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雪
加入VIP免费下载

咏雪

ID:40857

大小:10.78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12-1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世说新语》以语言清淡简练,辞意隽永为著称,鲁迅谓之“名士底教科书”。课文《咏雪》选自《世说新语·言语》,它言简意赅地勾勒了疾风骤雪、纷纷扬扬的下雪天,谢家子女即景赋诗咏雪的情景,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轻松和谐的画面。文章通过神态描写和身份补叙,赞赏谢道韫的文学才华。于是,我将教学重点定在“咏雪诗”的语言运用和推敲上。课堂教学流程如下:  教学目标  ⒈掌握“骤、纷纷、因”等词语的含义。  ⒉反复诵读,品味“未若柳絮因风起”的意境,体味情景交融的写法。  ⒊感受和睦、轻松、融洽的家庭文化生活的雅趣。  重点难点  重点:结合语境,品味“未若柳絮因风起”的意境。  难点:体味“未若柳絮因风起”的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雪融化了是什么?全体学生异口同声回答:“水”。于是,我肯定了答案:这是科学。接着,我启发学生用文学想象的角度回答这个问题,结果有一个学生说是“春天”。此时,水到渠成,导入课文。今天,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品味“咏雪诗”吧!  二、诵读课文  由学生朗读课文三遍,并注意关键词:骤雪、纷纷、撒盐、柳絮因风。  三、自主合作  学生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理解字词,疏通文意,交流翻译,解决难译句子。(5分钟课堂讨论,巡视)  然后,指名一二个学生翻译全文,教师可适当给予提示。用多媒体课件呈现重点词句。  四、品读鉴赏  学生齐读课文,启发学生探究课文重点内容。教师提出问题:  把“雪骤”、“白雪纷纷”比作“撒盐”,比作“柳絮因风起”,到底哪一个好?  于是,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教师狠狠扣住“雪骤”“白雪纷纷”这些词点拨指导。  生1:我觉得“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比喻比较好。因为盐撒下来,与“雪骤”、“白雪纷纷”相比,盐下落的速度太快,雪当时却纷纷扬扬,处于“飘”的状态,跟“柳絮因风起”更像,而盐只能是“落”下来的状态!  生2:我也同意这个观点。我还觉得雪会随风起舞的,而盐由于比较重,下落的路线太直,这样,就不符合当时“雪骤”、“白雪纷纷”的情境。  生3:我也同意这个观点。我还觉得盐是“块”状的,它不会飘的,只会垂落下来。而柳絮是轻薄的,会因风起舞的,所以柳絮更像。  师:肯定了学生的成绩后,又点拨:“撒”和“因”在这里用得怎么样?  生4:撒盐的“撒”,用词不当,“撒盐”是人为的,人工的,落下来很不自然。而“因风”,是柳絮顺着风起舞,既自然,又符合“雪骤”、“白雪纷纷”的情境。  生5:我认为“柳絮因风起”好。它给人表现着一种美的姿态,一种活的神气,一种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而且与文中“欣然”“大笑”“乐”的情景相合拍,表现出融洽、轻松、活跃、欢快的气氛。而“撒盐”似乎体现不出有这种气氛。  师: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人的情感和客观事物的统一,用“柳絮”比喻,就好在有意象。(过渡后,师又问)“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  生6:我认为“公大笑乐”,是谢太傅在两人才华悬殊的对比中,而对谢道韫的才华表示满意和赞赏。  生7:从“公大笑乐”和文末补充介绍谢道韫身份的前后文可以看出,谢太傅都是赞赏谢道韫的才华。  师:还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8:我的想法和大家都不一样,我觉得“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到神似。  师:(为学生的精彩发言所倾倒)鼓掌赞叹起来,真是一群可爱的孩子!  师:你们学了《咏雪》后,肯定受到很大的触发,还有更好的形容雪的比喻吗?  于是,学生们跃跃欲试,读了他们写的形容飞雪的比喻。  生1:雪,像蒲公英,似鹅毛,如芦花,在天空中宛然飘飞!  生2:飞雪,犹如美丽的小蝴蝶,扇动着翅膀,随着和风,四处飘然!  生3:雪,是一群白色的小精灵,漫天飞舞着,来到人间,融进大地母亲的环抱里!  看着学生们开心的样子,我也忍不住内心的喜悦,真想天空为之作美,痛快地下一场大雪呀!  接着,课件展示纷纷扬扬的下雪镜头,我相机问学生:面对着如此纷扬扬的下雪情景,你对“柳絮因风起”有什么感想?  生:真是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如临其境,如见其形……  为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视界,用课件呈现古代诗人咏雪诗句:  ⒈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⒉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⒊剩喜满天飞玉蝶,不嫌幽谷阻黄莺。——华幼武《春雪》  ⒋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张元所《雪》  ⒌初疑天女下散花,复恐麻姑行掷米。——陆游《夜大雪歌》  最后,引导学生高声诵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而收绾全文。  五、教师小结  王国维指出:“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以上咏雪诗,之所以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是因为富有意境。这节课我们通过《咏雪》学习,对写景咏物,一定会有很大的触发:凡是文学作品,写景咏物的语言,必须讲究含蓄,有想象力,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富有意境。因为写景咏物,中国美学不注重形似,而注重神似,讲究美的姿态和活的神气,追求境生象外、得意忘象、无我之境。  六、布置作业  1.当咏出喻雪佳句后,谢太傅全家人的心情会有什么反应?(不少于300字)  3.请你体味“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意境。  课后余音  1.王昌龄在《诗格》中指出:诗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并提出意与景的关系:“诗一向言意,则不清及无味;一向言景,亦无味;事须景与意相兼始好”。  也就是说,写景咏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与神似,不可分离,相兼才好,和谐统一。但如果太形似了,反而失去神似。中国美学主张“写实”和“写意”的和谐统一。  “柳絮”虽然灰白色,但外形酷似雪花。“柳絮因风起”却把纷纷扬扬的下雪姿态,描述得入木三分,栩栩如生。把雪花比拟春天的柳絮,颇有生命活力,轻柔温馨,化寒为暖,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催人奋发向上,也给家庭送来轻松和煦的乐观情怀和文化氛围,具有深刻的意象(神似),这是写意。而“撒盐”一喻,虽然形似,但缺乏意象(神似),这是写实。好的诗句应当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即写实和写意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既有写实,又有写意。对于这些知识必须向学生讲清楚。  2.语文教学必须推崇文体语感意识。文体语感,指的是主体对某种特定文体的全部表现形式规范(如背景、意图、主题、材料、结构、语言等因素)的领悟与把握。  文体不同,教学重点也不同。比如,说明文是写实的文体,语言表达直露。在语言运用方面,教学重点应放在体会语言运用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上。而诗歌是写意的文体,语言表达含蓄,具有想象力,情景交融。在语言运用方面,重点应放在品味语言的情感和意境上。所以,我将教学重点定在品味“咏雪诗”的情感和意境上。教学过程始终紧扣“未若柳絮因风起”与结合“雪骤”、“白雪纷纷”、“因”、公大笑乐”等关键词,进行文体语感意识的熏陶,从而体味“柳絮因风起”境生象外的意境,提升学生的理性分析能力和非理性领悟能力。阅读如果离开了文体语感,必定是不得要领的。只能是在外表层面上感知语言,感知文字和词汇。  阅读过程应着眼研究人的言语行为、言语活动,将言语放在特定的语境中进行认识。以往我们长期关注“工具性”视界下的认知,语文教学缺乏对“文体语感”的体认,往往把诗歌、散文、小说、通讯、游记、传记等都当做记叙文来教,不论何种文体,都一样地分析字、词、句、段、篇,而缺乏“文体语感”的“言语性”视界下的认知。  3.《教参》里有这样一组答案:“对‘公大笑乐’,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有人认为‘笑’前喻,‘乐’后喻;有人认为谢太傅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我赞成第三种意见。从全文看,文章通过“撒盐空中差可拟”和“未若柳絮因风起”两句即景咏雪诗的对比,说明“撒盐”俗不可耐,无意境,“柳絮”意味深长,有意境。它告诉我们:写诗要讲究言外之意。从前后两人一俗一雅的文学才华对比看,前者是陪衬人物,是为了突出后者的中心人物。所以,后者是“公大笑乐”的对象。从语境看,言语具有统领性、连贯性、支撑性、向心性和凝聚性。“公大笑乐”是紧接“未若柳絮因风起”之后,“身份补充句”紧依“公大笑乐”之后,三个句子,连贯支撑,向心凝聚一个中心。也就是说,谢太傅的“大笑乐”,是因为谢道韫的超众才气所感动,而顿生感叹之情,只不过作者用神态描写暗示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再者,紧依“公大笑乐”之后的“身份补充句”,表示补充说明或印证谢太傅的内心确是赞赏谢道韫的出类拔萃的才气。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