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与经典通行 与好书为伴》综合性学习集锦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初中语文《与经典通行 与好书为伴》综合性学习集锦教案

ID:41244

大小:201.94 KB

页数:15页

时间:2020-12-1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与经典通行 与好书为伴》综合性学习集锦        宜昌市夷陵区实验初中   韩宗秀   一,活动口号:       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人才诚可贵,学习价更高       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做一个有情趣的读书人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       用读书改变我们的生活。       亲近书籍,与书为伴,与经典为友,与博览同行       热爱书籍,享受阅读,热爱母语,享受经典。       生活因读书而精彩   读最经典的书,做有根基的人。       二,《与经典同行,以好书相伴》读书活动倡议书   亲爱的同学们:       蜂采百花,故能酿成蜜,海纳百川,故能成其大,人读百家书,故能成其才。      “与经典同行,以好书相伴”,就是阅读经典,享受经典,做健康快乐的读书人!       在浩瀚的书海中,我们发现哟一批可以真正显示人类精神力量和文化根基的经典,它们常常在人类精神隧道的转弯处发出强烈而耀眼的智慧之光,使人类在追求永恒的上能曲径通幽,柳暗花明,可以说,没有它们,人类就没有今天的荣耀和自信,没有它们,人类就会失去对明天的希望和信念。       在我们正需要以“以读书长知识,以读书增智慧,以读书促养成,以读书树理想,以读书塑人格”的黄金时期,让我们以一种轻松愉快、从容洒脱、庄重严肃的心态走进经典,阅读经典,享受经典。       在经典的世界里,它将打破时空限制,克服个人生命的有限范围,把同学们引入民族与世界、古代与现代思想文化的宝库,与千年之遥、万仞之高的大师巨匠,古代最出色的哲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与现代第一流的小说家、诗人、散文家,与孔子、孟子……,与鲁迅、老舍……,与余秋雨、毕淑敏……进行心灵的交流,精神的对话,你将会触摸到集中了大智大勇的高贵的头颅,融合了人间大欢喜大悲悯大憎恨的博大情怀,你们将在有声有色有思想有韵味的语言世界里流连忘返,透过美的语言,你窥见的是美的心灵的世界。这经典的世界,犹如一个燃烧的大海,将把你的生命燃烧起来!你将会和这些人类的精英们一起思考、探索、共同承担生命的轻与重,就在你同哭同笑同焦虑同挣扎的过程中,你会在不知不觉中发现自己变了,变得更复杂,也更单纯,更聪明也更天真,你内在的智慧,思考力,想像力,审美力,批判力,创造力一一被开发出来,你的精神变得更开阔了,你的心灵变得更美好了。   我祈望每一位同学都捧起经典,与经典同行,与好书为伴,拒绝粗制,拒绝庸俗!与经典为师,与知识为伴,与真理为友,用最静心的阅读,来填实自己比天空更广阔的心灵!                                                               2007年10月20日        三,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   1、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臧克家    2、能够摄取必要营养的人要比吃得很多的人更健康,同样地,真正的学者往往不是读了很多书的人,而是读了有用的书的人。 ————亚里斯提卜    3、仅次于选择益友,就是选择好书。 ————考尔德    4、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 ————别林斯基    5、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戕害。 ————菲尔丁    6、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致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优婉的安慰者。              ————伊萨克·巴罗    7、书籍鼓舞了我的智慧和心灵,它帮助我从腐臭的泥潭中脱身出来,如果没有它们,我就会溺死在那里面,会被愚笨和鄙陋的东西呛住。 ————《高尔基论青年》    8、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9、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    ————-蒲松龄:《阿宝》    10、攀登科学文化的高峰,就要冲破不利条件限制,利用生活所提供的有利条件,并去创造新的条件。    ————高士其   11、三日不读,口生荆棘;三日不弹,手生荆棘。——清.朱舜水《答野节问》   12、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读书必须反复地读,这样才能弄懂弄通。义:意旨)    ——《三国志·魏志·王肃传》 1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代.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14、循序而渐近,熟读而精思。——宋代.朱熹《读书之妻》 15、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臧克家。 16、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俄.列夫·托尔斯泰 17、书是我们时代的生命。——俄.别林斯基 18、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苏.高尔基 19、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苏.高尔基 20、一个家庭中没有书籍,等于一间房子里没有窗户。——英.约翰逊    四,名 人 读 书 的 故 事:   1.马克思   经常有针对性地阅读。每逢书中他自认为重要和有参考价值的地方,都加以摘要,并做笔记。马克思的一生虽然颠沛流离,经济经常陷入困境,生活十分艰难。但他依然克服各种困难,坚持读书和科研。   2.鲁迅   非常讲究读书方法。他提倡博采众家,说:“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有拓宽思路,增长知识等好处。对于较难懂的必读书,他的看法是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透为止。他还提倡在“泛览”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爱的书深入研究。在研究中,他主张要独立思考,注意观察与实践相结合,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对看不懂的地方,他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到那个地方,那无论看到多久都不会懂。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也明白了”。鲁迅十分重视运用“剪报”积累材料。曾说:“无论什么事,如果陆续收集资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    3.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 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4.诸葛亮   读书方法是“观其大略”。这个方法意味者他注重知识的全面性和开拓性。 5.爱因斯坦   他的成功,与他从小就有刻苦自学的习惯是分不开的。11岁时,他就读完了一套通俗科学读物,并对科学开始发生兴趣。12岁时,他又自学了欧几里得几何。此外,和现代的孩子们相比,他特别重视哲学的阅读,13岁时就开始自学康德的哲学了。 他还根据自身的特点、志向和兴趣,把精力集中在物理学的学习上。结果他在物理学方面果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爱因斯坦在读书学习时不搞不必要的死记硬背,经常爱和同学在一起讨论,使他感受到互补的乐趣。 6.华罗庚     数学家华罗庚有一种奇特的读书方法。他拿起一本书,不是从头至尾一句一字地读,而是先对着书名思考片刻,然后闭目静思:设想这样一个题目,如果要让自己来写应该怎样写……想完后再打开书,如果作者写的和他的思路一样,他就不再读了。一本需要十天半月才能读完的书,他一两夜就读完了。 7.苏东坡      苏东坡学识渊博,他有一种“各个击破”的读书法。他认为一本书每读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个问题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读,就能达到事事精通。一本书的内容是很丰富的,而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吸收,只能集中注意力了解某一个方面。比如想探究历代兴亡治乱的原因,那么就从这个角度去读;要探究史实典故,就换另一个角度,再读一遍。这个方法虽有些笨,但这样读过之后,各个方面都经得起考验   8.况衡     况衡,字稚圭,西汉东海(汉郡名,今江苏省邳县以东至海,连山东省滋阳县以东至海地区)人。他出身农家,祖父、父亲世代都是农民。传到匡衡,却喜欢读书。他年轻时家里贫穷,白天给人做雇工来维持生计,晚上才有时间读书。可是家里穷得连灯烛也点不起。邻家灯烛明峦,却又照不过来。匡衡就想出个法子,在贴着邻家的墙上凿穿一个孔洞,“偷”它一点光亮,让邻家的灯光照射过来。他就捧着书本,在洞前映着光来读书。 9.孙敬     汉朝有个叫孙敬的人,从小勤奋好学,他每天晚上学到深夜,为了避免发困,他用绳子的一头拴柱头发,一头拴在房梁上。战国时,有个名叫苏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业,便刻苦读书。每当深夜读书时,他总爱打盹。于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时候,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孙敬和苏秦的故事感动了后 人,人们用“悬梁刺股”来表示刻苦学习的精神。 10.车胤     东晋人车胤,年幼时好学不倦,勤奋刻苦。他白天帮大人干活,夜晚便捧书苦读。可是由于家境贫寒,常常没钱买油灯,书也读不成了。他为此十分苦恼。 一个夏夜的晚上,车胤坐在院子里默默回忆着读过的书上的内容,忽然发现院子里有许多萤火虫一闪一闪地在空中飞舞。他忽然心中一动,要是把这些萤火虫聚集在一起,借它们的光不就可以读书吗?于是,他开始捉萤火虫,捉了十几只,把它们装在白纱布缝制的口袋里,挂在案头。从此,他每天借着萤光苦苦地读书。 11.欧阳修      欧阳修 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12.宋濂       在中国元代时期有个叫宋濂的人,他酷爱读书,由於家中贫寒,只得借书博览,随著书越读越多,宋濂越觉得需要老师指点,於是他当掉衣服,千辛万苦来到城中,考上学馆,不料学官的脾气古怪,宋濂历经曲折,最后终於苦学成才。 13.范仲淹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4.赵胤义            宋太宗赵胤义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曾召集文人学者编写了卷帙浩繁的百 科全书《太平御览》。该书编成后,尽管国事繁忙,宋太宗还是坚持每天阅览三卷。有时因 事耽误了,他还要在闲暇时再补上。有人认为他实在太辛苦了,他说:“开卷有益,朕不以 为劳也。”后来,“开卷有益”就成为鼓励人们刻苦读书的至理名言.   15.陆游的书巢       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陆游一生酷爱读书,他晚年时体弱多病,仍勤读不辍。他将自己 的 住室命名为“书巢”,题写了“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的联句以明夙志。朋友 问他为什么取巢为名,他回答说;“我的房子里到处是书,或者放于籍内,或者置于桌上, 床上铺的是书,枕的也是书,信仰四顾,没有无书之处。”朋友进屋一看,果然到处都堆着 书,一不小心还碰倒了一摞书。朋友不由得笑着说:“真是个书巢啊!”   16.孔子和韦编三绝       孔子非常喜爱钻研《易》经,每读一次,都觉得能悟出一些新的东西来, 所以他一遍一遍地反复研读。读得次数太多,竟把竹简串在一起的牛皮绳都磨断了多次。这 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韦编三绝”。   17.闻一多醉书       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人了迷。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18.华罗庚猜书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读书的方法与众不同。他拿到一本书,不是翻开从头至尾地读,而是对着书思考一会,然后闭目静思。他猜想书的谋篇布局,斟酌完毕再打开书,如果作者的思路与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再读了。华罗庚这种猜读法不仅节省了读书时间,而已培养了自己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不至于使自己沦为书的奴隶。     19.侯宝林抄书       相声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使他的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有名的语言专家。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就决定把书抄回来。适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十八天都跑到图书馆里去抄书,一部十多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20.张广厚吃书       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处,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这篇论文共20多页,他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因为经常的反复翻摸,洁白的书页上,留下一条明显的黑印。他的妻子对他开玩笑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是吃书。     21.高尔基救书       世界文豪高尔基对书感情独深,爱书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书籍,其它的任何东西他都不考虑。为了抢救书籍,他险些被烧死。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22.黄侃误把墨汁当小菜     1915年,著名学者黄侃在北大主讲国学。他住在北京白庙胡同大同公寓,终日潜心研究“国学”,有时吃饭也不出门,准备了馒头和辣椒,酱油等佐料,摆在书桌上,饿了便啃馒头,边吃边看书,吃吃停停,看到妙处就大叫:“妙极了!”有一次,看书入迷,竟把馒头伸进了砚台,朱砂盒,啃了多时,涂成花脸,也未察觉,一位朋友来访,捧腹大笑,他还不知笑他什么?   23.曹禺真读书假洗澡    抗日战争期间,曹禺在四川江安国立剧专认教。一年夏天,有一次曹禺的家属准备了澡盆和热水,要他去洗澡,此时曹禺正在看书,爱不释手,一推再推,最后在家属的再三催促下,他才一手拿着毛巾,一手拿着书步入内室。一个钟头过去了,未见人出来,房内不时传出稀落的水声,又一个钟头过去了,情况依旧。曹禺的家属顿生疑惑,推门一看,原来曹禺坐在澡盆里,一手拿着书看,另一手拿着毛巾在有意无意地拍水。   24.王亚南苦读成才      王亚南睡三脚床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五,名人读书方法:   1.毛泽东的读书法   毛泽东毕生珍惜时间,博览群书。其中“三复四温”式阅读和“不动笔墨不读书”是他主要的读书方法。他在青年时期就熟读了《史记》、《汉书》等古籍,并且不断地重温;就是到了晚年,对他喜爱的同一本史书,也是反复研读,并有读过一遍书在封面划上一个圈作记号的习惯,所以,在他读过的许多书籍中,均留下了他读过二遍、三遍的圈记。毛泽东在青年时代读书时即有“读得多,想得多,写得多,问得多”的习惯。他的写作多表现在作内容摘录,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符号,作批注以及写读书日记、在原书上改错纠谬。   2.鲁迅的读书法   鲁迅在博览群籍的基础上,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读书方法。一是泛览,他提倡博采众家,取其所长,主张在消闲的时候,要“随便翻翻”。二是硬看。对较难懂的必读书,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透为止。三是专精。他提倡以“泛览”为基础,然后选择自己喜爱的一门或几门,深入地研究下去。否则,读书虽多,终究还是一事无成。四是活读。鲁迅主张读书要独立思考,注意观察并重视实践。他说:“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他还主张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五是参读。鲁迅读书不但读选本,还参读作者传记、专集,以便了解其所处的时代和地位,由此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3.苏步青的读书法   著名数学家苏步青主张读书要多读、精读、他读书时,第一遍一般先读个大概,第二遍、第三遍逐步加深理解。他就是这样来读《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的。他最喜欢《聊斋》,不知反复读了多少遍。起初,有些地方不懂,又无处查,他就读下去再说,以后再读就逐步加深理解。苏步青读数学书也是这样的,他总是边读边想,边做习题,到读最后一遍,题目全部做完。他认为,读书不必太多,要读的精,要读到你知道这本书的优点、缺点和错误了,这才算读好、读精了。   4.华罗庚的读书法   华罗庚是靠刻苦自学成长的数学家,他的读书方法有独到之处。   用慢功夫打基础。华罗庚初中毕业后自学高中内容,先用慢功夫打好基础,再逐步加快进度,他用五六年的时间才自学完高中内容。由于学得扎实,到清华大学没多久,他就听起了研究主课程。   “厚薄”法。华罗庚把读书过程归结为“由厚到薄”、“由薄到厚”两个阶段。当你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后,读书就由厚变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如果在读书过程中,你对各章节又作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加添注解,补充参考资料,那么,书又会愈读愈厚。因此,读书就是由厚到薄,又由薄到厚的双向过程。   推想法。一本书拿到手后,华罗庚先对着书名思考片刻,然后开始闭目推想:这个题目如果自己来做,该怎么做。待一切全部想好后,再开始阅读。凡是已经知晓的内容,很快浏览而过,专门去读书中那些新的独到的观点,这样,华罗庚博采众长,得益很多。   5.王梓坤的读书法   数学家王梓坤的读书方法也很有风格。一是抄读法。王梓坤上中学时,做完功课一有时间,便光顾图书馆。好书借了实在舍不得还,但买不到也买不起,他便下决心动手抄书。抄,他认为总还是抄得起的。他先后抄过林语堂写的《高级英文法》,抄过英文的《英文大全》,还抄过《孙子兵法》,这本书爱不释手,则一口气抄两份。王梓坤认为,人们只知抄书之苦,未知抄书之益,抄完毫未俱见,一览无余,胜读十遍。二是慢中求快法。他认为,一本书的前一两章通常是全书的关键,因为每门学科都有特定的研究对象,有专门的术语和符号,如平面几何研究三角形、圆及其他图形的性质,初等代数则主要研究代数运算。因此,耐心地学好前一两章,初步掌握这门学科的思想方法,这样读下去才会有兴趣。他拿到一本书后,开始总是读得很慢,边读边做笔记,做习题,想一想,算一算,细细阅读,认真理会,先慢后快,慢中求快。   6.田中角荣的“撕书”读书法   曾任过日本总理大臣的田中角荣,早年由于家境贫寒,上完高小以后就失去了系统学习的机会。在半工半读的学习中,他十分注意读书方法。为了锻炼自己的记忆力,他一页页地背诵《简明英和词典》、日文辞典《广辞林》,采用的办法就是一次撕下一页,记熟了就扔了。这锻炼出他非凡的记忆力。   7.老舍的“印象”法        老舍说:“我读书似乎只要求一点灵感。‘印象甚佳’便是好书,我没功夫去细细分析它……。‘印象甚佳’有时候并不是全书的,而是书中的一段的最入我的味;因为这一段使我对全书有了好感;其实这一段的美或者正足以破坏了全体的美,但是我不管;有一段叫我喜欢两天的,我就感谢不尽。”   8.爱因斯坦的“总、分、合”三步读书法         所谓总,就是先对全书形成总体印象。在浏览前言、后记、编后等总述性东西的基础上,认真地阅读目录,概括了解全书的结构、体系、线索内容和要点等。        所谓分,就是在“总”体了解基础上,逐页却不是逐字地掠读全文。在掠读中,要特别注意书中的重点、要点以及与自己需要密切相关的内容。        所谓合,就是在掠读全书后,把已经获得的印象条理化、系统化,使观点与材料有机结合。经过认真思考、综合,弄清全书的内在联系,以达到总结、深化、提高的目的。         9.杰克.伦敦的“饿狼式”读书法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经过苦难磨练,十分珍视读书机会。他遇到一本书时,不是用小巧橇子偷偷撬开它的锁,然后盗取点滴内容,而是像一头饿狼,把牙齿没进书的咽喉,凶暴的吮尽它的血,吞掉它的肉,咬啐它的骨头!直到那本书的所有纤维和筋肉成为他的一部分。     10.毛姆的“乐趣”读书法         英国作家毛姆提出“为乐趣而读书”的主张,他说:“我也不劝你一定要读完一本再读一本。就我自己而言,我发觉同时读五、六本书反而更合理。因为,我们无法每一天都有保持不变的心情,而且,即使在一天之内也不见得会对一本书具有同样的热情。”   11.钱锺书   钱锺书的治学之道,可以概括为八个字:博闻强志,深思慎取。    钱锺书从启学之时,就博览群书。读中学时,就读了《天演论》等英文原版著作,还啃下了《古文辞类纂》、《骈体文钞》、《十八家诗钞》等,至于他喜爱的小说杂志更是爱不释手,披阅不倦。他阅读书籍所写的札记,可以用汗牛充栋来形容,毫不夸张,他写学术巨著《管锥编》时,所用的资料足有几麻袋。   钱锺书主张先博后约,由博返约。即先广泛涉猎,博览群书,然后再在此基础提炼吸收,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这种科学的学习方法不仅使他成为一代学术泰斗,也为后学者指出了正确的成功之路。   12.铁凝   铁凝说:“对一个小说家来说,书读得越杂越好,应该多读一些小说之外的书。”其他优秀的作品会开阔你的视野,从另外的书中可以获得别样的生活和感受,这样生命也会更完整。另外,读书应该从兴趣出发,不要硬着头皮去读,“读不下去,你怎么获得营养啊?也许随着年龄以及阅历的增长,你会发现你漏过了一些值得你去读的书。所以,也不要太过排斥。”铁凝认为,阅读对于自己来说,就是生活里最为愉快的一部分,任何一本好书给读者的营养都是慢慢渗透的。铁凝对自己未来的阅读计划是:经典的,耐读的。           六,名人论读书:   为乐趣而读书——毛姆谈读书       许多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著作,如今除了给专门研究的学者之外,并不需要每个人都去读。生活在繁忙的现代,很少人有时间博览群书。除非与他们有关的书籍。        不论学者们对一本书的评价如何,纵然他们众口一致地加以称赞,如果它不能引起你的兴趣,对你而言,仍然毫无作用。别忘了批评家也会犯错误,批评史上许多大错往往出自著名批评家之手。你正在阅读的书,对于你的意义,只有你自己才是最好的裁判。每个人的看法都不会与别人相同,最多只有某种程度的相似而已。如果认为这些对我具有重大意义的书,也该丝毫不差地对你具有同样的意义,那真毫无道理。虽然,阅读这些书使我更觉富足,没有读过这些书,我一定不会成为今天的我,但我们请求你,如果你读了之后,觉得它们不合胃口,那么,请就此搁下,除非你真正能享受它们,否则毫无用处。没有人必须尽义务地去读诗、小说或其他可归人纯文学之类的各种文学作品。他只能为乐趣而读,试问谁能要求那使某人快乐的事物一。定也要使别人觉得快乐哪?    读书使人充实——培根论读书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笔记者须记忆力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的才智一旦遇到窒碍,读书则可使之顺畅。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因演题需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需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因为这些人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不要浅尝辄止——郭沫若论读书       年轻人求知欲很旺,而忍耐性不足。即以读书而论,尚未开卷时,每有吞食全牛之概;然一遇困难,则不禁颓然而气馁。于是浅尝偷巧的习惯油然而生,在未用自己脑力去求理解之前,或先读别人的评论以自圆,或仅读一书的序言而了事。有的人更以其一知半解,从而道听途说。这是我们年轻人最易传染的一种通病。    读书,人才更像人——严文井谈读书        如果一个人有了“知识”这样一个概念,并且认识了自己知识贫乏的现状,他就可能去寻求、靠近知识。相反,如果他认为自己什么都懂,他就会远离知识,在他自以为是在前进的时候,走着倒退的路。当我明白了自己读书非常少的时候,我就产生了求学的强烈愿望。当我知道了世界上书籍数目如何庞大的时候,我又产生了分辨好坏,选择好书的愿望。        教科书不过是古往今来的各种书籍当中的一小部分,你不得不尊敬它们,但不必害怕它们,更不要被它们捆住手脚。为此,我已经付出了不小的代价,我没能考进大学,我并不认为自己不好学。        如果我在思考一个问题,长期得不到解答,我就去向古代的智者和当代的求索者求教,按照一个明显的目的,我打开了一本又一本书。        有的书给了我许多启发,有的书令我失望。即使在那些令我失望的书面前,我还是感觉有收获。那就是:道路没有完毕,还得继续走下去。        书籍默不作声,带着神秘的笑容等待着我们。当你打开任何一本书籍的时候,马上你就会听到许多声音,美妙的音乐或刺耳的噪声。你可以停留在里面,也可以马上退出来。        至于我,即使那本书里有魔鬼在嚎叫,我也要听一听,这是为了辨别小夜曲、牛鸣、苍蝇的嗡嗡、狮吼和魔鬼的歌唱有什么差别。这些差别也是知识。        书籍对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即使你没有上过任何学校,只要你愿意去求教,它们都不拒绝。        我读过一点点书,最初是为了从里面寻找快乐和安慰,后来是为了从里面寻找苦恼和疑问。        只要活着,我今后还要读一点点书,这是为了更深地认识我自己和我同辈人知识的贫乏。        书籍,在所有动物里面,只有人这种动物才能制造出来。读书,人才更加像人。        七,名人读书对联拾趣:   古往今来,读书与对联结下了不解之缘,涌现出了许多妙联。   1、明代顾宪成为无锡东林书院题留了一副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对联表现的是读书人既认真读书,又关心国家大事的胸怀。数百年来这副对联曾激励和鼓舞过许多仁人志士走出小家为大家,步出书斋奔天下。   2、清代蒲松龄科举屡试不中,很不得志。为了鞭策自己,他写了一副对联悬于书房:“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此联巧妙地嵌入了项羽破秦。勾践灭吴这两个历变故事,以此来激励自己努力读书写作,终于完成了《聊斋志异》。   3、“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这是著名历史学 家范文澜 先生的自勉联。以此来督促自己甘于寂寞,认真读书,写出有价值的文字。范爷爷用辛勤的汗水和心血实践了诺言。   4、周恩来在天津南开学校读书时,写过一副自勉联“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可见,青年时代的他就见解独到,志向宏大。他认识到要改造旧中国必须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奋斗,必须走出书本,学以致用。   5、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时,也写过一副自勉联:“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如一日暴十日寒。”从中可见毛泽东主张坚持不懈的读书方法,反对疲劳战和冷热病。   6、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东坡:“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7、清初民族英雄郑成功:“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       8、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咬成几句有用书,可以充饥;养培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       9、清代学者包世臣:“喜有两眼明,多交益友;恨无十年暇,尽读奇书。”       10、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愿乘风破万里浪,甘面壁读十年书。”       11、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蔡元培:“都无做官志,惟有读书声。”       12、无产阶级革命家徐特立:“有关国家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       13、著名的历史学家范文澜:“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14、 现代作家、历史学家郭沫若:“好事流传千古,良书惠播九州。”   15、颜真卿《劝学》:“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16、陆游: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多读书。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   17、其他关于读书的对联:   开卷有益益临此境;寓教于乐乐在其中    书中乾坤大笔下天地宽;读书破万卷落笔超群英    书声读落三更月笔阵扫开万里云;驰笔常苦夏日短展卷不厌冬夜长   读书心存志远;实践悟出真知     脚下行路千里远;腹中贮书万卷多。           开卷有益,知识就是力量;自强不息,成功有赖耕耘。       八,阅览室对联集萃:   1、书林漫步 学海遨游   2、书山觅宝 学海泛舟   4、开卷有益 温故知新   5、若知天下事 须读古今书   3、书如长梯 送我步履知识峰巅 学是航船 带人神游真理海洋   6、爱书读书 书中自有大世界 垒阶登阶 阶上即是新高峰   九,图书馆对联集萃:   1、广藏古典名著 快读现代新书   2、萃古今之著作 罗中外之篇章   3、藏古今学术 聚中外精华   4、储藏二酉 汇集百家   (注:传黄帝藏书处为大小酉山)   5、诸子百家罗万卷   百科四库集三秦   6、韬略终须建新国   奋飞还得读良书 (郭沫若题上海韬奋图书馆)           十,名人读书乐事:   书室乐事 (蒲文杰)   “垂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这是南宋陆游的两句诗,题曰《书室》。陆游书室的闲雅气氛,我神往已非一日了。 我的书室虽然不俗,但于闲雅二字还是不够的。一来,我的书太乱。用完之后随手一放,本来不大的桌面,堆了高高的几叠,剩下的地方仅够铺一张稿纸,搁两只手臂而已。局促之状自己也感到不便,却要拿“乱中有治”一类混话抵挡妻子的批评,而拒绝收拾。二来,读书的心情太急。自知根底不厚,需要开快车追回过去的光阴,所以很少有细细琢磨的功夫和水到渠成的乐趣。往往是要研究某个题目了,才现找有关的书来读,有点现炒现卖的样子。我常常觉得自己的书室多了点什么,又少了点什么。大概是多了点匆匆,少了点闲静,那味道就差多了。不过,我的书室也有好处,它有刺激力,能刺激我读书的欲望和热情。在这里,书不是为收藏而收藏的,而是为使用而收藏的。读书不是消遣,而是如蚕之食桑,期待着来日的吐丝。那一本本散乱的书提醒我还有未完的工作,应该赶快完成。书室越乱,越是我用功的时候。“乱中有治”倒不一定,乱中有一种上进的要求和求知的快乐却是真的。 我的书室是兼做客厅的。来客多是志同道合的朋友,话题常常围绕着学问。守着几柜书,随时可以翻翻查查,寻找一点佐证,增添几分情趣,“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那乐趣远非茶馆里的闲聊能比的。偶尔,有朋友到我的书室来查找资料,我帮他一本一本地翻。翻开的书堆满了书桌、椅子,后来就索性摆在地上,终于使朋友满意而去,我再独自一本本合起上架。我这可得怜的藏书居然解决了朋友的疑难,可见书没白买,心里的高兴劲就别说了。如果这资料是在一本平时就冷落的书中找到的,就更有一种惬意,“养兵千日,用在一时”,证明自己当时买这本书是有眼光的。 读书人之嗜书,有时近于贪婪。可是限于财力和书室的面积,不能想买就买。近些年书价成倍地涨,在书店遇到喜欢的书,掂来掂去,不咬咬牙是不能买下来的。有时选些书拿在手里,付款之前自己先算算帐,不免再恋恋不舍放回几本到书架上去。每当将书买回家上了架,环视一番,在许许多多书脊所组成的“光谱”上,又多了一种色彩,喜不自胜。书的增加,那乐趣并不在“物”的占有与积累,而在精神上多了一种寄托,多了一个依靠,多了一位朋友。有的书未必一页页从头读到尾,但有它和没它,心里的感觉就是不一样。买书是乐事,得到作者的赠书更是乐事。收到作 家 老师的新著,想到他的年事已高,仍不辍笔耕,敬佩之余又为他们的健康而庆幸。收到同辈的新著,想到他们在繁忙的工作和艰苦的环境下,做出这样的成绩,见贤思齐,备受鼓舞。收到学生的新著,想到他的锐意求进,脱颖而出,感到欣慰。我位藏书平平,没有善本,这些赠书就是我的善本。我准备积累到一定的数量,专门辟一个书橱收藏它们,算是我的特藏。 我有个习惯,每天临睡之前花一个小时浏览各种书刊,怡然独坐于书室的孤灯之下。这是我一天之中心情最舒坦的时候。既是浏览,就不必太用心,不必认真选择。当天收到的刊物,新得的书籍,和自己爱好关系不大的“闲书”,都是这时候的读物。读的时候,不按顺序从头读起,看目录,哪里有兴趣就读哪里。或索性什么也不读,任思想自由驰聘于广漠的天地。此时,前邻后舍灯火阑珊,家人也已入梦,惟手表声“嘀嗒”为伴。我觉得这段时间完完全全属于我自己。我得以在书室里凝思人生、宇宙的历史,真是一大乐事。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