层层递进的思路结构”错,根据原文“其一,有利于个人的修养成才”“其二,有利于家庭的和 睦与团结”“其三,有利于社会的稳定”,这三个“有利于”是属于并列结构,并非层层递进。 故选 B。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 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 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 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 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 B 项,“只要……就”过于绝对。根据原文“当然,我们需要正确辨别与对待悌道,在重视与弘扬悌道的 重要价值与作用的同时,也不能走向极端。兄弟姐妹之间的悌道,只是人伦关系之一,不能是占据人的存 在的全部或主导层面的人伦关系”可知,我们要辩证的对待悌道,做到仁义礼智,除了悌道,还需要其他。 故选 B。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04 年中国就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垃圾生产国。目前全国生活垃圾年产量为 4 亿吨左右,并以大约每 年 8%的速度递增。 垃圾在不分类的情况下,往往只有两种处理方式,填埋和焚烧。然而,填埋浪费土地资源,产生有害 渗滤液,存在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隐患;焚烧会产生有害的灰渣和气体。那些未经安全处理的垃圾,兜兜 转转,甚至可能回到我们的身体内。美国 CNN 做过一个调查,追踪 8 名志愿者的一周饮食,在他们体内发 现了几乎所有的塑料类型。当我们还在为站在食物链最顶端而沾沾自喜的时候,殊不知,链条的底端早已 一片疮痍。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所以,垃圾分类,不仅是分类,更是在自救。有分类,才可 能更好地无害化处理。最近,网络上嘲笑上海强推垃圾分类的段子铺天盖地,因为对很多人来说,垃圾分类的最大影响就是 自己的生活变得不那么便捷了。其实早在 2000 年,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就被确定为全国首批 8 个垃圾 分类收集试点城市,但 19 年过去了,收效甚微。看来,垃圾分类绝非只是“政府重视,资金到位”就能快 速达成的。 (摘编自新浪微博 2019 年 8 月 21 日《垃圾分类,刻不容缓》) 材料二 1962 年,林恩(Lynn W.R.)提出废弃物综合管理理念,其中垃圾管理的“金字塔”优先度层级已被全世 界广泛接受。2017 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简易处理比例为 2.3%,卫生填埋处理比例为 55.9%,焚烧处理比例 为 39.3%,生物处理比例为 2.5%。 (摘编自《垃圾处理与利用的“金字塔”层级》,《科学世界》2019 年第 9 期) 材料三 垃圾生命周期管理的策略依次为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尤以减量化为优先。减量化要求从产品的 设计、生产过程中就要考虑产品废弃后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例如通过减少材料用量、降低重量和缩小体 积等一系列手段减少产品废弃后的生活垃圾产量。在产品的消费过程中推进可持续消费模式,通过缩减不 必要的消费、减少不必要的包装以及尽可能重复利用产品等策略,减少消费过程产生的生活垃圾。生活垃 圾处理要坚持大力推进资源化,尽可能回收资源和能量,例如从电子废弃物中提炼金、银、铜等金属资源, 废弃塑料进行再生和建材化处置,有机垃圾进行堆肥和厌氧发酵等生物处理回收有机肥和生物燃气,生活 垃圾焚烧发电等。对于最终无法资源化的生活垃圾要进行安全的填埋处置,实现生活垃圾的无害化。 (摘编自杨建新《生活垃圾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科学世界》2019 年第 9 期) 材料四 垃圾随意抛掷意味着社会文明还没起步;能够集中堆放,可认定社会文明的开始;如果进行分类处理,就算融入现代文明;只有精细化管理,该国家和地区方能进入先进社会行列。 德国是世界上垃圾分类回收做得最好的国家之一,其垃圾循环利用率达 65%左右。其城市垃圾分类实施 开始于 1904 年,至今累计出台与垃圾管理相关的法律 800 余项、行政管理条例近 5000 条。从前端收集到 末端处理,德国实现了全覆盖和全方位垃圾管理。配有专门的环境警察,每天展开专项巡逻,每周抽查各 居民区的垃圾分类情况。 日本人认为“资源使用不当是垃圾,垃圾利用恰当是资源”,所以日本的垃圾分类环保教育从幼儿园开 始,小学四五年级还专门开设了垃圾分类的课程。日本每户家庭的墙上都贴有两张时刻表——《电车时刻 表》和《垃圾回收时间表》;每个社区都有垃圾分类的咨询电话;政府编有详细的《垃圾分类手册》。如果 乱丢垃圾,很可能被处以 5 年以下有期徒刑,最高罚款可达 1000 万日元。 (摘编自汪中求《垃圾分类背后的真相》,《企业管理杂志》2019 年 7 月) 4. 依据前三则材料,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垃圾管理的“金字塔”优先度层级中,“减量化”在最顶端,具有最高综合效益;“简易处置”处于最 底层,对环境影响也最大。 B. 依据林恩的废弃物综合管理理念,目前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约 95%都采用卫生填埋和焚烧的处理方式,已 基本实现“无害化”。 C. “减量化”意味着先从源头减量,在产品设计、生产时就要考虑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后续消费过程中 也要尽量减少垃圾的产生。 D. 我们要坚持大力推行生活垃圾处理“资源化”,对其中可以成为资源的部分尽可能地提取、回收、再生、 利用,变废为宝,循环使用。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垃圾生产国,垃圾处理方式和分类意识还处于落后阶段,因而推行垃圾分类管理是 一件迫在眉睫的大事。 B.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是说垃圾造成的环境问题,每个人都脱不了干系,所以参与垃圾分 类管理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C.日本人认为“资源使用不当是垃圾,垃圾利用恰当是资源”,由此可见,垃圾和资源可以相互转化,不存 在无法资源化的垃圾。 D. 垃圾处理的水平反映了社会文明程度,对垃圾进行精细化管理,是国家和地区进入社会先进行列的前提。 6. 结合材料四,说说我国推行垃圾精细化管理还需在哪些方面加以改进。 【答案】4. B 5. C 6. 政府重视立法,严格执法;社区积极参与,重视指导;学校重视宣传,开设课程;民众自觉进行垃圾分 类。【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 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 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选“依据前三则材料,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 项中 说目前我国城市“已基本实现‘无害化’”理解有误。材料三中说“垃圾生命周期管理的策略依次为减量 化、资源化、无害化,尤以减量化为优先”“生活垃圾处理要坚持大力推进资源化,尽可能回收资源和能 量”“最终无法资源化的生活垃圾要进行安全的填埋处置,实现生活垃圾的无害化”,我国目前只是将大量 的生活垃圾进行初步的“卫生填埋和焚烧”,根据林恩的废弃物综合管理理念还未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 故选 B。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如本题问的是“对材 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内容,进行比对分析。本题 C 项 不正确,“日本人认为‘资源使用不当是垃圾,垃圾利用恰当是资源’”不能得出“不存在无法资源化的 垃圾”的结论。而且材料三中说“对于最终无法资源化的生活垃圾要进行安全的填埋处置,实现生活垃圾 的无害化”,由此可知是存在无法资源化的垃圾的。 故选 C。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然后根据题干要求锁 定答题区间,梳理层次关系,再把握关键语句,具体辨别,从而抓住主要信息。作答时要具备一定的抽象 分析和归纳概括能力。本题要求“结合材料四,说说我国推行垃圾精细化管理还需在哪些方面加以改进”。 根据题干提示可知答案涉及内容在材料四中。材料四中二三自然段介绍了德国和日本的垃圾精细化管理举 措,抓住关键句“德国……累计出台与垃圾管理相关的法律 800 余项、行政管理条例近 5000 条。……德国 实现了全覆盖和全方位垃圾管理。配有专门的环境警察,每天……,每周……”“日本的垃圾分类环保教 育从幼儿园开始……日本每户家庭……每个社区……如果乱丢垃圾,……”进行概括,即可整理出答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935 年的羊 徐建宏 找到学校,老旺看见曹老师正在巴掌大的操场上给学生们布置下午上山打柴的事.冬天的太阳光把曹老 师的脸照得暖洋洋的。山里太穷,孩子们读不起书,只能隔三差五地到山上打些柴,然后到镇上卖了弄点钱,老旺看到自己的孩子狗娃也在中间。 等学生散了,老旺急忙把曹老师拉到一边,哆哆嗦嗦地从破棉袄里掏出一个布包,大概是午后的太阳光 显出了力量,曹老师注意到老旺的额上微微出了点汁老旺说:“曹老师你看看这里面写的啥?” 曹老师疑感地打开布包,从里面露出一张缺角的纸条。由于年深月久,纸条已经清黄不堪,上面不规则地 分布着一些细洞。曹老师展开纸条,只见上面写着: 借条 兹借到瓦村元富家羊 20 只,俟革命成功后以两倍奉还,此据。 红军指挥员叶×× 1935 年 10 月 25 日 曹老师抬头看看老旺,此刻老旺的眼睛像两把钳子钳住了他,曹老师说:“老旺,这东西你从哪儿找到 的?” “俺家的一个破墙洞里。”老旺急切地说,“上面写了些啥?” 曹老师莞尔一笑说:“那元富是你家什么人?” “俺爷爷哪”老旺说,额上的细汗已经变成了颗粒 “老旺,恭喜你啊,”曹老师一巴掌拍在老旺的肩上说,“你家发财了。 消息从这天午后开始像花朵一样开遍了整个瓦村,到黄昏时老旺家的院子里已挤满了人没有谁对老旺 怀里的 40 只羊持怀疑态度。整个瓦村似乎隐隐听到了从 1935 年传来的羊叫声瓦村虽然偏僻,但历史上也是 个弹痕累累的地方。离村不到一里,马蜂窝似的弹坑足以印证瓦村昔日的荣光,应该说,这张借条对老旺的确 太重要了,它的重要性甚至超出了我们想象的范围,老旺一家六口人,妻子长年捧着一只酱黑的药罐,加上自 己腿脚不灵便,儿子狗娃一狗娃二还是因为曹老师才读上书的,靠着几只咩咩叫的羊养家糊口,生活的艰难 可想而知。 这天夜里,瓦村的所有家庭都在斑驳的泥墙上寻找历史的破洞 1935 年的羊叫声弥漫了整个瓦村。 根据曹老师的指点,老旺第二天一大早就翻山越岭到镇上去了。曹老师关于纸条的一些看法,在镇政府 的办公室里得到了证实。一个干部模样的人打着手势对老旺说,这张借条非同一般,我们一定要认真核查,尤 其是首长的签字,需经专家鉴定老旺听了这番话,心里像冬天的风一阵松一阵的,这时候恰巧镇长进来,镇长 把老旺请到自己的办公室,还给老旺了杯茉莉花茶,这使老旺在茉莉花的清香中毫不犹豫地把那张借条留在 了镇长那儿。 冬去春来,日子的流云在漫长而煎熬的等待中随风而逝,老旺日复一日地把羊群赶到山坡上,看处山梁 上腾起的黄尘,也看曹老师带着狗娃他们上山打柴的情景老旺的心里酸了又湿,涩了又酸,据村里人说,曹老 师的父亲是个烈士遗孤,战争年代被寄养在瓦村,后来曹老师是从遥远的大城市来到瓦村教书的,几十年的 青春在黄尘古道中悄无声息地献给了瓦村,老旺记得,几十年间曹老师才回过五次家。后来的消息是曹老师从镇上带回来的。那天曹老师和几个学生挑着柴火到镇上去卖,归路上顺便去了趟 镇长办公室。镇长答复说,经多方鉴定,现在已经确认了那张借条,首长的答字也真实无说,再过几天县里就 会派人把折合的 1 万块钱送到瓦村去,镇长的叙述让曹老师喜出望外,以致在走出办公室时老师一脚踩空把 脚崴了。 县里派人在镇长的陪同下来到瓦村是在几天以后,那是个今人难忘的日子,整个瓦村到处尘土飞扬,人 们看到腿残又老实巴交的老旺从县里同志的手里接过一个大红包,那鲜艳的色彩在灿烂的阳光下让人热血 沸腾,这个中午,我们的农民兄弟老旺像一颗挂在秋天树上的红柿子引人注日。1935 年的羊叫声又一次回荡 在瓦村的天空。 第二天,老旺找到学校时天刚蒙蒙亮,曹老师扶着墙壁出来开门。看到一脸土色的老旺,曹老师开玩笑 说:“老旺,你的脸是不是被钱烧了?” 老旺站在门口,从门外进来的光线照出曾老师房间里的摆设简陋又寒酸,灶上的白烟袅袅散开。老旺迟 疑了一下,从怀里掏出一个纸包塞到曹老师手上说:“俺想了整整一宿,这 2000 块钱就送给学校吧,往后你 和孩子们不要再上山打柴了。” 曹老师张了张嘴,一时无从说起。 老旺然一笑说:“狗娃这几年全靠了你才念上书的,还有俺们家……你的恩情俺们忘不了,留下的那几 干块钱,够俺们还债和添些羊啥的了。”老旺慈厚的笑脸在逆光中灿烂而令人心动。 曹老师凝视着老旺一瘸一拐地走入晚春的早上,眼前一片模糊——他仿佛看到了有许多可爱的羊簇拥 在老旺身后,老旺就像站在洁白的云彩上,在他耳边,1935 年的羊叫声如水而来。 7.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多次写到曹老师领着学生打柴的场景,表现了瓦村的偏僻贫穷,塑造了曹老师为了瓦村的教育和明天, 几十年如一日,热心执著、无私献的形象。 B.“老旺在茉莉花的清香中毫不犹豫地把那张借条留在了镇长那儿”,这既展现老旺这个农民淳朴善良的性 格特征,更为了表现百姓对政府毫无保留的信任。 C.“看到一脸土色的老旺”,这里的神态描写说明老旺一夜无眠,终于做出捐款决定,这样的处理使得老旺这 个形象前后矛盾,但也体现了艺术的真实性。 D. 小说构思精心而又巧妙,大多情况下,作者在表现老旺时用的是曹老师的视角,在表现曹老师时用的是老 旺的视角,视角的变换使人物塑造更富立体感。 8. 小说中那张缺角的“借条”对小说的叙事起到怎样的作用?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9. 有人认为小说的主要人物是老旺,但作者却花了不少笔墨来写曹老师,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这样处理的用 意。 【答案】7. C 8. ①作为文章线索,小说围绕着这张借条来叙述故事,使小说情节集中凝练,结构清晰;②联接小说时空,小说借助这张借条,将历史与现在巧妙的联接起来,拓展了小说的深度与广度;③交汇明暗线索, 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老旺与曹老师,暗线是他们的祖辈父辈的奉献牺牲,一张借条,将两代人高贵而 明亮的精神世界连接在一起。 9. ①串联小说情节,小说用曹老师来穿针引线,推动情节的发展;②衬托(烘托)主要人物,小说通过曹老师的 视角来塑造老旺这个人物形象,而老旺之所以决定捐款,也是因为受到曹老师精神的感召;③拓展小说主题, 曹老师作为革命烈士遗孤的后代,放弃大城市的生活,将青春奉献给瓦村,这个形象丰富了小说的主题。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 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 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C 项,“这样的 处理使得老旺这个形象前后矛盾”错,于文无据,本文中老旺的形象前后不矛盾。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中物象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小说中那 张缺角的“借条”对小说的叙事起到怎样的作用?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然后明确本题考查的内容,即小说中 物象的作用。再看这一内容与小说情节、人物形象、小说主旨之间的关系。本题中,故事情节由那张缺角 的“借条”展开,“借条”贯穿全文,可见,它是文章的线索;其次,这张“借条”的落款是 1935 年,文 中说道“瓦村虽然偏僻,但历史上也是个弹痕累累的地方”,这样的构思将历史与现在巧妙的联接起来,拓展 了小说的深度与广度;最后,“借条”的设置是双线索结构中的交汇,文中可看出“经多方鉴定,现在已经 确认了那张借条,首长的答字也真实无说”、“曹老师的父亲是个烈士遗孤,战争年代被寄养在瓦村,后来曹 老师是从遥远的大城市来到瓦村教书的,几十年的青春在黄尘古道中悄无声息地献给了瓦村”,这些内容可 见老旺与曹老师的祖辈父辈的奉献牺牲,一张借条,连接了两代人。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把握文章次要人物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考生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有人认为小 说的主要人物是老旺,但作者却花了不少笔墨来写曹老师,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这样处理的用意”,考生在解 答本题时,应先了解:小说中次要人物往往着墨不多,但其地位不可忽视,他们是作者精心安排的角色, 我们在学习中也要着力对次要人物的作用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小说赏析水平。次要人物的设 置只要是为主要人物服务,其作用一般可从以下方面着手:1.烘托突出主人公性格;2.深化主题;3.推动故 事情节发展;4.烘托气氛。本题中,“曹老师”这一角色属于小说的次要人物,他的出现,贯穿了故事情节 的前后,“曹老师疑感地打开布包,从里面露出一张缺角的纸条”、“根据曹老师的指点”、“后来的消息是 曹老师从镇上带回来的。那天曹老师和几个学生挑着柴火到镇上去卖,归路上顺便去了趟镇长办公室”,从这些内容可看出,“曹老师”推动情节的发展;其次,老旺之所以决定捐款,是因为他想到“曹老师的父亲 是个烈士遗孤,战争年代被寄养在瓦村,后来曹老师是从遥远的大城市来到瓦村教书的,几十年的青春在黄 尘古道中悄无声息地献给了瓦村”,所以,“曹老师”的设置也烘托了老旺这一主要人物;同样,这是曹老 师这一奉献精神,深化了文章的主旨,体现了两代人高贵而明亮的精神品质。考生从这几方面进行概括即 可。 【点睛】分析小说中物象的作用,要分析情节结构方面,概括主要故事情节,可以是文章的线索,或串起 文章的哪些情节,或见证记录了什么事件的发展变化,或写了什么与这个物象有关的经历。内容主旨方面, 作者借某一物象表达某种态度,揭示了某种精神或哲理,突出了某种主旨,升华了主题。人物塑造方面, 突出人物的形象或性格。最后是表达效果方面,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渲染营造了某种氛围,标题与 文中某个内容相呼应,或与文中什么内容形成对比。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以任侠自喜,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孝景时,为太子舍人。每五 日洗沐①,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庄好黄、老之言, 其慕长者如恐不见。年少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武帝立,稍迁为鲁中尉、济南 太守、江都相,至九卿为右内史。以武安侯、魏其时议,谪秩为詹事,迁为大农令。庄为太史,诫门下:“客 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庄廉,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然其馈遗人, 不过算器食。每朝,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其推毂士及官属丞史,诚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 为贤于己。与官属言,未尝名吏,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惟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②称郑 庄。然郑庄在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 人宾客为大农僦③人,多逋负。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顷之,守长史。上 以为老,以庄为汝南太守。数岁,以官卒。郑庄始列为九卿,中废,家贫,宾客益落。及居郡,卒后家无 余赀财。庄兄弟子孙以庄故,至二千石六七人焉。 太史公曰:夫以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 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 一贱,交情乃见。”郑亦云,悲夫! (节选自《史记·汲郑列传》) [注]①洗沐,假期,犹今星期日。②翕然,形容言论、行为一致。③僦,运送。 10.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夫以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 B. 夫以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 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 C. 夫以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 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 D. 夫以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 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字,十八岁成年加冠时起的,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称字是出于礼貌 和尊敬。 B. 武帝,指武皇帝的意思,也就是说这个皇帝在生前取得的成就是武功。开疆扩土,发动战争,如汉武帝。 C. 山东,地理区域名,最早始于战国时期,主要指函谷关以东的黄河流域,有时也泛指战国时期秦国以外 的六国领土。 D. 太守,是秦朝至汉朝时期对郡守的尊称。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历代沿置不改。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 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郑庄热衷交朋结友。每逢休假日常常在长安郊外各交通要道备置马匹,拜谢宾朋,往往通宵达旦。 B. 郑庄推荐贤士能人。每次上朝,向皇上称赞天下年高望重的人,并推荐贤士和属下的丞史。 C. 郑庄喜好黄老之说。受其影响,在朝廷议事时,常常随声附和,迎合皇上意旨,从不随便说是论非。 D. 郑庄生活清廉节俭。平时完全依靠俸禄和赏赐来结交朋友,虽官至九卿,死后家里没有剩余的财物。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庄廉,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然其馈遗人,不过算器食。 (2)与官属言,未尝名吏,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惟恐后。 【答案】10. A 11. A 12. C 13. (1)郑庄为人廉洁,又不置办自己的财产,依靠俸禄和赏赐来供给那些年长的友人。可是他馈赠给他 人的礼物,不过是竹器盛着的食物。 (2)(郑庄)跟长官部属讲话,从不直呼他们的名字,好像生怕伤害了他们。听到别人的高见,就向皇上 说,惟恐迟误了。 【解析】 【10 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 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 的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 划线句子的大意是:凭郑庄的贤良,有权势时宾客多得以十为倍数计算,没有权势时情况就相反,况且是 一般人呢!下邽县翟公有这样的话,当初翟公担任廷尉时,宾客盈门;到免官时,门外冷清得可以张罗捕 雀。翟公又任廷尉,宾客想再去,翟公就在门上写上大字幅说。句中,“下邽翟公有言”这是完整一句话, 后一句“为廷尉”的主语为“翟公”,故排除BD 两项。“宾客欲往”是省略句,省略宾语“翟公住所”,“乃 大署其门曰”一句省略了主语“翟公”,排除C 项。分析可知,A 项断句正确。 故选 A。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 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本题中, A 项,错误,“字”,男子20 岁行冠礼时起。 故选 A。 【12 题详解】 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命题主要着眼于与主要人物相 关的事件、言行等。选项设计特点多是先概括人物某方面的品质、特点,再结合材料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 析印证。此类题要求考生在全面理解文言的基础上,找到选项在文中的信息区域仔细比对。选项设错,包 括信息错位(具体事件在时间、地点、人物、原因、方式的错误)、翻译错误、无中生有等多种情况。本题 中, C 项,“郑庄好黄老之说”和他在朝廷议事时没有主见,随声附和,迎合皇上意旨等内容不构成因果关系。 故选 C。 【13 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 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 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还要注意以下关键词和特殊句式的翻译: 第一句得分点:“治”,置办;“仰”,依靠;“馈遗”,偏义复词,赠送。 第二句得分点:“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叫、称呼;“进”,推荐、献给;“与官属言”是省略句,承前 省,主语是“郑庄”;“进之上,惟恐后”是省略句和倒装句,应为“于上(进之),惟恐(于人)后”。 【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 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 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 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 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虚词断句法。①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 惟、斯等等;②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③以、于、为、则、 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 “而”字前面要断开)④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 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⑤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 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 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 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对话标 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 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 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 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 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 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 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 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 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 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 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 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 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 “省略”。 参考译文 郑当时,字庄,陈县人。以仗义行侠为自豪,他把梁孝王的大将张羽从危难中解救出来,名声在梁、 楚一带传扬。孝景帝时做了太子舍人。每逢五天一次的休假日,他常常在长安郊外各交通要道备置马匹, 问候那些老朋友,邀请拜谢宾朋,夜以继日,通宵达旦,还常常担心有所疏漏。郑庄喜好黄帝、老子的学 说,他仰羡慕年长有德行的人,惟恐见不到人家。郑庄年轻时官位卑微,但是他的交游的知己好友,都是 祖父一辈的人,是全国有名的人士。汉汉武帝刘彻即位,郑庄逐渐升任为鲁国中尉、济南郡大守、江都国相,一直到九卿中的右内史。由于在武安侯田蚡、魏其侯窦婴时的廷议中出言不当,降为詹事,后又升为 大农令。郑庄任太史时,告诫下属说:“只要客人来,不论贵贱都不要让人在门外等候。”他执行主人敬 待客人的礼节,凭自己尊贵的身份谦恭地对待客人。郑庄为人廉洁,又不置办自己的财产,依靠俸禄和赏 赐来供给那些年长的友人。可是他馈赠给他人的礼物,不过是竹器盛着的食物。每次上朝,遇到有向皇上 进言的机会,他说的都是称赞天下年高望重的人。他推荐士人和属下的丞史,称道起他们来确实津津有味, 经常称赞他们比自己贤能。跟长官部属讲话,从不直呼他们的名字,好像生怕伤害了他们。听到别人的高 见,就向皇上说,惟恐迟误了。崤山以东的士人和一些年长的人都异口同声地称赞郑庄。郑庄被派去视察 黄河决口,自己请求给五天时间整理行装。皇上说:“我听说‘郑庄出行,一千里也不带粮食’,现在请求 整理行装是为什么呢?”然而郑庄在朝廷上,经常附合逢迎皇上的意旨,不敢明确表示对错。到了晚年,汉 朝征讨匈奴,招抚四方外族,全国耗费甚多,财力物力日渐匮乏。郑庄保举的人及其宾客,有替大农令承 办运输的,亏欠款项很多。司马安任淮阳太守,揭发了这件事。郑庄因此构成罪责,出钱赎罪后降为平民 百姓。不久,在丞相府暂时担任长史。皇上认为他年老,让他担任汝南太守。几年后,在官任上去世。郑 庄当初位列九卿,中途被罢官,家道贫穷,宾客越发零落。到做了郡守,死后家里没有剩余的财物。郑庄 的兄弟子孙因为郑庄的缘故,官至二千石的有六、七人。 太史公说:凭郑庄的贤良,有权势时宾客多得以十为倍数计算,没有权势时情况就相反,况且是一般 人呢!下邽县翟公有这样的话,当初翟公担任廷尉时,宾客盈门;到免官时,门外冷清得可以张罗捕雀。 翟公又任廷尉,宾客想再去,翟公就在门上写上大字幅说:“一个死了一个活着,才知交情的深浅。一个 贫穷一个富裕,才知结交的实态。一个尊贵一个卑贱,交情才会显现。”郑庄也是这样啊,真是悲哀啊!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寻西山隐者不遇 唐代:丘为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扣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 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注释:①黾勉:勉力,尽力。②仰止:仰望,仰慕。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以“寻西山隐者不遇”为题,到山中专程去寻访隐者,是出于对这位隐者 友情或景仰,而竟然“不 遇”,作者由此抒发了自己的无限失望、惆怅之情。 B. 开首两句写隐者独居于深山绝顶之上 “一茅茨”之中,离山下有“三十里”之遥。这两句似在叙事, 但实际上意在写这位隐者的远离尘嚣之心,兼写寻访者的不惮艰劳、殷勤远访之意。 C.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这两句是写寻访者停在户前的踟蹰想象之词:主人既然不在,到哪儿去 了呢?若不是乘着柴车出游,必是临渊垂钓去了吧?这里不是正面去写隐逸之士闲适雅趣的生活,而是借 寻访者的推断写出,比直接对隐者的生活做铺排描写反觉灵活有致。 D.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由访人而变成问 景,由失望而变得满足,由景仰隐者,而变成自己来领略隐者的情趣和生活,表明了作者是一位胸怀旷达, 习静喜幽,任性所之的高雅之士。 15. 本诗最后两句“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很有深意,请赏析这两句的精妙之处。 【答案】14. A 15. ①“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玩到兴尽就满意地下山去,何必非要和这位隐者相 聚。暗用了著名的晋王子猷雪夜访戴的故事。②诗人采用这一典故,来自抒旷怀。访友而意不在友,在于 满足自己的佳趣雅兴,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的幽情雅趣和旷达的胸怀。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 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 要求,如本题“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立足考查“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 A 项,“作者由此抒发了自己的无限失望、惆怅之情”错,根据诗的最后四句“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可知,诗人虽然还没有和主人交谈,却已经领悟到清净的道理。玩到兴尽就满 意地下山去,何必非要和这位隐者相聚。这首诗虽写“不遇”,却偏偏把隐者的生活和性格表现得历历在目; 却又借题“不遇”,而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的幽情雅趣和旷达的胸怀,似乎比相遇了更有收获,更为心满 意足。正是由于这一立意的新颖,而使这首诗变得有很强的新鲜感。 故选 A。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 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 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 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 的 的 的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 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 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本题题干直指尾联“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的意思是:玩到兴尽就满意地下山去,何必非要和这位隐 者相聚。暗用了著名的晋王子猷雪夜访戴的故事。故事出于《世说新语·任诞篇》,记王子猷居山阴,逢雪 夜,忽忆起隐居在剡溪的好友戴安道,便立时登舟往访,经夜始至,及至门口又即便返回,人问其故,王 子猷回答说:“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诗人采用了这一典故,来自抒旷怀。访友而意不 在友,在于满足自己的佳趣雅兴。读诗至此,读者似乎遇到了一位绝不亚于隐者的高士。 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在《鱼我所欲也》一文中,表明在“生”和“义”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下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的句子 是_______,_________。 (2)古人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是一个人不坚持肯定是不会成功的。《荀子·劝学》中____,_____ 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3)《离骚》中屈原表明即使没有人了解自己也无所谓,只要自己内心美好就可以的句子是_______, _________。 【答案】 (1). 二者不可得兼 (2). 舍生而取义者也 (3). 锲而舍之 (4). 朽木不折 (5). 不吾 知其亦已兮 (6). 苟余情其信芳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 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 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 的写法。此题难写的字词有:得兼、锲、苟等。 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 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 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 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 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 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的垃提总量也在不断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 天堆放垃圾,对大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理或焚烧,产生有毒物 质,威胁着居民健康,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________。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 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________利用。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 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 300 亿元左右。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 直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 有人说:“我辛辛苦苦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远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 这种现象可以说是________,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各个环节必须配套衔接,才能高效 运行。( )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 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 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拉圾分类是我们作为“污染 者”的基本责任,________。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曼延 重复 层出不穷 责无旁贷 B. 漫延 重复 屡见不鲜 责无旁贷 C. 曼延 反复 屡见不鲜 义不容辞 D. 漫延 反复 层出不穷 义不容辞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 B. 居民的责任是分类投放,政府的责任是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 C. 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 D. 政府的责任是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居民的责任是分类投放。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国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 露天堆放垃圾,对大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 B.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的垃圾总量也在不断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 露天堆放垃圾,对大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 C. 我国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的垃圾总量也在不断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 露天堆放垃圾,对大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 D.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大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 【答案】17. B 18. A 19. D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 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曼延,连绵不断的意思,描述的是一种线性的扩展。漫延,原意指水满溢而向周围扩散,可泛指事物向四 周扩散。根据语境“漫延”正确。 反复,指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多指不同的事物或动作的重复。重复,着重于相同的事物或动作又重作 一次。语境强调“再一次利用”,“重复”正确。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屡见不鲜,常常见到,并不新奇。语境强调这种现象很常见,“屡 见不鲜”正确。 责无旁贷,意思是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多用于指自己应当做的不可推卸的事,强调的是“责任”。 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前者是强调责任,后者是道义,前者是不能推脱的,而后者则是自己感觉 道义上不能不这样做。语境强调“责任”,“责无旁贷”正确。 故选 B。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 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 根据话题一致的原则,结合前后文,确定选填句子的主语应是“垃圾分类”的内容。再根据后文的照应关 系,先讲“分类投放”再讲“分类的目标、途径、处理”,选填句子应先说“分类投放”,再说“分类收集、 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这样句意衔接更紧密。 故选 A。 【19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命题者从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 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常见的病 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通读画线句可知, 第一个分句的主语是“加快和提高”,陈述不完整就更换了主语,存在“中途易辙”的语病,选项A 和 C, 介词“随着”位置不当,依然存在“中途易辙”的语病,排除AC;“生活的垃圾总量”搭配有误,修饰语 和中心语搭配不当,应为“生活垃圾的总量”,排除BC。 故选 D。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一直以来,科学家们把遗忘看作是记忆的一个小故障。然而,过去 10 年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__________, 而更像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我们的大脑在不停地主动遗忘。那么,如果遗忘机制是主动发生的,它在什么 情况下会启动呢?通过对人类在睡眠中的监测,科学家发现,_________。目前关于在睡眠中遗忘机制的启 动主要有两种观点,________。日本学者发现一种仅在 REM 期(快速眼动期)激活的一类神经元可以分泌 一种“黑色素聚集激素”的物质,黑色素聚集激素神经元的激活在促进 REM 期睡眠的同时,显著抑制海马 神经元活性,导致遗忘。另一种是与突触重整来达到突触稳态有关。 【答案】 (1). (1)记忆的丧失并不是被动的过程 (2). (2)人在睡眠中会“主动遗忘” (3). (3)一种是与黑色素聚集激素有关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补写句子”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 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 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文本。第一处,根据下文“而更像是一种主动的过程”, “而更”表语意 递进,该处可补写“记忆的丧失并不是被动的过程”;第二处,根据上文“如果遗忘机制 是主动发生的,它在什么情况下会启动呢”“对人类在睡眠中的监测”,语意前后照应,该处可补写“人在 睡眠中会‘主动遗忘’”;第三处,根据下文“黑色素聚集激素神经元的激活在促进REM 期睡眠的同时, 显著抑制海马神经元活性,导致遗忘”,该处可补写“一种是与黑色素聚集激素有关”。 【点睛】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 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 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综合起来,我们会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 21.请选好角度评价下面的一则新闻,要求观点鲜明,理由充分,不超过 100 字。 《珠城晚报》4 月 4 日报道 从今日开始,珠城市正式通过网络、报刊等媒体曝光行人闯红灯者。首批曝光 的共有 96 人,都是 3 月份被警方在市区主干道路口查处的闯红灯者。交管部门介绍,曝光还将不定期发布。 有人提出,闯红灯者被批评后还要被曝光是不是过于严厉了。交管部门认为,曝光可以使闯红灯者受到教 育,以后不再犯类似错误。被曝光者感到“很震惊”,认为这会给他们带来无法预计的影响。社会各界对此 事反应不一,而交管部门则认为曝光不侵权。 【答案】参考示例①:交管部门曝光闯红灯者具有正面意义,这种做法很好。这样做可以起到教育本人的 作用,也能给其他路人以警示。交管部门执法,只要合理、合法.采取灵活的方式是无可厚非的。 参考示例②:交管部门曝光闯红灯者,这种做法值得商榷。这种做法的法律依据不足,一定程度上可能会 侵犯公众的隐私权。同时,因部分市民文明素质尚有待提升,这种做法难以从根本上杜绝此类现象。 的【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简单点就跟读后感差不多,就是看了 新闻有什么感想就写什么。能读懂新闻反映出的信息和要表达的看法就行了,再论述一些自己的感想。第 一,我们要读懂新闻。通过阅读,我们要了解:①新闻报道了什么事件;②事件是因为什么而发生的,相 关背景如何;③文段中指出的事件发生过程中的突出细节是 什么;④事件造成的后果是什么;⑤事件的本 质是什么,透过事件的表面现象,我们看到了什么社会问题。通过这样的梳理,我们就可以把新闻的脉络 理清楚。第二,选好点评的角度,切中要害,点到位。针对新闻,我们要抓住主体,抓住要害,抓住事件 的本质(透过现象到本质),准确提炼观点。第三,点评要精当、独到,要鞭辟入里,以理服人。这样我们 才能做到力求新颖、独到,做到生动形象、文采丰富、言简意赅、干净利落,才能使人耳目一新,切忌陈 旧、老套、死板。材料主要讲“珠城市正式通过网络、报刊等媒体曝光行人闯红灯者”,围绕“交管部门曝 光闯红灯者”的利弊角度点评即可,如这样做可以起到教育本人的作用,也能给其他路人以警示;给人以 无形的压力,促使大家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等。也可以认为这种做法值得商榷,如一定程度上可能会侵犯公 众的隐私权等。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评改试卷时,常常会听到任教数理化等科目的老师向语文老师抱怨:“学生连题目都读不懂!审题 不会‘咬文嚼字’怎么会做题? ” 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中流砥柱钟南山院士近日与大家分享学习体会:“学好语文最关键,学好语文 才能对事情进行分析,进行综合和总结。” ③最近,由武汉发布的 32 张抗疫感恩海报获得了无数点赞。“下个烟花三月,一同登楼望春风”“八 闽来助,江城有福”……32 处美景,配上 32 句各具特色的美言,让人觉得美好又充满希望。 ④外交部发言人耿爽回应美方诋毁中方的抗疫努力:“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此话为孟子所言,意 为做事不成功,就要从自身找原因。大批网友纷纷赞其“驳得好”的同时也感慨:“不学一点国学知识, 中国话你都听不懂!” 学生小陈经常在班上宣扬语文学习无用论,作为小陈的同学,读了上述材料,你对语文学习有何感想?请 你写一篇驳论文来反驳小陈。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切合身份,贴合情境;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 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范文】 语文,应该是最美的风景 很多同学对语文的第一印象就是枯燥乏味,认为他不甚重要。觉得大家语文水平都差不多,语文成绩的好坏拉不了什么分,不学也罢。或者有些考生和家长都对高考语文的重要性很明白、很了解了,可问题 在于怎么学成绩也上不去,与其白往里边搭工夫,还不如把时间和精力用在更有效率的地方,语文就听天 由命吧!所以有一种“语文无用论”弥漫在众多的学生和家长之间。 我认为,这种想法是非常不正确的。 语文的价值在于,她是通向人类精神文化的宝库。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里 的“书籍”当然不是指任何一本书。一个人不应该长期满足于阅读通俗读物,爱因斯坦说,我们应该读读 优秀的古典作品。古典作品是一个民族心路历程的折射,由于没有或较少受到商业文明的渐染,而保留了 较多清明而深邃的思想,体现了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这些作品对于患有“近视症”“多动症”“麻木 症”“妄想症”的现代人无疑是一副难得的清醒剂和镇静剂。 古人讲:“一日不读书,则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又说:“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可见,读书并非为了眼前的功利目的,而是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需要。学习语文的过程正是思想意识、 道德情操、人格精神、人文素养的不断培育和提升的过程。读书人之于文盲,不仅在于他们认得字,能读 书,更在于他们能通过读书而知道越来越多的道理,增长越来越多的智慧,培养起真正属人的性情。达尔 文称良知为“人类一切本能中之最高贵者”,这种本能比它种本能更足以使人类区别于别种动物。而良知, 是语文告诉我们的。 我们不能死学语文,语文是比数学还难的一门学科,它在于日积月累,所以在上课时,我们必须听讲, 因为稍不留神,就与下文无法串联,课堂应该是学生的,学生要自主挖掘书中真谛,参考书,资料书,能 不要就不要,因为它们只会干扰我们的思维,我们要跳出大脑里的束缚,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语文博大 精深,不同的人理解就有不同的认知,所以课堂就应该学生互相交流,互相质疑。 生活中处处都是语文,我们要善于发现。你会瞧见:水滴石穿是语文,时间流逝是语文,团结拼搏是 语文,到处都不缺乏语文。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要努力的学习,认真刻苦,这样才有美好的未 来。而这一切都建立在语文之上,学不懂语文,你读题肯定读不懂,学不好学问,你做题肯定不理解,每 门学科都离不开语文,语文永远都是佼佼者。 语文,应该是最重要的,是最美的风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写材料作文,首先要读懂材料,抓住主旨,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 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 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其次要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 立意即可 ,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 审题 要想写好材料作文,就必须认真审视材料,设法找出材料中有关立意的点滴“标识”,反复揣摩命题人既定的写作“走向”,尽量做到“顺竿子往上爬”,把握最佳立意角度。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要求学生依据材 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材料作 文又叫“命意作文”,即出题者已经把作文的“基本中心”提供给考生了,审题时要抓住关键语句重点思考。 第一则材料讲述的是其他科目的老师评改试卷时向语文老师抱怨学生连题目都读不懂。 材料二是钟南山院士近日与大家分享学习体会,他认为学好语文最关键。 材料三是武汉发布的 32 张抗疫感恩海报配上 32 句各具特色的美言,让人觉得美好又充满希望。 材料四是外交部发言人耿爽用回应美方诋毁中方的抗疫努力干净利索,体现其丰厚的国学知识。 这四则材料都是在讲语文的重要性。 接着提示性语言“学生小陈经常在班上宣扬语文学习无用论,作为小陈的同学,读了上述材料,你对语文 学习有何感想?请你写一篇驳论文来反驳小陈”,这一段提示性语言告知考生写作的内容是反驳小陈宣扬的 语文学习无用论,审题上没有难度。对于文体的选择,要求写驳论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 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 以论证。驳论是跟立论紧密联系着的,因为反驳对方的错误论点,往往要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论点, 以便彻底驳倒错误论点。 【立意】语文是各学科的基础;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大美语文;时代变迁,语文不可丢。 写作素材 1、语文是什么 语文是对秦砖汉瓦的向往;语文是对唐诗宋词的热爱;语文是对《红楼梦》的崇拜;语文是对《西游记》 的迷恋;语文是离不开名著的双眸。语文是大江东去的气势;语文是怒发冲冠的激情;语文是大漠孤烟的 雄浑;语文是小桥流水的婉约;语文是对陶渊明“不为三斗米折腰”的叹服;语文是对屈夫子“路漫漫其 修远兮”的注解。语文是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语文是一手秀丽的方块字;语文是从笔端流出的锦绣文章; 语文是侃侃而谈的风度和气魄;语文是举手投足间的“书卷气”;语文是与对手辩论时,智慧的应对;语文 是和他人聊天时,得体的话语。语文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缩影;语文是五千年古老文明的积淀;语文是中国 人审美性格的精灵;语文是博大而丰满的精神元素。语文,就是引领学生说铿锵有力的中国话写方方正正 的中国字,书洋洋洒洒的中国文,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2、语文带给我的快乐 喜欢一种声音是微风吹落露珠;欣赏一幅图画,是朗月点缀星空;陶醉一种气息,是幽兰弥漫旷谷。在静 谧的月色下,穿过茂密的丛林,去捕捉蓝莹莹的萤火虫;划一条小船,在荷叶与水波之间,捧起一朵白莲。 我甚至可以到月亮上去和星星跳舞,在蔚蓝清明的天空中与鸟儿欢唱……我享受着这一份份美,这就是学 习语文带给我的无限欢乐。 3、名人谈语文“如果你打下扎扎实实的语文基础,那么你一辈子就有了一种得心应手的工具,它除了便利你的工作和生 活,还有一宗最大的用处,那就是可以帮你不断自学,不断向上攀登,不断为你美丽的生命充值。所以我 说,语文能力是人生的一根魔杖。”(小感:现在都提倡终身学习,学好语文得心应手。)—北董 (国家一 级作家) “要打好基础,不管学文学理,都要学好语文。因为语文天生重要。不会说话,不会写文章,行之不远, 存之不久。”“学理科的不学好语文,写出来的东西文理不通,枯燥无味,诘屈聱牙,让人难以看下去, 这是不利于交流,不利于事业发展的。”(小感:要想“行远存久”一路走好,会说会写少不了。)—华罗 庚(数学家) “一个人,无论智商有多高,能力有多大,如果他缺乏语言交流与文字表达能力,在未来事业中就很难发 展和成功。因此,听说读写能力的好坏,将会影响人的一生。这是人们的普遍感悟和深刻认识! ”“世界著 名学府——美国哈佛大学告知全球:申请哈佛研究生入学资格,考生必须参加作文单科考试。而事实上, 相当一部分中国学生到了国外,最难过的就是写作关。”(小感:智商、能力有优势,切莫输在起跑线。)— 方圆(央视“东方之子”,特级教师) 结构: 首先点出语文学习无用论的内容和原因。很多同学对语文的第一印象就是枯燥乏味,怎么学成绩也上不去, 语文就听天由命吧。接着明确提出不赞同这种想法。接着说出语文的价值,是人类精神文化的宝库。引用 古人名言说明读书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需要。学习语文的过程正是思想意识、道德情操、人格精神、人 文素养的不断培育和提升的过程。接着点出语文学习的方法,我们不能死学语文,课堂上应该学生互相交 流,互相质疑。并且不能局限在课堂之上,生活中处处都是语文,我们要善于发现。最后总结全文。 【点睛】材料作文和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区别 一、材料不同 1、材料作文:往往是名言警句和故事寓言,充满哲理与情理,没有纷争性与分歧性。要绕开材料,舍弃不 用;材料好比审题的敲门砖,好似立意的垫脚石;审题立意之后,就可将其抛之脑后,顶多偶尔回应。 2、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本身而言,大多是时事热点与真人实事,饱含矛盾和对立,充满争议性与对抗性。 要紧扣材料,始终是根据材料表明态度,针对材料阐述看法,结合材料提出办法。 二、要求不同 1、材料作文:只有宽泛要求,没有具体指令;只有笼统规定,没有明确任务。因为要求宽泛,可广泛联系, 由此及彼,增强文题的开放性;规定笼统,可自由发挥,任意选择,突出作文的自主性。 2、任务驱动型作文:总要下达具体指令,加强试题的针对性;总会给出明确任务,强化写作的引导性。因 为指令具体,就显得范围封闭,不尽广阔;任务明确,就显得风格单一,不够开放。 三、表达不同1、材料作文:借助材料,由此及彼;旁求博考,阐释说理;借助材料中心,生发开去,引用名言警句,论 证中心;或借助材料关键词,发散开去,援用历史故事,论述核心;或借助材料立意,引申开去,援引名 人轶事,证明立意。 2、任务驱动型作文:针对材料事件,分条析理地阐述,入木三分地说理,杜绝塞进大段的名言、警句、典 故和故事;或者针对问题本身,说出所以然,力图展现出思辨的厚度、深度。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