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中物理公式、规律汇编表
一、力学公式
1、  胡克定律:    F = Kx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倔强系数,只与弹簧的原长、粗细和材料有关) 
2、  重力:           G = mg       (g 随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
3  、求 F 、 的合力的公式:
    F=                        
        合力的方向与 F1 成α角:                       
      tgα=                    
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法则。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F1-F2  ≤ F≤ F1 +F2                   
           (3)  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两个平衡条件:
(1)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
  为零。
                 ∑F=0      或∑Fx=0    ∑Fy=0
推论:[1]非平行的三个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则这三个力一定共点。
[2]几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其中任意几个力的合力与剩余几个力
(一个力)的合力一定等值反向
    ( 2 )   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条件:       力矩代数和为零.
            力矩:M=FL    (L 为力臂,是转动轴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5、摩擦力的公式:
    (1 )   滑动摩擦力:        f= µN  
    说明  :  a、N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 G;也可以等于 G;也可以小于 G
b、  µ为滑动摩擦系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
  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 N 无关.
    (2 )  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   O≤ f 静≤ fm     (fm 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
    说明: 
     a  、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还可以与运动方向成一  定   夹角。
     b、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c、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d、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6、  浮力:           F= ρVg     (注意单位)
7、  万有引力:       F=G  
      (1).  适用条件         (2)  .G 为万有引力恒量
(3) .在天体上的应用:(M 一天体质量    R 一天体半径   g 一天体表面重力 
加速度)
        a  、万有引力=向心力  
            G  
θCOSFFFF 21
2
2
2
1 2++
    
α    
F2    F    
F1    
θ    2
        b、在地球表面附近,重力=万有引力 
            mg = G       g = G          
c、 第一宇宙速度
mg = m       V=   
8、库仑力:F=K     (适用条件)       
9、   电场力:F=qE       (F  与电场强度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      
10、磁场力:
(1) 洛仑兹力: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
            公式:f=BqV   (B⊥V)    方向一左手定 
(2) 安培力  :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 
           公式:F= BIL  (B⊥I)   方向一左手定则
11、  牛顿第二定律:     F 合 = ma    或者  ∑Fx = m ax      ∑Fy = m ay 
理解:(1)矢量性   (2)瞬时性    (3)独立性   
(4)  同体性   (5)同系性    (6)同单位制
12、匀变速直线运动:
     基本规律:        Vt = V0 + a t      S = vo t + a t2 几个重要推论: 
   (1)   Vt2   -  V02 = 2as   (匀加速直线运动:a 为正值   匀减速直线运动:a 为正值)
  
(2)   A B 段中间时刻的即时速度:               
         Vt/ 2 = =                          (3)    AB 段位移中点的即时速度:                         
         Vs/2  =     
        匀速:Vt/2 =Vs/2   ;  匀加速或匀减速直线运动:Vt/2             P=IU>   
(6) 电池组的串联每节电池电动势为 `内阻为 ,n 节电池串联时
                电动势:ε=n      内阻:r=n  7
(7)、伏安法测电阻: 
(二)电场和磁场
1、库仑定律: ,其中,Q1、Q2 表示两个点电荷的电量,r 表示它们间的距离,k 叫做静电力常量,
k=9.0×109Nm2/C2。
(适用条件: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
2、电场强度:
(1)定义是:
F 为检验电荷在电场中某点所受电场力,q 为检验电荷。单位牛/库伦(N/C),方向,与正电荷所受电场力方向相
同。描述电场具有力的性质。
注意:E 与 q 和 F 均无关,只决定于电场本身的性质。
(适用条件:普遍适用)
(2)点电荷场强公式:
k 为静电力常量,k=9.0×109Nm2/C2,Q 为场源电荷(该电场就是由 Q 激发的),r 为场点到 Q 距离。
(适用条件:真空中静止点电荷)
(3)匀强电场中场强和电势差的关系式:
其中,U 为匀强电场中两点间的电势差,d 为这两点在平行电场线方向上的距离。
3、电势差:
为电荷 q 在电场中从 A 点移到 B 点电场力所做的功。单位:伏特(V),标量。数值与电势零点的选取无关,
与 q 及 均无关,描述电场具有能的性质。
4、电场力的功:
2
21
r
QQkF =
q
FE =
2r
QkE =
d
UE =
q
WU AB
AB =
ABW
ABW
ABAB qUW =8
5、电势:
为电荷 q 在电场中从 A 点移到参考点电场力所做的功。数值与电势零点的选取有关,但与 q 及 均无关,
描述电场具有能的性质。
6、电容:(1)定义式:
C 与 Q、U 无关,描述电容器容纳电荷的本领。单位,法拉(F),1F=106μF=1012pF
(2)决定式:
7、磁感应强度: ( )
描述磁场的强弱和方向,与 F、I、L 无关。当 I // L 时,F=0,但 B≠0,方向:垂直于 I、L 所在的平面。
8、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
轨迹半径:
运动的周期:
(三)电磁感应和交变电流
1、磁通量: (条件,B⊥S)单位:韦伯(Wb)
2、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导线切割磁感线产生的感应电动势:    (条件,B、L、v 两两垂直)
3、正弦交流电:(从中性面开始计时)
(1)电动势瞬时值: ,其中,最大值
(2)电流瞬时值: ,其中,最大值   (条件,纯电阻电路)
(3)电压瞬时值: ,其中,最大值 , 是该段电路的电阻。
q
WAO
A =ϕ
AOW AOW
U
QC =
kd
SC π
ε
4
=
IL
FB = LI ⊥
r
mvqvB
2
=
qB
mvr =
qB
m
v
rT
ππ 22 ==
BS=Φ
tnE ∆
∆Φ=
BLvE =
tEe m ωsin= ωnBSEm =
tIi m ωsin=
R
EI m
m =
tUu m ωsin= RIU mm
′= R′9
(4)有效值和最大值的关系:       (只适用于正弦交流电)
4、理想变压器: (注意:U1、U2 为线圈两端电压)
(条件,原、副线圈各一个)
5、电磁振荡:周期   ,
四、光学
1、折射率: ( ,真空中的入射角; ,介质中的折射角)
( ,真空中光速。 ,介质中光速)
2、全反射临界角:
(条件,光线从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入射角大于临界角)
3、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
4、光子能量: ( ,普朗克常量, =6.63×1034JS, ,光的频率)
5、爱因斯坦光电方程:
极限频率:
五、原子物理学
1、玻尔的原子理论:
2、氢原子能级公式:
氢原子轨道半径公式:
(n=1,2,3,……)
2
mII =
2
mUU =
2
1
2
1
n
n
U
U =
1
2
2
1
n
n
I
I =
LCT π2=
LC
f π2
1=
r
in sin
sin= i r
v
cn = c v
nC 1arcsin=
λυ=c
υhE = h h υ
Whmv −= υ
2
2
h
W=0υ
12 EEh −=υ
12
1 EnEn =
1
2rnrn =10
3、核反应方程:
衰变: (α衰变)
(β衰变)
(人工核反应;发现质子)
, (获得人工放射性同位素)
(发现中子)
(裂变)
(聚变)
4、爱因斯坦质能方程:
核能: ( ,质量亏损)
以防大家迷路
请大家加高考分享君
QQ378037820
HeThU 4
2
234
90
238
92 +→
ePaTh 0
1
234
91
234
90 −+→
HOHeN 1
1
17
8
4
2
14
7 +→+
nPHeAl 1
0
30
15
4
2
27
13 ++→+ eSiP 0
1
30
14
30
15 +→
nCHeBe 1
0
12
6
4
2
9
4 +→+
nXeSrnU 1
0
136
54
90
38
1
0
235
92 10++→+
nHeHH 1
0
4
2
3
1
2
1 +→+
2mcE =
2mcE ∆=∆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