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内江市2019-2020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检测试卷(Word版带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四川省内江市2019-2020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检测试卷(Word版带答案)

ID:417684

大小:1.11 MB

页数:14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内江市 2019-2020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期末检测题 语 文 本试卷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选择题(1、2、3、4、5、7、10、11、12、14、17、18、19)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 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其余试题时,用 0.5 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规定的区域内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2.考试结束后,监考人员将答题卡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小题。 ①一部艺术史全是推陈翻新、翻新为陈的轨迹。王静安在《人间词话》里说:“四言蔽 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盖 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体,以自 解脱。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曲于此。” ②在西方文艺中,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写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相代谢的痕迹也是如此。 各派有各派的格律,各派的格律都有因成习套而“敝”的时候。 ③格律既可“敝”,又何取乎格律呢?格律都有形式化的倾向,形式化的格律都有束缚艺 术的倾向。我们知道这个道理,就应该知道提倡要格律的危险。但是提倡不要格律也是一桩 很危险的事。我们固然应该记得格律可以变为死板的形式,但是我们也不要忘记一流艺术家 大半都是从格律中做出来的。比如陶渊明的王古,李太白的七古,王摩诘的五律以及温飞卿、 周美成诸人所用的词调,都不是出自作者心裁。 ④提倡格律和提倡不要格律都有危险,这岂不是一个矛盾么?这并不是矛盾。创造不能 无格律,但是只做到遵守格律的地步也决不足与言创造。艺术是情感的返照,它也有群性和 个性的分别,它在变化之中也要有不变化者存在。比如单拿诗来说,四言、五言、七言、古、 律、绝、词的交替是变化,而音节的需要则为变化中的不变化者。变化就是创造,不变化就 是因袭。把不变花者归纳为原则,就是自然律。这种自然律可以用为规范律,因为它本来是 人类共同的情感的需要。但是只有群性而无个性,只有整齐而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 也就不能产生艺术。末流文人忘记这个道理,所以往往把格律变成死板的形式。 ⑤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这是事实,但是这决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格律不能束缚天才,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如果真是诗人, 格律会受他奴役;如果不是诗人,有格律他的诗固然腐滥,无格律它也还是腐滥。 ⑥古今大艺术家大半都从格律入手。艺术须寓整齐于变化。一味齐整,如钟摆摇动声, 固然是单调;一味变化,如市场嘈杂声.也还是单调。由整齐到变化易,由变化到整齐难。从 整齐入手,创造的本能和特别情境的需要会使作者在整齐之中求变化以避免单调。从变化入 手,则变化之上不能再有变化,本来是求新奇而结果却仍还于单调。 ⑦古今大艺术家大半后来都做到脱化格律的境界。他们都从束缚中挣扎得自由,从整齐 中酝酿出变化。格律是死方法,全赖人能活用。善用规律者好比打网球,打到娴熟时虽无心 于球规,在不识球规者看,球手好像纵横如意,略无牵就规范的痕迹;在识球规者看,他却 处处循规蹈矩。姜白石说得好:“文以文而工,不以文而妙。”工在格律,而妙则在神髓风骨。 ⑧孔夫子自道修养经验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道德家的极境,也是艺术 家的极境。“从心所欲,不逾矩”,艺术的创造活动尽于这七个字了。“从心所欲”者往往“逾 矩”,“不逾矩”者又往往不能“从心所欲”。凡是艺术家都要能打破这个矛盾。孔夫子到快要 死的时候才做到这种境界,可见循格律而能脱化格律,大非易事。 (选自朱光潜《谈美》,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西方文艺的派别代谢和中国文学史的文体变化有着推陈翻新、翻新为陈的共通规律。 B.格律都有格式化的倾向,都有束缚艺术的倾向,但一流的艺术家都是从格律中做出来的。 C.末流文人写作只有群性而无个性,只有整齐而无变化,往往把格律变成死板的形式。 D.古今大艺术家大半都从格律入手,后来都做到脱化格律的境界,从整齐中酝酿出变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从艺术史落笔,提出格律可敝的观点,进而引出是否要提倡格律的问题。 B.文中引用《人间词话》,阐述艺术史全是推陈翻新、翻新为陈的轨迹及原因。 C.文中用钟摆摇动与市场的嘈杂声作比喻,论证“艺术曲整齐到变化难”的观点。 D.文章着重从古今创作实践的角度进行论证,表明了作者对格律的态度,肯定了格律存在的意 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不同的文体、文学派别的文学作品,通行久了就一定会由盛转衰。 B.变化就是创造,创造不能无格律,只有遵循格律才能进行创造。 C.在艺术创作中,一味的整齐和一味的变化都是单调的,要避免单调应从整齐入手。D.循格律而能脱化格律绝非易事,是道德家和艺术家们追求的最高境界。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校园欺凌是一种长时间持续、对个人施以心理恐吓、身体和言语侵害的恶意攻击。欺凌 让受害者感到痛苦、羞耻、尴尬、谬惧、忧郁,校园欺凌带来的伤害往往不可逆转。 欺凌有三大显著特征:重复发生性、伤害性和力量的不均衡性。 校园欺凌的加害方可能是个人,也可能是群体。通常来讲,男生比女生更容易受到肢体 欺凌,女生受言语欺凌或性骚扰的比例较大。大多数情况下,因为受害者与加害者之间有权 力、体型、体能等方面的不对等因素,受害者无力进行有效反抗。 通常有三类学生容易被欺负:言行失当者、弱势族群、异类学生。这些学生太多人际关 系不佳,潜在欺凌者会基于情绪(看不顺眼)及工具(钱及地位)目的而展开攻击。受凌者因力量 失衡而无力反抗 9 或害怕被报复不敢告诉他人。这越发会让欺凌者得寸进尺、不断重复。 (摘编自南方网《校园欺凌事件层出不穷,该怎么做才能保护学生?》) 材料二: 在《看见校园欺凌,公众认知调查数据报告》中,对问题“你认为以下哪些行为属于校 园欺凌?”以及“不同年龄受访者对欺凌行为根本原因认知差异”的调查结果显示如下:(摘编自中国人民大学统计调查协会《看见校园欺凌:公众认知调查数据报告》) 材料三: 波士顿儿童医院的社会心理学家劳拉·博加特(hura Bogan)和她的同事们跟踪研究了 4297 名从小学五年级到高中一年级的学生,研究结果表明,在那些嘲讽和戏弄停止之后,欺 凌行为的情感疤痕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且“欺凌的影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呈现出滚雪球 的效应”。槽糕的是,这种精神创伤似乎难以获得彻底性的治愈。2017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发布了《校园暴力与欺凌:全球现状报告》,其中引用了一项来自英国的研究。英国国家儿童 发展机构对 1958 年出生的 7771 名儿童进行了跨度达 50 年的跟踪研究,他们发现其中约四分 之一的孩子在 7~11 岁时曾遭遇过校园欺凌,当这些被欺凌过的孩子到 50 岁时,其获得高等 学历、拥有配偶或伴侣、得到社会支持的比例都比未受欺凌的人低,而且他们出现不健康状 况的比例也更高。 (摘编自《三联生活周刊》2019 年第 48 期《从被欺凌者到欺凌者:每个孩子都是受害者》) 材料四: 校园欺凌作为一种社会问题,日本、韩国、英国等国在立法、政策、具体措施等方面建 立了较为完备的体系。日本《校园欺凌预防对策推进法》规定,学校需积极协助家长和地方 居民,确保学校周边的良好风气;如果居民目睹有欺凌事件在校外发生,应及时告知学校。 韩国多次出台预防和治理校园暴力对策方案,并开通举报校园暴力的 24 小时电话热线,在学 校周围 200 米内设警察负责区。英国规定,如果学生家长发现老师在校园欺凌方面处理不当, 可以向校长乃置地方教育当局申诉;学生若因欺凌等偏差行为被永久停学,或在一年内被定期停学两次以上,地方教育局或学校可向法院申请,对该学生的家长发出“教养令”,要求家 长共同担负起改善学生偏差行为的责任。 10 月 21 日,即在《少年的你》上映前不久,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提请审 议,草案首次将“辱骂、殴打他人,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等校园欺凌行为明确列为偏常 行为,并对家庭监护责任、学校管教责任以及相关部门,尤其是公安机关的保护责任,有了 进一步规定。总体而言,我国对校园欺凌的治理还有改进和细化空间。 (摘编自 2019 年 11 月澎湃新闻《校园欺凌,现实远比电影残酷》)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材料一对校园欺凌这一现象进行了定义,并指出它的三个显著特征,同时提到三类易受欺负 的学生和他们的心理感受。 B.从材料二的调查中看出八成以上的受访者认为“拳打脚踢扇耳光”“威胁恐吓”是校园欺凌, 而对身体性骚扰、造谣等行为的识别度较低。 C.对欺凌行为根本原因的认识,40 岁以上的受访者归咎于法规制度不完善,而 20 岁以下的受 访者还强调了家庭教育问题。 D.材料三着重论述了校园欺凌对受害者造成的情感和精神上的伤害,以及对他们人生造成的深 远影响。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β分) A.社会心理学家劳拉·博加特和同事们研究发现,被嘲讽和戏弄过的学生,情感疤痕会持续很 久,且精神创伤无法彻底治愈。 B.英国一项研究发现,被欺凌过的孩子,他们长大后获得的学历、得到社会支持的比例都比未 受欺凌的人低,且不健康状况的比例也更高。 C.对于校园欺凌行为的治理,我国在立法、政策、具体措施等方面都做得不够,而建立了完备 的法规体系后,校园欺凌现象就可能逐步得到改善。 D.英国规定,学生若因欺凌等偏差行为被永久停学,地方教育局或学校老师可向法院申请,对 该学生的家长发出“教养令”。 6.对校园欺凌的治理需要哪些相关方协作?请结合材料简述各方所应采用的措施。(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第二条路 陈力娇①战争打得很苦、一个连的兵力被吞噬。敌人的炮火还在猛攻,连长举着望远镜,对身 边的丁二娃说,活着是出不去了,看看我们是文死还是武死吧。丁二娃的一只耳朵已经被削 掉了,一圈绷带斜缠在脑门和下巴上。他问连长,文怎么讲?武怎么讲?连长放下望远镜, 掏出烟,指指身后的山崖,说,看到了吧,那儿有一线天,不怕死就从那儿攀上去,或许有 救;还有就是做假投降,等敌人上来和他们同归于尽。 ②丁二娃想了想,说,连长听你的,我这命,活着是你的,死了是阎王的。 ③连长高兴了,拍着丁二娃的肩说,好小子,下辈子若带兵,我还带你。 ④丁二娃嘿嘿地笑,黑一块白一块的脸,到处是憨相。 ⑤鬼手的又一轮冲锋开始了。连长把十几颗手榴弹捆在内衣里。连长瘦,穿上衣服和没 捆一个样。 ⑥丁二娃也想像连长那样往腰间捆,可是办不到,没有了,他除了有七颗子弹,别的什 么都没有了,这让他很沮丧,有一身的力气没处使,只等着送死。 ⑦连长捆好手榴弹,他回过头对丁二娃说;娃子,你上一线天吧,全国解放那天,你给 我立个碑,也好在人世留个念想儿。丁二娃听了连长的话,拍地打了个立正,连长,丁二娃 誓死和你战斗到底! ⑧鬼子越来越近了,前一排已经直起了腰身。 ⑨二娃,把前边那个军官干掉,连长说。二娃躲在树后,只一抬手,那个军官应声倒下。 二娃退下来,跑向南边的阵地,还是手起枪落,又一个鬼子应声倒下。 ⑩鬼子开始小心了,他们由站着迫近改为匍匐前进,而二娃的子弹也快用完了。 ⑪二娃只有在死去的战友身上寻找武器,正翻着,就听连长哼了一声,之后倒在了他的 脚下。二娃看到,一颗子弹,正中连长的眉心,就像小时候,妈妈在姐姐的眉心点上个小红 点。 ⑫妈的小日本!二娃向着鬼子的队伍甩了两枪,可是子弹太贵重了,就剩三颗了,由不 得他浪费。他勉强在一战友身下翻出一棵手榴弹,迅速抛了出去。随着轰隆一声巨响,二娃 突然改了主意,何不趁机逃跑,逃跑可比和敌人同归于尽更有赚头。二娃看一眼连长说,连 长,反正你也死了,我就不跟你去了,我会给你报仇的!他把刚才对连长的许诺忘个一干二 净。 ⑬二娃双手遮住嘴巴对着鬼子喊,别开枪,我们投降! ⑭二娃又喊,我们身上都捆着手榴弹,你们若开枪,就连你们一起炸飞喽。 ⑮鬼子真就没有开枪,但也没有向前半步,二娃趁机把连长抱起放在战壕沿上,只露出上半身,两边用战友的尸体支撑着。一杆步枪被二娃插在地上,二娃脱下自己的白衬衣挂在 上面,白衬衣带着血迹十分醒眼,在连长的头上飘呀飘。阵地静了下来,小鬼子在一步步靠 近,而这会儿的二娃,已经不在连长的身边了,他凭着一身好功夫,两腿蹬住崖壁,双手倒 换着,一点一点攀上一米宽、二十几米高的一线天。 ⑯几乎是一眨眼的光景,鬼子上来了,他们战战兢兢、层层叠叠围住了连长,判断他是 否还活着,就在他们举棋不定,想上前试试连长还有没有气息时,不知从什么方向,射来三 枪,一枪打死鬼子为首的军官,一枪打翻了想试连长是否还活着的那个士兵,而第三枪则打 在连长腰间那捆手榴弹上。 ⑰顿时,数声爆炸,火光冲天,一朵朵红磨菇瞬间绽放,染红了半个阵地。 (选自《小说林》) 7.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在开篇就交代“战争打得很苦,一个连的兵力被吞噬”,既突出了战争的残酷,又为后 文连长选择与鬼子同归于尽埋下了伏笔。 B.第三段对连长动作和语言的描写体现了连长对二娃的喜爱,从他的话语中流露出对生命的不 舍之情。 C.丁二娃的子弹“就剩三颗了”,看似闲笔,却与后面的三枪相呼应,体现了作者的精巧构思。 D.小说结尾没有直接描写爆炸后的场面,而是运用比喻的手法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和深刻 的思考。 8.小说中连长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概括并简要分析。(6 分) 9.小说的开篇连长给二娃指出了两条路,二娃没有选择跟敌人同归于尽,而是选择上一线天偷 生人世,有人不认同二娃的做法,你怎么看待二娃的选择?(6 分) 二、古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晁错者,颍川人也。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峻直刻深。孝文帝时,天下无治《尚书》 者,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治《尚书》,老不可征。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还,因上 便宜事,以书称说。诏以为太子舍人,以其辩得幸太子。数上书文帝时,言削诸侯事,及法 令可更定者。书数十上,文帝不听,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 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丞相申屠嘉心弗便,力未有以伤。内史府居太上庙堧①中,出不便,凿庙堧垣。丞相嘉闻,欲因此过 为奏请诛错。错闻之,即夜请间,具为上言之。丞相请下廷尉诛。上曰:“此非庙垣,乃堧 中垣,不致于法。”丞相谢,错以此愈贵。 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奏上,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郤。 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用事, 即侵削诸侯,人多让公,公何为也?”晁错曰:“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错父曰: “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 名。及窦婴、袁盎进说,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军为将。还,谒见上。上问曰:“闻晁错死, 吴楚罢不?”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噤 口不敢复言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 世之利也。计划始行,卒受大戮,杜忠臣之口。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喟然长息,曰: “公言善。吾亦恨之。” (节选自《史记·袁盎晁错列传》,有删改) 注释:①堧:ruán 宫庙外的空地 10.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 复言/ B.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眵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 言/ C.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 复言/ D.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膨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 言/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尚书》,儒家经典之一,与《诗经》《周易》《礼记》《乐经》《春秋》合称为“六经”。 B.博士,学官名,也是古代的最高学历称号。始于战国,秦汉相承,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 事的官职。 C.太子,商、周时期天子及诸侯的嫡长子称“太子”或“世子”。秦朝以后,只有皇位继承者 才能称“太子”,而诸侯王或藩王的继承人只能称“世子”。D.宗庙,是古代天子或诸侯祭祀祖宗的场所,本文代指国家。周代宗庙制规定,天子七庙,诸 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人一庙,庶人则不准设庙。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晁错才学出众,颇具辩才。晁错凭借通晓典籍担任太常掌故,曾向伏先生学习《尚书》,学 成后趁着向皇上上奏时解说《尚书》,因辩才得到太子的宠幸。 B.晁错力主削藩,多次上言。晁错在汉文帝时数十次上书削藩和修改法令之事,汉文帝虽赏识 晁错才华但并未采纳其意见,后来汉景帝采纳了他的削藩主张。 C.晁错深受宠幸,超越九卿。晁错多次与汉景帝单独谈论政事,许多法令都是由他更改修定。 晁错在太上庙外空地的围墙上开凿了两个门方便出入,也未受到惩罚。 D.晁错忠君爱国,惨遭错杀。晁错认为削藩有利于国家安定,不顾父亲劝诫坚持削藩,最终招 致杀身之祸。汉景帝后来对错杀晁错之事深表怨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治《尚书》,老不可征。(5 分) (2)上初即位,公用事,即侵削诸侯,人多让公,公何为也?(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和杜牧之齐山登高① 张祜 秋溪南岸菊霏霏,急管繁弦对落晖。 红叶树深山径断,碧云江静浦帆稀。 不堪孙盛嘲时笑,愿送王弘醉夜归②。 流落正怜芳意在,砧声徒促授寒衣。 【注】①这首诗作于会昌四年(844 年),受元稹排挤,此时张祜寓居淮南,几年后逝世。② 堪,满意。孙盛,晋代人,其不作谄谀之文。王弘,晋代人,江州刺史,王弘知人善用,待 人有度。《晋书?陶潜传》中记载,王弘欲结识陶潜,然陶潜喝醉不受王弘之邀。°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菊霏霏”描写了菊花盛放的景象,“急管繁弦”写出了音乐节奏的急促。 B.首联、颔联写景,绘形、绘声、绘色,视听齐备,描绘了齐山秋天绚烂的秋景。 C.颈联运用典故,突出了诗人自己就像王弘一样知人,待友人为知己的情怀。 D.诗人晚年仍漂泊他乡,季节的更替更使诗人内心充满了深沉的感触。15.同为登高所作,该诗与杜甫的《登高》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荀子·劝学》中以“蚯蚓”和“蟹”的对比为喻,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但专心致志, 终有所成,而螃蟹虽有六条蟹腿和两只蟹钳,却“ , ”。 (2)《琵琶行》中写琵琶女追忆往昔,青春年少,貌美艺佳,引得京城富家子弟争相送锦帛的 两句是“ , ”。 (3)《出师表》中诸葛亮认为对宫中、府中官员的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有所差别的句子是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独特印记;书店,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一段时间以来, ( )。由于挂上了“网红”的标签,这些书店往往显得 ,到这些网红书 店拍照、打卡、买文创、喝咖啡的文艺青年络绎不绝,当严歌苓、方文山等各界名人来到这 里举办签售活动时,前来听名人讲座、要名人签名的文艺青年更是 。一种质疑 的声音也来了:全民热衷打卡的时代,网红书店带动的是阅读吗?对于这个问题人们 。 网红的标签像诱人的广告语,将人们带入书店。而进店之后,除了视觉的震撼,网红书店要 注重为每位读者打造有温度的阅读体验,营造具备内涵的阅读氛围,从而成为大众乐于沉浸 其中的精神花园。当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时尚,当网红书店从时尚转变为一种公共空间;人们 高质量的生活追求也就在 中发生着改变。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标新立异 纷至沓来 七嘴八舌 耳濡目染 B.特立独行 摩肩接踵 七嘴八舌 潜移默化 C.标新立异 摩肩接踵 莫衷一是 潜移默化 D.特立独行 纷至沓来 莫衷一是 耳濡目染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一个个网红书店进入人们视野,“打卡”成为网红书店的潮流 B.到网红书店“打卡”成为一种潮流,一个个网红书店也进入人们视野 C.网红书店一个个进入人们的视野,到网红书店“打卡”是一种潮流 D.一个个网红书店进入人们视野,到网红书店“打卡”成为一种潮流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而进店之后,除了视觉的震撼,更要注重为每位读者营造有内涵的阅读氛围和有温度的阅读 体验,从雨成为大众乐于沉浸其中的精神花园。 B.而进店之后,除了视觉的震撼,更要网红书店注重为每位读者营造有内涵的阅读氛围,打造 有温度的阅读体验,从而成为大众乐于沉浸其中的精神花园。 C.而进店之后,除了视觉的震撼,网红书店才能注重为每位读者打造有温度的阅读体验,营造 有内涵的阅读氛围,从而成为大众乐于沉浸其中的精神花园。 D.而进店之后,除了视觉的震撼,网红书店更要注重为每位读者营造有内涵的阅读氛围,打造 有温度的阅读体验,从而成为大众乐于沉浸其中的精神花园。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1991 年 1 月,《我与地坛》在《上海文学》杂志发表时没有标明其文体是散文还是小说。 ① ,很快就被多家选刊转载—— ② ,有时候又被视为散文。有一种看法认为, 《我与地坛》文体不明是编辑部没有按史铁生的建议进行文体鉴定导致的, ③ 。另 一种看法认为,写《我与地坛》时的史铁生已写惯了小说,他会自然而然地把一些小说的常 用手法用在“散文”的写作上。同时,散文和小说之间的文体边界本来就不是十分分明,这 也导致《我与地坛》的文体难以辨认。 21.阅读下面语段,用一句话概括以下文字的主要信息,不超过 18 个字。(5 分) 10 月 12 日对外公布的《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要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综 合应用笔试、口试、非标准答案考试等多种形式,科学确定课堂问答、学术论文、调研报告、 作业测评、阶段性测试等过程考核比重。加强考试管理,严肃考试纪律,坚决取消毕业前补 考等“清考”行为。不得不承认,一些大学生日常熬夜、旷课、滑水是有“底气”的。如果 期末考试没有通过,还可以参加补考;补考没过还可以重修;若学校不允许重修,或重修考 试仍然没有通过,毕业前还会有一次考试机会,这就是大家熟知的“清考”。作为学生的学业 能力是否可以达到毕业标准的最后一道检测,“清考”的意义不言而喻。然而,在很多学校, “清考”其实就是一次集体的大型“放水”现场。取消“清考”制度,针对本科生的毕业考 核进行严格管理,拆除了平稳毕业的最后一道保护墙,将大学生赶出“安乐窝”,从学生主体 入手倒逼本科生教学效果的提升。 四、写作(60 分)22.请仔细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 一对夫妻不远千里去看望在大学读书的儿子。为了给儿子一个惊喜,他们事先并没有告 诉儿子。大学校门外,这对夫妻见到的不是满脸惊喜、飞奔而至的儿子。只见儿子匆匆走来, 皱着眉说:“平时经常通着电话或视频的,我的情况你们又不是不了解,你们不累啊?”夫 妻二人相觑无言。饭点到了。一家三田到校园附近的小饭馆吃饭。父亲点了猪肉韭菜馅饺子, 母亲,点了海鲜馅饺子,儿子点的是素三鲜饺子。饺子上来了。母亲发现她的饺子很难吃。 儿子说:“这家店最难吃的就是海鲜馅的,最好吃的是素三鲜。”父亲有点生气地说:“你知 道,不早说。”儿子委屈地说:“我以为妈妈爱吃海鲜馅的呢!”母亲瞧着儿子,眼角似有闪 光。 读了这则故事,你有什么感受或看法?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