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地理二轮考前复习练习10微专题十人地协调理论(Word版含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0高考地理二轮考前复习练习10微专题十人地协调理论(Word版含解析)

ID:415974

大小:2.74 MB

页数:33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微专题十 人地协调理论 [高考研究] 高频考点总揽 高考命题切入点 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和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及其影响 常见环境问题的分布、成因及防治措施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 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 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 常见自然灾害的分布、危害及防御措施 资源、能源开发条件评价 资源、能源问题 资源、能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常见生态问题的分布、产生原因、危害及保护措施 超重点 1 人口增长和人口迁移 【高考真题再现】 (2019·高考全国卷Ⅰ)下图示意 2015 年欧盟境内欧盟籍和非欧盟籍的人口结构。据此回答 1~2 题。 1.与欧盟籍相比,2015 年非欧盟籍(  ) A.男性人口数量较多  B.25~50 岁女性比例较小 C.劳动人口比例较大 D.50 岁以上人口比例较大 2.近些年来,非欧盟籍人口占欧盟总人口比例持续加大,使欧盟(  ) A.人均消费剧增 B.老龄化进程趋缓 C.人均收入剧降 D.劳动力供给过剩 [智慧解题][尝试解答] 1.C 2.B (2018·高考全国卷Ⅰ)户籍人口是指依法在某地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了户口的人口。常 住人口是指实际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下图示意近十年来我国某直辖市户籍 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数量变化。据此回答 3~4 题。 3.根据图示资料推测,近十年来该直辖市(  ) A.外来务工人口多于外出务工人口 B.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下降 C.劳动力需求数量增加 D.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增加 4.该直辖市是(  ) A.北京市 B.天津市 C.上海市 D.重庆市 [智慧解题][尝试解答] 3.C 4.D 【规律技巧整合】 1. 掌握常见人口问题的分析方法 (1)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口问题及对策 (2)人口年龄结构问题 人口年轻化 人口老龄化 人口年 龄结构 变化趋势 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不断上升,而老年 人口的比重不断下降 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不断下降,而老年 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人口问题 人口年轻化可导致人口增长过快。人 口持续增长,最终会超出环境的供应 和自净能力,进而引发各种资源问题、 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 人口老龄化会造成劳动力短缺、国防 兵源不足、社会上用于老年人的退休 和养老费用增加、老年人生活困难和 孤单等问题 (3)人口性别结构问题 人口的性别结构通常用“性别比”来衡量,即用 100 位女性对应的男性数来衡量。它用 来反映某地区或国家人口的性别结构是否合理或协调。 性别比失衡会造成婚姻、家庭和社会的不稳定,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应加大思 想宣传教育,严禁非医学需要的鉴定胎儿性别。 (4)人口文化结构即人口素质过低产生的问题 人口素质低,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差,可能给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缺乏开发利用新资源 的知识和能力;对资源的利用往往不充分,甚至产生全社会对资源的浪费性使用。 2. 掌握多角度分析人口迁移影响的方法 (1)从辩证角度: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2)从区域角度:对迁出地的影响和对迁入地的影响。 (3)从三大要素角度:对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三方面的影响。 (4)从具体方面:人口迁移对人口数量、性别比、职业构成、产业结构、交通、社会治安、 城市化等都有重要影响。 具体如下表所示。对象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迁出地 缓解当地人地矛盾;更好地开发利 用土地资源;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 的经济、技术、文化等的交流和联 系 导致当地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 影响迁出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迁入地 为迁入地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促 进迁入地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促 进迁入地第三产业的发展 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 理的难度;在住房、交通、卫生、 教育、城市环境等方面产生巨大压 力 城市化 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为城市注入了活力,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 但随着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用地规模也不断扩大,城市功能 区也随之不断调整,加快了郊区城市化的进程 就业结构 伴随人口迁移,就业结构会出现新的变化。例如,若学龄儿童迁入较 多,则迁入地就应增加中小学的师资力量 [方法技巧] 分析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经济因素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分析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一般从以下 三方面入手: (1)找差距。一般来说,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越大,人口在地区之间的迁移也就 越频繁。具体如下图所示。 (2)看发展。主要分析经济发展对人口迁移的流量和流向改变。具体如下图所示。 人口迁移的距离和规模,与交通工具的发展、交通路线的布局有很大关系。例如,近几 百年来,人口迁移的规模之所以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交通运输业 的发展。(3)析结构。主要分析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对人口迁移的影响。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促进高端技术人才迁入;伴随着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普通劳动人口迁移方向发生了变化。 【模拟演练提能】 (2019·武汉调研测试)随着我国人口政策的调整与变化,我国的人口出生状况也发生着变 化。2016 年和 2017 年我国人口出生率分别为 12.95‰、12.43‰。下表示意 2016 年和 2017 年 我国部分地区常住人口出生率情况。据此回答 1~2 题。 省级 行政区 2016 年常住人口出 生率(‰) 2017 年常住人口出 生率(‰) 2017 年常住人口出 生率与上年比较(‰) 山东 17.89 17.54 -0.35 广西 13.82 15.14 1.32 青海 14.70 14.42 -0.28 广东 11.85 13.68 1.83 湖北 12.04 12.60 0.56 重庆 11.77 11.18 -0.59 上海 9.00 8.10 -0.90 辽宁 6.60 6.49 -0.11 1.有关该期间我国常住人口出生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辽宁省位于经济发达区,生育意愿低 B.山东省城市化进程减慢,生育意愿高 C.广东省外来人口生育意愿高的群体多 D.我国人口政策导致整体生育意愿降低 2.推测上海市在常住人口出生率下降的情况下,人口总数上升的直接原因是(  ) A.生活、医疗水平高 B.人口迁移 C.死亡率持续下降 D.经济发达 解析:第 1 题,辽宁省虽然位于经济发达区,但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青壮年人口偏少, 育龄妇女数量少,因而出生率低,A 错;城市化进程对生育意愿没有直接影响,B 错;广东省 外来人口多,一些来自中西部地区的育龄妇女生育意愿高,C 对;2016 年起我国开始实行全 面二孩政策,该政策的实施有助于提高整体生育意愿,但 2017 年我国人口出生率比 2016 年 低,整体生育意愿降低,说明这不是人口政策导致的,D 错。第 2 题,人口总数变化的直接原 因有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机械增长。上海市经济发达,吸引的外来人口较多,人口迁入使上 海市人口总数上升,B 对。经济发达和生活、医疗水平高是吸引人口迁入的因素,对人口增长主要产生间接影响,A、D 错。上海市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死亡率呈上升趋势,C 错。 答案:1.C 2.B 2000-2010 年,安徽的常住人口为负增长,上海的常住人口增长了约 40%;2014 年之后, 安徽常住人口增速大大超过上海。下图示意安徽近年来常住人口增长状况,据此回答 3~5 题。 3.2000-2010 年,上海常住人口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发展快,就业机会多 B.交通便捷,便于人口迁入 C.人口基数大,出生人口多 D.医疗条件改善,人口死亡率下降 4.据材料信息可以判断,安徽近年来(  ) A.出生人口减少 B.机械化水平提高 C.承接了产业转移 D.人口老龄化加重 5.安徽人口数量的变化,可以(  ) A.增加环境人口容量 B.促进经济发展 C.增加农村劳动力 D.降低人口出生率 解析:第 3 题,上海经济发展速度快,就业岗位多,吸引大量外来劳动力迁入,因此常 住人口数量快速增长;交通便捷是人口迁移的辅助条件,不是主要原因;上海经济发达,人 口出生率低,人口死亡率已达到较低水平,人口自然增长不是其常住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 选 A。第 4 题,从图中可以判断,近年来安徽常住人口持续增加,说明人口外迁现象减少,一 些劳动力选择留在本省就业,可以判断安徽承接了产业转移,使得本省就业岗位增加。选 C。 第 5 题,结合上题分析可以判断,安徽增加的人口主要是劳动年龄人口,这样可以促进区域 经济的发展;环境人口容量与区域本身的人口数量无关;劳动年龄人口主要留在城市从事第 二、第三产业,不会增加农村劳动力;劳动年龄人口的增加,会提高出生率。选 B。 答案:3.A 4.C 5.B (2019·高考江苏卷)下图为我国某城市不同年份各年龄段人口数量占比图。读图回答 6~7 题。6.与 2000 年相比,2016 年该城市(  ) A.人口总数减少 B.老龄化加剧 C.平均年龄减小 D.劳动力增多 7.影响该城市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自然增长 B.医疗水平 C.机械增长 D.生育观念 解析:第 6 题,图中显示的是人口占比变化,无法根据图示信息比较人口总数,A 错误; 由图可知 2016 年该城市 60 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不足 7%,不存在老龄化问题,B 错误;2000 年 16~40 岁人口占比最高,约占 80%,2016 年 21~50 岁人口占比最高,说明人口平均年龄 增加了,C 错误;2000 年该城市 25 岁及以下人口占比较大,该年龄段多数人口还没有参加工 作,2016 年 25 岁以上人口占比较大,该年龄段多数人口已经工作,故选 D。第 7 题,2000 年 至 2016 年,该城市人口平均年龄明显增加,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进程呈加速发 展态势,大量劳动力人口涌入城市,C 正确。2000 年至 2016 年,0~5 岁人口占比呈下降态势, 人口自然增长率低,A 错误;劳动力人口的增加与医疗水平、生育观念没有直接关系,B、D 错误。 答案:6.D 7.C 超重点 2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高考真题再现】 (2019·高考全国卷Ⅲ)我国人口众多,生活垃圾产生量巨大,迫切需要对垃圾进行无害化、 资源化处理。近些年,某企业开发了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并在全国很多城市推广。下图 示意该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的主要工艺流程。据此回答 1~2 题。 1.厨余垃圾是图示自动处理系统中的(  )A.肥料 B.原料 C.能源 D.产品 2.符合图示自动处理系统局部工艺流程的是(  ) A.废渣→生产沼气→沼气发电 B.工业油脂→提取生物油脂→有机渣 C.有机渣→生产沼气→废渣 D.生产沼气→有机渣→提取生物油脂 [智慧解题] [尝试解答] 1.B 2.C 【规律技巧整合】 1. 掌握“环境问题类”题目的思维流程 2. 掌握三大环境问题的防治措施 主要问题 防治措施 环境污染 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利用率、废弃物经过净 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 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 生态破坏 治本在于恢复生态,因此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 资源短缺 要从“开源”(替代资源的开发、加大储量勘探等)和“节流”(提 高利用率、减少浪费、加大资源循环利用等)两方面入手 3. 掌握某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分析思路 (1)分析区域区位特征、地理环境形成过程、人类活动与人地关系等地理环境背景。 (2)了解区域发展的优势条件——从区域自然环境、资源、交通、科技、市场等方面进行 分析。 (3)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从自然灾害、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基础设施、经济结构、人力资源和对外开放程度等方面来分析。 (4)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①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促进资源的 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农业发展;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工业发展; 旅游资源——旅游业发展)。 ②发展科技,促进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产 品质量,提高国民经济效益等都依赖科技创新,即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化经营。 ④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 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⑤促进对外开放。 ⑥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防治各种环境问题。 ⑧科学防御自然灾害,建立防灾减灾体系。 【模拟演练提能】 空气质量指数(AQI)是描述空气质量状况的指数,其数值越大说明空气污染状况越严重。 读我国沿海三个地区的空气质量指数统计图,回答 1~3 题。 1.京津冀地区空气质量指数始终大于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 ①经济发达 ②产业结构 ③居民生活 ④法律法规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三个地区空气质量指数夏季最低,主要自然原因是(  ) A.夏季风强于冬季风 B.夏季台风的频繁影响 C.夏季空气湿度大、降水多 D.夏季太阳辐射强 3.不利于降低图示各地区空气质量指数的措施是(  ) A.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B.开发新能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C.治理污染,节能减排 D.改分散供暖为集中供暖 解析:第 1 题,京津冀地区重化工业比重偏大,消耗能源、原料多, 生产技术较落后, 能源浪费严重;冬季当地居民生活燃煤量大,大气污染严重,②③正确。长三角地区是我国 的经济中心,经济发达,①错误;法律法规适用于全国各个地区,④错误。选 B。第 2 题,图 示三个地区处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冬夏季风强弱无明显差别,A 错误;台风对京津冀地区的影 响较小,发生频率也很低,B 错误;图示各地区夏季受海洋湿润气流的影响,空气湿度大、降 水多,加上空气对流强烈,空气中污染物扩散快,C 正确;太阳辐射对大气污染没有直接影响, D 错误。选 C。第 3 题,调整产业结构,降低重化工业比重,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发新 能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可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A、B 不符合题意;治理污染,节能减排 可直接减少大气污染物含量,C 不符合题意;北方冬季气候寒冷,普遍需要供暖,南方冬季较 温暖,一般不需要供暖,所以集中供暖只对京津冀地区有效,D 符合题意。选 D。 答案:1.B 2.C 3.D (2019·福州质量抽测)产业生态化是指产业生态系统模仿自然生态循环,通过不同企业或 工艺流程间的耦合及资源共享,追求更高的资源利用率和废弃物产出的最小化。下图示意 2005 -2015 年广州市产业生态化综合水平演变过程。据此回答 4~6 题。 4.广州产业生态化综合水平年增长率最高的时段是(  ) A.2005-2007 年    B.2007-2009 年 C.2009-2011 年 D.2013-2015 年 5.广州产业生态化综合水平的演变,会导致广州(  )A.城市规模扩大 B.失业人口增多 C.生态环境转好 D.植被覆盖增加 6.2008 年广州产业生态化综合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金融危机,生产效率下降 B.产业结构调整,重工业发展 C.工业发展迅速,能源紧张 D.交通建设落后,交通拥堵频发 解析:第 4 题,读图可知,广州产业生态化综合水平 2005-2007 年由约 0.18 变为约 0.4, 2009 年与 2007 年相比基本无变化,2009-2011 年由约 0.4 变为约 0.6,2013-2015 年由约 0.8 变为约 0.9,因此 2005-2007 年的产业生态化综合水平年增长率最高。第 5 题,读图可知,2005 -2015 年广州产业生态化综合水平整体呈现上升趋势,结合材料可知,产业生态化综合水平 上升表示资源利用率提高、废弃物产出减少,由此可以推断广州生态环境转好。第 6 题,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出现,使得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广州市经济发展受到较大的冲击,生产要 素得不到充分利用,生产效率下降,造成单位经济产出的资源消耗量增加,广州市产业生态 化综合水平有所下降,A 对。重工业发展、能源紧张和交通拥堵频发等对产业生态化综合水平 的影响是长期的,不会造成只有 2008 年出现产业生态化综合水平下降,B、C、D 错。 答案:4.A 5.C 6.A 超重点 3 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 【高考真题再现】 (2019·高考全国卷Ⅲ)近年来,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覆被 也随之变化,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 一年)面积减少。据此回答 1~3 题 1.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首要原因是(  ) A.气温升高 B.气温降低 C.降水增多 D.降水减少 2.湿地面积增加主要是因为当地(  ) A.洪水暴涨 B.退耕还湿 C.地面沉降 D.冻土融化 3.西伯利亚地区平地上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  ) A.林地 B.湿地 C.草地 D.寒漠 [智慧解题][尝试解答] 1.A 2.D 3.C 4.(2018·高考全国卷Ⅱ)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龙卷风是大气中强烈的涡旋现象。湿热气团强烈抬升,产生了携带正电荷的云团。一旦 正电荷在云团局部大量积聚,吸引携带负电荷的地面大气急速上升,在地面就形成小范围的 超强低气压,带动汇聚的气流高速旋转,形成龙卷风。下图示意美国本土龙卷风发生频次的 分布。在美国龙卷风多发区,活跃着“追风人”,他们寻找、追逐、拍摄龙卷风,为人们提供 龙卷风的相关信息。 (1)读图,指出龙卷风多发区湿热气团的主要源地、抬升的原因,以及气流发生旋转的原 因。 (2)分析美国中部平原在龙卷风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3)解释美国中部平原龙卷风春季高发的原因。 (4)说明龙卷风被人们高度关注的理由。 [智慧解题][尝试解答] (1)主要源地:墨西哥湾。 抬升原因:与北来的冷干气流(气团)交汇,湿热空气抬升;(地处中低纬,太阳辐射较强) 下垫面温度较高,(湿热)空气受热抬升;湿热空气抬升过程中,水汽凝结,释放热量,加热并 进一步抬升空气。 旋转原因: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2)地势平坦,对气流旋转阻挡作用弱(摩擦力小);平原南北延伸,面积广大,利于(南北 向)冷暖气团交汇。 (3)北美大陆春季中低纬升温快,南北温差加大,气压梯度大,冷暖空气交汇频繁、强烈。 (4)强烈的涡旋,从地面至云端,壮观;历时短,局地性强,不易见到;破坏力大,对人 们的生命财产构成巨大威胁。 【规律技巧整合】 1. 掌握“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类”题目的思维流程 2. 掌握全球气候变暖的三大问题 (1)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①自然原因:太阳活动的异常;地球上的气候本来就是冷暖干湿交替变化的,现在正处 于温暖的间冰期。 ②人为原因:矿物能源的使用量加大,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破坏 植被,致使森林等绿色植物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能力下降。 (2)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影响 ①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 ②导致干旱、暴雨和洪涝等灾害事件增加。 ③导致各国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 ④大量物种因难以适应新的生存环境而灭绝,最终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变化。 (3)全球气候变暖的应对措施 ①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提高能源利用率;大力开发新能源; 控制水田和垃圾填埋场排放甲烷;等等。 ②增加温室气体的吸收:植树造林;保护原始森林;采用固碳技术。 ③采取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培育农作物新品种;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设海岸堤坝, 防止海水入侵。 ④加强国际合作。 [方法技巧] 1.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1)资源问题主要表现为资源短缺,根本原因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与经济发展所造成的消 耗量激增。 (2)解决资源问题的重要措施是“开源”和“节流” ①“开源”的具体举措:不断增加资源的探明储量;拓展开发的范围和渠道;开发新的 资源和能源。 ②“节流”的具体举措:增强节约意识;利用科技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资源的浪费。 2.自然灾害的分布描述、成因分析及防灾措施 (1)自然灾害分布的一般描述 ①空间分布:集中分布在……地区,由……向……减少(或增加)。②时间分配:主要发生在……季,……季多发,……季较少。 (2)自然灾害成因的分析思路 主要从自然因素(气候、地形、河流、植被、土壤)和人为因素两方面综合分析。气象灾害 侧重气候、河流等方面;地震、火山侧重地壳运动等内力作用方面;滑坡、泥石流需要结合 内、外力作用综合分析。 (3)防灾措施 ①工程措施:修建各种防灾、减灾工程,如在河流沿岸建防洪大提、防护林、实施护坡 工程等。 ②非工程措施:加强灾害的宣传教育,培养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建立、健全法规体系; 加强对灾害的监测和预报;建立灾害应急机制,增强应急救援能力;等等。 【模拟演练提能】 下图是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景观空间分布格局图。读图回答 1~2 题。 1.修筑梯田种水稻,主要是为了充分利用当地有利的(  ) A.地形条件 B.气候条件 C.土壤条件 D.水条件 2.有关该农业生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机械化水平高 B.生产规模大 C.水利工程量大 D.商品率高 解析:第 1 题,云南红河谷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适宜种植水稻,B 对,D 错。 山地地势起伏大,需要修筑梯田才能种水稻,增加了生产成本,A 错;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 水较多,土壤受淋溶作用强,比较贫瘠,C 错。第 2 题,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的季节变 化较大,梯田保水性差,需要建设大量的水利工程,C 对。梯田农业种植面积小,农田分散、 规模小,难以使用机械作业,机械化水平低,但可以投入较多劳动力精耕细作,产量较高, A、B 错;尽管水稻种植业单产高,但由于人口稠密,当地稻米消费量大,为自给农业,商品 率低,D 错。 答案:1.B 2.C 风暴潮是由剧烈的大气扰动,如强风和气压骤变(通常指台风和温带气旋等天气系统)导致 海面异常升高,使受其影响的海区的潮位(涨潮时的水位)大大超过平常潮位的现象。读图回答 3~5 题。3.据图推测该日影响渤海湾的天气系统最可能为(  ) A.热带气旋 B.温带气旋 C.副热带高压 D.亚洲低压 4.该日风暴潮灾害最严重的位置在渤海湾的(  ) A.东南部 B.东北部 C.西北部 D.西南部 5.除剧烈的大气扰动外,本次渤海湾风暴潮发生的原因还有(  ) ①正值天文大潮 ②位于浅海大陆架 ③入海河流正处于汛期 ④围海造陆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第 3 题,根据图中等深线和海面水位可知,渤海湾该日海水异常升高,应当出现 了风暴潮。根据文字材料判断,该日的天气系统可能是台风或温带气旋,但渤海湾的纬度高, 且该季节几乎不会发生台风,最可能为温带气旋。故选 B。第 4 题,海面水位越高,风暴潮灾 害越严重。读图可知,渤海湾西南部海面水位最高,风暴潮灾害最为严重。故选 D。第 5 题, 风暴潮的成因与当时的天气系统、海湾的环境状况、天文潮汐等有密切关系。从日期看,该 日为农历正月十八,正值天文大潮时期;此时温带气旋活跃;渤海湾海水浅,易推高潮水; 此时入海河流正值枯水期。故选 A。 答案:3.B 4.D 5.A 超重点 4 资源、能源问题 【高考真题再现】(2016·高考全国卷Ⅲ)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为建设生态文明,我国大力开发风能等清洁能源。风电建设成本高于煤电、水电。2009 年 5 月,甘肃酒泉有“陆上三峡”之称的 1 000 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项目获国家批准,其中 的 80%集中在被称为“世界风库”的瓜州县。下图示意瓜州等地年大风(≥8 级)日数。 (1)分别与煤炭、水能相比,指出开发风能的优势。 (2)说明瓜州建设大型风电场有利的自然条件。 (3)分析瓜州建设大型风电场的不利区位条件。 (4)为保障电网的稳定性,还规划在瓜州建设规模较大的热电站作为调节电站。试解释为 大型风电场配建调节电站的原因。 [智慧解题] [尝试解答]  (1)与煤炭相比,风能为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与水能相比,开发风能不产生库区淹没等问题。 (2)有风:风能资源丰富(有“世界风库”之称),年大风日数多(近 70 天)。 有地:可供建设风电场的土地广阔(充足)或戈壁(难利用土地)广布,地形平坦。 (3)当地(经济落后,人口稀少)电能需求少;离东部(用户)较远(需长距离输电);当地基础 设施(如电网等)不足;建设成本高(投资大),当地资金不足。 (4)风电极不稳定,配建热电站等可以调节、控制,以使电网输电平稳(当风力减弱时以热 电站补充电量,当风力强劲时减少热电站发电量)。 【规律技巧整合】 1. 掌握“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类”题目的思维流程 2. 矿物能源(煤、石油、天然气)的开发条件评价 (1)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内容 区域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一般可从三个方面进行:资源储量和开采条件(资源丰富、埋 藏浅或露天、地质条件好的地区易开采)、市场条件(位于或靠近经济发达地区、市场需求量大 的地区优先开采)、交通运输条件(对外交通便利的地区优先开采)。 (2)能源资源开发的分析思路 能源资源的开发可从基础好、拉动强、有保证三方面分析。 ①基础好{资源:储量大、分布广、质量好、厚度大等 开采条件:埋藏浅、露天开采等 ②拉动强{位置:距消费市场近等 市场:市场广阔 ③有保证: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等。 3. 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分析思路 (1)衰落原因 资源枯竭,环境恶化;土地、劳动力价格上涨;传统产业衰落。 (2)转型措施 ①实行战略性转移。这类城市一般随资源开发而兴起,随资源枯竭而衰落,应注重培育 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②发展第三产业。例如,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③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产业,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大力发展城市经济。 例如,从资源主导到科技主导、从开发矿山到开发旅游,使经济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④绿化、美化环境,治理环境污染。【模拟演练提能】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9 年 2 月 25 日,中国石化新闻办发布消息,顺北油气田的顺北鹰 1 井完成钻 探,钻井深 8 588 米,创亚洲陆上钻井最深纪录,标志着我国已掌握世界先进的超深井钻井技 术。 材料二 顺北油气田位于塔里木盆地中西部,原油品质高,平均埋藏深度超 7 300 米,具 有超深、超高压、超高温的特点,资源量达到 17 亿吨,其中石油 12 亿吨、天然气 5 000 亿 立方米。 (1)简述顺北鹰 1 井油气资源开发可能面临的不利自然条件。 (2)简析顺北鹰 1 井油气资源开发对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3)有关专家预测,海洋油气特别是深海油气,将是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重点。试阐述其 理由。 解析:(1)根据文字材料可知,顺北鹰 1 井位于塔里木盆地中西部,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且该地沙漠广布,昼夜温差大、水资源短缺、风沙灾害严重;顺北油气田油气资源的平均埋 藏深度超 7 300 米,说明埋藏深,地质条件复杂。(2)从资源开发、产业发展、提供就业、增加 收入等角度综合分析。(3)结合资源开发的影响因素,从资源储量、资源分布、市场需求、开 采技术、运输成本等角度分析。 答案:(1)地处塔里木盆地中西部,风沙灾害严重;夏热冬寒且昼夜温差大;油气资源埋 藏深且地质条件复杂,开采难度大;水资源短缺。 (2)加快了资源的开发,实现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改善西部基础设施;带动能 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提高生活水平;推进西 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 (3)陆地油气资源日渐枯竭;海洋油气资源十分丰富;我国经济发展快,能源需求不断增 加;海洋油气资源与我国东部经济带(主要能源消费市场)距离较近,运输成本较低;我国海洋 油气资源勘探和开采技术比较先进。 超重点 5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高考真题再现】 (2016·高考全国卷Ⅱ)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是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该地区曾经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区,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先后有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1998 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 下图示意 1976 年、1987 年和 2000 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1)描述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2)分析导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 (3)说明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 [智慧解题] [尝试解答] (1)20 世纪 70 年代(1976 年),栖息地连成一片;到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1987 年),栖息地面积退缩,碎片化严重;20 世纪 90 年代至 21 世纪初(2000 年),栖息地面积有所 增加,碎片化趋势减弱,分布范围有向北、向西扩展的趋势。 (2)大规模采伐森林(对植被破坏大),导致栖息地缩小;修建道路(国道、省道以及林区采 伐道路),导致栖息地碎片化;人类干扰活动大幅减少(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108 国道秦岭隧 道通车等),植被得到了较快恢复,促进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与扩展。 (3)合理规划,道路选线尽量避开野生动物栖息地;在经过野生动物栖息地时,建设野生 动物穿越道路的生态廊道;修建道路时尽量减少对周边植被的破坏,修复因道路施工遭破坏 的植被。 【规律技巧整合】 1. 掌握“生态环境类”题目的思维流程2. 掌握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方法 分析生态环境问题时,往往从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布、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等方面 着手,其中成因与防治措施是分析的重点。 (1)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判断 世界上常见的生态环境问题可根据区域特征总结如下:①在湿润的山地丘陵地区,植被 破坏严重,易引发水土流失;②在干旱的灌溉农业区,不合理灌溉,容易产生土地盐碱化;③ 在草原牧区,过度放牧、过度垦殖等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容易产生土地荒漠化;④在原 始森林区,人类滥伐森林,造成森林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环境问题;⑤在湖泊、沼 泽分布区,人类围湖造田,排干沼泽,容易产生湿地破坏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环境问题。 (2)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 ①自然原因:区域的自然背景决定了一个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类型。因此,在分析自然 原因时,往往考虑气候、地形、植被的类型及覆盖率、地表沉积物等。 ②人为原因:包括当地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生产技术水平、政策导向等。 (3)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的分析角度 退:退耕还林、还草、还牧、还湖、还沼等。 建:建设自然保护区、生态走廊、草方格沙障、森林公园、打坝淤地工程等。 改:改变经济结构,改坡为梯;改变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等等。 法:健全环保法律和法规;加强管理和执法力度。 【模拟演练提能】 (2019·长春质量检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尕拉拉错位于巴颜喀拉山主峰附近,地处无冰川分布的多年冻土区,地势相对平坦开阔, 发育了大片沼泽,是黄河源区最主要的水源涵养区(下图)。考察发现,在高原不断抬升的背 景下,该区域沼泽萎缩与流经该区域的河流有着直接的关系。(1)指出尕拉拉错所在地区沼泽的补给水源。 (2)说明高原地形与黄河源区沼泽形成的关系。 (3)推测在高原持续抬升背景下,该区域沼泽萎缩与流经该区域河流之间的关系。 (4)请对恢复该地沼泽提出合理化建议并说明理由。 解析:(1)据图判断尕拉拉错所在地区沼泽的补给水源有河水、山地降水和季节性积雪融 水。该地无冰川分布,无冰川融水补给。(2)沼泽形成主要与地形地势、补给量、蒸发量、下 渗量等有关。(3)地形会对河流的侵蚀、流速、流量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沼泽水源的补给,引 起沼泽的退化。(4)恢复沼泽的措施可以从恢复沼泽的生态环境、增加补给量、提高沼泽地区 的地下水水位等方面分析。 答案:(1)雨水与季节性积雪融水;过境河流泛滥补给。 (2)海拔高,气温低,蒸发弱;高原地形,冻土发育,地表水不易下渗;地势较为平坦, 水流较缓;沼泽南部高山积雪融水多。 (3)高原持续抬升,过境河流流速加快,河流下切侵蚀加剧;沼泽所在区域地下水水位持 续下降,地表水的下渗增加;沼泽植被退化,涵养水源能力进一步下降;部分支流溯源侵蚀 加剧,导致沼泽区地表水外泄,地表水减少引起沼泽面积不断萎缩;支流侵蚀导致连片沼泽 的完整性被破坏,沼泽碎片化严重。 (4)筑坝截流,可以降低流速,防止河流进一步下蚀;开挖沟渠,引河水补给退化严重的 沼泽或地势低洼地带;回灌地下水,提高地下水水位;保护植被,提高其涵养水源的能力。 [高效演练·知能提升] 下图示意我国某时段出生人口数量状况。据此回答 1~3 题。 1.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1988 年我国(  ) A.人口数量最多    B.人口死亡率最低 C.人口出生率较高 D.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 2.影响 1988-2003 年我国出生人口数量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人口生育概念 B.人口迁移方向 C.人口基数 D.人口政策 3.虚线圈内年份人口出生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  ) A.婚育年龄人口数量增多 B.国家政策鼓励生育 C.环境承载力大幅度上升 D.医疗卫生条件提高 解析:第 1 题,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一直为正值,因此人口数量在持续增加,故 1988 年我国人口数量不是最多;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口死亡率下降, 1988 年我国人口死亡率不是最低;从图中可以看出 1988 年我国出生人口数较多,而该年份人 口基数不是特别大(相对于现在而言),因此 1988 年我国人口出生率较高,选 C。第 2 题,我 国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 1988-2003 年我国出生人口数量明显下降。选 D。第 3 题, 1988 年前后出生的人口在虚线圈内时段时正值婚育年龄,导致该时段出生人口数量明显上升; 我国目前实行的全面二孩政策只是放宽了对生育子女数量的限制,并没有鼓励生育;目前我 国环境承载力与人口数量变化无关;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医疗卫生水平较高,且保持稳定, 其对新生人口数量增长的影响不大。选 A。 答案:1.C 2.D 3.A 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河田镇原名留镇,历史上曾种满柳树,又称为“柳村”。后来由于生 态承载的压力和当地人对森林资源的过度索取,柳村的生态状况一度恶化,形成“柳村无柳, 河比田高”的局面,故改名“河田”。下图为河田镇等高线地形图。据此回答 4~6 题。4.“柳村无柳,河比田高”的原因是(  ) A.土地盐碱化 B.土地荒漠化 C.山体滑坡 D.水土流失 5.河田镇生态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城镇快速发展 B.不合理放牧 C.坡地开垦 D.水源缺乏 6.为解决河田镇的生态问题,当地政府可以(  ) A.将人口搬迁到河流沿岸 B.禁止在东部地区进行耕作 C.推广使用喷灌、滴灌技术 D.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 解析:第 4 题,根据材料可知,河田镇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且该地大部分地区等高线 密集,地势起伏大,因此该地主要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D 正确;土地盐碱化主要发生在降 水较少的平坦地区,A 错误;土地荒漠化在降水较多的地区出现较少,B 错误;山体滑坡不会 造成河比田高,C 错误。选 D。第 5 题,据上题分析可知,河田镇主要的生态问题为水土流失, 城镇快速发展与水土流失关系不大,水源短缺不会导致水土流失,A、D 错误;该地区不是我 国主要的牧区,放牧少,B 错误;该地气候条件好,适合发展种植业,开垦坡地容易导致水土 流失,C 正确。选 C。第 6 题,河流沿岸部分地区地势起伏较大,盲目地将人口搬迁到河流沿 岸并不恰当,A 错误;东部部分地区等高线稀疏,地势平坦,适合发展种植业,B 错误;喷灌 和滴灌技术多用于气候干旱地区,C 错误;根据当地的地形状况,因地制宜地发展生态农业能 够有效地遏制水土流失,D 正确。选 D。 答案:4.D 5.C 6.D (2019·宜昌部分示范高中联考)水质量(水资源)承载力指在某一历史发展阶段,水质量(水 资源)对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支撑能力。当水质量承载力大于 1 时,说明水质量承载状 况超出水质量最大承载能力,水质易趋向变差。河水中总氮、总磷、化学需氧量与水质量承 载力有密切的关系。下图为 2006-2009 年赣江流域水质量(水资源)承载力变化示意图。据此 回答 7~8 题。7.影响赣江流域水质量承载力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 ①总氮 ②总磷 ③径流量 ④化学需氧量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8.提高赣江流域水质的主要途径有(  ) ①压缩资源型产业规模 ②推广“处方”农业 ③加强污水防治力度 ④实施跨流域调 水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第 7 题,水体中总氮含量、总磷含量和化学需氧量越大,水质越差。图中四个年 份的总氮、总磷的水质量承载力都大于 1,严重影响水质,因而总氮、总磷含量是影响赣江流 域水资源承载力变化的最主要因素,A 对。第 8 题,根据上题分析,河水的总氮、总磷含量是 影响赣江水质的主要因素,推广“处方”农业,可以减少氮肥、农药的使用以及农业污水的 排放,②对;加强污水治理力度,也能提高水质,③对。资源型产业对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 压缩其规模不利于经济的发展,①错;跨流域调水没有减少水体污染物的排放量,不能有效 解决水污染问题,④错。 答案:7.A 8.B (2019·高考江苏卷)下图为某地地形与甲地建筑物布局示意图。读图回答 9~10 题。 9.与乙地相比,将建筑物布局在甲地主要考虑的因素是(  ) A.地形 B.水源 C.植被 D.坡向 10.与甲地地形平整方式相符的剖面是(  )解析:第 9 题,甲、乙两地分别布局在河流沟谷两侧的山坡上,与乙地相比,将建筑物 坐落在甲地,考虑的有可能是坡向问题。甲面朝太阳方向,处于阳坡,采光较好,而乙地处 于背向太阳方向的阴坡,采光较差,选 D。二者地形相差不大,都位于山脊,有一定坡度,并 且都靠近水源和植被,因此 A、B、C 错误。第 10 题,改造之后的等高线和原先的等高线相 比,要看三处变化:靠近 N 一侧,也就是建筑物海拔相对高的一侧,改造后的等高线相对原 来的等高线变得更加密集,而在建筑物海拔相对低处变得稀疏,高密低疏则先陡坡再缓坡。 靠近 M 一侧,等高线又变得密集,因此变化后的地形剖面图应当是先陡坡再缓坡再陡坡,地 势整体下降。选 B。 答案:9.D 10.B (2019·吉林部分学校仿真考试)月干燥频率是指记录年代中月可能蒸发量×0.67 大于月降 水量出现的次数与统计年数的比值再乘以 100%,该值不小于 50%时为干燥月。月湿润频率是 指记录年代中月降水量大于月可能蒸发量出现的次数与统计年数的比值再乘以 100%,该值不 小于 50%时为湿润月。月干燥频率和月湿润频率之和小于 50%时,则为过渡月。可能蒸发量 是指下垫面保持充分湿润时的陆面最大可能蒸发量。下图是我国某观测站多年平均月干湿频 率变化图。据此完成 11~13 题。 11.该观测站最有可能位于(  ) A.华北平原 B.成都平原 C.洞庭湖平原 D.珠江三角洲 12.该地 7 月份干湿频率呈现图示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西南季风 B.东北信风 C.副热带高压 D.盛行西风 13.该地 1-4 月湿润频率较高的根本原因是(  ) A.气温低 B.降水量大 C.蒸发量大 D.锋面活动频繁 解析:第 11 题,由图可知,该地 7、8 月份月干燥频率较高,即此时段的降水量较小, 而冬春季节比较湿润,应位于会出现伏旱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故选 C。华北平原冬春季节干燥,A 错误;成都平原夏季较湿润,B 错误;珠江三角洲全年降水较多,不会出现伏旱,D 错误。 第 12 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地位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7 月份主要受副热带高压影响, 蒸发量较大,降水量较小。C 正确。第 13 题,该地 1-4 月湿润频率较高,说明该地基本上每 年 1-4 月降水量都大于可能蒸发量。气温低,会导致可能蒸发量比较小,但降水量未知;降 水量大,但可能蒸发量未知;蒸发量大不会导致湿润频率较高,A、B、C 错误。冬春季节, 长江中下游平原锋面活动频繁,降水量大,可能蒸发量小,导致该地 1-4 月湿润频率高,D 对。 答案:11.C 12.C 13.D [专题针对训练] 一、选择题 (2019·江西八所重点中学联考)2019 年央视和地方春晚《“儿子”来了》《飞越老人院》等 小品再次聚焦中国的老龄化现象及其带来的问题。读 2010—2050 年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图(含 预测),完成 1~2 题。 1.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老龄化的特点有(  ) ①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大、增长速度快 ②老年人口高龄化显著、趋势加快 ③地区发展不均衡,出现城乡倒置现象 ④受政策驱动,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更高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为应对当前及未来我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不利影响,下列最根本的措施是(  ) A.及时调整生育和退休政策 B.大力发展经济,提升综合国力 C.转变全社会的观念,加强对老年人的关怀 D.完善医疗和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解析:第 1 题,图示 2010-2050 年我国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从约 13%上升至约 30%, 老年人口比重上升速度快;结合我国总人口绝对数量大的情况,可算出我国老年人口绝对数量也很大,①对。由图可知,8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的增加速度慢于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 即 80 岁及以上老人占全体老年人人口的比重下降,高龄化并不显著,②错。受经济发展区域 差异的影响,大量劳动人口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从乡村向城市迁移,导致一些落后地区 老年人口比重较发达地区高、部分乡村地区老年人口比重较城市地区高,③对。老年人口比 重不断上升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迅速提升、人们寿命延长,以及人口出生率低等因素有密切 关系,④错。第 2 题,当前及未来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带来的最突出的不利影响是社会养老 负担重,因此,大力发展经济,提升综合国力是最根本的措施,B 对。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及 时调整生育政策和退休政策并不能大幅增加人口出生率和劳动力,也不能扭转人口老龄化带 来的社会养老负担过重问题,A 错。关怀老年人、完善医疗和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也要以经济为 支撑,C、D 错。 答案:1.C 2.B 农业氮足迹是指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为完成农业生产而投入各种资源所直接或间接 占用和排放的活性氮总量。农业的输出氮足迹包括农产品收获、秸秆产出、人畜粪便以及生 产生活过程中的氮排放与流失等。秸秆的处理方式有充当饲料、还田、生活能源、工业原料、 废弃和焚烧等;粪便大部分经过有机堆肥、沼气发酵、废水去污等无害化处理,但也有部分 未处理直接排放的。能源氮排放,秸秆废弃,秸秆焚烧,未经处理的粪便,化肥的 NH3、NO2 挥发,硝化氮的淋失和径流等过程使氮素排放到大气或流失于水体中,对环境构成潜在威胁, 形成潜在污染氮足迹。读图,完成 3~4 题。  3.1990—2010 年广东农业(  ) A.污染情况趋于好转 B.污染情况持续恶化 C.污染氮足迹持续下降 D.污染氮足迹总体上升 4.为减少农业氮污染,广东应该(  ) A.加强化肥施用管理 B.扩大养殖规模C.增加农业机械使用量 D.减小秸秆禁烧管理力度 解析:第 3 题,由图可知,总污染氮足迹曲线上升与下降有反复,但总体呈上升趋势。 第 4 题,据图可判断土壤流失氮足迹是广东农业最大的氮污染源,主要是因为化肥施用后未 被作物全部吸收,故加强化肥施用管理是广东治理农业氮污染的重中之重;养殖场应进行粪 便、污水处理,达到无害化和减量化排放,才能减少粪便污染氮足迹,而不是盲目扩大养殖 规模;增加农业机械使用量会加剧能源氮污染;秸秆焚烧会加剧农业氮污染,应加大管理力 度。选 A。 答案:3.D 4.A 浙江省是全国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试点省,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 展理念。衢州以种植业为起点,创建了“猪粪收集+沼气发电+有机肥生产+种植业利用” 一体化大循环模式的生态循环农业。下图为衢州市区域闭合大循环农业模式流程图。据此回 答 5~6 题。  5.衢州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可以(  ) A.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B.提高城市化水平 C.减少化肥使用量 D.减缓全球气候变暖趋势 6.“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体现了(  ) A.人定胜天思想 B.可持续发展思想 C.地理环境决定论 D.人地相关论 解析:第 5 题,由衢州一体化大循环模式的生态循环农业可知,种植业主要使用有机肥 料,C 对。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并没有减少土地利用,也不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A、D 错; 发展农业生产并不能直接提高城市化水平,B 错。第 6 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求人们注重环境保护,协调好人地关系,发展生态文明,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思想,B 对。在人定胜 天思想影响下,人们只顾资源开发,会破坏绿水青山,A 错;地理环境决定论夸大了地理环境 的作用,轻视了人的作用,C 错;人地相关论对人地关系思想的认识层次不如可持续发展思想 深刻,D 错。 答案:5.C 6.B 生物治沙是将 10 余种具有治沙功能的沙漠藻(生存在沙漠中的藻类,药用价值高)组成混 合液体,像打农药一样喷洒在沙漠表面,借助水分让其繁殖生长,几个月内就会在沙漠表面 形成几厘米至十厘米不等的藻类结皮层,形成土壤。与机械治沙和化学治沙相比,生物治沙 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据此回答 7~9 题。 7.与其他治沙方式相比,生物治沙(  ) A.资金投入少 B.见效快 C.治沙效果好 D.适用范围广 8.喷洒沙漠藻组合液的最合适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9.使用沙漠藻治沙可以(  ) A.消除我国西北地区的沙漠 B.实现治沙与扶贫的融合发展 C.大幅降低沙漠地区的风速 D.增大沙漠地区的昼夜温差 解析:第 7 题,由材料可知,生物治沙能够形成土壤,有利于改变当地的土壤环境,治 沙效果较好,C 正确。第 8 题,据材料可知,沙漠藻需要有水分才能生长,我国西北地区冬季 气温低,不适合沙漠藻生长;春季气温回升,水分增加,此时喷洒沙漠藻组合液,经过春季 和夏季,有利于结皮,形成土壤,A 正确。第 9 题,沙漠藻治沙并无法消除沙漠,A 错误;沙 漠藻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在治沙的同时,还能增加居民收入,实现治沙与扶贫融合发展,B 正确;沙漠藻贴地生长,对风速影响小,C 错误;有沙漠藻的地区比热容大于无沙漠藻的地区, 生物治沙可能会起到减小沙漠地区昼夜温差的作用,D 错误。 答案:7.C 8.A 9.B (2019·太原阶段性测评)气象学上一般把日最高气温≥35 ℃称为高温。2018 年的夏天可谓 “火力十足”,高温天气持续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历史罕见。下图示意我国部分城市 2018 年高温日数与多年平均高温日数。据此完成 10~11 题。10.2018 年我国罕见高温天气产生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副热带高压位置异常 B.城市热岛效应增强 C.夏季风较正常年份弱 D.全球气候持续变暖 11.与图中其他城市相比,重庆的高温天气持续时间最长,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太阳辐射 B.地形地势 C.大气环流 D.人类活动 解析:第 10 题,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和强弱直接影响我国夏季的气温和降水状况。 2018 年副高势力较强,位置异常偏北偏西,致使江淮地区较常年梅雨期短。我国北方一些地 区 7、8 月由于副高位置异常,也出现副高控制下的罕见高温天气,A 选项正确。副高势力强, 则夏季风较正常年份强,C 选项错误;城市热岛效应强弱的季节变化明显,但没有明显的年际 变化,B 选项错误;影响天气变化的因素是短期的因素,而全球气候持续变暖是长期的因素, D 选项错误。第 11 题,重庆位于嘉陵江与长江交汇处的河谷地带,海拔较低,气温较高,再 加上位于四川盆地,受地形因素的影响,夏季热量不易扩散,所以高温天气持续时间更长,B 选项正确。河流交汇处,地表水丰富,空气中水汽含量大,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扩散,所以这 里云雾较多,太阳辐射较弱,A 选项错误;重庆与图中其他城市均位于季风气候区,大气环流 差异小,C 选项错误;目前,人类活动的强度不足以影响持续高温天气的形成,D 选项错误。 答案:10.A 11.B 二、非选择题 12.(2019·合肥质量检测)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末次冰盛期(末次冰期的全盛时期)是地质历史时期最近的一个极端寒冷期。在末次冰盛期 内,受季风环流变化的影响,中国大陆自然带分布与现今差异较大,同一个时期古人类遗址 内石器制品数量减少。下图示意末次冰盛期中国大陆自然带分布。(1)与现今相比,指出末次冰盛期中国东部季风区大陆自然带位置特点。 (2)分析末次冰盛期以来中国大陆以东海岸线变化的原因。 (3)研究表明,现今黄河中下游地区在末次冰盛期成为温带草原带的重要原因是夏季风弱。 请从下垫面性质和海陆位置的角度分析现今黄河中下游地区在末次冰盛期夏季风弱的原因。 (4)自然带的变化影响食物的获取进而影响文明的演进。大地湾石器遗址在末次冰盛期石 器制品数量明显减小,试分析其地理原因。 解析:(1)通过比较末次冰盛期和现今相同自然带的分布,可判定末次冰盛期中国东部季 风区大陆自然带位置特点。例如,图示末次冰盛期温带草原带主要位于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 地区,与现在大致位于内蒙古高原的温带草原带相比,分布明显偏南、偏东。(2)图示末次冰 盛期海岸线位置明显比现在偏东,因此末次冰盛期以来海岸线不断后退,与全球气候变暖、 冰川大量融化、海平面大幅上升有关。(3)主要分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距海远近对夏季风势 力的影响 。东亚夏季风主要是夏威夷高压与亚洲低压之间的气压梯度力作用造成的,末次冰 盛期的亚欧大陆,地面积雪、冰川和冻土分布面积广,地面辐射提供给大气的热量比较少, 亚洲低压势力弱,夏季风弱。(4)主要分析气候变化对环境承载力产生的影响。末次冰盛期大 地湾石器遗址所在地区气温降低,降水减少,动物南迁,环境承载力下降,单位面积上人口 减少,因此大地湾石器遗址中石器制品数量明显减少。 答案:(1)位置偏东、偏南。 (2)气温升高,大量冰川融化;海水膨胀,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陆地,海岸线后退。 (3)末次冰盛期亚欧大陆雪线降低,冰川和冻土覆盖面积增大;夏季,冰面反射太阳辐射 增强,冰川冻土融化吸收热量多,夏季陆地增温慢,亚洲低压势力减弱,吸引夏季风的能力 降低;黄河中下游地区与海洋距离增大,夏季风减弱。 (4)气温降低,降水减少,自然带由温带森林草原带变为温带草原带;渔业资源减少,植 物生物量减少,动物南迁,食物数量减少,单位面积生活的人数量减少,因此大地湾石器遗 址中石器制品数量明显减少。(或单位面积资源量不足;采集和渔猎需要更大面积、更长距离, 单位面积生活的人数量减少。) 13.(2019·石家庄质量检测)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高查瑞光伏电站位于阿根廷胡胡伊省西部高查瑞地区,是阿根廷首个也是南美洲最大的 光伏电站项目,该项目是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中国与阿根廷两国元首见证签署的。 高查瑞地区平均海拔超过 4 000 米,当地没有医院,没有学校,一半以上的家庭没有通电,是阿根廷最不发达的地区之一,但该地区是全球最适合发展光伏发电的地区之一。2018 年 4 月, 由中企承建的高查瑞 300 兆瓦光伏电站项目正式开工,项目采用世界先进光伏发电技术,借 鉴高海拔地区的建设经验,例如配电部分选用全封闭环境的预制舱,舱内设备模块化设计、 工厂化定制和现场组合化拼装,实现“即装即用”。项目建成后,将结束胡胡伊省一直从其他 省份购买电力的历史,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下图示意高查瑞光伏电站位置。 (1)分析高查瑞地区适合发展光伏发电的自然条件。 (2)说明高查瑞光伏电站建设面临的主要困难。 (3)说明高查瑞光伏电站配电部分施工选用预制舱技术对项目建设的益处。 (4)从能源和环境角度,简述高查瑞光伏电站建成后的积极影响。 解析:(1)影响光伏发电最主要的自然条件是太阳辐射,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主要包括纬 度、天气、海拔和日照时长等。(2)结合图文信息主要从自然条件(位置、地形、气候等)和社会 经济条件(交通、通信和生活设施等)方面分析高查瑞光伏电站建设面临的主要困难。如根据 “平均海拔超过 4 000 米”,可迁移我国青藏高原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施工场址海拔高,空 气稀薄,氧气不足,自然条件恶劣,施工人员易发高原反应等。(3)主要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 息。根据材料可知预制舱的舱内设备模块化设计,说明其技术先进,可保障项目质量;根据“工 厂化定制”“即装即用”可推知,选用预制舱能减少现场施工的工作量,降低施工难度,提 高施工效率。(4)“能源”角度的积极影响主要分析对能源价格、结构的影响。“环境”角度 的积极影响主要分析对节能减排的生态意义。 答案:(1)高查瑞地区海拔高,空气稀薄、洁净,透明度高。晴天多,阴雨天少,日照时 间长;纬度较低,年平均正午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强烈,太阳能资源丰富;高原地区地势 平缓,荒漠面积广阔,适宜开发利用太阳能的土地资源丰富。 (2)高查瑞光伏电站位于荒漠高原地区,位置偏远,交通运输条件差;自然条件恶劣,施 工难度大(场址海拔高,空气稀薄,氧气不足,施工人员易发高原反应);基础设施缺乏,通信、 生活不便。 (3)预制舱技术先进,可保障项目质量;设备“即装即用”,可减少施工的工作量,降低施 工难度,缩短建设时间。 (4)节省购买外省电力费用,降低电价,保障当地电力供应(缓解当地用电紧张状况);调整 当地能源结构,减少化石能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